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隐性文化的管理论文(本站推荐)
摘 要 校园文化可按表现形式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校园隐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难点。在分析了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隐性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管理功能的措施或建议,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隐性文化 问题 措施 管理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
人们对校园文化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从校园文化的表现性来分,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二者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形成了学校存在的特色。外显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可以起到调节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内隐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亦即学校精神,是影响人们行为模式的根本,是校园文化蕴涵的力量和涵义。校园文化既具有教育性,还具有管理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它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隐性文化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因而也是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能够引起很多人的重视,但人们往往不重视或者忽视了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在肤浅的、表象的层面上,停留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和管理作用。因此,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每一个校园人,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者认识的浅薄和狭隘
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是辩证的统一,显性的物质文化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体现;制度文化可以保证教学秩序和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对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发挥着作用。而隐性文化正是在这些显性文化的强化、渗透、灌输中形成。显性文化推动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又反作用于显性文化,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很多管理者认识的浅薄和狭隘,割裂了两者的依存关系。具体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真正认识而引不起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或根本不了解其文化特点,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按部就班陈陈相因,不思改革创新,忽视建立本校特色,工作死气沉沉;或停留在美化环境、治理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钱财搞绿化、硬化、房屋更新。譬如,现在很多学校在大量举债搞建设的时候,或将其它地方的建设情况生搬硬套嫁接过来,或仅凭管理者个人主观意志、爱好去行事,根本没有考虑自身文化背景、环境特点,使最能彰显文化底蕴、凸现校园特色、交融山水美景的校园建设显得杂乱无章。建设之后又管理不善,教育不到位,到处污水横流,乱涂乱画,造成自由发展、松散无格的校园文化形式。
1.2 忽视校园文化的整体性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反映在表象上,主要体现在内涵之中。只有各部分共同发生作用,才能构成对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才能通过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和保障校园显性文化的建设。每一个校园人特别是管理者,都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搞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有轻有重,不能有所偏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整体性出发,才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但是,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了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重显性文化,好急功近利;轻隐性文化,以为徒劳无功。究其原因,是管理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捞取政绩,或是管理者的更迭,或是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短期行为,你有你的目的和做法,我也有我的目的和做法,莫衷一是。很多管理者不愿将力气花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长期才能见效的又确能发挥作用的隐性文化建设上,而愿意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物质显性文化建设上;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建设,搞学生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但往往只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忽视了这些工作本身蕴涵的潜移默化、熏陶内化的管理作用;虽然订立了规章制度,却总是不重视制订制度的连续性,不重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人治而不“法”治,甚至那些制订制度的人往往又是践踏制度的人。这些行为势必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失调。如何强化校园隐性文化的管理功能
校园隐性文化是真正无声无息对师生员工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校园文化部分,是告诫人们如何自律的根本,是较显性文化更深层次的校园文化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因而校园文化的建设难就难在隐性文化的建设上。
2.1 研究学校文化特征,整体规划,强化落实
学校管理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在艺术的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性功能的同时,精心的创造精神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功能。所以,学校管理者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本学校固有的文化特征,找出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不良习惯与作风。正确认识现有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深入了解师生员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思想要求、行为习惯,正确分析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摸清学校的人际关系,从这些方面把握学校的文化特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来设计、规划校园文化的各项要素,建设积极向上、有朝气、有品位、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是相对不变的,规划的实施要有序性分段落实,重点强化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真”和“实”上。“真”就是实事求是来真的,“实”就是认认真真落到实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的建设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实施:一是重视基础教学,使文化课和专业课充分发挥起自身功能;二是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而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渗透,提出校训口号以及明确学校发展的远大目标,促使师生员工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感,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品德高尚,行为文明。
