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本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是曹操的代表作,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名篇。此诗慷慨悲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让学生体悟其充沛的感情与艺术感染力。但是,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比较重视知识点考点的讲解,导致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信息化教学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的音频视频,可以增强学生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他们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中,让诗歌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再结合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便可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在《短歌行》的教学设计中,应该结合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到课文内容与知识点的同时,感悟曹操所寄寓的感情。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八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此诗被安排在学生诗歌学习中的初期阶段,是继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离骚》,以及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学习后的有一个重要学习篇目。《短歌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是曹操的代表作。通过学习此诗,能够让学生们窥见中国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创新,领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魅力,能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曹操,了解建安风骨。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有孙刘政权,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忧愁苦闷。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教学中要注意曹操本人及其创作背景来理解此诗。
诗人以真实有力、慷慨悲凉的情感感染读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相关音频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其中感悟。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与曹操的其他作品比较教学。同时注意四言诗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感情。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给学生以 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二、学情分析
(一)学习对象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及《诗经》、《离骚》等诗文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诗词朗诵能力、阅读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对诗歌这一文体的学习已有所了解。但对于高中诗文的学习难度,学生们的诗文学习基础及能力已经难以满足高中的学习要求,尤其是诗文中更加丰富的表现方法与更加抽象性的思维。这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教学,注意感知审美教学,注意比较学习,注意联系式的教学,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诗文学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二)学习环境分析
在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学习与多媒体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对曹操《短歌行》的进行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能增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教学资源环境方面,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找到相关的音频视频及图片文件;有完备的教具多媒体教室;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软件支持;有灵活的分组形式及浓厚的学习氛围等等,良好的教学环境为《短歌行》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设计理念
《短歌行》是一首感情慷慨悲凉,语言古朴自然的四言诗,在教学中应坚持“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整合配乐诗播放的方法,使静态的语言符号流淌出诗人慷慨悲凉的忧思。
四、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3、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作者所“忧”之事;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诗歌语言、表现方法、诗歌格调方面);
3、揣摩诗歌中作者的政治情怀。难点:
1、领会作者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2、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六、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
2、小组合作,讨论鉴赏;
3、比较分析,体悟诗作特点;
4、使用多媒体教学,感悟作者感情;
5、内容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第二课时)(40分钟)
八、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语:曹操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他曾经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不尽相同,有“英雄”、“奸雄”和“枭雄”之别,但不争的事实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大家在初中学过曹操的什么诗?哪些诗句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 学生活动:回顾与交流 导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 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同时进行板书:《短歌行》——曹操)
2、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同时给提出两个问题思考。
思考一:观看视频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思考二;在这段视频中,你对曹操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
3、介绍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有孙刘政权,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忧愁苦闷。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PPT展示创作背景)
4、朗读体悟 结合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
全体朗诵——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同学单独朗诵——全体朗诵 在朗读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点评,并与学生进行朗诵的情感交流。导语:通过上述活动,相信大家对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下面我们来对诗作内容进行一下解读。
5、初解诗文
(学生课前准备)让同学们根据课文注释及基本能力自我疏通,理解诗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讲一讲所理解的内容。
教师归纳整理同学们的回答,初步解读诗文内容。
6、深究诗意,明确主旨
围绕两个问题展开:(问题通过PPT展示)
(1)初解诗文后,你认为围绕全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试着从原诗中概括。
(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有哪些事? 分组讨论,并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教师归纳整理,列出作者所“忧”之事,进行板书; 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解读分析:
第一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忧叹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第二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巧用典故,表达思慕贤才的迫切情怀)
第三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拟物、比喻,以明月难触喻人才难求)第四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以乌鹊“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苦无依,喻自己难觅人才的孤独)第五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巧用典故,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表露自己希望人才来归,统一天下,建功立业心情)
教师综合讲解,点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渴慕贤才、功业未就——“忧”(进行板书)
7、深入探讨全诗感情
请学生结合对本诗的思想感情与所学曹操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PPT展示两首诗歌),辅助理解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做自由看法,教师做有效引导。(参考:慷慨悲凉)
8、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生自由品味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引导(说明:此环节设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丰富对本诗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评鉴赏能力。)
通过学生的鉴赏品评,教师进行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艺术特色: 语言——古朴自然 表现方法——巧用典故、比喻 节奏——四言,朗朗上口,艺术感染力强 格调——慷慨悲凉
9、深入拓展,换位思考
让学生们从贤才们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会他们看到这首诗的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涵和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味曹操礼待贤才的诗句,体会曹操良苦用心,以达到培养学生结合文本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11
10、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全诗(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3)改写原诗,将诗歌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九、板书设计(图一)《短歌行》 ——曹操 人生苦短 “ 艺术特点”
“忧” 贤才难求 “情” 慷慨悲凉 语言古朴自然 功业未就 巧用典故、比喻 四言诗、节奏强 12
十、教学流程图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 繁霜鬓()潦()倒 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 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分享:
第三篇:5.《离骚》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
习题练习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谣诼(zhuó)
离骚(sāo)岌(jí)岌可危
B.
