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6:3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教育论文》。

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科技文化意识培育,既是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文章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科技文化意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当代科技文化深刻变革的需要。从广义上说,科学技术属于社会文化系统。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等。随着当代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退化、无性生殖、能源枯竭、网络犯罪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凸显,对科技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科技文化形成了广泛影响,主要包括人文主义科技观、绿色科技观、理性化科技观等。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反对科学至上论和万能论,要求全面看待科技的作用,特别要对科技的负面作用加以限制和克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立,通过提高人们包括高职学生的科技文化意识,促使他们在科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进行人文思考,避免科技应用活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这对于我国走科学文明的经济发展道路、探索高科技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以来.就与现代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应用密切相关。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生产与管理活动,随着企事业单位生产系统科技含量的日益增长,高职学生作为先进科技的掌握者、传播者,需要在运用科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反思和批判的主旨和意向,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担起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

2.提升高职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根据实用性要求,强化一线操作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但是在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上缺乏深度。这就需要根据科技文化的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文化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积淀而成的关于科技精神本性的理论形态。科技文化的结构层次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和进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高职学生接触的科技应用知识和技能,就属于物质文化。物质层面的科技文化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的物化对象,具体体现在由科技进步所不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就、科研仪器、生产设备等方面,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技价值的科技发明与科技,特别是重要生产工具的开发,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状况,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影响。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今天还有深刻影响。高职学生专业意识薄弱、学习动力不强,与此有莫大关系。通过了解物质层面科技文化的重要社会价值,能激发高职学生学好专业、精益求精地钻研技术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3.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指导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科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联系学生的专业学科属性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开展相应内容的科技文化教育,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属性。当前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不能是一般化的人文知识,而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基础,融合前沿科技文化动向,打造高职特色校园科技文化,培育学生的科技道德品质,形成学校品牌实力和影响力。作为科技应用和传播的专门机构,高职院校要大力营造科学氛围,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风气,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在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上,突出科学论证和理性选择,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加科技文化的含量,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检查中突出科技文化特色,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勇于批判和反思、与时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达到科技兴校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综合表现。它要求高职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用科学思想来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用科学精神来塑造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开展必备的科技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强调“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这是适应高职院校学制缩短、学生基础薄弱的状况提出的教育方案。但就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高职院校不能满足于这一原则,而要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弥补由此带来的科技背景知识储备不足等缺陷,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知识拓展教育。在科学发展史上,有一些思想至今还有启发意义。我国古代的自然观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和人对世界整体的归属性,对遏制当代环境危机大右捭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丌始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研究,从而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应当对这些门类的大概线索进行梳理,以满足高职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科技文化需求。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极大地动摇西方封建迷信的宗教世界观;18世纪下半叶以后,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近现代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蒸汽革命开创了工业革命时代,电力和内燃机革命促进了生产领域的新变革;核能的开发与运用开辟了人类获取能源的新途径,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揭开了开发和扩展智能革命新的篇章等。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应当了解的科技常识。应当注意的是,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教育要紧密结合实践应用来进行,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开展基本的科技思想教育。高职学生在了解基本科技知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上升到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的层面,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模式,这对于高职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实用人才有着积极意义。科技思想教育要结合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主要线索来进行。我国传统的科技思想重视整体思维,用整体和过程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方法,着重研究整体性,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从整体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从科技成果侧重点来看,我国古代科技非常重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很少去思考那些与社会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在西方,古希腊文化的自然观是泛自然主义的,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中世纪后西方的宗教自然观则使人变成了支配自然的主人,造成人和自然的对立,科技工作则根据经验和实验的方法从外界对自然界加以掌握;欧洲大陆哲学家提倡数学演绎等逻辑推理工具,对科学理论形成大有裨益;西方理性逻辑思维传统种孕育了经典力学、电磁理论、相对论、量子粒子理论等科学发现。由于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基本上不涉及哲学和思维科学,造成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下降。学习和研究西方科学思想中的思维方法等内容,是提高学生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将要面对的封闭化工作单元,需要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高职学生加强科学思想学习,进行思维锻炼,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3.培育初步的科技文化素养。高职院校由于学时紧张,存在重科技而轻人文的教育倾向。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往往也打上了“应用技术”的烙印,重视谈判、礼仪、公文等实用文科知识,甚至将文科知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德育目标来看,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就要从科技文化素养方面加强学生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科技操作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伴随科技革命而产生的理性、规范批判、创新、效率、公平、宽容、作等思想观念,成为推进工盟化发生变革的科技文化因素。科技伦理和科技道德是科技文化的核心层次,是科技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屏障,促使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抵制危及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活动。科技道德规范,如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及合理怀疑性,体现着科技活动的规律和要求,是科技工作者特有职业道德人格的体现。科学精神是科技文化的升华,是科技工作者在追求真理、科技研发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一种精神气质。科学精神包括独立开拓意识、思想自由观念、献身真理觉悟等科学人格,还要袁批判求异糖捧,薮繇对权威的盲目迷信。科学精神不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大鲍思想理论武器,而且也是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提高科技文化素养,就要在创新性、进取性、灵活性等方面下工夫。先进科技总是在扬弃以往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创新是科技生命力的体现。高职学生在学习和一线工作中要有创新品格,成为创新型人才。科技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科技文化的发展也表现为科学与愚昧迷信斗争的过程。科技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坚持进取性,努力适应科技不断进步的步伐。科技文化的思想方法是多元的、开放的,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相互借鉴,共同发展。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灵”,灵活高效地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科技问题。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科技文化意识教育的途径

