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二)

时间:2019-05-15 02:2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二)》。

第一篇: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二)

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

(二)2.小说阅读教学环节安排的两种常见方式

(1)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小说教学环节安排

阅读小说作品需要更多的主体投入,需要主体(学生)分外关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阅读反应。因此,着眼于阅读主体的教学环节安排,应该立足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评点、讨论等方式发展学生独特的审美经验。

例如,石海红老师在教《十八岁出门远行》时,确定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旁批,在“旁批”的实践与讨论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想象与移情能力。围绕这一核心教学内容,设计了下面四个环节:⑤

环节一:导入。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初读感受,再请两组学生把初读感受写在黑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

(预计可能出现的词语:“迷茫”、“莫名其妙”、“乱”、“模糊”一类的词语,可能是学生对某些情节不能理解,或对为什么要设置某些情节有疑惑;“戏剧”、“特别”、“诡异”、“纠结”、“精彩”一类的词语,可能是学生对某些语句、某一情节设置或小说艺术手法的评价;“独立”、“肮脏”、“现实”一类的词语,可能是学生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的概括。)

环节二:交流质疑提问

学生可能有的疑问:司机为什么要做广播操?为什么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他与抢劫的人是何关系?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讨论明确:复杂多变的社会,对刚成年的“我”来说,有很多事儿是不能理解的,作者就是要用这些在“我”眼里毫无因果联系的情节,表现“我”不能理解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人生的怪异与荒谬感也就凸现出来了。)

环节三:交流旁批,品味语言,理解十八岁的“我”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可能感到新颖独特的语句:(1)“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2)“所有的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3)“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

环节四:写一段“总评”,总结自己的阅读活动和学习收获

第一个环节是引出学生的阅读初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对这篇课文阅读中的疑难之处(第二个环节),在充分交流疑难问题之后,让学生写旁批并交流各自的旁批(第三个环节)。有了前三个环节的充分活动,学生的小说阅读经验在相互交融中得到提升。于是最后让学生各自写一段“总评”,反思自己在这篇小说阅读学习中的得失。

(2)着眼于阅读对象的小说教学环节安排

所谓“阅读对象”,指的是学生要在课堂上阅读的“这一篇”小说。着眼于阅读对象的小说教学环节安排,立足于小说文本,把小说知识(叙述视角、故事与情节、人物创造、场景安排等)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内容的学习获得基本的小说阅读与鉴赏方法。例如下面的案例。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⑥

教学目标:从一些细节描写入手,运用金圣叹小说评点鉴赏方法,推求“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品味小说在形象塑造与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教学环节:

(1)介绍金圣叹“先事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两种推求内在关联的小说评点鉴赏方法。

(说明:金圣叹认为“夫文章之法,有先事而起波者,有事过而作波者”。所谓“先事而起波”是指事先埋下一笔,先“因”后“果”。而所谓“事过而作波”是指事后补叙原因,先“果”后“因”。了解金圣叹这两种鉴赏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小说鉴赏方法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鉴赏内容,离开了具体内容的方法是无效的方法,所以我们的鉴赏一定要从细部描写入手。)

(2)学生仿照金圣叹的方法从细部入手进行“推求内在关联”式鉴赏。

(说明:先由学生在通读全文把握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各自寻找“鉴赏点”,然后我把学生找到的“鉴赏点”加以归类,主要按“先事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分为两大类,交给大家讨论,学生兴趣很浓,讨论气氛很热烈。学生的鉴赏点主要集中在小说对“风雪”的多处描写(含正面与侧面)、对“火”的多处描写、对“刀”与“花枪”的多处描写、对陆虞侯三人的语言描写等方面。)

(3)学生谈鉴赏体会。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说明:综合起来,学生主要表达了这么几种鉴赏体会:一是认为通过这种鉴赏方式,对小说的鉴赏更加深入了,以前学小说只学一个大概的东西,没有深入细节描写中去推求因果联系;一是认为通过这课书的学习,学会了鉴赏小说的一些方法,以后读小说尽量也用这些方法去鉴赏;一是认为在这课书的学习中,透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更加了解了主人公林冲的性格发展,明白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是怎样被一步一步逼上梁山的;一是认为这种鉴赏方式很新颖也很好,明白了文学作品中存在因果联系,以后在读小说的时候不要光看一个大概的故事,而要看仔细一些,争取品出语言背后的因果。)

