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的写作教学新途径的研究与实验方(精选)
探索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的写作教学新途径的研究与实验方 案
Posted by 飞雪迎风 2007-10-8 14:52:59 探索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的写作教学新途径 的 研 究 与 实 验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语言平淡、枯燥和苍白的现象,部分学生习惯于写套话,写成人的话,学生对作文缺乏应有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生活范围小,而且对生活缺少感悟,体验不深刻,对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同时,由于阅读量不足,也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致使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生搬硬套,就是空洞无味,毫无新意可言。为了克服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校组织语文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实验,在改善学生作文现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借鉴了许多作文教改经验,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我们提出将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从主题阅读入手,配合心理活动的开展,创设相应的作文情境,以期寻找一条融合“阅读-活动-写作”于一体的作文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让学生直接从活动中提取写作的资源和情感动力,以自己真实的笔触抒写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并在写作活动中不断促进心灵的成长。
通过初步研究,我们了解到,阅读、活动和写作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有益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认为:阅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关于阅读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精神修养,已有诸多论述。另外,阅读本身还具有心理治疗功能。在西方有一种“阅读疗法”,就是通过向有心理疾患的患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其独立阅读或在治疗者指导下阅读,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得出结论说阅读疗法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
互动游戏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目前,团体的互动游戏已成为各种心理培训的重要渠道,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游戏带来多样性,可增添学习乐趣;带来互动,提高培训效率;使人们回复童真,找到创新的乐趣;加快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同时,通过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能够加深学生的体验,达到认知的内化。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使思维条理化,也提高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写作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在1980年就提出了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叙事心理疗法,该疗法主张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写作方法,使来访者变得更为自主、更具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珀尼巴克(1999)曾通过写作实验证实,“以情绪的方式写下个人的经历可以改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即写作过程具有表达消极情绪,从而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探索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的写作教学新途径”的课题实验,希望通过该课题的实验,探索一条符合课标要求、适合我校具体情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习作教学途径。
二、本课题与相关课题的区别与联系
截至目前,国内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众多,但在教学中过多强调文本写作的程式化,偏重语言训练和写作模式的研究,注重文本的呈现方式,却忽略了作文与阅读和活动的有机联系,忽略了作文教学的过程和形式中所蕴含的人格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价值,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不完备的,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改进。
在相关课题研究中,比较成熟的是关于“情境作文”、“快乐作文”和“体验作文”的研究。
“情境作文”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作文教学模式,“情境作文”旨在创设情境,使学生身处模拟化的生活场景,直接参与并感受令人激动的生活素材,捕捉写作材料,加强生活体验,提高学生表达的欲求。“情境作文”突出情与境的统一,用情感活动统摄全过程,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体验中,自由抒发内心的激情。“情境作文”实际上涵盖了“快乐作文”和“体验作文”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以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旨归。
基于“游戏精神”下快乐作文的实践研究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写作教学应当深入研究小学生内在的游戏精神特点,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写作教学始终;尊重儿童的‘游戏精神’,并使之成为小学生写作的重要精神资源。将游戏和学生习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放飞学生的思想。”快乐作文实际上是从小学生追求心理快乐的本能出发,将游戏的因素注入作文之中,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激发写作兴趣,力求使作文变成一件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体验作文”其核心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用一颗对世界敏感的心去感受生命的脉搏和体验人生的丰富。”“体验作文”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写作动机问题,在体验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思索,从而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同时也初步解决了学生的作文与现实生活相疏离的问题,把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本课题与上述“快乐作文”和“体验作文”存在诸多联系,都是力求将“活动”的因素纳入作文教学中,以“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活动”来弥补作文与生活之间所缺失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截至目前,对“读写结合”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其目的都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的反复训练中丰富知识,发挥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借鉴了上述教改实验成果,专门设计了相关体验活动,侧重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生活的感悟,借以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求。本课题实验将阅读、活动和写作三种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阅读-活动-写作”于一体的教学构想,按照人文主题进行组元,训练过程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核心词的界定 写作教学的新途径:写作教学方法众多,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与其他众多写作教学方法有所区别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侧重探索集阅读感悟、活动体验和作文表达于一体的写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心灵成长:这里指学生的心理逐步发展,趋向于完善的过程。