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精神美的意境(二)

时间:2019-05-15 02:2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芭蕾舞精神美的意境(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芭蕾舞精神美的意境(二)》。

第一篇:芭蕾舞精神美的意境(二)

好,同学们,刚才我们实际上已经讲了 那个希腊那个神话。

我们讲了那个芭蕾舞呢,与希腊神话为主题,主要是个童话的,童话的世界。

那么我们说到了那个 皇后的喜剧芭蕾。它反映出了

是一个宫廷文化的审美意识。那么你要弄清楚,宫廷和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就不得不提到近代宫廷的兴致。

宫廷确切是皇权强大以后,用来取缔中世纪的

贵族地方格局的一种国家象征。也就是说,皇权如果不强大,宫廷是好不了的。宫廷代表的是国家,展开的是一种公共的关系。而不是领主与附庸的 那样一种私人关系。宫廷越强大,私人关系该就越衰弱。所以为此呢,宫廷要突出什么呢? 要突出国王、大臣的区别。要显示出皇家气派。宫廷在举行庆典的时候,花费是巨大的,奢侈之极,为所有地方贵族所不及。为了增进各地的和谐,宫廷选择用芭蕾舞

来招待地方贵族和外国使节 是很得体的。为什么说呢?

因为芭蕾舞很文雅,它可以抑制贵族的 那个原始冲动,芭蕾舞很美,它可以用来成为

一种克服贵族炫耀武功的武器,还有芭蕾舞呢,它没有声音的。所以呢,在宫廷里如果你说地方方言,那么就这个贵族高兴,那个贵族不高兴。

但它只有音乐、没有语言,它就没有一种地方主义的 这样一种攀比。

所以呢,宫廷和芭蕾舞,芭蕾与又和童话这三者之间的 结缘呢,其实呢,也是那个

一定的历史时期上的产物。这导致了芭蕾舞

具备一种超级现实主义的美,而这种超现实主义的美呢,正好被皇家的宫廷,用来抑制中世纪贵族的 地方割据和武力狂欢。这是在美和武力的交战中呢,这个童话的题材,却得到了皇家的亲睐。一种皇家芭蕾,必然在宫廷之中产生。

它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童话色彩。不仅不会引起地方权贵的记恨,反而能够有一种令人惊异的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童话世界的创造性劳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芭蕾舞在法国宫廷的 特殊背景下,继续用一种纯然的美 与童话结下不解之缘。然而,宫廷他对芭蕾 是有要求的。首先呢,那个宫廷文化要什么呢? 宫廷文化首先要最高品位的 文化产品。

他要做到这是我皇家所做的,地方贵族做不到的。第二,他要表现最高程度的繁荣 和皇家气派。

因此要求艺术之中,包含一种对皇家权威的称颂。应当说呢,当时的芭蕾艺术呢,已经被宫廷文化的这些要求呢,完全的束缚住了。

它的独一无二的表演,只能在自己的底线上,来展现自己的艺术灵感。就是说呢,意大利的那个芭蕾,是一个市民狂欢的产物。拿到法国宫廷里来以后呢,它需要改造。

你不能把市民的狂欢,拿到那个皇宫里来。所以呢,宫廷芭蕾产生以后呢,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文化 进入到法国宫廷的宫廷文化。这就要谈,谈什么呢?

就要谈宫廷芭蕾

是如何从宫廷之外的文化中 来继续他所需要的营养的。因为文化没这么简单,你一种本来的市民文化的东西,你一定要用宫廷的标准 去要求它,结果它还会采取自己的方式。它可以走出宫廷,它可以从宫廷之外的文化里面 去汲取自己的营养。吸收自己的市民传统,去发展出它的新形式。从历史上来看呢,无论是法国文化,还是俄国文化,都对芭蕾产生过重大影响。法国是什么呢?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完全吸收了巴洛克艺术,诞造出芭蕾舞这样的

巴洛克风格。

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深受拜占廷和亚洲文化的影响。他给予了芭蕾舞一种 更为精致的私信的内涵。热情、奔放、冲动,这法国人的特征,会产生出罗马罗拉、雨果、拿坡仑这些人。法国人热情、热烈,他们是骑士文学,他们是产生

