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宿迁市中医院“西学中”教学计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2年洪泽县中医院“西学中”教学计划
上两年度已讲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性课目,从今年开始将讲解中医各临床科目,今年将讲解《中医内科学》这门课。中医内科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疾病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要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内科的病、证、症概念,中医内科大辨病与辨证,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要点,中医内科大辨证论治方法的程序。各论介绍了51个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演变与预后、预防与调理,并在各个病证后附有学习参考、辨治实例举要、现代进展、历代医家有关论述。
1、学时要求:医师≥300学时 护士≥150学时
2、修读要求:45周岁以下的所有西医人员以及住院医师中的所有中医人员
3、课程时间:2011年秋季开始至所有课程讲完。
4、上课时间:一课两讲,每周2次(周一和周四)
5、上课地点:院部三楼会议室
第二篇:中医院西学中开班讲话稿
中医院西学中培训班讲话稿
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等级医院评审相关要求,中医院临床一线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护理人员须全部接受系统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学习。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粹,其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突出中医药特色,是今年我院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要把“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作为中医药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通过西医学中医和中医师承教育培养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今年,医院决定举办这一期全院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这次西医学习中医班主要集中培训全院100名西医及护理人员,通知下发之后,各科室非常重视,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下面,我就举办好本次“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讲几点意见。
一、西医为什么要学习中医
中医药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人民群众需要中医药。中医药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检查项目少,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点和显著优势,是对历史和人民的负责。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民群众疾病治疗、预 防保健、养生康复、亚健康理疗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和西医药互求补充,协调发展适合省情、县情,符合群众利益,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毛泽东同志生前多次倡导和推动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中国式新医药学。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要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要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并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2005年,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再一次重申了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贯方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长篇幅强调要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并突出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未能有效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有的濒临失传,中医理论和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影响了中医药作用的发挥,促 进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医学习中医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医院中医工作的需要。为了加强中医院中医药工作,中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将中医药特色优势、队伍建设的情况、西学中人数、中医药文化及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学习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西医如何学中医
第一,从思想上要明确认识、端正态度,提高西医学习中医的自觉性。一是明确现代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关系。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思维方式为形象思维,医学模式为自然医学模式,研究方法为观察法、直接领悟和取类比象,研究内容是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四诊八纲、经络、七情等,特点是注重天人合一、整体性、心理因素、治疗个体化。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研究方法为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疗技术等,研究方法为实验的分析方法,特点是注重局部和微观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产生于整体医学时代,思维方式为辩证思维,医学模式为生物-自然-社会,研究方法为分析与综合的统一,研究内容是中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进行比较研究,特点是宏观整体、微观分子水平相结合。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特点是吸取了中医学的整体和辩证观,吸收了西医学的微观研究,优势互补,宏观整体和微观分子水平相结合,是把当代科学研究方法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结合起来的典范。二是要在全院形成“西医学中医”的热潮。通过 西医学习中医,在我院来讲就是增加中医药队伍数量。通过西医学中医,形成中西医学互补,取长补短,两条腿走路,会走的更稳更快。今天我们在座的是西医人员,以前也接触过中医,只是没有系统学习过,我们开展“西医学中医”活动,就是要在全院掀起一个学习中医、热爱中医、关心中医的热潮。让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并不是一下子就要全面掌握中医药知识,开中药方子,而是通过认识、了解中医的科学性,实用性,在临床工作中不排斥中医、不歧视中医,进而鼓励、引导病人看中医、吃中药,运用中医药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减轻病人就医负担。
