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2:4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课前探究】

1.读准下面这些字的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作品链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2)弗食 ..(3)不知其旨也(4)不知其善也 ..(5)然后能自强(6)虽有至道 ...(7)教学相长(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9)教然后知困(10)然后能自反也 ...(11)然后能自强(12)学学半 ..(13)其此之谓乎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预习交流】小组相互检查课前探究内容

【互助提升】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二)深层探究

1.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4.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体验成功】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快乐心得】

【中考写真】

1.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2分)A.***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和打击跨国犯罪奠定良好的开端。

B.江苏全面调高了水和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率先大幅度调高排污费的试点省份。

C.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增长知识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D.部队青年演员陈一方,在最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成功地塑造了女共产党员刘英的光辉事迹。

2.综合性学习。

飘过冬的天空,走过春的花园,趟过夏的河流,我们来到了秋的世界。请你参与“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吟咏秋天的诗文名句。试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组立意相反的吟咏秋天的诗文名句,要求注明作者。

(2)班上决定为此次活动办一期黑板报,聘任你为主编,请你为黑板报拟写主题语,并设计两个栏目。主题语:

栏目设计:

(3)仔细寻找、捕捉你身边的秋天的踪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所见之秋景,不少于50个字。

3.现代文阅读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迟子建)(1)立春之时,北纬50度的地方,还是零下30度的严寒。

(2)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窗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开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3)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的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4)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炸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5)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的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做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6)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1.第(2)段作者描写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时,着力描绘了阳光色彩的变化。试写出这一变化过程,并分析它的作用。(2分)

2.试说说本文和下列诗句中春天迟来的原因有什么不同?(2分)人家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阅读第(5)段,说说“我”喜欢迟来春天的原因。(2分)

5俗语说,“欲速则不达”。阅读第(6)段,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第二篇: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è)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⑴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问题。(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曰:‘学学半。’”,结合本文体会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点睛之笔,“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3.作者开篇写有“佳肴”“至道”的用意是什么?

使用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的主旨“教学相长”的内容。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第三篇: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导学案

28《女娲造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理解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一、课前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澄澈()()掘起()

掺和()莽莽榛榛()()踪迹()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奔奔榛榛()开僻()气慨()兴高彩烈()

3、填空、简答。

(1)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

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

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是(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

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二、预习交流

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三、互助提升

1、同学们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2、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3、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4、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

5、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女娲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四、体验成功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叹服的神话故事,像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他们的精神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具有新的思

维,你能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他们中的一个人做一番新的评价?200字左右。

五、快乐心得

第四篇: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

20虽有嘉肴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的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节选这一部分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对教师来说,只有把知识教授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并不懂。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最后,作者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以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这里,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粗看起来,逻辑并不严密,但仔细思索玩味,不乏辩证的思维: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 分的关系。其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 “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

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2.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写法上,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较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练习说明

背诵课文。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

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此题有两个任务,一是背诵课文,二是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律美。划分节奏,并尝试朗读是体会古汉语韵律美的有效手段。

节奏划分建议: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 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观点。

这篇短文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4.教学相长 .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1.虽:即使。食:动词,吃。

2.善:好,妙。

3.自强:自我勉励。

4.长:增长。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文所谈虽是针对教师言的,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却也都有启发。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教学建议

一、要准确理解课文,关键在于认识到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教”与“学”的主体不同。理解了这个,课文的论证逻辑就能理顺了。

一、课文有逻辑论证过程,但教学中不宜太过强调。因为论点和论证这些议论文的术语对初一学生而言难了些,让学生借助朗读,体会作者论述过程中一层一层向前推进的语势即可。

三、课文较多使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注意多让学生朗读,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有关资料

一、关于《礼记》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 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力《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旧说《小戴礼记》是删节《大戴礼记》而成的,不足凭信。《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学记》四题——论《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孙亚玲)

《学记》产生于先秦时期,据考证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学论专著。这篇只有1200字的著作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并从理论高度揭示了教学规律。重读《学记》,不仅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而且对于我们当前的教学实践也有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

(一)“教学相长”——教与学矛盾的基本辩证关系

《学记》在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重要性之后,就用比喻的手法提出了“教学相长”这一命题,为论述教学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将两者对立起来,那就会使教者只知其教,而学者只知其学,彼此之间相互分离。教学相长的规律是将彼此对立的矛盾两方面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和转化,进而达到“水涨船高”的境地。

《学记》先以两个比喻:食而后知味,学才能领悟至道之善,指明教与学在总体上的实跋性。一方面,教师的教和学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要求要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明白困难所在。才能不断地自强不息,努力钻研。所以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习也是如此。由于“知困”,便促使教师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学习越多,就越感到知识的缺乏,由此也就更发奋地去读书。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得多了,对教自然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的辩证统一规律不只是对教师而言,也针对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经过一番钻研之后,还深感自己之不足,于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遵循教学相长这一辩证规律的。因此,教学相长也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内在规律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机械地进行的,而是由师生双方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而促进的。因此,教学相长的过程也就是“水涨船高”的辩证过程、教学实践的过程。

再者,“教学相长”的思想还包含了教和学不可分离的思想。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没有学生的学,也就不存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

