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的比较分析
作者:何鹏红
院系:外语系
专业:英语
学号:10S012009121320
指导老师:王玉晶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的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加入WTO以后,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教育都以面向世界为目标,加大合作与开放的力度,以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教育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与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往来频繁。本文旨在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成功经验加以分析,然后再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出存在的不足,最终对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教育服务 澳大利亚 中国 应对策略
一、教育服务的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总称,在众多学者对教育进行不同方面进行定义的同时,教育被时代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即教育是一种服务,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被看成是一种服务于全球、全人类的新型的“教育”。教育既然作为服务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它同时也具有了服务产业所共有的特性。教育是一种交流活动,这种教育的交流活动可以说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主要是以知识为载体,在传统意义上,教育交流强调的是文化属性和知识属性,在新的背景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共同作用下,教育的属性从一种文化的属性转变为了一种经济的属性。特别是在教育全球化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由于经济因素介入了教育领域,使教育属性发生了变化,从而将教育作为一种产品进行输入和输出,教育由原来的“事业”转变为可盈利性质的“产业”,可以说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教育服务可以看成是教育产业的国际化。教育服务大体可分为初等教育服务、中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成人教育服务、其他教育服务。
二、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的现状
(1)以法律法规来维护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加强立法,管理本国和外国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因为立法是州政府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形式,也是保护“大学”的重要手段。而且,各个州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这样可以防止个人及不法分子以大学的名义进行非法的教育贸易,也可防止那些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经济营利的人,同时也保证了国家、院校和留学生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同时,澳大利亚设立了签证通报制度,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和移民部联合开发了海外学生登记数据库。教育、科学与培训部把每名就读学生开学、出勤率、上课的情况等通报给移民部,移民部把学生的详细情况输入系统。一旦学生发生什么情况,都可在系统里找到学生的相关信息。这些法案对如何保证澳大利亚教育的质量、保证海外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也为确保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了外国学生在澳学习与生活的利益以及澳大利亚教育的声誉。
(2)政府经费投入的转变
二战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不介入教育领域,从二战后丌始,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对教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主要表现为对大学教育的资助(包括对
大学教育经费和对大学生的资助)并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纳入到政策规划中来。最为突出地反映在政府通过经费手段牢牢地控制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教学和科研蕈点和各种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大学学费已是在OECD国家中最高,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入教育,鼓励私立学校,从1987年起,把吸引海外留学生的全费教育市场作为其重要的出口产业。从1989年起,政府已将流动资金的一小部分转变为特定基金。政府向所有院校每年拨出了基本流动资金中的1%,用以建立保留基金,保留基金中的资会在竞争性的基础上分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一直在促进大学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同时鼓励工业界资助各种奖学会项目,使两者相互促进,使大学培养出实际需要的人。这种经费投入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澳大利亚大学转向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动机,因为和提高本国学费相比,提高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学费价格要相对高很多,也容易得多。这也是导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理念转变的原因之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3)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
近年来,澳大利亚高校在提供国际教育服务、广纳海外学生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教育市场中争得了很大的份额,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澳大利亚提倡贸易自由化,从自由贸易协定的角度上,做出相对开放的政策。自由贸易协定(简称FTA)是继WTO之后出现的,它是一种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是指两个或多个经济体为消除它们之间现存的贸易及其他壁垒,保进贸易、投资的自由流动,以及促进双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协商签订的协定。相对于WTO,FTA框架下的贸易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具有双边或多边的灵活性。
(4)对国际学生的“激励”措施
澳大利亚教育服务行业被公认为向海外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质量和消费者权益障,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为了扩大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战略,大力拓展海外办学市场。通过课程衔接和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等办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国内。澳大利亚十分重视履行其对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二十多万海外学生的责任,出台有利于国际学生的激励措施保护这些学生的经济利益和其他福利。
(三)中国教育服务与澳大利亚相比的存在的问题
(1)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太小,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还未超过lO亿美元,历年的出口额都不及澳大利亚教育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0%;二是教育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偏低,以2007年为例,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贸易出口占其服务贸易出口额的23.06%,而我国仅占0.76%,这么低的比例足表明教育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2)教育产品和质量缺乏竞争力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教育服务贸易起步晚、起点低,教育服务贸易的品种单一且质量不稳定。根据2008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报),世界大学前100名中,澳大利亚的高校有7所,而且有6所都排在前5O名,我国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入前100名,分别位于50和56名。因此,从世界大学排名来看,我国教育产品不具竞争力。从我国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类别和层次来看,来华留学中学历生规模偏小。2007年我国接收学历生68 213名,占总数的34.89%,其中,硕士研究生7 628名,博士研究生3 218名,即高层次学生人数仅占学历生的15.45%,可见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层次偏低。此外,2007年我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文科的占了绝大多数份额(69.3%),而学习其他专业所占的份额都很小,这说明我国的专业学科要素禀赋分布极不平衡,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澳大利亚存在很大差距。
