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的研究方案
(调研报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调查报告
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顾元宝、刁立成
一、调研产生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品格高尚、心身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因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因此,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目前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这一群体的道德水平正在逐步降低,这对21世纪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是巨大的,足以令人堪忧。如何尽快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去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但由于社会、自身等种种原因,教师师德有滑坡现象,自身素质修养有所下降,有些教师放松政治学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偏差,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时不自觉地流露一 些反面的思想;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放松了业务上进一步提高的要求,缺乏对工作的敬业精神,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忽视“身教”的作用。
二、目前师德师风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有的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有的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备课不认真,讲课无序;有的热衷于第二职业,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物质利益,经常性借机对学生搞收费性辅导,向学生推销资料、学习用品或其他商品,向学生或家长索要财物等;有些教师为了变相家教,在上课时故意留一手,逼迫一些学生不得不参与其开设的家教课,从而在学生以及家长中造成严重影响。
2、有的教师忽视自身修养,部分教师较为重视业务学习和能力的提高,轻视思想修养的提高。表现为对政治学习不重视,在政治思想上要求不高,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间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对自身工作要求不严,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有关规定上自觉性较差,以身作则不够;有的对集体不关心,对教学以外的工作不重视,缺少大局意识。
3、有的教师上课比较认真,但是课后对学生关心不够,与学生谈话沟通不多,对学生感情比较淡漠。还有许多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根深蒂固,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自己。甚至把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理念滞后,没能真正把育人放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4、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一成不变地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淡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有少部分教师把上课当作任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课余时间热心各种社会娱乐活动,有的甚至是歌厅、浴场、麻将桌的常客,这也是一种师德缺失的表现。
三、现象产生的原因:
师德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外部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社会上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廉洁奉公与巧取豪夺、欺诈造假、挥金如土并存。而且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使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消极现象得以滋生与蔓延。另外,我们在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行为和师德建设。
2、自身素质是影响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在原因。
现在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80-90年代的毕业生,出校门进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不少教师思想道德还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和偏激心理,在价值调整过程中容易使主客体产生偏离以致出现错位。另外也有一些教师不是专业师范毕业生,他们虽然上岗前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但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师德培训,大部分在职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伦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装备先天不足。不少教师尽管已为人师,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其次,部分教师职业认识上也有偏差。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体会教师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容易被一些物质利益的追求所影响或代替。
3、教师生活现状所带来的师德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定主要停留较低的层次上,只要教师一提到跟经济有关的问题,就认为这个教师充满“铜臭味”,思想不高尚。但是在一系列的医疗改革、工资改革等现实问题上,教师的实际收入和现实还是差距遥远,还只能停留在养家糊口的水准,也需要面对很多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琐事,毕竟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少小学教师常有此感叹:“干了一辈子教师,最后一头白发两袖 清风而已。”“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自我淹没在飘洒的粉笔灰中”,教师惟一的安慰只能来自于白发苍苍之时学生点滴的感谢,而自身却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和欢乐。教师这种职业倦怠感,让不少年轻教师认为做了教师这一行,前途渺茫,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比如在教室吸烟,课前酗酒,语言粗俗,不修边幅等。
4、对教师的刻意要求,让教师感到缺乏人文关怀。在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很多职业强调多劳多得,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难以具体量化。当前有一种理论,教师必须无私奉献自己的休息时间才是高尚的,片面认为教师做隐性的有偿家教是不可取的。但是教师也是人,一个好教师,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休息时间做些家教以补贴家用,完全是符合劳动法规的。当然这得和利用变相家教谋取金钱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某些人的不良目的而一棍子打死所有教师。教师也是人,更是一个普通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使命感的增强与道德水准的提升,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教师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位人格完善且善于感染、影响学生的人。执笔人:顾元宝
工作单位: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形成时间:2009.9.26 通讯地址: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 邮编:262102 主要联系人:顾元宝 联系电话:*** 5
第二篇: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全部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对农村领导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的新矛盾、新困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顺利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直面困境,增强活力。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境
1.农村基层组织的现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1)乡镇党委工作环境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乡镇党委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贫困乡镇,自然条件恶劣,乡域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催交”和“抵交”矛盾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也往往使乡镇工作陷于“二难”境地。一些乡镇工资拖欠,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乡镇一级组织的战斗力。二是乡镇政府职权与职责不配套,影响党委的管理职责的落实。随着乡镇体制的不断改革,乡镇政府对一些条条管理的“站、所”管理弱化,这往往使得乡镇党委政府陷于管不好、管不了的困难境地。
(2)选人用人不当影响村党支部的威信和活力。一是村干部待遇低,“人难选”、“选人难”。据调查,有的村干部年工资只有300元左右,某县466名党支部书记中,安心工作的只占60%。村里事务多,任务重,收入少;对于没有财政收入保障的村于
