第一篇:高校管理中教师激励制度的重建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为例,肯定了其在激励制度重建方面所做的贡献,也指出方案本身的纰漏,借以对我国高校管理中教师激励制度的重建以启示,并提出了强化我国高校教师激励策略。
论文关键词:聘任制;教师激励;公平
一、背景案例
北大改革方案提出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1)教员实行聘任制和分级流动制;(2)学科实行“末尾淘汰制”;(3)招聘和晋升引入外部竞争机制;(4)原则上不直接从本院系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员;(5)对教员实行分类管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岗位和专任教学岗位两类;(6)招聘和晋升引入“教授会评议制”。新的教师聘用和晋升制度于2004年4月正式施行。
二、分析北大改革方案
北京大学的这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公共部门这一知识创造和传授的领域进行的一次重建教师挑选与激励约束制度的革新。改革包含的新做法,如招聘和职务晋升中引入外部竞争、完全聘任制与分级流动等,出发点就是挑选好的大学老师并激励他们努力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此次改革的推动者之
一、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是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他是国内企业理论、资讯经济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从激励理论角度看,他的《博弈论和资讯经济学》(1996)以及相关论著,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激励理论的经典文献。基于改革推动者的专业背景,尤其是改革者、北大校方所提供的有关改革的说明,笔者认为,这是一次用激励理论指导改革实践的尝试,它是重建大学教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的个案。
北大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传统的教师人事制度存在着“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走”、职务晋升以内部提升为主、新教员招聘近亲繁殖严重等问题。可以说,这些做法离理想的教师选择、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很大距离。
北大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贯彻了激励原则。比如在教师挑选问题上,改革后的做法是引入外部竞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师。这显然是对近亲繁殖、内部提升为主的否定。过去的做法,基本上是自产自销、内部竞聘。校内竞聘不是没有竞争,也有竞争,但因为封闭,因为近亲繁殖,掺杂了很多非教学、学术的因素,校内竞聘变成了主要由权力、关系、资历或感情(苦劳)、金钱等而不是学术竞相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缺乏效率和公正。从数量上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员越来越多,于是学校用指标来控制,最后造成现在的局面:下属院系的一个目标就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向学校要教授指标。北大的方案破除近亲繁殖、内部竞争,引进外部竞争,使得竞争公开化,试图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值得肯定,这是符合激励理论的。实施聘任制可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按照佛隆的激励理论:激励: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X期望值,聘任对于教师而言,效价和期望值都高,因此产生的激励就大。在高校,两年或三年一聘制度的长期性,改革方案另外确定的一些原则,如分级流动、教授终身制、学科末尾淘汰制、教师分类管理等,也贯彻了激励原理。但是,北大改革方案本身也有一些纰漏。如从激励机制的两个原则角度看,改革方案似乎缺乏对参与约束原则的考虑,缺少配套措施。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贯彻参与约束原则,主要就是用一定水准的薪酬、福利、待遇及其他条件吸引人才。如果高校提供给教师的薪水、福利等没有达到大学教员应有的薪酬水准,那么,工作不努力、教学科研水准整体低下、“第二职业”泛滥等教师的“道德风险”现象将不可避免。
三、强化我国高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策略
(一)实施聘任制
全面实施聘任制是高校教师激励的根本性举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聘任制的实施使教师产生需要,而需要正是积极性的基础,“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严格考核、契约管理”,真正实现教师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打破了教师职务终身制,使教师端不成“铁饭碗”。被聘的教师不敢怠慢,未聘的教师还需努力强化自身素质再竞争上岗,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激励循环。高校应保证两年、三年一聘制度的长期性,使教师心理的内驱力保持恒定,从而大大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得教师心理的内驱力具有永恒性。“不进则退”的现实迫使教师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出成果。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落聘下来的人员,其中有些人原先工作不能尽职尽力,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待岗,痛苦反思后,一旦重新上岗,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大大增强,吃苦耐劳品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对重新上岗的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90%以上的人员都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得很出色,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
(二)调动教师积极性必须掌握公平原则
教师对于学校采取的激励措施如果感到强烈的不公平就可能通过各种方法离开学校。学校为了引进人才往往会采取一些优惠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应考虑到不能与在校同等人员的差距拉得过大,否则就会酿成“招来女婿气走儿”的情形。在进行提升职务、晋升职称的工作中,应多向那些踏踏实实、乐于奉献的人们倾斜,这一方面可激励这部分人更好地工作,又会给大家产生感召力,而绝不能给那些专搞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人开绿灯,这只会滋长不良风气,造成人们强烈的心理不平衡。在实施津贴方案时,不能简单地按职务高低来分配,应考虑到不同岗位工作的难度系数及工作量大小,多注意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最佳发挥。
(三)优化教师考评制度
为了让考评发挥最大作用,高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动态的考评标准和计量体系:要体现学校长远发展和当前需要之间的关系,教师德与才、教学与科研、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考虑学科的差异性、注意教师年龄的差别。考评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考评要以信度与效度为基准,客观、公正地进行,避免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情感效应、趋中效应和暗示效应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考评的内容要全面,在德、能、勤、绩中,突出教师的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考评的方法要科学、简便,并具有指导意义。考评的结果要明确,提高透明度,使教师随时了解自己的业绩情况,而且要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提职、加薪、培训、深造的依据。
(四)实施全面薪酬战略
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人,它还包括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以及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等等。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全面薪酬战略”,雇主支付给雇员的薪酬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退休金、医疗保险以及住房津贴等货币性福利,“内在薪酬”则是指满意的岗位、便利的工具(如电脑)、培训的机会、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不能量化为货币形式的各种奖励。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由于高校教师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精神需求,所以应该率先实施“全面薪酬战略”,要打破原有的薪酬项目结构,建立起以职位工资为基础,突出能力和绩效工资的“三元”结构的激励型外在薪酬模式,再辅以合理的内在薪酬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分析我国高校教师激励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国各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掌握好激励时机,处理好激励中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师收人,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尽量满足高校教师的合理需求。