方圜(yuán)蛾(é)眉
朝谇(suì)而夕替
C.攘(rǎng)诟
兰皋(gāo)相(xiàng)道
D.溘(kè)死芰(jī)荷鸷(zhì)鸟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灵修
峨眉
民生多艰
B.
异道
陆离
屈心抑志
C.
工巧
追曲
伸之揽茝
D.
杂糅
竟周容
缤纷繁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固时俗之工巧兮(本来)
B.何方圜之能周兮(合)忍尤而攘诟(忍受耻辱)
C.伏清白以死直兮(佩服)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D.苟余情其信芳(只要)
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怨灵修之浩荡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竞周容以为度
⑦伏清白以死直兮
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④⑤⑦D.
②③⑤
5.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6.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
背绳墨以追曲兮
D.
长余佩之陆离
7.下列各句,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A.
回朕车
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8.下列诗句中不属对偶的一项是()
A.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C.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二、语言表达
9.下面给出上联,请你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写出下联。
上联:旨远辞高同风雅兵并体
下联:
10.请为屈原写一段“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有激情、有文采,体现主人公人格魅力,60字左右。
三、默写
11.课文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
(4)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
(5)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宋 玉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③,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④,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⑤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 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suā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⑤:zú,指高山。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让其友
让:动词,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动词,致歉,道歉
C.既美其才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欣赏”之意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 行:这里是“长大,成婚”的意思
13.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一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⑥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14.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1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慵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下列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7.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屈原至于江滨
②不凝滞于物
B.①渔父见而问之曰
②是以见放
C.①是以见放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D.①何不慵其糟而啜其醨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8.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和渔父“沧浪之水”的比喻各说明什么?
19.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对屈原和渔父的一番对话,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五、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
请以“坚守”为中心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一字扣1分,重复不计。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芰荷”的“芰”应为“jì”
2.【答案】B
【解析】A.峨—蛾,C.伸—申,D.竟—竞。
3.【答案】C
【解析】伏:守、保持。
4.【答案】C
【解析】①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②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经济困难。③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雄伟或壮大。⑥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
5.【答案】A
【解析】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
6.【答案】C
【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7.【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8.【答案】D
【解析】A、B、C都属于对偶,D项不符合对偶条件,对偶句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句子。
9.【答案】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解析】此题考查是语言的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要结合对联的要求(对仗、平仄等)来写。