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鉴赏已经深入到了小说的内部,他们对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了真切体悟。

这个案例主要是教“小说鉴赏方法”。立足于“阅读对象”,从小说文本中提炼出可教的内容,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环节与环节之间形成一种层递关系,指向明确,操作性强。

三、小说阅读教学设计样例

下面我们通过李先梅老师《变色龙》这篇课文多次备课的经历⑦,展示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从李老师历经变化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可以看到,一个好的设计是在不断打磨、不断吸纳知识、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中形成的。

李老师首先以“幽默”为落点进行了一个教学设计:

《变色龙》教学设计之一:“搞笑”版

1.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最大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感受是什么?

2.导入。列夫·托尔斯泰称誉契诃夫为“第一流的幽默作家”。的确,读过他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人,都会忍俊不禁。请你说说小说的哪些方面让人忍俊不禁?

3.筛选信息。

①小说里审案的警官在审案过程中变来变去很滑稽,很夸张。

②小说的题目,用一种动物的名称来比喻一个人,很讽刺。

③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在俄语中是“疯癫”的意思,用它为姓,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④课文情节很有意思,这个案子被审判的是一条狗,和文中的人物哈巴狗形象很吻合,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巧妙构思。

⑤文中人物的语言很幽默,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⑥小说中的受害者赫留金的形象也很滑稽可笑,想必他是一个很无聊的人,想获得一笔赔偿的计划落空,反而被人耻笑。

⑦文章的结尾也很滑稽,赫留金不仅没有得到赔偿,反而落得“早晚要收拾”的下场。

4.归纳主题。

师:在这些让人好笑的人物和情节中,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什么?

明确:刻画了一个沙俄警官在审案过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形象。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5.作业与评价。课外阅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两篇小说对“幽默”处理的异同。

上完课后,李老师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感觉自己上了一堂“冷幽默”式的搞笑版语文课。为突出“幽默”而强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筛选”幽默,学生们只会产生“被幽默”的感觉。由此思考,“幽默”并不能成为《变色龙》这篇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于是重新调整思路,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这次设计以“变色”为内容落点。

《变色龙》教学设计之二:“变色”版

1.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问题讨论。警官在审案过程中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为什么会变?

3.梳理情节。

设计情节板书如下:

4.讨论: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不是根据事实来明确案犯的罪责,而是根据案犯的身份或案犯的家庭背景或社会背景来确定案子处理结果,之所以变来变去,都是为了保全自己,讨好比自己职位大或比自己身份高贵的人。简言之:讨好上级,明哲保身。

5.作业与评价。课外阅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两篇小说“写人物言行”的异同。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李老师按照这个设计思路上课,发现学生发言滔不绝,大多是一些义正词严的大批判式的论调,而且所有学生几乎毫不费力都能够梳理出小说的基本情节。看来,教学《变色龙》,绝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梳理一下奥楚蔑洛夫前后“变”了几次就可以了事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最后对人物下几个断语、“戴几顶帽子”就可以了结的。

她苦苦思索之后,终于进行了第三次设计,这次设计是以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为内容落点。

《变色龙》教学设计之三:“对话”版

1.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教学展开。

活动一:分角色朗读对话

人物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画出人物对话语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看谁能根据人物性格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来朗读。(提示对话人物:奥楚蔑洛夫、巡警、群众、将军哥哥)

(生读,师巡视。)

活动二:赏析人物对话

师:你从哪些语句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警官形象?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学生讨论:(语句略)人物形象——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厚颜无耻、反复无常„„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师: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靠人物语言来刻画和推进,大密度的小说人物对话,使得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变色龙》正是由于精彩对话的使用,使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小说中,除了重点刻画警官奥楚蔑洛夫外,还刻画了首饰匠赫留金、围观者等。请大家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看看他们是一些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

①首饰匠赫留金本来是受害者,应该同情,但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发现他也同样按照奥楚蔑洛夫的逻辑为人处世,把当宪兵的弟弟拿来炫耀。

②作者四次写到围观者,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群极度无聊而又缺乏是非观的民众。

活动三:明确小说主题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个警官和一群民众在广场上滔滔不绝的对话呢?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变色龙》作于1884年,当时正是俄国民主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看似有些民主的面纱。这时的警察不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他们看起来十分遵守法令,但是却打着遵纪守法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当时沙皇专制制度下警察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察,而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专制主义社会。