第二篇:高校在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高校在教师管理中的激励方法
摘要:教师是学校赖以存在的主体,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发展的需要,还是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应该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让其更多、更好的参与教学实践,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管理 教师 激励 方法
一,目标激励
在管理学中,目标包括使命、目的、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间。目标激励是人们行动的预期结果和人们努力奋进的外在动力。运用目标的功能,可以激发教师的正确动机,调动其积极性。把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进到新的高度。运用目标激励法~般有三个阶段,确定目标,执行目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有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高校教师的一个工作特点是知识的高层次性,一方面是指高校教师的文化和修养在社会上属于高层次,他们有很高的领会、理解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自觉性和创建性的脑力劳动,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是用知识为社会服务。因此在确定目标问题上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要提高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只有觉得目标有意义时,教师才会积极接受和完成。第二,要掌握好目标设置的水平。要求领导者确定目标的高低,难易程度要适当,并根据教师不同的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三,要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当一个具体目标实现之后,领导者要及时将教师引向一个新的目标,把学校的各个目标组织成一个目标体系,使他们不断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第四,大小目标、远近目标相结合。大目标与远景目标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但若不与小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就会使人感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影响积极性,所以必须两者结合,使教师逐渐接近目标,需要得到满足。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又不会失掉总目标。第五,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协调一致。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教师个人利益,才能在实现集体目标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个人目标。
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在当今条件下,由于教师对自身价值观与社会地位存在着强烈反差,教师的观念正处于转变之中,教师从淡薄名利开始转向对物质待遇的追求,从崇尚精神向讲究实惠转变,调动教师积极性,物质激励是不可忽视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可见,人的物质需要是第一位的,它在人类各种类型与层次的需要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尽管大学教师高层次的需要明显高于其他社会阶层,但不能忽视高校教师的物质需要。物质激励法是目前学校采用比较多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物质激励常见的有奖品、奖金等。教师作为一个高知识、高学历群体,其内心活动和思想空间往往要比一般人要丰富。同时,由于教师工作的高层次性,也决定了教师更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精神激励包括信任、表彰、崇敬和荣誉,比如各个级别的荣誉证书或授予的荣誉称号。提高经济待遇是在教职工的需要,通过给予精神激励,培养集体意识,从而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同步激励理论认为,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即:激励力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高校教师的荣誉需要强烈。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他们更加注重“尊重”层面的需求。希望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得到较高的荣誉和较多的尊重,对于荣誉的需求比较强烈。对于从事知识传授工作的教师来讲,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表彰他们的科研实绩,激发他们的献身精神,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等精神激励具有更大作用。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学校领导者从情感人手,通过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满足教师的自尊需要,以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人的情感调节着人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注重人的情感激励,领导与教职
工之间要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信任。领导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态度和勇气,敢于接受教职工的合理批评和建议,领导要主动关心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尽可能地让教师在和谐舒畅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营建一个比较适合人的生活尊严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个人们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从而使教师在自尊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都获得满足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绩效激励
学校的教职工渴望能够在工作中展示他们的才华,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所以领导要相信在教职工,给与他们自主权,放权让他们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用结果和数据来显示成绩和贡献,能更有可比性和说服力激励在教职工的进取心。所以,在放权的同时,要建立各种考核指标,用绩效来衡量工作的情况,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这样可使在教职工明确差距,迎头赶上。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奖励和惩罚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对绩效突出者予以奖赏,对绩效很差的采取惩罚措施,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也使某些难以胜任教师工作的人产生危机感。如果采用“大锅饭”,人人都分,就会伤害努力者的上进心,助长落后者的懒惰情绪;其次重奖重罚。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正确采用升降激励和正负激励,因为奖对一人,就会鼓舞一片,罚对一人,就会教育一片;反之,如果奖错一人,就会冷落一片,罚错一片,就会寒心一片,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另外适时树立一些榜样可以激励在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积极性,通过具有典型的人和事,营造典型示范效应,让员工提倡或反对什么思想、作风和行为。可以用榜样的先进思想、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在教职工的思想品德,从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在教职工就会用榜样的先进事迹来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自觉抵制外来的不良诱因,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行为。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激励的方法也应不同。如果不加选择地采取一个模式,激励的效果也会大受影响。在高校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的管理者不断探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实践,坚持注重多种激励方法相结合,灵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激励的效果,形成和造就现代学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林瑞木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学校对教师激励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教育管理论文|无忧论文网
