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宴者》读后感:嘿!无冕之王
嘿!无冕之王
——《赴宴者》读后感
科科
今天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读了严歌苓的小说,描写所谓宴会虫的一个故事《赴宴者》。
嗯,与其说,是在描写一位假扮成记者的下岗职工如何骗吃骗喝的故事,还不如说,借着所谓宴会虫的故事来描述一些记者有可能会碰到的故事。
对于严歌苓的细节描述,我往往不会特别注意,可是,你得承认,她是说故事的一个好手。
而且,你往往能从那主人公的看似平常的遭遇中,悟出些隐晦的意味,然后自得地微弯嘴角,是,我懂你的意思。
(严歌苓)
董丹一开始假扮记者去骗吃骗招待费,只是机缘巧合,嗯,就像我们现在给自己封的吃货的称谓一样,一想到那满桌子的珍馐要倒进潲水桶里,就觉得还不如自己假冒记者,避免浪费,天天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干嘛都值了。
而后,他卷入了旋涡里了吧,不,与其说偶遇的事件让他走上类似于记者的行当,不如说,他内心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认同,才让他有了写稿子发稿子的想法。
不过,结局就像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的一样,并不可能是个大团圆。
如果董丹再过十年再骗吃骗喝就好了,我盖上书后这样想,那他标出来的自媒体记者,其实并不能算欺诈,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弄个公号或者头条,就可以给自己标一个新的头衔:自媒体写作者。
嗯,时代不同了,现在应该不能像当年一样,随便印个名片就去赴宴然后骗吃骗喝了吧?
不过,是不是有些事情,其实也许可能还一成不变?
我想起二十年前,进入了大学的广播台,误打误撞成了一名校园记者。时间不长,没写几篇稿子,即便如此,也会假装懂行似的在每篇稿子上添点赞美学校的话,仿佛不加上去稿子就不给通过一样。我挖空心思想一些花哨的词,比如用歌名来概括一场活动,或者弄点神秘的语句来吸引同学们阅读,如果碰上哪个广播台的师兄师姐稍加注意,就觉得自己才华盖世无双、无人能敌。
可是,毕竟我的文学修养只到了高三,我读的最多的与文学稍微沾点边的书,除了梁羽生和路遥,就是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因为读得太滚瓜烂熟,我颇为悲哀地发现,后面二十年里,我能出口成章的,全都是高中语文里的句子。
我还很羞愧地发现,在争夺活动报道权中失利的中文系的同学,到真正写报道时能妙笔生花,真正作为一名记者接受广播台主持人采访时能侃侃而谈,多年的积累让她看起来就像一位真正的无冕之王,而我,只会微弱地控诉,她并没有听我的指挥。
可那又有什么呢?记者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写作的能力,除此之外的一切,连虚弱的说服力都没有。
啊,记者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我很快毕了业,并且安安稳稳地在自己理科专业里发挥,杜绝了自己转行的心思。
2015年,自媒体行业蓬勃发展,一个新时代来临,一夜间,无数公众号萌发,并且粉丝数量以几何倍数增长,我知道这个自媒体时代来临,但是还在困惑着一个问题,她们以什么为生?就是因为这个困惑,让我并没有和千万自媒体人一样,全身心投入进去,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偶尔更新。
嗯,我确实误会了可以发声的力量以及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
我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公众号阅读量从几百到十万加,然后,毫无例外地,都做起了广告或者做起经销商、推广者。甚至,我自己也会被这些大V所说服,然后毫不犹豫地加入购物车付款快乐地等待收货。到底是坚信于推荐者的信用与推销之词,还是享受在购物和花钱的快乐中,我分不清楚,但是我能知道作为一个坐拥十万百万读者的公众号召力。
今年,结识了一批新做自媒体的朋友,体制内或体制外,大部分虽然已经开始做了,但大部分都还是抽空做做,大多在浅浅的河边观望。而就自媒体未来发展的讨论,也一致认为红利期已经过去了,可是,除了做微信公号、头条、简书等等,把自己变成自媒体创作人,还能有什么动作呢?
