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5 16:1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

第一篇: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

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

文 / 张晓兰

读“魔鬼”的夏天结束了。

我素来胆小,对鬼怪乱力的惊悚恐怖影视书从不涉猎,入手三册《魔鬼在你身后》,是因为一篇言辞恳切的《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序言》,阅读推荐语也让我坚信——这或许是心理学题材,魔鬼不过是意念的故弄玄虚,结尾肯定抖个大包袱。当然,我还是做了一点心理建设,同时放缓了阅读进度,以备不适之缓冲。

美 / 丹·西蒙斯

附上序言的部分文字:

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德古拉和吸血鬼都是无稽之谈。但精神吸血鬼是真实存在的。

可以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精神吸血鬼“进食”过不止一次。这些恶魔连孩子都不放过。

作为成年人,我们在工作中几乎都遭遇过精神吸血鬼的攻击——心胸狭窄、崇尚权力的经理让我们工作不顺,生活悲惨;管理者或监督者武断地指使我们,他们对权力甘之如饴,就像精神吸血鬼吮吸温血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遇到精神吸血鬼——在高速公路上,在公共场所,在政治生活中。可悲的是,我们许多人在私人关系中也遇得到精神吸血鬼。

没有人的脖子上留有真正吸血鬼的咬痕,但精神吸血鬼却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

一个夏天过去了,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波多折的故事情节和悦读汇读书打卡制的交替作用下,总算善始善终。

意外的是,这部斩获恐怖小说界三大重量级奖项的经典之作并没有让我体会到精神极度可怖之感受。

现在看来,故事情节当然有刺激性的,尤其是对着某些段落的细节描写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惊悚效果。

故事背景设定在1981年,甚至隐晦的关联了约翰列侬遇刺、里根总统遇刺等重大事件。寻找尼娜的梅勒妮在1988年的冬天来临时觉得很饿很饿,而这部著作首次出版是在1989年……估计当时的读者现实代入感太强了,所以才会出现全美为之尖叫的盛况,就像我们小时候一度流传的“毛孩儿吃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这种谣言,当时无比恐惧,现在看来不值一哂。

抛开部分行文的拖沓,经典也算实至名归。即便以现在的认知通读,()也仍有不逊于看好莱坞大片的酣畅淋漓感。查尔斯顿、费城、多尔马恩岛的三场集中战斗把故事分为三段,每一段都让人叹服作者想象力之波澜壮阔,唯一的遗憾是我不太懂国际象棋,否则品味多尔马恩岛对战的精妙感大概要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历时八年写就的80余万字巨著,最初竟源自丹·西蒙斯的一个短小的梦境。书中很多语焉不详的一笔带过,如威利、尼娜、梅勒妮等的出身、梅勒妮听到的童声低语等,也隐约印证了梦境迷幻之处。我本人并不害怕现实的恐怖,但是对无法解释的现象却容易害怕,在读到梅勒妮和迷瞳部分时,是有做过噩梦的,彼时惊醒之余心悸犹存,被类似梅勒妮的傀儡双手扼颈的感觉仍特别真实,大约是这个情节印证了我潜意识里的一点心魔。

有人吐槽中文译名,觉得不如直译的《腐尸为飨》或者《腐肉解饥》之类的切题,但我却认为这个意译很棒。

魔鬼到底是什么?可以套入很多指代含义。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读此书,大可以把它看成一部拟人的故事——精神吸血鬼不过是我们意念的心魔,要杀死魔鬼,就要先杀死心中的恐惧。没有什么比独立不屈的意志更强大。

就像序言中说到的我们在工作、生活中

很可能已经遇到了一个“精神吸血鬼”

他们用了念控力

扭曲我们的意志,吸食我们的灵魂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杀死心中的恐惧

用独立不屈的意志战胜他们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

都由我们自己来掌控!