学生心理的各要素——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之间相对平衡,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准绳,充分借鉴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从专题阅读入手,并辅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运用,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写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发心理潜能,提升语文素养,培养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努力探究写作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途径、方法和机制,探索和完善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的模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语言写作能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培养阅读和写作兴趣、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时期。本课题实验研究拟达到下列目标:
1、培养阅读和写作兴趣。选择优秀阅读篇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题写作,以及在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积极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健全人格、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
4、探索写作教学的潜在功能。
五、研究内容
1、写作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心灵世界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1)理论研究:写作教学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研究,为今后设计训练活动确定理论依据。
(2)方法研究:阅读方法的研究;互动游戏***的研究;写作方法研究。
2、“阅读—活动—写作”三者辩证关系的研究。
3、写作整体训练模式的单元设计
(1)阅读阶段:按主题搜集相关文章,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性阅读和讨论交流,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拓展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活动阶段: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和体验,增加感性认识,并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动机。
(3)写作阶段:创设写作情境,组织自主写作。(4)反馈阶段:淡化教师讲评,强化学生互评。
六、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 本课题实验的主要特点是:本课题把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课题体现为阅读、活动、写作三者的有机结合,以阅读丰富认知,以活动加深体会,以写作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写作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阅读—活动—写作”三者辩证关系的研究;写作活动与提升心灵世界的辩证关系与实施途径;写作整体训练内容与训练模式的探索;整体写作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机制的研究。
本课题的主要突破是:突破以往作文教学偏重形式训练,以人文主题作为组元形式,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协同训练;突破以往写作教学单纯注重语言训练的弊端,不断拓展主题阅读和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突破情境作文孤立的情感主题,代之以相互关联又不断拓展的人文主题系列,力主通过写作整体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心灵世界得以同步提升。
本课题的创新价值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从拓展阅读,丰富认知开始,注重思维训练,加强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创设情境,强化交流与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活动贯彻始终,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的活动性和过程性。力主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心灵世界的同步提升。在训练过程中,融感知、思维、情感、实践于一体,注重人文主题与写作方法的协同训练,凸现了写作活动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七、研究思路
1、训练主题的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设计出具有促进意义的一系列人文主题,展开专题训练,循序提高。
2、阅读内容的选择:根据每个单元各不相同的训练主题,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
3、活动形式的设计:
从整体训练的原则出发,每个单元都将设计各不相同的训练方法。
4、写作过程的组织: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及时交流和反思,以促进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体现写作方式的多样性,在主题性写作之外,广泛开展日记、随笔的写作。
5、反馈和总结:作文讲评强化学生互评;教师将对每次写作训练进行总结反思,以便今后改进。
八、研究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产品分析法、个案分析法 资料检索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九、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2006年4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2)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训(3)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4)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现有水平进行一般性评估和特殊性评估
2、***实施阶段(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1)单元训练的设计
① 主题阅读阶段:根据单元主题,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开展主题性阅读,在阅读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并开展专项思维训练。
② 体验活动阶段: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心理互动游戏、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欲求。
③ 自主写作阶段:激趣、发散、聚合、自主写作。④ 交流反馈阶段:交流、反馈、修改、反思(2)训练内容设计: ① 认识自我 ② 拥抱自然 ③ 关注他人 ④ 学会感恩 ⑤ 放飞理想 ⑥ 异想天开 „„
(3)写作方法指导
主题性写作:按照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进行自主写作。随笔性写作:
① 读书笔记,写下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悟; ② 记心灵日记,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 课题组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调整。
3、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1)学生总体评估报告(2)收集、编印学生习作(3)编写课题论文集(4)撰写结题报告(5)邀请专家鉴定
训练单元流程图
注:以各项人文主题作为一个训练单元。
十、实验预期成果 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施阶段,将通过相关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构建“阅读-活动-写作”的整体训练模式。
预期最终研究成果:
1、编写学生优秀习作集——《心灵的天空》
2、编写完成研究论文集——《让心灵飞翔》
3、制作完成教学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4、撰写并公布“探索促进小学生心灵成长的写作教学新途径”研究报告
Posted by 飞雪迎风 2009-9-3 15:01:58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证
1、***的重视
