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5篇)

时间:2019-05-15 16: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

第一篇:《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

《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

广德县滨河学校 汪玲玲

月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继续“啃”管建刚老师的书。有了前两本书——《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作铺垫,对于管老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迫切想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于是选择了《我的作文教学课例》开始本月阅读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之前一直疑惑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怎样写好人物的说话

目前,正在教三年级,三年级的习作中经常要写故事,故事少不了人物,更少不了人物的说话。可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一写起来无非就是用“××说”的句式,大不了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例如:高兴地说、生气地说。如果一篇习作中,从物对话比较多,从头到尾读下来真像喝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管老师把这种情况叫“‘说’病”.“说”病怎样治?注意提示语。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讲评,管老师总结出一些不用“说”字,写提示语的方法:

1、对“声音”、“话”的描述,作提示语。

2、用人物的心情写提示语。

3、用人物的动作、目光写提示语。真正好的对话,精彩在提示语,那些一天到晚“我说”“他说”的对话是不精彩的。

提示语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放前,可以放后,也可以放中间。至于什么时候放什么位置,不仅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看书、多琢磨,还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多发现、多鼓励。

二、如何培养读者意识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写的过程中要多想想什么样的文章读者爱看。什么要是读者意识?引用管老师的话:“写作,你要有一种感觉,我这样写,读的人会笑,会感兴趣。这就是读者意识。”最近,王老师跟我们分享的统编教材培训,就特别指出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加强读者意识。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写好后和同学交流,询问同学的看法,并修改自己的习作。怎样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管老师的作文讲评课中,前面都会有欣赏的环节:课件出示学生习作中写出的佳句,针对这些佳句进行点评。最欣赏管老师在讲评中说的一段话:“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有情绪起落,起落之后发出会心一笑,那就是美妙。写好作文后,一定要回过头来读一读,有没有这样美妙的句子。没有,要念,要修改,要打磨。”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多发现并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亮点,通过作文讲评课,让学生知道哪些句子读者爱看,在不断的鼓励中,让学生有写的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的读者意识。

看完管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同时也感到压力山大,因为上好讲评课并不简单,需要老师具备三大能力:第一,要能欣赏学生作文的“好”.第二,要能切实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语病。第三,要上好讲评课,教师肚子里必须有一个训练系统。真是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知识浅薄,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啊,为自己加油!

第二篇: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

讲评为主,扎实训练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

濮阳市子路小学 高晔

花分割线

“号的准。治得妙。作文讲评课还可以这样上!不虚此行!”

“淋漓尽致地展示,开膛剖腹的诊断,四十分钟,管老师呆孩子们经历了异常非比寻常的头脑风暴!作为老师的我受益匪浅!”

凡是听过管建刚的课的老师,都对他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天,再一次翻开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一书,迫不及待地研读他的课例,纵观几篇课例,发现管老师作文教学的都有四个部分构成,简单概括为“聊、赏、挑、训”,这四部分内容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了他的作文教学系统。

聊:

课前,管老师与学生聊天,聊天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是为下面的作文教学做准备。比如《一趟别开生面的作文讲评课》,管老师与学生聊天气,聊心情,从而学生明白了当做一件非常乐意的事,心情似乎银河会改变环境、气温。

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管老师通过赏识孩子的句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细品读管老师赏识学生的话,都不是空洞的“你很棒”“你写得很好”,也不是老师只读一读学生的句子,让学生评一评哪里写得好,而是比我们平时的评赏更进一步,他的评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感,更是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引领作用。“看看是哪些同学给我们带来享受”,“告诉你,不一样,读到一句,能够使人发笑,这就叫精彩”,“精彩来自于真实,来自于你内心深处,有你的笑,有你的泪”,“写好作文后,一定要回过头来读一读,有没有这样美妙的句子。没有,要念,要修改,要打磨”,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了写作能够给人带来享受,要写心灵中深处的东西,写完后要修改,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等等,润物无声。我想,这应该就是体现的管老师的教学主张之一——“文心”重于“文字”。

挑:

这里的“挑”指挑刺。在学生写完之后,肯定出现许多共性的问题,而这些共性的问题就像病人的病一样,只有了解了“病”,才能够下药。管老师总在学生完成写作之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细到一个表现手法,甚至一个字,一个词。管老师总结出了学生作文的一系列病例:“关联词”病、“我”病、“然后”病、“小尾巴”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读有语病的句子,找出毛病,之后老师再出例子,学生指出毛病,最后再进行此类的句子练习。这样先指出,再反复练习,最后达到掌握一类的目的,从此以后此类毛病不会再犯。可谓找得准,砸得实。

训:

很多注重讲评的老师,也会赏识孩子的作品,指出学生的不足,就认为已经完成任务。但是,管老师在他的指导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训练”。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学生的毛病不同,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写事的文章后,管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提示语”的训练;在写人的文章后,管老师指导学生明白写景是为写人服务的,写景即写人,之后对“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进行训练;还有对学生语言的训练等等,这些片断练习,训练扎实,有效,对学生以后的写作大有裨益。

管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视作文讲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重,训练扎实,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方法,而且调动学生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学习。

第三篇:我的教学微课例

我的教学微课例

方殿君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七单元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

研究观点: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一、微设计 1.明确问题

以《圆明园的毁灭》的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整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

2.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把握段落中心

1.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2.再读中心句,感悟圆明园建筑的宏伟。

环节二: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

1.引导提问: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料的。2.学生讨论。

3.以文为本,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分别从 “景物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选取的材料典型,具有对比性。

(3)引导学生学习“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感受这一写法让文章条理清晰、富有韵味。

环节三:迁移运用。

运用微资源: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言串联资料的方法。

二、微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走进”圆明园。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带着历史的沧桑,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

播放《圆明园复原组图》

师:眼前的这一切美景,真如法国作家雨果先生描述的那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漫步园内„„(教师引读)

生:齐读“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句话也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大家收集的有关圆明园建筑特点的资料,老师也有三个有关圆明园的数字和大家分享:“100000、600、150”。圆明园占地10万平方米,园内悬挂匾额的建筑600座,园内有150余景,建造修缮历经150余年。这么多的资料如果我们全部不加整理的罗列,这篇文章会怎么样?

生:文章会显得没有条理、凌乱。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料的。可以在批注后同桌讨论,讨论时间1分钟。

生:我发现这个自然段对圆明园的景物进行了分类。(板书:进行分类)师:是如何分类的? 生:比如第一句话(读第一句话),这句中提到圆明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这就是把景物进行分类。

师:你读的真仔细,这是作者按景物的类别分类的。生:还有第二句话(读第二句),这句前半句说的是圆明园有的景物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而后半句说的是圆明园中有的景物是建造者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师:是啊,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的景物现实中存在吗? 生:不存在,其实是建造者想象出来的。

师:你说的太棒了,作者根据建造的方法分类,这样虚实结合的建造方式这令人惊叹。生:我发现建造的方式还有不同的地方,有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的区别。师:作者还根据建筑的特色进行分类,三句话就涵盖了150余景。师:除了分类的方法外,作者选择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一起来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为:“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有 ‘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行吗?

生:我认为原句更好,因为金碧辉煌让我们感受到殿堂很宏伟,很大,玲珑剔透正好相反,说明亭台楼阁很精巧,很小。热闹街市写出了买卖街热闹的特点,田园风光让我们感觉很宁静。

师:你关注到句子表达间的内在关联,太棒了!是的,作者选择的景物很典型、也很有对比性,园中景物大小相间,动静结合,我们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伟大。(板书:典型、对比)

师: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三句话进行连接? 生:作者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师:这样的表达真是条理清晰,富有蕴味。(板书:恰当的表达方法)除了可以用关联词把材料进行串联外,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

生1:对比 生2:排比 „„

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表达方法描绘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三、微练习:

我们的家乡福州,也有一处全国文明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语言描绘福州的“三坊七巷”。

四、微反思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达到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的效果。

