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议农业示范园区的成效与建议论文
1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1.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位于园区内的贵州省最大的养猪企业-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000.0余万元大兴建设圈舍、粪便污水处理与排放等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和先进的科学生产管理技术进行生产,并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基本实现了生猪养殖技术科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饲养数量规模化、市场销售组织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公司现存栏优质肉猪1.3万余头,其中良种母猪1600.0余头,计划两年内实现年出栏猪10.0万头;目前,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畜牧业生产呈现企业带动、大户推动、市场拉动的良好局面。
1.2林下养鸡成为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助民增收产业的新亮点
从2010年开始,都匀市在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探索发展林下养鸡产业,规划大力打造以坝固村为窗口、甲登村为基地的林下养鸡产业基地。目前全镇发展林下养鸡大户32户,年出栏林下土鸡10.0余万只,年产值750.0万元以上,按平均每户年出栏林下土鸡3000.0只,户均年养鸡毛收入可达22.5万元,户年养鸡纯收入9.0万元以上。
1.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设施农业和经济型农业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小水窖110口、沼液输送管道超过2000m。为了加快科技农业发展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都匀市坝固镇以大棚蔬菜、大棚西瓜、辣椒地膜覆盖种植、烤烟规范化种植等重点内容,推进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全镇发展大棚西瓜种植20hm2、钢架结构大棚蔬菜3hm2、地膜覆盖露天西瓜313hm2、地膜辣椒示范种植33hm2,蔬菜种植面积达533hm2,种植中药材53hm2。
1.4合作社带动了产业发展
目前,坝固农业示范园区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7家,社员140余人,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1家,2存在问题
生产者只顾眼前利益,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使用国家禁止在某些作物上使用的高毒农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者缺乏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在病虫害发生较大年份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经济作物病害发生严重,发生无收现象。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2)生产者对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清,没有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生产,造成生产农产品农残超标,销售问题难以解决。
3建议与对策
按照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努力建设园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精品葡萄、生猪、优质土鸡三大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含量,加强产业生产管理,打造无公害农产品乃至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增加产业经济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拉动农业生产。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基地的桥梁作用,加大农产品的宣传与批发销售力度,通过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加强农村懂技术、懂管理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和培养,建立农村人才库,强化人才储备,为园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性技术保障。
第二篇: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建议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汉中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成效及特点,重点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品牌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条件及优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蔬菜、柑桔、食用菌、中药材等已逐步成为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7年9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2010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安康至汉中段也已建成通车,特别是汉中城固机场于2014年8月13日正式通航使汉中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同时,过境的西成高铁及宝巴高速也将于2017年贯通,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个,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8个。监测统计显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39个,总经营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总数7185户,从业总人数1.6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51万人,2014年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14800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6%,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扎实。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已认定的各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均拥有特色水果、苗木花卉、特色养殖、种养结合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二是文化底蕴浓厚。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汉文化源远流长,一些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充分利用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饮食民俗、礼仪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如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当地“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勉县天荡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利用特色林果产业优势,每年举办春季赏花节会“梨花节”和秋季水果采摘节会,同时还充分利用当地“三国”历史文化资源,节会期间举办休闲农家厨艺大赛、登山比赛、歌咏比赛、篝火晚会、民俗风情节目演出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三是发展模式多样。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多样,主要有:农事观光采摘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产品(特色瓜果、蔬菜)收获期吸引游客游览观光并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如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农业生态观光型,利用农业产业园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游客进行观光休闲活动,如西乡县枣园茶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园、宁强县玉皇观休闲农业示范园;民俗文化型,主要借助当地浓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进行休闲、观光活动,如城固县伏牛山休闲山庄、勉县天荡山休闲山庄。除此之外还有农业庄园型、古镇新村和自然景区型、农业科技观光型及农家乐型等等。四是品牌特色突出。我市西乡县樱桃沟通过举办樱花节、樱桃节及茶文化节等活动,已建成以樱桃沟景区为载体,集水生动植物养殖、民俗文化展示、茶文化及景观建筑、雕塑为一体的农家民俗与樱桃生态园的专题类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城固县刘家营村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升仙”文化和陕南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依托柑桔产业优势,因势利导,携全县之力打造了“中国休闲观光第一园”——“橘园”,成功打出了“张骞故里,神奇桔乡”休闲农业品牌,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柑桔旅游文化节。
