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19-05-15 02:5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

第一篇: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

对于课文性质,人们普遍持如下观点:

其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受到广泛赞同。是的,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看,课文的性质始终没有超出教学用的例题习题的范围。先从汉语言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被当作遣词造句的范例和训练语感的材料来使用的。这跟 英语 教学的情况相同。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本身一般没有教学生“应该怎么阅读”的 内容,它只是阅读的材料,所以说它是阅读教学的练习题比较合适。再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学生作文的范例,至于老师要使用这个范例讲解什么写作原理和学生会从这个范例中得到什么写作经验,还有一个见仁见智的 问题。总之,课文并不神秘,它就是被选入语文教材、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语文教学之所以要用它,不过是以此为“例”来说明某个语言现象或某个读写原理,或者是被用来作为某语言技能或某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仅此而已。

其二,课文同时又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 教育 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旧大纲)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有三项: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课文居语文教学内容之首。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列六项“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文亦在其中。确认课文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 理论 的基本命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一直是把课文当作教学内容来编排的,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课文教学上的。语文科教课文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怀疑。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就是,大家既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又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课文这种语文的例题习题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本文认为,上述关于课文性质的两点认识一对一错,认定课文为语文科例题习题是对的,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是错的。正是这个概念的错误,引发了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弊端,铸就了语文教学的痛苦和低效率。

一、“例题习题”与“教学内容”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前者不从属于后者

纵观各科教学,能作为教学内容的只有三类:某门语言、某门知识和某项技能。教学内容就是指用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某门语言或某门知识或某项技能。譬如,英语科以英语(一门语言)作为教学内容,数学科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体育、音乐、美术则以体音美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语文科教学内容最特别,既包括汉语言(一门语言),也包括听说读写原理(一门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一项技能)。也许就因为它如此特别,所以长期以来没有被正确地界定下来。

教学用的例题习题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比如,英语科的例题习题,是英语的体现和运用;数学科例题习题,则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和运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示范和练习,则是体音美知识和技能的体现和运用。例题习题只体现了教学内容,不等于其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就像一块铁板带电,不能说这块铁板就是电一样。

纵观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来没有把例题习题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如果我们问一位数学老师,你正在教什么内容?他可能回答,正在教“平行线”或“乘法公式”之类,总之他所回答的必定是某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是某数学例题习题。如果我们告诉数学老师,考试 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这是要求教什么数学知识(原理)就考什么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有人认为那是要求考题必须是平时教学中使用过的例题习题。如果上级通知,数学科要变更教学内容,谁都知道这是要变更所教的数学知识(原理),没人会理解成这是要变更数学例题习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领域,例题习题就是例题习题,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从来没有人把例题习题称为教学内容的。

课文,既称不上是一门语言,也称不上是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汉语言以及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正像前面所说的,它只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

因此,在承认课文的例题习题性质的同时,却将课文认定为语文科教学内容是十分错误的。

二、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

事实上,在我们错误认识课文性质的时候,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麻烦:

其一,让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各人在课堂上实际讲授的内容往往会大不一样。对这个现象,如果要用课文即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其二,前些年,语文界有“面面俱到”与“一课一得”之争,讨论在教具体课文时究竟应该将课文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讲解清楚呢,还是应该选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教学。当时参与讨论的人还不少,不过大家竟没有想到;既然课文已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了,怎么还会有这个课文“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教多少”的问题可讨论呢?

其三,按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说法,一旦教材上确定了课文就等于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是,为什么在教材上已经明确编排了课文之后,长期以来还有那么多语文老师呼吁或感叹语文科教学内容不明确呢?更有甚者,直接提出问题:课文究竟教什么?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有谁能完整而具体地回答这两个问题?

其四,旧大纲上有这样一句话:“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课文时,老师应该“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旧大纲的这句话暴露了问题:既然课文本身就已是教学内容了,何以在教学课文时又要跑去“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课文何以忽然间改变身份,沦落为其他教学内容的“凭借”?这个“凭借”怎讲?新大纲删去这句话后,并没有对课文教学作更 科学 严密更具体明确的说明。

其五,依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其他学科出考试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争议。唯独语文科考试做不到这一点,连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都颇有争议。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原因在语文科确定了课文为教学内容,却无法确定课文究竟要教什么和考什么。试想,连教什么和考什么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能成为教学内容吗?

其六,让我们来 分析 一下“课文”一词的含义:课文,是一个名词,表示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课文”一词与“书”一样,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是一个从形式上作出的判断,与它的内容无关。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文和书都一样被称之为“课文”和“书”。事实上,“课文”和“书”的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我们不能说“书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怎么可以说“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呢?现在我们一直主张“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其实就跟主张“书是语文科教学内容”一样荒唐。

总之,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论的分析。

三、误解课文性质,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误解课文性质,并不是一件无关要紧的事,它所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

其一,导致语文教材没有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语文教材,本该系统而具体地确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将课文当成了语文科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考虑应该确定什么教学内容的时候无意间衍变成考虑确定选用什么课文。按照这个思路编写的教材,无论选用了什么课文,都只是确定了语文例题习题,而没有真正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这样的教材简直称不上教材,说它是一本诗文选集或语文例题习题集还更恰当一些。

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居然从理论到教材没有真正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广大中小学师生,在九年或十二年的时间里,每天一本正经地上语文课,居然不知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就这么过,居然没人发现这个问题!