(3)教育服务贸易所需的支撑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是历届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大力发展的产业,每一年投向教育领域的资金都非常多。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各年教育经费基本都超过其GDP的5%,而我国年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GDP的2.5%。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对外供给能力受到限制,吸引来华留学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都低于国际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出口贸易的发展。此外,与澳大利亚相比,我国在吸引留学生来华的奖学金、打工机会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措施还不够完善。从奖学金来看,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及金额都非常有限,目前只有政府奖学金提供给外国留学生,而澳大利亚的海外学生奖学金除了政府奖学金外,还有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提供的奖学金。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我国在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措施上力度还不够。
(四)我国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1)转变观念。
大力提倡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长期以来,教育服务在我国被视
为是社会福利事业,办学体制仍表现为“政府办学模式”为主导。在全球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全面认识到教育产业与政府责任、教育产业与教育福利之问不是等同的关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的全球化、服务化、贸易化、产业化的观念,把教育和对外贸易联系在一起,大力开展我国的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
(2)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首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的教育化师资结构,多派访问学者到国外进修,或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我国大学讲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把自己建设成更具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一流大学。
(3)不断完善教育服务贸易所需的支撑体系。
首先,应该放宽相关留学政策,排除来华留学的语言障碍。对来华留学生适当放宽汉语入学水平要求,同时采取区别政策,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汉语人学标准。其次,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建立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制度,允许留学生在课余时间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外国学生在华留学所需费用,减轻留学生的经济负担,又能使外国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再次,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奖学金的数额和种类。我国的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金额低、种类少、覆盖范围小,为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应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提高资助额度。从我国实际来看,让政府提供大量奖学金不太可行,应鼓励地方和社会力量加入到这一行列,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留学生教育。最后,应完善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针对来华留学生建立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保障。
(五)结论
本文对中澳教育服务的进行了对比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国际服务教育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从澳大利亚成功的教育服务经验中对比出我国教育服务的不足之处,然后再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以便在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理论、规则与行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156—159.
[2]燕凌,洪成文.人世后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J].比较教育研究,2005,(2):86—90.
[3]张民选.澳大利亚:迅速崛起的教育出口大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3,(11):74~78.
[4]王亚飞.浅析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后过渡期现状及对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270—274.
[5]马军.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119—121.
第二篇:中国和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之比较
中国和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之比较
刘臣 牛慧 石瑞芹
(《中国远程教育》第6期)
【摘 要】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科学务实的办学定位、严谨的办学态度、水准高超的师资队伍、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主要缺憾是缺乏合力,浪费资源。中国远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特色是聚天下名师于旄下,举系统办学之大旗,资源共享,主要缺憾是“国际化”专业发展道路尚待拓展、远程会计教育的针对性有待加强、远程会计教育评估体系还须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中国;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比较
世纪之交的中国较为重视和更多借鉴的是美英等国的远程会计教育,而对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研究则显得相对不足。为了对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现状予以更多的了解,并为中国的远程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汲取更多的经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2004年9-10月间组织了校内专家和学者,对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莫那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南昆士兰大学(Southern Queensland University)等高等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学者们不仅对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而且对推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会计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视角。
一
“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科学务实的办学定位、严谨的办学态度、水准高超的师资队伍和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特色。
“国际化”作为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办学的共同理念,在其远程会计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国外招募学生、在国外筹措办学经费,是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通常做法。他们认真地研究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对财务会计人员市场需求的变化,按照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开设课程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予以调整。他们能够坚持让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他们能够为国外的学生提供称职的教师进行学习辅导,以期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在学生学完本校的课程并具备了考取“通用注册会计师”和“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和水准之后,为学生提供参加考试的便利。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这些“国际化”举措,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学习行列中来。他们在输出本国远程会计教育的同