第二篇:光,打在你身后美文

高中的时候,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班里同学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小表弟,代表着幼稚、天真、不懂事,也代表着好说话,不会拒绝别人。我不喜欢这个外号。

一次课间的时候,老贺路过走廊,聽到同学这么叫我,随口评论了一句:“嗯,还是很像你的。”奇了怪了,自从老贺说这个外号还不错之后,我也就觉得这个外号还真不错。

老贺是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也是年级所有文科班的英语老师。学校里都是他的传闻:教课很厉害啦,英语口语全市冠军啦,老婆很漂亮啦,每晚要去我们当地最高级的酒店吹萨克斯啦。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一个老师怎么能去酒店兼职呢?

可老贺每次出现在学校的时候,都很自信,脸上挂着微笑,好像处理别人的议论,于他而言只是掸掸身上的灰尘那么简单。

我很羡慕他,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因为崇拜久了,就好像和他很熟一样,以至于鬼使神差地,我鼓起勇气站在了老贺他们班的门口,等着他下课。

高中时的我不是一个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人,但不知为何,看到老贺,我有想表达的欲望。我说:“贺老师,我是理科班的学生刘同。我很想进入您的班。我知道这次考试我还差一些,但是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好的,我知道了。我回去考虑一下,你也不用太着急。”老贺带着微笑说。

后来,当我的名字真的出现在文科重点班的编排表时,我在心里着实激动了一番,并且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可惜进入高二之后,我的成绩依然没明显的起色。我开始躲着老贺,不是因为缺乏自信,而是怕他失望。

老贺似乎发现了我的异样,他也不找我聊天,而是点名让我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我的普通话很烂,他偏偏让我参加演讲比赛;我逻辑也不是特别清楚,他偏偏让我组织班级的辩论队;我根本不会跳舞,他偏偏让我和几个男生一起跳民族舞《珠穆朗玛》……

我听课听不进去,每天无精打采,觉得世界全是黑的,唯一的光,可能就是老贺发现我沉到海底,冷不丁把我打捞上来那一下。虽然我想一直沉在海底,但每次他点到我名字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告诉自己: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一定要做好啊,要做好。

我和同学跳《珠穆朗玛》拿了一等奖,我参加英语口语比赛拿了优秀奖,我参加定向越野五千米跑完了全程,我把黑板报搞得乱七八糟拿了最佳创意奖……我成绩不好,但老贺让我体验到做学生取得好成绩之外的另一种获得成就感的方式。人生的齿轮,就这样慢慢开始运转起来。

高考结束,我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老贺特别开心,对我爸说:“你儿子总是能从一片废墟中找到一点点光,打也打不死。”

也许是老贺当初说“他是一个会在黑暗中找光的人”,所以后来无论遇见怎样的事情,我的第一个念头都不是“怎么办,完蛋了”,而是“来,我们来看看光在哪里吧”。

2015年春节,同学聚会,老贺也来了。我问老贺,高二时为什么会允许我进入文科重点班?他似乎想了很久,然后说:“你之前在理科班好像做任何事情都躲在后面,我就觉得你这个小孩气场很小、很弱,我完全没有想到你能主动来找我。说实话,那样的你把我都吓到了。我很吃惊,你这样的人怎么敢来跟我谈你的想法呢?”

光打在你的身后,墙上便有了巨大的身影。

“与其说是相信你成绩会好,不如说是相信你比同龄人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吧。”

也许,当你努力想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信念会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高二那年,我会在走廊上叫住老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篇:我在你身后的伤感故事

1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一个真心的人不容易,能再遇到的人之中用心去爱上一个自己在乎的人更是不易。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珍惜这场爱呢?