1.建设高职特色的校本科技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宗旨和办学优势的文化标示与体现,必须立足于校本化设计,在人文景点、校风、校训、语言文字、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方面全面设计策划,要建立相应的标示系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学术气氛,并体现校本特色。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欠账很多,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口碑和办学特色。高职教育以理工科为主体,应当将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不能跟着综合性大学的成熟校园文化亦步亦趋。在高职科技文化系统的几个重要标示方面,高职院校的校训选择“真懂真会”“功夫到家”就比“至善”“明德”等更适应高职生的实际,高职院校的校风应当倡导知行统一,而不是片面强调学习分数和升学率。高职校园环境布置上应当结合高职院校的主导专业特色,合理布置人文景点,配备科学史上著名科学家以及工业史上著名实业家的挂图、雕塑,使学生随时受到熏陶和激励,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实验中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并能够在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实践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和精神力量。

2.进行科技文化的专业课程渗透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科技文化反思和教育是一条简单易行的便捷途径。从可能性上说,虽然高职院校面临着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的问题,但是在现有的学制和学习管理制度下,也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满堂灌,相反,在学科教育中把有关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作为引入或者课堂讨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科技道德素质。从现实性上看,我国德育工作者已经在学科德育渗透工作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教育实践来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与学科毫不相干的道德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为高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均达到了较为成熟和稳定水平,它们对教育内容有着自己的选择和看法,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的科技文化反思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有意义。高职教师作为双师型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也最容易联系实际,提出科学技术引发的现实思考。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通过具有时代性、生动性、本土化的案例等方式,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3.开展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校园讲座。现代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离不开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应定期聘请校外学有所成的科技工作者到校开展讲座、辅导等。高职院校内部教师的优势在于教学能力和知识系统方面,而校外那些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致富能人、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金牌工人等来学校现身说法,可以有效弥补高职教师队伍在一线经验缺乏之不足。高职院校要以制度化、协议化的管理方法对校外教育工作者队伍实行有效管理,保障讲座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每次讲座的主题、内容、时间、互动、辅导要有明确的规定,促进校外兼职教育队伍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讲座主题的选择相当关键,高职院校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应人员作特定主题的讲座,特别提倡对前沿性的、影响重大的科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有效辅导,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提高他们关心科技应用后果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篇:时全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时全丽1

2(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摘要: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群体,是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生公民意识缺失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校教育和高职学生本身的原因。对高职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运用多种途径: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做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日常管理为基点,做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结合;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做到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不仅有一个身份问题,更重要的是意识问题。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与国家与其他公民相互关系的自我觉悟。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群体,是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者的后备军,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强高职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本质是指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个体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要求个体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既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高职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院校,强调学科的专业性、职业性和技能性,注重学生现代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合作诚信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的同时领悟到民主、法治、市场规则等WTO精神,这既是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将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范畴之中。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当前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职业化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和社会进步,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追求自由,重视权利,并且有一定的现代公德观念。但是他们中不少人对公民概念理解非常模糊,公民意识缺失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对我国国情的理解和对党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认识,过于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二是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诉讼意识;三是在公德问题上存在知与行较大的差别,缺乏公德的现象处处可见。造成这些现象,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校

教育和高职学生本身的原因。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匮乏“公民意识”的学习资源。

我国在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后,民众不可避免具有宗法等级观念和臣民意识,缺少权益观念和主体意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社会心理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效率意识、法治意识等公民意识亦随之不断得到强化。但是,臣民心理的残余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影响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土壤中,并没有留下多少高职学生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公民”资源。

(二)、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

据调查,虽然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主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要求中等学校德育工作重视公民教育,但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接受的公民教育却是十分有限的。他们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而接受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灌输与意识形态的强化。

