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论文(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5:4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论文》。

第一篇: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意义是: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此外,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例如:林姓的堂联为“励志禁烟,御夷留根”;毛姓的堂联为“捧檄而往,脱颖而来”;于姓得堂联为“当代清官,救时宰相”.以上的堂联分别提倡爱国御敌,为国挺身,清廉救时的风尚,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具体写照吗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诗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说的是,青山和白骨,一个有幸,一个无辜.土地江海也是,中国历史上,地因人姓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因此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亘古沉默的土地,因某个名人的驻足而顿时喧嚣起来,引得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士或把酒临风,或扼腕痛心,或按动快门.根据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书中共有6885条词目,其中涉及到姓名的,包括本身就是姓氏名胜的,有866条,占全书所收录的名胜12.5%.岂但地名如此!日常生活中如“孔府家酒”,“贵妃酒”,“东坡肉”,“李锦记”等等以姓氏命名的商品比比皆是.另外,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第二篇:民俗文化论文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人的尊重。

第三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发展演变谈谈我拙劣的看法。

正如《中国服饰史》(陈志华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序)所说:“社会制度形成了,它不仅是郑重的,不可违背的,同时也是多彩的,它需要许多外在形式,如皇帝在哪一场合需要如何着装,大臣在哪个礼仪活动中需要根据什么确定衣裳,包括颜色、款式、纹样,甚至细节。对于制度来说,服装也会是个体屈从于社会„„社会越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生活方式也就越显多样。到一定程度时,穿衣不再是御寒、防雨、遮阳,它成了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求„„当然,对于服装起源,今人有多种说法,不可忽视的是,服装绝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服饰是个体的心理体现,同时也是某一社会集团的表征。服饰的功能是向他人传达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自信心和其他个体特征。

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已经学会用动物的筋线来缝制兽皮服饰,也已经有了树叶制成的服装。新石器时代开始纺纱,出现麻布、葛布、丝绸、毛织品等。现有很多出土的古迹和史料可见人类着装经历了涂身、文身,用动物毛皮覆盖、加工缝制毛皮到纺织,再到将织物缝制成衣服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对于服饰产生的原因,说法历来不一。保护说是在人类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强调服饰的生理、心理保护功能和实用功能,是说人类为适应气候环境(寒冷)或为使身心不受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身体。装饰说认为服饰的起因来自人类想增加自己魅力的心理冲动。至于不太准确的遮羞说则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的道德和性羞耻。不管起源原因是什么,服饰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么现在我就具体从各个时期的服饰来说说。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基础。出现了衣、裳、履、冠、冕、袍、深衣等多种服装样式以及各种首饰佩饰等。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最基本的形制——套装式的“上衣下裳制”、“衣裳连属制”、上下通裁的“袍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上衣下裳形制的确立奠定了我国服装的最初形制。母系社会后期,我国服饰已经发展到上有交领衣,下有裙裳,梳辫发的发式以及佩带事物并存的完整的穿着装饰面目。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和阶级间等级制的形成致使服饰上的等级区分叫为系统化。周代产生了冕服,包括大裘冕、衮冕、毳冕、玄冕等等。冕服上的图案是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将宗彝、藻、火、粉米等绣之于裳,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周代,除冕服外,还有元端、深衣、袍、裘等。

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服装的各个方面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演变而成的男子的袍服。袍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想风尚以及审美倾向。秦汉男子无论文武皆穿袍,袍服领口开得较低以露出禅衣,领口、袖口、底摆都镶嵌着菱形、回形、方格等式的花边。男子还流行佩绶和簪笔。汉代的冠包括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法冠、武冠、建华冠、巧士冠等等共20多种。幅巾在汉末成为流行首服,或以幅巾为雅,或以幅巾为尚。汉代女子最流行的服饰是深衣,衣襟较以前圈数变多,下摆增大,腰身以绸带束得很紧。妇女也穿襦裙,上穿短襦,下穿长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而且长衫还分为三种境界:华服境界、浪漫境界、淡泊境界。衫为宽大敞袖,有单、夹两式,面料主要是纱、绢、布。首服有幅巾、纶巾、小冠、漆纱笼冠、白纱高顶帽等。魏晋时期襦裙的特点为:对襟、束腰、袖根窄、袖端

