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高职科研管理模式凸现高职特色科研内涵论文
【摘要】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科研提升高职教育水平,科研能增强高职服务社会的功能。科研是强校之路,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研管理要能够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科研管理应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减少科研管理幅度;科研管理要有益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凸现高职应用技术研究的特色。
【关键词】科研;管理;特色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强校之路,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1 科学研究提升高职教育水平:高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行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人才特点为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性强、基本素质高。
高职教育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科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高职教育”进行研究,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寻找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高职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学院学到的应该是最先进的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 应用型科技呈现的特点是生命周期短,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落,只是3-5年的时间。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勤于探索,不断研究,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它的孕育期就要敏锐的捕捉它,研究它,从而在它的成长期就已经完全掌握它,及时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毕业时不落后时代,甚至超越时代。毕业就能够上岗,上岗就能顶岗,成为社会建设急需人才。所以科学研究是高职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
1.2 科学研究增强高职服务社会的功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教育拓展服务,如为社会,企业人员提高技能培训;科研服务,如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课题;产学研联合体,如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高校资源服务,如人才资源服务,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
高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它具有区域特色。高职培养的学生是满足地方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即是高职院校在专业上拥有的技术水平在当地应该是最先进,最权威的,这靠的就是学院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而高职学院是在地方经济的沃土上发展壮大的,它的成长离不开这块沃土,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都需要企业的支持,它们荣辱与共的,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天职。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后盾,高职院校是无法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也不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高职院校应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的发现和发明来满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高职科研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工作是一项费时费神,劳心劳力的工作。随着高职学院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一周15节以上的课时是普遍的。高职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专业课程,教材也必须跟随变化,教师几乎年年在上新课,钻研新教材备课就挤占了大部分时间,再要进行科学研究,确实不易。稍一松懈,一年就过去了。
现在教师做科研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完成学院规定的科研任务,完成科研工作量。二是为了职称的晋升。三是进修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旦目的达到,也就偃旗息鼓,想好好休息休息了。[1]
2.2 科研高职特色内涵不明显:总体上说,现在科研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术论文多,而与技术应用有关的研究成果少。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岗位为目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服务社会也是以技术开发、技术工人培养、管理服务为主。高职的科学研究也应以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的应用研究为本位。
学术论文相对来说容易撰写,大部分以发表为目的,较少考虑实用价值,常常是论文发表后,束之高阁,再也不过问。而技术应用型研究,需要大量昂贵的设备器材,大量的原始数据做支撑,还要经过反复的验证,高额的资金和宝贵的时间是技术应用型研究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保证研究的成功,一般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条件涉足这样的研究。
2.3 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制定了各种科研管理制度,对高职科研状况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高职院校基本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行使科研管理职责的主要还是学院科技处。一个学院有十几个系部,几十个专业,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幅度明显过大,管理效率自然低下,很难做到 “围绕科研人员、关心科研人员、爱护科研人员、支持科研人员、激励科研人员”[2]来开展科研管理工作。
不仅科研管理幅度大,牵涉到教师个人利益和科研积极性的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论文杂志可分为国家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课题可分纵向,横向,部级,省级,院级,院本级等等,评判标准简单明了。但是技术应用性研究往往时间跨度大,成果又不一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并受专利权和保密性的限制,虽然它代表了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真正水平,但对它缺乏合理的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从而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高职科研的管理创新
3.1 科研管理要能够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高职学院经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论。新进的教师不是博士生,至少也是研究生,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不容怀疑的。科研管理的作用主要就是激发他们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支撑条件。
高职学院的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立项,经费管理,研究方案的确定,研究工作的展开和组织,到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测评,科研成果的转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的,靠个人的力量难度很大。科研管理部门要真正做好后勤工作,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娘家”,关键时刻能够帮一把,“有困难找科技处”。教师进行科研心中有了底,有了依靠,信心也足了,从而激发了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建立了“科学技术信心中心”,中心在校园网上建立了网页,并不定期的印发科技“参考资询”,向教师提供及时的科技信心和科技动态,在选题与立项上给于指导,在技术上给于帮助,在论文发表上推荐合适的杂志和学报。一旦教师的科研后顾之忧解决了,就能够专心于科技研究,学院的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科研水平也蒸蒸日上,学院的科研成果以每年42%速率增长。