2.2 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学校的全体人员,要形成人人议论、人人参与、人人引以为豪的气氛,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关注、部分人满意,更不能只是领导集体取得共识就行了。
学校的每一个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学生的成才、教师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才能学识,而且取决于他所属的群体的整体效应。认识到了这一点,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宝塔式文化,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学校管理者是关键,他们是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起着示范、导向的作用。他们不仅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无私的宽阔胸襟、高昂的工作热情感染人、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而且还要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要有集众人之智慧的思想作风,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倡导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工作态度和群体意识,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和集体的智慧。
教师不但要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要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发展,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2.3 外显文化建设和内隐文化建设要并重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设计中,要特别注重外显文化建设和内隐文化建设并重,把握好整体的同时要突出本学校的特色。
实践证明,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效率相当高;在杂乱无章的环境中生活,则永远提不起精神来。如果在优美的环境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在校园中艺术地设计林荫小道、曲径水池、标语画廊、科学家头像、名人名言、科技景观等,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潜在的、规范的育人功能更显著,更有利于陶冶高雅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由环境入手,强化制度,建立导向机制,严格要求,落实检查,循循善诱,在“育”字上下功夫,倡导、强化、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管风,必然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从文化渗透性上来说,个体要受到本群体文化的影响,建立积极向上的文化,取缔消极文化的影响是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4 与时倶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尤其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前进就会落后。校园文化也是如此,也必须与时倶进,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时代精神,确保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在设计物质文化建设和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校园文化的信息化和互动化,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成果,也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劳动的结晶。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每所学校也都在不断给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增添者新的、深的内涵。每个学校还应该在协调建设校园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方面,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建设和创造自己独具特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并且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亮点,形成办学特色,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篇:隐性辍学论文
个别农村学校在册生2/3时间不在校 “隐形辍学”令人担忧
■记者 常旭/报道
吉林 本报讯 省政协调研组在调研中看到,有的县31所学校食堂中有15所不达标,有一个城市仅体、美、音、英专业教师就缺少3162名,针对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省政协调研组在《关于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提出具体建议。
建城镇教师
到农村任教服务机制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优秀师资仍很短缺,调研组发现有一个农村中学26岁以下的教师仅占1.3%,有一个农村中学七年来未进一人。
教师结构不合理,改科任教现象普遍。特别是音、体、美、微机和外语学科教师缺口较大,有一个市仅体、美、音、英专业教师就缺少3162名,导致中小学教师改科任教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一个市农村初中改科任教教师达988人,占全市初中教师总数的24.5%。
调研组建议:政府应尽快出台对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聘、住房公积金、医保等方面给予倾斜。
建立教师工资全省统筹,尽快实现城乡教师执行同一工资标准。
同时,建议政府出资购买定向到农村支教教师的服务。从免费师范生中选拔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在规定的行政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教师流动教学。
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和长效支农任教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和水平。
学生2/3时间不在校
隐形辍学不容忽视
中学生流失有上升趋势,我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都达到国家要求的小于3%的标准,但有些地方的实际辍学已经超出了控辍标准,有的地方个别学校的辍学率达到16%。“隐形辍学”现象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虽然在学校编册内,但已经较长时间离开课堂从事与学习无关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的学生每年上学时间达不到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女生辍学更明显。
调研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教育,使其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读书无用”的陈旧观念,同时应运用经济、政治、行政的综合治理手段,严控中学生流失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名词:隐性辍学