***重视,校长领导,由业务校长直接负责指导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兼具语文学科和心理学知识背景,为课题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水平较高,并热衷于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2、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走近问题学生》
获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等奖
《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一文和《颐和园》教学纪实被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与实施》一书
《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
获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三等奖 参与编写《新编小学作文教与学》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 参与编写《习作》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与编写《小学生阅读文选》第12册(山东省教研室主编)
《创建学生网上家园,给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获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评选二等奖
《利用网络技术让作文教学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
获得山东省电化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我们与周围环境》
获得山东省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小小文学家》
主题网站获淄博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展一等奖 《编写动物童话故事》
获得临淄区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走近春天》、《我们与周围环境》
在临淄区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评选中获一等奖
3、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负责人张广健同志,原任临淄区蜂山小学教导主任,现任临淄区虎山小学教务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该同志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撰写多篇研究论文,多次获得山东省、淄博市及临淄区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多次参加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编写作文选、阅读文选的工作。在心理学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也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
课题组核心成员李岚岚同志,毕业于山东省师范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工作,参加过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阅读文选选编和新课标解读工作。该同志注重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篇论文和教学课例曾获省级一等奖,并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所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教学论文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工作中,均取得突出成绩。
十二、前期工作
本课题实验从2006年9月正式启动,在此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和初步的探索性工作。
1、实验对象的确定
(1)选择参加实验学生的依据: 根据心理健康测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对两个班的学生作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以焦虑水平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选择学生参考测验分数,其中焦虑分数比较高的,反映焦虑水平较高;也有比较低的,反映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2)根据学生现有写作能力及水平分层选择(3)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随机抽取。
2、已经完成的实验内容:(1)认识自我(2)拥抱自然(3)关注他人(4)学会感恩(5)放飞理想(6)异想天开(7)砥砺智慧
十三、今后的打算
今后将按照实验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今后开展的实验活动主题有:(8)磨练意志(9)学会宽容(10)学会合作(11)友谊之桥(12)打开心结(13)感动你我(14)爱心无价
第一阶段首先在实验组内进行实验,待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之后,再逐步推开,在中、高年级开展实验,并在实验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训练模式,加强理论研究。然后推广到低年级,开展阅读、活动和说话到简单写话实验。最后,在实验后期,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着手研究报告的撰写和修订,学生优秀习作集的完成,并整理完成相关的研究论文集和教学课件。
2007年10月
【主要参考文献】
《感动小学生故事全集(没有大人的夜晚)》
九洲出版社
刘海涛
主编 《人生锦囊全集》
花山文艺出版社
滕刚
澜涛 主编 《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姚先本
主编
《认知心理学》第四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M·W·艾森克
M·T·基恩
著
《阅读发展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闫国利 著
《叙事心理治疗导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李明
杨广学
著 《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童奇
《天才的13个思维工具》
海南出版社
〔美〕罗伯特·鲁特-伯恩斯坦
米切尔·鲁特-伯恩斯坦
著
李庆国 译
《学校团体心理游戏
教程与案例》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杨敏毅 鞠瑞利
著 《培训游戏全案》
机械工业出版社
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
编
第二篇: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作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头痛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学生们搜肠刮肚,东拼西凑,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几百个汉字抓到一起,然后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任务了!”当你巡视到他的身边,俯身想看看他写了什么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用手挡住,停下笔,目光斜视,脸上显出尴尬的神情。仿佛在说:“别看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啥!”
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这是家长普遍关心却又无能为力的问题。
作文要想写的好,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词汇,思维,情感。三者缺一,都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缺少词汇,必然枯燥;缺少思维,必然平淡;缺少情感,必然干瘪。枯燥、平淡、干瘪正是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果继续追问:产生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恐怕就要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了。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实课堂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兼得的。老师们也只能无奈地舍其人文性,而取其工具性了。而工具性也只是体现在攫取分数上。正是这种扭曲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使得文本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价值被忽视。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跟不上,词汇的积累被局限在课本上。更为严重的是课堂上原本可以用于积累、感悟和练笔的宝贵时间,被老师善意的课堂分析所占据,讲者滔滔不绝,听者不知所
云。一堂课下来,除了字词,学生几乎一无所获。缺少了积累、感悟和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怎能提高!