在茫茫人海里,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并爱上你,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一定是我在前世的红尘里虔诚的祈祷感动了佛,所以才遇到这么好的你。

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掏心掏肺的去爱一个不爱你的人,最后换来的一定是遍体鳞伤;而有另外一个爱你的人一直在你身后默默付出,而你却视若无睹。

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陷入这样一个境地,那就是自我伤害。等到伤疤愈合之后,也许还会继续承受这样的痛,也许会成熟,重新选择接受现状。而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只要心中不会觉得后悔,自己能够感到舒服,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情!这一生谁都逃脱不了,这一世!总会有人为之而痛彻心扉;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都会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在梦里,在闪烁的星空中。把自己当成电影里的主角,反复演绎着一段本该属于自己的爱情,可是故事的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既然人生就是这般的模样,我们为何不奋起反抗,用不甘来改变周围糟糕的一切。比如从爱情开始,忘掉那个总是让你流泪,爱而不得的人。回头看看不远处,那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在为你着想的人,虽然有时会觉得她讨厌,但是她是那个爱你深到骨子里的人!

有时候总是会觉得自己傻,而并不是真的傻。只是因为在某人的心里,藏着许多不能说的秘密。是爱你而不敢对你说,是想你而不能与你在一起。

也是像陪你看一场电影,像其他的情侣那样,能够在你怀里撒娇,让你陪我去坐摩天轮,看演唱会。而这些,在很多时候都不会实现的,因为我们爱的那个人,却在像我一样爱着一个不可能爱上自己的人。

当初看钱钟书的《围城》时,以为他讲的故事不关爱情的事,可是后来才发现,爱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城外的人想进去”其实说的也有关我们之间的感情的,你用力爱的人却不爱你而你身后却又有一个用力爱你的人。我们都忽略了身边最宝贵的东西,而拼尽全力去追寻最遥不可及的东西。当一切都恢复平静,你渐渐发现身边的珍贵时,也许为时已晚了。

听过的故事多了,也就会写了;经历过的爱情多了,也就会明白了,原来一切的一切,平凡看不见的才是最真实,最美好的。

夏子是一个很优秀的姑娘,虽然人长的并不是那么出众,但走在人群里,还是能够吸引人的注目。

在大学那会儿,她不像其他姑娘那样经常化妆,也不会去唱K,逛街之类的。而是经常在图书管里,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

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姑娘要么会像言情剧里那样遇到一个阳光文艺的男孩,渐渐的两个人就会走到一起,发生很多浪漫的事。其实不然,她早在高二的那年就遇到了自己以为会相守一生的白马王子肖。不过男生的性格,爱好和她完全不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两个人居然走到了一起。

不过惋惜的事他们不在同一个学校,属于异地恋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异地恋最苦的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却不能像其他情侣一样,一起手牵着手逛街,吃饭,偶尔还会闹一些小矛盾,不过一般都不会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而在此之前,有一个男孩也喜欢夏子。在我看来,那个男孩和夏子才是最配的一对。他们有相同的话题,有类似的梦想,也有类似的性格和爱好。不过好像这些都是命运故意安排的一样,最先遇到你的不是我,我晚到了一步,所以我们不可能会有结果一样。

于是男孩只能是成为夏子最要好的朋友,在朋友二字前面少了一个字。也许是因为少了这一个字的缘故吧,男孩有时候看着夏子的笑容居然莫名的生出一种忧伤的情绪,就是莫名其妙,没有原因。

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夏子和肖发生了冲突,原因是她想留在本市,离家近一点,节假日可以很快的回到家,也不会让家里人为她担心。可是肖的梦想是去北方,他喜欢北方,想在北方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就这样,他们虽然争吵了,但还是彼此相信,将来一定会走到一起的。所以她和肖约定节假日彼此都回去对方的城市。

当夏子把这个约定告诉男孩的时候,男孩首先是心痛,再后来就变成了祝福。第二天男孩就把志愿改了,虽然他很想去传媒学校,但是他心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就是在这座城市里,要有一个人,像家人一样的人需要他去关心,去照顾。因为那个人虽然看起来很要强,但是在他心里,却是一个受不住风吹雨打的小姑娘。