(生讨论,最终形成如下结论。)

一个荒唐的警官,一条可怜的小狗,一个无辜的人,一群可笑的看客,在一个广场上围绕着“狗咬人”的一桩小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的故事。作者批判的巨笔直指那个黑暗的社会。

3.作业与评价。课外阅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两篇小说“对话”上的异同。

李老师这一组课例,对改进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呈现了当前《变色龙》一文常见的教学思路。对于这样经典的课文,固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教学样式,但作为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应该像李老师这样经常做一些类似的追问与反思。其次,敏锐地把握到文本最主要的文体特征——“人物对话”,并以这一特征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当教师如此准确到位地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其教学就基本得到成功的保证了。当然,设计者对人物对话的发掘也许还可以再深入些。最后,李老师以“人物对话”作为教学基本内容的尝试,还给小说教学带来极大的启发——在当前“人物、情节、环境”早已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的背景下,这一探索尤其具有现实意义。⑧

拓展阅读:

1.(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2.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3.(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王峻岩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4.(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M].主万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5.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注释:

①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64.②③李卫东.以《故乡》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2010(12B).④杨冬雪.《孔乙己》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1(3).⑤石海红.《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反思[J].语文学习,2009(12).⑥陈隆升.推求小说细部关联,重组鉴赏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5(9).⑦李先梅.《变色龙》:经典课文的若干种教学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1(6).⑧邓彤.细读对话:小说教学的重要抓手[J].中学语文教学,2011(6).^

第二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小说教学策略与实施

高中小说教学两种现象引起深思:其一,学生喜“看”恶“学”。高中生喜欢看小说,尤其是武侠和言情小说是不争的事实,甚者为之入迷。但小说教学课堂沉寂激不起半点漪澜,每逢小说教学单元的晨读课总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学生厌恶学习小说,似乎也成事实。难道是选文的原因吗?不是。入选高中课文的小说,哪篇不是吹尽黄沙方始得的“金子”?许多学生先饱眼福即是明证,而由课文小说改编的影视节目,学生更是“津津乐看”。可见,原因得从“看”和“学”之间差别中找。笔者认为,学生喜欢“看”小说,因为有文本自由选择权,更把“看”小说当作一种消遣,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生所好所迷的是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学”小说,得阅读已定的文本,成了学习任务,心情自然不轻松。倘能入其港、品其味,可能也会乐此不疲。可惜我们的小说教学却缺少这样的魅力,学生只好偷着乐,明着困了。

其二,教师重“析”轻“品”。教师习惯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分析课文,在小说教学课堂上,则表现为析情节、析人物、析环境,堂堂如此,课课一样,忙得不亦乐乎。而所谓的“分析”,大多建立在学生“看”小说初步印象上,进行演绎式讲解。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老师往往会迫不及待的提问: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则以堆砌形容词类修饰语回答了事。稍好些,不过再让学生把这些修饰语当作标签贴到文本相应位置。至于人物言行举止所透露出来心理可不去揣摩,言语特色也不去品味。架空分析,学生有入宝山却空手而归的遗憾;囫囵吞枣,学生因尝不到味道而食欲不振,甚至厌食。

如果说学生喜“看”恶“学”有拈轻怕重之嫌,而教师重“析”轻“品”则使教学浅尝辄止。这种隔靴搔痒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流于肤浅,自然使具有一定小说阅读能力的高中生感到索然寡味。所以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出路在于引学生“登堂”更要“入室”,让学生爱“看”热闹,更会“看”门道。当然这就要求教师非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可。一 教学内容陌生化策略——距离产生美

高中生在先饱眼福之时,已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留下人物的初浅印象,甚至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换言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矛盾不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知多知少、知深知浅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一个重要的策略便是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教师想方设法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距离产生美”。

策略一,整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所谓教学单元就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教学实施单元”。“教学单元的划分,是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为基础的。”①有鉴于此,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体例,以“为我所用”的原则重组教材,应是实现教学内容陌生化的重要对策。笔者曾以品味高中小说人物对话艺术为教学目标,有意选择富有生活化内容的人物对话作为教学内容。《祝福》,“我”回答祥林嫂时含糊的饰词;《边城》,爷爷通过讲翠翠母亲的故事委婉地教导;《荷花淀》,一群妇女,对外出丈夫十分想念,却巧词掩饰,令人忍俊不禁的那种不露声色的借口;《项链》,玛蒂尔德渴望借到项链时暗示意味很强的问话;《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谢绝邢夫人苦留吃饭时的回话„„撷取人物片言只语,在感受人物性格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本真美。