她们大多比我文笔要好,很多做记者多年,或者有细腻的文笔和敏锐的观察力,有随时动笔的灵感,每篇文章都闪着精心雕琢的光辉。
可是,现在涨粉好难啊,有朋友说。读者已经有点疲了吧?已经有几千万的公众号了,读者很难因为一篇文章被吸引然后就毫不犹豫地关注你吧?如果,再希望借助关注的粉丝,进一步转化成利润得以糊口养家,那更是难上加难。
我以前一直以为平台后台自动植入的广告收入应该是自媒体最方便也是最合适的收入方式,当第一次发现很多公号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把植入广告去除的时候,还很诧异,到底他们用什么来维持生计?购买那么多奢侈品,收入都不够吧?等第一次帮朋友的公号和别人谈广告费的时候,我才诧异,原来推荐式广告远高于作为流量主获得的广告费。当我浏览企鹅公号里的数据,看见浏览量总数超过百万而总收入只有一百块钱的时候,我更是苦笑,对于每个有那么强发声权力和能力的自媒体人来说,稍微换一种方式,就能获得更加让人更加体面生活、甚至于光鲜亮丽的一切,如何不叫人动心?
是啊,《赴宴者》的主人公董丹也遇到了吧?随便亮一下记者的名片,山珍海味鱼翅海参随便吃,上访的农民尊敬地敬酒递烟,餐厅老板直接免单,房地产商吴总甚至要用一套房子的使用权来诱惑其给他粉饰太平。
谁能经得住北京一套房子的诱惑?董丹也不能,只不过,他稍微差了点运气,文章被人盗用,他在气恼之余,经得住了吴总的二次诱惑。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你经得起诱惑,你敢于写出真相和事实,你想把一切曝光,就够了吗?董丹甚至到被抓起来之前,写的稿子没有一篇能够见报,世上那么多的事,能报道与否,不止和记者意愿有关吧?即便是他想帮助的被拖欠工资一年之久的农民工,在他拉着他们要去找吴总算账时,也都全部退缩了,他们更在意万一去了,讨薪不成,反而以后都没有工程做了,更加没有钱回去了。
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苍白的吧?
此刻,一边听周深唱着《化身孤岛的鲸》,一边敲字,越写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正确,并没有头脑发热投入这当时热热闹闹的行当里,现在有人问我,靠什么维生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说,我有正职,不靠这个挣钱,只是兴趣。我只是,喜欢表达,喜欢表现,自娱自乐,如此而已。
我尊重每一位想写出自己心声的人,都是无冕之王。
第二篇:赴宴者的礼貌修养
宴请成功与否,除主人招待周到、热情外,客人的密切配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参加宴会者应做到以下各项要求。
1.应邀
接到邀请后,能否出席应尽早答复对方。接受邀请后不宜随意改动。万一因故不能应邀出席,须深致歉意。
2.妥善掌握出席时间
宾客一般均宜略早一些到达为好,过早或过迟、提前无故退场等都被视作不恭和失礼之举。
3.抵达
如主人恭迎,则应趋前向主人握手、问好、致意,随主人或迎宾人员引导,步入休息厅或宴会厅。如果单独到达,则先到衣帽间挂大衣和帽子,然后前往主人的迎宾处,向主人问好。如是节日庆祝活动,就表示祝贺。
4.赠花
可按宴请性质和当地习惯,赠送花束或花篮。
5.入座
一般由侍者或女主人(主人)引导客人入席。各人应按座位的姓名卡入座,不可随意乱座。坐姿要端正、自然。
6.进餐
入座后,不可玩桌上的酒杯、盘碗、刀叉、筷子等餐具。主人招呼即可以进餐。西餐进食,正确的做法是取得食品,即可开始食用,因为人手一份,不需等待。取菜时一次取得不要太多,需增加时,待侍者送上再取。进食时要文雅,吃东西时应闭着嘴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喝汤时不要啜,汤菜太热,稍凉后再食用,忌用嘴吹去热气;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及骨刺等都要放入骨盘内,忌随意乱扔;剔牙时,要用手或餐巾遮口。
7.交谈
参加任何宴会,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少不了与同桌人交谈,特别是左右座。如互相不认识,可先做自我介绍。
8.祝酒
祝酒需了解宴会的性质,为何人何事祝酒,特别要了解对方的祝酒习惯,以便做必要的准备,使祝酒辞不失高雅而具有针对性。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时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每杯必碰。宴会上的相互敬酒,可活跃气氛,但要适度。
9.宽衣
宴请过程中,无论天气如何炎热,均不得当众解开纽扣、拉松领带、脱下衣服。
10.喝咖啡
通常是清咖啡,有时加牛奶、糖块,饮姿要文雅、有礼。
11.吃瓜果
吃梨、苹果等水果,不要整个咬,可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皮、核,然后用手拿吃,削皮时刀口朝内,从外往里削。香蕉先剥皮,用刀切成小块块。橙子用刀切成块吃,柑桔、荔枝等则可剥了皮吃。其余如西瓜、菠萝等,一般已去皮切成块,吃时可用水果刀切成小块用叉取食。
12.洗手
在上虾、蟹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水面洒有玫瑰花瓣,柠檬片或茶水,供洗手用,切勿当作一道汤食用。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13.接受纪念品
有时主人备有小纪念品,宴会结束时,招呼客人带上。遇此,可稍赞扬,但不必郑重表示感谢。有时,外国访问者,往往把宴会菜单作为纪念品带走,有时还请同席者在菜单上签名留念。除主人特别示意作为纪念品的东西外,各种招待用品,包括糖果、水果、香烟等,都不要拿走。
14.函谢
有时在出席私人宴请活动之后,往往致以便函或名片表示感谢。
15.出席冷餐会
冷餐会、酒会,不要抢着去取食,不要围在菜台旁边,取够即退开。
16.餐具的使用
餐具的使用要得法,尤其是用西餐时。
