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为难学生,却被学生难住了》的教学反思案例
为了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积极营造观课文化氛围,我们教研组决定每人一学期必须上一堂校内观摩课。去年我在华师大教育硕士班学习一年,今年领导安排我任教初三,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集中在我身上。当时学生正处于全面复习阶段。复习观摩课怎么上我心中实在没底,此时我的复习进入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按过去习惯,复习课总是先帮助学生罗列知识点,然后讲解例题,再辅之练习。在华师大学习期间,我对数学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印象颇深,考虑到班级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融洽,我准备采用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
那天,听课的教师很多,大家都有些紧张。我先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概念,作了凸(凹)四边形区分后,接着就直奔主题:“给一个凸四边形,加上什么条件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接二连三说了许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任意邻角互补;3.一组对角相等,一组邻角互补;4.对角线互相平分;5.两组对边相等;6.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7.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8.成中心对称。
课上得很顺利,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回答的理由也很充分,我暗自高兴。“还有吗?”同学们纷纷摇头表示没有了。我心想怎么没人提“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这一命题的反例不太容易构造,所以我把它作为这节课的“杀手锏”,正等学生上圈套呢。我等了一会儿,结果还是没人提,怎么办?
为了打破僵局,我故意提高嗓门:“有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十分正式地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教室里立刻哗然。
A同学说:“是的,在四边形ABCD中,假设AD=BC,∠B等于∠D,因为AC为公共边,所以三角形ADC与三角形ABC全等……”还没等他说完,后面有许多同学叫起来了:“边边角,不能判定。”A同学恍然大悟,笑了笑,坐了下来。“谁来试试?”有人嘀咕:“好像不是?”我接过话茬:“认为是的,给出证明;如果不是,举出反例。”B同学举手了,“A同学的证法不对,但不意味命题是假的,在四边形ABCD中,仍然假设AD=BC,∠B等于∠D,过C、A点分别向对边作垂线,垂足E、F,这时三角形BCE与三角形DAF全等,得CE=AF,∠BCE等于∠DAF。由此判定三角形ACE与三角形CAF是全等的,所以∠ECA与∠FAC相等,因此∠BCA等于∠DAC,所以AD平行于BC,所以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过程看起来没漏洞,这怎么可能呢?问题在哪里?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还是先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吧。
C同学说:“B同学都证出来了,还有什么话说!”我顺势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AB=AC,在BC上取一点E,连结AE,作∠AED等于∠EAC,并且ED=AC,这样得到的四边形ABED符合条件:AB=DE,∠ABE等于∠ADE,但不是平行四边形。谁是谁非?教室里的空气顿时凝固起来。
B同学又接着发言:“老师,你已举出反例,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命题是假的,可是我还是没发现我的证明在哪里出了问题?”C同学抢着说:“这样的反例谁又能想到呢?老师你是怎样想到的?”正当我显得有些尴尬,下课铃响了,感谢上苍留给我继续思考的机会。
课后,教研组对这堂课展开了讨论。
话题1:毕业班这样上复习课可行吗?
贾老师:这堂课的特点是,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深入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之多令人大开眼界,这是课堂数学共同体活动的结果,显示了学生学习的巨大创造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以平行四边形为中心的图式得到了重新建构,图式网络进一步精致化。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积极的。但是课堂交流需要时间,复习进度怎么办?学生要不要解题训练?最后中考怎么办?
郝老师:我认为这涉及到评价的问题。评价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西方强调的是对数学的理解,而我国历来注重“双基”训练,苦练基本功。因此考试关注知识的覆盖面,重视解题的熟练程度。为了考试得高分,“大运动量训练”成为老师、学生的共识。不搞“大运动量训练”就得不到高分吗?我看未必,数学复习应从“反思”、“整合”、“运用”、“创新”这四个方面去考虑,关键是怎样处理“理解”和“训练”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家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时教师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们应该尽快在课堂上有所体现。
话题2:学生B的问题出在哪里?
