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埃德蒙·金比较教育分析模式论文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埃德蒙·金构建的比较教育分析模式,然后从背景、概念、结构、操作和决策五个方面分析该分析模式的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个分析模式值得借鉴。
关键词:埃德蒙·金;比较教育;分析模式
埃德蒙·金(EdmundJ.King)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对比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1979年,他撰写出版的《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在比较教育界有重要影响。在书中,他提出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分析模式,通过它来对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发展和教育现状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此构建起了他的比较教育体系。比较研究法是比较教育基本的和常用的方法。所谓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由此看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一定的标准”或者“尺度”。只有有了这个基本的前提后,比较才有可能进行下去,认识各国的教育、探索规律才有可能。
埃德蒙·金的分析模式包括背景、概念、结构、操作和决策五个方面,是他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标准和尺度,他的工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下面我们就来评析一下他的分析模式。
一、背景
埃德蒙·金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时,第一步是进行历史背景的研究。历史背景分析包括该国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宗教、家庭生活和教育史等方面。他说“教育就它本身的性质来说主要是当地人们的经验和相互影响。”“在你认识教育上的某些特点或问题以前,必须了解有关教育和教育背后的基本事实,你不能单纯从对甲国的教育的认识,来评论乙国的教育。”比如在他研究法国教育时,历史背景的分析能使我们弄清楚为什么法国的教育重视理性,教育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的现状是从历史演变过来的,不是凭空产生的。现在法国教育的中央集权制是在1799年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推行的“大学区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过来的,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埃德蒙·金的这种以考察历史背景为出发点的做法,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史观的,为后来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埃德蒙·金在背景分析中特别强调要“‘深入到背景中去’,并且坚持忠实于这个背景。这意味着要有真实的知识,忠于本国人所‘理解’的制度,和对他们所看到的问题产生移情作用。”他的意思是要“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上观察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对被研究国的背景的真实理解,能全面地、不带偏见地看问题。这一点是比较教育难以达到的,也可能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的,这或许是比较教育最大的问题。尽管他说:“我们设法尽可能客观地深入那的背景;否则我们就不能和那里的人共同学习,或者向他们学习,而且肯定永远不会教育他或指导他们。”但是,他在对其他六国的背景分析时,就明显地有他自己的偏爱。他对与英国有深刻历史渊源的美国就是偏爱有加,而对曾经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就明显地充满鄙视,“印度几乎被人类的全部难题所困扰”,“当我们转向印度这样的国家时,我们感到无法预示它是否会繁荣昌盛或能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有了这些偏见,埃德蒙·金在分析印度的历史背景时,不免被他的偏见所“遮蔽”,选择较多的负面材料,而对印度悠久的文明却几乎视而不见。
为了更好地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埃德蒙·金采用了资产阶级史学家的历史分期理论,把历史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提出了和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前工业社会是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他称之为修道院学校或堡垒学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只有统治者和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女才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他的日后能位居要职,教学中重视“纯”科学和抽象的学科,以及传统的学术技能,不讲究学以致用,师生之间是单向传输的关系。这种教育模式之所以在前工业社会存在是因为它完全能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与当时封闭的社会状况是相适应的。
工业社会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教育模式下典型的学校可以称为工厂学校或训练学校,主要目的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培养人才,主要教授实用的知识和培养实用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标准化的模式,注重“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工业社会可以说是半开放的社会,个人有一定的选择范围,有局部的社会流动,对应的教育模式也是半开放的,“双轨制”是这种模式的一种体现。
第三种社会就是丹尼斯?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埃德蒙·金认为:“它展望着一个‘信息社会’,恢复共同的人性或文化,使人人至少在某种程度的伙伴关系上始终保持共教共学。”后工业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可以称为后资本主义社会,是对工业社会的否定,更多地强调共享、交往和反馈。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或者说是一个“后现代”的社会。埃德蒙·金认为当前西方正处于这种后工业社会阶段,教育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教育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决策起着指导作用。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广泛的能力倾向和品质、不同的兴趣和知识领域以及各种得以不同发展和表现的技能,使人学会在不断扩大的范围中对付前所未有的问题,即是“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
埃德蒙·金采用资本主义社会为基准而划分的三种社会阶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种教育模式来分析各国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适合于分析欧美西方国家,在分析这些国家的教育历史背景时有较大的说服力。但这种理论在分析那些发展中的、不完全和西方一样的国家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说服力就相对较差一样。因为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可以说主要是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共存,夹杂着一点后工业社会的成分,三种社会阶段交织在一起,其历史背景肯定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清晰明了,对应的教育状况更多混沌一团。此外,埃德蒙·金的理论完全无视当时占世界人口1/3的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生硬地拿他的理论来套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苏联,其说服力更是可想而知了。埃德蒙·金的这种理论是不具有普适性的,他的理论应该说是有缺陷的。
二、概念
