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尚书》有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读《尚书》有感——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中一
前几日读完《尚书》,获益匪浅。《尚书》中记载了中国早期社会(夏商周)治国者的言论以及政治观念,《尚书》书名之来源,一解“尚者,上也。”即尊贵而具有无上权威之书。《尚书》成书时间甚早,其所阐述的政治观为中国接下来三千年政治体制确定了基本架构,传统的政治模式已经在尚书中得到成熟体现,包括天子、百官、人民的关系、百官分工、治民方略与治国之术等等。因此我想小谈一下我总结出来的《尚书》中表达的理想的政治秩序,不妄图高谈阔论,只想浅尝辄止,与诸君分享与交流。
政治秩序就是设想一个社会结构该如何编排,权力与资源该怎样分配。政治活动作为万事万物中一种活动,是否应该与自然秩序相吻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显然是这样认为的,即政治秩序服从于自然秩序,天地的秩序是人间秩序的模型。“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氏春秋)。”《易经》中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那么这个自然秩序是什么呢?天地是万物之始,人类即是天地之子。天地的秩序是长幼尊卑:天地生万物,因此天地最大,万物受天地滋养得生,应该感恩天地,顺天时地利而生;在人类社会中,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教养孩子成人,孩子有责任孝敬父母以报德。根据这一自然秩序,《尚书》给出了它理想的人间政治秩序:天子承载天命,代替天地统治人间;天子下是官吏,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官吏下是人民,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像家庭中的孩子,需要教化呵护。下面我们来依次地详细说一下。
《尚书》中,“天命”是个核心概念。天命即是自然秩序,然而天命无形无体,需要一个实物来承载,这就是天子。天子是天之子,天子的权威并不来自于自身,而来自于天命,因此一定要依天命来治理天下。商二十代王盘庚说,“先王有服,克谨天命。”当天子忤逆天命,他的权威与合法性便会瓦解。书中提到夏、商、周三王朝的更替,前一个王朝的衰落都是因为末代君王偏离了天命。商汤伐夏是说,“有夏多罪,天命亟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武王伐纣时对士兵说,“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天子之于百姓,就像父亲之于子女,有父亲的权威,“天子作民之父母,以天下王”;亦有父亲的责任,“皇建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庶民。”
然而治理天下事务纷杂,天子一人之力断不能胜任,因此需要一个官僚体系来辅佐。百官直接管理百姓的日常生活,处理具体事务,使得整个国家得以运转。尚书中已有明确的行政职能划分,洪范篇中提到八政: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官吏是天子和人民之间的枢纽,他的核心任务就是上佐天子,下教百姓。同天子一样,官吏的权威并不来自本身,而是来自于对他任务的完成,因此对官吏有严格的德行上的要求,洪范篇中提到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一个官吏如果有辱使命,会受到天子的制裁,“臣之有作威作福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誥酒篇中周公以商朝为鉴,禁止大臣饮酒,并严厉地宣称将对不听教导者格杀勿论。天子的重要责任是领导百官,鞭策他们一心为民,《尚书》中有多处谈及君王教导臣子要勤勉为民,“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官吏下面是人民。人民是任何政体的基础,没有人民,天子也就没有意义了。人民虽数量庞大,却需要少数精英的领导。尚书开篇即陈述了尧帝的功绩,他派人考察节气、制定四时历法,引导人民根据时节调解耕作,以确保生产。一方面,人民是天子与官吏的子民,是后者居高临下教化的对象。君主要设法使人民遵守治国原则,一通过严明的刑罚:周公告诫康叔治民要有严明的法律,但一定要“慎罚”,不能滥用刑罚威慑百姓,对待人民要像孩子一样,“若保赤子,惟民康乂。”;二通过谆谆教导,“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而另一方面,天子与百官的权威均来自于人民,人民的福祉是他们的工作目标,“保民”是政治工作的核心。周公说,“爽惟民吉康”,“古我先后既劳乃祖先父,汝共作我蓄民。”这一“民本”思想在尚书中很重要,为它将民与天命连接起来。民虽然是政治秩序中最低的一等,却与最高点的天地密切相连。民并不是绝对地臣服于统治者,相反,统治者的权威来源是民。一旦统治者玩忽职守,人民代表的天意就会惩罚他们,正所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纣王失德,“民罔弗欲丧,天曷不降威?”,民心一丢,商朝很快就灭亡了。综上所述,我可以得出下面这个图像。
