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2:4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摘 要】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十分充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透过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文章。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挥想象。

【关键词】

小学 作文教学 学生 想象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想象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应当成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十分充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透过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引导学生写出更多有趣的文章。这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教学的乐趣,这也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积累与锻炼。

一、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营造氛围

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更为活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的方式有很多,对于作文教学的过程而言,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确立一个好的写作主题,写作内容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充裕的想象力的发挥空间。如果遇到的是有一定限制性的写作主题,为了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形成,教师在写作初期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探讨,透过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启发来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慢慢可以从不一样的思维角度来进行写作过程的切入。在这样的基础上不仅会帮助学生写出更多充满想象力且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学生也更容易体会到写作过程的乐趣,这才是高质量的写作教学应当发挥的积极效用。

例如:在写题目为“我最喜欢的运动”这个作文时,对这种限制性的题目进行写作时,学生容易陷入传统写作模式,写出的文章也就很难富有任何新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首先组织一个话题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并且谈谈这项运动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哪些益处。通过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踊跃进行交流,谈自己喜爱的运动,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回忆自己运动时的乐趣,在学生争相回答的氛围中大家的思维也受到极大的启发,很多好的创意都会在文章中涌现。想要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多好的发挥,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更多思维火花的闪现,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引导与启发很关键,这也是实现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对于有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来创设具体的情境,在情境的依托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受到自身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局限的影响,对于很多主题可能没有形成过于深刻或者强烈的感受。如果想要让学生仍然能够写出触动人的文章,并且在文本中有想象力的良好发挥,教师可以透过情境的创设首先将学生引入写作主题中。如果是对于静物或者自然景观的描写,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具来给学生直观呈现这些景象,加强学生对于实物的感受。如果是对于人物或者事件的描写,教师则可以首先引发学生展开相应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写作主题中。情境的创设既能够促进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也会辅助学生写作过程的有效展开,让学生的文本写作质量更高。

例如:在学习对“雨”的描写时,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的天气吗?每次下雨是不是都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有什么不同?”这时,同学们已经纷纷回答,各抒己见,在同学答完之后,我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不同下雨场景的图片和视频,还会截取各种不同下雨时的音频让同学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通过这些情境设置,学生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雨,例如有个学生这样描写春雨:窗外细雨绵绵,如同珠帘横挂在天空。学生的文章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佳句。情境的营造非常适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来实践,这种教学辅助过程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于事物的描摹更加细致而深入。

三、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挥想象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实现大胆创新,这同样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勇于突破乃至颠覆一些传统思想,鼓励学生对于很多人或者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进行续写或者改写,这往往能够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十分充裕的思考空间。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描述与思考,并且要鼓励学生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会极大地体现学生对于事物的捕捉与感受能力,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想象力的发挥通常需要思维的创新作为引导,这也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充分鼓励的内容所在。

比如,经典的故事《龟兔赛跑》中讲述了由于兔子骄傲自大输掉比赛,对于这个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继续续写故事。有的学生会写到兔子吸取教训,改掉骄傲的毛病,赢得了比赛;有的学生写到乌龟赢得比赛骄傲自大,输掉了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续写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故事的组织与表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这会让学生懂得从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可以带来的收获。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多展开这种形式的训练过程,这不仅会极大的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这也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不断创新,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升的有效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史小芬.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6(03)

【2】刘文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

【3】明丽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议【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20)

【4】李平.小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9)

【5】郭玉芝.浅谈小学语文作文三步教学法【J】.吉林教育,2016(02)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想像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象力有关。阅读文章时,要借助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情景,从而理解作品内容。作文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使思路开调、内容具体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有时还能标新立异,有所独创。小学生思维很活跃,富于幻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把宝藏埋没于地底。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开拓视野,培养想象。

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

1、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志愿军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幻灯片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1958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通过适时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相关场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小羊的温驯善良与狼的凶残。教学《凡卡的童年》一课时,我并没有给同学们展示凡卡的相关画面,而是向同学们展示了大家普遍看过的《三毛流浪记》画面,并将两者的童年进行对比,同时与同学们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感情,加深了对过去悲惨生活与现在现在幸福生活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4、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教学课文《清明上河图》,要求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其画面,学生的想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在他们眼中,这既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又是一个热闹的集市,老人、成人、儿童漫步其中,自得其乐,甚至还想象出了画面中没有的学堂、旗帜、药店、当铺……。教学古诗《咏柳》,我引导学生想象垂柳的婀娜多姿,枝条的轻盈飘逸,细叶的玲珑剔透,春风的神奇魅力。同时通过窗外的柳树对学生进行现实结合,使同学们不经意间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2]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