裴娣娜提出教育比较研究与其它教育研究方法的区别时,指出:“(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这三点可以说是比较教育的独特之处,使其能区别于外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埃德蒙·金在书中的研究同样充分地体现了比较教育这三个特点。在概念分析中,他尤其关注第2点,注意各国教育间的可比性。他的概念分析实质就是为了使各国间的教育具有可比性,同时,他把概念分析作为他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级。从书中列举出的七个不同国家的教育状况中,我们看出有一些完全相同的“教育名称”或“教育术语”,但它们在不同的国家的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为了能使比较教育进行下去,金的主张要先进行概念澄清,对一些概念下定义,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研究和讨论。比如School这个词在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均不包括学院或大学,而在美国却常常包括学院和大学。如果不先对这个概念进行澄清,用同一术语代表不同事物来进行比较,这种研究必然是失真的,甚至是无效的。
在进行教育体制方面的比较研究时,埃德蒙·金认为更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教育体制,必须要深入了解每个概念的真实含义。如大家都认为法国和丹麦是“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而美国是“地方分权管理体制”,表面上看它们有很大的差异,教育体制应该是截然对立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则不然,美国一个州的人口、资金和教育事业的规模比丹麦整个国家还要大,美国实际上相当于是州政府的“中央集权制”。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美国的体制与丹麦的体制又是相同的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育中的许多术语都不是非常清晰和完善的,对概念的深入分析对非常强调可比性的比较教育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埃德蒙·金在概念分析上的见解很深刻,可以说他抓住了比较教育的精髓。
三、结构
教育结构就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学制结构,包括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中等后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结构的比较研究是埃德蒙·金研究的第二级。
埃德蒙·金认为社会中的各种机构和教育机构常常垄断或限制通向机会和权力的道路,它们积极宣讲自己的价值观念,教育机构像神圣不可侵犯的堡垒总是被用来培养观念并使观念永远传下去。比如,他认为研究“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时,先在概念分析时对不同国家的机会“均等”概念进行分析,接下来在结构方面对它进行分析。因为不同国家在教育结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平等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对结构的比较进行分析研究更容易找到“教育机会均等”这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结构同样会影响到教育的微观层面,会影响到学校课程的设置、每种学校的类型、教育目的等。结构的比较也能使我们了解各国教育的微观层面,能使我们对各国的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说,结构的研究也是比较教育的重要方面。
四、操作
操作或实施就是教育制度上的特点和有关学校的观念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化,也就是研究“相互联系的整体里的‘各部分’,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弄清,这样的话,就可以肯定能够做到真正的可比性。”操作方面的比较是埃德蒙·金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三级,也是他的最高层次的比较。在他看来,经过了从概念比较到结构比较,再到操作比较这样三个层次的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真正地透彻地进行国别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
埃德蒙·金的这种比较分析模式是从形式到内容的,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研究过程,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因而总体上讲是科学的。他认为比较教育要对学校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和某个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体现进行详细的观察,这种实证主义的做法是与他所提倡的比较教育中的“现象学”取向是有所不同的。这就说明他在坚持比较教育研究强调研究者主观性的前提下,并不排斥事物的客观性。在埃德蒙·金的视野中的事实应该是属于价值事实的范畴,是区别于规范性陈述所表达的科学事实的一种特殊事实的,它既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现实,又是客观的事实。
五、决策
前面的背景、概念、结构和操作的分析比较是为了本国的教育决策服务的,这也就是比较教育最终目的。在《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一书中,埃德蒙·金提出一个有关教育决策的简单轮廓图(图略)。
对埃德蒙·金的这个图,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一个平面图,而是要把它看作多维的,是包括了许多亚文化以及有许多复杂矛盾的多维复合体。在看待某一决策问题时,不能只把它看作是当代的一个问题,而是要看作是一系列“事件”之一。他的意思就是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决策问题,不要用孤立静止的眼光来待它。
图中的波浪线(A)和(B)代表“危机”,也就是某些突出事件。它们要能有利于或者鼓励决策者采取特定的计划及促进该计划的实现,即被称为有利的“危机”情绪的(A)。它们也可能不利或阻碍决策者做出决策,即被称为不利的“危机”情绪的线条(B)。这些“危机”就是决策的导火索,有时一些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可行的教育政策迟迟不能出台,没有合适时机可能就是主要原因,即缺乏“危机”。“危机”包括“外部的榜样、一次国际的冲击,或者一个偶然事件”,可能还有公众舆论。如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实质上教育专家在1955年就已经提出,但未被重视,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一突发事件的冲击促使美国人很快地接受了它。
埃德蒙·金的决策思想主要考虑的是教育系统的外部影响和作用,相对来说忽视了教育系统本身运行的规律。教育政策是调整和平衡社会各阶层在教育方面利益的产物,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是管理教育的行动准则。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外部的因素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必须要符合教育运行的规律,违反教育规律的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前苏联20世纪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教育政策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考虑教育本身运行的规律,只是关注于外部的需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埃德蒙·金对教育决策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分析模式是一个以背景分析为出发点,经过概念、结构、执行三个层次的比较分析而最终为本国的教育决策服务的完整框架。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总体上说,这个框架基本上能够在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各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一定程度上客观和详实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分析模式。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23.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24.