冒险家传奇故事的摇篮。骑士文学和冒险故事,解放了巴洛克专制艺术的束缚,让芭蕾的浪漫的生命力,继续朝着灵芝杰出的方向迈进。自由移动的形式是那么的新鲜,以至于要把生命的魅力 展现到极限,所以法国人是要把生命的魅力 展现到极限。

在芭蕾,在法国的国家中,这门艺术不仅获得了 巴洛克式的严格舞蹈规则,而且呢,也获得了一种新的希腊的 奥德修斯式冒险精神。超现实主义的童话,在严格的学院式巴洛克训练中,懂得了卓越的窍门和技术技巧。而奥德修饰的法国式浪漫,却力图将这种能量,转移到对外部世界的危险的 探险之中。

这样法国芭蕾就通过最有害的、反诗歌的学院式原则,找到了一个新的法国式自由,暗示着一种内在的冲动,呼之欲出。

用十八世纪德国诗人那个诗人 叫诺瓦利斯的话来说呢,就是诗人确确实实疯了,这种疯换来的是

一切在他内心发生。他的每一个细节

都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灵魂,又是天地万物。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用来形容在这里做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呢,宫廷受到芭蕾舞

受到宫廷文化的约束以后呢,那个艺术的冲动,就转入到内在去了,转入到内心去了。

结果反而抬高了内心的冲动。这样一种内心的冲动,疯狂的、矛盾的成分,在俄罗斯文化那里,却得到了缓和。因为我们知道,意大利的芭蕾舞,先是到法国宫廷,然后又跑到俄罗斯宫廷,与法国人是不一样的,俄罗斯人悲壮、反思、私信博发。

不过俄罗斯的反思

却是一种文学的反思

宗教的反思,私信的反思。他的深刻的内在性,与德国人的反思是不同的。德国人是哲学的反思 和科学的反思。俄罗斯人的反思,托尔斯泰、杜洛涅夫

都是俄罗斯文学传统思辨认识的 真正果实。

俄罗斯是一个把文学 写成诗的国度。

假如说,法国人把诗写成了文学,那么俄罗斯

就是把文学写成了诗。

俄罗斯是追求意义的民族,是生命追问的故乡,仁义的争离,只在于进行价值追问。当法国人把生命的魅力 展现到极限的时候,俄罗斯人就把生命的意义 追问到了极限。

对法国人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旦枯萎,他的生命也就宣告死亡。但是对一个俄罗斯来说,当一个人的生命意义消失时,他就讲死去。对法国人来说,艺术是每个极限展示,而对俄罗斯人来说,艺术却是追问,是把生命意义

追问到极限的表现。法国精神和俄罗斯精神 是不同的,法国人强调自由、平等、博爱,俄罗斯人则认为沉默是金,艺术除了展现灵魂之外,什么也不是。

当然,要让一个法国人 是很难做到的。

同样,要让一个俄罗斯人 开口说话也相当困难。法国人的表现性极强。他们迸发而热烈,而俄罗斯人则沉默、简约,喜欢用音乐来说话。这样呢,俄罗斯人呢,就把芭蕾改造成一种 内涵深刻的艺术,变成了诗、音乐、灵感、沉默 和简约的艺术。简约之芭蕾舞的演化 真是机缘凑巧。

它现在在法国那里

获得了表现生命的方式,又在俄罗斯人那里 获得了去表现灵魂的方式。法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呢,共同塑造了古典芭蕾。简言之,那个芭蕾以童话为题材的特点,可以归结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崇尚古典文化,以及法国、俄国宫廷文化,为结束地方分裂而可以渲染的 超现实的政治目的。结果呢,芭蕾就成为一种专门阐述 天性美、自然美、古典美的艺术。它包含两种含义,一,它与童话结缘,放出无颜和神秘的光,让人在超现实的童话里面,找到回归自己天性的力量。二,芭蕾舞流露出的 是含蓄的美,它靠诗意来披露人的理想,诗歌的诗,芭蕾舞复制的