三、建议及对策
为了使我市休闲农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休闲、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
(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壮大地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经营水平。依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次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经营水平。
(四)完善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专门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政策、模式、机制等研究,顺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后劲。
第三篇:农业示范园区工作总结
XX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工作总结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对于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适应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实际意义,XX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是XX区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XX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概况
1、XX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是2009年区政府批准立项实施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期一年,项目核心区建设面积317亩,项目辐射带动周边17个自然村;园区整体规划由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市镍钴研究院设计,聘请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担任技术指导,XX区农牧局牵头、XX镇人民政府协助实施。
2、XX镇XX村,位于市区东北侧,距市区10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30户、1294人,总耕地面积4191亩,人均3.2亩,200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672元。
3、该项目在4月初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按照制订的规划和设计,在不耽误农时的情况下,先期开展了露地蔬菜区、瓜类示范区、粮食作物示范区等三个示范小区的建设工作,同时,XX区农牧局以金区农发[2009]号64号文件《关于申请XX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立项》的报告,向XX区发改局申报了本项目,同年7月16日,XX 区发改局以金区发改[2009]75号文件,对园区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
4、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XX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XX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XX市市委郑书记、区委王书记、区政府常区长和市区有关领导多次亲临园区视察指导工作,对园区建设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重要的指示。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工程招投标情况
区农牧局对温室及附属设施建设进行了公开招标,招标涉及2个标段,第一标段内容为新建10座节能日光温室(包括温室主体结构,温室周边道路及停车场),由XX市隆凯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中标;第二标段内容为修建园区大门1座,修建凉亭2座,由XX市金林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中标;选定XX市金瓦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作为本工程监理单位。
2、试验、示范工作完成情况
完成了297亩露地作物的种植工作,其中引进新品种43个,完成试验面积6亩;完成瓜类育苗移栽试验1项,试验面积共6亩;完成露地蔬菜育苗移栽、起垄栽培等技术示范,示范面积10亩,完成陇椒3号、谷雨等露地蔬菜新品种示范,示范面积9亩;完成瓜类作物育苗移栽、双膜覆盖技术示范,示范面积26亩;完成菜用马铃薯LK99的地膜覆盖、拱棚种植等高效生产技术示范5亩,完成永良 15等优质高产小麦示范、甘啤4号等优质高产大麦示范,示范面积13亩;完成星光001、兰杂2号、天椒1号、陇椒2号、宁春
13、甘啤 2 3号等10个优质大麦、小麦、蔬菜品种的推广,推广面积185亩;完成西瓜套油葵、西瓜套鲜食玉米等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推广面积42亩。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平整硬化864平方米停车场及1795平方米园区道路,平整田间道路700平方米,新修386米U30水渠,加固了横穿园区的220米地下光缆,架设了700米低压输电线路,修建园区大门1座,修建凉亭2座。
4、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情况
完成10座西北型高保温节能日光温室的建造工作,并配备了保温被、卷帘机、卷膜器、滴灌、防虫网、棚膜等温室附属设备,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现所有温室的附属设备均能正常运行。
三、资金落实情况
本项目计划投资343.4万元,其中试验、示范、推广资金29.3万元,工程建设296.6万元,管理服务费用17.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支付工程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费用。
四、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XX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09年XX区农业重点项目,为保障农业园区顺利建成,区农牧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将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牧局首要工作来抓,成立了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狠抓工作落实,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衔接项目实施的具体事宜,协调各实施部门之间的工作,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项目正常管理等,保证了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
2、坚持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在园区建设中,区农牧局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注重工程建设质量,保质保量完成园区各项建设任务。具体是把好“两关”,一是把好施工计划关,在工程施工中及时与乡镇领导、技术人员、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沟通,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做到工程项目清晰,分阶段任务具体,完成工程量明确;二是把好质量关,严格按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派技术员深入工地重点指导,并由区农牧局成立的工程检查小组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并分阶段进行验收,对不符合设计标准要求的,立即责成返工,承担经济损失。