“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一种逼近的危机。它关乎一群活生生的、迷惘而又无奈的孩子,更是对家长、学校、社会良心和责任的拷问。愿更多的人来关注隐性辍学。”日前,记者收到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董事长兰靖的一封邮件,呼吁更多的人关心中小学生的“隐性辍学”。(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兰靖提到的“隐性辍学”是指“交学费、有学籍、正常参加考试,但心却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直至毕业也没有完成规定课程的学生们”。在我国,辍学的界定一般是指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现象。由于教育统计以此为据,因此“控辍保学”被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际上,在校园里,那种“人在校内,心在校外”的表现也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辍学。” 令人震惊的是,处在“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大量的调查数据证明,这一群体在中学生中占相当比例。而且,这个群体更不容易引我们的注意,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云南省人民政府原督学张念蒙也发现了中小学生“隐性辍学”的问题。他指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基本上都是“秧田型”的同一格局,全班学生横成行,竖成列,全部面向教师。座位的前后排成了班级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甚至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教师总是安排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更多的差生是被安排在后排、两边及角落。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对后排的学生管理较少,差生成为坐在教室最后面一个孤寂的群体。
于我看来,张念蒙先生这种分析还是比较片面的,座位的先后除了受身高、视力因素影响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搭配问题等。而且,概括失之偏颇的是,在后排、两边及角落里那个群体更多时候并不是孤寂的,而是热闹的。我参加过不少中学的课堂活动,也看过或听过很多中学里中学生的行为,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你绝对不相信现在中学生的所作所为。染发、抽烟、戴耳环、玩游戏、听歌、早恋、开摩托车等等,更严重的还有勒索。对于学校来说,整天想的不是让这些学生如何读书,而是如何让这些学生不搞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的问题,遑论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如何不被边缘化了。对于这些学生,大多数老师只要求他们在上课时能够不影响有心向学的学生学习就行了,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只管上课,对于这些“隐性辍学”的学生在课堂上行为置之不理。这些学生实际上已经是属于“隐性辍学”了。
老师们的不敢言说,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相对于这群“隐性辍学”的中学生而言,作为老师,并不是一个强者,更多时候是扮演着“弱者”的身份。在这种现实语境下,学校自身的乏力,家长的怂恿或无奈,更使老师面对这群“隐性辍学”的学生时如临大敌,如履薄冰。
“隐性辍学”的“轻性”相对于“显性辍学”的“刚性”而言,其解决之途更难上千百倍,因为“显性辍学”是能够用钱解决的,而“隐性辍学”是钱解决不了。而目前,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部门偏偏对于这个群体还处于忽视状态。
因而,愚以为,要解决“隐性辍学”,就先从不忽视开始吧!
平安教改系列之七——开放教学制
所谓开放教学制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场地的开放、教学人员的开放、教学制度的开放四大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科任教师不一定完全按照书本,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二、教学场地的开放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本校甚至是异校的科任教师工作室去学习某一门学科,只要能完成一定的学分,学生甚至可以像去商场买东西一样随意选购;这样还可以促使科任教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建立一些如“专家门诊”一样的“名师工作室”;
三、教学人员的开放是指除由现任教师担任教学的主要任务以外,当学生申请的选修科目中在现任教师中找不到合适人选时,也可以聘用相关方面专业人才临时充任科任教师;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在学有富余的情况下甚至也可以申请临时充当低年级的学生的某一学科某一课时的科任教师(当然这需要对申请的学生进行相关考核通过后才能确保胜任,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学段的学业后才可申请充当上一学段的学生的临时科任教师,比如大学优秀毕业生可给高中生授课、高中优秀毕业生可给初中生授课、初中优秀毕业生可给高小生授课、高小优秀毕业生可给初小生授课。另注:高小生指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初小生指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另外,由于主任教师随堂听课,所以科任教师的课堂是完全开放的;
四、教学制度的开放是指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传统教学制度还是改革制度,因为各地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高初小学的差异、学校类别的差异等,教育改革可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试验,不断总结经验,然后才能交给社会各级各类学校选择,并尊重各学校的意愿,随便各学校选择是否更改传统教学制度。如果改革后的制度还不如传统制度,就应该将它淘汰在试验阶段,这样能促使另一种优秀的教改制度的产生。
文章出自:http://hyxpan.blog.edu.cn/2009/198308.html
取消高考和校长辞职的联想
作者:柏文学
同事的儿子在加拿大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已经被多伦多大学录取,将读工程专业。祝贺之后我问他怎样被录取的,意思也就是说高考情况怎么样,他说加拿大没有高考,学生自己选择某一所大学提出申请,同时把自己高中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单以及其他 有关材料邮寄过去,听候选择。而他去的多伦多大学是加拿大最好的大学。
我说这一来,好大学的好专业谁不想申请呢,他说这就要看自己的高中学业成绩了,比方说他选中的这个专业,根据以往录取的情况,需要高中各门功课平均达到85分;而多伦多大学最好的专业要平均达到95分。我说高中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升学率,老师们主动或被动把自己所教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数给得高一点还不方便吗?
同事的儿子说,如果老师们这样做,自己的学生都被好大学的好专业录取了,结果学习跟不上,就要被淘汰,而且被淘汰的学生是哪些中学来的都会被调查清楚,这些中学就会进入高校招生的黑名单,而且黑名单是共享的,那么这些中学的未来前景可想而知。国外的中小学学生比我们轻松,但是那里的大学不比我们的轻松。
国外大学的宽进严出也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那里的大学生比我们的严进宽出环境中的大学生,学习更加紧张,更加刻苦,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同事的儿子说,他第一学期的课程表已经安排好,每周30节课,每节课一个小时,有些课是晚间讲授,学生基本上没多少时间来安排自修。每天6个小时的授课时间肯定是不轻松的。
国外全然没有我们这样兴师动众、森严壁垒的严格的高考制度,也就没有我们中学为了高考所推行的书山题海“轮番轰炸”,也就没有我们中学生所负重承载的艰苦卓绝的12年辛酸寒窗,这当然是我们心所推崇、神所向往的;但是为什么国外能够取消高考制度?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没有统一高考环境中高校招生的公平与公正?