由于当前的学校教育一时无法改变,于是校外的各种作文培训班应运而生。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深造”,以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经初步统计,西丰县的作文培训班约有十三、四家,他们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照搬学校的做法,重复劳动,向时间求效益;二是依据各单元的习作要求,搜集范文,让学生背诵;三是注重体验,组织写生,让学生亲身参与,达到有话可说,表达真情的目的。乍看,第三种做法好些,细想,也不尽然,三种做法都有失偏颇。第一种做法费时、低效、乏味;第二种做法只重词汇,缺少情感和思维,长远看弊大于利;第三种做法经济成本高,而且有许多内容无法亲身体验或再现。因此,不能说以上三种做法没有效果,只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事倍功半,培训效果不明显。
如何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笔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于是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再学习、再思考、再总结------终于,一条解决“作文难”的途径,渐渐地清晰起来。因而甚是欣喜,连忙写下来,以期能尽快地帮助到那些被作文所困扰的学生和家长们。如果给它起一个名字的话,权且叫它“心作文”吧。
下面,从培训的角度将其详述如下:
一、精神追求:别人畏惧的,正是我们要征服的二、培训宗旨: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写作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需要有恰当的词汇,无词必不达意,无米难死巧妇;它需要有巧妙的思维,这一点常常被忽视。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词汇,而是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一开,文章自然成。它更需要有情感,人情练达既文章,善言者必多情。情感催生思路,心死文必死。因此,写作必须同心灵一起成长。离开了心灵成长的写作培训注定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反效的。反之,心活则思路通,思路通则词如泉涌,写作也便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情不自禁。
三、策略与方法
七字诀:真、想象、积累、练笔
1、真
真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以我手写我心”,“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要实现“真”的目标,就必须打开六窍,即眼、耳、鼻、口、手、心。让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灵都充分发挥其功能,全方位地感受事物,感悟生命,感悟人生。只有摄入大量的信息,人的大脑才能加工出丰富的情感。有觉才有感,有感才有文。因此,打开六窍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打开六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亲身体验,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等渠道来获取信息,然后把所看、所听、所想、所感写下来。另一种是
间接体验——阅读,它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无论哪一种阅读,都必须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把他人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两种方式各具优劣,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2、想象
想象包括联想与想象,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生
二、由无生有、由死到活、由物到人。这是思维含量最大的地方,因而成为写好文章的关键,但它却常常被教者所忽略。六窍收集到的信息通常是表面的、孤立的、死的,这就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让学生能透过表面看本质,把孤立的变成相关的,由死的想到活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胡思乱想”。有了“胡思乱想”,你的文章才能感人,才能与众不同。有了“胡思乱想”,你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和深刻,在收获文章的同时,伴随心灵的成长。
3、积累
积累就是要向别人学习,摘抄并记住别人的好词、好句、好段、好思路、好体会。积累是不可或缺的,要想有持续的提高,必须重视积累。它的关键是贵在坚持,使积累变成一种常态,一种自觉的行为。要有专门的积累本,随时摘抄,并经常翻看。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
4、练笔
练笔就是要多写。主要方式是写日记。当代著名学者、哲学
家周国平曾说:“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的关键是贵在坚持,养成习惯;贵在真实,有内容。不追求字数的多少。”
四、运行模式
1、紧扣教材。以教材的单元习作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为启发学生思路,激发情感,需灵活采用阅读与写生两种方式。既要重视直接经验,更要重视间接经验。
2、紧扣课文。在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里选择一篇课文,深入阅读,依据得意、得言、得法的不同目的,让学生一课一得。不求全,但求精。同时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
3、循序渐进。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不可急功近利,特别是要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确定每一阶段的学习重点:低年级以得言为主;中年级以得法为主;高年级以得意为主。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则要依据得意、得言、得法的顺序渐进。切不可胡子眉毛一起抓,以致拔苗助长。
4、培养习惯。主要有写日记习惯、朗读习惯、写字姿势、思维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正面思维习惯。
5、注重人文。学会感恩,增强自信,提升境界。不可把获取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要立足人的发展,给学生知识以外的素养。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改变,母语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自然成为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如果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家长和学生破解作文这一难题,则是笔者一贯的价值追求。于是写下上面的拙见,旨在告诉家长与学生:作文难乎哉?其不难也。敢问路在何方,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
孙宇腾
2014年4月
第三篇: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英语的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四项基本语言技能,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写是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写的能力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进行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因此,写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寓写于听、说等诸方面的训练中,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词句基础;模仿练习;语篇衔接
目前,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训练相对滞后,教师大多只注重写作结果,而忽视写作前的引导过程。学生的习作也是信息处理的很凌乱,表达缺乏逻辑性而且内容空洞。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写作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我围绕外研版英语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谈的关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体会。
一、积累词句,抓好基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应从词句入手,抓好基本功训练。犹如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大纲明确指出,学生应“能拼写所学单词”、“知道基本词义,能听懂,在口、笔头练习中能运用”。为达到大纲要求,提高学生写的能力,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都要求学生默写正确率达到96%,对默写错了的,要立即订正。
此外,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活跃动词要特别注意,因为动词掌握得好坏,是学生能否正确遣词造句的关键,每学到一个重要动词,都要学生联系简单句五个基本句型考虑组成句子。