是一幅幅天国的图象,他把天上美好的景象,复制到了人间。

让人沉溺在

对于理想的追问之中,从中体会那种含蓄的极致美。芭蕾之美因此常常有 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他说照片,相片把事物看的太真,没有给我们想象的余地。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实世界,不能创造理想界。芭蕾则不同,它从童话中选择了一部分 讲述人性力量展开的内容,通过艺术的表演,让人充分感到了理想的境界。我们呢,再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就是无穷之意答之已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的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指美在以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 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朱先生所说的无颜之美。接下来呢,我们就讲今天要讲的 第二个命题,第二个命题叫做美在意向。美在意向也是讲那个私语 和那个直觉等等的问题。意向是什么? 意向是幅图画。

芭蕾舞无论从形式上看,还是从剧情上看,都是舞姿、音乐、剧情、布景 等一种完美结合。

不过,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在流动变化着的舞姿中,芭蕾艺术以其特有的高雅高贵 和美丽,继续从实用的艺术向美的 艺术靠拢。

如果没有十八世纪出现的 舞蹈学校,并由此产生出一个

由舞蹈学校毕业生

来取代宫廷业余演员的时代,那么芭蕾舞的发展

很可能是另一种样子。在1713年,巴洛克剧院建立了 下属的舞蹈学校,职业芭蕾艺术家的演出,不久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芭蕾学校培养出女性舞蹈家,这些女舞蹈家呢,渐渐成为芭蕾舞的主角。有一个人,叫做卡马尔戈

她是1710年到1770年,她是法国最出色的专业舞蹈家。她是个女性演员,那个卡马尔戈要做的事情呢,就是要让舞蹈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她的舞蹈动作,轻盈欢快,似乎异教的天然魅力 在人性之中一点点的浮现。在一个充满热情的时代里,她大胆改革了芭蕾舞的服装,让真正的女性美向世人展现。以往的妇女穿戴的

是硬铁环支撑的托地长裙,把裙子踩倒了,尽管还有沉重的头饰、面具 依然保留,但一般的上衣却改成了 适合于展现女性美的内衣,就是芭蕾舞紧身衣的前身。同时跳舞的高跟鞋,也被卡马尔戈替换成软底鞋,即芭蕾软鞋的前身。这种渴望美的创造性,就奠定了浪漫基础的真正根基,这样说吧

皇家芭蕾舞很繁华不美,浪漫芭蕾更漂亮。说的更确切一点,在浪漫芭蕾时代,芭蕾超出了实用的领域,进一步与人的心灵价值 息息相通。

换一句话说呢,芭蕾找到了独特与人交流的 新方式,它不再从外部的支杆上,就外部的服装上

外部的形式上,对人的实际的生活方式,提出建议或批评。却通过创造美,注意这不是一般的复制美,而是创造美,直接从根基上,向人指明回归天性的道路。这样芭蕾就获得了 它的真正的目的,它是心对心的交流,纯粹以一种对美的情感的呼唤,进入到芸芸众生的深沉之中。通过对意境,对人的心灵进行启蒙,向人展示出一种比实用经验 更为高尚的生存原则。

首先芭蕾比一切其它的艺术,更严格遵守人在追求美的时候的 无限性,舞姿、灯光的颜色、服饰、肢体 运动、表情,都必不可少的直接的朝向美。在这方面,伸张超然起着更大的更本质的 揭示人类潜能的作用。

芭蕾舞整个来看是朝上的。例如古典芭蕾最典型的舞姿,它叫做(),名称来自于摩尔人的一种叶子,叶片状,这一舞姿

实际上是半腿半蹲或直立,另一条腿呢,向后直伸,与支撑腿形成直角。

双臂形成与腿相适应的姿态,从而就够成了从指尖到足尖,尽可能长的直线。

所以芭蕾舞整的来说就是伸张。那么这样一种动作的产生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呢,是东西姿势呢,来自于基本的位置。第二呢,是动作的姿势呢,由内向外发展。