由此可以看出,尚书的政治秩序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天地为天子之父母,天子为百官之父母,百官为百姓之父母。儒家的政治观与尚书是一脉相承的,论语中为政篇中,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书》(《尚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孔子认为家事与国事没有本质区别,做好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就是在从事政治了。在伦理化的政治秩序中,国为大伦理,家为小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好长幼尊卑的差序等级,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恪守本分,整个社会也井然有序了。近代以来,在西方武力与学问的冲击下,国人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审视又多以负面为主。称中国两年余年之政治为“黑暗封建专制”的观点已经普遍到路人皆知的程度。然而中国封建政治究竟有多“黑暗”,多“专制”,却是大多数人不闻不顾的问题。我在上文说到,尚书所阐述的政治秩序并不是自上而下的“绝对压制”,而是一种“相对压制”,皇权并不是绝对的,天子虽然手握大权,但并不可以肆意妄为,独断专行,天子只是代天统治,而民心又是和天命相连的,天子时时刻刻要记得自己天命在身。人民并不是绝对从服于天子与官吏,虽然一方面人民要顺从统治者,但当天子失德搞得天下大乱,人民就不需要再顺从。纵观历史上中国的皇帝,一方面受到官僚系统的牵制,如梁漱溟云,“谏阻封驳,补阙拾遗。”,嘉靖万历,二三十年不上朝,与皇权与官僚集团抗衡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维护民心,“遇有灾异大难,下诏求言,下诏罪己,策免三公。”汉文汉武这样的明君皇帝也下过罪己诏。表面上九五之尊,大权独揽,实际上却受到多股力量的节制与约束,时时有做一个好皇帝的压力。因此,我称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为“相对压制”或“软压制”,与之相对的就是“绝对压制”或“硬压制”,什么是“绝对压制”呢?我举古希腊城邦一例,便可一目了然。
与孔子同一时期的柏拉图写过一本书叫《理想国》,其中集中讨论了他心目中完美的政治秩序。与《尚书》相同,柏拉图认为政治秩序必然要符合自然秩序,“理想的城邦必然与自然同构。”柏拉图认为人的天性有三部分:理性、意志与欲望。理性是计算、权衡得失的智力;意志是勇气、坚韧等美德;欲望即为七情六欲,引导人做出不道德、不理性的行为。由此三类人性,柏拉图认为世上存在着三种人,他用三个金属颜色来代表:金、银、铜:金人拥有最佳的理性,有天生的领袖才能;银人拥有最强意志,适合做战士;铜人天资最差,易受欲望驱使,因此适合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供给城邦物质需求。在理想的城邦,柏拉图认为,三类人必须被辨识,并完全隔离开来,怎么办到呢?柏拉图认为要有一个公共的选拔机制,对所有新生婴儿进行辨别分类,根据天资然后划分到金银铜三组,永远不得通婚。那么怎么能让这些孩子心甘情愿地远离亲生父母并接受自己的金属颜色呢?城邦需要用一个“高贵的谎言”来教育所有的孩子,告诉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父母,那就是城邦;还有他们的金属色是天生不可改变的,他们只能接受他们的命运,对于铜人来说,他们必须承认自己是劣等于金人和银人的,并且甘愿为城邦做最脏最累的活儿。
柏拉图理想的政治秩序是一个绝对森严的等级制度,等级是根据天资进行排列,这样让城邦最高效率的运转。虽然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从来没有真正的实现过,但历史上的希腊城邦的确有一种近似于柏拉图设想的政治秩序。西人常以古希腊民主引以为傲,殊不知希腊民主远非全民民主。首先,希腊城邦是奴隶社会,城邦的经济依赖于大量的奴隶,这些奴隶是完全区分于公民的,只被视为财产,像雅典这样的城邦奴隶和公民的比例约为2:1,即两个奴隶供养一个公民,奴隶作为社会的主体,处于社会的绝对底层,没有丝毫的上升空间,经济上受强制剥削,政治上亦没有丝毫的地位,城邦用武力维持对奴隶的绝对控制;其次,公民中只有服过兵役的成年男性有参政的权力,占总人口比例甚微;再次,公民虽有参政权,真正活跃于政治的公民很少,政权基本为几大家族所掌控。每当阶级矛盾激化,或是有外敌入侵,便容易出现强人,化民主为独裁。因此,雅典实为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绝对压制,公民对非公民对绝对压制。
