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再探讨论文
【摘 要】针对高校传统实验室设备管理方法的弊端,研究探讨适应新形势下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自动化管理在实验室的应用,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优化实验配置,提高设备利用率。
【关键词】实验室 高校 管理模式
提到微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外乎人员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制度管理,以及安全、环境等管理工作。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正确与否仅供同行们商榷和指正。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挑战,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我们作为高等院校并处在科技与教育的前沿。必须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敏锐的思维,更加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什么目标和培养什么人才的大问题。
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电子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以及远程教育设备,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直接和形象化了,由于现代的教育形式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更加得心应手了。人员管理
先进的设备,要靠人去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管理队伍是当务之急和非常必要的。人是万物之源、之本。人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其力量是无穷和不可战胜的,我想当今社会的口号是“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就包含这层含义吧。
提到管理,首先要提到管理员的工作。管理员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和记帐式的体力劳动,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要有前瞻性.管理要以人为本,合理调配使用,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其次是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配,给他们创造再教育和深造学习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选派人员进行培训,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充分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心,坚定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一个信念。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自己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的决心和信心,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如果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调配,我们的管理经验就会不断丰富,管理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实验设备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实验设备的管理
随着高等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设备日益增多,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加重了实验员的管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使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需要,必须探讨更新和改进设备的管理模式。
从目前的实验室实际管理工作情况看,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有些领导对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一定误区。首先是从骨子里认为,实验课教育是第二位的,实验课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就是只重视设备数量,却不重视质量,摆花架子;第三是只重视使用效率,却忽视后继维护和管理,使设备的使用率降低或浪费;第四是经费投入不足、人员投入不够;第五是只顾眼前利益,却忽视长远规划等诸多弊端。
那么,应该怎么样对设备进行管理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2.1 领导重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众所周知,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很难完成预期的任务和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已经被提到很重要的位子。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进行的进程和成败,世界上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都是从实验室研制出了的。因此,还没有重视实验室建设的各级领导必须改变观念转变认识,把实验室的建设重视起来,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怀,以加快高校的发展步伐和科研攻关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需要。
2.2 所有设备采取院校统一管理,实行院校、设备管理部门、系中心三级管理体制
院校的所有仪器设备都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要在院校统一领导下,根据仪器设备的价值、性能等因素确定院校、设备管理部门、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分级归口管理。做到从设备的申请采购、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直至到报废处理等一系列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3 院校应成立设备处,下设各科分管全校的所有设备
原则上设备处下设设备科、科技档案科、设备维护科,分管全院校所有设备状况及设备账目、设备的原始出厂资料和检修维护,监管全院校的所有设备。
设备科负责设备的申购、审批、购置和分配,对分配的设备要建立设备账目,以便监管所有设备的去向。
科技档案科负责所有购进设备的原始资料的立卷存档,包括文字和其他所有材料,已便后继使用部门随时查找。
设备维护科负责购进设备的验收,(必要时可以联合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一起对设备进行验收);对使用单位在使用中定期检修以及设备出现故障及时维修处理。
2.4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要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财产自然损耗折
旧以及报废制度,【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2000年3月21日)教高[2000]9号】。购进设备要在相关部门验收后,由设备科统一下帐,使用单位或部门到设备科签字领取设备仪器。设备仪器的调整或调出一定要做到相关账目的调整与更改,使账目和设备仪器保持绝对的一致性。该报废的设备要及时销账,避免报废设备长期挂帐产生账目混乱、统计不清等现象发生。不允许任何部门或个人在未经办理报废手续之前私自处理学校的仪器设备。
2.5 设备的采购与分配
要遵照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决定设备的采购与分配原则,也就是实行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和院校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科学有序的进行采购,既能解决眼前的急需矛盾,又要满足较长远的发展规划。并要力争做到质优价廉,防止伪劣产品进入院校。制度管理
一切制度都是给参与的人制定的,都具有针对性和泛指性。是经过认真总结,不断实践和补充才出台的具有约束力
甚至具有行政和法律效率的条文。有关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外乎《微机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微机实验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安全工作职责》、《学生上机规则》、《微机实验室赔偿制度》《学生上网规则》、等等有很多项在此不多枚举。
以上各项制度,都是按着学院的教学和管理需要,规范和约束所有参与教与学的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宗旨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目的是合理地调配设备仪器资源,积极的发挥实验教师和管理员的积极性,科学地管理实验设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了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上级部门要检查和指导下级部门的工作,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要起到信息反馈和监督作用。
实验室管理员不仅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更是制度的执行者。自己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自动化管理模式
为适应现代化和自动化管理,应该走出去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在自动化管理设施的建设上舍得投入,善于管理。只有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设备,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5安全、环境等管理工作
5.1安全工作
安全防范工作是学院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院系领导牵头,组织强有力的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全领导工作。
实验室是学院计算机和其他仪器保管和使用份额较大的部门,对实验员的安全防范工作要求很严,要经常进行防火防盗教育和自查工作。对实验员和全体教师要进行安全教育动员,组织专人讲解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规划好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措施。使每位教师和管理者都充分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直接影响全院的教学工作。
第一:安全用电问题
供电电压不稳,对设备仪器的危害很大,为避免因电器老化或因电压不稳引起火灾和不可预知的隐患发生,特别是在夏季的雷雨天气,更要注意用电安全问题。要求全体实验员和实验教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遇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定期请电业专业人员到实验室检查用电情况,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第二:安全防盗问题
实验室安装监控系统,为学院的安全工作增加安全保障。要一贯地坚决执行学院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把安全工作做好,以杜绝隐患发生。