第三是动作的姿势呢,要符合某种几何的图形。第四呢,是动作的姿势

要强调随着你的意念来近迁。这种物资的伸张性,不仅突破了人在自我范围内的 充分展示,而且获得了新的意义。表明人可以

在比实用的世界之外,更展现出一个

更加完美有力的生民,所以芭蕾艺术家,通过舞姿展现了

人的理想存在的状态,它不限制于现实的世界,却高于现实的世界。

借以表现出更加完美的创造性的 精神解放。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是什么? 刚才说的是童话,童话的题材。但是现在呢,在舞蹈的造型方面,在服饰的改造方面,更加的找到了一种方式,一种来表现这种内心的美的 这样一种方式。

其次,芭蕾舞要和观众 进行交流,他靠的是抒情艺术家 所特有的创新直觉,那么直觉这个东西很随意,很心灵,很不可琢磨、很有意思。它是一种非常细腻

和敏感的感觉。

它不是规律,它不是规则,但是它是直接听心说话。心灵要你怎么做,你就去做好它。

它是一种隐约的,它是一种能够触动你情感的 独特的东西,这样一种东西呢,被艺术家拿来,进行舞蹈编剧。这种舞蹈编剧出来东西,因为它具有心灵性。结果它呢,就更加的变成了 一种私信的意境。正如法国的那个美学家 玛丽坦所告诫的那样,一定不能以太绝对的方式 去理解实用的艺术的 和美的艺术之间的区别。你不能太机械的 去理解这个问题。抒情艺术家要描绘的 不是现实理解,而是理想王国的精神世界。因为柏拉图所说的嘛,世上之物只是比较理想的 不完美的复制品,他号召艺术家

直接去描绘那个完美的,那个理想本源。

比如什么是事实,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给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回答,什么是事实?什么也不是。所以我们说柏拉图 是那个唯心主义者,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柏拉图认为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的事物也是不断流动着的,我们所感觉到的,都是理想世界原形的幻影,而艺术不应该针对那个幻影,应该直接对准那种理想类型。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教导下,芭蕾艺术脱离了那种狂热的 原始图腾崇拜和热情冲动,开始专著于去表现理想世界的 精神原形。

艺术中没有时间、没有过程,高贵的理想带来了一丝冷漠,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叫审美喜悦的东西,同时审美喜悦

要高于实际的快乐。

所以当艺术品以这样一种

姿态超越人们的实际生活时,它已经无法和声誉

和普通的生活相联系,也不同触觉、味觉和嗅觉,这样一些比较低下的层次 相联系。

至于视觉、听觉、知觉、心灵的感觉,那是可以和艺术相通的。因为这些感觉呢,属于较高层次的感觉,结论是芭蕾艺术 就是表现理想的,它直接反映真理。应该这么说吧,没有一种艺术向芭蕾艺术那样,直接把自己捆绑在美学上,把唯美当做自己的 最根本的基础。

第二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大班诗歌学习

梦来过了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梦就走了。

梦从哪里来?

又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想把它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中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只要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富于童趣的小诗。语言简洁、生活化,就像是随口说出的。很担心孩子会“笑场”。因为大班的孩子们从认知的角度清楚地知道梦“不存在”。因此进行了设计。

我的设计有效果。我拉上了窗帘,把教室的光线变暗了。一开始,用轻柔的语气导入。“夜晚来到了,大地一片漆黑,安安静静的。许多人进入了梦乡,做起了梦。”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教室的布置是因为我们一起要来说说梦。并要求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梦。孩子进入了这样的氛围,于是缓缓、轻轻的讲述着自己的梦境。我,则为孩子的梦小结:甜甜的梦、美丽的梦、有趣的梦、奇怪的梦、可怕的梦。从梦的内容,我们一起探讨:为什么会有梦?戴文婷说:是因为白天想的事,晚上就会做梦。我告诉她,科学家也是这么解释的,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非常自豪。戈义轩说:梦是不存在的。徐俊杰说:梦是一种幻想;薛佳伟说:梦是自然现象;非常想要的东西会在梦里出现;在梦里我会变得特别厉害;在梦里我有变身机器„„看,孩子们对梦解释得多么透彻。