再者,英语是结构语言,具有其自身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基本句型。对于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来说,可以根据教材不同话题的写作要求,进行写作基本训练。外研版教材话题新颖,有许多新的常用词汇、短语和重要句型。例如,Book 3 Module One Europe,本模块主要介绍欧洲某些国家的名称、首都、语言、著名城市和文艺建筑,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欧洲概况,学会表达地理位置,最终能以笔头形式自如的介绍城市和地区的位置及特色。我教学写作部分之前,每天给学生2~3个短语或句型,让学生造句;或者给出两句中文,让学生根据所给的词组译成英文。
二、套用格式,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模仿写作训练。教师在精心筛选话题之后,围绕话题设计一定的写作格式,让学生套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习作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例如,外研版 Book Two Module Six Films and TV Programmes的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影评。写影评对高一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多数学生不知如何下笔。运用以下格式来写,学生就觉得轻松多了:
This story(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is about.It is set in.The characters are.The plot is.The scenes are.In my opinion,it is a film,and it is well worth seeing.三、加强语篇衔接训练
所谓语篇衔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布局谋篇或连句成篇。也就是说,句与句之间必须符合逻辑,上下文意思要连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只注重了单个句子的表达,却忽视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如果学生能恰当的运用一些过渡语,比如,表示时间的 at first,then,later,meanwhile,in the end,finally,the next moment等,表示推进的 what’s more,as well,still等,此外,还有表示总结的、表示转折的等,就可以使整篇作文顺畅自然,严密紧凑。比如,在下面的作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了语篇上时间关联和人物联系,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简练而准确叙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首先,在时间方面,从7:15到Then,再到 The next moment,two minutes later,读者会觉得时间主导着事情的发展,紧凑而有序。接着,人物依次出场,再同一地点(Park Road)的不同位置出现了三个人物:“我”、老人、和司机,三者之间的联系也交代得很清楚(附:作文要点要求及范文)。
1.2000年2月8日早上7:15,“我”沿“公园路”向东走,一位老人从“城市公园”走出来;
2.一辆黄色小汽车正从3号大街向右拐,将驶入公园路;
3.小汽车将老人撞倒在地,开车的是一位女士;
4.车没停,老人和我都看到了车牌号是AC864。
It was 7:15 on the morning of February 8,2000.I was walking along Park Road towards the east when an elderly man came out of the park on the side of street.Then I saw a yellow car drive up Third Street and make a right turn into Park Road.The next moment the car hit him while he was crossing the road.He fell with a cry.The car didn't stop but drove off at great speed heading west.I noticed the driver was a young women and the plate number was AC864.About two minutes later I stopped a passing car and took the old man to the nearest hospital.在这篇一百多词的小文章中,作者的语篇意识是很明显的,而且表达的也恰到好处。近年来,高考中有关语篇考查的分值在不断增加,这对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总之,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将不懈地尝试更多的训练方法,以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篇:在教学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
在教学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从课程角度看,是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从学生成长角度看,是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心理的护导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是理论的学习者、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自身成长与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现象,有的教师会关注发生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的教师会不经意地让这些鲜活而生动的教育事例一晃而过。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以研究的视角看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善于观察、思考发生在工作中的现象,梳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开展研究,形成成果。有了对教学研究的兴趣,教师的职业生涯会更加有滋有味。
教学研究就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工作之中。课堂是师生学习、交流、互动的“小舞台”,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再到实施课程,存在着一定的落差,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思想与要求,如何将课程目标的要求细化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人,如何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等等,都是在课程实施与建设过程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需要在改革中新生,教学必须在创新中前行。
校本研究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校本教研需要开展实证研究,由经验走向科学。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制、基于标准的教学、课堂观察、教学方法优化、发展性评价、精品课程的建设等,都是校本教研很好的项目,教师应该在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在教学中探索、在教研中成长”形成的教研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社区”。在社区里,教师交流与研讨、合作与分享,志同道合、自由自在、其乐融融,这也许就是教师快乐而多彩的人生。
第五篇:有效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有效教学案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当前,随着深化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改理念已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在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产生共鸣。走进新课改这段日子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教师和学生是这次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共同发展。那么,经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在哪里?以下,笔者对几年来参与新课程教学实践和研讨中的几个美术课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
一、有效教学案例分析的实际意义