时,不仅为各国学生灌输了本国的价值观,成功地扩大了亲澳(澳大利亚)团队,而且还为国家增加了服务性贸易的外汇收入,为学校筹措到更多的办学经费,不愧为一矢三鸟之策。
科学务实的办学定位是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又一特点。澳大利亚从事远程会计教育的高等院校充分地认识到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科学务实的办学定位,就难以在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澳大利亚各大学通过认真的考察与科学的分析研究,将自己的办学目标锁定在为学习成绩不甚优秀、经济条件不足以赴美英等国求学的“第二层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之上。因为无论是澳大利亚本国的学生,还是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学生,那些属于学习成绩优秀、经济条件优越的“第一层学生”大都被美英等国的高等院校及澳大利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所吸引。钟情于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仅是境内外的“第二层学生”。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如果不能扬长避短,科学务实地对自身的办学予以准确定位,是无法在竞争中取胜的。澳大利亚的远程会计教育根据这一态势,针对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专门为“第二层学生”制定办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的知识水准与“第二层学生”生源相符合,他们收取学费的额度也能为“第二层学生”生源所接受。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不仅能够结合国际市场对财务会计人员需求的变化,安排或调整会计学的专业课程,而且能够与本国的企业、行业合作联合办学,从而在拓展学校筹措办学资金渠道的同时,为学生的求职提供便利。
严谨的办学态度贯穿着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全过程。澳大利亚各高校远程教学部的学习管理中心,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制订的远程会计教育计划,既严谨明确,又能得以贯彻执行。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远程会计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会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会计方法,传授给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通过每学期调整一次网上教学资源的方式,定期加强和完善网上会计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他们能够在24小时之内及时地回复学生在网上提出的各类学习问题,确保会计学专业教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系统软件,在各地进行学习讨论与学术交流。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而不是孤独的自学者。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远程会计教育服务的教师、技术、图书馆、其他网站等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良性运作,不仅使得学生在优化的媒体组合中持续获得较佳的学习效果,而且成功地增强了学生对远程教育的认同感。
拥有水准高超的师资队伍是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得以不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师资队伍之所以水准高超,就在于学校在聘任远程会计教师时,既关注应聘人的专业理论水准,又注重应聘人的实务处理技能。他们用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应聘人必须既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素养,又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会计岗位实务操作经验。目前在澳大利亚的远程会计教育领域中任教的会计专业教师,100%的人都具有实际的会计工作经验,其中有50%的人来自于国内外的公司、企业和研究所的财务会计机构。为防止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老化,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还定期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会计专业教师不仅熟知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方向,成为专业知识的专家,而且使会计专业教师成为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熟练运用于会计教学实践之中的技能高手。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高水准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合于社会快速发展和跨境贸易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较为理想地保障了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之所以能够得以健康地发展,主要得益于澳大利亚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对该评估体系中配套的评估制度予以严格地执行。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严厉的退出制度,对远程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澳大利亚,所有采用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院校开办会计专业,都必须依法取得澳大利亚政府的ISO资格认证。澳大利亚政府的检查机构每5年要对各高等院校进行一次认真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政府检查机构对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优劣,直接关系到被检查学校会计专业的续办、停办。在澳大利亚,任何学校对政府实施的教学质量评估都不会等闲视之。各高校采取自愿形式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其主要做法是,由学校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每5年对每门课的教学资源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结果与教师的续聘、提薪和晋级紧密挂钩。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资源检查活动,有效地调动了会计专业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缺憾是缺乏合力,浪费资源。目前,澳大利亚尚无一所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科廷大学、迪肯大学、莫那什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等高校的远程会计教育,均由学校内部的远程教学部负责组织实施。在教育市场激烈争夺生源的严峻态势下,校际之间通力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开展远程会计教育的良好愿望难以真正实现。各自为战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使得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远程教育优势无法体现。由此而衍生的教学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办学成本难以有效降低等现实问题一直困扰各校。虽然澳大利亚各从事远程会计教育的高等院校都在苦心研究,谋求解决教学资源浪费、办学成本难降等问题的良策,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些问题则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二
令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所钦慕的是中国远程会计教育聚天下名师于旄下,举系统办学之大旗,资源共享。
中国远程会计教育最大的实施者——中央电大,作为一所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准和业务技能高超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中央电大将国内高校财务会计专业中的一流名师、学者聚集在旗下,作为远程会计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助学者,为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国内最优秀的师资。这些一流名师、学者通过空中课堂为远在天涯海角的学生提供了国内最为优质的远程教育服务,从而使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最新的财务会计理论、掌握最新的会计技能。国内其它远程会计教育的从事者虽然在办学中各具特色,在业绩上各有千秋,但是承认中央电大远程会计教育之大、之强是不争的事实。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各高校均对中央电大的访问学者坦诚相告,中央电大远程会计教育之大、之强他们无法企及。
