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

第一篇: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每种文化都有潜在的价值和内涵。同里,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典型水乡风格的江南小镇,文化资源渊远流长、民风民俗古朴纯正、民间工艺鲜明独特。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民俗文化课程 利用

一、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有效挖掘适合孩子发展的空间

1.了解古镇,感受优秀的古镇文化资源

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以同里本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文化资源。我们通过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各类调查问卷,家长和孩子的同里一日游等活动,让幼儿深深感受到“我住在同里”、“我是同里人”,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衍生出好吃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小吃”;好听的同里——“我喜欢说同里话”;好玩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工艺”、“我喜欢同里的节日”、“我喜欢同里的桥”;好棒的同里——“了不起的同里人”等等话题。一系列的活动真正验证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这句话的内涵。

我们把民俗文化定位在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如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2.走入古镇,探究古镇文化资源的富饶

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上面,也不只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涉及幼儿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分散在幼儿园园内、园外的各个角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与同里旅游公司(退思园、珍珠塔、崇本堂、嘉荫堂、明清一条街、古镇大戏台、同里天元围棋馆等)签订协议,作为我们的园外实践基地。另外整个同里古镇本身就是幼儿的一个实习场。我们带领幼儿走入古镇,融入社会,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同伴的合作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更为可贵的是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多领域的人脉资源——我们的家长(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研究同里志的),更有“苏州民间工艺家”第一人——同里剪纸艺人计建明。

这个过程让老师明白了: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我们要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传承出发,汇集多方面教育资源。

二、有效筛选资源的价值,形成适宜孩子发展的资源模块

民俗文化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我们利用成为园本课程。因此,我们关注民俗文化中的美德、引导幼儿感受优美、注重培养幼儿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支持幼儿间的合作。我们根据资源的类别、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需要甄别选择,合理开发。选择操作性强的民俗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民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和饮食文化等等。这些资源成了我园课程内容设计的有机选择部分。我们筛选了同里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四大方面:1.民风民俗:包括民间小吃、结婚走三桥、节日所特有的文化资源等。2.民间工艺:包括编织、剪纸、形式多样的画种……3.名人、名事4.同里民谣。建构了“民风与民俗”、“民间工艺”、“名人与民俗”、“民间童谣”等主题式课程。比如:在同里的婚庆习俗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谈话,和孩子一起了解同里婚俗的故事,结婚走三桥的风俗。衍生出同里的桥文化——认识桥、夸夸家乡的桥、我设计的桥(画、做、捏、折);了解同里婚俗物品——花轿(设计花轿、抬花轿)、请柬、喜糖(包喜糖、抢喜糖)、服饰(设计图案花纹);了解同里婚俗的表演——舞龙舞狮、抛绣球、打连厢、挑花篮等。

三、增强资源创新的意识,营造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

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感兴趣的,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教师需要发现蕴含在这些同质异态的资源中的永恒价值,从而帮助幼儿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更加上位、升华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关注课程资源与幼儿学习方式的有效交互,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设情境、拓展途径,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通过环境创设、日常生活、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幼儿园内营造民俗文化审美情感相适应的活动环境,在游戏化的环境中渗透民俗文化,让幼儿身临其境,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将民俗化主题活动更多地渗透到日常区域,开展主题背景下的探究性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开放。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丰富的区域角中,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究,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实施饮食文化主题后——创设同里小吃一条街(制作、介绍、买卖、品尝);节日文化主题后——创设水乡小舞台(既参与舞狮舞龙、打连厢、童谣等民俗节目的表演,还可以设计门票、规划舞台、设计海报);工艺文化主题活动后——生发出水乡工艺坊(蛋壳活动区、瓶子活动区、葫芦活动区、好玩的剪纸区和稻草DIY制作、青花瓷、窗格等)。在“水乡小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充分体现同里民俗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或在“同里小吃街”品尝古镇糕点,或欣赏“水乡工艺坊。

第二篇: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三篇:民俗文化论文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人的尊重。

第四篇: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淮安的民俗文化资源

1、民间传说

淮安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韩信传说、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由于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因而《西游记》也成为了淮安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之一。

2、民间技艺

淮安有一些民间的技艺,例如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阙氏膏药制作技艺等,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安市博里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博里农民画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是中国现代农民画的杰出代表。

3、民间礼俗

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淮安人也过农历二月二的“龙头节”,小孩要剪头发,媳妇要回娘家。淮安历史上也长时间有庙会的习俗,例如唐朝以来的都天庙会、东岳庙会,遗憾的是近代发生了中断。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恢复庙会的习俗。

第五篇: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岭南文化处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位置,按照“民俗传承周圈论”理论:“(民俗事象)从中心地形成一次性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向周圈的分布”。越向周边传播,民俗事象越薄弱、越零散;同时,当传播中心发生变化,边缘地带的变化也是滞后的、缓慢的,造成传承圈的边缘地带保留有传播中心的原初态民俗事象。岭南民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两千余年来一直处在中原民俗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之下,由于处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当中原文化中心发生形态改变后,岭南民俗文化并未紧随其后,反倒保存了中原传统民俗文化一些原初的形态,在岭南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凝重保守的特殊样态。最显着的例子是语言,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着四种方言,即广州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和海南方言。这四种方言都是在民族迁移中,由当时的汉语和迁入地原住民族语言(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接触而形成的地方语言。广东方言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古汉语词汇如食、行、无、睇、企、粥、禾等在岭南方言中经常出现。当中原腹地的古汉语几经流变,终于在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的尘嚣中退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时候,以开放变通为特征的岭南人却满口的古词汇,而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区域方言,这也算当之无愧的岭南特色吧。