部来说,“村官”缺乏吸引力。二是缺乏为民办事的经济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表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组织战斗力不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宗派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宗派势力严重的村,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采取贿选、无原则许诺等不正当手段竞选而走上村级领导岗位,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干扰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两委”班子不协调,削弱了整体战斗力。自1998年以来,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村委会的职能得到了加强,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在“两委”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配合、互相磨擦等问题。有的村支书认为党支部要发挥领导作用就是要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说了算,包揽一切行政事务;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己说了算,党支部对村里的事务就不应该管,也无权管,党支部只要管好几个党员就行了。实行重要决策不通过支部,对支部做出的决定顶着不办。“两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村级组织功能陷于瘫痪。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领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领导方式陈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政权虽然实行“二元制”,但在具体运作中,往往是“一元化”,即基层党组织既是村里的最高领导者,又是社会经济事务最主要的管理者。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权式管理,使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搞行政命令,其结果既处理不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又容易聚焦矛盾,这既不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党组织自身工作的开展。
二是领导水平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迫切了,他们需要一批帮他们谋致富的好干部。而事实上,目前农村普遍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肯奉献的带头人,而且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这种情况越典型。有的“带头人”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有的“带头人”缺乏魄力,对农村社会矛盾不敢碰硬,不会处理,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让农民长期得实惠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好的带头人。
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当前农村的现状来看,总的来说,农村基层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农村社会是稳定的。但是,也不可忽视部分农村社会政治文明的不尽人意。有的政权被黑社会势力、宗教势力、宗族势力所控制,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削弱了党对农村的领导力量。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热衷于搞封建迷信,参加赌博斗殴,贪图享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1.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拓宽党建工作新思路
(1)切实增强乡镇党委班子活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在农村工作难度日益加大,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一是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管理体制。按照工作下移、权力下放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把部门派驻乡镇的站所的行政领导权、管理权划属乡镇,政府领导可兼职站、所职务,这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属地管理原则,增强了乡镇党委“统”的功能,又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改革领导方式,进一步增强乡镇党委的服务功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体现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变向农民“收”、“要”为“给”、“予”,在改善于群关系中增强党委的领导威信。三是减轻乡镇负担,保障乡镇财政实力。据调查,有关部门对乡镇的各种摊派使乡镇财政“雪上加霜”,不利于乡镇的财源建设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因此,在适当放权的同时,也要为乡镇减负释压,保障乡镇政权巩固的物质基础。
(2)一是按属地管理和从业分类原则,建立相应的党组织,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特别是要根据流动党员现状,搞好对流动党员的建卡立档,开展正常的组织工作。二是立足全球形势需要,加大从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工作力度。要发挥政策吸引、教育诱导等方面的作用,搞好致富能手的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2.适应农村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1)选好带头人。一是拓宽选人的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打工回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二是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人才可以通过下派委任、民主直选、“两选”、“两推一选”等方式真正选出群众满意的优秀人才;在用人上要积极探索农村干部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如建立乡镇干部下任村干部、优秀村干部上任乡镇干部的双向流动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主要是政治保障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把在乡、村锻炼的实际表观作为提拔重用优先考虑条件,乡、村干部(村主职)由财政拨发工资,建立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
(2)明确职责。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党的领导主要是在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重要性问题上实观自己的领导,而事务性、甲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党组
织要由过去的行政监督转变为法律、制度监督:要规范村级事务决策和议事程序,防止“两委”互相推诿、互相摩擦。
3.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繁荣新举措,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
一是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双带”培训工程。要建立党员于部经常受教育的培训机制,做到培训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坚持集中培训与农时指导相结合。
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带奔”的物质基础。要开辟各种渠道盘活集体资产,积累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是深化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要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劳务输出逐步推进“农民市民化”;要积极稳健发展小城镇,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农业的工业化,更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产业化路子,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党建工作环境。
第三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 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党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在党群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要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尽可能的满足群众对社会服务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新要求。对于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入手,改变现状,进一步密切党群之间关系。
关键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困境;对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深刻改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逐渐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尤其是在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更是呈现出与日俱增的特点,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作为党的组织结构中与群众直接联系的层级,对于它的服务完善和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当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解决完善。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的形式化
服务的形式化主要指的是在提供服务时,整个过程过于看重形式,忽视了服务的内涵和本质,这与基层党组织所倡导的服务价值追求是远远不相符的。具体体现在运动式服务、临时性服务以及指令式服务等等,运动式服务是指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领导指挥,基层党组织通过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集中调配,在特定期限内提供规模较大的服务活动,这种服务形式在整个运动结束之后,很多工作还是会回到初始状态,不会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临时式服务主要表现的是在重大节日进行特定意义的走访和慰问;指令式服务则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群众的实际需求强加服务。
(二)服务的单向化
基层党组织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很多是按照党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的,具体表现在服务的滞后、服务的失调等。滞后指的是服务内容滞后于群体需求;服务的失调则是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和群体的生产、工作不相匹配,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人员的政治教育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觉悟能力,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统一模式,忽视了员工差异性[1]。