中央电大能够较好地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中国远程会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可靠的系统平台。中国电大系统中的中央、省、地(市)三级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不同层次的办学单位,其所从事的远程会计教育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由中央电大财经部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研室首创的“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指远程教育系统内位于不同地域或空间主持、辅导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利用本系统所有的互联网络,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事宜进行集体交流,以实现对该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准备活动。“教师网上集体备课”一经实验,即获得了预期的成功,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办学的成本,而且能够稳步地提升远程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研室依托电大在线网站设置的远程网络会议室,充分发挥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在预先约定的时间促使身处各方的助学者实现了互动式的教学经验的交流、反馈,及时、快捷性地传递了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成功地弥合了主讲教师、主持教师与辅导教师之间存在的时空分离的缺憾。
“国际化”专业发展道路尚待拓展,远程会计教育的针对性有待加强,远程会计教育评估体系还须进一步完善,是中国远程会计教育的主要缺憾。
“国际化”专业发展道路尚待拓展。中国远程会计教育忽视在国外招募外籍学生并对其进行培养,不仅未能通过以在国外筹措办学经费的方式增加国家的服务性贸易外汇收入,而且无谓地放弃了一扇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价值观和增强对中国和平崛起予以信任的特殊窗口。今天,中国远程会计教育经过不懈的努力,其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国际水准。对此,中国远程会计教育应当抓住这一有利的历史性时机,走“国际化”的专业发展道路。中国远程会计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国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把自己的办学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为中国培育更多的贸易伙伴和更亲密的朋友。
中国远程会计教育不仅未能以国际眼光审视国际教育市场,制定出吸引国外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而且也未能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和针对来自农村的青年工人,通过电大学习扩大个人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这一状况的持续存在对中国远程会计教育的发展显然不利。为适应上述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远程会计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必须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符合。远程会计教育必须坚持为经济服务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升劳动者素质为中心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
远程会计教育评估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之所以能够得以健康地发展,主要得益于澳大利亚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建立、健全了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对该评估体系中配套的评估制度予以严格的执行。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远程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若要始终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也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远程会计教育评估体系给予制度性保障。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严厉的退出制度并依法认真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澳大利亚远程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保障中国远程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中国政府应当借鉴澳大利亚政府对远程开放会计教育学校的资格认证方式,对远程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清理整顿不符合远程会计教育办学要求的学校,保证中国远程会计教育能够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简介:刘臣,副教授;牛慧,教授;石瑞芹,讲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00031)。
第三篇:海洋与中国未来论文分析
海洋环境与保护
刘丹宁
136331676
13材料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已逐渐由内陆向海洋发展,海洋得到进一步开发,但同时伴随着海洋环境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一直较为严重,海洋生物受到直接伤害。污染甚至导致毒素在生物体内累积,从而影响到人类。所以海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海洋环境常用保护技术很多,常规理化监测包括检测理化因素如温度、盐度;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等方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监测是环境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理化因素、生命特征、健康状况等因子的观察测定来监测污染物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生物监测综合性高、反应迅速、成本低,实践中与理化检测结合使用。
关键词:海洋污染 环境保护 生物监测
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海洋环境破坏的源头还是人类。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说,大部分中国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很少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中国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所以要根治海洋问题,首先是提高所有公民的海洋环保意识。
第二,从政治角度来说,最根本的是决策者的眼光并未放长远,导致立法不全和执法不严。比如,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还有,涉海行政部门协调不够。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海事等部门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机构间和部门间缺少协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所以,在政治方面上应该多借鉴外国经验,多听取大众意见,争取做出最优的决策,还应该精简机构,明确各个部门责任,以及奖惩措施。
第三、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岸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来自海洋石油勘探的污染、海洋开发活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污染、港口建设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所以,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应仅仅追求GDP量的多少,而更应该加强环境的监管,对于污染较大的坚决取缔,对于排放严加控制。
最后,是现代科技在军事之中的应用引起的破坏。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国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实验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我国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所以应该尽量把实验范围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及时处理[1]。