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教学《自己去吧》一课,自编了一个小舞台剧,通过小鸭和小鹰以及旁白的朗读,理解了“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课文中,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朗读时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三、利用词句,诱发想象。

词句是有概括力的,只有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才能恢复其生机,焕发其情趣。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阅读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古诗《寻隐者不遇》,短短20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没有明写,但从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从“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可以推想诗人有“采药在何处”的问话。像这样由实到虚,以虚映实,引导学生迭生想象,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把握得更加丰富具体,诗人、童子、隐者的形象也活脱脱地出现。

四、鼓励提问,大胆猜想。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1、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提问,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通过提问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形象性等品质。思维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强。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如小学语文《蚕姑娘》总结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我:蚕卵是什么颜色的?蚕姑娘的一生有多长?为什么蚕姑娘会变成蛾姑娘?蛾姑娘产卵后为什么会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切忌不能斥责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求知和想象的积极性。

五、结合课文,扩展想象。结合课文要求学生加以扩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丰满的立体图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

教材中许多古诗内容含蓄,跳跃性大,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进行巧妙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第三行“儿童急走追黄蝶”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提示“那黄蝶可真调皮,好像在逗孩子”,想象春天里黄蝶的翩翩舞姿和孩子追黄蝶时的天真、活泼、可爱的模样。教学第四行“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借“为什么无处寻”一问,引导学生想象菜花的多、艳、美。

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训练学生冥想训练,让学生闭上眼睛,自由地想象小蝌蚪遇到的那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如美丽的风景、潺潺的流水、动听的虫叫鸟鸣、瀑布的涛声等,想象着小蝌蚪在找妈妈时虽然着急但也有着轻松和愉悦,进而使学生心情舒适愉快,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静思的时候,有条件还可以伴以轻松舒缓的古典音乐,更能够使学生精神平静祥和,身心松弛舒畅,从而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

六、续编文章,拓展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如《狼和小羊》、《凡卡》等。

小学课文《小摄影师》的结尾似乎不完整,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不完整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教完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学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小男孩不会来了,因为高尔基很忙,不便去打忧他;有的说小男孩一定会来,因为他的任务没完成怎么向同学们交待;还有的说他来了,怎样选择角度给高尔基照一张最满意的相,回到班里又是怎么做,作了一番具体的想象描述。随后我设计了“续写《小摄影师》”这样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

这种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这些都是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好办法。续写作文,话题作文等都要展开想象力才能完成写作。如我在教学《滥竽充数》时,课后请同学们续写“南郭先生出逃后……”同学们交来的作文花样百出,不拘一格,有的还叫人捧腹大笑。

七、培养写作,运用想象。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但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二:我们没有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没有设计出好的题目,给他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两年来,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新的突破,《假如我会克隆》、《未来的……》、《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一个个多么好的题目!

幻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语文教学中,借助某些包含着丰富幻想的课文,引导学生海阔天空地写作,可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幻想力。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当学生披文入情,沉浸在对地球这个容易破碎的美丽无比的星球的美好遐想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消除污染、保护地球的方法,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笔下的未来世界丰富多姿。教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再设计出几种新型玻璃;教完《电脑管家》后,让学生书写未来家用机器人保姆该怎样为主人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在创造、观察的基础上,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写作契机,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我班的孩子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创造热情高涨,写得竟不肯搁笔,看他们的习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总之,想象力在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可悲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还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3]。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的全面性。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那么,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尤其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施教是为了不教。

同时,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师授“法”,更要重视学生悟“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授之以渔”而且还应让学生悟到“打鱼之术”,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只有这样,学生语言能力才会得以提高,而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动口、动手、动脑。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自己不必要的讲解和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行为的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划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生动的画面,美好的向往,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向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用最美的语言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春风吹》[1]时,我在范读课文时,注重了诗歌的韵律美,突出了“绿、红、醒”等重音,读出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的轻柔和“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的欢快。我读完后,孩子们好象都陶醉了,有的孩子说:“春天太美了,老师读得更美,我好象看到了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有的孩子说:“我好象看到了燕子在天上飞,听到青蛙在呱呱叫。”这样,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语气感染了,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准确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只有对词语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2]时,文中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来写观众的反映,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的联系与区别,猴子爬竿,观众哈哈大笑,因猴子很顽皮,又穿着小孩的衣服。熊踩木球,观众哄笑,因为黑熊笨重,一会儿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身子,观众紧张后发出一阵阵欢笑。山羊走钢丝,观众喝彩,因为山羊既没有猴子顽皮,又不像黑熊那样笨重,而是稳稳地走在钢丝上,表现出色,因此人们高声喝彩。又如《我要的是葫芦》[3]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两句话,充分表现了种葫芦的人根本不只虫子、叶子、果实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小葫芦都落了”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以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全文。