诗歌的学习,对大班孩子来说不具挑战性。重点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说到诗歌的内容——找梦。陈家伟就说:不用找,眼睛一闭就有了。马上就点题了。但孩子们没有因此笑场。他们感受着诗歌的趣味,就像刚才述说着对梦的理解一样。因为诗歌,就是孩子们的心声。虽然在认知层面清楚地知道梦境的不存在性。但,梦的神秘、梦境的有趣,又是孩子喜欢与向往的。我自己就一直喜欢与人讲述自己的梦境。诗歌中找梦的情节,天真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在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朗诵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还对找梦的情节进行了仿编。“在衣柜里吗?我看看,没有。”“在洗衣机后面吗?我看看,没有。”“在鞋子里吗?我看看,没有。”“也许乘着飞机到天上去找,能找到呢?”多么有趣的仿编活动,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飞进了诗歌的意境里。

第三篇: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感受《春晓》的意境美

张家港德积小学:方惠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时候念这首诗时只知道这是老师叫背的,全无半点喜欢。那时脑子里尽是些鸟啊,花啊,蝴蝶什么的。若是上课时,有只花蝶打窗前飞过,那眼光就被那扑扇的翅膀牢牢的吸了去,一个劲儿的冥想那美丽翅膀上的花纹是否意味着一个藏宝图?油菜花蕊里的密汁是否都被它吮尽了?那边的豆耳是不是又婷婷玉立了?如果我也能穿上那漂亮的衣服小朋友们指不定怎么羡慕我呢!如果我也能像它那般自由该多好啊!就这样一路想开去,有时还会暗暗发笑。放学了,田野就成了我们孩子的天堂:挑马兰的,采野花做花球的,割野菜的,赶泥鳅的„„纵横的阡陌上留下了一串串活泼的小脚丫,芬芳的泥土气息中飘来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一直到懂得回忆的时节才知道这段时光与我是多么的珍贵,而伴随这段美好光阴的《春晓》也由此记忆深刻起来。多少个“不觉晓”的“春眠”被急促的闹铃惊醒;多少群展转歌喉的“啼鸟”被飞驰的汽车、摩托惊走。一年之计在于春啊,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哪个不匆匆!聆听“夜来风雨声”的诗情画意早已被“灯红酒绿”所取代,闲看“落花流水”的雅兴亦在“荣华富贵”的追逐中被搁置于记忆深处的角落。忙忙碌碌的人们也许只有在回味《春晓》这首诗时方会回到那曾经闲适、快乐的生活中去了。

一直到自己也教孩子《春晓》这首小诗,才感到它初读似觉平淡无味,写的只是春眠之感、鸟鸣之美,而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不觉晓”的春睡香甜、“处处”鸟鸣的动听乐章,字里行间,无不流荡着春天的气息。整首诗既无奇特构思,也无惊人警句,然一切都如行云流水那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风、雨、花、鸟”这等普通景物,经过近口语化的有机组合,竟巧妙地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春晓图。“迎风户半开”,读此诗令人如饮春茶,回味无穷啊!想当年正直豆蔻的我又如何能领略各种风味,幸好如今又将它拾起,未为晚矣。

“情在词外曰隐,伏溢目前曰秀。

第四篇:播音主持的意境美

浅论播音中的“以情感人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播音员因为播音时间长而形成了“播音腔”。“播音腔”是因为播音员在播音时无生气、无感情色彩而形成的。播音员要把稿件播出神彩来,就应该用真实的感情感染受众,而不是心中无物。只要在播音中做到“以情感人”就能避免形成呆板的“播音腔”,就能让稿件锦上添花、令人回味无穷。那么,要怎样做到“以情感人”呢?首先我们要先明确播音员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一、什么是播音

我们所说的播音概念,就定义来讲一般是指以传播者的身份,以有声语言为手段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直接面向听众观众传播信息的新闻实践活动。播音,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广播电视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刻刻都体现着传播者的态度。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直接、准确、鲜明地揭示语义实质和思想内涵,具有引导和帮助受众了解、认识社会的作用。正如北京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讲的:“有稿播音,要‘以稿件为依据’,要有一系列的创造思维的流动,去开掘和发现里面的丰富内涵和情境意向,从中获得人文积淀、感情色彩、修辞效果和人生况味,然后,准确、鲜明、生动的形之于声,及于受众。”好的播音主持,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

明确了播音员的职责,那我们又如何尽职尽责的播好音呢?