海洋环境保护从海洋环境监测开始。我将主要从生物监测方面来探讨海洋环境保护。污染物是进入海洋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2]。所以一种物质进入环境中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数量,并且能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称作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如人体吸收盐酸盐会转变成亚硝酸盐。
所谓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用来补充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的不足。如利用敏感植物监测大气污染;应用指示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测试及残毒测定等方法,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情况。简单来说,生物监测是“以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为研究对象、材料或手段而进行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监测”[3]。
生物监测方法的建立是以环境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根据监测生物系统的结构水平、监测指示及分析技术等,可以将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即生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毒理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4]。
生物监测具有理化监测无可比拟的综合性、真实性和灵敏性,可及时反映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及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危害,为优先控制污染源的研究、进一步的理化分析及污染物优先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5]。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理化监测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了,不管在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有了很先进的手段,一些仪器甚至能快速准确的分析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然而这些测定均需要进行实时采样,也就是说这些理化监测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均为瞬时结果,虽然可以通过长期多组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环境是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各种化合物之间也在不断的发生各种反应,所以这种实时的监测方式会慢于环境的真实状况。而生物监测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进步。
首先生物群落生活在大环境中,生物群落的性质、动态和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环境的变化,不仅包括了理化参数的测定,也包括了那些未测定的因子以及未知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还包括了污染物和环境因子的连续性和累积作用的反映[6]。
其次生物监测所利用的生物群落始终生活在环境中,汇集了整个生长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能更真实的反映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一般物理、化学监测手段相对只能反映取样前后环境情况的,而生物监测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长期效应。这些对于研究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则更有意义。
再者有些设备仪器尚且不能测出某些微量元素的浓度,而某些生物则对这些元素很敏感,一点浓度的变化可能会让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发生一些改变,这样通过测定这些生物的生命指标就能知道环境污染物的变化。同时,监测生物对微量污染物有生物放大作用,通过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从而浓度增加,利于监测。这是理化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最后生物监测的成本较低,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实验室分析工作,相对来说简单易行,成本低。这也便于实现监测点、站结合,构成经济便利、有效实用的监测网络。
虽然生物监测有种种优点,但也不乏缺点。如生物监测不能测定污染物的种类和实际浓度。因为生物监测是根据生物个体或者种群群落的行为健康状况来反映环境的变化,所以不能具体反映出污染物的种类和实际浓度。生物监测在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监测。生物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甚至可能不产生影响。生物监测一般需时较长,且具有延后效应,即污染物的危害可能会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通过生物反映出来,且一旦有所反映,就已经产生了较大危害,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问。所以生物监测与理化监测必须结合进行,相互取长补短。
现代生物监测的方法包括通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判定环境质量;通过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现象判定环境质量;通过测定生在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判定环境质量;通过测定环境中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判断环境质量[7]。总的来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是利用生物典型受害症状来测定,如海洋植物叶片伤害症状、动物器官畸形、微生物种类单一等。利用生物体内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分析来监测,如动植物和微生物在污染环境中不同程度的吸收积累的污染物成分测定。利用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生物受污染时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比可见症状反应灵敏、迅速,适宜用作环境监测。虽然生物监测的方法很多,但是在选择指示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到某些生物之间的作用,或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会改变生物的个体或者群落特征,而这些不是环境污染物的作用引起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生物监测的准确性。
现代生物监测还有一些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该领域,如生物传感器、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等。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生物将得到更多的开发与应用,生物监测也将结合理化测试得到更大程度的应用[8]。
我们在开发海洋,但不能破坏海洋。所以海洋环境的保护是现代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从国家到各地沿海城市也颁布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定海洋环境的保护,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海洋保护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能自觉加入到海洋保护的行列中去。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生物监测是目前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环,海洋生物多样性更是让这种方法的实施有很大的前景和可能,以生物监测为基础,多种理化监测的方法共同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方法是现在的主流保护方法。也让海洋环境保护更加准确有效。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第6期.[2]邓万刚,常春荣,耿建梅著.《环境·健康·发展》[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67-68.[3]周凤霞.《生物监测》[M].北京市: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6.1-2.[4]吴宁,包维楷,吴彦等著.典型生态脆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模式[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 2012.135-136.[5]常元勋著.金属毒理学[M].北京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109-110.[6]吴丰昌等编著.水质基准理论与方法学及其案例研究[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2012.228-229.[7]王焕校.段昌群.王宏镔等著.污染生态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6-157.[8]罗九甫,李志勇主编.生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市:科学出版社, 2006.459-465.