3、搞好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一年来,在对农民技术培训方面,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先后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达2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册;组织农户到周边县市参观学习温室种植、温室育苗等技术,极大地开拓了农民的视野;接待上级领导与外来参观约二十余批,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和赞扬。
4、探索科技管理制度创新
(1)项目合同制。项目申报获得批准后,区农牧局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了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同时技术依托单位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实地进行技术服务。
(2)项目全程负责制。根据项目示范内容,区农牧局确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单个项目全程负责制,XX镇农业中心技术员紧密配合,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传授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探索产权管理改革
积极探索项目部分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项目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建立健全项目管护的长效机制。第一,项目建成后,由项目建设单位区农牧局向项目管理单位XX镇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移交,园区国有资产所有权归XX镇政府所有;二是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三,进一步加强园区资产的管护,落实管护措施及责任。园区在运行过程中,自然损坏及人为损坏在所难免,在运营中只有加强工程管护和及时维修,才能保证项目工程的长久发挥效益。因此要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园区项目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产的管护,一是XX政府要成立专业的工程管护队伍,明确管护责任,提高管护人员的管护意识,严格奖惩制度,对因管护不力造成资产流失、损坏的,首先要追究管护人员责任;二是层层分解管护责任,并根据项目工程的不同性质,分门别类落实到项目区农户,温室的使用权归农户,XX镇政府与农户签订使用协议,规范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四是建议在今后的项目中增列项目管护经费。
2、发挥科技优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是园区建设的主要功能之一,应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加大项目区及辐射区农民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3、创新运作机制
建立区、镇涉农部门及村委会、农户组成的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扶持和培育小型加工企业和营销协会,依托当地以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开展以温室育苗工作,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温室育苗补助,通过部分或全额补助,在露地上推广蔬菜、瓜类作物育苗移栽,提前蔬菜及瓜类作物的上市时间,培养农民露地育苗移栽的习惯,实现温室生产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4、探索建立观光农业
园区在发展种植产业的同时,可以探索发展观光农业,根据园区的特点,应重点发展以城市学生为主的集实践、科普、采摘三位一体的观光园区,争取将园区建成“XX市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给予支持,使观光农业和假日旅游业有机结合,既可促进高产、高质、高效“三高”农业和无污染绿色农业的发展,也顺应了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势。
第四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标准
附件2:
濮阳市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
为规范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制定本标准。
一、建设要求
1.园区规模。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集中连片面积200亩以上。
2.基础设施。示范园区内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完备,确保涝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
3.功能布局。示范园区具备农资存放、集中育苗、标准化生产、产品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功能区,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且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4.设计用料。日光温室或大棚设计建造结构合理,用料坚固耐用、性能优良、经济实用。
二、生产要求
5.作物形象。园区作物长势良好,整齐划一。
6.品种选择。选用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良种覆盖率100%。
7.水肥管理。有灌溉设施,基肥实用适量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禁止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8.病虫防治。采用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害,利用防虫网、沾虫色板及夏季高温闷棚消毒等生态栽培技术。科学安全用药,农药以高效低毒生物药剂为主,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
9.园区环境。有初步的净菜整理场地和净菜整理过程,整理后的废弃物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园区清洁。
三、产品要求
10.安全质量。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
11.包装标识。产品统一包装、附加标识后销售。标识要按规定表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采收期、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内容。包装材料不得对产品造成二次污染。
12.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争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登记。
13.产品品牌。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1-
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四、管理要求
14.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要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室,室内最基本配备农药残留监测设备(农药残留速测仪),有检测记录。
15.档案记录制度。有生产档案记录,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
16.质量追溯制度。对园区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查询。
五、其他要求
17.明确实施主体。示范园区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示范园区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菜农培训等工作。
18.创建标牌。示范园区内要树立标牌,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要统一。标明创建规模、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工作责任人等。
19.普及技术规程。示范园生产的每种产品都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要印发到每个农户,张挂到示范园醒目位置及每个温室、大棚;示范园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作业。