又如,在完成高四册三个小说单元的教学任务后,笔者改变授新课时关注人物的视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人文视角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重新探讨祥林嫂、别里科夫、玛蒂尔德、陈奂生、杜十娘等人物生存境况、复杂性格、奋斗历程及作者对小人物的态度。于是读懂了祥林嫂无奈的反抗,别里科夫“害怕出乱子”,玛蒂尔德的白日梦,华老栓的毕恭毕敬,陈奂生“阿Q式”的自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感受小人物辛酸、无奈、奋争、绝望的命运,自然对人物有更进一层的认识,在深入理解中领悟了作品蕴含的更为深层的内涵。挖掘作品,重新整合作品,让学生感受新鲜空气。策略二:比较。运用比较,意在设置参照物,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让所教内容产生相对距离,吸引学生学习。如《失街亭》教学,笔者引进《资治通鉴》中的“魏蜀街亭之战”一章,组织同学进行比较阅读。“前人评价《三国演义》‘七分真,三分假’,请同学以此为例简要分析。”(带着问题,又有相应参照材料,学生自容不难获取答案)提出这个问题用意是让学生以“历史真实”为参照物,发现和理解小说“虚构”的情节,从而对《失街亭》所渲染浓烈的战争气氛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进而了解“艺术的真实”。

又如,同是“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边城》和《荷花淀》却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如果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就很难深谙此味。两篇课文均写了宁静、美丽的月夜,但其作用有所不同,叙述格调和语言风格差别较大。《边城》意在渲染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荷花淀》则是展现家乡的富饶美丽,烘托人物勤劳、纯朴的个性。《边城》笔调舒缓,语言古朴沉郁;《荷花淀》则是笔调轻快,语言亮丽。究其原因,《边城》在赞美边地人民身上淳朴的原始的人性美的同时担忧这种原始人性美的摧残破坏,蒙上悲剧的色彩;《荷花淀》则是对根据地人民美好品质的赞美,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文笼罩在喜剧的氛围中。比较出“真知”,“比较”把发现的乐趣还给了学生,自然比常规按部就班式的解析效果好。

策略三:迂回。迂回战术往往用在直达目的很难做到而采用的变通策略。小说教学时运用迂回策略则是把本该教学的内容暂时搁着,引导学生通过“外围”学习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高五册《阿Q正传》的教学,理解阿Q

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其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引导学生抓住阿Q的“Q”字,展开联想,在理解“Q”字形象含义基础上理解了“精神胜利法”。情节角度,“Q”是含泪的结局,自欺欺人,至死不悟,读者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人物角度,“Q”是阿Q的脑袋,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小辫,在这里面装满保守落后宿命的小农意识。他忌讳头上烂疤和“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真是何等的自尊自大,却又何等的自轻自践。环境角度,“Q”像是未庄,这里近乎封闭的只有一条河道与外界沟通,这里农民长期受剥削压迫,奴隶般的地位,在各方面都处于失败的命运,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未庄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农村的缩影,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土壤。主题角度,“Q”还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国民的弱点,照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

同样,《药》的教学,理解小说主题是教学的难点,解读“意示群”就能举重若轻,突破难点。通过“血”“路”“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品味,我们自然得出《药》的主题是着重揭示群众愚昧,同时表现作者探索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迂回策略往往能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在不断品悟中自然释疑、解难。

二、教学过程感性化策略——无情未必真英雄

提出小说教学过程感性化的主张,基于以下认识;其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二,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她的美是难以讲出来的,因为语言总是比心灵枯涩,即便讲出来,也不如学生自己用心体味出来的东西深刻。其三,老师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过程说”就明确指出:“从感受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文知识切身感悟语言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②

策略一,激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学习。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利用课文插图找“套子”,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找外在“套子”:衣着套子,用具套子,起居生活套子;其次引导学生找内在“套子”:职业套子,语言套子,思想套子;再次引导学生仔细观赏插图,找出一些细节:天空晴朗无云,飞翔着成群的鸟,青年人骑车飞驰,三五成群的人在闲谈,这些构成了画面的背景;结合课文品味,这些背景同“套中人”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了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新鲜事物,新鲜思想不可抗拒大潮,必然湮没一切顽固、守旧的落后东西。