3.2 科研管理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二级管理,系部具有相对独立性。科研管理机制也应顺势而为,采取二级管理模式。科技管理处变对十几个系部,几十个专业,几百名教职员工的细致入微科研管理,成为对十几个系部的宏观管理。这样缩短了管理幅度,增强了管理力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上,为学院营造更加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科研二级管理模式,关键是制度建设。明确学院,系部的责、权、利;学院是宏观管理,系部是微观管理;学院行使的是协调、检查、督促和对系部考核、奖惩的职责;系部行使的是组织、分配、监控和对系部教师科研立项、科研进行状态、科研成果形式及科研价值的组织评判职责。学院科研管理处制定全院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制度,系部根据系部专业特色,可参照学院管理制度制定符合系部特色的管理规章,报科研管理处审批即可。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处根据系部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并进行奖励和表彰。
二级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学院科研管理的能效,又使系部科研工作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调动了系部的积极性。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产业产业处,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引进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科技产业处通过平台对全院科研状态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系部通过平台对系部教师科研进行过程管理。教师可以上网了解全院的科研态势及本人的科研状况,使科研成果评价更合理更透明,对教师既是鞭策也是鼓励。
3.3 科研管理要有益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起早贪黑,调查取证,反复验证的研究成果,总希望被重视、被需要、被利用。如不其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失落感,教师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也与此有关。现在各高校虽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论文数量和发表论文杂志等级,因为这是高校排名的重要参考数据,高职院校也有这样的潜意识。而高职院校提倡的是应用型科学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大,教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社会认可,并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但凭借教师个人之力,是很难达到此目的的,教师只能遗憾的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处要创新管理方法,在注重教学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应用技术的开发,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是高职科研两驾马车。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把学院所有科研成果分类编辑成册,配送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系部作为参考资料。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申请专利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推销,如果能够有企事业单位购买或合作,那即是学院服务于社会的体现,也是社会对学院的认可。于学院、于个人都是无上的荣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又何须激励。而且,科研成果的价值也可以按技术转让价值、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并折算成科研工作量,在科研工作量上给于肯定,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认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科技产业处设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和“资产经营公司”,实训基地提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设备,场地和技术支持,资产经营公司提供技术转让的市场需求。使教师贴近市场做科研,科研成果开拓新市场,学院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如:工程技术学院的生物柴油制造技术、旅游系的现代酒店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宋嵘嵘.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9年8月第8期:98
[2] 杨国栋.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特色研究[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8月:25
第二篇:激励科研服务工作促进高职内涵建设
激励科研服务工作促进高职内涵建设
张新庄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摘要:本文论述了科研服务工作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科研服务工作对高职院校形
成办学特色、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作用,并分析了开展科研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激励高职科研工作推动内涵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科研工作;激励措施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本文主要讨论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作用及相关激励机制的建设。
一、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广义上讲是指通过提升办学实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效益的实际水平。科研服务工作体现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能力,从长远看高职院校要真正跻身于高等教育的行列,必须发挥科研功能加强内涵建设,通过科研和对外科技服务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来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确立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和优势专业的打造也需要科研工作的支撑,一方面特色要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丰硕的教科研成果获得在同行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是教师,而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技能素质,都在人才培养中产生作用;科研服务既是高职教师知识结构调宽、调优的主要方式,又是教师素质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二、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密切校企关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双赢
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是“必由之路”,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使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最终由企业检验高职办学的成果。为了切实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工艺问题中找课题;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和推广应用、技术指导等方式,为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投资经营等经济建设活动服务,通过科研服务的有所作为来吸引企业主动合作的兴趣,从而密切校企合作,通过建立的“双赢”关系全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目标。
三、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沉淀和比较优势,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找准科研服务工作的切入点,把握好科研服务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力量和专业优势。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定位在:面向教学、面向地方生产建设第一线;强化实践意识,重视中小型技术课题,突出技术实用性;体现高职教育特点,探索高职教育特色;通过大力开展科研工作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1、坚持应用性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师资状况决定了科研服务的重点不应放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而应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具有更多寻求项目的机会,高 1
