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捶布石和棒槌散文(模版)
儿时,院中间的空地上放着一块紫褐色的捶布石。捶布石呈椭圆形,四五十厘米长,十余厘米厚,表面光滑,中间略略鼓起,底面微凹,放在那里稳稳当当。和捶布石做搭档的就是棒槌。棒槌三四十厘米长,前面略粗,手握处有螺旋纹,略细些。
那时,我们兄妹六人,连同父母共八口人的穿戴,全凭母亲的一双手。她夜夜纺花织布,织出来的土粗布,还要放在清水里边浸泡。泡好后,搭在院子里晾晒。待微湿时,就和父亲一人一边扯布,如同拔河。嘭嘭嘭,无数次闷响之后,土粗布便被拉长了许多。紧接着是双手往宽处拔。可是被拔扯后的土粗布,显得皱皱巴巴的,不好看。于是,母亲将土粗布放在捶布石上,左手抚布,右手举起棒槌啪啪地捶起来。不多时,皱皱巴巴的土粗布便被捶得平整、光滑、细密。此时,母亲总会用手托起土粗布,嘴里喃喃说:“中了中了,这布可以给孩子们做单子,做衣服了﹗”说完,一丝微笑爬上她的额头,掠过嘴角儿。
除捶打刚织好的布外,母亲还用捶布石来捶洗全家人的衣服。那时,没有肥皂、洗衣粉,母亲就找来一些即将成熟尚未变黑的皂荚,先将衣服浸湿,再将皂荚放在捶布石上砸开,然后放进浸湿的衣服内,在捶布石上使劲捶打起来。一团团皂荚液泡随着咚咚的响声,顺着衣服边沿淌下来。不要多长时间,衣服就被捶好。母亲翻看着衣服,脸上挂满了笑。
如今,昔日的旧村子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社区,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男耕女织的陈旧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捶布石和棒槌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它们毕竟伴随着我走过了人生的一程,也必将永远留在我深深的记忆之中。
第二篇:踩布石抒情散文
水乡最有魅力的是水和石头,它们分别代表着江南截然不同的个性,又共同诠释水乡之美。读它们,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许多有关水乡的秘密。
初访靖港水乡,在小巷、码头、弄堂之间流连。偶遇观音寺外两块酷似元宝形的石头,石底光滑平整,还有规则地分布九条间距一致的直线,凹处内有香客虔诚礼拜后的余烬。这石头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元宝一向是与金钱联系在一起的,难道这石头竟与什么宝藏有关?这念头未免无稽,我不由笑了。被人虔诚礼拜的佛“门”之石,想来非同小可,君不见红楼梦中的石头不就是通灵宝玉么?回家翻阅了许多资料,却怎么也找不到与元宝石有关的信息。此后,只要有闲,靖港水乡观音寺外那两块元宝石就会在我眼前浮现。
为揭开元宝石秘密,再次走入靖港,观音殿内,偶遇在家弟子“果安”。他告诉我观音殿过去是染布坊,这石头就是染布坊的工具。果安一语点醒了我,我一直把此石与佛联系在一起,没想到它却在染布坊之内历尽红尘。
小时候见过奶奶自织自染土布,工具和材料都很易得:一个铁锅,几片树叶,一点盐,一根木棍而已。自染土布方法也简单,不过四个步骤:处理土布、染色、固色、清洗。这样染成的土布,颜色也是单调的蓝色。后来渐渐的有染料卖了,可以染多种颜色;不过,怎么也染不出蓝底白花神韵。奶奶说,那只有大染布坊才能染出。过去这里是大染布坊么?元宝石的主人是谁?染布坊又怎会使用这模样的石头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留意与染坊相关的资料。
“元宝形的石头叫踩布石,又名元宝石、扇布石、砑光石、踹布石、飞雁石。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各地大小不一,但形状相近,小者五、六百斤,重者千余斤。”原来,这踩布石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熨斗。布匹在染布坊内洗染后会缩水,有的还会起褶子。踩布石的功能,就是为了提高棉布的着色力,平整布面,恢复棉布的长度与宽度,增加棉布的经纬密度,及增强棉布的韧性。只是随着印染技术的越来越先进,“踹布”工艺已渐渐被人遗忘,了解踩布石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是在方观承的《御题棉花图》(因乾隆题诗而得名)上查到踹布图案资料的。