第四篇:服务营销分析论文
传统的大众粗放型的营销策略已难以奏效,现代营销的工作重点开始从获得新顾客转向保留老顾客,从注重交易价值转向挖掘顾客终生价值,从顾客满意度到顾客保留,最终实现顾客忠诚。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服务营销分析论文,希望能帮到你!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它是消费层次上升到一定档次以后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服务营销作为新型营销模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是目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服务营销的概念、特征及开展服务营销的必要性进行阐述,针对实施服务营销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对开展服务营销的企业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服务营销;策略;探析
一、服务营销具有不同于产品营销的特征
1、从产品的性质来看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判断其质量和效果,服务的现实感是通过消费者的五官能够感受的东西来塑造的,将更多地根据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物品来进行判断,如服务场所温馨、舒适,服务人员专业、礼貌等,要想让消费者对一种基本无形的产品产生一种有形的评价,就应该对服务的有形部分进行充分的重视,通过对有形物品的充分利用和服务人员的自身表演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营造出独特的服务氛围。因此,有形展示成了服务营销的一个重要工具。
2、质量控制和顾客评价更困难
有形的商品在到达顾客那里之前,可以根据质量标准对其进行检查,但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就被消费了,这样产品的错误和缺陷往往就会被掩盖。顾客对有形产品可以根据颜色、尺寸、价格和感觉来进行选择,但对服务产品顾客只能在购买和消费的过程中才能识别质量。这种服务特性使得服务性组织很难控制质量,也很难提供始终如一的服务产品,企业每一次提供的服务与前一次相比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服务补救的关键是欢迎抱怨和快速行动。一个未被妥善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升级,而每一次完美服务的累积是形成品牌的基础,服务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是吸引顾客的最强有利的保证。
3、顾客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
传统的产品生产管理完全排除了顾客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而非顾客。而在服务行业中,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事实则迫使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正视如何有效引导顾客正确扮演他们的角色,如何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生产过程,如何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服务知识达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和谐并行。顾客通常并不会责怪自己的失误而将之归咎于企业,认为该企业的服务水平低下,进而丧失日后与之打交道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参与正在要求企业改变服务生产过程和服务营销方式,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正由于人成为产品一部分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客户互动的营销原则,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要保证实际提供的服务达到每一位顾客预期的质量水平,就必须保证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取得充分的沟通,同时,服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保持足够的应变能力。所以,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应当扩展至对服务过程及顾客的管理。
4、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不可贮存,服务营销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找到更为准确地平衡需求水平的方法
服务是一次行动或是一次表演,不是顾客可以保有的一件有形物品,当需求超过服务能力时,顾客会失望地离开,因为没有存货提供支持,也不能轻易地运输到需求水平较高的地方,至少在短期内,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增加服务能力(如设备、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人员)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拥有未被使用的能力,这种过剩的能力就是闲置的能力,只会增加成本而不会增加利润。因此,供给与需求间的“同步营销”对确保服务企业经济地使用其生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服务的差异性易使顾客对企业及其提供的服务产生“形象混淆”
因为,对于同一个企业,透过不同的分支机构或不同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出现一个机构或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明显优于另一个机构或服务人员的情形。前者的顾客确实会认为该企业的服务质量很好,而后者的顾客则可能认为整个企业的服务都质量低劣。这种“企业形象”和“服务产品形象”的混淆将对服务产品的推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开展服务营销的客观必要性
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购买与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里上的满足,企业正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服务已成为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战略手段,顾客满意作为服务营销的主要之本,是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直接目标和最终归宿。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服务业扩展的前提条件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另一方面滋生出许多新型的服务业。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电讯服务等行业提供了物质和运作手段,从而促成新的服务行业的产业。
2、中国服务业亟待加快发展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分工和生产专门化使服务业独立于第一、第三产业之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及行业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流通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通讯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等行业相继独立成为第三产业,并日渐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特色且具有一定比例的新的产业群。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平均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中国只占32、8%,差距较大,发展空间较大。
3、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将愈来愈迫切,人们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而且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为突出,这样,文化娱乐服务业、保健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以及各种维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的环保保护服务业也会越来越壮大。
4、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产品越来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众多企业采取价格竞争吸引顾客。虽然价格竞争可以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是不切合实际的,企业如果要抢占竞争的有利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应在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竞争必将取代商品竞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三、实施服务营销的策略
服务营销已进入整合时代,缺乏规划的服务营销,四面出击,只会增加运营成本、降低服务效率。要做好服务营销,需要制定服务营销策略:
1、人本管理策略
在服务营销组合中,人员是关键要素。服务业员工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更是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是联系服务业和顾客的纽带。顾客服务主要是依靠员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实现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服务业比其他行业更加注重人员的选择、培训与管理。员工是服务业的内部顾客,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使服务得以顺利传递。