“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教材第七组课文的一个训练重点,也是本堂微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微课教学时,我仔细阅读了文本,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这一自然段描写从景物的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三方面展示了园内景观众多,建筑宏伟。三句话分别运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条理清晰,富有蕴味。作者将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并从中选取了典型的,有对比性的素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串联。如何让学生领悟并学习这一写法? 教学中,我开门见山抛出议题:“作者是如何整理、运用收到的资料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声讨论,合作交流。在反馈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材料进行分类”这一方法。接着我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在学生理解“金碧辉煌”与“玲珑剔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这一处景物描写,作者采用的是“大”“小”的对比,学生举一反三,立刻发现“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之间是“动”“静”对比。最后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关联词句式(7个“有”)来串联材料,写出了圆明园内景观众多而又各具特点,显得文章层次分明,有条理。可进入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后发现,效果没有预想的好。首先,因为突出了“语用”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显得过于理性;其次,原计划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要经历“由读到写”的过程,因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了引导的多,学生感悟的少,导致预设的拓展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由此,我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没有情感参与的语文课是死气沉沉的,而没有“语用”学习的语文课是本末倒置的。

二、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精选教学内容而不是面面俱到决定教学的成败。

五、微资源

1.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排比)选自法国作家雨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 2.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平顶的白色楼房一座挨着一座,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条条漂亮的短皱帘,家家的楼顶上五彩经幡飘飞„„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排比)

我们藏民大多是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八廓街比世界上任何街道都美。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人们的诵经声与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对比)

选自次多《拉萨古城》

第四篇:童话作文教学课例

观察生活是童话创作的源泉

—— 四上第三组语文园地习作课例

瑞安市滨江小学 徐象升

课例背景:

一、本课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这一组课文由四篇童话组成,单元提示: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通话的寓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本次习作就是顺应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安排的一次想象性习作练习,要求是编写以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也可以续编小木偶的故事。

二、我所教的四年级(4)班是由37个孩子组成,他们大都思维活跃,能在课前积极准备课堂需要的材料,并认真思考。

课例主题:四年级童话写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真情实感来?

怎样引导学生把童话的内容写具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选择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为童话中的主人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根据小动物(物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特点,选用恰当词语描写它们的神态动作和对话行为。

4、大胆想象动物或物品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想象故事情节的变化,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学生搜集有关童话的资料。

3、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喜欢的或讨厌的小动物,注意记录小动物最有特点的动作或习性。也可以观察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记录这个物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的片段,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生:童话故事。)

2、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板书:编写童话)。

3、读读习作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困难。(引导学生讨论:对编写故事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教师梳理学生讨论的内容:

(1)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写下来。(要求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物品,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2)想象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要求大胆想象,看谁想象最新奇,最有趣。)

(3)可以写你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

4、教师揭示课堂任务:我们要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主人公是动物也可以是物品。要编写好童话故事,就先要了解它们的特点。

二、写前指导——聊聊动物和物品,引发感情

1、师:请大家说说自己最熟悉哪些动物或物品,在熟悉的动物中,最喜欢哪些动物?最讨厌哪些动物?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哦!

学生1:我最喜欢我外婆家的小黑狗,它的眼睛亮晶晶的,它最喜欢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转。我最讨厌小猫,它们的叫声好像小宝宝在哭一样,它们总是偷吃餐桌上的菜。

学生2:我最喜欢我爸爸养的小金鱼,有各种颜色,在水里游来游去,很可爱。学生3:我最喜欢我的铅笔盒,又漂亮又实用,是哥哥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

2、、你准备选择哪些动物或物品作为自己作文的主角呢?在本子上写下来。

5、教师鼓励:请同学们大胆展开想象,如果这些动物或物品在一起会发生怎样

的有趣故事?你希望你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呢?