(四)、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动口”和 “动手”,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人,尽量多留出时间,激励、启发和指导形式动口、动手、动脑去对语言文字,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进行具体的阅读思考,让学生具体的读一读、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去开动脑筋独立地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比较、揣摩、品味和表达,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质量。

(1)、让学生“动口”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训练。“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当然这个“读”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分析《黄山奇石》[4]中的“仙桃石”一段时,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起名叫“仙桃石”?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不难理解:仙桃石是由于这块石头样子象个大桃子,而且像从天上飞下来似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人们根据这个想象而成的。另外“读”还应包括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味情节时的自由轻读或表情朗读。这些“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小语界不是盛行一种“以读代讲”的说法吗,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就能达到不需教而“自能读书”的境地。

(2)、让学生“动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动手画圈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些画圈的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从现在开始》[5]一文时,当老师提问:“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与其他动物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时,就得出示明显的训练目标,即请用“~ ~ ~”画出小猴子的做法,用“——”画出其他动物的做法。目标的出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令性较为明确,效果良好。这样学习,学生首脑并用,使思维趋于定向,读书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析句品词等语言文字训练就能落到实处。有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草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3)、让学生“说、议”,理解语言文字,领会文章中心。

说一说,议一议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受高考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话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大胆地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凭借教材,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说。教师要从鼓励入手,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教给方法,指导他们练说。一般地说,可选用先听后说,先看后说,先读后说,先想后说,说写结合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和有关的读写等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目标,有依据。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相或插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奇石像什么,在读了课文描写的段落后,再让学生不看书说一说、记一记课文是怎么说的,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议一议这种形式要求较高,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又是形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课堂议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6]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议论知人情,先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并叮咛鲁肃不要把造箭的计划告诉周瑜,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鲁肃老实,周瑜疾贤妒能,然后讨论船只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曹军不敢派兵出来”,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最后小结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知人情。第二,议论知天文,讨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赶造十万支箭,为什么第一、第二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取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第三,议论懂地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敢于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通晓地理。通过议论,水到渠成,学生弄清了这个了神机妙算的原因是知人情,识天文,懂地理,从而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4)、让学生“做、写”,深化中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课文中的有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知识,这个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种认识则达到了理解水平,学生的印象较深。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猴子“抱”、“蹲”、“望”这三个动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分别表演出这三个动作,师生在台下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理解词意,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乌鸦喝水》[7]一文时,边教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做演示实验,一边指导学生把小石子漫漫地放进装水的瓶中(半瓶以上的水),一边观察水面的高度变化,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乌鸦遇到问题勤于动脑,积极想办法的良好行为,受到教育;在教学《詹天佑》[8]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和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写”挤进课堂,这也是当前得到小语界共识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磨嘴皮不如烂笔头”。因为书面语言表达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思维,对于记录思想的文字可以进行推敲修改,因而可以使表达更准确、更条理、更严谨。它可以大大减少口头表达的毛病,使语言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把“写”挤进课堂实质上就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大,不论程度深还是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在学生感知四块奇石的形状后,让学生动笔写出“它们像什么”的句子,进而继续加以深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这无形中就是给学生一次句式的训练,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提高形式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在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哪些“写”的训练,我想,只要我们有了进行“写”的训练意识,就会找到众多的训练形式和内容。造句、命题作文不必说,还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进行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另外,凡是课文中要求口述的,好多都可以进而转为笔述,如说段意、说中心思想,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等。总之,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爱动、好奇,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发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又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9]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随着学生各种方法的提出,我及时又问:“这些办法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班里一下子更热闹了,大家议论纷纷。“可以用土。”“用水最好。”“用人不方便,无法和大象同样重。”这样一来,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同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注意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 [2]百度“阅读的重要性”。

[3]百度“阅读的意义”。

[4] 百度“目前学生阅读的现状”。[5]读者。

[6]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7]小学《语文》研究。[8] 中学《语文》研究。

[9]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10]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第四篇: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摘 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小学生作文而言,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富于创造性地写好作文的金钥匙。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一、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训练

