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岳柱字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最终版)
[甲]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乙]“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金钏可易(换)酒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B雷以(因为)其疾
C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D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甲][乙]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译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答案:
8.D
9.C
10.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11.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第二篇:吕元庸原文及译文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 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 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⑵因私易一子以自胜()⑶吕请棋处士他适()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18.文中“易子 ”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 样的人。
参考答案
16.⑴认为、以为⑵私自,暗地里,偷偷地⑶到……去,往,去到
17.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18.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19.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参考译文】
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隐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第三篇: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原文和译文赏析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联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资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敌,抵挡,抵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3分)
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
③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
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腾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腾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而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参考答案
5.C(讼,争论,争辩)
6.C
7.A(文中没有范仲淹认为滕元发“后当为贤将”这层意思)
8.(1)百姓王颖有钱财被邻家妇女藏匿,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判决,(为……所,表被动。阅,经历,经过。直,正确的判决,公断。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2)刚好碰上后党李逢叛逆,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为官。(会,恰逢。刚好碰上。因,乘机。黜,被贬,被贬黜。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3)(滕元发)辗转地方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到筠州。(流落,辗转。以,因为。贬居,被降职(住)到。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滕元发,字达道,是东阳人。为人气魄大,行为特出,性格豪爽,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九岁就能写诗,范仲淹见他以后就赏识他。考中了进士,殿试得了第三(即探花),被授予大理评事、湖州通判的职务。孙沔担任杭州知府,见到他就特别重视他,说:“这是才智出众的人啊,以后应当成为贤能的将领。”孙沔就把处理繁重难办的事、戍守边境的谋略教授给他。
皇帝召他来面试,授予他集贤校理一职,让他共同参与编纂起居注。获晋升主持起草皇帝诏令,执掌谏官官署,……授予御史中丞一职。
京城和地方发生地震,滕元发上书指名陈述导致灾难的缘由,大臣不高兴,就被外放做了秦州知府。宋神宗说:“做秦州知府,不是我的意思啊。”就搁置了这个任命不派遣。以馆伴的身分陪伴契丹使者杨兴公,以诚相待和他交流,杨兴公很感动,将要离开的时候,流着泪向他道别。黄河以北地区地面发生了很大的震动,朝廷命令滕元发担任安抚使。当时城中屋舍大多坍塌,官吏和百姓惧怕被压在里面,都睡在帐篷里、野地里,而滕元发一个人待在房屋里,说:“房屋毁坏了,百姓死掉了,我应当用我的性命和他们一起(经历)。”埋葬死者,喂养饿者,免除田地的租税,修筑堤坝,调查贪婪凶残的人,责罚盗贼,黄河以北地区于是安宁。被授予翰林学士一职,做了开封府知府。百姓王颖有银子被邻居家的妇人藏匿,经历了几任府尹而没有获得胜诉。王颖很气愤,把邻家妇人招引来,拄着木杖到官署申诉。滕元发一问就明白(知晓)了实情,返还了他的银子,王颖扔掉木杖抬头感谢,而邻家妇人不知去向。
先后担任青州知府和应天府、齐州、邓州三州知府。适逢后党李逢造反,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做官,还没出发,改任安州知府。际遇不好、无所遇合(指在地方做官)将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失被贬到筠州去处理当地事务。有人认为以后还会有不好的任命(即继续被贬),滕元发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呢?”于是就上奏本申辩,其中这样说道:“乐羊攻中山三年不下,诽傍攻讦的书函就装满了小竹箱;即墨大夫治理即墨城没有过错,但诽傍的话每天都能让齐威王听到。”宋神宗看了之后而伤感,就任命他为湖州知府。