另一方面,进入高职院校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公民教育在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学校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只是口号,没有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身份认同感。

我国大众化以前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非常稀缺的智力资源,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荣誉感和优越感,再加上比较好的生存状况,促使他们从单纯的知识精英向外延伸,也使他们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公民素质,并有体现自己公民素质的愿望。然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总体素质下降成为事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也下降,荣誉感优越感逐渐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身份认同感的丢失。加之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使得学生们一心为生存而求知,于是缺乏对自己品德修养的诉求,也无法将自己优秀公民的意识唤醒。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对高职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我们应该运用多种途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做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气候,学校公民教育尚未构成体系、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课程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实施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优势。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打好理论基础。要改革传统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导向,变单纯的政策宣传为民主政治意识、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变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灌输为个体道德良知的启蒙、道德人格的培养。

实践活动可以使高职生对公民的权利义务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法律知识竞赛、法官讲座等形式,让他们知道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必须去做,哪些禁止去做,帮助其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成立一些社团,如法学研究会,开展经常的、持久的法治宣传、研讨活动。组织学生升国旗,开展在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对一些大案要案进行庭审旁听、参观监狱等,从多方面渗透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日常管理为基点,做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相结合。

充分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体现高职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要通过一定途径听取、吸收学生意见。听取意见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在参与中强化其公民意识。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申诉、起诉机制。没有救济渠道就是没有权利。大学生申诉权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真正有效的行使。但是,提出申诉和提起诉讼是大学生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后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完善学生权利申述机制来支持学生对学校侵权行为的权利维护。

创设良好的校园内外环境。高职院校大都是近几年新成立的,多建在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有待加强,市场秩序有待规范,舆论导向有待引导、社会风气有待净化,校园内部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大环境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提高公民的政治热情;其次是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批评错误、揭露丑恶,充分运用舆论的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从小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形成学校公民文化氛围,从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正面引导学生,推进学校公民意识培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研究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取向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对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做到法制教育、公德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是高职生最核心的素质。法律意识是底线,公德意识是升华。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要求。只有具备了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从业人员才能在职业实践中成长为训练有素的骨干人才,才能保持永久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鼓励高职生参加勤工俭学,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逐渐培养“勤俭自强”和“奉献敬业”的道德素质。

加强法制教育和公德教育。这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双翼。除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还可以针对高职生成长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讲座,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学生公德心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郭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肖永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陈晓萍.论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11.

作者简介:时全丽(1980一),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组织员。法学学士学位。助教。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

联系方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 时全丽

邮编:213164

电子邮件:quanli129@163.com

办公电话:0519-86338020 传真:0519-86338029 手机:0***

第三篇:创业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发展论文

创业教育论文高职院校发展论文:

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受到关注。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创业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有必要明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定位及思路,促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整个社会创业教育的推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定位 思路

[作者简介]王琳娜(1957-),女,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决策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黄昭彦(1973-),女,广西南宁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立项课题“高职学生全程性就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桂教科学

[2006]4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091-02

当前,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对克服眼下困难,促进大学生就业,还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促使更多高新科技企业异军突起,都有特殊的意义,也是我国一段时间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导向性思路。

然而,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比较滞后,或者用

一、两次创业讲座代替创业教育,或者就业指导课附带一些创业教育内容,而且基本上限于观念引导、理论说教,缺少创业实践指导和训练,没有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创业培训,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自主创业指导帮助不大。创业教育这种内容单

一、投入不足、效果甚微、推进缓慢的现状,使得学生对创业的普遍感觉是既认同又迷茫,不知从何下手,实际创业的比例很低,创业成功的比例更低。本文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滞后的原因、开展创业教育的定位和思路展开探讨。

一、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定位上的误区

(一)视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毕业生自谋职业,即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但创业并不是凭几句口号和一腔热情就能实现,从目前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极为有限的投入和实践机会来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因而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大学生通常是在进入社会后,有了三、五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市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资源,才有创业行为。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点脱离现实,不过是应对学生求职困难的“无奈之举”。

(二)将创业限定于创办高新科技企业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高新科技领域进行机会型创业。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主要根据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强调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要求不高,运用高新科技进行创业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有人认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

(三)把创业看成是少数个体的行为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的传授,创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过程中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且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最终只有少数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创业,大部分学生不会涉足,难以形成普遍效应,因此创业教育可有可无。

由于上述原因,一些高职院校不重视创业教育,甚至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这种现状与社会的创业形势极不适应。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定位