其二,确立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形式——教例题习题。由于课文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仅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例题习题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所教的是真实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科所教的却是例题习题。

请不要忽视这个“教例题习题”的特殊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所有畸形、病态和痛苦皆由此产生,语文教学上的一系列麻烦都与此相关。这个问题,下文还会再作阐述。

四、课文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案例教学

纵观各科教学,有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讲解和掌握该教学为基本任务的原理教学。另一种是以例题习题为中心,以讲解和理解该例题习题为基本任务的案例教学。原理教学的模式是为一个内容的教学配合使用多道例题习题,即“一内容——多例题习题”。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通过讲解一个例题习题而牵扯出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即“一例题习题——多内容”。

相比较而言,原理教学因为它在具体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是明确而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有许多对应的例题习题配合着使用,所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来说,效果更好,而且考试内容也很明确,考试操作比较简便。一般地说,采用原理教学形式的学科是 发展 成熟、内容明确、系统完备的基础性学科,如除语文科以外的其他中学课程教学。

与原理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它侧重于对具体问题(例)的剖析和探讨。案例教学不同于原理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个案的鲜活性和问题的具体性。有“例”摆在那里,有时只要一句话点破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给人以深刻印象,很有“一例胜千言”之妙。个案所揭示的问题也相当具体,理论好不好都要接受具体问题的检验,只有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才能称为真正的理论,完美的理论也因解决具体问题而显示它的价值和生机。其二,是个案辐射内容的广泛性和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例”本身不会说话,它所蕴含的事理(内容)需要慧眼识别,需要理论工具挖掘,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例”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问题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大概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被用之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或者是原本缺乏成熟理论的带有探索性质的新兴学科,如法学教育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等。

对照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就会发现现行的课文教学实质上是采用了案例教学形式。由于课文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就要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在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的过程中,就要牵扯着讲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例题习题——多内容”的模式,这就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形式。这就是语文教学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差别,至于这个差别是必要的还是不应存在的,是给语文教学带来好处抑或坏处,且再作商议。

五、盲目的课文教学必然走向荒唐

与其他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的学科相比,语文科的课文教学是最盲目的。因为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都是明知而为的,而且都有一些成熟或相结成熟的理论作基础,而课文教学却是在误解课文性质(把它当作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实是案例教学而不自知,它除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做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根基,极其盲目。这种情况下,课文教学必然走向畸形和荒唐。

其一,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必然导致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泛。

由于课文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与课文挂得上钩、沾得上边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广了,所以在课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能牵扯到的内容都是很广泛而零散的。按旧大纲的说法,课文教学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这句话说说似乎很完美,操作起来就很成问题。面对具体课文,究竟要传授什么知识?训练哪项能力?要弄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要怎样做才经得起其他人出的考卷的考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做得很苦,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从课文字词句讲到课文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从课文的阅读问题讲到课文的写作问题,甚至还要谈些人生 社会 问题,总之似乎什么都可以说,也都有必要说。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不可能把一篇文章讲“完”,也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于语文考试之后,大呼小叫:这语文老师很差,考卷上的许多东西他平时都没讲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多少?就那么两三个课时。要用如此短的时间去应付如此空泛的内容,师生苦不堪言不说,其效果也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第二篇: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对于课文性质,人们普遍持如下观点:

其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受到广泛赞同。是的,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看,课文的性质始终没有超出教学用的例题习题的范围。先从汉语言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被当作遣词造句的范例和训练语感的材料来使用的。这跟英语教学的情况相同。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本身一般没有教学生“应该怎么阅读”的内容,它只是阅读的材料,所以说它是阅读教学的练习题比较合适。再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学生作文的范例,至于老师要使用这个范例讲解什么写作原理和学生会从这个范例中得到什么写作经验,还有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总之,课文并不神秘,它就是被选入语文教材、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语文教学之所以要用它,不过是以此为“例”来说明某个语言现象或某个读写原理,或者是被用来作为某语言技能或某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仅此而已。

其二,课文同时又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旧大纲)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有三项: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课文居语文教学内容之首。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列六项“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文亦在其中。确认课文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一直是把课文当作教学内容来编排的,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课文教学上的。语文科教课文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怀疑。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就是,大家既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又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课文这种语文的例题习题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本文认为,上述关于课文性质的两点认识一对一错,认定课文为语文科例题习题是对的,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是错的。正是这个概念的错误,引发了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弊端,铸就了语文教学的痛苦和低效率。

一、“例题习题”与“教学内容”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前者不从属于后者

纵观各科教学,能作为教学内容的只有三类:某门语言、某门知识和某项技能。教学内容就是指用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某门语言或某门知识或某项技能。譬如,英语科以英语(一门语言)作为教学内容,数学科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体育、音乐、美术则以体音美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语文科教学内容最特别,既包括汉语言(一门语言),也包括听说读写原理(一门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一项技能)。也许就因为它如此特别,所以长期以来没有被正确地界定下来。

教学用的例题习题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比如,英语科的例题习题,是英语的体现和运用;数学科例题习题,则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和运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示范和练习,则是体音美知识和技能的体现和运用。例题习题只体现了教学内容,不等于其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就像一块铁板带电,不能说这块铁板就是电一样。

纵观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来没有把例题习题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如果我们问一位数学老师,你正在教什么内容?他可能回答,正在教“平行线”或“乘法公式”之类,总之他所回答的必定是某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是某数学例题习题。如果我们告诉数学老师,考试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这是要求教什么数学知识(原理)就考什么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有人认为那是要求考题必须是平时教学中使用过的例题习题。如果上级通知,数学科要变更教学内容,谁都知道这是要变更所教的数学知识(原理),没人会理解成这是要变更数学例题习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领域,例题习题就是例题习题,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从来没有人把例题习题称为教学内容的。

课文,既称不上是一门语言,也称不上是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汉语言以及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正像前面所说的,它只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

因此,在承认课文的例题习题性质的同时,却将课文认定为语文科教学内容是十分错误的。

二、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

事实上,在我们错误认识课文性质的时候,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麻烦:

其一,让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各人在课堂上实际讲授的内容往往会大不一样。对这个现象,如果要用课文即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其二,前些年,语文界有“面面俱到”与“一课一得”之争,讨论在教具体课文时究竟应该将课文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讲解清楚呢,还是应该选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教学。当时参与讨论的人还不少,不过大家竟没有想到;既然课文已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了,怎么还会有这个课文“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教多少”的问题可讨论呢?