方观承将棉花种植、纺织等全过程工笔绘画十六幅,并逐幅配以文字说明,第一十六幅图中描绘的就是踹布工劳作场面。盯着踹布图,眼前浮现工匠劳作的身影,工匠们用木轴将染好的布匹卷起,平放在凹形的承石上,再搬动踩布石压住布轴,一个踹匠赤脚站立于踩布石的两端,双手扶住头顶上方平行摆放的木杆,双脚不断晃动踩石,反复碾压布轴。就是冬天,踹匠都必须赤脚踩在踩布石的两端。做一个踹匠要有大力气,要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民间的染布缸神图上也有踹布工作场景,图上有四个工匠在工作,左下方的工匠就是在踹布。染布缸神正中书写“梅葛”二字,他们就是染布行的祖师。靖港老人回忆,每年重阳节,染布坊都会祭祀梅葛二仙,祈求他们保佑染布坊染的布匹品质好、色度牢。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劳累了一年的染布作坊工匠在这天跟过年一样,好酒好肉,开怀畅饮。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也少不了动人的传说。梅葛二仙的传说,奶奶是这样讲的:有一对孝顺的夫妻,把年老多病瘫痪在床的父亲照顾得很好,老人病逝送上山后,家中就一贫如洗了。那天晚饭时,夫妻正为一只煮鸡蛋推让着,看到门口有两个乞丐可怜巴巴地望着他们,便把鸡蛋切成两半分给乞丐。乞丐吃完了还没力气走,他们又把面前的两碗红薯饭递过去。乞丐吃饱后,就拍着手唱起歌来:“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到花花烂,颜色依然好。”夫妻知道遇到神仙了,只磕头。原来,乞丐就是梅葛二仙,他们在民间寻访有缘人传授染布技术。第二天,这两夫妻家菜地里就长了许多碧青透蓝的小草,他们把小草采回去,用梅葛二仙传授的方法染布,并将这方法传给穷苦的百姓。小时候,听完故事并不多想,只缠着奶奶,问梅葛怎么成仙的。奶奶把听来的故事告诉我后,我忘了成仙的事,又问葛洪的妻子是怎么打扮的。奶奶说,她身穿蓝布衫,系一条蓝布围裙,头上用蓝花的头巾包着,中间露出用蓝色线缠好的头髻,头巾两段有两根白色飘带,形似柳叶,在发髻的右侧系好飘带,很好看。
传说都是民间依据当地风俗习惯,加上自己美好愿望来编造的故事。其实,梅福是西汉末年人,一个道士。葛洪是东晋著名道士、医学家和炼丹术家,并不是传说中的农夫。不过,梅福的蓝草,葛洪的染布方法,民间的这类传说给染布行业增加了许多趣味;用通俗的语言解说,也便于染布技术的流传。官方和学者会用准确的文字记载历史,关于蓝草,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种蓝》记述了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最早用文字记载踩布石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乃服》:“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宋应星告诉我们,踩布石最好的材料首选 “江北性冷质腻”的石头,用这种石头在织物上来回摩擦,即使碾压作业的时间再久,也不用担心“发烧”,即摩擦生热对织物带来的破坏。在过去,踩布石是染布坊实力的体现,好的踩布石值“十余金”,确实要财力的。观音寺外的两块踩布石材质如何,只有文史专家才能鉴别,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找寻它们的主人。
果安告诉我:“现在的观音寺坐落在染布坊旧址。当初为私人经营,只染布,不印花。货远销汉口、东洋。一九三八年左右办厂,染布坊老板叫刘宝爹,已故,三个儿子。二儿子是哑巴,另两个儿子七十多了,现住长沙。”听到这消息时有点失落,怎么不是一家大染布坊呢?《长沙府志》中说“长沙、善化出生绢、苎布、棉布、葛布。”马王堆出土的印花织物说明当时的印花技术已经很高超了。王晓利在《靖港古镇的记忆》一文中说:“面临河街面上的染坊里忙着染、踩后,将一匹匹靛蓝布在屋后晾成一道道天幕。”靖港古镇在商业繁荣的民国时期,应该有染布坊能染那种代表江南水乡的蓝白印花土布。水乡若没有自染的蓝白印花土布,未免有点遗憾了。我臆想中的那道水乡风景,是一个身穿蓝白印花土布的女子,手撑两只桨,弯着腰,调皮地把水中的蓝天白云撑开,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后,那清纯的蓝白色从彩虹似的石拱桥下袅袅而来……