5.2 环境管理
干净、优雅、舒适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能体现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能使学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灵感,良好的氛围能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多出成绩和成果。实验室就是要充分创造这种氛围,对实验设备仪器的摆放要做到布局合理,管理要科学化和人性化兼顾。
总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究其怎样管理才能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还有待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的实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缺点积累经验,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合成熟化迈进。
第二篇: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作者:黄柳英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出发,分析高校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的举措。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教学管理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17-0
1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根本职责,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教学管理是对整个高校教育教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为教学活动提供保障,确保师生完成教育学习计划,保证高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参与
现有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大多沿用之前的管理制度,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行政权力的威严,在教学时间安排、授课老师选择、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不能有效收集师生意见,民主性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这一部分要求较低。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般遵照国家教育部门下发的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更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不完善
教学效果评估是评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师生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来看,大多是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教学管理的评估较少,甚至没有。此外,教学评估结果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去。
二、新形势下转变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只能保证高校教学活动在规范的规章制度下有效开展,对外界环境提出的新要求难以快速做出反应,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转变,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在高校教育方面,高校扩招,大众化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些为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人员、信息、知识、管理理念等方面凸显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阻碍。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的改革方面已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此外,根据我国教育部门下发的高校管理新指示,评定高校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这也推动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此,我们需要认清时代发展潮流,审时度势,大胆进行创新,积极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做保障。
三、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合理分权,下放管理权力到院系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严格按照等级制度,从上至下,教学活动的制定由校长或教学主管副校长做最终决策,由教务处落实和执行教学决策,各个院系在教学管理中拥有的权力较小,不利于院系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因此,下放教学管理权力至院系,让院系能够根据本院系的专业特点制定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安排以及教授人员的安排上结合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建立现代信息系统
信息化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信息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工作得到广大管理者的青睐。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三)建立监督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
在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的管理中去。只有激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有效将这些意见融合到教学管理活动中去,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
(四)加强学习,转变管理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变离不开先进的管理观念。高校要转变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教学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思想,可以通过向其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院校学习管理经验,开展专项讲座等形式学习现代管理理念,为做好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奠定先进的理论支持。
(五)进一步推行弹性教学,完善培养模式
弹性学分制对改变高校教学中的计划教学、培养目标单一以及专业面窄等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弹性教学可以使教师在保持必要的统一前提下,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向学生进行授课,突出教学的个性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特点的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志荣.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J].安徽:黄山学院学报,2009(02):55-57.[2]毛爱菊.新形势下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J].北京: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4):126-127.
第三篇: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3.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的管理成为一种流动管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的要求(本站推荐)
新形势下对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再探讨
【摘 要】针对高校传统实验室设备管理方法的弊端,研究探讨适应新形势下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自动化管理在实验室的应用,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优化实验配置,提高设备利用率。
【关键词】实验室 高校 管理模式
提到微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外乎人员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制度管理,以及安全、环境等管理工作。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正确与否仅供同行们商榷和指正。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挑战,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我们作为高等院校并处在科技与教育的前沿。必须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敏锐的思维,更加长远的设想,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什么目标和培养什么人才的大问题。
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借助电子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以及远程教育设备,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直接和形象化了,由于现代的教育形式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更加得心应手了。人员管理
先进的设备,要靠人去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管理队伍是当务之急和非常必要的。人是万物之源、之本。人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其力量是无穷和不可战胜的,我想当今社会的口号是“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社会”就包含这层含义吧。
提到管理,首先要提到管理员的工作。管理员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和记帐式的体力劳动,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要有前瞻性.管理要以人为本,合理调配使用,充分发挥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使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其次是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配,给他们创造再教育和深造学习的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选派人员进行培训,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第三,充分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增强事业心,坚定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一个信念。自觉的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把自己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的决心和信心,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的管理轨道。