其三,按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说法,一旦教材上确定了课文就等于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是,为什么在教材上已经明确编排了课文之后,长期以来还有那么多语文老师呼吁或感叹语文科教学内容不明确呢?更有甚者,直接提出问题:课文究竟教什么?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有谁能完整而具体地回答这两个问题?

其四,旧大纲上有这样一句话:“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课文时,老师应该“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旧大纲的这句话暴露了问题:既然课文本身就已是教学内容了,何以在教学课文时又要跑去“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课文何以忽然间改变身份,沦落为其他教学内容的“凭借”?这个“凭借”怎讲?新大纲删去这句话后,并没有对课文教学作更科学严密更具体明确的说明。

其五,依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其他学科出考试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争议。唯独语文科考试做不到这一点,连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都颇有争议。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原因在语文科确定了课文为教学内容,却无法确定课文究竟要教什么和考什么。试想,连教什么和考什么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能成为教学内容吗?

其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一词的含义:课文,是一个名词,表示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课文”一词与“书”一样,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是一个从形式上作出的判断,与它的内容无关。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文和书都一样被称之为“课文”和“书”。事实上,“课文”和“书”的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我们不能说“书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怎么可以说“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呢?现在我们一直主张“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其实就跟主张“书是语文科教学内容”一样荒唐。

总之,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论的分析。

三、误解课文性质,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误解课文性质,并不是一件无关要紧的事,它所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

其一,导致语文教材没有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语文教材,本该系统而具体地确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将课文当成了语文科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考虑应该确定什么教学内容的时候无意间衍变成考虑确定选用什么课文。按照这个思路编写的教材,无论选用了什么课文,都只是确定了语文例题习题,而没有真正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这样的教材简直称不上教材,说它是一本诗文选集或语文例题习题集还更恰当一些。

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居然从理论到教材没有真正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广大中小学师生,在九年或十二年的时间里,每天一本正经地上语文课,居然不知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就这么过,居然没人发现这个问题!

其二,确立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形式——教例题习题。由于课文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仅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例题习题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所教的是真实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科所教的却是例题习题。

请不要忽视这个“教例题习题”的特殊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所有畸形、病态和痛苦皆由此产生,语文教学上的一系列麻烦都与此相关。这个问题,下文还会再作阐述。

四、课文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案例教学

纵观各科教学,有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讲解和掌握该教学为基本任务的原理教学。另一种是以例题习题为中心,以讲解和理解该例题习题为基本任务的案例教学。原理教学的模式是为一个内容的教学配合使用多道例题习题,即“一内容——多例题习题”。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通过讲解一个例题习题而牵扯出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即“一例题习题——多内容”。

相比较而言,原理教学因为它在具体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是明确而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有许多对应的例题习题配合着使用,所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来说,效果更好,而且考试内容也很明确,考试操作比较简便。一般地说,采用原理教学形式的学科是发展成熟、内容明确、系统完备的基础性学科,如除语文科以外的其他中学课程教学。

与原理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它侧重于对具体问题(例)的剖析和探讨。案例教学不同于原理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个案的鲜活性和问题的具体性。有“例”摆在那里,有时只要一句话点破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给人以深刻印象,很有“一例胜千言”之妙。个案所揭示的问题也相当具体,理论好不好都要接受具体问题的检验,只有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才能称为真正的理论,完美的理论也因解决具体问题而显示它的价值和生机。其二,是个案辐射内容的广泛性和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例”本身不会说话,它所蕴含的事理(内容)需要慧眼识别,需要理论工具挖掘,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例”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问题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大概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被用之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或者是原本缺乏成熟理论的带有探索性质的新兴学科,如法学教育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等。

对照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就会发现现行的课文教学实质上是采用了案例教学形式。由于课文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就要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在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的过程中,就要牵扯着讲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例题习题——多内容”的模式,这就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形式。这就是语文教学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差别,至于这个差别是必要的还是不应存在的,是给语文教学带来好处抑或坏处,且再作商议。

五、盲目的课文教学必然走向荒唐

与其他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的学科相比,语文科的课文教学是最盲目的。因为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都是明知而为的,而且都有一些成熟或相结成熟的理论作基础,而课文教学却是在误解课文性质(把它当作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实是案例教学而不自知,它除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做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根基,极其盲目。这种情况下,课文教学必然走向畸形和荒唐。

其一,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必然导致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泛。