6、分小组讨论: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最有趣(1)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2)全班交流。

生1:我准备写一写我家的电冰箱和消毒柜。它们可能会为了谁对我这个小主人更有用处而争吵起来,最后在电视机的劝说下才不吵了。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大家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勤劳付出。

师:你这个想法很有趣,家电们为你吵架了,看来还是见多识广的电视机平息了战火。

生2:我想写一写外婆家的小黑狗和小猫。小黑狗尽心看家,小猫好吃懒做,被外婆赶出了家门。我希望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要勤劳。

师:看来你是真的很讨厌这只偷菜的小猫了。你的想法很有意思。

生3:我想写一写爸爸的金鱼。有只红色的小金鱼老是抢鱼食吃,害的别的金鱼都吃不饱,最后红色的金鱼撑死了。我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谦让,不能那么自私。

师:嗯,这只红色的金鱼真是太贪心了。你这个童话写起来一定也很有趣。„„

7、师:想一想,你编写的童话可以用上哪些好词语,要注意选用的词语和动物、物品的特点要对上号。(学生思考,把所得写在本子上。)

三、理清思路,编写童话

1、教师:童话故事中经常采用夸张、拟人、幻想、象征等方法编织出奇异的情节,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说明了某个道理┄┄《巨人的花园》运用对比的方法使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同学们想好了吗?你选择了哪几种动物(物品)?想象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如何发展?结局怎样?你要说明什么道理呢?用点技巧,让故事曲折离奇,生动有趣,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2、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童话大看台”。

第五篇:教学课例

找准切入点 长文也轻松 ——河大版《社戏》教学实录

隆尧职教中心 王春华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刻画,从语言品味到写法揣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许多可以大讲特讲的东西。如果要面面俱到,恐怕不是两三节课可以解决的。但这些因素是否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设计《社戏》的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割爱,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美”,趣味横生的“童趣美”,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并由此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课文语言锤炼的精确,修辞运用的贴切,景物描写的细腻。整节课,都围绕这些中心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目的达到了。

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我在设计《社戏》的切入点时,从文题入手,由看社戏时并不好看,而小说结尾却说“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出矛盾,引起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课堂教学也由此渐进状态。【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认真自学,精心预习。(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掌握预习一篇课文的要领: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3在文中标出美词、美句、美段及你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并注明理由。

4、尽可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5、试着用一到二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罗大佑的《童年》)

师:大家听过这首歌吧?它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长大了每每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随儿时的鲁迅,回到浙江绍兴,回到平桥村,去他的童年看一看那令他魂牵梦萦的社戏吧!(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课前布置的三道预习题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我们看第二道题:故事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课文的线索是什么)生:围绕社戏展开的。

师:大家是怎么知道的?或者是通过课文的什么了解的? 生:看题目。师:很好,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主旨。大家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羚羊木雕》。生2:《散步》。

生3:《金黄的大斗笠》《爸爸的花儿落了》《紫藤萝瀑布》。(大家意犹未尽)师:哇,回答出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希望继续坚持!

本文的线索是社戏,那么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活动在社戏前可加什么动词? 生4:“看”。

师:既然是戏,为何不是听戏?咱们不是经常这听那些戏迷们说:走,听戏去!生5:戏迷懂行,看戏是为了听戏,而小孩子是图热闹所以用“看”。

师:非常好!俗话说的好: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理清思路)那么课文围绕看戏写了几部分?

生6: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师:好,咱们再看那夜的戏热闹吗,好看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地方写出“我”的感受的?(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7: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大家同意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同意。

(三)质疑探究 齐读最后一段(两遍)

思考:那戏真的好看吗?那豆真的好吃吗?结合课本回答。(师巡回教室,提示学生作圈点批注。)师:戏怎么样呢? 同学异口同声:不好看。师:戏不好看,豆也很—— 同学异口同声:一般般。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生1:课文第18节,“那铁老生却又不翻筋斗,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2:课文第19节,“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作者想看的没演可见戏并不好看。

生3:课文第21节,“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作者最讨厌的演了可见戏不好看。

师:刚刚同学们的回答其实都是从正面直接写戏的不好看,那课文有没有从侧面写戏的不好看呢?同学们可以找找看观众看戏的反应。

生1:课文第21节,“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

师:回答得很好,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都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这样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能好好体会,争取在自己的写作中间有效运用,那么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上一个台阶。