谭老师:黄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学生B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有一组对边相等,一组时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不同于“三角形有两个钝角”这样的假命题。后者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判断其伪。但前者既含有真的情况,又含有假的情况,不能靠逻辑推理来判断真假,只能靠构造反例来说明。
第二篇: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破解法学学生就业难
【正文】
谭敏涛题记:之前,有文章发出:“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的呐喊,时隔半年之后,又到新一届的法学学生毕业之际,媒体刊发出“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深思,这又让中国法学教育陷入一片指责和不满之地,中国法学教育怎么了,中国法学学生怎么了,为何被外人看来前程似锦的法学教育转折到了就业率位居倒数第二的尴尬之地,为何风光无限的法学教育到现在成了人人自危的专业选择,为何法学院毕业生成了社会的就业负担。或许一些法学学生自己就可以给出答案,或许一些法学教授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解答,或许教育部门有着自己有别于民众的解读,但是,这些都不妨碍我们以一位法律学生的视角解读法学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的症结所在,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脚下的自我解读。
下述为广东海洋大学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谭敏涛的对话交流,作为2010届法学毕业生,李慧华对律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着实让我钦佩和赞赏:作为法学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法学女毕业生,她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追求,这不得不让我深思和追问??到底是什么,让她在考上了公务员却又义无反顾的投向中国律师的怀抱。在一问一答间,在又思又想时,或许我们可以寻找到李慧华学生的职业价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提问者:谭敏涛---一直关注中国法学教育,并且体感中国律师职业和职场的青年学者,在追问和思虑中,寻找中国律师职业的未来和明天。而这,也仅是一场关于法学学生与律师职业选择的问与答,也仅是一次法学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思与虑。我们难以给出法学学生就业的准确答案,但是,我们冀望于通过本次对话让读者深思??到底什么样的法学教育才是中国法学教育的出路,什么样的职业选择才是法学学生的绝佳之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法学学生应予努力和践行的实战方向。
谭敏涛:据你所知,你们班级或是你们学校的法学院毕业生愿意或是已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能有多少呢?
李慧华:就我们班而言,我先给出我们班的人数吧。我们班37人,但就我了解真正想从事律师职业的5个不到,而现在只有两个在律所实习。
而就我们学校法学院毕业生而言,就更少了,我知道已经在从事这一行业的也就10个之内吧。我所了解的也就是08届09届和10届毕业生。每届毕业生有两百人左右,可是加起来真正从事律师行业的,我能知道的也就10人。
谭敏涛:这也即是说,法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很少,而且,哪怕有些学生毕业之时进了律师职业,最后也可能不得已而离开。这个数字和我们班级一样,甚
至于,我们这样的专业法律学院毕业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也很少,不是他们不想从事,更多是从事不了,缺少了对律师职业的关注和了解,哪怕取得了司法资格证书,一些人却依然徘徊在律师职业大门外。你觉得诸多的法学院学生不愿意从事律师职业的原因何在?结合法学毕业生就业难,公检法招聘人数有限,而律师职业却又少有人问津,法学教育在你看来是否矛盾丛生呢?
李慧华:首先说原因吧,诚如您刚才的文章所言(注:《谭敏涛:“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吗?》”),我认为不愿意从事法律职业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起步收入低,奋斗周期长,前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非常辛苦;第二、很少人真正从一开始就去了解律师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具体地说,就是没多少法学院学生真正了解律师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做什么、底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素质;第三、法学教育,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一个普通二本学校的法学院,只会培养公务员考试人才,却基本不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法学院学生入行律师职业受到的较大阻碍。
至于说到法学教育,我不敢下什么结论,但是我觉得第一、现在中国的法学教育太泛滥了。以前在禁止专科院校开法学专业的时候,法学专业基本上泛滥全国,简直是个大学就有法学院。这几年好点儿,至少专科院校不能开了。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个人觉得法学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既然允许本科阶段开设法学专业,那就最好大一大二阶段安排公共专业课程,即所谓的十四门核心课程的教学,然后大三开始分方向,可按一般的民商、经济、行政、刑法等划分,然后除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与方向有关的法律专业课以外,还要设相关的其他课程,如民商法方向应该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等一些课程,国际法方向应该相应设置国际单证、国际支付、金融等课程。
谭敏涛:的确,现在一些院校虽然说分了法学专业方向,但是专业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的优势,这当然限制了法学学生的就业范围。而且学生很少在校期间就能判别出什么样的职业方向才是自己喜欢和社会需要的,对于法学教育,这样的课程很缺失,也很紧需,但就是很少有学校开设??为法学学生讲解法律职业方向选择和规划。除过法律,法学学生很少再涉猎其他课程,但是,社会却不是你仅掌握了法律就可以适应的,社会把一个人当做全才来看待,企业或是律所把一个法学学生当做预防法律风险和善于处理法律纠纷的预言者和实战者来看待,而我们的法学学生却往往缺少这样的才能和技能。而听说,你在校期间就在法院、律所、仲裁委、企业都实习过,这为你法律职业定位奠定了良好的选择和抉择基础,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将实习和在校学习结合起来呢?