20.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园区产品要有固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实行定单种植模式或有固定的超市对接。在产品营销方面有专业人员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信息的搜集工作,能在现有的市场信息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产品信息,从而扩大销售渠道。
21.经济效益突出。园区经济效益比较突出,其经济效益要明显高于普通园区30个百分点。
第五篇:特色农业建设路径与建议论文
特色农业是以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以传统优势品种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竞争力强、高效优质高产、具有一定规模或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农业[1]。近百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量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及粗放式的开垦耕作所带来的副作用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发特色农业,如以色列通过研发滴灌技术和温室栽培技术,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沙漠农业;荷兰利用高纬度光热充足的条件,发展以花卉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创意农业;美国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发展规模型、信息化的基因农业、精准农业[2]。发展特色农业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满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及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分工要求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包括水稻、果类、茶叶、花卉、烟草等。稻米是福建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有佳禾早占、特优63等水稻品种;福建的特色水果包括龙眼、荔枝、枇杷等;福建所产茶叶驰名中外,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福建所产的闽西八大干、20余种道地药材、红菇等远近闻名。福建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优势,在海西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认识并发挥优势,有效地优化配置区位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支持海西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1.1自然资源
1.1.1气候
福建省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地域差别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光照充足,冬季易出现大范围持续阴冷天气。年降水量约1500mm,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无霜期长于内陆地区,部分作物可实现一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气候条件在时空上的多样性为福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1.2河流与海洋
福建主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赛江等河流,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河川年径流量约为1170亿m3,水力资源蕴含量大,利于灌溉。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岸线漫长,拥有连江港、东山港及三都澳等众多良港,海岛约有1404个,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1.1.3动植物资源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产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据调查统计,福建省有陆生脊椎动物832种,约占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的34.6%,其中哺乳类120种、鸟类549种(包括亚种)、两栖类46种、爬行类123种,已定名的昆虫有31目共5000余种[3]。福建有高等植物4703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数量的14.3%,其中蕨类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52种,其中国家Ⅰ级7种,国家Ⅱ级45种;兰科植物有60属119种6变种,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的有25种[4]。
1.2农耕历史悠久
福建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适合多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生长,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原始农业生产活动。秦汉之后,经济作物逐渐发展,种类逐渐繁多。到了唐宋,诸如茶、桑、麻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明清时期,农业的种植及生产出现商品化、多元化趋势。福建的农耕历史不仅体现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也为当前农业特色经营奠定了基础。
1.3闽台农业交流密切
福建与台湾在地缘、血缘、文缘等方面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福建省积极开展对台农业交流活动,两地之间农业发展形成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双赢局面。近年来,福建省大量引进台湾农业良种,累计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其中引进良种形成规模化推广和应用的达150多种[5]。福建农业发展既吸引了台湾的资金及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又为台湾提供了农业生产基地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闽台交流合作已经成为福建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成为福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支撑。
2特色农业现状及其发展制约因素
福建省自然山水植被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匮乏,其农业发展的策略和途径不同于其他省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做大做强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产业应是其基本政策的出发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福建农业绽露区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影响和制约着福建农业的发展。
2.1农业社会经济要素
2.1.1农业劳动力素质
福建省农村劳动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据统计,2005-2010年,农村劳动力人口由1490.55万上升至1579.32万,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81%[6],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镇,造成较高文化程度、技能型农民的流失,劳动力队伍素质下降。残障人员比例高,年高体衰、留守妇幼居多,科学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是造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影响建设特色农业的进展。
2.1.2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兴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尤其是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百万农民创业、闯市场,共御风险,培育产业,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至2009年12月底,福建省已登记合作社4435家,注册资金66.8亿元[7],在发展上面临着资金紧缺、缺乏农业专业技术指导、管理尚不规范等问题,合作社提供给农户的多是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初级农产品销售等低水平服务。真正能带动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做大产业的农民合作组织少之又少。