服务业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经常使员工处于轻松愉快、和谐团结、友好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服务业效益的增长,让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组织和个人得到最优的组合与匹配。
2、创新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营销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的是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识变化中的顾客需求和新的商业挑战,关注这些需求和挑战的出现,在这些新机会变化或消失之前,迅速地、恰当地做出反应。可以说创新是服务营销的根本,通过不断创新服务营销,才能快速应变市场环境变化,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下列途径加强服务营销的创新:
(1)创造服务需求。是指通过与顾客建立,保持和维护双方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可以使企业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发掘对其服务与其销售具有重要价值的机会。创造需求,并非纯粹打探顾客现实的或潜在的需要,而是要求引起顾客的需求与购买动因;它不是简单套用旧的营销模式,而是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与分析顾客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
(2)开发服务新产品。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即在服务产品的各个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及时研究顾客购买后的感受,调整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发出顾客最需要的新产品,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最终培育顾客对服务的高度忠诚。
(3)追踪顾客不满。那些积极寻求现在和潜在顾客反馈信息的公司,发现他们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润。这些公司发现,给公司打进电话来的消费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抱怨,从中还可获得忠告和信息,为其改善服务产品质量和开发服务新产品提供重要来源。
3、服务营销差异化策略
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就会被动于市场。企业不但要进行产品市场细分,还要进行服务市场细分;甚至不但要“一对一”销售,还要“一对一”服务。通过把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量身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服务营销的未来准则。在产品、技术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唯有在品牌和服务上下功夫,于是生产商开始做服务差异化的文章。服务差异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服务品牌差异化、服务模式差异化、服务技术差异化、服务概念差异化、服务传播差异化等诸多方面。对于“差异”,可以是竞争对手没有而企业自己独有;也可以是竞争对手虽有但本企业更优越;或者是完全追求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做法。
4、服务营销多元化策略
服务平台多元化、立体化,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便利,如建立了店面服务接待、平面服务载体、语音服务载体、移动服务载体、网络服务载体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使客户拥有了更多的接受服务的机会。同时,在“被动”接受客户提出的服务要求的同时,也在主动地利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客户访问,提供计划性、制度化、流程化的销售服务,通过诸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上门访问等多种渠道提供服务。
5、服务营销的品牌策略
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对于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顾客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因此树立公司服务品牌至关重要。要实施服务营销品牌策略,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把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力。服务质量对于一项服务产品的营销至关重要,服务质量是判断一家服务公司好坏的最主要的凭据,也是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最主要的定位工具。其次克服服务营销的零散状况,形成一定的集中度,使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标准化,使造成零散的主要因素中立化或分离,通过收购等方法克服零散,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集中,创造服务品牌。第三要注重品牌创新与保护策略。品牌创新策略一般通过服务企业的服务开发、营销开发、文化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途径,不断提高服务产品,服务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在品牌创造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商誉,抓紧作好服务商标的注册工作。
6、服务营销的沟通策略
沟通无时无刻不在,沟通也是一种全方位的价值创造过程。在实施服务营销时,应努力塑造自己的特点,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个性,做好服务沟通工作,通过语言和行为上的沟通,取得企业价值观的有效传递与沟通,获得顾客对企业文化的充分认可,这样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忠诚的顾客群体。此外,针对目标市场对服务的特殊需求和偏好,服务营销往往还需要公共关系促销,许多富有创意的公关促销活动,在极大促进销售的同时,使企业的形象获得良好、适当的诠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总之,服务营销已进入全面化、多样化的时代,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整体努力,灵活利用服务营销各种策略来创造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著、陆雄文,庄莉,主译、服务营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中国税制分析论文
中国资源税改革浅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税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了政府对资源税改革的指导思路,结合中国资源税征收的特点,据此提出了资源税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关键词:资源税;税制特点;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产对矿产等资源性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以煤炭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也一路飙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开采利用却呈现出一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这种以能源过度消耗和资源过度开发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很难满足国家对国有资源的开采进行干预和对资源开采所得收益的分配的要求。
一、我国资源税的产生和发展
1、资源税的产生和发展
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同年还发布了资源税实施细则,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2011年9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2011年10月28日,财政部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两个文件都于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条例”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由过去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少数几种资源扩大到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七种,其中,原油仅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以油母页岩等炼制的原洫天然气,暂不包括煤矿生产的天然气煤炭,不包括以原煤加工的洗煤和选煤等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均指原矿石;盐,系指固体盐、液体盐。但总的来看,资源税仍只囿于矿藏品,对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
2、我国资源税的征收特点
第一,征税范围较窄。自然资源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仅选择了部分级差收入差异较大,资源较为普遍,易于征收管
理的矿产品和盐列为征税范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将越来越重要,因此,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应逐步扩大。中国资源税征税范围包括矿产品和盐两大类。