中餐的餐具主要是碗、盘、筷,西餐则是刀、叉、盘子。通常宴请外国人吃中餐,亦以中餐西吃为多,既摆碗筷,又设刀叉。刀叉的使用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送入嘴内。欧洲人使用时不换手,即从切割到送食均以左手持叉。美国人则切割后,把刀放下,右手持叉送食入口。就餐时按刀叉顺序由外往里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并拢平排放盘内,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则摆成八字或交叉摆,刀口应向内。吃鸡、龙虾时,经主人示意,可以用手撕开吃,也可用刀叉把肉割下,切成小块吃。切带骨头或硬壳的肉食,叉子一定要把肉叉牢,刀紧贴叉边下切,以免滑开。切菜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撞击餐盘而发出响声。不容易叉的食品,或不易上叉的食品,可用刀把它轻轻推上叉。除喝汤外,不用匙进食。汤用深盘或用小碗盛放,喝时用汤匙由内往外舀起送入嘴,即将喝尽,可将盘向外略托起。吃带有腥味或怪味的食品,如鱼、虾、野味等均配有柠檬,可用手将汁挤出滴在食品上,可去腥。
宴会中如发生意外情况,例如用力过猛,使餐具发出声响,或摔落地上,或打翻酒水等等,不要着急。餐具碰出声音,可轻轻向邻座(或主人)说一声“对不起”。餐具掉落可由服务员另换一副。酒水打翻溅到邻座身上,应表示歉意,协助擦干;如对方是妇女,只要把干净餐巾或手帕递上即可,由她自己擦干。
第三篇:《求乞者》读后感
读书心得
——《求乞者》读后感
最近突然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质朴平实,却又不乏充满哲理的话语。刚刚阅读了一篇《求乞者》,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24日,整篇文章很短,却在人面前展现了一个灰暗颓败的社会,文中几次写到“四面都是灰土”,鲁迅先生就在这样一条四面都是灰土的小路上行走着,“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这让我疑惑了,就算不相识,不也应该打个招呼吗?就算笑一笑也好,可是„„在这个社会里,好像只有冷漠无情。
在这样冷漠无情的氛围里,两个孩子来向鲁迅先生求乞,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一个“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都是装的吗?
如果是我,我一定会从身上摸出零钱来,给予他们,也许他们是装的,但是至少,我对的起自己。可是鲁迅先生没有,另外几个人也没有,鲁迅先生说“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不布施给别人,也拒不接受别人的布施,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想法。
说简单点好像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鲁迅先生应该是宁愿自己饿死也绝不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低头!绝不会向这样一个颓败的社会求乞!那是弱者的做法,而弱者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甚至连
怜悯也得不到,还会遭来别人的白眼与厌恶。只有自己的辛勤努力劳动的人,才能换来最终的幸福。
四肢健全却不自己动手劳动的人,不值得我的同情,更不佩我的施舍。
胡霂瑶
第四篇: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
——一个妥协的孤独之人
财管091陈利君0930443105
首先来说一下,何为“孤独”?“孤独”是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之一,这如现在正在流行的“给力”二字一样。很多同学都喜欢把“孤独”放在嘴边。已没有人陪了,就说自己孤独,一看旁边有个帅哥独自经过,就说他酷,说他孤独。渐渐地,“孤独”似乎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这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知道,甚至你的爱人,你的亲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正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说的一样:“真正的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是难以找到共鸣的孤独。”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其实《孤独者》可以算得上是鲁迅文集中较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连殳五一是孤独者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她的挣扎是最惊心动魄的,她的复仇是最残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与谪居的祖母相依为命。在愚昧保守孤独的环境中长大。不幸的人生遭际和环境造就他孤独性格的基调。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视之为中国的希望。他对于旧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激烈的“无念顾忌”的攻击,都鲜明地体现了她作为叛徒这的反叛态度。二终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弃了了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价值观。