中国的情形却是大不相同,“为中国得免于奴隶社会,而后封建的阶级问题乃亦比较轻松,而竟趋于融解(梁漱溟)。”相对于希腊城邦之绝对压制,中国的封建政治建立在相对压制之上,像我刚才讲的,皇帝和官吏的权威不是绝对的。中国表面为专制,却是一个相对轻松、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政体,不需要过硬的压制力;希腊表面为民主,阶级矛盾却异常尖锐,必须依仗绝对压制来维持城邦。阶级矛盾的激化便会产生革命,导致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阶级矛盾溶解在社会伦理中便阻断了革命,阻断了社会的变更。中国自秦以降政治轮回往复,不出封建,盖出此理。这是外话,在这里不多做论述。我想说的是,不深究其故,就称中国历史为“黑暗的封建专制”的观点实在是偏颇,专制未必恶于民主,民主未必善于专制。我们应该抛弃对民主的盲目崇拜,认识到每一种政治秩序都有它的社会背景,亦有它的合理性,孰优孰劣往往是难以比较的,漫称一为黑暗,一为光明,即是浅薄之谬论。
总而言之,《尚书》阐述了传统的中国政治观。《尚书》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古人心中的自然秩序上的,它描绘了一个井井有条的差序结构,这一政治秩序直接由孔子继承,并发展成为了中国的道统。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是自上而下的刚性的等级制度,而是充满变通可能性、具有巨大弹性的政治体制,天子庶民地位悬殊的同时,民贵君轻的思想根深蒂固。弄清这一道理,极有助于理解中国的王朝政治。另外,以黑暗专制标签一以盖之的言论断不可取。今人当以更冷静、更客观、更宏观的目光重新阅读我们的经典,我认同梁漱溟先生的口号,“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一旦于老中国有认识后,则于近几十年中国所以纷扰不休者,将恍然有悟,灼然有见。”
第二篇:观《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有感
观《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有感
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寥寥数句却写绎出百年人生之沧海桑田。浮沉随浪记前朝,更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教诲。
人生如戏,人来人往多少事。
圣者,以省·慎于己,以忍·让修身,以宽·恕待人,以经·权处事,以施·报为己任;以诚·信立天下,以中·和铭道之道。
欲做精金美玉,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之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一省、一慎之间,方显是非烦恼之源由。多行不义,多言不义。有失不戒,有益不劝,玩物丧志,人之通患。何意?尚尊贤之教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笑谈人世沧桑,何呼。
以忍修身,以让明礼,仕之志也。世路崎岖,人情反复,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若人皆为之,皆为仕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若人皆为之,则天下安泰。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亦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恕。宽者厚也,厚者恕也,仁也。何以为之宽,何以为之恕。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亦是,不以己能病
人,不以人所能愧人;亦是,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亦是,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得此,可得宽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皆有经者,亦有权也。经者道之常,权者道之变。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是二者强名也,曰当斯尽之矣。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实则,义当守经则守经,义当用权则用权,所以谓义可以总括得经权。