就这样,男孩悄无声息的留在了夏子所在的学校。开学报到的那天,夏子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男孩,惊讶男孩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男孩只是敷衍的说志愿报错了,所以才来到的夏子所在的学校。

夏子也没有过多的在乎什么,只是觉得他在这里挺好的,至少还有这样一个好哥们儿陪着自己,至少委屈了,想流泪的时候还可以找他。

所以在大学的前两年里,夏子流了三次泪。而三次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两年的时间,肖只回来看过一次夏子,而夏子却去了肖的城市三次。在那个很穷的学生时代,我们怀揣着爱情最纯真的样子,坐着十几个小时的廉价绿皮火车,只为了和在乎的人见一面。

而当夏子去找肖的时候,他只是来陪她吃了饭,然后说学校有急事,老师正在找他,于是就匆匆的离开了,留下千里迢迢赶来的她,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荡。

夏子每次回来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去找男孩,把所有的苦楚都告诉他,然后喝的大醉。而男孩什么话都不说,只听她说,然后再陪她喝酒,醉了之后把她送回去。他会一直坐在夏子的旁边,直到她的酒醒了之后,给她送来早餐才离开。

终于夏子在毕业之前和肖分手了,因为她觉得两个已经没有了感觉的人与其拉拉扯扯的相互折磨,不如早点放手,彼此都好过。

再后来,夏子去了沿海城市工作,临走的时候,男孩来送她。男孩告诉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需要我,说一声,我会第一时间赶到你的身旁”

最后,夏子还是走进了登机口。

第四篇:《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读书笔记

《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著。第一章: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1、欺骗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小的成本,更大的收益。

2、行为的动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人们按照不同的动机行事。案例:以小额罚款来遏制幼儿园家长迟到问题,实际上将取得相反的效果。因为之前人们尽量不迟到是基于一种社会和道德动机,但是有罚款制度之后,人们将用罚款来“购买迟到的权利”,行为将尊崇经济动机。(I:这是行为经济学中典型的锚定问题)

3、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数学方法来发现欺骗行为的存在。相扑运动也存在欺骗行为(比赛放水)。

4、一个自觉付款购买甜饼的案例,说明欺骗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同时也证明了“人类内在的诚信问题”:“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他都会坚守一些原则,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感到幸福,虽然他可能并不会从中获得什么(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甜饼付款的数据表明,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人察觉的时候,他仍有87%的概率控制住自己不去做邪恶的事情。(I:未必,如果考虑风险,可能很多人不作恶,只是因为他们觉得从期望上来说,偷一个甜饼的收益是负的。如果不是甜饼,而是钻石,可能这个不作恶的概率会极大下降,因为收益期望极大提高了)

第二章:三K党跟房地产经纪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本章主要讨论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拥有更多的信息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对价格的制定。博弈论的一些基本知识,无新意。

案例1:戴维森·肯尼迪通过公布3K党的“秘密信息”,有效打击了3K党。

案例2:由于有网站将各家保险公司在定期寿险的价格做了详细的搜集和对比,导致了这一项目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得客户,除了降价别无他法。

案例3:地产广告问题,说明: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比较具体而直接的广告语会更加促进消费。

案例4:针对大型约会网站上个人资料的分析:大部分人喜欢吹牛,夸大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相貌和经济收入。自称金发的女性远超出美国的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只是染的而已)。

第三章: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

本章实际上讨论了两个主题。

主题一:“传统智慧”——人们经常会把那些便利的,以及与我们的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认定为真理,并努力拒绝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或跟我们的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又总是会接受那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尊的东西(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John Kenneth Galbraith)。实际上这个概念类似于“信息制造真像”、“知识制造真理”这样的表述,以及培根所说的“族类、洞穴和剧场假象”的综合体。

案例1: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米奇·斯尼戴尔(Mitch Snyder)的人为美国无家可归者奔走,为此他不惜信口开河地捏造了非常夸张的数据,获得了公众的关注。