从旧势力的生活叛逆中回归到旧的营垒。生活的优越并不能避免内心的混乱。她的心灵永难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报复别人的方式报复自己。魏连殳似乎就是这样一个残毒的复仇者。当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出现时就是一个绝对的孤独者,她随便他们如何摆布“都可以”。她惊心动魄地“兀坐着号哭”,“铁塔似地动也不动”,这对看客们就是冷酷的复仇,是他们“这得无趣地散开”。他向原视为希望的孩子报复,对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种可以破坏的工具甚至必须破坏的对象。魏连殳死了,与其说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说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灵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沦落的孤独的知识者。
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联想到鲁迅此时此刻的内心写照。而在“孤独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彷徨,孤独的鲁迅。“五四”落潮后“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二产生“新战友在哪里呢”的苦闷彷徨。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卒”,她仍然“独自彷徨”,寻找新的战友和新的出路。在魏连殳身上所体现的浓重的苦闷孤独赶,也正折射着鲁迅瓷器的心灵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边挂着“孤独”二字,认为没人陪我一起上课,没人陪我吃饭,甚至是一个人呆在寝室,我都觉得是孤独。但从没有想过,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类看似热闹,内心深处却找不到共鸣,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们,之于魏连殳,更之于鲁迅,我的孤独似乎确实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说:“只有伟大的孤独才能造就伟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段话写到的:“真理的创造者,永远是孤独者,失败时,他孤独,胜利时,他同样孤独。他永远凝视那最远最远的,向那最难于解答的问题挑战。在这种境界,任何现实的胜利对他都是负担,其实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胜利了,以致每一个胜利才变成红熟的苹果,旋又被他精神运动的大风暴摇落,坠入泥土,渐渐腐烂。于是,他又抬头,找那更新的苹果。”我想可能正是因为鲁迅的这份孤独,让他在逆境中寻找新战友,寻找新出路的那种孤独,才造就了她他写出了如此伟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们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思考,成长。
第五篇:分歧者读后感
分歧者读后感
选择一个派别,等于选择一种生活。
无私派、诚实派、友好派、博学派、无畏派,所有的人必须选择一个派别生存,如果不行沦为无派别人员,你将生活在生活最底层。好奇的是,个性测试的时候,主角首先排除了友好派和诚实派,在选择的时候又果断地排除了博学派,究竟是作者个人倾向问题,还是在作者看来,这几个派别的存在都过于极端?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派别的冲击是大多数人会面对的困境。有的人强迫自己做无私派,但实际上,他们对无畏的追求深入骨髓。有的人看起来像个无畏派,其实只是避免伤害的伪装。在书里,无私派在作者看来过于压抑自己的欲望,追求忘我,倒不如像个无畏派一样,敢做改为,就算受伤牺牲,也要追逐真实的自己。无私派过于恭敬,无畏派过于无情。面对自己还是继续伪装?面对自己就难免要舍弃一些自己熟知的东西,例如家人。继续伪装却要埋没本性,保证一辈子不暴露自己。
在无畏派的训练里,主角和来自诚实派的克里斯蒂娜成为了好朋友,表达的也是一个意思—诚实面对自己。
从书里的几个派别里,主角的自我挣扎里,禁不住也会想,如果是自己,会选择哪个派别?如果能清晰地作出选择,大概对自己的了解也越深刻。赞成主角的,反对主角的,都代表着你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无私派和无畏派里,主角会选择无畏派?是因为过腻了无私派的生活,还是本来她就趋向于无畏派?
大概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是从主角纠结挣扎的过程看到了自己。从选择派别,到面对朋友的背叛,克服恐惧,到最后挺身而出,都有自己的影子。虽然觉得唤醒那一章有点过于苍白,但是情感描述很有代入感。很适合处于迷茫期的人看。如同我们一开始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样,主角一步步从选择派别中清楚了自己的方向,明白了不同派别之间的优缺点,一点点克服恐惧,越来越坚定走自己的路。值得庆幸的是,主角找到了陪她一起拨开乌云的人,让本来犹豫的脚步变得更踏实。故事最后,幸存的人投奔友好派。只是战况异常的惨烈,牺牲的人远比想象的多。当最爱的人倒下了,你却必须和讨厌的人一起前进。也许这就是生活。不知道在友好派,又会发生些什么意外,让看似渐渐明朗的形势陡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