李慧华:第一、在高考之前专业选择的时候受到的指导。我报这个专业,就是带我的那个律师认为我适合当律师,让我报的法学;第二、我非常幸运我能够遇上负责任的导师。我大一的时候曾就“如果我要当律师,我大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发了邮件给我的导师,以下是他的回复:
“我并没有信心给你开出药到病除的方子,也害怕承担这类责任。我只能说,如果我有机会重新读大学的话,如果我一心想做一名律师之类的法律执业者的话,我会完全另起炉灶。首先,我会尽可能早地去实习,跟一个好律师或好法官,亲身参与各类法律环节。实习的好处至少有两个:
一、找到真问题,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能力。现在大学法学教材总的来讲,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如果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发现学到的东西没用,有用的东西没学到,那就太不划算了。而早一点参与司法实践,实实在在地跟着前辈打些官司,就会清楚法律实践中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什么,读书就能有的放矢,辨别好坏。
二,获得学习的动力。在社会中走了几趟,切身感受过各种问题处理的难度和知识的重要性后,学习就更来劲了。我以前教的一些毕业生,在这方面体现得很明显。其次,我会根据司法实践的特点,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专业能力。
按照学科分类,精读案例,一个一个地看,每一个案子独立写一份起诉书、答辩词和判决书,然后对照权威版本反复修改。此举既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有效训练法律思维。通过对个案的反复研究,我们慢慢有能力把握法律问题的核心,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另外,这种训练的好处是,一毕业即能马上适应诉讼业务,独当一面。
当然,案例研究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系统阅读好的教材(著作),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纵深地把握问题,而教材更多地是帮助我们的法学思考系统化。仅仅读教材(著作),容易陷于空洞和肤浅,难以深入把握理论精髓。法学是一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类纠纷的学问,没有对人事背后逻辑的深刻理解,理论是化不透的。我想,一般来讲,一个法律初学者这样训练1-2年,肯定脱胎换骨。现在法学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课程太多太杂,且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训练能力,学生就成了垃圾桶,东西装的很多却没有多少消化,完全不系统。学了忘,忘了学,忙忙碌碌四年,最后两手空空。“
然而,体制已经无法改变,只有适当调整自己,尽量系统地自学。在目前这个大学体制下,我得很惭愧地承认,最有效益的学习方式是自学。
现实一点,我觉得应该以司法考试那十几门为限,重点选择几大部门法和诉讼法学习。而且,要通过案例的方式来学习,教材作为参考书。
我正是认真地听取这位导师的意见之后,一步一步按照他的指导训练自己的,在我度过了最初入学的迷茫之后,我让自己面对现实,认真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学习。
从开始的接受现实,到最后的深深爱上这个专业,确实经历了很多。不过,或许我的想法也有点过于实际。热切地成为一名律师,当然首先是因为喜欢。但这个喜欢也绝对不是一时冲动,也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我觉得我的思维有点倾向于商业化,觉得律师也是一种“产业”和“事业”,根据我的喜好,我更喜欢律师职业,愿意把律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选择和追求。