由于课文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与课文挂得上钩、沾得上边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广了,所以在课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能牵扯到的内容都是很广泛而零散的。按旧大纲的说法,课文教学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这句话说说似乎很完美,操作起来就很成问题。面对具体课文,究竟要传授什么知识?训练哪项能力?要弄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要怎样做才经得起其他人出的考卷的考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做得很苦,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从课文字词句讲到课文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从课文的阅读问题讲到课文的写作问题,甚至还要谈些人生社会问题,总之似乎什么都可以说,也都有必要说。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不可能把一篇文章讲“完”,也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于语文考试之后,大呼小叫:这语文老师很差,考卷上的许多东西他平时都没讲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多少?就那么两三个课时。要用如此短的时间去应付如此空泛的内容,师生苦不堪言不说,其效果也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其二,具体时间的教学内容含糊而混杂,导致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大家知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规律。语言教学有语言教学的规律,知识教学有知识教学的规律,技能教学有技能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其内容涉及汉语言、听说读写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在教学中它们没有分别地混杂在一起,使得老师无法针对各类教学内容的性质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汉语言教学,就少不了要进行汉语言训练,老师必须创设一种语言环境,学生必须进入角色,必须进入训练状态,就像英语教学一样。可是我们的课文教学老师要讲解的东西很多,学生似乎只有听的份,嘴巴都难得张开,课文都没念两遍,怎么谈得上对汉语言的掌握呢?缺少了这个必要的训练环节,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当然差。再说,读写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需要确定指导内容和训练项目。我认为每一项读写技能的训练都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老师要把材料准备充足,要把事理讲透,学生要把项目练习作业做够,才能奏效。可是我们的课文教学一没有确定内容项目,二没有合理的安排,每篇课文都要讲解多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内容都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总不会有什么效果。我们的课文教学其实在总体上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用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具体时间里没有安排好,没有什么效果,再多的零相加也是等于零。在具体时间的教学内容混杂多样,就会导致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其三,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导致课文教学要由任课老师根据所教的课文(例题习题)去牵扯实际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在所教课文的限制内,在教材前后说明文字和练习题的提示或暗示下,按照众人的习惯,按照考试的可能,独自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这种情形,就是要老师“戴着镣铐跳舞”,老师的余地相当窄小,没能做事了。如果教材上把教学内容安排好,老师倒也省事些;如果干脆由老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也好做事。现在的语文教材是给你限制给你任务而不给你权利和自由。事实上,让语文老师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让老师去做教材编写者所应该做而没能做的事。

语文老师本来是教学第一线的操作者,他们哪有时间和能力去做教材编写者没有做完和无力做完的事?何况要在那么窄小的空间内。要语文老师围绕课文去牵扯教学内容,就只有应付性和随意性,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审视语文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所讲解的内容,就有不少不科学和伪科学的内容。再从内容顺序的整体安排上看,也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的内容一再重复,有的顺序颠颠倒倒,有些彼此之间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教学内容上的反科学性和反系统性,又造成了教学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其四,课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导致语文考试陷入盲目;而语文考试丧失科学性,又反过来影响语文教学。

课文“教什么”不明确,课文“考什么”更无法明确。课文牵涉内容的广泛性和考试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的明确性相冲突,课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考试的严谨性相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考卷怎么出都不能说是科学的。现实中,语文考试卷(包括高考中考试卷)只能一味去迎合语文教学现实,并随着它一步步走向庸俗、低级和荒谬。另一方面,考试具有权威性,它对教学有“指挥棒”的作用,再怎么丧失科学性的考试,都要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在丧失了科学性的语文考试卷的“指挥”下一步步走向无奈和痛苦。语文老师和学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和无法解脱的压力之后,信心丧失,逃离语文。

以上一系列弊端随便哪一个都是致命的,它们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灾难和低效率。

六、“教”课文与“用”课文不一样

有人说,英语科也有课文教学,为何它被大家认可了呢?英语科的课文教学与语文科的课文教学不一样。英语科是在明确其教学内容(英语词汇、句式、语感等)的前提下使用课文的,它把课文当作教学例题习题看待,让课文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用课文”。语文科则不同,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都把课文认定为教学内容,语文课必须讲解课文,而讲解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要求又没有明确规定,这是“教课文”。用课文,是可以操作的,也是有效的;教课文,则是畸形的,错误的。

七、课文教学形式尤其不适合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

还有人说,我国古代一直都采用课文教学形式,为什么那时没有导致今天这样的后果?古今相比,古代私塾里教文选和现代学校里教课文本质上都是在教语文例题习题,其教学形式是一样的。但由于古代教学空间相对宽松自由,它的不足之处得到老师学生的调节和弥补。古代私塾教学,一个老师就对那么几个学生,老师能够照顾到各个个体;古代私塾教学就是以语文科为主,没有太多的其他课程,师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当充裕;最主要的是私塾教学一切由老先生自己掌握,没有统一教材的限制,没有学校领导的要求,没有统一考试的顾忌;这种教学宽容性、灵活性正好跟语文科所要求的多样性、个性、复杂性等特点相吻合,所以手工作坊式的课文教学形式仍能维持下来,仍能体现出它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代学校教学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上课时一个人要面对班上五六十个学生,一个老师的正常工作量是两个班,对个体的照顾肯定不如私塾教学。现代学校教育,初中阶段有十多门课程,每天语文课时间只有45分钟,不像古代私塾教学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现代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学管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形式,统一接受考试,老师的自由度比私塾教学要差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文教学就充分暴露了它的弊端。

如果说古代私塾教育是手工作坊式劳动的话,那么现代学校教学就是现代大工业生产了。正像手工作坊工艺很可能不适用于现代大工业生产一样,由于规模不同,管理要求不同,原本适合于个体或小集体教学的课文教学形式,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了。

课文教学不适合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根本原因在于课文教学原本属案例教学性质,而现代学校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缺少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传统,很自然要把课文教学当作原理教学来对待,用原理教学的模式和尺度来要求它。几乎所有存在于课文教学中的弊病都可以用这个矛盾冲突来解释,都可以说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和课文教学性质所引发的不和谐的后果。