如果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调配,我们的管理经验就会不断丰富,管理水平就会不断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实验设备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实验设备的管理
随着高等学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设备日益增多,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加重了实验员的管理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使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管理的需要,必须探讨更新和改进设备的管理模式。
从目前的实验室实际管理工作情况看,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有些领导对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一定误区。首先是从骨子里认为,实验课教育是第二位的,实验课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就是只重视设备数量,却不重视质量,摆花架子;第三是只重视使用效率,却忽视后继维护和管理,使设备的使用率降低或浪费;第四是经费投入不足、人员投入不够;第五是只顾眼前利益,却忽视长远规划等诸多弊端。
那么,应该怎么样对设备进行管理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2.1 领导重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众所周知,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否则很难完成预期的任务和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在我国已经越来越被重视,甚至已经被提到很重要的位子。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进行的进程和成败,世界上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都是从实验室研制出了的。因此,还没有重视实验室建设的各级领导必须改变观念转变认识,把实验室的建设重视起来,为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关怀,以加快高校的发展步伐和科研攻关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需要。
2.2 所有设备采取院校统一管理,实行院校、设备管理部门、系中心三级管理体制
院校的所有仪器设备都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要在院校统一领导下,根据仪器设备的价值、性能等因素确定院校、设备管理部门、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分级归口管理。做到从设备的申请采购、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直至到报废处理等一系列的监管体制,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2.3 院校应成立设备处,下设各科分管全校的所有设备
原则上设备处下设设备科、科技档案科、设备维护科,分管全院校所有设备状况及设备账目、设备的原始出厂资料和检修维护,监管全院校的所有设备。
设备科负责设备的申购、审批、购置和分配,对分配的设备要建立设备账目,以便监管所有设备的去向。
科技档案科负责所有购进设备的原始资料的立卷存档,包括文字和其他所有材料,已便后继使用部门随时查找。
设备维护科负责购进设备的验收,(必要时可以联合各系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一起对设备进行验收);对使用单位在使用中定期检修以及设备出现故障及时维修处理。2.4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
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要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财产自然损耗折
旧以及报废制度,【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2000年3月21日)教高[2000]9号】。购进设备要在相关部门验收后,由设备科统一下帐,使用单位或部门到设备科签字领取设备仪器。设备仪器的调整或调出一定要做到相关账目的调整与更改,使账目和设备仪器保持绝对的一致性。该报废的设备要及时销账,避免报废设备长期挂帐产生账目混乱、统计不清等现象发生。不允许任何部门或个人在未经办理报废手续之前私自处理学校的仪器设备。
2.5 设备的采购与分配
要遵照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决定设备的采购与分配原则,也就是实行优化配置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和院校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科学有序的进行采购,既能解决眼前的急需矛盾,又要满足较长远的发展规划。并要力争做到质优价廉,防止伪劣产品进入院校。制度管理
一切制度都是给参与的人制定的,都具有针对性和泛指性。是经过认真总结,不断实践和补充才出台的具有约束力
甚至具有行政和法律效率的条文。有关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不外乎《微机室主任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微机实验室管理制度》、《微机室安全工作职责》、《学生上机规则》、《微机实验室赔偿制度》《学生上网规则》、等等有很多项在此不多枚举。
以上各项制度,都是按着学院的教学和管理需要,规范和约束所有参与教与学的所有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宗旨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其目的是合理地调配设备仪器资源,积极的发挥实验教师和管理员的积极性,科学地管理实验设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有了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上级部门要检查和指导下级部门的工作,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要起到信息反馈和监督作用。
实验室管理员不仅是实验室的管理者,更是制度的执行者。自己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按时到岗,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徇私情。自动化管理模式
为适应现代化和自动化管理,应该走出去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在自动化管理设施的建设上舍得投入,善于管理。只有利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设备,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5安全、环境等管理工作
5.1安全工作
安全防范工作是学院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院系领导牵头,组织强有力的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全领导工作。
实验室是学院计算机和其他仪器保管和使用份额较大的部门,对实验员的安全防范工作要求很严,要经常进行防火防盗教育和自查工作。对实验员和全体教师要进行安全教育动员,组织专人讲解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规划好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措施。使每位教师和管理者都充分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直接影响全院的教学工作。
第一:安全用电问题
供电电压不稳,对设备仪器的危害很大,为避免因电器老化或因电压不稳引起火灾和不可预知的隐患发生,特别是在夏季的雷雨天气,更要注意用电安全问题。要求全体实验员和实验教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遇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定期请电业专业人员到实验室检查用电情况,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第二:安全防盗问题
实验室安装监控系统,为学院的安全工作增加安全保障。要一贯地坚决执行学院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把安全工作做好,以杜绝隐患发生。
5.2 环境管理
干净、优雅、舒适的环境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能体现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能使学生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灵感,良好的氛围能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多出成绩和成果。实验室就是要充分创造这种氛围,对实验设备仪器的摆放要做到布局合理,管理要科学化和人性化兼顾。
总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究其怎样管理才能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还有待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的实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总结缺点积累经验,是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科学化、合成熟化迈进。
第五篇: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资源,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有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更为有利,高校在教育教学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多元性,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同时在体育管理上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容乐观,教育改革发展和相关教育政策方针针对学生体育体质发展水平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进行的改进调整,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更多广泛,从高校教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方面分析当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重视逐渐下降,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当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滞后,在创新发展上的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健身的运动理念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