这恐怕是我们思考得还十分不够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思考。我们的高考年年有舞弊,今年又舞弊,湖南耒阳发生了高考舞弊案(6月16日新京报),有人写文章说这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必然产物,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作者或者幼稚或者别有用心。试想如果在加拿大或者那些取消高考制度的国家,舞弊行为者将承受怎样的代价?
我们该还记得6月6日《扬子晚报》报道,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大型制药企业米兰集团营运总监希瑟·布雷施,在西弗吉尼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攻读期间的学分不符合授予硕士学位的标准,而西弗吉尼亚大学却授予布雷施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这个希瑟·布雷施正是西弗吉尼亚州州长乔·曼钦的女儿,且是该校校长迈克·加里森的密友和前商业伙伴,米兰集团的老板米兰·普斯卡尔既是在背后支持州长曼钦的“财神爷”之一,也是西弗吉尼亚大学最重要的捐助者之一。
在这么错综紧密的关系中,在我们看来也不过是授予了一个不符合标准的硕士学位,还不是博士学位,也不是客座教授或者名誉教授,更不是课业代听、论文代写情况下的凭空白送,就被作为学校的重大丑闻进行社会曝光,学校教务长和商学院教务负责人已经为此辞去行政职务,舆论还是不依不挠,因为这是信用问题,是社会和谐、公平、公正、正义等一切都基础。无奈,堂堂校长只好宣布辞职。如果校长坚持不辞职,结果又会怎么样?会不会进入司法程序?该大学的前景会如何?
不少仁人义士多年来呼吁取消我们的高考制度,还有不少教育管理人士尝试学生素质教育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决策者尝试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考加分政策,更有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要求扩大自主招生的权利;这些好心人严重忽略了取消高考制度、哪怕是削弱高考制度、甚至是偏离硬性钢质的统一高考所需要的刚性社会信用环境。我们的社会信用实际上是什么状况,到底能够支撑多大程度上的公平、公正、公道?
如果现在把同事儿子所在加拿大的高校招生办法拿来,取消高考制度,让学生自己根据高中学业成绩申请大学,可以设想,有多少老师或者学校,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地、不受外界干扰地、遵循内心道德律地(如果有的话)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成绩给予恰如其分的分数?如果有老师一旦不守信用从中作弊送来人情分关系分会否被开除出教师行业?而且校长为此引咎辞职?如果高校招生一旦发生徇私舞弊行为当事人会否立即被开除出教育行业,并且校长为此引咎辞职?