八、现代学校教学对语文科提出起码要求

现代学校教学的操作,要求有明确统一的教学内容,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操作程序,有客观准确的检测尺度和方法。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要适应现代学校教学,就必须达到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其一,语文教材不能只编选语文例题习题(课文)而不确定真正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必须非常明确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非常具体地编排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其二,语文教材在编排语文科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对语文科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解,使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总是少量的或单一的、可以完成的,而不能再是混杂多样的。

其三,在语文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之后,就要寻求人人可行的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操作规范,然后在学校推广实施。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老师上语文课各行其是,没有定规,或偶有人教学比较成功,但由于其方法太具个性化,别人无法学习,没有推广价值。

其四,在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必须实现语文教学检测科学化。语文考试卷要考什么(内容范围)要怎么考(考试形式)必须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语文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要有科学性,不能再好差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不能出现作家拿不到语文考试分数的情况。

其五,随着语文教学科学化,必须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保障。以往语文教学像靠天吃饭的田地,收多收少没有定数。语文教学科学化就是要保证学校语文教学能够大面积丰收。

学校教育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这五方面要求,是最起码的要求,其他学科教学早已基本上做到了,唯独语文教学相差很远。下面我提出一个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构想,目的就是要使语文教学在上述五个方面更接近学校教学的要求,使语文教学在科学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九、用“酿酒论”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这个能力表现出来,就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的听说读写能力。怎么培训这些能力呢?我想用“酿酒论”来说明。酿酒,要有足量的糯米饭、酒曲和水,三者缺一不可。具备了这三者之后,还要有个发酵时间,让三者相互作用,渐渐地才酿出酒来。培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跟酿酒相似,一是要积累足量的构成要素,二是要给予必要的“发酵”时间。

听说读写能力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素:①汉语言(或其他民族语言);②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③相当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思想水平。

听说读写过程就是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过程。不论是思维还是交际,都少不了语言工具。动物缺少人类丰富的语言,所以它的思维和交际就被限制在那个层次上。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足量的汉语言(或其他语言)词汇和句子,没有相当的语感,就会遇到词句障碍,使听说读写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家)受到影响。所以说,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汉语言。

另一方面,听说读写过程是使用汉语言(或其他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为了顺利完成这个“传递”“交流”的过程,听说读写活动就必须遵循人们共同的思维原则和规律。人们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共同原则和规律,就是人们使用汉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原则和规律,就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和常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它们是构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二个要素。

第三方面,听说读写过程不仅仅是个形式过程,同时也是个内容过程。前面说过,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听说读写的成功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语言形式上的顺利进行,而且要求内容上要达到相当的水平。从接收信息(听读)方面看,真正成功的信息接收是内容的接收。从发送信息(说写)方面看,说写的质量不仅在语句规范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些听说读写内容上的成功或失败与这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包括人生阅历、品德修养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培训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三个要素应该是提高受训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如果一个人既具备了充足的汉语言,又掌握了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再经过必要的“酝酿”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会表现出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反之,如果一个人汉语言缺乏,或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不够,或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欠缺,那么他必定表现出听说读写能力的某方面欠缺。

语文科本来有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第三方面内容(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等)范围太广,内容太多,语文课除了可以在这方面做些“顺手牵羊”性质的工作以外,不能完全把它包办下来。再者,学校其他各门课程的设置本来就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凡有所学皆成文章”就是这个意思。随着其他各门学科教学的进行,随着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他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必然会随之增加。语文科不必越俎代庖和包打天下。所以真正应当列入语文科教学的内容只有两项:汉语言和听说读写知识技能。语文科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和常规的思维表达习惯,至于在思维内容和表达内容方面只能尽力而力了。

当然,语文教学还能在指导和促进“三要素”的酝酿方面做些工作。

十、构建两个语文教学内容系统,实施分科教学

由于汉语教学是一门语言课,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知识技能课,两者内容系统不同,教学规律也不同,所以考虑将语文课一分为二,构建两个教学内容系统,设置“汉语言训练课”和“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两门课程,具体设想如下:

汉语言训练课:

教学目的:增加学生的汉语言要素(词汇和句式),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汉语词汇、句式和语感。

教材编写:根据汉语言教学的需要来编写,可以有场景对话、古今优美诗文,特别是编写语段甚至绕口令等。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内容要适合学生兴趣和思想认识水平。教材上还要有语言训练要求和语言训练题。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英语课相似,课堂上以老师指导下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学生必须进入语言训练状态。课堂上加强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语音室设备。

考试方式:考试时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语感训练是否达到要求标准。考试形式可以有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规则和常规方法,形成听说读写技能,以满足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一是听说读写的常规要求,二是听说读写的常规做法。这些内容应该根据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教材编写:教材以理论化的听说读写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再根据内容的教学需要辅之以必要的正反例题(即各种类型的课文)和必要的训练题。教材要形成——内容配合多例题习题的格式。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数学课相似,采用原理教学形式。老师在课堂上以讲解某读写原理为教学目标,配合使用多个例题习题。学生既要理解所学的原理,又要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形成技能。

考试方式:考试时侧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听说读写技能。

这两门课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训练课主要在语句的理解、表达和积累上下功夫。听说读写课主要在语言的运用、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应用上下功夫。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理论

“小语‘

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理解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一、理论依据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

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

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第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促进学生拓思、深思,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第四篇:语文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