大学生创业包含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广义去理解就是自谋职业,既可以是利用专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创业,也可以是生存型创业。无论哪一种创业对促进大学生就业都有积极的作用,都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型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美国,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有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潜能,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创业型就业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之

一。因此,“把创业问题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应该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不是为失业者找到新的岗位,而是需要唤起社会的创业精神,有创业者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经济发展空间”。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去创业并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然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更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认为,创业教育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它包括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健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其精髓在于创造,创造新的产品、岗位、服务,创建新企业。可见,创业是创新的动力,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又有一定的创业能力,能够把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有开拓性的劳动者。它要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给学生创业的“硬知识”,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或激活“创业基因”,使学生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帮助其在必要的时候具有个体化就业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充满不确定性,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在就业岗位上,同样需要创新素质。教育如果不能给他们过硬的生存本领,不仅包括一技之长,也包括自主创业的心理和素质,使得他们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不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环境的变化,敏锐地抓住机遇,有效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因此,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拓展并激发个人潜能、培养造就新一代创业者结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石”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这才是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我们要从观念上纠正对创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既不要把它限定在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活动而使其束之高阁,也不要视它为解决就业困难做样子、走过场的花架子,任其自生自灭,更不要期待它是催生大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的“灵丹妙药”,而是要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主动进行教育和引导。通

过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矫正他们的创业心态,提高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构建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由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包括对创业行为的客观认识,干事业的探索精神和勇气的素质教育,如何观察、分析、解决创业过程中具体问题的技能教育,了解行业、企业运营程序,了解市场、捕捉市场机会的实践教育等。要研究和探索如何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具体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如商业机会识别、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融资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的过程中系统接受创业教育和训练,从而实现课程系统化、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2.创业教育的课程形式。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而不是针对少部分人的特别教育。由于它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教育,其效果可能是“大众受益,个别收获”。因而在课程形式上通过必修课给学生较为系统的创业基本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激活他们的创业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奠定基础。同时,还要大量开设选修课或举办讲座活动,创造条件让有创业需求的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如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融资、公司组织与管理等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无论创业意识强烈或淡漠、创业素质高或低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学到有用的知识,激起创造的思维火花,提高创业技巧,从而减少创业的盲目性。

(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成功与否,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或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门外汉引导迷茫者”,很难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指导,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因此,要聘请企业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创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

(三)全方位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能只通过创业课程来完成,还要将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1.将创业教育和创业素质训练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占据了全部教学学时的2/3。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创业思想与理念,渗透创业素质训练,使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互相渗透,打造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素质,为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2.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暑期社会实践或兼职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学,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对创业的正确认识,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条件。通过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进行创业模拟训练,从寻找商机到制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管理全过程的模拟,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进行创业培训。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制订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鼓励广大学生

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开展企业咨询,通过与创业者座谈,了解创业项目的选择及经营模式、企业的创办过程及业务处理的流程及规则。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实习或进行社会兼职,通过实践可以了解本行业特点、企业机构设置和运作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创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创业心理素质,提升驾驭市场、灵活经营的创业能力,体会创业的艰辛,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磨砺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渗透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活动中。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像具体技能那样传授,它要在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化下潜移默化地生长。高职院校要营造企业家文化氛围,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和网络,通过第二课堂举办创业论坛,组织系列讲座,请创业成功者介绍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创办企业的具体步骤和程序,以激励学生的创业信心并使其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各类专业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管理团队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勇气。

[参考文献]

张玉.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工作的稳定性却比较差。这样,作为指导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工作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部分已经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成才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人才,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师、高级技工。然而,我们相当多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工作后对这种定位还存在不少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就业岗位应该是坐办公室、搞管理的“白领”,没有到基层一线去工作的想法。于是,笔者便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联华电子、海力士半导体、华为等公司工作的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在校期间的教育在就业、成才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所学的技术以至于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我们在做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就应该注意到对学生就业观、成才观的系统培养。但是,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忽视这方面的培养,一般都是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消化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工作单位实习。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念匆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对学生的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一旦就业中受到挫折,不能及时做好心理调整,便会感到迷茫困惑,进而加大了学生就业后的短期内跳槽率。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许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想换工作,觉得目前的工作岗位层次较低,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通常情况是工作换了好几个,又没有令自己满意的,都是在差不多的工作水平线上徘徊。与此相反,部分早有心理准备,定位较为明确的学生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甚至,有的学生更是凭借自己的高技术、安稳的工作心态获得了出国培训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于学生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成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的就业成才教育和引导仍然比较缺乏,以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但是,这些现状也正好说明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成才教育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做得越早,离成功就越近。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的就业成才教育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向学生灌输“灰领”的理念,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的现状。从而,让学生逐渐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1.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不太能够吃苦耐劳。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往往是生产第一线,从事在操作工或者技术员的岗位上。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可以听到毕业学生的抱怨声,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盘算着如何跳槽,而从不去思考如何踏踏实实在艰苦岗位上磨练。其实,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我们也应该注意加强对他们在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往往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一年到两年后就能升任管理工作或者技术研究性工作,这部分学生以学生干部居多。而其他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升职机会就要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少得多。

