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人的高度美文
一个女教师的小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女教师看到了女儿的一幅绘画作品。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这幅《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她拿着女儿的画沉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
原来,幼小的孩子身高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只能看到大人们的腿。
女教师如梦初醒:这是孩子的身高决定的。学生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企业的员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体运行状况和发展前景,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的……不同对象之间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一样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那老师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也没有必要花费巨资来建学校。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和总裁一样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别埋怨别人,要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沟通、兼容……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个好家长、好教师、好领导。
要接纳别人的高度,别期望别人与你一样的高度。教子教学、为人处世、企业管理,都得注意别人的高度,不要总以自己的高度要求和衡量别人。
世上万物没有统一的高度,高度不同,视角就不一样。我们应该学会常常用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求同存异。
第二篇:善待别人的高度美文
有一位高中女教师,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了,而她一个人却培育了三个博土生女儿。同时,她所教的学生也总是成绩优异。
人们常说:“严师出高徒”。想必这位女教师在教学上一定是一位“严师”,在教育子女方面也肯定是一个“严母亲”。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她不仅对学生温文尔雅,对子女也总是和颜悦色,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八面威风、杀气腾腾。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教师,为何教出了那么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又培养了三个出类拔萃的博士生女儿呢?
在一次采访中,她向记者透露了她教学与教子的秘诀:不要指望别人都和你的见识一样!接着,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十多年以前,她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儿的一张绘画作品。当时,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总是充满了想象,孩子的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充满了想象的世界。可是,在她女儿的一幅名为《陪妈妈逛街》的画中,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数不清的大人们的腿……
奇怪!她拿着女儿的画沉思了很久,终于解开了疑惑。原来,幼小的孩子还只有几岁,身高也几乎只能达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孩子遮掩着,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们的腿,还能看到什么呢?
女教师如梦初醒。是啊,孩子们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是大人们的腿,这是他们的身高决定的;学生对很多问题疑惑不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智力和见识决定的;企业的员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体运行和未来发展,这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决定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视角;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和老师一样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和总裁一样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女教师说,不要埋怨别人无知,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站在同样的高度。其实,一个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见识,与其埋怨别人,不如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去和别人交流、沟通、兼容……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个好家长、好教师甚至是好总统。
善待别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别人和你的见识—样,有了这个心态,和善地鼓励、推动他们。教子、教学、为人处世、管理一方,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第三篇:信念决定高度美文摘抄
1989年,一位年轻人从中山毕业,应聘到万宝冰箱厂。工厂付给他当时令人眼红的400元月薪。
但三个月后,他却了这份来之不易的高薪工作,离开单位去读中科院的研究生。
都以为读完获得硕士文凭之后,他会找一个比万宝冰箱厂更高的工作,谁知三年后他到联想公司,得到的月工资是300元,后来公司才给他涨到400元。
问他:“你读了三年书,现在和在万宝冰箱厂有什么差别?”他笑而不答。
一年后,他拿着中山本科、中科院硕士和联想工作一年的学习工作简历,应聘于新加坡的一家多媒体公司,从30个中国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拿到相当于一万元人民币的。开始了为期6年的异国打工生活。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后在3家软件公司任职,后来还进了有名的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他不断地跳槽,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是钱而跳槽,还是只是为了跳槽而跳槽。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只要是他承接的业务,即使是几千新币的软件,用户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他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到。