宽、袖口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有束腰。这时期妇女服饰向繁丽、夸张的方向发展。

隋唐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裹幞头、穿圆领袍衫、脚登乌皮靴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并以其为尚。圆领袍衫,即团领袍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唐代女子的日常服装是襦裙服,上着短裙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篱。女子还穿长裙,也流行女着男装,女穿胡服。在唐代绘画中经常可见妇女在肩背上披一条长长的画帛,叫做披帛。用金粉或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披搭在肩上,旋绕于手臂间。首服有幂篱、胡帽和帷帽。唐代女子的妆式有花钿、眉饰、斜红、面靥、点唇等等。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宋代男子的公服是圆领袍衫,袍衫又分为宽袍大袖和紧身窄袖两种。宋代实行革带制度,袍衫外系的革带,是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佩鱼制度,也是区分官阶的标志。宋代官员的朝服式样除了沿袭汉唐之外,又在颈间戴上方心曲领。宋代女子最具有特色的服饰,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腋下开叉,袖有宽窄两式。

下面我再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介绍一下。

满族的旗袍和马褂是很著名的。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其穿着范围并不限于妇女。旗袍是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分为单、夹、皮、棉四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的于是的花边。马褂分为纱、单、夹三种,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是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由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不同颜色的袍子代表不同的意义。牧民穿的靴子有几种。一种是蒙古靴,用涩面的香牛皮制作。还有马靴、毡靴。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用棉布、绸缎制成。男子腰带上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

维吾尔族的服饰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花帽,维吾尔语称“朵帕”。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服饰,也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因地区、职业、年龄和性格的不同,花帽又分为许多不同的样式。有些地区的帽子实际上不是用来戴的,而是用针别在盖头披巾上的一种装饰。它还是一种馈赠亲友的贵重礼品。

朝鲜族素来被称为“白衣民族”。朝鲜族人民非常爱整洁,喜欢穿素色衣服。他们服装的特色在于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系之。朝鲜族的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肥大,适合盘腿而坐。裤腿系上丝带,喜欢在上衣外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出门时再加穿一件长袍。朝鲜族的妇女有裙子和袄。裙子分为缠裙和筒裙。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穿绿袄红裙。他们信奉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

大家都知道苗族的服饰是最丰富多彩的。而且苗族的服饰以女装式样最多。一般有两类。第一类,上身着大领或大衣襟,下身着百褶裙,比较华丽。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衣裙多数用挑花、刺绣、蜡染为装饰,少数无花。苗族的扶植,不管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由妇女自己纺织,自己染色,自己缝制,自己刺绣,废工很大。

黎族的服饰多姿多彩,织物上的图腾丰富多样,体现了黎族的审美情趣和自然的关系。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藏袍为例,它属于大襟服装,左襟大,右襟小。男式以黑色和白色为最多,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用绿色或浅蓝色绸子或平纹布镶边。藏族人民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黑领对襟上衣,外套坎肩,腰系绣花肚兜,以白布或蓝布包头,下着黑色或者蓝色长裤,打白色绑腿,衣服上有少部分刺绣花纹,身上喜欢背

一个艳丽的彩背袋。白族妇女的服饰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理多穿白色前短后长的上衣或蓝色宽褂,外套黑色和紫色丝绒斜襟坎肩,并喜欢在坎肩右衽上挂银串。腰束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下穿蓝色或绿色长裤,脚踏绣花布鞋。白族服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扎染、挑花、刺绣。

纳西族男子的复转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七星、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还有傣族、哈尼族、佤族等的服饰情况,在此就不再意义例举了。

服饰的起源、发展、作用及其各民族各时代的服饰的特色、代表意义极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寓意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本文参考文献:

《民族民俗风情赏析》

〈〈中国服饰史〉〉

2010-5-13

第四篇: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

岭南文化处于中原文化圈的边缘位置,按照“民俗传承周圈论”理论:“(民俗事象)从中心地形成一次性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向周圈的分布”。越向周边传播,民俗事象越薄弱、越零散;同时,当传播中心发生变化,边缘地带的变化也是滞后的、缓慢的,造成传承圈的边缘地带保留有传播中心的原初态民俗事象。岭南民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两千余年来一直处在中原民俗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之下,由于处于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当中原文化中心发生形态改变后,岭南民俗文化并未紧随其后,反倒保存了中原传统民俗文化一些原初的形态,在岭南现代社会中呈现出凝重保守的特殊样态。最显着的例子是语言,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着四种方言,即广州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和海南方言。这四种方言都是在民族迁移中,由当时的汉语和迁入地原住民族语言(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接触而形成的地方语言。广东方言不同程度地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古汉语词汇如食、行、无、睇、企、粥、禾等在岭南方言中经常出现。当中原腹地的古汉语几经流变,终于在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的尘嚣中退出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时候,以开放变通为特征的岭南人却满口的古词汇,而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区域方言,这也算当之无愧的岭南特色吧。

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四)包容气度与多元品格共存

岭南民俗文化对内接受了中原四次大规模移民,对外从汉代就开始接受东南亚、欧洲乃至美洲各国的贸易往来,这些赋予岭南民俗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

秦朝把岭南作为强制迁徙中原“罪徒”的一个基地,南迁的中原汉人约五十余万人;西晋末年,中原人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渡,形成秦汉之后移民岭南的又一高潮;北宋末年,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使农民被饿死、淹死、被迫逃难者不计其数,当时岭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地广人稀,大量难民逃至岭南。两宋间移民的规模超过以往时代,他们融合了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华,给岭南文化输送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养分。

除了对内吸纳中原移民,岭南民众早就向海外敞开大门。汉代即已形成的以番禺(广州的古称)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原、荆楚、黔蜀、闽浙以及南海诸国多种货物的集散地,还使中原与天竺国(印度)、大秦国(东罗马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到了唐代中期,这条着名的国际航路发展到鼎盛期,被称作“广州通海夷道”。十六世纪后,海上丝绸之路又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使岭南与欧洲、美洲开始了往来。

悠久的中原移民和海外贸易历史形成了岭南民俗文化以古代南越族文化为基础,融汇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独特内核,使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强大包容性,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但是由于文化根基薄弱,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元素缺乏整合能力,造成岭南民俗千姿百态的多元品格。以广州古老的商业区——荔湾区的建筑为

例,西关大屋是清民时期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骑楼是广泛分布在荔湾区商业街的商业建筑,它起源于古希腊,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因为适合广州气候多变的特点,逐步成为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它除了这一中一外两种典型建筑,沙面岛上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也是荔湾区重要建筑类型。沙面自宋到清代一直是广州对外通商要地,陆续设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领事馆及银行、洋行等,形成了极具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沙面建筑群。西关大屋、商业骑楼和沙面洋房是荔湾区三种典型的民俗建筑,他们混杂在一起,但是各不影响。可以说西关大屋是岭南本土文化的代表,历史也最悠久,但是商业骑楼与沙面洋房并没有吸收它的建筑元素,而是自成风格;同样,荔湾区后世的民居也没有借鉴西方建筑元素,而是秉承西关民居的传统风格,只是繁简不一,又出现了近代的竹筒屋住宅等建筑形式。缺乏文化整合力造成岭南民俗世界的纷繁各异,使人宛如置身于“花花世界”之中。

三、岭南民俗文化评析

本文探讨的岭南概念,基于共同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一词由我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于20世纪末提出。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下层文化。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分分合合的政权更替,占据文化霸权、全面控制民众思想的儒家礼教和瘟疫、战争、旱涝等天灾****并没有给岭南地域造成多大

影响,岭南文化里的中原根基与底色与其说是通过精英阶层以政治话语方式由上而下传达,毋宁讲是由于岭南历史上四次大规模中原移民的到来,使中原文化由民间从下而上渗透到岭南文化中,并逐渐覆盖了基础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原文化辐射较弱,岭南民众的文化素质偏低;濒临大海和海岸线长的地理优势使岭南地域的经商之风非常浓厚,形成“重商轻文”的社会风气,由精英阶层控制的大传统话语在这种文化淡化的风气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岭南文化的精髓在民俗文化中体现得尤为全面。岭南民俗文化即是在南越土着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