语文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丰城市孺子学校的熊志惠,很高兴也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各位专家和同仁一起交流探讨“语文教学与中考命题研究”这个话题。

下面我将从三个板块进行解读说明。

一、2017年江西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一)试卷结构

2017年江西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设置了答题卡,1-8题为选择题。试卷包含四个部分,其内容和赋分如下: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包括1-5题,分值10分;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包括6-12题,分值24分;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13-21题,分值30分;

第四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包括22,23题,分值56分。

(二)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目标要求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题2分,共10分)

1、字音字形 识记

2、词语运用 理解、分析、运用

3、病句辨析 理解、分析

4、组句成段 理解、分析、运用

5、句子运用 理解、分析、运用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1)古词鉴赏:

6、内容理解(2分)理解、欣赏

7、内容鉴赏(2分)理解、分析、欣赏(2)文言文阅读:

8、朗读节奏(2分)理解、分析

9、解释词语(3分)识记、理解、分析

10、句子翻译(4分)理解、分析、运用

11、人物分析(3分)理解、分析、欣赏(3)古诗文积累

12、名句积累(8分)识记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1)散文阅读

13、形象分析(2分)理解、分析、欣赏

14、内容概括、要点提炼(6分)理解、分析

15、句子理解(3分)理解、分析、运用 16、17、内容理解、主旨归纳(2分,4分)理解、分析、运用(2)议论文文阅读

18、内容概括(4分)理解、分析

19、论证过程(4分)理解、分析

20、语言分析(3分)理解、分析、运用

21、内容理解(2分)理解、分析 第四部分: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22、综合活动(6分)理解、分析、运用

23、作文(50分)运用、欣赏

(三)试卷的基本特点

2017年江西试题强调积累、突出读写、关注语文素养的达成。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性。(1)强调语文积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点。积累包括语言知识的积累、阅读的广度与密度的积累、生活经验与科学实践精神的积累、作品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积累。注重积累的试题遍及全卷。如2017年江西卷第1-5小题(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第9、10小题(文言实词的积累)、第12小题(古诗文积累)。(2)关注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达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2016年的试题很好体现了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着重检测学生整体素养的达成。从阅读和写作部分的选材和设题来看,充分体现了重视语文素养、彰显主体精神的命题思想,使整份试卷富有“语文味”和“人文美”。突出表现为:

各阅读篇目(古词、古文、散文、说明文)的设题,除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外,都有对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考查,如古诗文阅读中的第6、7、11小题,现代文阅读中的第14、16、17、19小题。

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和个性展示。两篇现代文阅读,选材都富有时代感,对学生融入生活和社会,形成健康独立的情感、价值观是一种很好的检阅和激励。

综合性学习,围绕“谈读书”的主题,参考提供的三段材料,自选角度写发言稿;作文题《那个影响了我的人》,引领着语文教学与生活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发挥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说来,2017年的语文试卷,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重点考察学生语文学习的达成情况,全面检阅了学习的语文能力,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

二、江西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比较(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从2016年改为5道,减去了新闻概括题。考查内容都是紧扣语文教材,侧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五小题15年是句子选用,16年是句式变换,17年是修辞(2)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此部分阅读材料都选自课外,采用“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古诗文积累

从2016年默写篇目增加到61篇,默写形式全为上下句默写。其中课外诗词有5首,文言文有3篇。(一般近三年考过的不会再考。)古诗词鉴赏

2017年 《山行》 【唐】项斯(诗)2016年 《浣溪沙》 【宋】 张孝祥(词)2015年 《二月二日出郊》【宋】王庭珪(诗)2014年 《春光好》 【五代】 欧阳炯(词)2013年 《春泛若耶溪》【唐代】綦毋潜(诗)

五年来古诗词赏析全是选择题,从选材来看,侧重于写景抒情类古诗词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诗、词隔年出现,预计今年考查词的可能性较大)文言文阅读

2017年 《清官周忱》(12分)

2016年 选自《世说新语》王蓝田的三个小故事(12分)2015年 《游大林寺》节选(10分)2014年 《精骑集》序(10分)

2013年 《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10分)

主要从诵读、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把握、概括要点、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考查。体裁是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启发性的记叙短文,一般为人物传记和游记。(3)现代文阅读

2017年 《秋夜》巴金(散文)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议论文)

2016年 《从田湖背书去找李白》阎连科(散文)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说明文)2015年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蒋勋(散文)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议论文)2014年 《木瓜树的选择》林清玄(散文)

《扇子》黎戈(说明文)2013年 《两角钱》肖复兴(散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朱铁志(说明文)

江西省近五年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查,散文(记叙文)必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隔年考查。考查内容涵盖了理解、分析综合、赏析表达三个层次的阅读能力。

1、对散文的考查,从选材上看,偏重于当代名家经典美文,且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生活、对社会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从题型上看,注重对词句理解、要点概括、语言赏析、文章把握等方面的考查,2、对说明文的考查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从题型上看,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和部分关键信息的提取,注重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3、议论文阅读侧重于选取具有人文色彩和时代感的文章,如: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梳理信息的能力、事例的概括能力和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预计今年考查说明文的可能性较大)(4)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综合性学习

2017年 想象学校将举办以“传承书圣文化,培养审美情趣”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宣传文字,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2016年 想象你将学校的“谈读书”主题活动上发言,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发言稿。

要求:(1)自选一个角度;(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的方法;(3)不超过150字。2015年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要求:⑴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⑵不超过100字。

2014年 阅读所提供材料,结合你对辛弃疾的了解,参照示例,为辛弃疾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2013年 学校开展“脚踏热土,爱我江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并分析下面的“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写出你 从中得出的两个结论。