策略二,煽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感情是活动的源动力。煽情手法较多,朗读传情,以情激情,想像生情等,落实到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是最为有效煽情手段,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情绪饱满,神采飞扬。如《项链》的教学,不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简单化处理:玛蒂尔德是个好女人还是坏女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分成正反双方两个陈营,各自根据文本寻找理由,展开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小说教学将结束时,笔者又添了一把柴:主人公玛蒂尔德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有没有改变?这在原来争论基础再掀波澜。学生共有四种看法:一是变了,二是不变,三是既变又不变,四是小说家只是客观地向我们展示这个人物的命运,并不在意主人公性格变与不变。其实,学生每提出一种看法,都不能凭空而论,而必须以文本言语为依据,于是讨论过程同时也成了瞻前顾后深究课文的过程。教师有时也参加讨论,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情趣更加高涨。“对话”的实质不是为了说服而是为了交流,课堂上的讨论不仅交流了各自学识,还交流了情感,一举多得。策略三,设疑。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需要教有,有疑却要无,到这里方是长进。”设疑,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敏锐性。从言语形式角度设疑提问,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其一,词语活用。如(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这是运气了你„„《药》

“运气”可做名词和形容词,但不能带宾语,然而这句话出自凶狠残忍粗野无知的刽子手之口,误笔倒成了妙笔。

其二,倒装句式。如“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祝福》)“怎么了,你?”(《荷花淀》)

从字面看,这两句意思都很简单。但急切的言语通过倒装句式表达出来,前者表现四婶嫌祥林嫂是不祥之人,这对已捐过门槛的祥林嫂不吝是晴天霹雳,对她是致命一击。后者表现了妻子对丈夫体贴、温柔,说明伉俪情深。

其三,连续追问。如(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不好也只管告诉我。”(《林黛玉进贾府》)

一连串的发问只是为了表明她对林黛玉的关心,根本不需要林黛玉回答,而其出发点则是讨好贾母,显示她在贾府不一般的地位。如删掉几个问句,就表现不出王熙凤善于逢迎、八面玲珑的性格了。另外还有变化标点、重复语句、改换称呼等,这些处在非常规的言语形式,其蕴藉往往很深,值得设疑品味。

策略四,摹仿。语文教学时,有时不妨以“演”代讲,不析一字,尽得风流。如《守奴财》“抢梳妆匣”一段,笔者先让学生在自行揣摩文意的基础上扮演葛朗台表演全过程。扮演的同学一起身子马上进入角色,“轻手蹑脚”走上讲台,面对金匣子(粉笔盒),一纵一扑一放,对欧也坭一摆一推,动作演得如此到位;迎着窗口,瞪着眼睛“噢,是真金!金子!”语气把握更是传神。学生出色的表演,告诉我们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又如学完戏剧单元之后,回过头来重新学习《药》,让学生把“茶馆谈药”改编成话剧,学生踊跃上台表演。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学生自然也变会苦学为乐学。

总之,小说教学策略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体意识,教师所做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如果把我们的小说教学课堂比作一个舞台,教师该做的是幕后工作或充当配角,而把前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担当主角表现才华,展示才能。注释:

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p.442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洪镇涛、陈伯安《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中学语文》1996年第9期

第三篇:创新地理教学策略

创新地理教学策略

----谈情境开放的应用

“开放教学”又称非正规教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流行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这种教学旨在强调学生的自由,推崇学生的兴趣,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气氛,并把情感和爱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因素摆在特殊的位置。而这种教学模式好正好适合初中地理地理新教材、新教学的使用要求。初中地理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师应摒弃传统课堂中讲究教学艺术,从内容、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开展教学,设置情境,抛砖引玉,给学生的大脑充分的想象、发挥、思考的空间,切实从新课标,新课程出发,做到学生与教师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接受知识,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颇有成效。

一、创设动画、图片、多媒体等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和鼓励。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加动画、图片、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为理解地理知识和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做了很好的铺垫。牛顿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黄

河》一节,赞颂黄河时,穿插动态图片,黄河塑造平原、水能发电、旅游等图片,学生更容易,更易于理解“母亲河”黄河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紧接着,录像黄河周边人民灾难生活的播放,从而使学生陷于对人民的同情,对母亲河的忧虑,达到了教学情感目标的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既然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点,那教师应做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者,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根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精心设计,敏于捕捉,巧与引发。

《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践出发,讲述地球自转的概念,提出如下问题:

1、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白昼和黑夜不断更替的现象?