案例2:亚特拉大警察在90年代前半期也曾经隐瞒大量的犯罪报道,因为他们要改变城市的暴力形象。

案例3:警察通常会制造这样一种假象:警察与之毒贩的对抗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因为毒贩经济优越,设备精良。

主题二:关于毒贩的真实经济情况。贩毒网络基本上和资本主义企业没大区别,甚至和“麦当劳”非常类似。真正高收入的只是金字塔结构顶层的犯罪分子,而小罗罗们的收入,甚至低于美国法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一起,因为他们非常穷困。

第四章:犯罪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这一章有点意思,它反映出我们理所当然的“经验和逻辑”与统计数据之间的巨大差距。

关于犯罪率下降的问题:

1、犯罪率下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几乎没有关系。人们经验上认为,良好的经济形势会使得大家“安居乐业”而较少地犯罪,但研究表明,失业率下降1%,只会对非暴力犯罪产生1%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失业率下降了2%,而非暴力犯罪下降了40%。

2、死刑的威慑对犯罪率下降的影响很小。

3、美国警力的增加,对犯罪率的降低大约只有10%的贡献,换言之,增加警力对犯罪的影响较小。

4、新的巡管策略对犯罪率的影响不大。

5、禁枪和犯罪率下降无太大关系。典型反例:瑞典几乎至少人手一枪,但犯罪率仍然较低。而所谓“允许携带枪支而使罪犯退却”也不能有效遏制犯罪。

6、真正与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犯罪率急剧下降密切相关的,是70年代的堕胎合法化。堕胎导致那些“易犯罪人群”在90年代之后并没有大规模出现(一个超级有争议的看法)。

第五章: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本章无太多有有价值的内容。

第六章: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

统计数据表明,黑人和白人给孩子起名时,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偏好。存在一些“很黑人”或者“很白人”的名字。其他无太多有价值内容。

通过对各章的理解,感觉经济确实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本来那些“传统智慧”就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了,现在发现“传统智慧”之外居然还有很多我从来没有见识过的东西。突然想起凤凰卫视阮次山说过的一句话“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这本书其实没有一个很连贯的主题,所以我的笔记也会比较零散。请注意,下面这些记录不一定全部是作者写出来的,有部分内容是我的体会和总结。好了,请大家跟我一起享受一下这趟“魔鬼”之旅吧。

1、有的人说,经济学其实是一门研究人们动机的学科:人们怎样得到自己想要或者需要的东西?这里最大的变数在于人,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即便都是理性的参与者,面对相同选择时,由于动机不同,做出的决定是不一样的。《魔鬼经济学》里面讲到的有些例子就是,研究人的动机中不被常人注意到的一点,探求隐藏在每个事物后面的真相,以此并分析它们对社会最终发展的影响。

2、传统智慧—指那些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因为有钱有势的人普遍使用,结果就为公众所接受为整理的说法。

3、动机一般分为三种: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经济动机比较好理解,社会动机是指人们不想让其他人看到自己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是出于一种维护自己外在形象的需要;道德动机是指人们不愿意去做一些自己认为错误的事情,是出于一种维护自己内在形象的需要。

4、任何激励本身都是一种平衡的结果,关键是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把握好平衡。

5、无论人类设计出了怎样的激励机制,总是会有一群聪明或者不那么聪明的人在试图寻找方法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6、如何来做数据分析:1)明确分析的目的,即做数据分析是想得出关于哪方面的一个结论。2)明确你有什么数据,或者说为了做这次数据分析你还有可能收集到哪些数据。3)根据目的和现状,先要判断你是否有可能通过这批数据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有些情况下,有 2