谭敏涛:在初学法学之际,能有良师益友的谆谆教导的确让你少走了不少弯路,而且能尽早的明确专业方向之学习。在大学法学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精读好教材,吃透基本的基础知识,然后多看案例分析,并且还要关注社会法律案件(事件),试图以自己的知识和学识解读,哪怕说错了,至少自己是学生,社会都会给自己一个原谅的借口。而当你走向了社会,再出错,那就没人再原谅自己。因为社会把你看做是解决问题的人
才,而你却是不停犯错的“坏学生”。从接触法律到喜欢律师职业,可以说你经历了不断的取舍和艰难的抉择,而你最终选择了律师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主要是什么原因呢?除过喜欢律师职业,还有其他吗?应该不是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说“进不了公检法,法律学生才去当律师”吧。
李慧华:公检法部门,凭借我的努力我也能考进去。可是,我不想一开始就让自己在不喜欢的职业上陷入太多。
曾经,我也想过是否应该先进入公检法,积累几年人脉再进入律师行业,可是,当我考上了公安之后,我却不想了。这也是我的固执所在,我固执地认为,人脉这东西,我迟早能积累起来的,不管我在哪儿。
最终的原因,第一是对这个职业深入骨髓的喜欢,真正地做梦都想当律师;第二个原因,就是上述说的,律师在未来可以产生无限的经济价值。
谭敏涛:喜欢,而且是深深的喜欢让你选择了律师这个被人不太看好,特别是不看好女生从事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我为你忠于自己的喜好选择而欣喜。选择喜欢的职业,并且努力从事,这是每个人期望的生活方式,而你做到了,为你感到高兴。据你所知,法学毕业生直接做律师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什么因素会限制一些人进了律师职业却又不得不离开呢?
李慧华:最大障碍:第一、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并不是说我们本科什么都没学。事实上,任何一个过了司考的人,基本上都把中国大半的鸿篇巨著般的法律条文读过一遍以上。但我所说的“局限性”是指法律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正如我刚才所言,法律不是法条,仅懂得法条和法律理论没用,必须结合实际,好比要做公司的法律顾问,至少得对公司的管理、公司的内控体系、公司的HR、公司的财务制度等有粗浅或者一般或者稍微深入更或者非常专业的了解,才能支撑起法律实务的实施。第二、缺乏真正的实习经验和经历。多半学生的实习只是为了混学分,去实习只是端茶倒水,没好好在里面学到东西,这也就让法学实习大打折扣,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至于让人进入了又不得不离开,原因估计有很多,但我不好说,我说我能预见到的,还是那几个原因:周期过长、待遇过低、工作过于辛苦,早期的工作卑微没有地位等等吧。
谭敏涛:我也一直认为,应该让法学学生大一暑假就去实习,让他们每个寒假和暑假都在实务中学习,这样到了学校的理论学习,才更能知晓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而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法律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实践是检验法学学生能力的最好标准。但是,诸多的法学学生缺少了这一环节,他们只知道在学校学校书本知识,而忘却了在实务中学习操作技能,这样,势必让他们在选择法律职业方向时陷入迷茫。一个知识储备不够的法学学生除了考进公检法外,很难在社会上找到需要法学学生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学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实务技能欠缺,法律操作技巧没有,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就没有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当然不被看好了。
最后,再结合近期中国律师被误读和误解,被行政当局限制和严管,你怎么把脉中
国律师的未来?你觉得在中国,律师的职责或是定位应该是什么?