案例,即典型事例。一般来讲,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1]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境、故事、事例、事件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独立分析、思考、讨论和决断的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具体教学实践来说,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记叙、评析和反思。它不仅可以用来剖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某些典型实例,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方法、疑难问题进行艺术性处理的记叙和总结。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叙事性等特点,所以它深受许多教师的钟爱。近几年,教学案例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更凸显出它的教学实际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并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行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起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它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切磋,提升教师观课、听课、评课的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同时,教学案例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科研课题的深入研究,创新教研形式,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它更有助于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生涯轨迹的记录、教学智慧的提升、教学理想的实现,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具体举措
(一)精心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案例1 有一次,笔者到外校听了一位美术老师上的新课程研讨课。这堂课上的是《营造美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从学习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提问道:“一幅美术作品,你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美术作品最有趣、最吸引人去看的是哪方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是作品的形象美,有的说是美术作品的笔墨美,有的则认为是色彩美。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补充说:“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是美术作品表面的东西,这些只是美术作品外在的美。”接着,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看一个人是否能光看他的外表?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在的方面是什么?”学生依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一下子就想到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是作品的情趣与意境。然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了课题。在学生欣赏完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的过程时,这位授课教师又紧扣课题,进一步提问:“你觉得整幅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哪?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积极地讨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深入讨论后,他们都明白了每幅作品所表达的情趣与意境,并感悟到了不同的作品,由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表现形式、艺术构思的不同,其表达的艺术情趣和意境也是不同的。
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是师生合作学习的关键。[2]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它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如其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比较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兴趣,又需要换位思考以探寻最佳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去考虑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确保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
(二)注重把生活美与自然美引入课堂
案例2 在一次学校的美术教研中,我们同组美术老师上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他上的是图案课,主要让学生练习各种图案纹样的构成设计形式。如图案的变形,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笔者原来打算到他的班级里听课,可没有料到他却要到室外上课,笔者就不解地问:“你这节课为何要到室外上呢?”他笑着回答:“我要带学生到室外去上课,指导学生写生一些花卉,了解自然界中花卉的不同特点,然后再教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花卉变成艺术中的图案,并在图案花卉设计中体现不同花卉的特征,避免纹样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位教师还告诉笔者,他每次上写生课,都会到大自然中去摘取一些植物,当场示范讲解,而后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感受,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而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我们的生活有着丰富多样、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从中感受到艺术来自于生活的道理。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让学生去接触自然,感受生活,深刻地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从而学会表现生活、欣赏生活、运用生活;从挖掘自然生活中特有的资源,进而彰显学生的艺术个性,画出艺术的真情实感。
(三)创设和谐、愉快的学习心境
案例3 在对《春天畅想》一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春天: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生机和活力,你们觉得春天美吗?原来以为学生会说“美”,但出乎笔者的意料,有几个学生说“春天‘不美’”。这让笔者感到非常惊讶,就请学生说说他们的看法。学生认为春天经常下雨,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满天,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于是,笔者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就这个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雨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却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也是一种自然美,观看下雨和听淅沥沥的雨声也是一种美;农民播种也需要春雨。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审美的境界。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非拘泥于课本中的标准答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和不成熟的看法,哪怕学生无意识地把想法说出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合情理的想法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上事例,也让我们认识到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学生的思维能突破教师预设的条框,更好地生成教学资源,使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改变评价过于单一的状况