(2)作者天行在《锦绣赣鄱赋》中深情赞颂了江西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下语句均选自该赋,请为①②句分别找出一个正确对应句。

(3)在全国风景名胜推介会上,请你为秀美江西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近五年综合性学习大都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它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某种表达方式,在较短的篇幅中精心构思成文,以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小作文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在“小”字上,它一般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有极强的规定性、约束性,要求学生“带着镣铐跳舞”。因篇幅所限,其写作语言要求惜墨如金,根据题目指定的范围,大胆取舍,着力突出主要内容和内容的主要方面,使文章中心明确。写作

2017年 “向

学习” 2016年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2015年 “丢”;

2014年 “勇往直前(学会等待)” 2013年 “带着

出发”

从江西省近几年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选择“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类型进行命题。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作文题,都有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表达真善美。(预测今年命题作文可能性大)

三、把握命题方向,扎实有效教学

从近几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命题来看,题型稳定,只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做了微调。因此,个人分析201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动,试卷结构仍然呈现四大板块: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和组句成段依然保留,句子运用可能会变换题型,考查方式更为多样。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和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命题风格可能会保持不变。综合性学习仍会以小作文的形式出现。写作方面预计仍会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命题,“命题作文”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

1、研读课标,有的放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学段指明了教学中要达成的目标,涵盖知识点全面,指导明晰,中考命题处处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在教学中落实课标要求,在复习中准确把握中考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够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中考试题中字音、字形和诗文默写均出自教材,成语运用和病句辨析一般有两题是教材中的原句或对原句作的改编。而文言文阅读也本着“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因此,以课内学习为本,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平常要求学生认真抄写生字的读音、字形,要求学生背诵、默写61篇。复习应紧扣课本进行,夯实基础知识,重视积累,为中考阶段性、专题性复习打下基础。

3、授之以渔,提升能力

语文课堂要重视语文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能力;对语义、语境的领悟能力;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况中心意思的能力;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及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上述能力的培养中,应辅以一定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读写结合,培养习惯

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是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命题形式之一。要写好一篇文章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体验和感悟。写作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特别是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课外读物。另外,推荐《读者》、《意林》、《时文选萃》、《散文选刊》、《书摘》《语文学习》《百科知识》等杂志供学生挑选订阅。将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培养学生写出富有文采、富有个性的作文。

5、加强训练,提高效率

练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载体,材料质量是保证学习效益和质量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最根本的保证。教师要精选习题,保证习题的数量和质量。例如病句辨析要将常考的病句类型进行详细讲解,并教给学生辨析病句的方法;组句成段和句子的选用变换等都要加强训练,多做中考题。特别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最有效的训练手段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站到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习题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关于一篇练习的体会,而是一种答题的方法和思路。练习中注意总结规律方法,举一反三,从而保证训练的效率。

6、明确概念,规范答题

虽然目前语文教学中淡化了文体知识,但在阅读的指导上,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体的基本概念,更好地总结出各类文章的基本规律。要结合具体文章帮助学生掌握每一种文体阅读的重点、要点和方法,掌握不同文章的不同答题技巧。例如:记叙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等,防止学生答非所问。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书写习惯,要注意规范答题,如在指定位置按要求答题、书写要整齐、作答要严谨等。

总之,只要教师们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去教学,以《语文中考说明》的有关要求去认真备考,精心研读中考试卷,把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学生们就一定能在语文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增强理论教学效果

摘要: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七章,作为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目标的一章,如何灵活多样地讲好这一章,可以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作一些实践上的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1-04 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中心线索是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解放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中又集中体现在最后一章第七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全面解读,以集体确认的重点为基础,以两大专题为脉络,利用问题带出理论,多角度、多案例、史料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对第七章做了一些实践上的探索。

一、确定第七章教学的总体思路 1.内容主线

确定本章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构成内容的主线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实现?青年学生应当怎样做? 2.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个知识要点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其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其四,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3.教学重点

经过解读教材与集体研讨,确定了本章的三个教学重点其一,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其二,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4.讲授难点

联系现实困惑和学生现状,确定了本章讲授时应解决三大难点其一,要讲清楚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及长期性;其二,要讲清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其三,批判共产主义是乌托邦的错误思想,坚定青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5.学时安排

本章计划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环节4学时,学生互动环节1学时。

二、变教材内容为专题式讲解 1.对于大同理想与人文关怀专题

在本专题中,要讲解清楚以下五个内容其一,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其三,共产主义的含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其四,通过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联系,揭示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其五,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体现出对全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2.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专题

在本专题中,要讲解清楚以下四个内容--其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解析;其二,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其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其四,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与全人类的彻底解放。3.对于整章内容来说

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讲授中结合相关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利于突出重点,并避免了与本课程前面所授内容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系列课程相重复。

三、采用生动多样的方法导入教学 1.音乐导入 多媒体教室的方便之处,就是可以方便的寻找所需要的影像教学资料,例如,课前或课间就可以查找一些第七章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歌曲等作为本章的辅助教学方式。教学中,播放第七章片头课件时,可将《国际歌》这首响遍全球的伟大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的歌声曾经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懈努力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课堂上也能深深感染并吸引着学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这首歌曲也可作为整章结束时红旗课件的背景音乐,课堂效果都非常好。2.问题导入

开始讲授本章时就直接提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三个问题并展开短时的课堂讨论其一,理想社会何在;其二,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其三,如何认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可有效带动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之思,并引导他们关注全章内容,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前介绍方式。3.多媒体视频导入