职教师要善于推销自己,走出校门主动面向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开拓服务渠道。
2、科研带动教研 教研促进教学高职院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全新的探索,要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学改革研究,以教学改革研究促进学校的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如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内容的更新,精品课程的打造,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以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
3、发挥行业优势高职院校一般行业特征比较明显,其科研服务工作也应充分利用多年来与行业形成的密切联系、熟悉行业的人员、技术、设备的特点,主动参与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培训、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等科研服务工作中。
4、服务地方经济高职教育是与地方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高职院校的生源、毕业生的就业都主要依赖于地方。因此我国高职院校作为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更应反哺于地方经济,努力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使科研服务工作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主动了解本地区的产业调整方向、支柱产业的技术需求,选择能够承担的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技术服务工作,还可积极承担地方的社会发展项目,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当好参谋和顾问,提供咨询服务。
四、推动科研工作相关措施
1、营造氛围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科研意识普遍不强,为营造出浓厚的科研工作氛围,学院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把科技工作纳入到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相应规划;各系部应明确有领导分工负责科研工作,科研和科技工作在系部全年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中应占有一定位置。
2、制度建设要遵循科技工作的规律,抓好对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从有利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起步、发展和必要的扶持出发,制定好“科研工作管理”、“科研成果奖励”等制度,尤其要重视科研工作考核,把科研工作量与教师的岗位津贴、职称竞升、年终评优挂钩,使中级特别是高级职务教师自觉成为学院科技工作的带头人和主要骨干。教师科研工作还应包括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实验室建设等各种形式,推动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激励政策应当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科研工作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大的,对承担科研工作的教师要像计算教学工作量那样计算科研工作量,学校要预算出一定资金作为科研经费,对申请到科研项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在对系部处室等部门和教职工个人的考核评价中,要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使科研工作占有适当比例,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比例可以有一定差别。政策是导向,政策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政策到位,就会促进教职工科研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他们就会挤时间搞科研,就会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搞科研,科研工作就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强化管理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学院对教师申报课题给予鼓励,取得纵向课题给予配套经费;对立项课题的实施、经费管理、结题验收诸环节加以规范,加强项目中期的检查督促,确保课题项目有序开展、按期完成。
4、加强引导为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应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对教师的论文、论著、专利、技术开发成果、鉴定结题项目等各类科研成果,合理划分档次,加大奖励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教师走出去,主动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通过横向合作,从生产一线的小项目着手,逐步做多、做大。
5、培植队伍科技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逐步打造一支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队伍,各专业都要有不但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应用、研究、开发能力,能针对生产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的专业带头人。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科研方法专题培训,使教师熟悉科研工作的方法、程序,包括项目课题的申报渠道、申报方法及注意事项;
开题、结题、研究方法等。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领域的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平台。
第三篇: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
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
王旭明
近日,中国青年报在其职业教育版上连续刊发报道和评论,一篇名为《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另一篇名为《勿让科研成为高职院校的“短板”》,两篇主题都是鼓励并呼吁高职院校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姑且不论两所学校的“事迹”是否可算作科学研究,仅作为一个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的人,不由得要发出此类呼声请刹住的感慨。
顾名思义,科研乃科学研究之简称,什么是科学研究?我以为,科学研究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事物的规律、本质、原理和基本属性进行探索、论证的过程及其结论。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能教育。从科学研究和职业教育的定义上看,科学研究显然更应该属于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之责。从国家配备的资源、所招学生的生源以及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来看,以本科教学为主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理应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而无论从国家配备的资源、所招学生的生源以及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都不应承担科学研究的工作。
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东西有没有呢?有!比如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等,而这些不仅同等重要,而且也是我国社会生活急需和国家创新急需的。技术发明、革新和改造才恰恰是工程类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和育人的主要模式。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不愿提技术之类的词汇,而宁愿削尖了脑袋往科学研究的袋子里钻呢?各种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恐怕是观念陈旧。以为科学研究高明、精深、外人不可道也;技术发明低级、浅俗、是人皆可做也,这真是大错特错矣!现在,我们上哪里再找鲁班,甚至王进喜都少有了。此外,恐怕还有利益上的考虑,以及某些评估标准的导向作祟。总之,一句话,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事求是的规划和指导不同类型学校的定位和发展。当然,我们不排除某些高职院校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人才,正如我们不排除研究型大学有技术发明能力和人才一样。但作为对一类学校的定位和发展,以及媒体的导向,都不可以偏概全。当前尤其不能引导更多的学校以偏就偏,甚至追偏。研究型大学、工程类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等等不同类别的高校,各有其位、各走其道、各育其才、各具特色,这才是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一窝蜂”已经让我们吃了不少亏,不能再一窝蜂下去了,也不能一窝蜂的搞科学研究,最后是谁都没有真搞科学研究,钱学森之问到底无人能答。
少些偏见,少点跟风,多点科学,多点实事求是,高职院校还是少提搞科研为好!