二、怎样播好音

播音主持创作不光是为了传达概念信息,更要传达感情信息。播音主持创作的核心就是要“以情感人”,要把符合稿件内容的喜怒哀乐形于声,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去感染受众,使受众和你一起激动,一起悲痛。只有播音员自己感动了,播音时真的动之以情了,才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否则,要么是见字加情矫揉造作;要么就没感情,干瘪枯燥、乏味。所以,播音员在理解稿件内容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积聚真实的感情,并学会调动感情,只有将稿件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将稿件的文字变成发自肺腑的声音,以情带声,传情达意,才能把文章播出神采来。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以情感人”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播音员的立场、感情、态度,直接影响到对稿件的理解和表达。播音员只有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在播报中把握好“度”的问题,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才能更好的在稿件中弘扬主旋律,唱响时代新风。

第二、深入生活,细心观察。

播音员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要深入生活向社会学习,丰富自己的感情。因为播音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播音员不可能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前期工作,而且播音员、主持人长期工作在聚光灯下,很容易脱离生活。所以,播音员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换位思考。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播音员只有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汲取“养分”,才能在播音时的再创作中赋予稿件准确的感情。尤其是中央提出宣传报道要“三贴近”以后,全国上上下下的媒体都打出了许多“民生节

目”,而“民生”类的节目更考播音员的“功力”,更需要播音员的生活体验和细心观察,如果平常不留心观察,那么在接触稿件时,可能就会找不到头绪,不知所云。

第三、要理解稿件内容。

稿件是撰稿人经过充分策划,深入采访后撰写而成的。好的稿件其中不乏充满情感的细节或激情抒发、描写等等。当进入备稿时,必须要准确的理解稿件的内容、情绪,把握好整体感情基调。只有主动深入地去理解稿件,才能受到作者感染,掀起心底的感情的涟漪,进而支配自己的语言,感染受众,唤起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鸣。播音员、主持人如果不能准确理解稿件内容,会使本来很好很高水平的节目黯然失色,或造成歧义、反义和误解,令人生厌。试想,播音员如果连稿件内容都不能理解,如何能倾注于稿件正确的感情色彩,而不准确的情绪,又怎能感染听众和观众呢?

第三调整好话筒前的状态。

话筒前的状态相当重要,播音员坐在话筒前要有想播讲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才能促使自己播好音。话筒前讲究的是情绪的酝酿,把情绪调节到适应稿件基调的最佳状态。在话筒前,从心理状态到发音各部位以至全身,都应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

调节情绪,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音乐调动感情。例如有一次我接到一篇描写我县最高峰——大雪锅山的电视专题片的稿件时,为了把情绪调节到轻松自如的最佳状态,我找了一曲空灵、悠远的音乐播放着备稿,因为音乐的作用,很快就找到了那种遗世独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顺利进入了状态。

获得最佳的话筒前状态的前提条件就是:

1、播音员要有话筒前想播讲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才有最佳的工作状态。

2、充分、熟练的备稿。要有熟练、流畅的备稿基础,才有正式播报时自信、轻松、自如的话筒前状态。

第四、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播音员、主持人调动感情,激发播讲愿望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一种联想、想象活动。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不是脑子空白,机械化的播讲,大脑要活动起来,配合稿件内容进行一系列的联想。要怎样做到“情景再现”呢?