如果失职渎职背弃信用者能够赖着不辞职或者大家辞不堪辞的话,那么就请暂且乖乖地把我们还算公正公平的高考制度维持好;虽然既崇尚别人没有高考的高校招生制度,又不得不坚持自己统一高考的高校招生制度,这看起来似乎是“人格分裂”的状态;但是实际上,没有足够坚硬的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我们的社会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人格分裂”的精神状态 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起来
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任教几年来,每次考试之后,都要认真的对试卷进行分析,对比总结,查缺补漏,从中我发现我校学生在学习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基本公式,概念,定理等.2.数学基本能力差,如:运算速度慢.准确率低.3.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灵活性,有不少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而不会举一反三.4,抽象思维能力差,一些抽象问题,显得无所适从,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动促活,以活带动”的方针来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起来
.首先,思想动
每次考试之后,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考的分数,而不是想“我都做对了没有.错在哪里”,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中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来没有知识将无法生存等.让他们树立一种“危机意识”,知道不认真学习将会被社会淘汰.其次,手动
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计算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演算习题中常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关键就是做题少,动笔少.尤其是数学,若只要求学生上课竖起耳朵听,下课仅完成作业,犹如登蜀道之难.从教学上看,出错原因很多,不外乎两点:一是概念不清,例如:学生在学习互质数时,总误认为“互质数”就一定是两个质数、其实,判断是不是互质数的依据只有一个“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造成学生做判断题无依据.二是抽象能力差,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如果题中只要求算表面积都能算对,但与实际相联系时如“粉刷柱子,无盖水缸,粉刷教室等,学生则显得力不从心,不知该算几个面.摸一摸,看一看,究竟应该算几个面.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一种准确迅速,简捷合理合理的解题技巧.第三,脑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下,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坚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的生命体.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原来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从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培养”来灵活学生的思维.对于“活”,即思维活,除采用优秀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外.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培养”来灵活学生的思维.1.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对于数学,“题不在多,而贵精”,“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来“追踪”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在学习中,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如同“猴子掰玉米,学到底,忘到底”只有在考试前夕“卷土重来”.如此怎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所以平时我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如: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对于基本知识点有关题型的总结,一个规律适用范围的总结.通过总结,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升华,以提高他们挖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隐性知识管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被加以管理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组织要想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有对知识进行系统组织、管理协调、配置和提供使用的能力。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 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供交流、共享的那部分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知识管理界认为, 隐性知识往往具有比显性知识更大的潜力, 若能对隐性知识加以引导和开发利用, 将对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对企业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企业如何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所谓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就是指:整合运用组织、文化、战略、流程、技术等手段,通过建立基于企业业务内容和职能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共享体系,最大限度地尊重知识及有知识的人,实现企业知识的价值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保持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场管理文化变革。在运作上,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
隐性知识的提出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占据整个组织知识存量的90%。所以,加强企业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十分必要。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例子:伊士曼柯达公司与2011年10月11日申请破产。其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对市场反应迟钝,依旧沉浸与他们的“胶卷时代”,而忽略了数字技术的发展,然而,该公司的管理层中有3为来自电子专业。可见,忽略隐性知识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可以看出:
1.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动力,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储存在人的头脑中,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和网络仅仅是工具和渠道。人们利用它的目的是要借助其巨大的信息处理、储存和传播能力来扩展和延伸人的脑力。当人们无法区分信息与知识的差距时,资源投入的重点是信息技术设备。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还是来源于人的大脑。
2.隐性知识支撑着企业的竞争力。一个企业要确立竞争优势地位,或者是拥有其他企业无法获取的资源,这点往往很难做到或难以持续。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内各种资源效用的发挥程度和创新能力.能力是知识存量的显性表现。使企业具有独特性的正是它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显性知识决定了企业现有资源组合、配置、开发及利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要以隐性知识来支撑的。同时隐性知识也决定着企业优势要素的难以模仿性。企业只有通过对隐性知识实现独特且有效的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前段时间,一个时代行动任务史帝夫.乔布斯去世了,有人猜测苹果公司是否会走下坡路了,的确,伴随着乔布斯的辞世,苹果系列产品的灵魂也走了,然而,乔布斯就有很好的预见性,有消息称,乔布斯已经把苹果公司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好了,也就是说苹果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依旧将使行业领军产品.3.隐性知识影响着企业的自增强性。所谓竞争优势的自增强性就是如果某一存量知识为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那么隐性知识就成为这种优势持续的根本,而且竞争优势将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得以保持。隐性知识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不断的新的创新成果,相反如果缺乏相关的隐性知识,企业就无法获得和吸收其它的知识。