1840年以后,岭南成为“西风东渐”的窗口,掀起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高潮,为岭南文化注入浓重的时代意义。尽管1840年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改革开放后岭南地域民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岭南文化的精英层面获得彰显,但是真正体现岭南文化精神的仍是岭南民俗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不同时代场景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所指,使岭南民俗文化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衡的发展张力。在当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岭南民俗文化同样面临着现代化的严峻课题。一方面它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尚实效,重功利,开放兼容、崇新善变;另一方面这种“感觉型”的文化太注重局部的、具体的即时应变而缺乏理性的长远目光;热衷于事物表层的新奇而不关注深层的内涵;推崇个体的人性感受而忽略群体的集体规范,这造成了人们过多地注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短期经济目标,却忽

视长远的社会效益,在不断提高工具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建立和完善。因此现代岭南民俗文化中存在很多悖论,始终处于一种建设与解构的张力之中。岭南的辉煌由它们促成,岭南的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它们的阻碍。近代,在政治上岭南一度领风气之先,当反封建浪潮席卷全国后,岭南让位于中原;现代,在经济上岭南先走一步,当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北京、上海、山东、四川和国内其它地域的优势被开发出来后,岭南还有什么优势?作为全国经济发展先锋的广东省近来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靠发掘历史文物、保护民间故事就可以完成,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积淀在社会群体心里的集体无意识和他们的文化观念。

尤其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贸易与国际接轨,思想文化与西方社会频繁互动的大趋势下,岭南民众更要具备批判意识,扬弃自身文化中直观、肤浅、保守的成分,代之以宏观、理性、国际化的视角,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寻找岭南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

第五篇: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2009至2010学年第二学期公选课《中外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姓名:黎威 学院:会计学院 学号:2008054144035 评分: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中西饮食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可以从历史、文化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

从历史条件看,中国注重传统文化,即继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长期稳定的封建历史环境,尤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这就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继承提供了可能,再加上中国人素来注重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重传统、重历史,这就进一步使得中国菜能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所以,中国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字号”、“百年老店”,令很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中国人传统继承的结果。另外,中国人比较注重节日,讲究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可以说饮食文化也是中国人的维系亲情、友情、爱情的需要。而在西方,习惯则不大相同,他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传统不太看重,当然不会去继承积累,比较漠视传统的东西。他们在交往中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并不在乎形式,于是快餐盛行就成为大势所趋。

从文化上看,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且他们比较注重科技、信息、现代化等经济的理性的东西,对于文化,无暇顾及。他们看重的是效率,是速度,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取健康食品是他们关心的,在这个方面,和中国比,他们就显得有些先天不足。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讲究“以人为本”,人口的多少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养生之术就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大事。食物作为主要途径,备受关注。中国人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来发展中国饮食。中国人一般较推崇佛文化,视动物为“生灵”,在饮食中,一般以素食,即植物为主,而西方的人,“茹毛饮血”,吃穿住皆取自动物,有人说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

中外饮食风俗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也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风俗文化是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这种差异性在服饰文化中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影响。

下载民俗文化论文(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论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乡民俗文化论文(合集五篇)

    《中外民俗文化概论》论文——浅谈我的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姓名:林兴学号:200802054050系别:数 计 系年级:2008 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论文(范文)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论文学院:XXXX学院专业:XXXXXX班级:XXXXX姓名:XX学号:XXXXXXXXXX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

    中外民俗文化期末论文5则范文

    新时代的爱情与婚姻 在人类发展的任何阶段,爱情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爱情是纯洁的,爱情是伟大的!爱情是文人墨客们吟诵的旋律,爱情是少男少女们追求的爱慕,爱情是......

    民俗文化

    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中不同的展演 十年腾飞看深圳,百年发展看上海,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民族风情请看内蒙古。 (一) 民间文化: 晋商文化。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

    民俗文化

    县域文化 社火(一) 社火(二) 灯阵 宝卷老调 土门戏 山歌 曲艺剌绣 剪纸 社火(一) 春节闹社火,是我国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每当新岁复始、春风沐浴大地之时,满脸堆笑的......

    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关键词:吉......

    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探讨论文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

    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