案例4 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这一课教学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展示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然后请学生说说标志设计的创意过程。接下来,笔者让全班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徽,并告诉学生,班徽的构思要注意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创意的提炼,要体现标志的凝练、单纯、醒目、新颖、独特、信息传达准确的特征。学生把初稿草图画完后,笔者就从学生作业中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班徽作品,张贴在黑板上。于是,师生共同欣赏设计得较好和一般的班徽草稿,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设计的作品有创意和自己的个性,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构思班徽,并未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对于那些设计得一般或过于简单的作品,则着重对学生闪光点的挖掘,并指出他们作品设计的亮点所在,尽可能地对他们取得的一些微小进步加以表扬,并耐心地指出需改进的地方。接着,笔者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班徽进行评价,共同参与并评价同学的作品,说出作品的优缺点,互相交流各自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确定下一步班徽的艺术美感和创意的表达该如何完善。最后,笔者让同桌同学互相批改作业,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综合考评。我们要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课堂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上述教师对学生设计班徽的评价就非常注重在激励性、民主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课堂,在师生双重的真诚评价中感受到班徽设计的艺术魅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让学生因评价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开设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
案例5 我校在课改实施过程中,一贯坚持让每位教师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虽说这项内容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不过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还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大胆地去尝试,把课程开发当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看待。各科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在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已经走出了困惑,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校本课程进入常态化轨道,形成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例如,我们开设的美术校本课程有《校园人物速写》《校园风景画写生》《校园学生装设计》《纸版画的制作》《国画趣味学堂》《动漫趣味设计》《手绘海报设计》《变废为宝的神奇》《中西方美术鉴赏》,还有利用当地优秀文化遗产的《走进蔡氏古民居的美术课堂》等。针对这些特色课程,我们都制订了相应的课程开发程序、方案、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还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校本化课题的研究。
以上校本课程,是我们实施新课改以来设计并开发的一些课题,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和兴趣需要。每个课题我们都有教学设计、活动实践过程,课后也都有总结反思。活动中,让不同年段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评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让每个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谈谈对课题学习的看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收获也挺大的。在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单一课程的束缚[3],学生在造型、观察、表现、形象思维、审美鉴赏、合作探究、创新等能力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六)运用数字资源突出教学点
案例6 在开展2014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们所上的课与其他课有着不同的要求。他们必须先在网上提交“晒课”,其内容包括这节课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实录,所用课件必须与网上相关资源链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为了充分体现这次优课的特点,笔者上了一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研讨课。课上,笔者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视频,让学生静静感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震撼场景。然后,笔者把画面转向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开过大典》,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就容易理解。在讲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壁画作品《格尔尼卡》时,笔者就直接通过网络搜索毕加索的人物简介、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就毕加索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特色与学生进行交流,激起了学生对画家产生一种崇敬感,以及欣赏画家作品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网上阅读《毕加索和格尔尼卡小镇》的故事,观看德国法西斯炸毁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历史照片,从而让学生懂得画家所画的形象与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高于生活。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此画是1937年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也就更能理解画家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从而这节课也在突出重点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4]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支配着学生,“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上课是不符合“晒课”的基本要求的。而在信息资源条件下,设计一堂完整的课是将多媒体素材(课件、动画、音视频等)组织成一节完整的课。多媒体数字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这次“晒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数字资源及课件的使用,把生动的历史镜头、历史照片、历史故事情节和画家的人生经历与教学点相融合,与学生充分互动,不仅活化了美术教学内容情境,把难于理解的艺术创作理论变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而且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案例研究带来的启示
案例研究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自参与课改以来,我们通过对这种教学案例的研究,的确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这些教学案例的分析也说明,这种教学研究确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提升了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不仅能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具体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能够更好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静心中反思教育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前瞻性。把教材用活,把过程盘活,把方法激活,把媒体点活,把思想变活,让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更加完善,促使教师有更强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碰撞出教育理念的火花。在忙碌中获得充实,在研究中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并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王雅芬,黄小平.案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2(12):56.[2] 赵国忠.课堂教学新变化[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3] 高晓清.论校本课程的特性[J].教育探索,2002(1):31.[4] 司霞,孙菲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