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四)包容气度与多元品格共存

岭南民俗文化对内接受了中原四次大规模移民,对外从汉代就开始接受东南亚、欧洲乃至美洲各国的贸易往来,这些赋予岭南民俗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

秦朝把岭南作为强制迁徙中原“罪徒”的一个基地,南迁的中原汉人约五十余万人;西晋末年,中原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渡,形成秦汉之后移民岭南的又一高潮;北宋末年,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使农民被饿死、淹死、被迫逃难者不计其数,当时岭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地广人稀,大量难民逃至岭南。两宋间移民的规模超过以往时代,他们融合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华,给岭南文化输送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养分。

除了对内吸纳中原移民,岭南民众早就向海外敞开大门。汉代即已形成的以番禺(广州的古称)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原、荆楚、黔蜀、闽浙以及南海诸国多种货物的集散地,还使中原与天竺国(印度)、大秦国(东罗马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到了唐代中期,这条着名的国际航路发展到鼎盛期,被称作“广州通海夷道”。十六世纪后,海上丝绸之路又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使岭南与欧洲、美洲开始了往来。

悠久的中原移民和海外贸易历史形成了岭南民俗文化以古代南越族文化为基础,融汇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独特内核,使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强大包容性,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但是由于文化根基薄弱,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元素缺乏整合能力,造成岭南民俗千姿百态的多元品格。以广州古老的商业区——荔湾区的建筑为

例,西关大屋是清民时期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骑楼是广泛分布在荔湾区商业街的商业建筑,它起源于古希腊,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因为适合广州气候多变的特点,逐步成为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它除了这一中一外两种典型建筑,沙面岛上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也是荔湾区重要建筑类型。沙面自宋到清代一直是广州对外通商要地,陆续设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领事馆及银行、洋行等,形成了极具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沙面建筑群。西关大屋、商业骑楼和沙面洋房是荔湾区三种典型的民俗建筑,他们混杂在一起,但是各不影响。可以说西关大屋是岭南本土文化的代表,历史也最悠久,但是商业骑楼与沙面洋房并没有吸收它的建筑元素,而是自成风格;同样,荔湾区后世的民居也没有借鉴西方建筑元素,而是秉承西关民居的传统风格,只是繁简不一,又出现了近代的竹筒屋住宅等建筑形式。缺乏文化整合力造成岭南民俗世界的纷繁各异,使人宛如置身于“花花世界”之中。

三、岭南民俗文化评析

本文探讨的岭南概念,基于共同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一词由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下层文化。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分分合合的政权更替,占据文化霸权、全面控制民众思想的儒家礼教和瘟疫、战争、旱涝等天灾****并没有给岭南地域造成多大

影响,岭南文化里的中原根基与底色与其说是通过精英阶层以政治话语方式由上而下传达,毋宁讲是由于岭南历史上四次大规模中原移民的到来,使中原文化由民间从下而上渗透到岭南文化中,并逐渐覆盖了基础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原文化辐射较弱,岭南民众的文化素质偏低;濒临大海和海岸线长的地理优势使岭南地域的经商之风非常浓厚,形成“重商轻文”的社会风气,由精英阶层控制的大传统话语在这种文化淡化的风气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岭南文化的精髓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得尤为全面。岭南民俗文化即是在南越土着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1840年以后,岭南成为“西风东渐”的窗口,掀起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高潮,为岭南文化注入浓重的时代意义。尽管1840年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改革开放后岭南地域民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岭南文化的精英层面获得彰显,但是真正体现岭南文化精神的仍是岭南民俗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不同时代场景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所指,使岭南民俗文化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衡的发展张力。在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岭南民俗文化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课题。一方面它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另一方面这种“感觉型”的文化太注重局部的、具体的即时应变而缺乏理性的长远目光;热衷于事物表层的新奇而不关注深层的内涵;推崇个体的人性感受而忽略群体的集体规范,这造成了人们过多地注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短期经济目标,却忽

视长远的社会效益,在不断提高工具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现代岭南民俗文化中存在很多悖论,始终处于一种建设与解构的张力之中。岭南的辉煌由它们促成,岭南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它们的阻碍。近代,在政治上岭南一度领风气之先,当反封建浪潮席卷全国后,岭南让位于中原;现代,在经济上岭南先走一步,当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北京、上海、山东、四川和国内其它地域的优势被开发出来后,岭南还有什么优势?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先锋的广东省近来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靠发掘历史文物、保护民间故事就可以完成,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积淀在社会群体心里的集体无意识和他们的文化观念。

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贸易与国际接轨,思想文化与西方社会频繁互动的大趋势下,岭南民众更要具备批判意识,扬弃自身文化中直观、肤浅、保守的成分,代之以宏观、理性、国际化的视角,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下载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中外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姓名:黎威 学院:会计学院 学号:2008054144035 评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

    浅谈民俗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抹亮色教育论文

    摘要:民俗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以阅读教学为起点,将民......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2年 41 月 7日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经过有关部门多年......

    资源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概论 任课教师:冯海艳 学时:32 开课院系:地学院地球化学教研室 开课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1月论文写作要求及评......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 行动计划模块一 21世纪学习模块二 评价策略 博客量规 鲍伯的修订过程 交流量规 创造力量规 批判性思维量规 决策量规 多媒体展示量规 新闻简报量规 报纸和杂志量规......

    民俗文化论文(合集5篇)

    .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

    论文资源

    只要是学生,看一眼,你就会爱上它!今晚上保证你睡得香~~~~ 是学生都copy下来,现在不用,将来绝对要用 论文网[http://(免费论文下载) 论 文 在线网[http://(论文资源) 论 文 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