滕元发治理边境令人敬畏,威严传布西北地区,号称名帅。黄河以东十二个将领,其中八个来防备西部边境,分为两半轮流更替休整。滕元发到西北八个月,边境疾速来报,请求八位将领都防备西夏(西北各游牧民族)乘秋高马肥之时南侵。滕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军侵犯我,即使八个将领一起也无法抵抗;如果他不来侵犯,四位将领足够了。”最终让他们轮流休整。防备西夏秋天南侵的将领害怕了,敲击滕元发官署之门(即到滕元发官署)争论这件事。滕元发指着自己的颈脖子说:“我已经舍弃这了,头可以斩掉,军队不能派发。”……多次上奏争论。(引号后的“争论”经查《宋史》和调遣军队无关)
因为年老极力请求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任职,于是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然后又任扬州知府,还没有到任上就去世了,年纪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左银青(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用作高级阶官名号)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
第四篇:《种师道字彝叔》原文答案及译文赏析
种师道字彝叔。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两郡。议役法忤蔡京,迁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诬其诋毁先烈,罢入党籍,屏废十年。以武功大夫知怀德军。夏国画境,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师道曰:“如言故地,当以汉、唐为正,则君家疆土益蹙矣。”彦坚无以对。
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揖而已。召诣阙,徽宗访以西夏边事,对曰:“先为不可胜,来则应之。妄动生事,非计也。”贯议徙内郡弓箭手实边,而指为新边所募。帝复访之,对曰:“臣恐勤远之功未立,而近扰先及矣。”帝善其言,赐袭衣、金带,以为提举秦凤弓箭手。
知渭州,督诸道兵筑席苇城,敌至,坚壁葫芦河。师道陈于河浒,若将决战者。阴遣偏将曲充径出横岭,扬言援兵至,敌方骇顾,杨可世潜军军其后,姚平仲以精甲击之,敌大溃,斩首五十级,获橐驼、马牛万计,其酋仅以身免。卒城而还。
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官军小怠,列校有据胡床自休者,立斩之,尸于军门。令曰:“今日城不下,视此。”众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溃,时兵至才八日。帝得捷书喜,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完颜氏兴兵叛辽,贯谋因之伐燕地。师道谏曰:“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贯不听。既次白沟。辽使来请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贯不能对,师道复谏宜许之,又不听,密劾其助贼,责为右卫将军致仕,而用刘延庆代之。延庆败绩于卢沟,帝思其言,起为宪州刺史、知环州。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帝,以为宜授师道兵柄。上曰:“种师道老矣,难用。”翰见师道于殿门外,师道不语,曰:“国家有急,公勿以书生之故不肯谈。”师道始言:“我众彼寡,但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彼粮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翰叹其言,复上奏谓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于是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滑州,实无兵自随。
金师退,师道请屯兵沧、卫、孟、滑,备金兵再至。朝论以大敌甫退,不宜劳师以示弱,格不用。既而种师中战死,姚古败,朝廷震悚,召师道还。太原陷,又使巡边。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大臣以为怯,复召还。既至,病不能见。十月,卒,年七十六。帝临奠,哭之恸,赠开府仪同三司。(《宋史》)
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人焦彦坚固欲得故地 本来
B、无乃不可乎 恐怕
C、国家有急 危难之事
D、朝论以大敌甫退 刚、才
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B、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C、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D、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恶也/今贪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基/他日之祸其为/良计乎?
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种师道颇有领军才干,但是年轻之时,被列入朋党名册,弃置十年,并非因其诋毁先烈,而是因议论朝政违背了蔡京的心意。
B、童贯抽调内郡的弓箭手到边境来扩充军力,皇帝向种师道咨询此事,种师道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给边境郡县带来滋扰。
C、种师道提议占据要道,截断金兵的粮道,以逸待劳击败金兵。许瀚把师道的意见上报,认为其人可用,朝廷于是授予种师道兵权。
D、金兵退却后,种师道提议在要地屯兵,但是被朝廷驳回,不久后,种师中和姚古两路大军战败,朝廷惊动,才又启用种师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敌守备甚固。
②次河阳,揣敌必大举,急疏请幸长安以避其锋。
参考答案
4.A(本句是坚决的含义)
5.C
6.C(从倒数第二段实无兵自随一句看,只是授予官职,并未授予兵权)
7.①征讨臧底城,约定(1分)十天(1分)必定攻克。不久逼近(1分)城下,敌人守备很牢固(1分)。(句意1分)
②驻扎(1分)河阳,估计(1分)敌人必定大举进攻(1分),急忙上奏折(1分)请求钦宗驾临(1分)长安来避金军锋锐。