第四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论述论文
摘要:目前,湖南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建立全员参与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可以进一步规范管理,简化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起步晚、时间短,还面临着系统建设定位不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管理队伍还需加强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
一、湖南省内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
据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突破千万,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持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早,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务系统,在服务教学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却相对滞后。目前,湖南省共有高职院校65所,据调研,已启动信息化建设的仅11所,仅占总量的16.92%。这11所中其中又有3所仅建立了科研考核系统,3所已开发系统但未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即便是已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高职院校也存在调试时间长,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等问题。还有83.08%的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运作模式,依赖人工大量输入数据,利用Word、Excel等工具建立简易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的查询等功能,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数据零散,也容易出错,难以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高职院校科研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其核心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同时具有弹性空间的柔性化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成为联系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以及科研人员的枢纽,对由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提供的原初数据进行规范、分析和整合,将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各系部及各科研人员化身为与之相连、各尽其职的信息载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流,并随时向系统提供和获取信息。1.建立全员参与的数据采集系统高职院校推行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真实、及时地反映整个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使学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教师以及校领导实时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因此,做好基础的数据采集工作非常重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科研管理工作的效果。这需要每一位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所属部门、职务、职称、学历、学位、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科研成果、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及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及时核查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2.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动态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进一步突显。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管理。为了保证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项目在立项前要经历同行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讨论、意见汇总及修改等程序,而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纸质文档的传递来完成,项目申请人必须将项目申请书活页等复印多份,评审结束后,这些纸质文档又都将销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组织专家评审不论是通讯评审还是现场评审都很费时费力。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直接在系统中邮件群发项目申报信息,实现科研项目的在线申报和释疑,也可在系统中建立专家库,课题的评审工作可全部直接在网上进行。这样项目申报人和评审专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通过网络来提交申请和评审意见,不受时空约束,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完成科研数据的网上统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科研统计数据是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每的科技与社科成果数据的统计上报、学校内部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材料的审核、评奖评优等科研分值的计算都需要这些科研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在系统拥有的基础数据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统计要求产生各种报表,实时获取学校各项科研项目的进展与完成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历年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成果的转化情况等,也能通过系统中计算公式的设置,直接在系统中完成每的科研考核工作,化繁为简,既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还大大减轻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准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不准,追求一步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启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并未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大多参考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造成系统和各高职院校自身科研管理需求不完全符合,程序过于复杂,同时系统的开发较少考虑到新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变化对新的管理功能和内容的需要,造成系统调试时间长,不完全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全面完成是不太现实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完成需要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着眼长远,分步实施,努力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2.科研管理信息化理念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较而言,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明显偏向教学,本科院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偏向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高度重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造成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根本不重视科研,科研工作参与人员也相对较少,教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不能正确理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部分老师不常登录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让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所有教师熟知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强化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科研信息服务,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科研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益处。3.科研管理信息化还需加强队伍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从事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一的专业的信息化培训,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多在工作中边实践边摸索,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同时,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隶属于科研管理工作,大部分工作人员在肩负信息化工作的同时兼管其他工作,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又因所学专业并非信息技术,工作过程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各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逐步通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安全工作还需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因此也涉及科研信息的安全问题。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应有专业人员对系统定期维护与更新,做好技术保障,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障碍,做好安全保障。同时,网络本身的风险性也要求科研信息管理必须有“双保险”,纸质科研档案的建立可以规避网络风险,同时网络提供的科研信息的完整性为科研管理人员建立纸质档案提供了重要保障。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信息,科研信息流动的速度愈快、利用的信息量愈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也愈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科研管理部门应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体系,促进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一个全面、灵活、便捷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刚.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柔性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2]谈应权.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4).
[3]宋嵘嵘.刍议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第五篇:高职院校也要科研强校
高职院校也要科研强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水平同样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还是一项新的课题。
1.更新观念。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科研的内涵、作用和意义,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高职院校上上下下都应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
一是学校搞科研,领导的理念和决心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反复宣传科研的重要性,才能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从而保障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是广大教师应正确对待科研,积极参与科研。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可以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把广大教师发动起来搞科研,一方面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实际,研究对象更具有普遍性、示范性和针对性,研究成果也更具有推广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好参与和推广工作,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此,学校可以给教师定科研任务,压科研担子,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请专家学者到校给教师作理论讲座和科研报告。
2.加大投入。科研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因此在政府相关部门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拨款的同时,学校也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比重;此外,也可以实行“企校”联合进行科研,由企业确定项目和提供经费,由学校承担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有了保证后,不但可以购买科研资料、科研设备,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以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热心科研工作。
3.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科研处或科研办,专门负责全校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在校领导层,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设立校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项目审定,科研成果评比及确定科研考核结果等事宜。
(2)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科研考核制度。二是建立科研奖惩制度。三是要建立科研档案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可以从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促使全校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地做好科研工作,形成一种人人爱科研,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