1、看看画面、酝酿情绪。当播音员接到稿件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记者拍摄回来的素材先大体的过目一下,做到心中有底,这样,在播讲的时候就更容易倾注感情。例如,在解说我台拍摄的一个贫困家庭的5岁男孩因脑积水无钱医治而导致头颅异常肿大的这样一条新闻时,因为配音之前看了记者拍摄回来的画面,当进入配音时,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男孩痛苦的表情、凄惨的哭声,一下子就调动起了感情,使这篇稿件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当条件不允许,不能先看画面时,播音员、主持人就要通过平常的生活积淀,在播讲的时候运用大脑搜索一些相关的“讯息”,在大脑中不停的“回放”,做到心中有物。比如:当我们接到一篇描写某美丽景色的稿件时,虽然没有去过该地,但可以在大脑中想象曾经看见过的其他地方的美丽景色,也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

第五、运用技巧处理稿件。

思想感情是技巧的基础与前提,而技巧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主要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1、停连。播音中确定停连位置,常常是要打破稿件标点符号的限制,要如何停连是要根据我们对稿件的正确理解来确定的。比如我解说的电视专题片《山村集市的拓荒者》中有一句话:在按板镇有一个从来没有集市的边远山村,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集市。在解说时我在这句话的“如今”后加了个停顿,这样就更好的体现出了这个山村的变化。

2、重音。强调重音,不是单纯的加重加强声音,一味的“硬砸”,要用强弱、快慢、虚实等方法来避免重音运用中的单调、生硬、僵死。比如我台播出的教师节特别节目中有一段话:罗正壹小朋友在刚入园的头几天里是最喜欢哭的孩子之一,在老师耐心的安抚和细心的照顾下,消除了上幼儿园的恐惧,开始喜欢上幼儿园了。这段话要体现的重点就是幼儿教师的耐心和细心。我在解说时是这样处理的:解说到“耐心”时放慢语速,解说“细心”则放轻声音。这样一来,幼儿教师的特点马上就凸显出来了。

3、语气。在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中,具体的感情色彩体现在语气之中。不同的感情,语气各有不同:爱的感情色彩是“气徐声柔”;悲的感情色彩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色彩是“气满声高”;急的感情色彩是“气短声促”。我在解说我县文腊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专题片时,就很好的运用了语气的作用。在片子开头概况时,语气比较舒缓;在介绍艰苦环境和贫困现状时,语气低沉;介绍在支书的带领下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我的语气开始高亢激昂。不同的背景,采用不同的语气,使观众充分的感受到了情景的变化。

4、节奏。运用节奏技巧,具体要掌握几种方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停先连,欲连先停;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以上这些是播音中的基本语音技巧,只有正确的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凸显出稿件的个性特色,艺术魅力。错误的技巧运用不仅会造成语义模糊,更为严重的还会颠覆稿件的基本意思。

总的来说:播音员要做到“以情感人”首先是要有一颗热爱播音事业的、对观众负责的心。要自然的流露感情,由衷的表情达意——能感动人的感情必须是真情,只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其次是要永远的保持着好学上进的精神,只有平常多练、多看、多听,不断的学习提高,才能运用好播音的技巧,才能准确无误的抒发感情,才能发挥好播音员的作用为稿件增色添辉。

第五篇:诗歌的意境美(范文模版)

中国诗歌中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决定作用

12中本3 冯怡 2012014332 摘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意境的探讨显然要重于对具体意象的分析,特别的白话文推广以来,意境的捕捉与语言表达更开放了。很多诗词,几乎无意境不成诗,而对意境的营造显然又受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追求天人合一,这就决定了意象不可能是独立于意境之外的一个概念,它需要和意境互相阐释,另一方面,意境却是可以单独进行审美的,它非常符合汉语的整体思维。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审美意象对意境美的作用及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意境意象现代诗歌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中国近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诗本身所特有的意境还是一样的。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一、意境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

