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云《咏寒松》阅读答案及简析(范文模版)
咏寒松
【南朝梁】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⑴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松树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⑵本诗三、四两句塑造了怎样的松树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前两句分别从枝和叶落笔,描写了松鼠的伟岸参天、舒展青云、正大刚直的特点。
⑵三、四句写松树的挺拔坚强,不为厉风暴雪所屈,凛然贞烈的气概。表达诗人对寒松般的坚贞高洁、伟岸不屈的浩然之气的钦景敬之情。
简析:
范云以精巧的语言咏出寒松的节操与贞心,修条与密叶乃青松之形,劲节与贞心乃青松之神。青松傲雪独立,流经千年的岁月依然青翠挺拔。那风雪不动的巍然,那 稳若磐石的坚毅,实则寄寓了范云理想的人格。松的魅力,于入尘出尘中,犹为令人神往。有时,雪枝怒展,白甲披身,俨然立马沙场的武将,飒爽英姿;有时,晏 然自处,遁迹白云,却似形迹飘忽的隐士,不与红尘同步。
第二篇:寒松赋原文及翻译
《寒松赋》为李绅现存文赋中的代表作,并被选入二期课改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寒松赋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翻译:
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
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鉴赏:
这篇赋叙写松树生于岩侧,不被世俗所关心,没被匠人所认识,但当天气寒冷“林野惨(栗),山原愁悴”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唯独松树冒霜停雪,却不易叶改柯而茂盛苍翠,显示出其“落落高劲,亭亭孤绝的奇节”。作者热情赞美松树美好的本质。此赋虽没能确定具体写作年代,但从作者的生活经历考察,很可能写于长庆四年,他被李逢吉、王守澄一伙诬陷,说他曾劝唐穆宗立深王,这事不利敬宗,而即位不久的敬宗不辨此事,于是将李绅贬为端州司马。这对他是一次最严重的政治打击。他怀有远大的抱负,本想以自己的文才侧身朝廷,辅佐帝业,匡济天下。但没想到却遭此横祸,无辜被害。作者身处逆境,一方面发泄怨愤,决心“驱雷击电除奸邪”(《涉沅潇》),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砺志节,象寒松那样冒霜雪、抗严寒、亭亭耸立,不改变其忠贞本性。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小赋。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汉赋形式,文末有总括全篇要旨的“乱曰”。赋文中,多骈俪句,但不都是四六句式,而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平淡,极少使用典故。可谓一代绝赋。
第三篇:王寒松自 荐 书
自 荐 书
尊敬的领导:您好!
当我准备这份自荐书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来保烟已有十年了。十年来,伴随着保烟的改革与发展,我也经历了一生中最为丰裕的十年,有过收获的喜悦,有过挫折的迷茫。最让我受益的是前辈的帮扶、领导的教诲。在工作中,有过不理解,有过自以为是,但时间证明绝大多数是我错了,但保烟总是以她博大的胸怀,让我找到继续前进的路径。从后勤一般的管理服务,到销售和生产一线,再到参与中烟公司层面的文化工作,是保烟、是保烟的领导给了我发挥才能的舞台,给了我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与得到的回报相比,我总感到自己欠保烟太多太多;与保烟的进步相比,我总感到自己的成绩总是那么渺小。希望借此机会,将来能为保烟大家庭多担一些责任。
近五年,是只保烟历史上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我职业生涯中变化最大的五年。2007年,因企业工作需要,我转到政治工作部从事企业内部报纸的采编工作。面对繁重的报纸采编工作,我曾一度想过放弃,但后来厂领导的不断鞭策和鼓励、部门领导和编报同事的大力支持和业务技能上的倾囊相授,激起了我挑战自我的激情和活力。我不断创新思路,使企业报纸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多次得到厂领导的表扬。2008年技改搬迁期间,我与加班加点的员工同步工作,不分
节假日采集新闻素材,为此我获得了当年10月优秀员工称号。2009年5月,我参与到河北中烟文化构建工作,对企业文化工作有了一定的理论性认识,撰写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到“两个把握住”——浅谈新形势下烟草工业企业所属卷烟工厂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落地刍议》等文章被《现代企业文化》、《东方烟草报》、《烟草企业文化》刊发。五年间,我先后取得了中级政工师、经济师、文化师等资格,个人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加强良好作风的养成,坚守职业操守,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此致
敬礼
自荐人:王寒松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三日
第四篇:学习云松心得体会
学习陈云松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进入莒镇中学,第一次与云松同志共事一个年级,虽然是第一次近距离的和云松同志接触,时间也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是云松同志无论是敬业精神还是为人处世,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好同事、好榜样。
工作中,云松同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担任三班班主任,把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而且经常把在班级管理中的好的做法和想法,与其他班主任共享。个人教学中,尽管是美术专业出身,和他任教的语文学科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所任教的语文学科在每次的考试中和联考单位相比,总能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精心的备课,细致的钻研教法,还有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
生活中云松同志为人谦和,低调的同时,也不缺乏幽默。对领导安排的任务,尽心尽力,毫无怨言,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记得去年学校要迎接验收检查,需要粉刷墙体字,云松同志任劳任怨,承担大部分学校墙体字的设计和粉刷任务。在外人眼里看起来这活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工费力。八年级这半学期缺历史老师,云松同志在任教两个班语文学科的同时,又主动担任了两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不仅课时多,而且教学任务重。用他自己的话说:教师是个平凡的职业,不为别的只为讲台下那一双双的眼睛。云松同志在办公室也深受老师好评,脏活累活主动干,还自费为办公室购买绿色观赏植物来美化环境。