(三)服务的狭隘
服务的狭隘指的是党组织对于所提供的服务要求、内容等要素缺少一个明确清晰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很多地区的党组织在提供服务时只是简单的把困难群众列为服务对象,忽视了普通群众和基层党员,导致工作的影响力下降;第二,服务内容。很多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群众的生活层面为主,忽视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服务内容并不全面;第三,服务方式。当前很多党组织对于群体的服务主要是以补贴资金、生活必需品等为主,服务形式较为单一。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建设的对策
(一)服务理念的转变
基层党组织要对原有的管理群众理念向服务群众理念转变。“管理群众”和“服务群众”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两者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差异,党的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服务群众也就必须要成为基层党组织服务行动的理念和方针,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实现创新发展,在服务理念上,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2];在服务形式上,按照信息社会的特点来创新服务方法;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更加注重服务的针对性。
(二)领导驱动向制度驱动的转变
领导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这是形成基层党组织的根本要件。所谓的领导驱动就是以领导为中心来开展服务工作,这种服务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要实现其向制度驱动的转变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对组织的设置方式和组织格局进行创新完善,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和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在对区域内各种组织的作用进行发挥的过程中,改善单独基层组织的服务被动局面;第二,构建基层党组织民意征询和回应机制,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切实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考虑到群众的生活工作需求;第三,对服务的运作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整个服务流程的科学化,并实现服务形式的多样化转变,可以在服务的提供上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一个科学健全的运行机制是把目标变为现实的核心要素,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就要从实际出发,对服务群众的各项运行程序进行针对性设计,保证在具体服务落实上更具有长效化和流程化。
(三)单一组织向多元组织的创新
要实现组织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对现有的服务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对企业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企业组织的优势,实现共同服务。第一,进一步拓宽服务的供给范围。如果单单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配合企业组织就会大大拓宽服务的范围,给群众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并且也会优化服务形式;第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组织的多元化转变,可以使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进而提高群众对党组织服务的满意度[3];第三,可以带动组织服务者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组织的加入,势必会营造一个竞争性的服务氛围,党组织服务者也就会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三、总结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和群众联系的直接机构,加强党组织建设可以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体的能力和水平,对存在的服务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和优化,可以带动整个服务水平的提升,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密切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
第四篇: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中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数学是一门强调理性思维、重视逻辑推理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而没有对学生、对学科本身以及学科的应用深入思考,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从而给教学带来种种困难。
一、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现阶段,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仍然以课本知识为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所学专业并没有直接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课时完全着眼于教材本身的内容,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它与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专业技能的内在联系,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就会导致学科越来越独立,并且容易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喜欢数学学科当然是好事,但总有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由此而产生对相关学科诸如物理、电子等学科的反感。
2.教学方法过时
数学课堂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概念配例题”“公式配例题”,课堂上死记硬背,课后题海战术,期末一考了之,重讲解而轻自学。这种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老师的思维框架中,碰到新的问题自然不能灵活、独立地解决。而讲、练、考的教学程序,重结果而轻过程,甚少揭示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功用,这使得学生不能发现数学的实际价值,并影响其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不可否认,数学这一学科本身比较抽象,很多人学起来感到难度很大,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心存畏惧。同时,在理论学习和具体应用之间,很少有自然融合的机会。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了数学知识之后不知道如何具体运用,甚至怀疑学习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中职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很多学校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基础文化课。很多学生也只有在课堂上才感到数学的存在,在考试时才不得不承认它的重要;而在课堂之外,学生认为学数学只要会基本运算即可,深入学习实在没有太大必要。
二、摆脱困境的几种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中职数学教学要想摆脱困境,首先就要把教学放在职业教育的大范畴中,在教学目标中突出职业性的特点。
中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其一,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繁多,各个专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程度要求不一,即使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其二,中职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并且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数学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别。其三,学生进入职校后的奋斗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是中考没发挥好,希望能通过对口升学进入高等学府,有的是为了学一门技术自立自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对于以上问题,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遵从两个大方向:就业和对口升学。具体做法可考虑三个方面改革。一是基础数学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内容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减轻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二是专业数学教学,这是在完成基础数学教学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内学科的要求所选择的内容。如建筑专业内的工程造价一科,对于排列、组合、统计应用比较多;数控专业的AutoCAD对几何的侧重甚至胜过财会专业;而烹饪、美术、汽车维修等对数学要求较低的专业,学生只需完成基础性的数学学习即可。三是深层次数学教学,这一部分是针对有数学兴趣、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教学内容可以拓宽、加深,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努力探索,好的方法层出不穷,但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如有的学校看重师生互动,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的教师一味求新求奇,效果反而不尽如人意。其实,所用的方法仍是讲解加提问,不同的是有些教师过于煽情,动辄为学生加油鼓掌叫好。例如,有一个环节是让两个学生上讲台比赛回答问题,对于胜者,教师配着音乐,声情并茂地唱着《你最牛》,带领全班同学对胜者鼓掌高喊“你最牛”。而两名被叫上台的学生,好不容易等到教师唱完,在刻意营造的一片热烈气氛中低着头快步走下台。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连讲带唱、手舞足蹈,学生随声附和、任人摆弄,何谈教学效果?