可能你竭尽全力得到的数据仍然没法支撑你最后的结论。比如数据不稳定,始终有10%的误差,但要得到想要的结论误差必须控制在5%以内,那么用这批数据来分析就是不恰当的。4)在得出结论前如果有一些预估,会更快的让你达到目的,也能很好的帮你避免误差。根据你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根据别人的经验,或者其他数据,对于最终结论和一些中间数据你是可以做出一些预判的。横向对比会很有帮助,比如产品线的横向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横向对比。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结论,但最终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是心中有数的。但切忌为了你心中的那个结论,捏造数据或者带有偏向性的进行分析。5)对数据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尤其是中间结论,一旦发现不对就应该多次或从多方面进行验证。6)还有3类误区是需要避免的:只关心数据结果,不关心过程(比如,就知道那个广告的流量大,没注意那个广告比别的大三倍);只看大数据,不看小数据(比如,只发现交易量疯狂增长了,没注意虚假交易疯狂上升了);只看数据表象,不看发展过程(比如,只知道现在的行业分布均衡,没发现曲线的前方已经出现裂痕)。

7、大量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表明,根据提供者以及具体情景的不同,人们会愿意为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支配不同的价格。所以,最有活力的经济模式从最开始的产业经济(制造业)开始,发展到前几年的服务经济,最近又演变成了体验经济(注重为不同客户提供最佳的体验),当然,现在体验经济还比较弱小,但是迟早会成燎原之势的。

8、无论一个人多么自私,他都会坚守一些原则,去维护别人的利益,让别人感到幸福,虽然他可能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亚当斯密

9、信息不对称会改变你在交锋中所处的地位。比如房地产中介很容易利用一些他知道而你不知道的信息黑你一把。但信息社会带来两个问题,1)如何确定你自己拥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如果你以为对方不知道,结果对方不但知道,而且还清楚你不知道他知道,那么你就处于劣势了。2)如果确定信息的真实有效?或者准确地讲是对于你当前处境的正确性?很多信息的正确性都是依赖于一定背景的,使用这些信息时你要清楚的知道对你当前的处境是否适用。

10、激励确实会激发人们去做某件事情的热情,但最终结果如何,主要得看当前激励带给他的价值,以及他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因此,要想一个人去做某事,给他的诱惑要足够高,要想他不去做某事,给他的代价要足够高。但是请注意,这个不是绝对的,上述只对普适情况有效。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具体如何选择还取决于当时的背景。

11、不要轻易相信用户的描述,甚至是选择。比如sony对于新psp颜色的用户测验,被测用户都选择白色(好像是这个,不太确定了),结果最后带回家作为礼物的psp却都选的黑色。因为用户做出一个选择除了经济成本,还有社会成本和道德风险。但是大批量的数据至少还是能说明绝大多数用户的最终选择。

12、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用数据说话,找出背后的真相。

13、人们总是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

14、为什么有人愿意从事高风险却又低收入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还处在这个行业的最底层,一旦他们能够脱颖而出,那么他们就过上了低风险却又高收入的工作。(貌似跟以前的国企有点类似,现在又不一样了)

15、当很多人愿意竞争(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能够竞争)一份工作的时候,这份工作其实就不具备太大竞争力了。

16、要想在竞争中晋级,你必须证明自己拥有相应的能力。

17、“破窗理论”: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户,如果过几天大家对此毫无所觉的话,那么他会觉得打破窗户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很有可能会打破所有窗户进而烧掉整栋大楼。

18、“破窗理论”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不要忽视小的错误,对自己也是。

19、人们对不可控的东西存在一种恐惧。大多数的人都愿意相信一个可以控制、看得见摸得

着的东西(哪怕这是一种风险,人们都不会非常害怕),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或难以控制的因素。这个在《上帝掷骰子吗?》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到时候再细谈。20、另一个有点类似的:人们会对迫在眉睫的问题感到恐慌,但对于长期的隐患却浑然不觉。温水煮青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要迫使一个人采取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明白事情的紧迫性。

21、研究表明,在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养成过程当中,基因大约会占到50%的因素。

22、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他,而不是教导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不想要孩子看电视,那么你最好也少看。但是父母施加这种影响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并让他自由发展,而不是限制他只能往你预设的那个方向发展。(好吧,我得承认,让孩子自由发展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而且是在中国这种环境之下)

