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奶牛教案
【教学目标】
1.启发幼儿画奶牛的形象,注意表现奶牛的特征。
2.鼓励幼儿用深浅变化的涂色方法涂出草地和天空。
重点:画出奶牛的形象特征。
难点:用深浅变化的涂色方法涂色。
【活动准备】
教具水彩笔,油画棒,奶牛图画一幅。
【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奶牛的形象,特征。
(1)说一说,奶牛长得怎么样?
(2)学会表现奶牛的儿歌:“奶牛爱穿黑白衣,爱吃青草不挑剔,专门产奶了不起。”
2、老师示范画奶牛,边画边提醒幼儿要注意表现奶牛的主要特征。
3、幼儿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鼓励幼儿用深浅变化土出天空和草地。大胆用油画棒涂色。
(1)草地是什么颜色的?(深绿或浅绿)
(2)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浅蓝)
第二篇:童心童画教案——奶牛花花
奶牛花花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集体活动。
2.尝试用海棉拓印。
3.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为奶牛添上花纹。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与父母通过多种途径观看奶牛。
在日常生活中,请幼儿辨认衣服、床单、玩具上的各种颜色。2.物质材料准备:彩色纸若干、大奶牛图一张、小奶牛图三张、海绵、小铁夹、颜料。活动过程:
一、肢体体验: 听音乐玩“顶牛”游戏。
二、故事体验:
1.请来神秘的小动物,引发幼儿兴趣。2.老师讲述书本中的故事,并引导幼儿思考和想象:“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奶牛的花花衣是什么样的?”“故事中的奶牛想怎样?”„„
三、游戏体验:
分别在两面墙上贴出奶牛图片,请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纸片来为奶牛换上新的花花衣,看看奶牛穿上花花衣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绘画体验:
1.示范海绵夹的使用方法。2.交代海绵拓印画的要求。3.适当给予幼儿指导及帮助。
五、评价展示
说一说,你为小奶牛穿了一件什么颜色的花花衣?
第三篇:彩色奶牛教案
彩色奶牛
大桥中心小学幼儿园
王艳梅
教学目标:
1、借助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引导幼儿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和作用。
2、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线索自主表达,大胆进行仿编。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关注蔬菜的颜色特征和作用。教学难点:
让幼儿大胆进行仿编。教学准备:
1、《彩色牛奶》故事课件
2、各种蔬菜
3、自制奶牛图片每组一张
4、各种小动物头饰(数量要多于幼儿人数)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奶牛图片并提问:这是谁?它有什么本领?奶牛身上挤出的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从奶牛身上挤出的各种颜色牛奶吗?
教师:这是一头神奇的奶牛,从它身上可以挤出各种颜色的牛奶,这是怎么回事呢?听了老师讲的故事《彩色牛奶》你们就明白了。
二、理解故事,尝试表达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提问幼儿:
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牛大叔带来的奶牛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小动物喝了有颜色的牛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教师:小动物能变回原来的颜色吗?让我们再来欣赏故事。
2、播放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①播放第一、二段课件内容,提问幼儿: 谁来了?
小白兔给奶牛吃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说:黄黄的胡萝卜)奶牛吃了黄黄的胡萝卜就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 小白兔喝了变成了什么?
②播放第三段课件内容,提问幼儿: 谁又来了?
小黑猫给奶牛吃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说:绿绿的青菜)奶牛吃了绿绿的青菜就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 小黑猫喝了变成了什么?
③播放第四段课件内容,提问幼儿: 谁来了?
小花鹿给奶牛吃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说:紫紫的茄子)奶牛吃了紫紫的茄子就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 小花鹿喝了变成什么?
教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把这段话连起来说一说。(小花鹿给奶牛吃紫紫的茄子,就挤出紫紫的牛奶,小花鹿喝了变成了一只小紫鹿。)
④播放第五段课件内容,提问幼儿: 又有谁来了?
灰狐狸给奶牛吃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说:红红的西红柿)奶牛吃了红红的西红柿就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 灰狐狸喝了变成什么?
教师:谁能将这段话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幼儿大胆表述)⑤播放第六段课件内容,提问幼儿: 小动物能变回原来的颜色吗? 怎么变?
小动物有了这头奶牛心里感到怎么样? 为什么?
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蔬菜有不同的营养,小朋友要什么菜都吃的身体才能强壮。
三、自主游戏,大胆仿编
1、教师:森林里的小动物知道牛大叔有这样一头神奇的奶牛,都想过来喂奶牛吃各种蔬菜。小朋友猜一猜,又有哪只小动物来了?它会给奶牛吃什么蔬菜?挤出了什么颜色的牛奶?喝了变成了什么?
个别幼儿表达
2、幼儿分组游戏:我喂奶牛吃蔬菜
幼儿自选头饰扮演一种小动物,选择一种蔬菜喂奶牛,并讲讲给奶牛吃什么颜色的蔬菜,挤出什么颜色的牛奶,自己变成什么颜色。
教师巡回观察,对幼儿叫不出名字的蔬菜予以提示。
第四篇:4.奶牛教案范文
怀文中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初 一 语 文(《安恩和奶牛》)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完成补充习题P14的“预习提示”。)
1.《安恩和奶牛》选自《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作者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国籍)的小说
家、诗人,代表作《漫长的旅途》。
2.写作背景介绍: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希默兰的故事》(1898—1910)这是延森以
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
故事集。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他热情讴歌希默兰的农民,赞美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简朴但健
康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当地剽悍粗野的民俗乡风,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这部故
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3.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
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4.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
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5.大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2.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 —2节)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第二部分:(3 —19节)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
1.第一小节主要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外貌和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安恩是个不太富裕,但自尊、勤俭、有高尚趣味,沉静、安详的老太太。
2.第一节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3.第二节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
怎样的人呢?
明确: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
1.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你对后面发生的事有没有自己的猜想?有哪些是你没想到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故事结尾的出人意料。设置悬念,引人思索,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2.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3.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
个问题很耐人寻味。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明确: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明确: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对
5.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节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
类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个“我们”。
6.小结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二、概括文章主旨和写法。
1.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明确: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2.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明确: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3.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何在?
成功的人物形象描写,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成功的制造悬念,文章主题的深奥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五篇:《画》教案
《画》
教
案
山峰小学:吴任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出示课件,看图学习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a、示“远”和“近”两个词,请第一桌和最后一桌的一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如: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等。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3、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三、正确书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