教师的初衷是想寓教于乐,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信心。但仅仅是正确回答一个中职数学的问题,不可能真正让学生有“我最牛”的感觉。教师稍微赞扬一下即可。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就不要把课堂改造成个人表演的舞台。笔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要实事求是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3.注重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突出应用性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方法服务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加减乘除。对于不同专业的中职生来讲,数学最大的作用应该是对他们的专业技能有帮助,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所以,数学教师也应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有关的数学知识点,应精讲、多练,将专业知识纳入习题解析,使数学知识能够与专业知识融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4.改革成绩评价方法
针对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原有的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应该做出适当调整,将日常教学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全方位、综合性评定。尤其是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更应该在考评中有所体现。最终的数学成绩可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期末的考试成绩,这部分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可以占60%的分值。二是课堂成绩,这部分可以细化更多内容,比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堂测验、作业完成情况等。三是实践成绩,这部分是和专业教师联手,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一些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则可以给学生布置调研任务,让学生调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报告来。
二、三部分分值共占总成绩的40%。
综上所述,若要解决数学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紧密联系相关专业课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味到数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从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责编 王鹏飞)
第五篇: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破解对策
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学习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更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知识涵养,做到与时俱进;在教书育人上不断探索,才能肩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高教教师发展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始终,分
析困境和矛盾无疑是解决问题和制定策略的基础。
一、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的困境
1.培训机制滞后。现有的培训机制阻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淘汰速度加快,而有的教师毕业十几年,甚至更长,从未参加培训教育,知识结构显得陈旧,表现在课堂上教学形式呆板、创新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2.教师职业的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发展中的客观现象,每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停滞与退缩期,周期长短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异。通常表现对教育教学意义认识不足,不愿或不太情愿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不愿放弃自己固有的“二亩田”,排斥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应用;对教学投入度不够,职业愉悦感降低;对职业知识进行创造、更新的创造感丧失,对传道授业解惑的成就感淡漠,对自己的职业权利、义务、责任缺乏清晰而一致的认同,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致使教学活动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机和乐趣,直接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低劣,严重地污染教育教学环境,给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的良性发展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
3.教师的发展与校规的矛盾。有些高校出台的校规,如讽刺、挖苦学生,教学内容陈旧,对实验过程不熟悉,指导实习不认真,教学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凡涉及其中任一条,动不动就是“误人子弟”。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年终评定等挂钩,甚至调离教学岗位或解聘。教师每天教学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触犯校规,从而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又何谈教师的健康发展。
另外,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存在着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和教学所要求的多维知识结构、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与大学组织制度缺位、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与竞争性等多个矛盾。因此,解决高校教师发展在实践上存在困境和矛盾,提升教师的伦理道德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二、高校教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发展教育,教师教育应该优先。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为解决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必须从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有连贯性地提高现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质能力,即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有机地统合教师的职前培养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的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建立教师培训和终身教育体系。
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有计划地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加大资助力度。要有计划、定期、分批将中、老教师进行“回炉”,充分保障教师进行培训的权利。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人,在当前不可能每位教师都进行进修学习的情况下,要从社会责任感、紧迫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习是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因为无论何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运用和创新,都离不开学习。一专多能,不断学习,使自己迅速适应新的形势。
2.增强责任感,与时俱进。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具有压力,每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思想工作、处理班级事务等等,如果教师没有一个人生理想作为生活目标,没有一个教育理念作为行动引导,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终日忙碌为了什么,易形成职业倦怠。有人说,责任有魔力,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马上开始注意自己的影响,并严于律己,开始变得伟大和神圣起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更应肩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应以天下为己任,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荣,应该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行、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教书育人上要不断学习,探索。随着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的不断变化,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更新,要与时俱进,要按照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要求,实施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的结合,注重情感教学,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构建等。
3.重视与营造教师发展的适宜环境。高校在制定校规时,要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听取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