学校对教师激励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09年04期王秀娟
学校管理中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仲新
教师激励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郑玲玉
《试论高校管理中教师激励的原则及方法》李满庆
第三篇:如何将激励理论应用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
如何将激励理论应用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
【摘要】:激励机制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激励机制也逐渐被引入高校管理工作中。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激励理论,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教职工的内在动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激励理论;内在动力;教职工管理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除了对教职员工的数量、能力、专长等进行优化配置外,更应注重对员工动机的激发,即对员工的激励。实施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吸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行为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律: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再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就是要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弘扬敬业奉献精神的基础上,将激励机制有机贯穿于高校教职工管理中,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激励,并在恰当的时机,实现最佳激励组合,以形成他励与自励相统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高校员工激励氛围。2
一、激励理论对高校教职工管理的应用指导
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等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以下激励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他们呈金字塔形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其中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往上是安全需要,接着是社交需要,之后是尊重需要,而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来说,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驱动行1 林智.陈雅玲.浅议激励理论在学校师资管理中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4).2 安瑞娟.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完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
为的主要动力。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即“优势需要”。
(二)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提出的,他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他认为达到该结果的期望的概率,即M=V×E。其中:M指激励力量,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指效价,即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E指期望值,即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目标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期,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
(三)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人们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也就是说,人们通常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3
人们通常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感能够使人心理平衡,心情舒畅,从而更积极和热情地投入工作;而不公平感则往往使人感到苦恼、压抑,产生消极情绪和离心倾向,形成人际矛盾,从而降低工作标准,改变行为方式。
(四)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激励上的应用,他认为,个体行为的后果对个体今后的行为有直接的决定作用。4
所谓强化就是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个体行为得到重复或削弱、消失的过程。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赏,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加强,就称为正强化。正强化的手段可使某种行为得到巩固、保持、提高人的兴趣,保护人的自尊心,促使人对某种目标的追求,因此它是激励的重要手段。
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就称为负强化。负强化手段可以削弱动机,损伤自尊,但如应用得当,也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以上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的运用,主要内容包括了几方面:行为的起因。高校教职工行为的根本动机依然是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主观理性的,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要求高校管理者依据员工需求的差异,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措施,进行全员激励。3 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影响行为的因素。影响高校员工行为的因素,有个人、环境、社会、文化和高校精神等方面,从而产生了员工行为的差别化。了解掌握员工的个性偏好、组织特性、人力资源市场状况等影响行为选择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内在动机,是实施有效激励的基本依据。6
行为的结果:一方面,高校员工实施行为满足个人的需求,同时实现组织的目标。另一方面,组织激励员工始于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并力求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一致,在人本主义理念指导下,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手段,将整体目标与局部的、个体的目标相结合,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激发员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积极工作的内在动力。
二、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抓住高校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激励。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决定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要认真分析教职工的需要特点,抓住员工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坚持“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重点”的原则。