[3]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7.
[4]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6.
[5]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3.
[6]潘苏东,白芸.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个案研究法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7]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56.
[8]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57.
[9]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1.
[10]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224.
[11]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7.
[12]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0.
第二篇: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1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1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占据统治地位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它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能从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没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就是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教育教学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程要求,并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3课程评价不符实际,课程反馈不及时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评价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上课状况,学生出勤率,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但是对学生通过这门课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等,尚未纳入到课程评价当中。同时,现在的课程反馈往往都是在期末测评中体现,课程反馈也往往不及时,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身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最终也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正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面临着严峻形势,存在着诸多问题,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2.1动态培养
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动态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动态过程,学生不仅是被动学习者,也是主动参与者,必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动态培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培养动态思维。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老师讲授的知识不停运转,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学生多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因此,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动手的能力。
2.2以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当前,部分教师讲授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客观实际,其最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注重交流
我们在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对课程建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3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有以下策略。
3.1注重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分享有益信息,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和课程反馈,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学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能力。
3.2注重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程度,教师决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发展兴趣和锻炼自身能力,因此,我们要变传统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实践性教学
我们需要明白高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因此,必须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往往只是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还必须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注重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语
面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构建以能力为中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我国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中,有四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它们在理论基础、教学目标、适用范围和师生关系侧重点中有所不同。需要界定清各自的价值,在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中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
关键词:比较、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概念概述
1.定义
一般认为,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是从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开始的,1972年,两人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他们对当时各种教学模式深入分析,概括出教学实践中常见的23种模式,并把他们分成四大类。我国开始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定义的研究提出了9种代表性学说,有范型说、结构说、策略说、理论说、方式说、程序说、表达说、动态说、选择说。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试图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关于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还尚未有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是把一般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课堂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首先,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实践性,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有关,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应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特性,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2.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从教学应用来划分,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学模式和他学科教学模式;从教学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单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对象可以划分为以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学科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对象的学科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中谁为中心,可以划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是接受学习和直接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作用,有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等;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师扮演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具体形式有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和支架性教学模式。
3.构成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由五个方面构成:一是理论指导,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以特定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为指导;二是教学目标,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三是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四是教学策略,在操作过程中师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总和;五是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二、几种常见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1.讲授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讲授教学模式又称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受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影响,后来经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改造,传入我国。这种模式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分析和系统讲授,向学生传递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