4.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主要是知识能否被一个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来描述和传达。由于显性知识容易传播和共享, 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 并且显性知识大都来源于隐性知识, 核心竞争力也常常表现在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隐性知识上。因此, 作为企业资源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 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其核心能力的基础是建立在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 企业要对职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5.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也就是企业员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断交互的过程。通过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最终形成企业的知识资产以及竞争优势, 如信誉、服务、商标等;体现智能劳动的资产, 如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体现企业内发展动力的资产, 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支持系统;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 如各种记录型文献、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工作技巧等。企业要想在变化迅速的商业环境中获得持续的优势和竞争力, 将企业知识资产转化为可用的有形资产就必须加强隐性知识的管理, 这说明了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才是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6.当然,进行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还可以使隐性知识在企业中得以充分的利用。我国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时候,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国内企业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据KMPG公司2000年随机调查的63家国内企业的数据显示,只有4家企业有明确的隐性知识管理项目,其中2家是管理咨询公司,2家是IT厂商。有47%的企业表示他们已经做了一些隐性知识管理工作,但是没有明确的隐性知识管理项目。
根据以上资料,不难发现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领域里差距很大,在我国,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践处在起步阶段,除少数IT厂商和管理咨询公司外,大部分企业都刚开始接触隐性知识管理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甚至专著,但是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并不知道什么是隐性知识,更谈不上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不进行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则必会在竞争潮流中处于劣势。
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之所以难于实践,其问题在于隐性知识的难于传播与管理。
1.隐性知识的难于表达与编码性。隐性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隐含性和编码性决定了这种知识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或只能用言语部分地表达。一位掌握某项工艺诀窍的熟练工匠可以很轻松地通过操作演示其技能, 却无法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该诀窍以及是如何掌握该诀窍的, 学徒只能靠实践摸索才能从工匠那里继承知识。可见,隐性知识的难以表达和编码性妨碍了企业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知识垄断。由于担心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贡献出来会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 因此, 人们往往对于具有商业价值的思想、技术或信息进行垄断和控制, 以此来确保或提升自身的地位。因为一旦出售或贡献出来, 他们将失去知识的垄断地位。可见, 员工对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隐性知识在企业中自由和顺畅地流动和传播。
3.知识不对称现象。在企业中经常一方面某部门存在大量的知识,另一方面其它部门又缺乏这些知识。由于企业缺少知识分布图和知识结构图来指导知识供需双方的接触, 员工不知道到哪儿去找所需要的知识。比如, 企业战略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于专家手中, 但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尽管也需要这些知识, 却很难得到。出现这种问题往往是由于知识不对称原因引起的,而非知识稀缺所造成。知识的不对称将在买家需求知识时阻碍知识的获取, 4.缺乏信用体系。信用!是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 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信用, 相互提防, 那么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效率会很低。5.组织体制的制约。传统的组织结构,如官僚制度,相对稳定。员工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员工之间缺少交流,这样就很不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6.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很难管理。
7.在创新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那么,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隐性知识的传播取决于其拥有者素质的高低, 如知识层次、语言能力、意识思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阻碍了其传播的效率。一是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清楚地表述, 从而阻碍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二是传播渠道不畅, 这主要是受我国传统体制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为金字塔型, 层次过多, 沟通和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极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
3.心理因素的影响。隐性知识转化的基础是信任,没有信用的基础,就没有人愿意进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也就不存在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拥有和掌握隐性知识的人往往具有垄断和独占的心理,以及知识受体的装懂心理。
4.隐性知识环境的因素。我们都知道,环境是会影响生物的,所以,隐性知识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会阻碍隐性知识的转化。比如说我今天心情好,或许就会传授一些经验给别人,如果心情不好,显然就不可能。所以,企业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隐性知识的共享。
为了加强隐性知识的管理,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此领域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有效的传播方法和共享途径。这里我们找到了一下的一些途径,仅供参考:
1.采用各种激励机制。隐性知识共享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企业可采用各种激励机制, 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还可搭建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运用知识管理的软件, 实现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
2.借鉴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方法。企业可以通过具体活动, 如设计、生产、营销和交货等价值链活动实现价值增值。同样, 企业也可以通过知识流动和更新来使知识增值, 进而通过创造知识来创造价值, 形成一条知识链。因此, 企业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转移共享的过程作为一条知识链, 根据知识在企业的传播模型, 整个知识链包括隐性知识产生、知识的虏获、知识沉淀、知识重用、知识创新五个阶段。通过这五个阶段的互相依存, 实现企业从个体知识向群体知识、组织知识的扩展, 形成持续竞争力的组织能力。3.营造以知识为导向的,宽容,平等和信任的企业文化。Wallach 曾发表一个广为中外研究所使用的企业文化量表,其中提出的企业文化包括三类: 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因为隐形知识的共享需要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之间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需要一种宽容、平等和信任的企业文化, 而支持型文化正是一种重开放、和谐, 组织中具有高度的。支持、公平、鼓励开放、关系导向式的氛围的一种文化。龙湖物业的传播方法是“讲故事”。该公司每年都会收集几百个各类员工和业主的故事,要求管理团队在周例会和月例会上讲员工的故事。故事通俗易懂,员工感觉非常亲切,这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就知道怎么处理了。长期积累下来,会形成各种业主需求的处理模式,有点类似于英美的判例法。当然,龙湖物业并不止步于此,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还会被总结成知识案例,大约用3个月的时间,经过知识管理部门筛选和讨论后形成制度和文化要素。要让员工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企业。听起来好像不太可能,特别是对那些与员工经常对立的企业家来说。然而,台湾地区的一些大企业,确实从员工的知识贡献中获得了强大竞争力,比如,依靠意大利籍首席执行官兰奇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宏蹿升到全球PC行业的前列,而基于全球员工的知识汇聚,趋势科技也跃升为全球杀毒软件行业的强者。在这些企业中,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之间,已经没有了通常的对立,他们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就像兰奇解释他之所以能把宏带到世界一流时所说:“没有人会约束我,我可以按自己的逻辑去做事。”