第二,实行差别税额从量征收。我国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一方面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能够稳定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资源开采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资源税按照“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的原则,根据矿产资源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税额,以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第三,实行源泉课征。不论采掘或生产单位是否属于独立核算,资源税均规定在采掘或生产地源泉控制征收,这样既照顾了采掘地的利益,又避免了税款的流失。这与其他税种由独立核算的单位统一缴纳不同。
二、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
我国对矿产资源征收的税费主要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和石油特别收益金等。资源税是我国为了调节资源开采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而对资源产品开征的税种。我国1984年开征的资源税,在设计之初,只是对部分矿产品按照矿山企业的利润率实行超率累进征收,其宗旨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现行资源税费政策虽然对调节收入和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1、是资源税费关系混淆,征收不规范。
资源税在设立之初是调节开发自然资源的单位因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而1994年税改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都普遍征收,使资源税不再是单纯的调节级差收入,而是根据资源的所有权征收的补偿收入。即资源税的性质已有所改变,既具有原有的资源税调节级差的性质,也具有“资源补偿费”的性质。同时,在资源税费并存的局面下,税和费由不同的部门征收,尤其是在收费上,各地管理不相一致,缺乏规范性。其结果导致各地资源企业的税费负担高低不同,无法在资源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2、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
我国现行资源税采取的是从量计征方法,对课征对象分别以吨或立方米为单位,征收固定的税额,税负与资源价格不挂钩。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资源税费标准偏低,导致资源的使用成本相应较低,难以起到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作用,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
3、征收范围过窄,难以实现对全部资源的保护。
税制设计中没有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如回采率和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等。目前中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包括矿产资源和盐共七种资源产品,征税对象局限于矿产资源,实际上是一种矿产资源的税制,范围仅限于采掘业,而对大部分的非矿藏资源没有征税。现行的资源税没有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包括到征收范围中。这不仅难以遏制对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纳税资源产品的价格比不纳税资源产品的价格相对来说偏高,从而导致资源后续产品的价格不合理,进而刺激了对不纳税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使用。
4、税收征管效率偏低。
由于资源的开采具有点多面广、复杂多变的特点,掌握纳税人应税资源的开采、销售和使用情况的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存在小矿山开采户多而分散,财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工作量大,税收征管力量不足,税收征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上述种种弊端,资源税的改革必然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改革思路
国务院2007年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为此,针对我国资源税费的现状和问题,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完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以有偿制取代无偿制,促进矿产资源产品合理价格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税费改革思路的重要前提。资源有偿使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要以建立矿业权有偿取得和资源勘察开发合理成本负担机制为核心,逐步使矿业企业合理负担资源成本,矿产品真正反映其价值。具体包括:进一步推动矿业权有偿取得;中央财政建立地
勘基金,建立地勘投入和资源收益的良性滚动机制;建立矿区环境和生态恢复新机制,督促矿业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合理调整资源税费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回采率和承担资源开采的安全成本;不断完善矿业权一级市场,加强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宏观调控。当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难度很大,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工作,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税费并存,发挥各自不同的调节作用。税、费本质上是不同的,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在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下,一味追求税费合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税费并存应是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一是资源税作为普遍调节的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资源的级差收益,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遏制资源的乱挖滥采,使资源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能反映出其稀缺性。同时,通过征税,也为政府筹集治理环境的必要资金,维护代际公平。
二是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作为特殊调节手段,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暴利,维护国家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然,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并非只针对石油,对一些价格暴涨的矿产资源产品(如铜、钨等有色金属)也应适时开征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三是矿产资源补偿费作为专门的调节手段,其主要作用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对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控制资源开采过程中的“采富弃贫”现象。因此,回采率是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一项基本依据。四是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作为行政性收费,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矿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矿业企业勘查、开发的科学指导。
进一步深化现有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就资源税改革而言,主要是针对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的计征办法不适用、计税依据欠合理、征税范围偏窄的问题进行改革或调整。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一是改革计征方法,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以产品金额为单位乘以一定的税率来计算税额。在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能够起到更大的调节作用。
二是提高税负水平,即在现有税负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税率。
三是扩大征收范围,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征收范围。四是将回采率或者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的税率水平联系起来,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
其他各项资源收费的改革应主要包括:
一是制定并规范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的征收管理办法,以便中央政府能够依法调整权利金或特别收益金的征收范围和征收费率。
二是调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费率,探索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浮动费率制度。三是适当调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的动态调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