2、日月星时辰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

3、地球上各地的时刻都一样吗?为什么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地球自转运动,最后,两人一组,利用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这样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知”。

三、创设讨论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师生间的交互式讨论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学习的迁移更广泛,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学生出现了一些误区,也要容许他们提出问题,讲出道理,同事允许他们敢于和同学争论,敢于同老师争论,绝不可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意见等。比如说:在讲我国大江大河的洪涝问题的解绝对策时,可以让学生们不要仅局限于书本,想一想都有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除了基本的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建立蓄洪泄洪措施外,有的学生还提出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能否将多余的水资源收集起来用于干旱地区,这样可以双利,此种做法,课堂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体现了学科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的展开想象和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活动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生活与实践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山、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学生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设备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地理课外活动和地理制作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在活动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增

长技能,发展思维,锻炼各种能力。

教学实例:在讲《解读地图》这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从张家港市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活动要求如下:

1、利用星期天全班分成四大组,以秋游形式完成实地作业;第一大组实地观察境内有哪些主要河流?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看,家乡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2、第二大组实地观察周边与哪些县级市相邻?主要道路有哪些?东西、南北相距约多少千米?查阅有关资料,画出简易轮廓图;

3、第三大组实地观察家乡的地形如何?山地和平原如何分布?

4、第四大组查阅有关资料,弄清现有哪些乡镇?具体方位在哪儿?给出简易方位图,并实地调查家乡近十年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四大组汇总信息,每一大组绘出一张张家港市地图参加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感性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视野,发展了创新能力。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品质,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当然,地理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例如:用不同色彩的硬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布成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直观;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 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尝试开放教学,创设开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使每节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挑战性,同时使同学们自觉地、主动地、愉悦地去研究性学习,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目的。

第四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教师要在教学中敢于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敢于放手给他们一个活动的空间。让儿童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去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仍有很大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要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它不仅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应从小抓起,从启蒙抓起,从基础教育拽去,不失时机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随着小学教育分科教学的深化,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学科的关系日益密切,学科教学对创新精神的支撑力越来越强,并且呈现出创新精神的学科差异性,即创新精神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和发展是不同的,有差别的。

小学生进入学科学习阶段,对学科内容有新鲜感,喜欢从事和完成与学科教育内容关系密切的实践活动,在知识背景、技能要求和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都有优势。这一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关系。在学习心理上,小学生对所学到的新的知识、技能等,喜欢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学习情境之外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以显示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更好地掌握、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实施创新教育,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成为时代所要求的敢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是说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怎样进行选择与运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当代学生的创新现状

首先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目前小学生的创新现状,以便针对这些具体现象来实施相应的措施。根据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为:第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第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第三,缺乏创新的兴趣;第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到得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第五篇: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二、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四、知识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以知识为载体,从“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

下载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说阅读教学的策略创新(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主题教学策略

    创新主题教学策略 创新主题教学主要包括(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 一、创新主题教学的一般原则 1.根据教师的自身素养进行教学。教师......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小说是学生最爱读的文体,因为它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精妙的构思,从而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但在教......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教育教学的具体模式在不断进行革新,高中教育也是如此。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了......

    演练15 小说阅读(二)

    演练15 小说阅读(二)(时间:40分钟 分值: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5分)春到梨花开骆 驼父亲自从那次来给我送梨后,便不再来小城。我理解父亲。“送梨事件”让他心里......

    外国小说选修二单元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二——场景 学习目标 1、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 2、了解风景的意义和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3、学会对小说能进行场景分析与鉴赏。 学习重点 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创新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张贤举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

    大水坑二小说课活动总结

    大水坑二小2011年秋季“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总结 2011年10月17日我校开展了说课比赛,参加说课的共有22名教师。说课活动在我校还是第一次,学校在此之前进行了说课培训,老师们......

    小说阅读与分析例文二

    一枝白玫瑰 (美)威廉姆斯-科贝尔 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点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苦差事。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