(2)教学目标:讲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形成新的教学结构。
(3)教学程序: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根据教育理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结构。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诱发学习动机——感知、理解学习材料——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第二种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授——巩固——作业。
(4)教学策略:讲授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有讲述式、讲解式及讲演式等。结合讨论、分析论证、形象直观等方法运用。
(5)评价:讲授教学模式是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首先,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讲授教学模式把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量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比较经济、省时的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适合所有学科知识的教学,适合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后,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局限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走向“灌输式”和“填鸭式”,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水平;第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不同于学生的自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该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教学目标。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以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尝试错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3)教学程序。自学——讨论——总结——巩固。
(4)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的自学和讨论,结合教师的讲授。
(5)评价。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主要的特点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它的缺点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前期没有自学和讨论,教师在之后的讲解可能是无效的;另外,这种方式比较费时。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又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学生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的,知识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环境发生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纳入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心,在情境、协作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和探究。
(2)教学目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总结提高。
(4)教学策略。基本形式是自主、探究和合作。结合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讲解。
(5)评价。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的有机的结合。局限性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比较费时。
4.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创设具体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讨论、分析,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专题进行实际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应用模式。最早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朗戴尔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
(1)理论基础。综合性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性学习最早提出和应用在日本,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前面论述。
(2)教学目标:该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形成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学程序。组建合作小组——座位的编排、理论准备——课堂案例讨论——课堂教师总结——专题研究过程指导——评价。
(4)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讨论法和讲授法。
(5)评价。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性在于不适合所有学科教学,在经济管理、政府管理、教育、法律等学科比较适用;不论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包括教师案例的收集、课堂的组织、评价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三、几种常见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
1.理论基础不同
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指导思想或者理论基础不同,讲授教学模式是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2.教学目标不同
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传递知识,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是形成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一种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收集信息能力和同伴的合作能力。3.适用范围不同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四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不同,其适用的范围也不同。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掌握大量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几乎适合所有主要传递知识的学科学习和需要传递知识环节的教学,应用范围较广;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因此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尤为适合;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几乎适合所有学科,范围较广。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形成发现问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律、教育、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尤为适合。
4.师生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
在教学中,讲授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占有大量知识,优化教学设计,直观、准确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做好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准备,讲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在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的作用,这三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划分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不能以一种价值标准判定孰优孰劣,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样在同一学科,我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未来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表明:首先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其次是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再次是由重“教”向重“学”发展;最后是向现代化发展等。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亦是如此。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界定清楚各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为教学更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05
[2]全梁.教学模式概念研究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于守海,吕富彪.关于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论界,2006.04
[5]葛明荣.案例教学模式在高师教育类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4.04
第四篇: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特征与建设模式
我国智慧城市的四种运营模式 智慧城市我公司建设近两年,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拥有四种模式:
1)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2)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管理;3)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4)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公众购买服务。
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改委住建部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
1)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2)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在不同部门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3)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健康发展;
4)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严格全流程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要害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
总结: 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85%时,在GDP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财富就能够增长2至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两倍,实现联合国倡导的“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正鉴于此,在我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领导均十分重视智慧的建设。可以预见,未来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的城市也必将蔓延在中华大地之上。
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比较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政府部门要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制度法规,厉行勤俭节约,勇于改革创新,稳步推进节约型政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践“在节约中发展,在发展中节约”,加快实现政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融资建设模式如下:
1、融资模式
1)政府投资模式:政府完全利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模式。政府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评估、财政立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合格承建商,并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支付工程资金,完成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2)BT模式(building—transfer):即建设—转让,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项目工程由投资人负责进行投融资,具体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建成后,经政府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资产交付政府;政府根据回购协议向投资人分期支付资金,投资人确保在质保期内的工程质量。
3)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4)BOO模式(build—own—operate),项目一旦建成,项目公司对其拥有所有权并负责项目运营获得利润,当地政府只是购买项目服务。
5、BPO模式(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是指政府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政府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政府每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服务,而不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2、建设模式
无论政府采用何种融资模式,在项目的建设模式上都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总包,一种是总集。
1)总包
是指建设单位将一项工程全部发包给一个承包人完成,承包人按照合同规定的设计文件包工包料,保证质量,按期完工交付使用。承包人通过工程师对业主负责并承担合作合同所规定的一切经济、法律责任。总包方对于项目中部分建设内容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进行分包,分包具体工作完全由总包商负责,包括分包商的选择和管理。
2)总集
是指建设单位将工程分解成多个子项目分别承包给多个承包商,并指定一家承包商作为总集成商负责各子项目的集成工作,总集成商协助建设单位完成项目工程的分解和子项目的招标工作,具体子承包商的选择由建设单位确定。
3、融资建设模式分析
1)政府投资建设模式(传统模式)
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招投标或政府采购等标准模式,确定承建方,并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分阶段完成建设、验收工作,建设方按项目阶段支付建设资金。项目当期投入较大,项目建设规划、财政资金统筹分配等工作由政府承担,同时此类项目验收后的政府管理及维护成本较高。
xx项目案例,武汉市行政服务中心项目,政府一期投资8500万元,政府按照项目启动、初验、终验三个阶段支付xx工程建设资金,xx在项目建设中担任总集成。
2)BT模式适应项目类型 项目当期投入较大,但却是政府迫切需要在建设的项目。BT模式可有效缓解财政预算压力同时保障项目建设效果;企业在保证建设质量同时,承担后期项目的运行维护责任,有效降低政府的管理及维护成本。
xx项目案例,兰州市民卡项目,xx总投资3600万,项目验收后政府分三年归还xx建设资金和利息。xx在项目建设中担任总包。
3)BOT建设模式 适应项目类型,项目当期投入较大,并且具有向公众收费的运营业务的特点。政府与企业就项目建设内容中可运营的内容进行探讨,洽商,达成一致,企业融资建设,政府授予企业若干年的特许经营权,企业负责所有后期运营管理工作,并享有运营收益。xx项目案例,暂无
4)BOO建设模式
适应项目类型,项目当期投入较大,具有向公众收费的运营业务的特点、并且对于项目的建设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成果存在一定的风险。政府结合企业建设内容,选取所需产品或功能,购买使用权。
xx项目案例,xx佛山市民服务平台项目,xx建设投入5000万,政府每年1600万购买市民服务平台中的政府服务内容,其他商业服务xx与商业企业分享利润。xx在项目建设中担任总包
5)BPO服务外包
适应项目类型,非核心的基础服务项目,占用政府较大的资源和人力
xx项目案例,张家港市民卡大厅服务项目,政府每年向xx支付800万用于购买xx提供市民卡服务大厅的发卡、交费等服务。xx以合资公司方式,在项目建设中担任总包。
上述的融资模式BT、BPO就政府单一类型的项目比较适用,建设内容仍遵循政府项目法定流程,只需在资金投入,收益上政府与企业达成一致,即可启动;BOT、BOO模式建设项目涉及相关内容较多,包括如特许经营、商业盈利等,就政府项目除财务盈利模式外,还需考虑授权范围、法律依据、政府公信力保障等诸多因素,操作相对复杂;
4、合资公司模式 除上述模式之外,目前上市公司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又设计出一套类似于基建投资项目设立城投公司的方式来运作的模式,因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类型比较复杂,现有些城市政府会采用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统一管理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政企合资、市场运作”的机制与模式,行驶智慧城市信息化项目及产业的投资建设、技术运维、业务运营等职能,致力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对外复制。该合资公司的定位有三个方面:
1)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搭建包括银行贷款、股东贷款、证券市场融资等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2)承接政府外包的各类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公司自身能力状况采用自建或引入第三方建设单位的方式完成项目建设、工程监理、运行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3)培育成为新的运营业务产业公司,具有服务运营价值的业务,等业务成长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参股、控股等投资形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解决方案,面向全国中小城市推广,引领相关信息产业上下游厂商落地本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xx与政府合资公司案例
为尽快落实“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加快推进“智慧XX城市”的建设,xx市政府决定与xx进一步深化合作,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提出了双方共同出资组建“xx智慧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服务外包模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其中A公司占股60%承诺每年出资2个亿用于智慧城市建设投入,市政府委托企业出资占股40%,其中市政府承诺每年购买不少于5000万智慧城市服务,并指派相关业务部门领导担任公司总经理协调各部门,并由该公司作为总包方承接该城市所有智慧城市相关项目。
2014年5月,公司正式成立,共承接了xx市民卡BPO、市民网页、云计算中心、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等四个服务外包项目,目前四个项目都已经完成签约,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合资公司主营业务及商业模式:
1)投融资业务,与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后,明确了每年的固定收益在资本市场上建立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和其他地区的信息化项目及产业投资,以融资利息差作为盈利来源;
2)项目管理业务,参与“智慧城市”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并承接项目后期的技术运维和业务运营,以项目管理费及服务外包费作为盈利来源;
3)通过运营产生收益,例如市民卡、旅游、教育、社区等项目的运营产生收益;
4)产业孵化业务,深入开展项目的商业运营,选择合适的可培育的业务,引入外部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的方式将其孵化为独立的产业公司,以产业公司的增值收入、股份溢价及经营分红作为盈利来源,例如O2O业务。
第五篇:银行保险模式比较分析