(二)教师——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记》在论述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辩证关系之后,进而论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对当时教学中教师只知照本宣科,满堂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指出: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只知朗读,不让学生思考;只顾烦琐的提问,一味的灌输,赶进度;只从教者的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内心要求;一刀切,不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这些做法会使学生讨厌学习,怨恨老师,表面上天天学,实质上没有长进,即使硬学,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就忘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学记》提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第一,教师要使教学取得成功,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性,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倾向。做到对症下药。“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既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又了解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才能因材施教,做好“长善救失”的工作。第二,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所语乎。”教师只靠预先记诵的知识来等待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是不配做教师的。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精通专业,能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第三,教师要具有熟练的教育教学艺术,要善于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喻”即启发诱导。《学记》在阐述了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之后进而指出,教师教学应该善于启发诱导。其中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但不能强牵;严格要求,但不能强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将答案和盘托出。这里也包含了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相互制约关系: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开发学生智力,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有做到了启发诱导,才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启发诱导还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应该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教师。如果学生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内部动力的驱使,即使教师再启发也只能是“启而不发”。所以,启发诱导的原则依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育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师身上,要“善教”“善问”。“善教”的条件是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其语言要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诱导得体。懂得语言的艺术。所谓“善问”,就是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以达到“相说以解”。

再次,《学记》提出了“尊师”的思想。认为一个教师做到了以上要求,就值得人“尊”了。然而,《学记》论述“尊师”的思想不仅为此,他强调“尊师”是为了“重道”,“重道”的目的在于“敬学”。可见,“尊师”的目的也是为了“敬学”。《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严”即尊敬。求学最难的是尊敬老师,只有尊敬了老师,才能尊重老师所讲的道理,只有尊重了老师所讲的道理,人们才能懂得崇尚学习。所以,即使是面对天子,老师也不朝北跪拜,这样做是为了尊敬老师。这一论述不仅表现了尊师之难,而且精辟地阐述了尊师的根本道理——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敬学。

《学记》对教师的论述从指出缺点到提出严格、高标准的要求,再到指出尊师的重要性,可谓周到、细致。从教育、教学内部讲,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艺术,掌握传授知识的内容。从教育外部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万民”“敬学”。这样,尊师不只是学校内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应是全社会都来尊师,就连天子也不例外。尊师重教的思想体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三)学生——学习的主体

对教学过程的另一大因素——学生以及学生的学,《学记》也有论述。《学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认识其危害: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失”即过失,过错。“则”在这里是个连词,用在对比句中,使句法工整,无实义。这段话指出学生学习容易犯的四种错误:有的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则相反,只抱着一两本书死读,不知拓宽知识面;有的轻视学习的艰巨性,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学好;有的则畏难不进,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情况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心之莫同也”,其心理差异性各异。分析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目的一在于使教师能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二在于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点,提高学习效率。

不良学习习惯的另一种表现是“独学而无友”,其后果是“孤陋而寡闻”,那么值得倡导的方法就是“相观而善”。这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指出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善学”。《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发挥其积极主动性。然而,怎样才算学生发挥了积极主动性呢?那就是学习的方法要正确,要克服“多、寡、易、止、独学”的缺点。这些见解,对我们至今仍有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并非不刻苦,不主动,他们整天埋头在书堆里,但就是学不好,究其原因,其实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不正确,虽然花费了时间、精力,但效果不大。

要做到“善学”,还要处理好“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学记》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也就是说课堂上有主要课程,而课外也要有课外作业,在此基础上指出,课内课外学习的关系是:“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即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性,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也就是课内和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仅如此,学习还应“学习”与“游息”相配合,劳逸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感到乐趣。学习上的一张一弛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与学生健康有关,也是增进学习效率所必须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一半在于教师的教,一半在于学生的学,因此,除要求教师“善教”外,还必须有学生“善学”相配合。只有这样,教学工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四)“豫、时、孙、摩”——教学的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学记》对此也做了论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何谓豫呢?豫就是预见性,即“先事为备”。有人将这个“豫”理解为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在学生的不良行为还没有发生时就设法加以防范,使不良行为禁于萌芽状态。这种理解只说对了一半,笔者认为,“豫”不只是对德育而言,对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教学上,教师要预先准备,对教学工作有预见性,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坏现象。要在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没有养成之前就禁止其发展,这样才算做到了“豫”。教学上的这一原则是在教学工作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应该遵守的。

所谓“时”,就是及时,即及时施教。要求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在学生有充分准备,有迫切要求的时机,进行教学,这样才算“当其可”。否则,虽“勤苦而难成”。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愿望,教师就是再勤恳努力,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所谓“孙”,就是适度、循序渐进。“孙”有两层意思:第一,教师教学要做到“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既不能用内容过浅的教材和问题去要求年长力强的学生,也不能用内容过深的问题和教材去要求年幼力弱的学生。既要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也要看到学生能力的有余。第二,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否则,“则坏乱而不修”。要做到这些,就要心中有数。

所谓“摩”,就是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摩”,学生首先要慎重地选择朋友,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能相互学习的人做朋友,不然就会“燕辟废其学”。其次,不能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要尽可能地取得同学们的帮助,共同商讨。

这四条原则中,其中第一、二条是针对教师的,第三条是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循的,而第四条则主要是针对学生。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记》中包含的教学论思想。当然,《学记》中所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远不止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吸取其中之精华,这对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30《寓言四则》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30、《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二、了解作品及文体知识:

1、了解什么是寓言?

2、认识《伊索寓言》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宙斯()庇护()较量()凯歌()遽()髀()跛().......

2、解释词语并造句:

庇护: 较量: 凯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五、合作探究: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六、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七、拓展延伸: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 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4、复述故事情节

三、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四、扩展延伸: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下载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