文言文翻译
种师道,字彝叔,年青时跟随张载学习,凭借祖先恩荫补为三班奉职,通判原州,协管秦凤和常平两郡。议论役法触犯蔡京的旨意,改任庄宅使、知德顺军。又说他诋毁先烈,解除其职务列入朋党名册,斥退废弃十年。后以武功大夫的身份管理怀德军。西夏国划定边境,西夏人焦彦坚坚持想得到旧地,师道说:“如果说旧地,应当以汉、唐为正,那么你家疆土就更小了。”焦彦坚无话可说。
童贯握兵权而西行,恃势弄权,拜见他的官员都行拜手礼,师道双手长揖而已。皇帝召他到宫中议事,向他咨询边事,回答说:“先动手不能打赢,敌军来攻就迎战。妄动惹起事端,不是长久之计。”童贯建议移内郡弓箭手充实边地,却假称为边地所新招募的兵卒。皇帝又向师道咨询,师道回答说:“我担心劳师远征的功勋没有树立,但近扰先到了。”皇帝称道他的话,赐给袭衣、金带,让他带领秦凤弓箭手。
管理渭州。督促各道军队修筑席苇城,敌人到,在葫芦河坚守壁垒。师道在河边陈兵,好像将要决战的样子。暗中派副将曲充径直出横岭,扬言援兵来到,敌人正惊骇回头看,杨可世偷偷地把军队驻扎在西夏军队的后面,姚平仲率领精兵从中间进击,敌人大溃,斩首五十级,获得骆驼、马牛万计,其酋长仅以身免。师道修完城而返归。
征讨臧底城,约定十天必定攻克。不久逼近城下,敌人守备很牢固。官军稍有怠意,列校中有躺在胡床上休息的,立即斩首,在军门陈尸。命令说:“今天城不攻占,就和他一样。”众人两腿发抖,呐喊登城,城防马上溃决,此时军队到达才八天。帝得到捷报很高兴,升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
女真完颜氏起兵反叛辽国,童贯图谋趁机讨伐燕地,师道劝谏说:“今天的举动,譬如盗贼进入邻家我们不救,又乘机瓜分邻家的房屋,这恐怕不好吧?”童贯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不久驻军白沟,辽国使臣来请求说:“女真背叛本朝,也是南朝很厌恶的事。现在追求一时的财利,抛弃百年的友好,结交豺狼邻居,种下以后的祸患,难道是好的计谋吗?”童贯不能回答,师道又劝谏童贯应该答应辽国的请求,童贯又不听从,反而秘密弹劾师道帮助敌国,责罚师道做右卫将军让他退休,任用刘延庆代替他的职务。刘延庆于卢沟战败,皇帝想起师道的话,起用师道为宪州刺史,管理环洲。
金人南下,御史中丞许翰见钦宗,认为应授予师道兵权。钦宗说:“师道年老了,难以任用。”许翰在殿门外见到种师道,师道不说话,许翰说:“国家有急难,您不要因书生误国的缘故(知之前太学生请愿罢免李纲之事)不肯谈。”师道才说:“我众敌寡,只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其粮道不通,因以持久,可以破敌。”许翰赞叹他的话,又上奏说师道智虑没有衰退,还可任用。于是加官检校少师,进官太尉,改任镇洮军节度使,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屯驻滑州,实际上无兵自随。
金兵退却,师道请求屯驻沧、卫、孟、滑州,防备金兵再来。朝廷意见认为大敌刚退走,不应劳师以示弱,师道的建议被阻碍没有采用。不久种师中战死,姚古失败,朝廷震惊恐惧,召回师道。太原陷落,又派师道去巡视边地。驻扎河阳,估计敌人必定大举进攻,急忙上疏请求钦宗驾临长安来避金军锋锐。当权大臣认为师道胆怯,又把他召回。既已到朝廷,患病不能朝见。十月,师道去世,终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悲痛哭泣,赠开府仪同三司。
第五篇: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原文及译文解析答案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故逶迤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有删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迹:驻足,喻出仕。
4.下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隆/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毒/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砖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B.私谥:古时人死后由亲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如晋陶渊明谥为“靖节”,宋林逋谥为“和靖”。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以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B.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利于国家。
D.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5分).
(2)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5分)
参考答案
4.C
5.B(“凡隐士之谥皆为私谥”说法绝对,林逋的谥号“和靖先生”就是皇帝颁赐的。)
6.D(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逊言迁都之议”),荀爽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
7.(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得分点:耽思,庆吊,征命各1分,句意2分)
(2)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大节(大关键)。(得分点:乖,趣舍,出处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荀爽字慈明。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被任命为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
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来征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于是跟随迁都到了长安。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颙等人为内应。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史官评论说: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重大关键)。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