在讲解第一专题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片段。《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第一次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其诞生起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讲授绪论时就曾向学生介绍过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本章教学中则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景,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共产党宣言》对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4.语言导入

观看完《共产党宣言》的文献片后,可以向学生特别提示《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以语言导入的方式,强调著作中的论断仍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化背景下讨论的内容在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就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分析来说,《共产党宣言》几乎比任何一本著作都更精彩、更容易理解;马克思的许多思想,尤其是他的方法贴近现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重温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两个必然的真理,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真理的现实意义,进而引出两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巩固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四、对重点难点知识加以解析

在讲解理想社会的描述时,要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更加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理想的论述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理论性、现实性,为后面讲授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打下了基础。

在讲解共产主义的概念时,要讲清楚共产主义的内涵,即共产主义指的是什么。通过恩格斯对于经典论述共产主义的几段话: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和殖民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是关于奴隶、农奴或手工业者不可能实现而只有无产者才可能实现的那种解放的学说;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给学生说明共产主义是指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一种向着美好社会前进的运动,即包括了理论体系、社会运动和理想社会制度三方面的内涵。在讲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共产主义而不是仅停留在字面上,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分析,例如,提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不是无限度地增加物质财富、无限度地扩张生产力?如何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等问题,结合一些经典原著的论述,启发性地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真正实现真、善、美的社会。

在讲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时,可以结合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学生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解。根据资本主义的寿命取决于它能容纳生产力的能力的观点,来考察当今资本主义是否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其一,现在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科技创造的能力,在新科技革命带动下使经济形式迈上新台阶;其二,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前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还有继续发展的余地。以此实例深入认识了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实现的客观条件,使学生能够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通过分析两对关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其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通过分析,使学生在马原课上能更多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今天生活的现实,理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感同身受,更加深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

在讲解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时,引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的经典论述,先分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再进一步指明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是空间概念,而是一对历史性概念。从而引出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时,私有制就将被废除、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的对立就将被消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而摆脱必然的束缚而走向自由王国的那一天,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五、选择适当的案例与教学资料

在讲授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圣西门对未来社会的预言、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等案例课件来介绍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播放孔子的治国治家之道、儒家《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理想、老子提出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历次农民革命追求社会理想的历史回顾、康有为及其《大同书》等案例课件来介绍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些都是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经典思想,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对马原课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更易被接受,为引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做了准备。在讲授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案例课件进行讲解。愚公一家只靠肩挑手搬,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坚信不移,每日挖山不止;精卫填海的神话也是这样,它每日衔石衔草,以投大海,只都是坚定的信念的力量。在这些故事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对于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的坚信。而共产主义信仰中更是包含着一系列科学的理念与信念,比如: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真正公平和平等、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等。这些基本信念具体体现在一个未来的目标上,就表现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样的类比法讲解,使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贴近我们的寻常生活,更有说服力和亲和力。

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想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蒋筑英、牛玉儒、宋鱼水、雷锋、任长霞的影像资料,说明坚持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如同有了浩然正气,就能抵制金钱、名利、权力地位的诱惑,就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经受任何艰难曲折的考验,永葆高风亮节。同时对比性地播放成克杰、余振东、胡长青等贪官污吏的影像资料,说明信念动摇、信仰失落、理想平庸的人就会被金钱、名利、权力地位所诱惑,从而干出一些损人利己、损公利私甚至触犯刑律的勾当而走向沉沦。通过影像资料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更能突出强调优秀干部的高尚情操和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

在讲授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青年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义主义论》、董存瑞、夏明翰等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共产党人及方志敏就义诗等影像资料,说明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们前仆后继,英雄奋战,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多大风浪,总是毫不动摇的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一生的感人事实。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在缅怀英雄的过程中深受高尚情操与远大理想抱负的感动,丰富的影像资料可有效地渲染气氛,更胜于空洞的说教,课堂效果很好。

在讲授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对比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我国东西部差距比较、华西村纪实等案例辅助教学,以现实中真实生动的例子,说明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从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从而可以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

在课程结束前的时段,课件上出现的是动画效果制成的飘扬红旗,再次唱响《国际歌》的雄壮旋律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背景音乐与红旗画面相结合,大大强化与渲染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并以此作为全部教材的结束之举,不需要陈述任何语言,就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们沉浸在感动与回味之中,教学效果非常好。

六、灵活多样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1.通过讨论来纠正现存的一些错误认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共产主义存有怀疑,进而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在讲课中要注重纠正一些思想误区,可采用案例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发言和讨论。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介绍《参考资料》刊载的几篇文章,再提出一些错误观点其一,共产主义渺茫论;其二,共产主义失败论;其三,共产主义等待论;其四,共产主义终点论。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驳斥的过程中,起到纠偏、树正的作用,也更能深化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坚定青年学生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针对教学内容,布置辩论题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利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一次辩论。例如,介绍老人节衣缩食资助贫困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怪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名为‘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究竟有没有意义的主题辩论,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下载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教学环境

    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延伸空间,发挥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和追求。本文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论述如......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 作者:王荣林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1期......

    中考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

    中考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导向 黄勇 中考的“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新课程实验的最初几年内,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2.2.3)

    来源:安徽事业单位招聘网(www.xiexiebang.com/anhui/)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2.2.3)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中学教师招聘体育考点命题:传播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个信息传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

    五年级语文《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一个苹果》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描写,用心去体会人物对苹果的需要......

    语文教案-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教案

    生:赵老师。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 生:在黑龙江省。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