圣者,以诚·信立天下。诚者,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又不能以不信而成物,有况乎人事?知诚者,以诚感人,人亦以诚应。非诚者,以诈御人,人亦以诈应。
百年人生,苍苍茫茫。谓之,何意笑谈,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此文之感悟,吾之感慨,不足以明道。人不可狂狷,亦不可萎靡,应省慎、忍让、宽恕、经权、施报、诚信、致中和。此皆为为人之源,处事之本。
第三篇:中国传统情义观
我看“情义”二字
驶在历史的边缘,浮现眼前的是那不计其数的过往风云。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恢宏气势,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幽若缠绵,也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逍遥自在,还有“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的情义深长!论及“情义”二字,相信大家已是非常熟悉!耳熟能详的有:水浒的忠义堂,一百零八好汉情相许、义相交,以“情义”二字行遍天下,传誉四海!三国的桃园结义,刘关张三兄弟,情为重,义当先,以“情义”二字打出一片天地,千古流芳!这都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在现在看来我们是望尘莫及,那份情义远远是我们无法仰及的!“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是多么深沉的情义啊!因为有理想的凝固,情义变为了一种信仰。因为是信仰,所以才不容抛弃与背叛。他们的情感天动地,他们的义石破天惊!情义二字深深的烙在了他们的心间!结义兄弟的故事不少,可是中国人说到结义就非要说刘关张。对于这样的历史风云人物,不就是因为他们重“情义”吗?历史留刻了这份“情比天高,义比海深”的印记,在千百年的传承中经久不衰,不正是情义的可贵,情义的重要吗? “情义”二字,集聚了多少英雄好汉的魂灵!为了此二字,有多少红粉佳人独锁春秋,消得人憔悴!为了此二字,又有多少忠肝义胆的有志之士壮志未酬,埋骨他乡!如此的二字,淌在历史的长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代代的传奇,历久弥香。
或许在我们看来,现在的社会情义二字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早已渐渐淡忘,渐渐怀疑它的存在,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在抗洪抢险,在抗震救灾中,“情义”二字是连接人与人的脐带,是生命垂危时的精神支柱!在这个传统中的中国,情义是必不可缺的一大元素!没了这两个字,就像是没了活力的生命,就算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更好的发扬下去!
像《三国演义》这样完整描绘情义历程的故事仅此一个。《三国演义》会流传,那些权谋都只是世间的过客,唯有人性不会被时间筛走。人的一生很难有一段情义可以有幸经历这么多挫折,所以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个名字让你念念不忘,如果有个声音一直给你鼓励,如果有一双眼睛让你心领神会,如果有个身影让你无需防备,那么请你相信,你拥有的都是情义,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情感,它不仅是你情感的充实,更是你存在的见证。
“情义”二字无处不在,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我们存在过的地方,虽然那份“情义”没有刘关张的那样深沉,也没有梁山好汉般的密不可分,但它绝对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一份珍贵的感情!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伸生命的宽度!而想要有更宽更广的人生,“情义”就是我们在探索、追求中的背囊里必不可少的一位成员!
情义,生死的力量都阻隔不住心灵的牵挂,就算是上苍也会为之震撼,草木也会为之倾倒,何况我们都非草木,岂能不感慨情义的伟大。
有了情,我们不再孤单; 有了义,我们不再迷茫; 有了情义,我们不再彷徨!
没有永久的人生,却可以有永恒的情义!