银行保险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金融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日趋紧密。作为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典范,银行保险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本文从银行保险合作的各种模式出发,着重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缺点,并比较各国的模式选择,最后简要论述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银保合作 模式选择 金融控股公司
一.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比较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起源于法国,现在已与团险、个险营销一起成为保险公司保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银行保险指的是由银行或保险公司以整合方式迈向金融服务市场的策略。(瑞士再,1992)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张洪涛,2003)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银行保险相对宽泛的定义,更能囊括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具体体现在银保合作的模式上。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分销协议(distributional agreements)指的是银行以获取手续费为目的,通过自身的渠道为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独立销售或与银行产品捆绑销售保险产品。这是银保合作的最初级阶段,也是目前我国银行保险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其具体特点有:(1)银行主要获得手续费收入;(2)客户资源的共享程度低;(3)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多对多”模式,不具有排他性;(4)银行只负责销售,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很少或没有介入。
2.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一中企业经营的新理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le)提出,对于战略联盟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战略联盟是公司之间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是一个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其主要特点有:(1)比分销协议更稳定的合作形式;(2)具有一定的排他性;(3)银行和保险公司产品一定程度上的整合;(4)共享或部分共享客户信息资源;(5)在销售渠道和信息系统上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3.合资公司模式(Joint ventures)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渠道、服务、系统和利润。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合资公司模式已经被许多国家银保合作所采用。其具体特点为:(1)银保业务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2)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共享客户资源期;(3)在企业内部实现银行与保险的融合;(4)需要双方建立起长期、较强的合作关系。
4.金融服务集团模式(Financial service Group)以子公司的形式直接进入或通过M&A的形式进入,使之成为金融服务(控股)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完全整合产品、产品、渠道、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做为银保合作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模式选择,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产品与服务体系的高度整合,并实行内部专业化分工合作;(2)充分利用银行现有资源及服务渠道;(3)一站式金融服务;(4)可以研发出更为综合的产品。现阶段,成立金融服务集团是银保一体化过程中银行与保险公司融合程度最高的模式选择。正如专家学者在杂志中的论述,“银行保险最终是要实现在一个集团或控股公司架构下将保险公司和银行机构置于一体,并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
二.各国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的特殊性,从而在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金融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是分销协议模式的主要代表,以分销聪盟为主要渠道。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银行着手销售保险产品,在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大银行中有84%参与分销活动中。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多为个人年金和信用保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美国银行与保险业均从中得以获利。2002年,美国寿险业的销售增长中有11%都是得益于银行销售的增长。同时,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也保证了可观的中间收入。欧洲主要是以股权为纽带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500家大银行中,有46%的银行已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在英国和葡萄牙,银保合作模式大多采用的是设立保险公司、收购保险公司,以及组建合资公司。法国是银行保险整合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其银行在寿险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增长惊人,并逐渐向非寿险领域扩展。在经营模式方面,银行或通过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合资,或成立自己的保险子公司开展银行保险。在德国,由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几家全能银行的存在,银行保险多为银行自己组建保险公司(例如,德意志银行),或以相互持股的形式与保险公司进行分销联盟(例如,德累斯顿银行与安联集团)。亚洲各国家地区的银行保险业务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故大多采取的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等初级模式,同时由于受到一些监督限制,使得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形式也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印度和新加坡的银行保险的发展较具代表性。在印度相应的监管法律规定,外资只能通过与国内公司合资才能进入本国保险市场,但外资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26%,因此在印度除分销协议模式外合资公司也占较大的比较。而在新加坡银保合作采取的主要模式为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业务,或者银行将其保险业务出售给保险公司,签订排他性分销协议。由于亚洲银行与保险经营环境相似性非常强,使得其发展经验较欧美对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三、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以销售协议为主要模式。虽然现在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倾向于采用战略联盟模式,但其中多为外资公司。国内保险公司与银行所形成的战略联盟更多的还只是停留于形式上,银行并没有或是很少参与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及设计当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主要还是体现在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上,且双方协议以短期居多,缺乏稳定性。从2004年后,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一度放缓,并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以降低手续费为主的恶意竞争,导致保险公司的低利润或无利润运行,于是一些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及平安均大幅度削减银行保险,银行保险的增幅较小,进入缓慢发展阶段,这也使得更多的人反思银行保险以销售协议及战略联盟这两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整合双方资源,使得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很难体现,从而制约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资本的融合才能保证银行保险能够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保险公司的话语权及稳定的合作关系。受制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股权交叉相对有限。但在全球金融混业趋势的大背景下,通过集团控股实现银保合作今后也势必将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服务集团模式中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现银行保险混业经营的最合适的地方。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这也为我国全能型金融集团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如以光大银行为核心的光大集团,以平安保险为核心的平安集团都已向着金融集团的形式发展的。然而在这些集团运作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集团内部的银行和保险业务实现完全的融合,为顾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优势,发挥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效应。这将是我国在未来发展银行保险一体化业务过程中值得探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浩主编: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尧金仁著: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M].2003
[3]Scott E.Harrington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洪涛:对中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3年第10期
[5]Swiss Re,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s in Asia-shifting into a higher gear〔J〕,Sigma,No17/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