1、物质生活需要虽属低层次的需要,但却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前,高校教职工的平均经济水平与社会的其他一些行业部门相比,仍显得偏低。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难以充分提高,工作态度容易波动。因此,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基本需求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在工资、福利、工作环境、住房等方面合理增加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工作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第一线的教职工给予必要的关注,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同时,物质鼓励不是万能的,人的需要与激励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产生的动力将越来越低,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越得到满足,产生的激励动力则越来越高,具有更强烈、更持久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5 汤玉琪.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J].理论前沿, 1992,(06)周成录.浅谈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04)
职业群,高校教职工除有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需要,如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对内在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外界社会活动的感受都很敏锐,爱惜名誉,重视形象;希望个人的才能得到发展,有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强的需要;希望有进修、深造、发展和提高的机会,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民主观念的深入,日益重视自己的权利,希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民主决策,有强烈的渴望民主与平等的需要等。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努力满足教职工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应关心、尊重和理解员工,致力于创造条件满足和发展他们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3、高校要制定各类员工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有效地整合规范信息渠道,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理解他们的精神境界,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给予及时的激励。使高校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形成内在动力,以激发他们更强烈、更持久的工作积极性。7
(二)运用“期望理论”,实施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将国家、学校的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促使高校教职工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与学校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第一,科学设置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机制。高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实际,提出既具挑战性、又能通过努力达到的岗位工作目标。目标的价值越大,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吸引力就越大。但如果一个目标的价值虽然很大,但难度过大,往往会使员工觉得高不可攀,失去信心;同样,如果设置的目标效价太低,又不能使员工产生获得成就的满足感。因此,高校在设定激励目标时,要注意切实可行,既要考虑到目标的价值,又要充分估计到实现的可能性。在管理中,要构建目标管理机制,对各工作岗位均明确要求、职责、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
第二,注重目标设置的参与性,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的认同感。让高校教职工参与目标制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具体、更合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员工对目标的理解,7 张忠义.发挥激励机制功效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1994,(02)
使其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其在执行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让员工参与目标制定,必然能大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教职工把工作作为个人事业发展、成就欲望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从而激发起献身精神,为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三)运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实现公平竞争。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校教职工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为全体员工营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不断建立健全公平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公平激励机制。高校建立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热情、智力潜能和奉献精神,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增强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二,正确引导,弱化消极影响。不公平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当员工出现不公平感时,要注意及时教育或心理疏导,防止产生消极对立情绪。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教育其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其次,领导要体贴、关心员工,要努力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平等的竞争环境、相互信任的干群关系可以弱化不公平感,保持其旺盛的积极性。
(四)运用“强化理论”,正确运用奖惩手段,实行强化激励。奖惩是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职业道德观和竞争意识。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必须坚持以正强化为主,实行奖惩结合。在建立健全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和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对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果突出的优秀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特别的考虑;要总结和宣传优秀员工的典型事迹,为广大教职工提供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参照和范例,从而激发教职员工效仿榜样、奋发向上。
同时,惩罚也是一项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奖励共同构成激励的内容之一。适当采用惩罚的手段,削弱或改变可能或已经出现的不良行为。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基础上,要大力宣传并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对犯有错误、贻误工作和败坏声誉的员工予以适当的惩罚。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既要严格又要适度,做到严中有情,一方面让当事人吸取教训;另一方面又让其他人受到教育,引以为戒。要注意把握时效性和准确性,奖励对象要具有榜样的示范性,以及在奖励的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新性等,以努力提高奖励的效价,达到良好的强化效果。8
总之,科学地应用强化理论,有利于高校教职工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增强竞争意识。
高校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员工的各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为高校的综合活力达到最佳状态奠定基础,这正是管理者管理素质的重要体现。9
【参考文献】:
1、林智.陈雅玲.浅议激励理论在学校师资管理中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4).
2、安瑞娟.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完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2).