1.看图说话,想象作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1-2年级)的“作文”叫“写话”,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所以,习作教学中所选用的图画一般都贴近儿童生活,画中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都是学生所熟悉并且喜闻乐见的。因而,他们一见图便有话可说,从而产生了表达的欲望,这对于刚刚步入用文字写作阶段的学生是极为重要的。

如看图写春景的作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提示语,明白要求,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哪些景物?再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在说话练习时,学生们都能说:“春天来了,小草绿了,小花开了。春天多美啊!”然后,我指导学生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图中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大部分学生能把小练笔写成:“春姑娘来了,小草换上了绿衣,五颜六色的花儿也向我们绽开了笑脸。春天的景色多迷人啊!”最后,我重点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进行细腻传神的描写,写出景物的情趣。如小畅同学在文中写道:“冬去春来,轰隆隆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细细的春雨滋润了万物,温暖的春风吹遍了每一个角落。河边的柳枝抽出了新芽,林中的小鸟也不甘落后,在春姑娘的带领下唱起了交响曲。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看到小草在向我们招手,花儿在向我们微笑。啊!春天来了,我爱春天!”在文中,小畅同学把春天的“动态”写活了,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较好地表达了小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看图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形式,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还是培养基本的表达能力,它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编故事。盖德纳说:“判断孩子语言能力的一个方法就是让他编故事……一旦他故事编得完整,就能从中判断这个孩子是否充满了想象力。”所以,我十分注重从教学活动中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发展他们想象力的的创造契机。

如教学《小乌鸦爱妈妈》、《聪明的小羊》和《帮助小白兔过河》等能说会道时,我让学生们分五步走:第一步,看一看,图上有什么?第二步,猜一猜: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他(它)们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第三步,演一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第四步,说一说: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先……再……接着……最后……”等语言连接整个故事情节。第五步,写一写: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二、通过联想训练,丰富想象力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是想象的初级形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能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在训练学生联想能力时,采用了如下方法:

1.在观察中,用实物引导学生联想。如一次作文写《秋雨》,我首先是观察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取不同的观察角度,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通过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动笔写秋雨:“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黄的树叶上,和树叶一起打着旋儿飘落下来;秋雨落在苍绿的树叶上,使绿叶显得生机勃勃;秋雨落在快要成熟的果子上,使那一个个果实更加光彩照人;那红红的枫叶在秋雨的抚摸下,红得更鲜艳、更惹人爱了。于是,学生们轻轻松松地就把一篇篇具体生动的文章写出来了,而且,他们还举一反三地明白了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有目的、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2.在阅读中,用实例启发学生联想,如《窗前一株紫丁香》的“紫丁香”联想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3.在作文中,用小而实的题目,如“蜡烛”、“围巾”、“小路”等唤起学生对生活、人生的联想。

总之,进行联想,要以“联”为手段,以“想”为目的,指导学生发现相关的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取其时空相近、事物相似,或借助类比等,使思维纵横驰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三、坚持周记的训练,积累写作材料

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坚持周记。茅盾说过:“没有类似的经验基础,要想象也难于想象。”因此,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人、事、物结合自己的感受书写下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片断,便成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如信源同学在周记里写道: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龙胜梯田。我看见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闪闪发亮。梯田一层一层的,像个梯子一样。大自然真美丽呀!作为教师,在长期指导学生写周记的过程中也体验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不断有新的感悟。因此,不拘一格的周记可以成为学生抒发情感、放飞心灵的手段,使学生愿写、乐写、会写,而不至于成为另一种负担。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多年来,我一直重视想象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不仅平时作文立意深刻、有创意,考场作文也得心应手。这不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但能直接感受到或回忆起某些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根本没有的事物的形象.这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称之为想象。人的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感情,甚至意志活动中都伴随有想象,想象总是经常参与到人们的学习、思维等活动中。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孩子又是民族的未来,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历程。因此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语文教学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途径和方法以及意义这三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关键词:想象力 学会创造 表象 切入点

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放射着更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人的想象。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可以说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能力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想象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在人们的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想象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的。从教材、学生心理、学习上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讲故事、动手实践、语言描述、疑难设问以及扮演角色等,把这些方法都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想象,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这一目的。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告诉了我们想象力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存在于人类思想中,最为神奇的一部分,很多伟大的科学发明,最早的雏形都是来源于人们的奇思妙想。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每一项新生事物的背后,无一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想象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想象力孕育创造性。想象力使学生冲破了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的是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提高了其认知能力,增强了其综合素质。所以,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新世纪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创造力素质是个人得以终身发展的保证,而只有终身发展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创造力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主要方法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贯穿了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的思路就会闭塞,在学习知识内