观音寺外的踩布石静静地躺在那里……恍惚之间似乎幻化出那清秀澄澈的水乡神韵。
第三篇:大班歌唱教案:剪石布
活动目标:
1、能一边唱一边玩“剪石布”的游戏,基本能唱准歌词“剪石布”,且吐字清楚。
2、借助游戏动作及事物的逻辑关系,理解、熟悉歌词顺序。
3、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唱到“嘿”时再出手。
活动准备:
1、幼儿玩过“剪石布”的游戏。
2、理解各种手势的含义及输赢关系。
活动过程:
1、在教师的带领下玩“剪石布”的游戏,回忆代表“剪石布”的手势意义及各种手势之间的输赢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玩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好玩吗?想跟我来玩这个游戏吗。
游戏: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剪刀石头布”,然后教师一一和孩子碰撞,一样的就亲的声音,赢的就胜利的声音,输了就叹息声。
2、教师边念歌词做动作边与幼儿玩“剪石布”的游戏,理解歌词内容。
师:这次我们玩游戏时要听到我喊“嘿”时再伸出手来,好吗?
*教师一边念歌词做动作,一边与幼儿玩“剪石布”的游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幼儿一边念歌词一边做动作,玩“剪石布”的游戏,初步掌握歌词的顺序。
3、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习演唱歌曲,边玩游戏。
*听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剪石布”,熟悉歌曲的旋律。
*跟随钢琴的旋律,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歌曲边玩游戏。
*在教师语言提示下,幼儿控制自己的演唱情绪,练习唱到“嘿”时再出手势。*幼儿自由结伴,边游戏边演唱歌曲。
第四篇:石佛寺游记散文
五月榴花红似火,孟夏山林绿如翠。天地山水合一,日月风气交融。癸巳年六月与驴友同游石佛寺,那山那水,那情那景不记不快,作游记一篇以记之。——题记
初闻石佛寺之名是在网上,听其名就是一个让人膜拜,香火飘渺,神秘宝地。内心便升腾起要去拜访之意,忙在网上查询其所在位置和行走路线。石佛寺位于枣庄市区北山亭区徐庄镇,沿着240省道至北庄镇进入343省道,距市区30公里。
平日里多忙工作难有时间,恰逢周末诚邀驴友骑车前往。一路欢歌笑语,不觉间已进入山亭境内。山亭真可谓名副其实,山连着山,层峦叠嶂,绿树成荫,让人顿感凉爽。一路欣赏一路前行,行至山口处左拐驶入新修的水泥路。水泥路环山而修,路两边全是树木,在这样的路上骑行简直就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散步,是那样的舒畅。我们个个兴奋不已,一路飞驰一路呐喊尖叫。峰回路转到了山半腰处,前方施工,只得徒步前行。走在山间的土路上,内心无比的沉寂,环顾四周,漫山遍野全是茂密的树林,简直就是林海,有正在开花的板栗树,有挂满果实的山楂树、柿子树、花椒树,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树竞相生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呼吸变的无比顺畅。从山路上向对面的山望去,远远地看到几座木屋在山坡上,在山林中若隐若现,如在画中一般。我们兴奋得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大呼小叫的向木屋跑去。转过一个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一幅画面,路边用一个个石头磨盘和石头轱辘砌垒成的石坝是那么的别致。我们无不为设计者的别有用心而称赞不已。那些历经岁月磨砺的石磨盘和石头轱辘也无不令我们心中升腾起对岁月的敬意和对人生的思考。走了不多久便发现一条用石头磨盘铺成的林间小路,便沿着这条充满古朴而优雅的小径步入山林深处,一种莫名的恬静之感跃入心海。我们边走边不停的用数码相机刻录下这灵动的美。穿过磨盘小路,经过一座木制短桥,一棵古老的板栗树出现在眼前。