4.内部导师制。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这种制度是15世纪初建立新学院的威廉.威克姆所首创,至今已有六个世纪的历史了。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越演越激烈,这一竞争更加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核心人才是企业保持和增强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如何提升员工的生产力,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一直是企业所关心的课题。企业内部导师制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的整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在中国,导师制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广泛认同。
5.企业内训。企业内训是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由企业内各部门或各岗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中高级领导或资深员工组成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对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进行的一系列培训活动。内训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技能、心得等隐性知识传授给学习人员,从而使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这也是学习人员总结工作、提升自己的一次机会。
6.网络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E.1earning这种学习方式,它作为企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很多企业的重视及应用。E.1earning实质上就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培训方式,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教育理论所发展起来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它是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主要为企业搭建培训体系并提供已经规划的、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关系到员工当前工作业绩及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网络化教程。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并培养基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它是知识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其价值在知识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知识转移和共享的环节中。惠普公司的研发部门在上世纪80~90年代也遭遇过人才断代、新老交替跟不上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惠普在90年代中期建了一个叫CONNEX的专家INTRANET网络,把已经离开惠普研发部门的老专家、老工程师都用网络联接起来(不管这些老专家当时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并且用“专家地图”的形式在系统中展示给大家。对于一个新手,他可以根本不认识专家,但他进入CONNEX系统就可以地图中很容易地找到专家,并立即与专家沟通,学习到专家头脑中的经验。除了让老专家的经验知识能方便地传递给公司的新手,CONNEX系统还把这些经验沉淀在系统中,供其他新手参考,以后遇到同一问题就不必再去“麻烦”专家了。惠普公司的CONNEX系统已经把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用IT手段实现了,并切实地解决了问题。
当前,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主要有:SECI模式(SECI 分别代表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Combination(组织化)Internalization(内在化)),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基于密切性的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 为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工具。它主要是依靠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 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基于ERG理论的知识共享激励模式,构建知识平台等几种主要的模式。
这些模式已经运用于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长天公司是国内实施知识管理较早的一家IT企业,它的案例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其知识管理经验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体现出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网长天公司利用企业内部网,独立开发了办公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员工通过自己的电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上级管理者分配的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时问要求,员工必须对能否按时完成做出明确答复。此外,每位员工每天都要填写规定格式的工作日程表,该表记录了员工与客户的联络情况,取得成果、各项工作进展程度及花费的时间。这就是知识地图的运用。
正如所知,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之上。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只有当信息管理在企业中达到完善和成熟时,企业才能将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到知识管理阶段。可见,大家一定要把信息管理学学好。以上就是我们组的成果,谢谢。
第四篇:高中语文隐性教学法探究论文
所谓隐性教学,通常是与显性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潜在的,无法通过考卷的分数、量的测试来衡量。一般来说,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安排决定于《语文课程标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能够通过考试、考核以及其它测试方式进行衡量,都是可以通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与课余的学习能达到目的的,即显性教学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而许多潜在的知识和书本没有但又必须使学生在今后具备的,如:思想方面的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等,就要靠隐性教学来达到目的。所以,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无法立竿见影,但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未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思想品格的锤炼和熏陶、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发挥语文学科中的隐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首先,思想内容教育方面需要隐性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一个知识点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或一种精神、或一种品格、或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它们又都非常丰富,不是一堂课、一席话、一张试卷所能解决得了的。尤其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校园,而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又或多或少地受着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书本上规定的一点思想要求,那恐怕远远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精神的食粮,把握人生的方向,使他们对未来人生旅途的把握,在隐性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后使之终身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其次,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隐性教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各个学科不断地渗透,如果单纯地把一篇文章孤立起来理解,或者把一个知识点放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来机械记忆,那样,固然能达到某种目的,获得一定的知识量。但加强某项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该项知识之中,使之感受到,他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或这项知识的发明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点,应如何获取这项知识等等,让学生成为主体,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在今后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不是显性教学即通过考试、测试所能达到的。所以,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隐性教学的几种形式和方法