3、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汤玉琪.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J].理论前沿, 1992,(06)
6、祁小伟.我国职业经理人现状与出路[J].商业时代, 2005,(09)
7、周成录.浅谈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04)
8、张忠义.发挥激励机制功效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1994,(02)
9、刘建武.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砖瓦世界, 2005,(12)
10、李振华.要建立健全三种激励机制[J].现代金融, 2001,(06)
11、杨义军.浅析激励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运用[J].创造, 2005,(06)刘建武.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砖瓦世界, 2005,(12)
第四篇:薪酬管理中的工资激励制度
薪酬管理中的工资激励制度
薪酬管理中需要有一套很独到且有效的工资激励制度。
(一)把工资预算与经营预算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起步。
(二)把工资分配与重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实现工资分配动态管理。
(三)把工资分配与领导和管理人员薪酬结合起来,强化评价考核。
(四)建立工资分配倾斜机制,引导人才资源开发:
1.提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标准,调动员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积极性
2.实行岗位带头人津贴制度。
3.以岗位工资制度激励全体员工努力成才。
薪酬分配是联系企业与员工的重要经济纽带,通过访谈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把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围绕企业发展共同奋斗。
第五篇:教师激励制度浅析
激励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并注意适当适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以激发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与教师需要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学态度。因此,能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至关重要,而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又与教师的积极性的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什么是激励
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二、存在问题
随着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认真分析当前通行的教师激励机制,也还存在一些操作上的误区。
(一)偏重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单纯的物质激励是目前许多学校使用的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扣发奖金、通报批评、降级等。不少学校在使用物质激励时,尽管耗费不少,但是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激发和提高。有了物质刺激后,学校管理
者理所当然地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求,不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激励方式简单粗放,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导致激励方式货币化、人际关系庸俗化,最终使得激励背离了初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仍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激励制度刻板教条
多数学校把有关教师激励的时间、内容、力度定得很死,即使发现有教师表现得很优秀,往往也是拖到既定的日期,套入既定的奖项和奖励力度予以表彰,缺乏时效性和内容的特定性,使得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激励目标有失妥当
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片面地把职务晋升当成是对自己的最大激励。在这种不正常的心态下,一些教师不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久而久之,学校的学术风气越来越淡薄,致使一些长期潜心学问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最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激励教师的基本出发点。管理者需要建立适当的交流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了解教师对学校的价值需求和期望,高度重视教师的价值需求和期望,培育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强凝聚力。
(二)公平原则
公平理论(美国,亚当斯)研究表明:人们不仅关心个人的收入和支出,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收入、支出与别人收入、支出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量,而且还关心相对报酬量。教师通过与校内、校外同类人员和校内其他人员取得的报酬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激励机制设计要兼顾差异性,职责与利益要对等,最大限度缩小差异性带来的不公平。学校应当尊重教师的不同特点与特长,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物质激励对精神激励有基础性作用,没有物质激励的充实和支持,精神激励会减效和失效,变成空中楼阁;另一方面,精神激励对物质激励也有主导作用,即对物质的需要进行调节控制,避免物质欲望的过度发展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学校管理者应注意及时引导教师的精神需要。
(四)竞争原则
激励机制设计要注意竞争的适度,要明确竞争的目的在于激励,要把握竞争的力度、尺度和相对稳定性。学校管理者只有在既充分了解本校教师实际,同时又对外部其他学校的激励体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富有竞争力的激励体系。
(五)多元化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其次,激励要因需而异,与需要始终保持一致,合理需要给予合理满足。
第三,激励要因时而异,把握对象的需求与贡献状态抓拄最佳时机实施激励。第四,激励程度要合理适度,要避免激励过度。第五,激励内容上要做到目标与工作相适应,评价与奖励相一致。
四、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的措施
(一)以教师为本,让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要从给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外在人文环境入手。通过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与教师建立平等和亲切的感情,让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心,从而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迸发出强大的动作动力。
(二)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合理评价教师工作绩效 绩效评估制度应包括: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严谨的考核方法,以定量为主,定性考核为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还要有严肃的考核纪律。既要肯定充分优秀教职工的工作成绩,使提高工作热情,同时要对那些落后的教职工进行鞭策,使他们尽快改进不足。
(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是教师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教师生存的重要保证。有效的薪酬管理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薪酬设计时应考虑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二是内部公平性;三是个人公平性。
对外具有竞争力是指教师的薪酬水平在其他学校,特别是同类型的学校中,应处于同类型教师的平均水平之上。内部公平性是指学校内部不同职称、不同岗位的教师,其薪酬应与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对学校贡献的大小成正比。个人公平性是指学校内部相同或类似的教师之间,薪酬应当与其对学校贡献的大小成正比。
(四)构建人性化的情感激励机制
在对教师进行情感激励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尊重广大师生。尊重才有可能使教师进一步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发现自己新的价值。二是学校管理人员要营造一个人们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从而使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激励
教师自我激励是指教师主动地与自身消极因素作斗争,把内心潜在的自我完善欲望转化为不懈的实践努力,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自我激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涉及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它的每一个方面都涉及许多具体的要素,都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学校管理者平时应认真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困难,努力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看到事业的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光明,并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使之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周彬、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3]曹元冲、占小军,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当代财经,2003(12)。
[4]余大敏,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师激励机制,教学与管理,2003(2)。
[5]赵振宇、田立延,激励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6]汪新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多元化激励[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1)。
[7]康宁,优化教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制度分析,教育研究,2001(9)。
[8]候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