这是一棵非常古老的板栗树,她的树周长需要两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抱,主干高约1.5米,从主干分出五支像佛手一样向四周张开,伸向更高处。她的有些枝杈已经枯萎,后来通过当地老乡了解这棵板栗树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历百年而不衰是一种生命百折不挠的精神,树能如此人岂能比。树下摆放着两个秋千摇椅,别有情调。我们在摇椅上尽情的摇来摇去,留下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置身于山林中,此情此景无不令人陶醉,引人遐想。我们畅想在此搭起帐篷,点起篝火,在树下载歌载舞,和自己心爱的人坐在树下相依偎着什么都不说,彼此感受着心跳,交流着眼神,该是何等的欢心,何等的幸福……在古树下驻足了了良久,继续前行探访石佛寺。
沿着山路,香气也愈来愈浓,只看不远处梯田上,一簇簇的金银花竞相开放,有白的、黄的、粉的。花儿虽无人欣赏,但仍独自开放,自我欣赏,是何等的情怀和格调,这让我们这些身居都市的人类自愧不如。我们在花海中驻足品味,像欣赏处女身体一样欣赏这未曾让人欣赏过的美。花海中蝴蝶翩翩起舞,不觉间感觉自己也变成了蝴蝶和美丽的花仙子跳起了舞,欲醉欲仙一般。赏过花,带着依恋,继续前行。爬上了一个坡,几座木屋出现在眼前,于是便飞一般的来到地木屋前,定睛一看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木屋,而是一座设计别致,充满风情,古朴典雅的木制别墅。登上木制楼梯到达别墅门前,房门紧锁,无人居住。沿着走廊环顾一周更是惊讶不已,别墅对过的山林,山坡上的梯田,幽深茂密的峡谷尽收眼底,可谓人间仙境也。
我和驴友们一起凭栏而立,若在画中。拍照是必不可少,一张张倩影合着美景组成的画卷在咔嚓声中定格。赏罢别墅,继续探访石佛寺。漫漫山野只怕寻她不得,忙问老乡,方知石佛寺早已被毁坏,只留下残垣断壁。于是我们带着几分惋惜,更带着几分希冀开始踏上了返程的路。希望重游此地时新的石佛寺能被复原,呈现给后人,展现其往昔的灿烂辉煌。
石佛寺之游虽没能探访到石佛,但被那山那水,那情那景所折服,感慨万千:石佛深山藏,佛心遍人间,无佛胜有佛,无名胜有名,不虚此行!
第五篇:悟石优美散文
我发现,多数人退休后,爱好反而更广泛了,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我除了爱好写戏、导戏、打拳、舞剑之外,还爱好收藏奇石。我为什么爱好收藏小奇石,那还得从十年前说起。那年我患病,在省立医院动手术,治疗期间,每天下午打完点滴后,就去花鸟市场看奇石,看中了就买回来放在病床下面。病友们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我淡然一笑,从不说出我心中的奥秘。
我家博古架上全是小石头。十年来,我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去摸摸这些小伙伴,千姿百态,可爱极了,它们仿佛在告诉我,新的一天开始了,空气是那么新鲜,阳光是那么温暖。是的,石无所言,人有所悟,悟石修身,其乐无穷。石乃天地之骨,与天地同生。小小雅石,浓缩大自然精华,石上隐藏着天然万物之形,人间万象,神韵动人。一石一景观,一石一世界,真是感人心魄的无价之宝。它,美在自然,妙在天成,贵在发现,宝在无双,是大自然造化之杰作。它,被人誉为“不衰之景,不谢之花,无声之诗,不朽之画。”这种罕贵的地赐珍奇,无赋神韵,令人百看不厌,百玩不倦。真是“千金易得,一石难求”。
山因石而雄,水因石而清,洞因石而奇,谷因石而幽,园因石而秀,宝因石而雅,人因石而刚。不言之石,超尘脱俗,质朴无华,潜移默化,扶正压邪。人石相融,石为人师,净化心灵,点化人生。石,可益智,石,可励志,石,可促人觉醒向上。爱石不仅仅爱石之美姿,更要爱石之气质和品位。
悟石,是探索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职责;悟石,能使人们找到一种灵性,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门学问。十年来,我玩石悟石,忘掉了过去的病痛,忘掉了自己的年龄,组织文艺骨干唱呀跳呀,以健壮的体魄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