容时就会显的空洞,没有新意。所以学生的学习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种想象很丰富、很活跃的时期。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学生心中有丰富想象力的“金矿”,如何开启这座“金矿”,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挖掘和引导培养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

众所周知,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的新形象的过程。虽然想象的新形象并不一定是人们事先知道的,但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造反映。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必须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一个生而盲的人,他就无法想象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种景象;一个生而聋的人,他就无法想象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自然也就无法体味“余音绕梁”是何种感受。可是当我们读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曲词时,我们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秋暮羁旅图”。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储存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记忆表象。读着马致远的曲词,借助这些表象的重新组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充满苍凉气氛的情境。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因素。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就应当让他们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1、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展想象

茅盾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就愈加丰富。” 学习观察,仅仅停留在课堂书本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郭沫若先生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经指出:“诗人的表象作用,我们不能在抽象的美学中去寻求,应该在这种具体的世界中学习。它可以开释我们想象力的枷锁,使我们对于无知的自然界如对亲人;使我们听见群星的欢歌,听见花草的笑语;使我们感觉得日月的光辉如受爱人的接吻,窥察得岩石的秘密如看透明的水晶。”诗人的表象作用如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以积累其表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就是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新的表象材料,接受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在观察时要注意:一是不同时间所观察到的景物的不同之处;一是注意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景物的不同之处;一是观察者的不同心情对所观察的景物的感受的不同。学习观察,更要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既要注意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物,也要留心周围的环境和所发生的事件;既要注意观察家庭、学校,也要走上社会,到工厂、农村、机关等去观察、体验。观察时,不仅要细致深入,还要随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为想象积累足够的表象材料。

2、要在生活中丰富学生的表象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威力。”一个人想象力发展水平如何是以他记忆表旬储存数量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感知的重要手段;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浏览、野炊、调查等,孩子只有脑中有更多的表象储存,其想象力才会得到不断提高。因为人的知识领域的大小,生活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表象越丰富,想象要越开阔,深刻;反之,表象越贫乏,想象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们不但要重视图片,幻灯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而且还

要多开展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并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广泛、仔细、全面、深刻地观察、分析比较和体验,与此同时,还要大量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思路。

3、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想象是扩大或加以组合的记忆。依靠观察得到的表象积累还需要在联想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形象,产生新的想象。人们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因为读者在感受着作品中的人物的同时,又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阅历并对其进行了再加工。事实证明,没有生活的经验的参与,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想象的过程,使学生迅速进入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还要形成一种氛围,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很难设想,一个拘谨、局促的氛围能造就出文思喷涌、想象力丰富的诗人、作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电脑等多种媒体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引发学生与之相关生活的表象积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总之,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首先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善于仔细观察生活,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多想,不断开动脑筋,加强训练,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展翅高翔,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

情感是创造想象的动因,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的活动,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人们在产生想象时,往往产生一定情感,如看到美丽的风景,人心情就会高兴,反之人的情感也会影响想象力,乐观、愉快的情绪常使人想象可喜的情景,“情景交融”、“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这一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美好的激情,培养他们具有崇高的情操。想象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学生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才能探取到智慧的明珠。任何脱离实际生活的企图,都会给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障碍。实践是衡量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想象的唯一源泉。在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作者们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写就了一篇篇想象瑰丽的华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无论是想象瑰丽、光怪陆离的《西游记》,还是状鬼写妖、扑朔迷离的《聊斋志异》,无论是李白笔下令人心仪的神仙世界(《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郭沫若编织出来的天上街市的奇妙的美景(《天上的街市》),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的原型。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文章的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在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就要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感知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再现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并从作者的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到作者正是把五彩缤纷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奋发进取的力量。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中,如同陪作者一起散步,同作者一起思考,同时又加进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积累。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春》,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的“清脆”、“宛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盼春、喜春、赞春的心情去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再现出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2、挖掘教材中想象的“切入点”。