李慧华:我的看法是,律师应该是风险防范专家,律师,应该是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为客户从各角度分析、防范风险,是建议客户怎么做比较好,而不是强迫客户接受自己的观点,更不能是一味迎合客户的需要。律师是一个独立的第三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独立思考,、我提倡“客户至上”但不是完全作为客户的傀儡。
至于涉及政府那块,请恕我没有那个能力来分析这个问题。
谭敏涛总结:律师,当以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让守法者不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仰,让违法者畏惧法律的惩罚,让社会处在和谐的正义光芒之下。而民众对律师的误读和误解这是任何一个职业的必然路径依赖,中国律师需要做的就是以当事人利益为重,以依法办案为原则,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尺度,让民众切实和切身感受到律师于当事人、于这个国家、于这个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所在。
再者,法学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在法学教育上这个主要症结上,但是,在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下,依然有一些法学学生职业前景广阔而明朗,他们在自己理想的法律职业方向上痛并快乐的前行和奋进,他们在自己奋力追求的法律职业道路上埋头进取和实干,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未来属于他们,而且只能属于他们。所以,一味的埋怨法学教育并不是现有环境下解决法学学生就业难的唯一方式,而应该从法学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设计中,找到适合自己,并且也适应社会的法律职业方向,唯有如此,每一位法学学生才能在毕业之际以社会的衡量标准准确的定量和定位自己,明晓的实现和展现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理论和实务之中,在自我和无我之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法律职业之路。
【作者简介】
李慧华,广东海洋大学法学学士。
谭敏涛,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西北大学文学学士。
第三篇:学生观察记录--难教儿童
“难教儿童”小豆
巴福中学校长 谭富
小豆的基本情况:
2012年9月,我校接收了一个来自重庆某重点中学2014级的学生小豆。是个男孩,14岁,中等个,身体很结实,外表看比较聪明,思维敏捷,特别好动。他父母在我镇打工,为照顾子女方便,其父母将孩子送到了我校就读。
对学生的观察:
来到我校一个月,孩子有如下表现:不按时到校,特别好动,从开学的头几天起就给任课教师添了许多麻烦。经常上第一节课时打瞌睡,不睡觉就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精神不集中,没有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作业完成困难(有抄作业行为),表现出学习基础较差。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孩子进行了引导、教育和帮助,也与家长沟通了情况,费了很大的劲,但效果不佳,让班主任感到“头痛”。
第一月后,他早上仍然迟到10~20分钟,下课后开始与其他班级学生(表现不佳的学生)开始交往,经常邀约一起上厕所,到厕所门前总是东张西望,让我感到诧异。放学回家,从来不带书包,也不带任何书籍。有一天下课,我又发现小豆和几个同学行为诡秘的去厕所方向,就安排德育处的老师对小豆等人进行一次跟踪调查。刚进厕所,烟雾缭绕,几个学生正在吸烟。看见老师到了,立马扔掉手上的烟头。随后,班主任、德育处分别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学生承认了错误,也写下了保证书。
没有管两天,小豆又多次犯了同样错误:迟到、上课睡觉、吸烟、不完成作业……
这引起我对孩子的关注。看来这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行为习惯极差,典型的“难教生”。
学校收了这个难教的学生,班级风气、校风都受到影响,老师怨言极大,班主任多次给学校建议,强烈要求处分小豆或劝其转学。
与学生谈话交流:
我把小豆请到办公室,开始他很紧张,为消除他的不安情绪,我叫他坐在我旁边,并告诉他今天谈话目的:“今天我不是叫你来接受批评的,而是想了解你过去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便解决你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你如实地回顾从小学到现在的思想、学习的变化情况。”他心情平静下来后,讲诉了他的学习经历:
他家住南坪,小学就读珊瑚小学,1~4年级,对学习特别有兴趣,曾经在班上成绩位居前10名。5年级后,爸妈到巴福一企业打工去了,他由婆婆照顾。爸妈不在家,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督促,他回家就喜欢上了游戏、电视等,开始放松了学习,与班上其他同学经常讨论游戏过级的事情,并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上课就不用心了,经常违纪,招致老师长期打骂。老师经常在班上说他无药可救,所以小豆就失去学习的信心,开始学会了抽烟,成绩慢慢下降了,各科考试及格困难。
父母看到小豆的成绩下降,爸爸就打他,妈妈会讲一点道理,但小豆还是听不进他们的话。
到了初中,小豆就读某重点中学。学校要求很严格,老师很负责,他很不适应。上课听不进去,就找同学讲话,多次上课违纪。下课喜欢玩,经常几个同学一起抽烟,被老师发现了,受到学校处分,并受到回家“反省”两周的处理。
小豆的爸妈知道后十分着急,把他“帮助教育”了一番,并把家里的电脑、电视给锁了起来,不给他多余的钱,同时请数学老师每周一、三、五放学后给他补课。
小豆很反感数学老师,他动不动就打人,小豆每次去补课都胆战心惊,后来坚决不去补课了。父母从此放弃了他的学习,只希望他不惹事就行了,但小豆并没有改掉坏习惯,经常编各种理由要钱,用来玩游戏,买烟,出去玩。父母知道后,就不放心他了,所以今年就把小豆转学过来,每天与他们在一起。小豆的爸妈说,等他“混”毕业就把他送去当兵。
小豆成为难教学生的主要原因:
1.家长监管、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离不开家长的关心、爱护、帮助,隔代管问题多。
2.“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出现偏差时,教师没有早发现,早根治,因势利导。
3.学生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无兴趣。4.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我对学困生的教育思考:
近年来,在我国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学生思想素质下降、学业成绩不良有加重的趋势,不仅影响学生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产生社会问题,因此,对问题少年的教育、转化及预防迫在眉睫。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其中关于难教儿童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难教儿童,是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孩子,除了在智力发展上有问题的难教儿童外,还有一类就是在道德修养上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一贯主张“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原因都在于他们在童年早期受到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如果一个孩子成了难教儿童……这就意味着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人那里得到对他发展来说是应当得到的东西。”