第四篇:读“酒”——观酒庄有感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
第一执笔人: 小组成员: 学院、专业班: 社会实践地点: 学年学期: 指导教师:
读“酒”
酒确实是个妙物。不喝酒的日子,大家彼此都相似,喝了酒的日子,就各不相同了。几杯酒水落肚后,觉得飘飘然、醺醺然,于是,平素沉默寡言、道貌岸然的人,会绽出笑脸,玩话、笑话、差话、脏话、下流话就会被梗直的舌头从两片唇间不断顶出,生活透明的色调和柔和如蜂翼的韵味就溢满了空间,再被量大壶空者灌下几盏,则就玉山颓欹、吞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哭笑无常了,这是酒劲。
这学期,有了这个机会,我们结伴而约,前往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参观。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博物馆之中的参观,酒庄的沙盘和清朝人们打酒步骤的模型勾起了我浓烈的兴趣与玩心。而张弼士的拳拳爱国之心,救华振国之意,睿智聪慧的经商头脑让我敬佩异常。在观看名人参观酒庄的历史中,钦慕已久启功的书法让我尤其激动,一笔一划的看下去,看了很久。
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和葡萄酒有关的有趣的知识,例如,葡萄酒是用橡木桶装的,而橡木桶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他是烤出来的,因此在有的葡萄酒中可以闻到熏烤的味道,就是橡木桶的味道。而且仿佛他们是天作之合,橡木桶装其他的液体都会漏,但唯独装葡萄酒不会漏。
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关于冰酒的。我看到了一座冰山的模型,而电视上播放着冰酒的制作过程。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东北有一座酒窖,从各个方向看新疆才是比较合适有酒窖的地方,看了这个我就明白了。原来东北产的是冰酒。每年之中有两天温度低于零下八度,而这个时候,葡萄中的水分全部变成冰,在这个时候采摘的葡萄——我看到视频中酒窖发动了市民,市民享受着采葡萄的乐趣。
有一段时间,市面上流传着农家自制葡萄酒,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新鲜非常有营养的农家自制,但其实因为自家条件与设备的问题,各个工序都很难做到,而且非常难杀菌消毒,葡萄酒的营养和封闭条件成了细菌的温床,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安全很难得到保证。
在酒窖的入口,我们就闻到了浓浓的葡萄香味。参观了各种各样的酒桶,其中有一个1.5吨储存量的,非常惊人。而在酿酒小课堂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其他关于葡萄酒的知识。例如,葡萄酒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按照有无二氧化碳可以分为无泡酒和起泡酒(例如著名的香槟),按照使用葡萄的种类可以分为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区别在于白葡萄酒使用的是去皮去籽的绿葡萄,因此口味比较清淡,又例如按照酒精度分类可以从甜,半甜,半干,指干(白兰地)。以及葡萄酒并非起源于法国而是波斯,既伊朗,而他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相伴。也了解到了葡萄酒的侍酒礼仪,不同的葡萄酒用不同的杯子,这些杯子不同的高矮胖瘦可以将葡萄酒的色泽,香味的美丽放到最大。
参观完地下酒窖,我们意犹未尽,带着第一次参观酒庄的新奇,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一步学习了与张裕酒庄有关的酒知识。酒知识普及环节以问答的方式展开,一问一答中,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酒庄提供的小礼品——一瓶小巧且包装精致的白葡萄酒。
通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我第一次知道了葡萄酒的制作起源于伊朗;如果对一瓶葡萄酒做出评价,一般要通过色泽、香气、味道等三个方面进行品评。而且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盛酒器皿,这些知识都是在我参观酒庄前所不知道的。“张裕”作为一个有着一百二十四年悠久历史的葡萄酒品牌,现共有包括烟台卡斯特酒庄在内的六大葡萄酒生产酒庄,分别是新疆张裕巴保男爵酒庄、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辽宁张裕冰酒酒庄、宁夏张裕摩赛尔十五世酒庄和陕西张裕瑞那城堡酒庄。
我们进入大学,已经进入了半个社会,而在进入社会之后,我们可能接触到一些场合需要我们了解这些知识和礼仪。因此在酒窖中浸浴酒香,在知识课堂中了解葡萄酒的知识和礼仪,在用机智赢得的白兰地中感受独属葡萄酒的酒香与果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与一次完美的体验。
有人说,“酒杯里总是要沾一点好酒,无论什么散文都无法说清杯底这点酒,有的只可意会。”对此,我只能坐在屋子的角落里,放下笨拙的手,静悄悄地去想《菜根谭》中所谓的“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的趣味。
第五篇:读《李光耀观天下》有感
务实与真诚
——读《李光耀观天下》有感
原创: 雁过留声ly