选准“意象”。诗是诗人联想、想象下的精品,它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好载体。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很优美,它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尤其是“画面美”这在于诗人选取了夕阳映照下的康河和两岸的景象。抓住“金柳”、“波光”、“青草”、“清潭”、“星辉”等意象,引导学生想象那泛着金光的杨柳、闪闪的水波、绿绿的水草、清澈的深潭,让想象的景象附着色彩、夹着声音、带着动感,这样,我们的情感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而起伏,随着诗中柔波的荡漾而荡漾,仿佛也划一叶扁舟缓行在康河上。想象使诗更美,学生更能受美的熏陶。抓住文中精彩的比喻,引导学生去想象。精彩的比例,如童话中的魔棒一样,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明亮清晰。课文所选的精美散文中有不少精彩比喻,如能领悟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具体深入。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就运用了许多比喻,使本文语言优美、情感明快。其中有“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运用博喻,喻的是小屋给山带来的活力和情调,说小屋正如水面飘过的风帆,天空掠过的飞雁,黑色背景上的一点红。喻体如此形象,让读者想象到“小屋”的美;再联想夜晚降临时的小屋,以及文中的最后两句,“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在这里,通过比喻,我们不难理解作者为何把“小屋”称作“我的空中楼阁”。可见,通过比喻展开想象,我们能理解文意。

(三)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所选散文不少篇章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所选古今诗词名篇大多情景相生,意境深远,表达又往往十分含蓄;所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以及神话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一些说明文与科技论文以及说明性较强的记叙文,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鉴此在平时的与科技论文以及说明性较强的记叙文,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鉴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意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充分运用作者所进行的描绘,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教读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夜里相思难眠,晨起对着镜子无心梳妆打扮的愁苦女子形象,那月夜之下,衣衫单薄的诗人正在吟着让人断肠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启发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要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想象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校园漫步,街头浏览,都不能无动于衷,一到飞驰的火车,一页崭新的日历,一抹初发的新得,一种新上市的商品……都能唤 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在写作训练

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利于开拓思路,利于联想想象的作文题,要积极指导学生在审好题意的基础上,把社会中、生活中、理想中的人与事聚焦,具体地去类比、去展现、去联想、去想象;要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充分肯定学生大胆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切合题意的联想和想象,充分鼓励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2、凭借材料,启发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形象直观的材料,极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声音、实物模型等材料,借助想象的翅膀,重新构想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就是把学生大脑存储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程度。这里,选用一些具有新奇特征的内容,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才能呈现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活跃神态。

3、用切实可行的手段激发想象之“花”

学生大部学习时间在教室中度过,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应积极的调用更多有效的手段指导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展开想象。首先是设问法。问那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如《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刘兰芝回到家后将自己在夫君家中的不幸遭遇给母亲讲,得到母亲同情,可刘兄却“怅然心中烦”,逼妹再嫁。这时可设问一下“为什么刘母没劝刘兄?如刘母劝了,刘兄会听她的吗?”这一问必须引起学生的争论、探讨、想象,去弄清封建社会的礼教本质。可见“于无疑处设疑”,能引发讨论,使学生去想象。其次是续写法。有些课文看似结束,实则给人留下许多回味。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要求学生接下去写,能激发兴趣,达到发展想象的效果。可见,在教学中有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可行性手段。语文教学承担着发展想象力的重任,我们要做好这个工作。为此,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课前要作周密考虑,注意处理想象与观察、思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认识到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给思维插上翅膀。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仅知识学得扎实、深入,而且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想象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学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获得间接的知识,想象还可以使知识深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想象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要的心理素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想象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正是人的想象力,发展并创造着人类生活和多彩的世界。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的描绘。可见,想象存在于一切著作和一切领域之中,对一切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只有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最充分地把这种能力调动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总之,想象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指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实践。学生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才能探取到智慧的明珠。任何脱离实际生活的企图,都会给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障碍。实践是衡量创造价值的唯一标准,也是创造想象的唯一源泉。

参考文献孙瑞雪《爱和自由》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安燕玲 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王金战 隋永双《英才是这样造成的》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4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4月 5 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6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9月 7 林箐箐《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8.董操《新编教育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01月

9.张晓梅,张英宏 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10.陈建伟 主编 《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教学示例》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间:2004年11月出版时

下载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淡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儿童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的听说......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是课内外语文学习的主渠道,阅读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重要认识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张晓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本文拟从丰富形象、掌握内涵、凸显个性等......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5篇可选)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与信息学院 学科教学(数学)唐涛 312045104005 摘要:空间想象能力作为中学数学“三大能力”一直课程专家设置课程,一线教师教学实......

    语文论文: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论文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因为想象,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不能离开想象的发展。针对小学生富于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