10.【答案】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夜长吟。上下求索,踽踽独行。他使一条不屈的生命得到了提升,他使一个站立的灵魂得到了不朽的阐释。
【解析】此题考查是语言的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要紧紧围绕主人公的一生的事迹、贡献和精神来写。
11.【答案】(1)哀民生之多艰(2)虽九死其犹未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4)固前圣之所厚(5)余独好修以为常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12.【答案】A
【解析】让,责备。
13.【答案】C
【解析】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的文风。
14.【答案】D
【解析】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15.【答案】(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2)你何不顺从楚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
(3)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应和)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解析】参考译文
宋玉,是楚国鄢地人。所以现在宜城还有他的坟墓。起初他追随侍奉屈原,屈原被流放后,他向好友景差谋求侍奉楚王。景差害怕宋玉胜过自己,只是向楚王简单说了说,楚王也只给了宋玉一个小职务。宋玉于是责备景差,景差说:“生姜和肉桂固然是依靠土地生长,但并不是靠土地才有辛辣的味道;美丽的女子固然是靠媒人的介绍嫁人,但不是靠媒人来使夫妻相亲相爱。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至于做官不得意,那就在于你自己了。”宋玉说:“东郭狻是天下最善跑的狡兔,一天能跑九百里,最后仍然免不了会被韩卢追上咬住。但实际上韩卢能不能捉住东郭狻,关键在于猎人的指挥得当不得当而已。如果猎人只是向很远的地方望一眼给韩卢泛泛(示意)一下狡兔的踪迹,那么,虽然韩卢是善跑的名犬也追不上狡兔啊;如果猎人认真给韩卢指点紧紧跟着狡兔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任他追,那么,虽然是善于奔跑的东郭狻也必然不能逃脱。现在你把我介绍给楚王,只是漫不经心地示意了一下踪迹罢了还是认真地指引猎物的脚印并且放开绳子(让我尽情施展)呢?”景差听了立即道歉,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宋玉懂得音乐还善于写文章。楚襄王也爱好音乐喜欢词赋(文章),既欣赏宋玉的才华,但讨厌他类似屈原(的文风)。就对宋玉说:“你何不顺从楚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宋玉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个很会唱歌的人,大王听说过吧?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有几千人;中间他唱《阳阿》《采菱》,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也有几百人;最后他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不到十人;歌曲唱到精彩处,低昂自如,优雅无比,节拍和曲调美妙至极,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还不到三个人了。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越少。”……
楚襄王带着宋玉到云梦一带游览,打算让宋玉写一篇关于高唐的文章。看到险峻的山上集聚许多云雾,山峰高耸,云雾飘浮变幻,就问宋玉:“这是什么啊?”宋玉回答:“先王曾经来到这里游览,感到疲惫就白天休息,梦到一个女子,像云雾一样温柔,像星星一样飘忽,似走未走,似飘又停,仔细一看,像西施一样漂亮。先王高兴地询问。她说:‘我是赤帝的小女儿,叫瑶姬,没有成婚就去世了,安葬在巫山的南面,我的魂魄融入草木,化成灵芝。’”
16.【答案】C
【解析】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要联系上下文,看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平时注意积累。
17.【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应结合语境分析。D项的“何”都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A项的①应译为“到”,②是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B项的①应译为“看见”,动词,②是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C项①是介词,译为“因”,②是介词,译为“把”或“让”。
18.【答案】屈原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渔父“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结合屈原及渔父的抱负追求理解。
19.【答案】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我的看法:屈原表现出坚守正直节操的高风亮节,渔父是回避矛盾,逃避现实,与屈原相比,相形见绌。
【解析】重点是对文意的把握,注意观点的科学性。
20.【答案】坚守正直
坚守正直,人生才气象峥嵘,风采绚丽。
——题记
生活的大海,深邃浩淼,辽阔无际。生命的航船朝向远方的灯塔,颠簸摇荡,拼搏着前行。
高高挺立的风樯,从不畏惧前面的千里狂飙、万仞惊涛,也不躲避身旁的迅猛暗流,总是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勇往直前的气魄、百折不挠的意志,执著地出没于波峰浪谷间。艰危的环境里,欢乐,是它的桨声;正直,是它的帆影。人生远航的画卷被渲染得十分壮观。
其实,正直与真理血脉相连,它是生于真理树上的一朵蓓蕾的热烈绽放;正直与正义骨肉相亲,它是出自正义源头的一股清泉的踊跃奔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代先哲对世人的鞭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代良吏对自己的箴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代忠臣对生死的抉择。
于是,这样的人就有了一身正气,即使霹雳轰顶而色不改;就有了一腔豪情,即使狂沙扑面而眼不迷;就有了一颗赤胆,即使万箭穿胸而志不移。**岁月,去留肝胆两昆仑,凛凛的雄风在血火中长啸;和平年代,富贵于我如浮云,浩浩的英气使天下同钦。
屈原正道直行,自沉汨罗,一篇《离骚》震撼天地,万古长存;司马迁刚正不阿,秉笔直书,一部《史记》彪炳史坛,成为绝唱;林则徐宁折不辱,虎门销烟,一炬烈焰照耀神州,惊破敌胆。是啊,多少仁人志士挺起正直的脊梁,撑起了华夏一片明净的蓝天。
媚俗的笔墨写不出传世的文章,伪饰的包装掩不住丑恶的心灵。秦桧夫妇长跪于岳王墓前,洪承畴遗臭青史,——不守正直,欺世盗名,变节失贞,为虎作伥,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
坚守正直吧,朋友!说什么红尘滚滚,悲什么物欲横流,叹什么世事沧桑,怨什么人情冷暖,无论月黑风高,浪急滩浅,扬起云帆,在生活的大海上出发,你的前面将是掌声与鲜花!