第二,在西医学中医的内容上,掌握精髓。一是学习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中国特色哲学思想。二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整体性思维方式。三是学习中医医案,《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名医医案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四是向病人学习,不忘广泛求教,嗜于临证探索,乐于理性求异。在临床诊断中,根据个体差异,总结出不同的验方。五是学习交叉科学,如中医史,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
第三,在西医学中医的具体方法上,勤于思考。一是认真研习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实践相互参验,是提升中医临床水平最重要的有效路径之一。二是“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经验证是确实有效的中医成才之路。中医古典医籍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其理论本身的严密 性和可继承性、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临床方法的实用性以及经典对中医发展方向的指导等作用,都是其他书籍难以望其项背的。
三、培训班的具体要求
1、培训对象:全院临床西医(含临床、口腔、公卫)人员及临床护理人员
2、培训目的:使全院临床西医人员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构建中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对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中、西医综合处置能力;使其熟练运用中医各项适宜技术处理常见多发疾病。培养既具有扎实现代医学知识功底,又有较系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熟练掌握中医学疾病辨证施护的规律的护理人才,使我院全部临床护理人员能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
3、培训要求:各科室须针对培训时间对培训对象的排班进行调整,务必使每一位培训对象按时参加相应的培训。每一位培训对象须及时完成相应的临床任务,以便留出时间按时参加培训。非值班人员全部参加培训。
4、培训内容:“非中医类执业医师学习中医理论”培训班培训内容:中医学基础(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40学时)、中药学(40学时)、方剂学(30学时)、中医内科学(30学时)、针灸学(30学时)、推拿学(30学时)。“护理人员学习中医基础知识 技术操作”培训班培训内容:中医学基础(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40学时)、中药学(40学时)、方剂学(30学时)、针灸学(30学时)、推拿学(30学时)、中医护理学基础及中医临床护理学(40学时)。
5、培训方式及证书授权:根据协议,采取集中授课和自学的方式学习,集中授课以云南中医学院老师亲临讲授为主,辅以院内安排有经验的中医老师培训,两个班合并上课。学员修完全部理论课程并考核合格后,发给云南中医学院西学中《结业证书》,相关学院如通过承认高等学历教育,可凭本《结业证书》申请免修曾培训过的相关课程。
6、课程培训时间安排201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按照中医学基础(含中医临床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护理学基础及中医临床护理学的顺序集中讲授。
为了富有成效地办好西学中班,我再提几点希望。一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矛盾,组织好人员参加培训。在培训期间,要集中精力,原则上不承担业务工作。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均是各科室业务人员,工作很忙,既然坐到这里学习就要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排除干扰,抓住机会,尽量多听一点,多学一点,同时更多的还要自学,不久将来做中西医结合的名医。二是希望授课老师毫无保留,甘当人梯,为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临床业务骨干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要把学习活动办实。务必以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为目的。同时,中西医人员务必以更加包容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同志们,为办好这次“西医学习中医”培训,我们也在研究这方面更 多和更好的办法,希望大家不断探讨、摸索,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作好,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学习有更大的、新的收获。
最后,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老师、各位学员在学习期间身体健康,学习愉快!谢谢大家!
第三篇:西学中心得
西学中的体会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
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学中的体会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 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
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正因为此,西方医
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
1.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
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5.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缺乏理论自信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的要发展必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中医也要发展。科学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中医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这种价值必须更广泛地获得民众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同。为了提高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科研侧重点应当放在对现存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对方药和针灸疗法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和中医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创立与开发。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中医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和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夺
目的瑰宝。但中医药行业目前还面临着收入较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宝贵遗产面临失传等严峻生存危机。在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与机遇面前,我国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之路:即 在借鉴西医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第四篇:西学中体会
西学中体会
尊敬的:
盛夏五月,我参加了医院组织的西学中培训课,不知不觉两个多月已经过去。尽管时光飞逝,中医却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为一名西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对于中医我一直知之甚少。来到河南省中医院工作之后,虽然每日接触中医,却因工作繁忙,并不能静下心来去好好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这也一直是我心中一大遗憾。随着医院对西学中学习班的开展进行,不仅弥补了我的遗憾,更让我从内心经历了一次中医的洗礼。
一,思想的转变:中医之不同于西医,于我感触最深之处,在于它的观念。中医观念,是一个中医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在临床上遇到一种病症,或者某个治疗思路,能从中医的角度去思考,从中医的治法治则去着手,这便是最基本的中医观念。中医的思想源于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凝聚和升华。透过中医,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病症,更多的是一种法,一种道,一种自然万物都在遵守演化的规则。所以我深切的感触到学习中医对我思想上的改变,让我开始感受大自然,感受天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和感应,让我觉得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疾病也不仅仅是一个症状、一纸诊断。
二,工作的转变:中医的辨证方法,虽有万千变化,却都因人而定,特别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在这一点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让我在疾病的判断中受益无穷。比如临床上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的时候,我开始试着去改变之前的一些“对症治疗”,会去摸一摸、按一按,问问患者的感受,再问问“得温如何”、“得寒如何”?通过摸、按后患者诉减轻或是加重,可以判断病证的虚实;通过得温与得寒后患者诉舒服或难受,可以判断病证的寒热,这样就从大的方向上对这个病证的诊断有了把握,下一步的治疗也便有了方向性的指导。这些都是中医带给我的珍贵经验。
三,生活的改变:学习中医,让我慢慢感受到中医早已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一日三餐,还是行坐卧眠等等,都倒映着它的身影。而这些发现总能让我受益无穷。比如老人常言:“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是在告诉我们夏天阳气行于上,阴气藏于下,人贪凉睡于石板之上,阴气会随之侵入人体,伤人阳气。又比如在饮食方面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冬天天寒地冻,阳气潜藏,寒性凝滞,人的气机容易受遏,而萝卜恰恰是行气除满之物,能助人恢复气机。而夏天暑湿弥漫,伤于表则郁遏阳气,伤于里则湿热泄泻,所以要用生姜来助阳发散,祛除暑湿。而许多人都觉得夏天应该多吃清凉解毒之物,来对抗暑热。其实按内经的说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为夏天自然界的阳气充盛,人应该借助于外界阳气的充盛,来补充自己体内的阳气。所以夏天才应该是进补温药、充实人体阳气的好时节。这也是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出现“空调病”的原因,其实就是人在需要补充阳气的季节,不仅没有好好利用,反而背道而驰,过分贪凉伤及人体阳气。本来夏季人体腠理大开,一者借汗出以排出邪气,二者与外界阳气交通。空调温度过低,寒湿之气随腠理而入,自然就“伤人不浅”了。所以,中医不仅仅教会我如何治病救人,与此同时,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的生活。于人于己,皆有所宜,这便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吧。
总之,经过这次的学习,不仅仅提高了我的中医知识水平,增加了我对中医的兴趣,更改变了我的思想观念。我也特别感谢医院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环境,让我们去接触中医、学习中医、感受中医。这不仅仅是医院对我们“西学中”医生们的关怀,也必将是对中医未来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深远的贡献。我们定不负院领导所望,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争取把中医与西医灵活的结合到一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医院增加更丰富的救治方法,为病患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
第五篇:西学中心得
“西学中”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在中医医院工作的西医大夫,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中医诊疗措施,感受到各种中医文化,聆听各种中医理论。如果不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中医理论和技术,就很难和周围同事、相关科室密切协作,也就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医院每年为西医人员举行的“西学中”培训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我虽为西医人员,但本身也喜欢祖国医学,在一年又一年的医疗生涯中,我经历了许多疾病或疾病中出现的某些症状,单凭西医治疗效果较差,甚至束手无策,如纳差乏味、盗汗自汗伴高热不退等等经中医中药治疗,真是药到病除,让我刮目相看。从此,使我对学习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时学习中医总是不得法,该平台给了我良好的系统的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对中医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客观、更理性的印象,并且逐渐深爱之。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触西医办法,我觉得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理性的。应更多地汲取生命科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手段,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水平。强调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很多。我作为心内科医生,我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具有良好的前景、独特的优势。中医与西医不同,它遵循的是“阴阳平衡”(即矛盾的统一)。中西医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既用西药又用中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观念,主要是吸收中医和西医治疗中的特点和优势,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各取所长,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取得优于单一疗法的更好效果。临床上,有相当数量的病人,应用降压药、抗血小板药、利尿药治疗心内科疾病,直观效果固然肯定,但临床症状如口干、头昏、四肢倦怠、胃部不适等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还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药物反应,这时按中医理论分析病情,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辩证施治往往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解决痛苦。
另外,通过系统培训,进一步培养了我们对中医的兴趣,通过吸收中医精华,提高了我们诊疗疾病的水平,增加了我们诊疗疾病的手段,丰富了我们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而且通过中医知识的学习,也悟出了很多做人和行事的道理。
总之,中西医治疗疾病,各自有优势和不足,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高疗效。
“西学中”三期培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