我们的一些教师不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感觉到他没有希望,要实现这些儿童的转变,首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让孩子们并不感到自己低人一等,而要使孩子感受到人间崇高的快乐——掌握知识的快乐,脑力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其次,教师必须使“难教的”儿童成为能接受教育的人,使学习成为他确立高度自尊感的领域。对于我校典型的难教学生,我采取了一些办法给予帮助,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协作,同学帮助,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为了督促小豆不断进步,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教育同学们以真诚的态度帮助他,如在分座位时,让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老师和集体的关爱就像一把火,温暖小豆了的心。两个多月后,他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也进步了。与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心情愉快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2.孩子信心与兴趣的恢复和培养。
“难教的”儿童的教育,就是“要使周围世界的食物和现象,通过思维和情感的折射,成为一种刺激,使处在昏睡状态中的儿童大脑苏醒过来。”这首先是“难教的”儿童信心与兴趣的培养。教师应当对“难教的”儿童特别关心,特别有耐心。教师不要用任何一个手势,任何一句话,让这些儿童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前途丧失信心。在每一节课上,都应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前进一步。这将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动力。在学习中,不要让“难教的”儿童为低人一等而痛苦,而要设法让他们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每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来。不管学生的学习有多么困难,也不能在他们心中留下痛苦的痕迹。一定要在他们的心中培植起对书终生的尊重,对智力生活的兴趣。
3.放大优点,培养责任心,让孩子实现自我的价值。
那些好动、常犯错误的学生往往表现欲强,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和尊重,只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是得到赏识。小豆身体素质好,擅长各种运动。为了让他真正融入班集体,热爱集体,有主人翁意识,遵守纪律,针对他的优点,我说服班委会选举他担任体育委员,培养他的责任心,用责任约束他,同时给他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5.家校联合,共同关注,让他健康成长。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特别重视家长会。家长会前我精心准备材料,打印并装订成册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家长会上,平等、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家长,不向家长告孩子的状,不抱怨家长的教育方法,而是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让自己的孩子展翅翱翔。
正确对学生全面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后进生转化等,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基本相符。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深层次认识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难报三春晖教学反思
(1)整堂课的活动设置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同时每个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又能为学习知识服务,在重难点突破上取得成效,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难报三春晖教学反思。
(2)在“真情告白”与“爱的反思”环节中,让学生放松心情,大胆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既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又能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反思《难报三春晖教学反思》。
(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灵活空间,能根据教学条件大胆创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整节课都能在原本设计好的思路中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5)本节课如果能配合感恩教育的视频同时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篇:英语四级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话题四
【大学生就业难】
1)近年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提纲式文字命题。提纲第1点要求指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提纲第2点要求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纲第3点则要求阐述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判断本文应为问题解决型作文。
根据所给提纲,本文应包含以下内容: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指出现象的表现;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如大学生追求目标过高等;从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参考范文】
Nowaday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f a problem.About a decade ago, university students could find satisfactory and enviable jobs after graduation, while at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30%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t find a job but stay at home after graduation。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Among these, the increasing recruit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vital role.In addi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il to adapt their cour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onsidering such a rough job market, I think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Above al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realize their own defect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mselves to keep their competitive edge in society.Moreover,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should provide more trainings and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before the students enter the society.Beside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hold a right attitude towards jobs and set their job expectations at a suitable level.Only through these ways can the college students find a satisfactory job and have a brighter future。(来源:文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