23、父母本身的特点比父母的教育行为对孩子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即“父母自己是怎么做的”比“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更能够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4、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但在长期的交往中,第一印象的影响会逐步减弱,你本身的特质开始发挥作用。

25、有些行为单个发生的时候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当他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的时候,就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五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所编写的一本从日常“细屑”的诸多事项以罕见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经济学原理进行考察的经济学书籍,其中内容生动语言诙谐,为并不具有较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带来了一种阅读的享受。

本书中讨论了美国部分中学里教师的欺骗问题。由于学生得高分会为他们带来更多收入这样一种激励存在,一些教师倾向于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作弊以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带来了教育质量的降低。作者将日本相扑运动员们为了取得更高的收入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放水的情况与此进行类比。然而我认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扑运动员们相当于进行了一种谈判(似乎不是科斯谈判),这种谈判可使二者的总收益增加,而我认为这种总收益增加并不带来任何负外部性。因为就算有一个人故意放水,他们也会尽量将比赛比的逼真,因而不会影响观众们观看比赛所能得到的享受,因而他们的谈判是一种实现资源配置有效的方式。而美国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们作弊虽然为自己获得更多收入,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分数,但是这会导致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降低,对社会有一种负外部性,并且社会成本较大,因而我认为这种协助作弊行为时不能容忍的,而相扑运动员的作为是可以接受的。

本书中还涉及到为何毒品贩子喜欢与母亲住在一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作者,而这一点又令我想起一位英国某银行职员找出恐怖分子的方法:他通过分析恐怖分子(尤其是伊斯兰教恐怖分子)所通常具有的特征而从诸多银行客户中筛选出较小部分人数,而其中果然被调查出有极高的恐怖分子出现率。

如何消除犯罪一直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许多执政者的问题,增加警力的成本总是不低,而最终收效又常常并不明显,因而高科技设备已成为一种崛起的考虑。本书中作者提出的政府允许堕胎使得犯罪分子数目减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方法恐怕只能在犯罪极为严重的带有“遗传性问题”的地区进行应用,而可能在一些犯罪率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并不很大收效。

总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且也能够促进有一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在日后更多地应用一些已有知识,从更新的角度对现实进行观察与分析,哪怕他们将得出与被教授的理论相悖的结论,因为思想的分歧,才是经济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刘谦 2011013242

下载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魔鬼在你身后》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周末,天一直闷着,阴阴的,周六下了一夜的雨。这样的天气躲在家中偷看《魔鬼经济学》是再惬意不过了。 先讲讲书的结构内容: 第一章 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 动机,只......

    魔鬼经济学 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当我还在诧异老师居然让我们这些初中毕业生写关于经济学书籍的读后感时,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读下去。原本认为经济学是枯燥的数字,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可以......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

    《魔鬼出没的世界》读书笔记 时间:2012年11月20日地点:寝室 距离得到这本电子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好久,但直到今天才静下心来,开始阅读这本书籍,心里有点内疚。现在弥补它最好的办......

    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精选5篇)

    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战狼2》末......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我很欣赏这一段,真的,我终于了解到,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上帝,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因为,他们让人类找到了精神的归宿,灵魂的栖息之处,信仰的支柱,在他们的天堂中,没有饥......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郭梅华(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 2007092005)【摘要】文章在了解《天使与魔鬼》作者基本资料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从完美的符号和语言、独特的叙事风格来......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读后感《天使与魔鬼》是丹·布朗写的一本小说。我在文章中看到女主角穿着短裤进入梵蒂冈被拦住,我还纳闷,是不是真的梵蒂冈是这样的呢,特意百度了一下,果然是;写小说真......

    天使与魔鬼 读后感

    《天使与魔鬼》(1如果你是侦探小说爱好者或者悬疑小说爱好者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天使与魔鬼》,这本小说写的真的很精彩,情节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绝对可以调动你的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