一个实在的人,句句实在的话,件件实在的事,能与这样的好同事共事是人生难得学习机会。古人云:与圣人同行,离圣人会越来越近。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做个好老师。
2015-5-28
第五篇:《咏月诗三首》教学设计及答案
《咏月诗三首》(1课时)
九年级语文 主备:刘志科 时间:2015-2-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背诵课文,赏析佳句。
4.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月亮,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往古今来,它不但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而且也惹出重多爱恨情愁的故事。今天,我们我们再来学习三首以月亮为题的诗歌。
二、课前热身:月色无限好,诗人更风骚
(温馨提示:自读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撷取相关信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背景:
《把酒问月》: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月下独酌》:李白怀抱一腔热情到了长安,虽被贺知章等人欣赏,但唐玄宗只把李白这个翰林待诏当作词臣而已,又因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最终被排挤出京,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背景:
《月夜》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提示:对于文学常识中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划线的部分,其余部分只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
三、和花落一起醉,和明月共徘徊(个性阅读)。
一读:读出风采,读出个性。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3)注重朗读者的感情的流露。给加点字注音:
皎如飞镜临丹阙 1..学生自由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孤栖. 邈.云汉 徘徊.. 云鬟 玉臂 虚幌
...2.开展诵读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好;每组出一个人展示朗读才艺,评出班级擂主。
3.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熟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采用诵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把.酒问月 但.见宵.从海上来 当.歌对.酒 独酌. 暂伴月将.
影 相期邈..云汉 虚.幌. 二读懂内容,读懂情感。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三读出深意,读出韵味。
5.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四、徜徉诗情画意,如沐明月清风
(温馨提示:“珠帘漫卷月窥人”,通过本堂课的反复朗读、品味,我们对这三首诗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使诗人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要想“吹散残云尽赏月”的话,将进一步分析、领会,合作交流共同品味重点诗句的含义完成下列理解默写。)《把酒问月》
1、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于人既神秘又亲切的诗句是:。
2、写月光皎洁美好的诗句是:。
3、流露诗人孤高寂寞的诗句:。
4、有物是人非意蕴的诗句:。
5、蕴含月亮恒久人生短暂哲理的诗句:。《月下独酌》
6、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悲情”的诗句:。
7、写诗人邀月、影共饮来表现内心孤独寂寞的诗句:。
8、写月与影对自己一往情深的诗句:。《月夜》
9、写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的诗句:。
10、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重逢的希冀的诗句:。
五、交流展示 谋取共赢(展示个性,擦出火花)
(提示:人与人、组与组、师与生互动交流,解决疑惑,达成共识)
六、小结
1、《把酒问月》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寄托一个 诗人自我,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2、《月下独酌》诗人对月抒怀,揭示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抒发诗人 的高洁志向。
3、《月夜》作者用借人映己的写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其中的“独看”闪烁
着对 怨恨,而“双照”又反射出向往 的理想。
4.学生讨论三首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⑴《把酒问月》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⑵《月下独酌》中李白在怎样的环境里喝酒?在这样的环境里,李白喝酒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月夜》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情感的?
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写出月之永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则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也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⑵“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独”,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相伴,要独自一人喝。自然觉得落落寡欢。
⑶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⑴《把酒问月》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⑵在《月下独酌》中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仔细品读,你读出了什么?
⑶《月夜》中诗人望月,应该是“今夜长安月,思念鄜州妻”,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思己?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⑾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⑵“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
⑶采用的是 “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更能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