笔者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同样是在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工作,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在半年的时间里就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部分学生则依然从事原来的工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遭受高考的失利,始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强烈的自卑感,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这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就可以很容易将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他们往往一开始就对学习持敌视、消极的态度,避开一切团体活动,从不过问班级的任何事情,也从不关心学校的任何动态。他们或对所学知识毫不感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或沉迷于网络中,试图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胜利的快感;或游离于宿舍、班级之外,充当“局外人”。因此,一旦发现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我们做好专门的思想辅导工作,对他们进行及时地疏导,让他们恢复原先灿烂的笑容。至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我们可以多利用班会课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多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

3.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对于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对学院及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相关准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进行自我拓展,通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理想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务实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技巧辅导、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成熟度,促使他们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从而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将来学生能更好地从第一岗位向第二岗位的转换。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等正统的思想教育外,更要注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贯穿始终地加强对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进而使我们的就业成才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光,更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卫东.高职院校与大学生成才观[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9-11.

[2]周杭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1-35.

[3]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55-59.[4]黄世谋.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职教论坛,2005,(6):43-46.

[5]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

第五篇:浅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在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下,只重视学生的就职技能、面试技巧,却忽视了社会的一些潜在需求。素质拓展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大学生却出现了就业难的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同与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的素存在偏差。学生就业后,往往还不能很快开展工作,用人单位还要花费相当打的经历进行培训。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利用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教授学生求职面试技巧之外,还应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空间。

一、素质拓展的内涵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Development,中文译为“拓展”或“外展”,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素质拓展有多种形式,其课程主要由水上、野外和场地三类课程组成。水上课程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潜水等;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溶洞探险、伞翼滑翔、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台跳水、高架绳网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

素质拓展对人的心理、性格、态度方面的教育具有突出的优势。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核心的,在十分开放的状态下,认识到自身性格等深层次方面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种在人的心灵最深处施加影响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效地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身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释放生活压力,调节心理平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强化探索精神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团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共同完成任务,相互协作。通过活动使其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使学生能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培养人的团队精神。

二、素质招展在就业指导中的意义

在现代企业招聘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任职要求除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条件外,包含了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较强的理解能力,善于说服,应变能力强,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勇于开拓市场接受挑战,行动力强,有韧性;具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热情,责任心强,有团队意识;勤奋踏实,责任心强,有独立工作能力与执行力强等素质要求。这些素质要求往往更影响学生的求职的成功与否。

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考试成绩、相关证书看出学生的相应水平,但是素质方面的表现往往只能凭面试时面试者的讲述和主考的经验判断,没有一个实质的指标。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企业招聘提供一个参考指标,同时可缩短企业员工培训时间,节约了就业成本。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

在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利用校园现有的场地,自制一些训练器材,所需的经费相当低,有些训练项目甚至不需要器材,只要有一片空地就可以开展,这为素质拓展场地训练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时,要结合企业需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拓展项目,如,沟通交往素质可采用“‘盲人’旅行”、“风雨同行”等活动;意志责任可采用“信任后仰”、“承担责任”等活动。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分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体自身的特点,结合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为学生量身开展拓展训练。

在素质拓展中,训练教师要对项目的训练目标和回顾要点进行学习和掌握,才能顺利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团队经验分享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使训练到达其预期的效果。同时要事先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自然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及训练的目标设置情景体验,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以后用于生活和工作。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正确、合理的保护学生,以保证训练的安全进行。

总之,在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模式,能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为其主动积极的提供了就业服务,使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被动职前培训变为毕业前的主动积极的职前培训,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了平台,使毕业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下载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科技文化意识的培育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提升个人修养,有利于和睦同学关系,有利于规范自身行为,有利于优化自身形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需要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头作......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论文

    摘要:培养高职化工专业学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对高职化工专业职......

    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高校学......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关......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初探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本科和中专毕业生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威胁,如何改革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首要的是要做好高职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而行为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摘要]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高职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协调,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面对新形势,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基础,通过职业幸福感的培养,持之有恒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形成职业生......

    高职院校C语言教学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由于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自主性较差的现状及C语言的本身特点,致使C语言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难以适应高职院校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