2.1.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
农业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其规模大,经济和科研实力强,具有资金和市场优势,对特色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截止2010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883.51亿元,每家平均产值约为4.8亿元[8],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福建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规模小,产值低,产品档次不高,带动农户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2.2农业科技因素
2.2.1科研人员数量停滞增长
“科技三下乡”、“文化三下乡”、“春雨行动”等农业科技帮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加快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但是农村中从事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的人员变数很大。据统计表明[9],2000-2005年,福建省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数在总体上虽有所上升,但与2000年相比,2005年的科研人数减少了214人,农业科研人员占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比例由14.28%下降至8.36%。农业科研队伍缩小,科研人才流逝,科技增收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减小,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期待和热情,并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2.2.2生产标准化制度及体系尚未健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外向型经济比重逐步加大,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农产品出口将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既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也是扶持保护本省特色农产品不受外来同类产品冲击的必要手段。福建农业生产标准起步较早,但标准体系普及率低、覆盖面小,部分农产品在产量、质量和绿色化程度上,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劣势,远远不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重点规划、科学区域布局
2011年颁发的《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三大特色农业带的布局,提出“闽西北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建设区域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农业产业带。闽东南平原地区重点发展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外向度高的农业产业带。沿海渔业经济区重点发展海洋养殖、近海捕捞、远洋捕捞和新型海洋渔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带。”[10]发展福建特色农业要遵照三大产业带这一科学布局,突出区位优势。紧扣海西经济发展大主题,认真思考福建优势与特色,产业评估、论证,区域化、产业化设计;抓龙头企业,建立更多的专业合作社,以多种经济模式吸引、容纳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让更多的闽商、闽侨、台商回乡创业或投资兴闽。
3.2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必须大力增加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加大特色农业科研的相关财政、税收和政策配套支持,建立科研机构—县级推广部门—乡镇科研人员的多层次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积极推广高效益、低成本的农业种植培育方式,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探索高效、低碳农业等技术密集型模式。建立高覆盖率、高要求的农业标准化系统,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
3.3健全农民合作社体制,强化农民合作社功能
首先,帮助解决当前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协助合作社完善内部组织建设、民主监督、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体制问题,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组织的正规化发展。其次,在产业政策、项目指导、市场信息、资金信贷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政府优势,理顺服务关系,营造良好的政策和产业氛围,助推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辐射范围,引导更多致富无门的农民进入合作社,带动更大层面上的农业产业进步。
3.4强化特色农业政策性支持保护
政府出台更多的产业化优惠政策,站在全局一盘棋的大农业、大海西的角度,从资金、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需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产业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改变农业发展的传统思路,提倡农业发展新模式,扶植、培育一大批新型产业,延伸已有的产业链条。
3.4.1适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产品种植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续完善和适度加大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在内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当向种植特色品种的农户倾斜。
3.4.2完善价格保护制度
价格问题是种植和市场的风向标,是供求关系调整的有力杠杆。农产品市场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常出现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粮贱伤农、菜贱坑农的事件经常出现,说明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畅,政府对市场调控能力欠缺。政府既要在宏观上控制整个市场的规模,也要积极引导产业方向,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干预,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减少市场流动环节,打击扰乱市场和金融秩序的恶意投机,在稳定物价的同时,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3.4.3支持农业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支持福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农业生产应当突破单一依靠农村农业经营的老路,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形成城市市场资源反哺农村,农村发展成果回馈城市的局势;走知识农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农业信息化,鼓励农业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牧猎、工贸多种产业并存,农业不再是种养和乡土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和饮食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提高农业产业和产品的整体价值水平,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质变。
还要继续实行“走出去,请回来”战略,扶持农业异地产业链延伸、异地发展、异地基地建设,鼓励农业异地产业投资,发展农业贴牌合作生产形式,创造条件努力造就多种形式的合作共赢模式。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高效集成农业;加大力度推广海淡水养殖和远洋捕捞业以及“牛羊上山,果树上山,家禽上树,鸭子下水”的立体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