旁征博引法。语文学科是一科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从字、词、句到它们涉及到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而教学大纲又要求我们只掌握其中的某几项知识点。一般来说按文体分类的单元,多数要求掌握该文体方面的知识,而且那是在章节结束后要进行考核测试的内容,设计相对比较单一。据此,语文教学中,任何一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在我们教学中都应视之为一个整体,把其中的语法知识、思想内容文史知识、自然知识融会贯通。
启发联想法。语文教学与一般的教学不同,有时它并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或者完成课文要求的一些个目标。当然,这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但如果要致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那么就要发挥隐性教学的功效。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其如此。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诸如此类,就要让学生产生联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会产生这样有魄力的想法,对当时和未来的中国人民又起什么样的作用。未来的大桥是个什么样子,拦湖大坝又是个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验当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情怀和伟大信心。又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单纯从文字看是没有多大障碍的。而对于父亲学生应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联想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尽管疼爱形式、表现方法不尽相同,但情感是一样的。然后,由此及彼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其灵魂深处诱发出美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总之,隐性教学就是要把无法测试的内容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出来,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使之终身受用。
无形渗透法。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感悟性,这种感悟,甚至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目前的应试教育又使当前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么,隐性教学的无形渗透法则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人所学知识之中去,从产生写作灵感到如何设置文章结构,从用词造句到修饰润色,让他成为文章的“主人”。
他就会把自我融合到作者的思路中去,二者相互渗透交融,这样,收获恐怕不是显性教学课堂的一般分析所能达到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有这么多素材,即: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每人可写一个故事,每事可写一篇报道,“我”如何组织材料,如果让学生走进去,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那么他们就要认真考虑运用下列因素:语言的组织能力、篇章结构的把握、文体知识的运用、情感的理解等等。学生在无作者和读者的环境里根据教师事先摘录好的素材自我构思、自我加工润色,然后再与原文对照比较优劣,这样与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讲解、然后做练习相比,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总之,隐性教学是相对显性教学而言,有时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转化。为了适应当前和未来的教学形式,如何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应当是一个应引起我们重视的课题。
第五篇: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创设出一种环境氛围,会不断陶冶小学生情操,构建小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素养。河西镇中心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本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的育人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突显校园文化精神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我校开张了少年宫活动,组建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有领导班子带动教师,再由教师带动学生成立学生小组、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例如(1).少年宫手工组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看学生的作品多么的完美---这是废旧光盘画。这是手工制作组学生的作品——树叶画
(2)舞蹈组的成立,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细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看他们正在演练,准备参加表演呢。
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校园文化的创新。
目前我校在学生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原来的小矮房,泥土地,夏天下雨无法行走,冬天取暖要学生自己生炉子,把学生弄得小手小脸都确黑,现在这些都不见了。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盖起了北京平房,教室内宽敞明亮。每个教室内安装了暖气,以前小学生自己生炉子的形象再也没有了,孩子们都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开创新的教育方法,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小学生。进而促进农村小学学苗多,入学率高。再有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城市小学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如象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创建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体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新的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谈校园文化的课余文化
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主要谈谈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有目的有组织的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科学技术兴趣小组、手工组、蓝球队、音乐组,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文娱活动,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举行学雷锋活动——看同学们干得多认真。
(五).谈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养成教育。
第一,通过校会、班会,队会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辨别是非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强化 校风建设。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第三,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各种知识答题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看三年级同学正在参加红十字会知识抢答题竞赛
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第五,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方面,是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总之,在农村小学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落后于城市小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相信,健全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学生。
河西镇中心小学
刘树芬 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