购于北大,在出差的飞机和高铁上读完,这本《李光耀观天下》给予我很多启示。严格地说,这本书没有详实的论据,缜密的分析。教条式的理论,但作为一名20世纪最为成功、睿智的政治家之一,李对世界各个国家区域及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这些观点非常“李光耀式的”,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书里分专题对各个国家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过程的经验、问题、挑战和未来进行了论证,语风上保持着一种不疾不徐的谈话式风格,而的确每一个小节之后,都附有与作者访谈的内容。由于作者自身的地位、成就和个性,李光耀对涉及的有关问题都给出了坦率有时甚至是犀利的看法,没有职业政治家式的模棱两可和外交辞令,使本书更具有实践探索意义。
书中的第一章即以“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央”为题谈到了中国,这一部分篇幅着墨最多,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的论述篇幅,主要观点可以罗列于下:
1、中国不是一个新的强国,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强国,中国在腐败和法制方面存在问题,中国将发展其制度和体制,但完全是中国式的。不管他们的改革发展成怎样,有一点不会改变,他们将维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
2、中国会增强实力,悄悄崛起,中美之间目前不存在激烈的不可调和的意识形态冲突,中美之间会出现的最大危机是在台湾问题上,但李光耀认为大陆与台湾的重新统一是时间问题,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阻挡的,经济将会解决这个问题,逐步和不可阻挡的经济整合将把这两个社会连接到一起,中国将认识到没有使用武力的必要。
3、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国内稳定、对外和平,在复兴初起形成的巨大自豪感和爱国主义会滋生民族主义发展,发展为过于独断和民族主义,如果催生外部环境恶劣造成衰退和混乱,会消耗政府精力去处理,从而影响发展,稳定之外中国现行的法律和体制无法催生我们的创新创造力等,也会一定程度妨碍中国经济增长。
李光耀同时谈到中国过去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的领导层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理智地处理国内这些挑战。
4、李光耀也点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类问题。(1)地方政府重视GDP短期增长忽视环境和长远规划;(2)沿海与内陆省份之间,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出现不断扩大的财富差别;(3)发展不平衡已导致人口城市化、城市规模爆满等问题;(4)如何处理那些低效的国有企业;(5)经济结构调整,中国需要从出口导向经济转变为以国内消费为导向。为了做到这一点财富必须更加合理地分配,经济增长必须惠及所有的人。在正文之后的访谈里李也对一些诸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传统、中朝、中美关系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也是很有趣的:比如谈及在台湾当地调查显示,支持“独立”的人要更多的问题时,李光耀明确指出“民调”是毫无意义的,台湾的前途不是根据台湾人民的意义确定的,而是由台湾与大陆力量对比的现实,以及美国是否打算进行干预来确定的。再如就与美国人打交道和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区别,李光耀谈到美国人多少还比较仁慈,不会逼迫你;中国人不在乎你所实行何种体制,只是希望你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中国之外,李光耀还对美、欧、东亚、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区域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在很多方面提出了独特的主张。比如对日本作者提出走向平庸的看法,他认为日本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日本年复一年对此毫无动静,这使其逐步走向平庸,而有些政治观点非常令人思索,在政党制度方面,他提出两党制最大的问题是,一旦落实,最优秀的人才不会选择从政。参选得冒很大风。竞选活动会变得非常不文明,甚至卑鄙恶毒。如果你才干超群、事业有成,何必为了参选而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只赌上自己的利益,还会牵连家人。你也许宁可置身事外不趟这趟浑水,继续过着好日子。在减薪上,他提出:部长减薪已足以使我们越来越难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政。讨论部长减薪时,如果我还是内阁部长,一定会坚决反对。但年轻一代的部长决定顺应民意。每一次减薪,部长因为放弃其专业或银行事业而做出牺牲就更大。新加坡与英美大国不一样,它的发展需要精英性团队。
这部书完成于2013年,那时的李光耀已90高龄,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政治家,其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中的观点带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尽管新加坡作为一个区域性小国,其理念和实践无法也不可能完全为我们所复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大家读一读,合卷之后独立思考,以务实的态度找准我们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