师:戏并不好看,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迅哥就忘不了那夜的戏和豆呢?“我”究竟难忘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人

师: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让“我”难忘?请大家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每一小组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生1:课文第7节,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能看出大人的忧虑,并及时打包票,让大人放心,可见双喜是非常地善解人意。

生2:课文第26节,“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说明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生3:课文第26节,“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居然带着小伙伴们偷自家豆,可见阿发很无私,慷慨大方。

生4:课文第33节,“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里可见双喜很聪明,机灵。

师:双喜在这里的言语给人感觉好像偷人家豆子还是给人家面子。大家好像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小伙伴的身上,还有别人吗?

生1:还有六一公公,他的豆子明明被别人偷了,但他似乎不真正生气,只要别人表扬两句,他就非常高兴了。我觉得他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

生2:课文第39节,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可见六一公公非常热情好客。

生3:我认为还有八公公,伙伴们不仅用了他的船,还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八公公是个细心的人,他肯定发现了,但他并没有找小伙伴们“算账”。可见八公公是个善良的人。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概括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总结,(学生和老师一起说)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是孩子们的领袖。

阿发::憨厚、无私,慷慨大方。

六一公公:是一位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老人。

八公公:善良。

师:所以“我”难忘的是平桥村的人美。(板书:人美)大家回过头再来看一下文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了哪些方法?

生: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那“我”难忘的除了人,还有没有其它呢?

生(众):景色。

(四)品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写景句,找出你比较喜欢的写景句并说明喜欢理由。

(朗读,思考)

生:课文第11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从嗅觉进行景物描写。生: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从触觉进行景物描写。

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是从视觉进行景物描写。

师:11小节是这篇课文最典型的景物描写,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抓住人的感官进行景物描写(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等)

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我们的写作中能运用自如。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1小节一起感受“我”所难忘的平桥村的美景。(板书:景美)

师:“我”所难忘的除了人美,景美,其实还有和平桥村的伙伴们所结下的深情厚意。

(板书:情美)

(五)总结点评。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虽然大家有些意犹未尽,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让我们课后再细细体会。现在我们结合板书一起来巩固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师随生说:“我”醉翁之意不在戏,而是在平桥村的淳朴村民以及和小伙伴们所结下的友谊,在意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看戏的感觉,难忘的是看戏前后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怀念的美丽的江南美景。

好,大家说得很好。

(六)布置练笔

师:课下找出“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标出来朗读记诵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段景物。

(七)板书设计

社戏

看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乐土:人美:语言 动作 神态

景美:视觉 嗅觉 触觉

情美:亲情 友情 乡情

四,教学反思

《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注意了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教材的取与舍和找准切入点,只有对教材恰当取舍,突出重点,避免遍地开花,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好了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切入点要鲜明醒目,击中“要害”,让学生有“想头。二是要还课堂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赏析品读。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够诵读,都能够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 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下载《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1000字(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课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

    作文教学的新支点——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作文教学的新支点——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作文教学的新支点——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管xx,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一个让人佩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暑假,我细读......

    作文教学的新支点——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

    管xx,小学组成教学改革领导,一个令人钦佩的小学语言教师。夏天,我读老师的我的文章教学课。 老师的组成教学,他声称革命,因为他的组成教学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组成,不主张预先......

    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有感(五篇)

    作文讲评课——一种常被忽视却很有实效的课型 ——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有感 第一次认识管建刚,是在一次自贡的一次优质课堂观摩上,听了他的一堂生动高效的作文讲评课,再听他......

    《我爱米兰》教学课例5篇

    《我爱米兰》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歌曲《我爱米兰》 教材分析:《我爱米兰》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花之歌”中的一首歌曲,它原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通俗歌曲,后来改编成童声合唱的......

    《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12、《卧薪尝胆》教学课例 郑村小学 施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胜不骄败不馁,才能获得成功。 2.学习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

    教学课例-《雷雨》

    《雷雨》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不同的自......

    牛郎织女教学课例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