而对于其他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的软件根本不配享受这样的技术服务。
在新加坡,他认识了一位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出资在当地开办了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鱿鱼。
那次九死一生,许多人为他不值,有好工作,有好前程,为什么总要把自己从浪峰推向谷底。
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创始人邓国顺。
对于邓国顺的成功,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他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绝境”,每次都从绝境中脱颖而出。但是如果把他的经历串联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一开始的就十分明确,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了他成功的基石。
在朗科的每个会客室里,都无一例外地挂着一个镜框,里面写的是同样的21个字:成为移动存储和无线数据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有人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但是,从邓国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因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受他自己的信念所制约。
第四篇:高考的高度美文摘抄
2004年,我刚考上中山大学时,老师常说,你们在高中肯定成绩数一数二吧。我暗暗嗤之以鼻。我在高中的成绩从来都排在20-30名之间。我们班100人,第一名方同学,从高一到高三,每次都是第一,不知把我甩到哪儿去了。他从小梦想上清华,第一年高考差了一点点,第二年还是差了一点点。
看起来只有那么一点点,实际上却不是小距离。这点我深有体会。当时我的成绩,再怎么努力都进不了前10,但就算不努力也滑不出前30,所以我那时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水平是稳定的,他应该在自己可以达到的范围内,追求最好的结果。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徒劳。
方同学读了四年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经历过三四十场,只有两次不是第一名。第一次是第一年的高考,他全县第二。第二次是第二年的高考,他全县第三。说来也奇怪,他以平时的成绩,怎么说都该能够上清华的分数线,可是一到了高考,就会发挥失常。
第二年高考后,方同学对着参考答案估分,发现比第一年还差很多。一气之下,没有报志愿就一个人跑回家了,把陪他来填志愿的爸妈扔到学校里。他离开学校之前,托付同桌杨说:“你只准给我报中科大,别管我爸妈怎么说,你不能给我填别的学校!”方同学的父母怕他连中国科技大学也考不上,要再降一降志愿,杨说,除了中科大,别的学校方同学是再也不肯上的,就中科大吧。结果考上了。
那个暑假,我和杨在一起聊天。聊到方,我们都很感叹。我说,人总有个适合自己的高度,并且最终会到那个高度上。再往上,哪怕只高了一厘米,还是怎么跳都够不着。杨深以为然。
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杨被保送到了清华读博士。杨在清华期间,发表了几篇很牛的论文,还因论文获奖上过清华主页,甩出别的清华生一大截。方同学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去美国读博士,临走前从北京坐飞机,特地去清华看杨。当然,看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看清华。他跟着杨一起在清华校园逛,对于这时的方来说,清华已经算不上什么了。虽然如此,想着自己从小梦想的学校却没有读成,反倒被同桌读了,觉得有点滑稽。
无论是方,还是我,或者是杨,都知道,如果让杨高中就报清华,考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不是他们不行,是起点低的缘故。我们5000人的高中,连个实验室都没有。为了培养出好学生,学校把全校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尽管如此,还是七八年都考不出一个清华北大。这对别的学生很不公平,但在资源稀缺的地方,就是这样。
但上面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重点是,烂高中的背景丝毫没有影响方今天在美国、杨今天在清华的现实。我虽然比不了他们,但中大的经济学硕士毕业,也还不算次。回头来看,我们都很幸运。但再想想,这也不是幸运,而是本该如此。我们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到了和自身水平相称的位置上。虽然这过程中有波折,——他们有过高考的失败,我有过考研的失败,也在小民企打过工——但从长期来看,每个人都站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一时的成败得失,从长远的意义上审视评价,对一个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我现在的同事、好朋友雷,是凤凰男出身(凤凰男是他自己说的)。雷脑子不如我,学东西也比我慢,但我们在同一个单位,他工作各方面都比我出色得多,也很受领导赏识。如果看天分,他无论哪个方面,都非常一般。有时候我们互相调侃,他说我:“你虽然智商很高,可你还是很二的。”我回他:你虽然智商不高,可你也是很二的。中学时,都没人相信他能考上大学,他发奋几年,加上运气好,考上了湖南师大。他当时的最大梦想是毕业后能去湖南日报做记者。结果又发奋了几年,从湖南师大考上了复旦新闻系。在复旦新闻系他参与到中宣部的项目里,去新华社实习。我问他,你那时候还想去湖南日报不?他笑笑摇摇头,说看不上了。
雷常对我说自己脑子不好使,走到今天这一步纯属幸运。但我明白,这绝对不是幸运。虽然他每一次的身份转换,看起来都很偶然,都很幸运,但所有这些幸运连缀在一起,就不是幸运了,而是实力。他有本事一点点向远大目标迈进,虽然很慢,但非常扎实。他能走到今天,在我看来,完全是应得的。
《让子弹飞》里有一句台词: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一个人层次的提升和电子跃迁类似,不是渐变的坡度,而是层级的台阶。如果一次要跳太高,跳不上又落下来,就还等于在原地。可你哪怕一次只上个小台阶,三五个台阶下来,就发现和之前的境界是天渊之别。
第五篇:别人的幸福美文
[导读]别人的幸福,外人是不善于发现的,人们按各自的人生轨道去生活,去理解幸福,你觉得他不幸,其实未必。
我母亲老提到二舅母。说她孩子多,命苦。等到二舅母来我家帮我看儿子,才了解她并不“苦”:她带大五个儿女,九个孙子、孙女,加上我儿子,共十五个。
别人说她一辈子泡孩子窝,到了七十岁还为我看孩子,真是劳碌命。事实上,二舅母很喜欢孩子,她洗尿布、洗小衣服时还哼着小曲。她说瞧着孩子干净,心里舒服。
二舅母帮我带大儿子,回到乡下在门前开了片菜圃,我几房表哥都吃她种的菜。别人对二舅母说,你着实受罪啊!二舅母笑道,怎么叫受罪呢,我觉着做点活,身子轻快。
看来,别人的幸福,外人是不善于发现的,人们按各自的人生轨道去生活,去理解幸福,你觉得他不幸,其实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