【解析】“坚守”是一宽泛的字眼,从语法上看可以添加宾语,可以补写出许多现实具体的内容;也可在“坚守”后加中心词,在“坚守的内涵”上作文章:必胜的信念、高洁的志趣、人生的准则、精神的家园、道德的底线、中国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也可着眼于“坚守的意义”,在其后加“的力量”“的奇迹”。
第四篇: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其基本职能包括I·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II·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III·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IV·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民生问题既体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又体现了: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的职能
5.我国政府建设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6.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宗旨和原则的贯彻落实体现在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7.政府依法行政: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
威。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
主法
8.如何做到依法行政: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
明,廉洁高效果的行政管理体制。
9.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
①建立和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是靠民主,二是靠法律,二者缺一不可。
②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检察院、法院)·人民政协的监督
10.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①政府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人们,从而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五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
乘彼()垣()首踟蹰
说()女美 士()其行
匪我()期 3.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
《邶风·静女》
邶:bâ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â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2、第二首
《卫风•氓》
氓:mã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提示: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
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课文探究】
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尔,你。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蓍,一种草。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说,通“脱”。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相同,(3)与(4)相同。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①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②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③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④渐车帷裳:古义
;今义 .⑤总角之宴:古义
;今义 .【阅读提升】
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写作训练】
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1 略;
2、略
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 隅:yú踟:chí荑:tí
2、蚩:chī罔:wǎng
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箫颜色多亮丽,美得让我乐陶陶。赠我郊外白茅草,的确又美又奇妙。不是茅草多美丽,美人赠送乐逍遥。
4、略
5、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6、(以下内容为课后整理)
生1:先纠正一下这问题的问法,好象自由恋爱一定是幸福的一样。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老师表示认同)回到课本里去,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不像静女中那姑娘还躲起来考验一下小伙子。她这种表现,说得好听就是对爱情的忠诚,说得不好听是失去理性。
生2: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低,(有学生纠正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女子地位就更低了,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爆笑)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要消灭这悲剧,只有男女平等一条路。(教师表示十分欣赏)
生3:不同意扩大化。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是她不好,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追问,你是法官,是同意他们离婚,还是不同意呢?)同意。让这女的重获自由。尊重她的心声。
生4:主要原因是氓。他看不上自己老婆了,认为她老了,不好看了。呵呵。(学生笑)有什么好笑的?文中有写桑树叶子的句子就是说明她自己老了,暗含着她丈夫不再爱她了。(教师追问:女子青春不在难道是她的过错吗?)不是,关键是男人的心态要好。你想啊,现在女的老的快,男的呢,没什么变化。男人要懂这个规律,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
师:大家说的都挺有理,最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起来了,不是无稽之谈。我在这里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学生记笔记,教师板书边解释)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歙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而且女生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4、年老色衰说(用比的句子,学生也说了)
◎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
2、C(应在主谓之间停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C,4、C,5、D(比喻手法),6、B,7、(B一章重写场景,二章重写心理;E注重细节描写)
8、B,9、D,10、A,11、C,12、D,13、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女主人公:勤劳、温柔、坚强。
14、①古义:到;今义:连词,提及另一事物②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③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④古义:浸湿;今义:逐步⑤古义:欢乐;今义:酒席
【阅读提升】
15、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写作训练】(课后整理)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 月亮,黄振。改编: 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 hart will go 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第二幕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时间:月芽儿初升 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间:月儿当空 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