要把诗歌写得好,就必须把诗人所蕴蓄在心中的意境传达于语言文字,使一般人可以听到看到懂得。现代诗人海子的《亚洲铜》中写着“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能让读者仿佛海子对于生活的无奈,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感受到海子对这地方所倾注的特殊情感。海子把他自己的感情和眼前的物象交融在一起,将他心中所蕴蓄的意境传达于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悲伤,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贯。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关于创建新体格律诗的诗学思考,应该说是具有重要诗学意义的。其中,有关新诗意象的探讨,是他自觉建构新体格律诗的重要诗学内容。他批判《女神》中所用的典故(实际上也是物象类意义与比喻性意象),西方的比中国的多多了。“《女神》中底西洋的事物名词出处都是,数都不知从哪里数起。《凤凰涅槃》底凤凰是天方国低‘菲尼克司’,并非中华的凤凰。诗人观画观的是Millet低Shepherdess,赞像赞的是beethoven低像。他所羡慕的工人是炭坑里的工人,又不是人力车夫。他听到鸡声,不想到笙簧的律吕而想着orchestra低音乐。地球底自传公转,在他看来,‘就好象一个跳舞的女郎’,太阳又‘同那月桂冠儿一样’。他的心思分驰时,他又‘好象个受着磔刑的耶稣’。”闻一多所表达的,便是西方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感情不够契合融贯,所产生的比喻不恰当的现象。朱光潜先生说过,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情景相生,景随情变。“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由此可见,决定每首诗歌能否做到情景融贯,决定与诗人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一首好的诗,它必须要情景交融,才会有意境,或者说意境才能表现出来。任何一首好诗,它的出色之处都在于其意象的神奇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桥”“流水”等等,都是他的意象,他把感情与物象交融在一起,就成了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这就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融贯的表现。

二、意象在诗歌的意境中充当载体的角色。

有情感不一定可以写出优美的诗,它必须要有优美的语言承托,做它的情感载体,它才能够显现出来,没有意象的诗歌的意境无从表达。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歌有形象: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诗人把感情寄托在所选择的意象里,意象又把全诗的感情化为意境。有了意象才会有意境,如果一首诗里只空谈感情,空谈思想,没有物象,那么,那会是一首空洞的诗歌。每一首好诗都是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是读者,他们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他们的内心都必定有一幅画境或者是有一幕意境,很新鲜并且及其动感地突现于他们的眼前,这些都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的,用到恰到好处的意象能让读者头脑快速地构成一幅画。所谓“诗意”,根本就是一个很含糊的名词,其实真正的诗人没有一个会是哑巴,一般人的“诗意”只是幻觉和虚荣心的产品。诗不能自然流露,只能通过意象表达出来。

三、意象赋予了诗歌的生命,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没有生命的灵魂没有什么意义。

由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的发展一直在强化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重意轻形的偏好,在强调“意”的基础上对主体的内在心理再作更深层的挖掘,进行更进一步的抽象、综合与内在超越。但是,从“形”、“象”、古典意象到“意境”再到“形象”的艺术审美范畴都只描绘了艺术审美心理的一个侧面,无法体现艺术审美心理的全貌,要考察文艺的审美特征就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完整论述艺术审美心理原貌的范畴。这一范畴被历史地选择为当代理论语境下产生的意象概念。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比如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已不是一般的栖居之地,而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他在《麦地》中这样写到:“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起没有声响” “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月亮下/有十二只鸟/飞过麦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这里的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他诗中的麦子就是诗的灵魂,贯穿全诗,用麦子写出他对这土地的不一般的感情,给了这首诗浓郁的思念、忧愁的意境。由于意境是分为主客统一和情景交融的,主客一致是意境最基本的内涵,而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统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人的审美活动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情感在审美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含着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根本实际是有无相生。而意象的有无相生这个哲学问题的思考,就回到了意象这个问题上。意象的产生和意境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四、“意象”本身进一步的抽象化和形而上化是随着“境”这个审美范畴的出现而开始的。

艺术审美范畴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境”与“意”合的阶段。诗歌的意境都是从混沌的、悠久的而且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个刹那,一个片段。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本只是一刹那,可由于艺术给它灌注了生命,它变成为终古常青的东西。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使得这些“刹那”和“片段”获得了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的后世人能不断地继续去心领神会。这些诗歌所写的本只是一个小片段,可经过艺术给以它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处独立自足的小天地。意境就是当时诗人眼睛所捕捉到的画面,所吸引他眼球的物象,从而赋予诗人当时的感情,成为或喜或悲的意境。一首诗歌的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嗨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意境。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将其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就肯定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中必须有一个“整一”的世界,实在有一个很深的道理隐藏在里面,那就是要使艺术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综上所述,跟艺术一样,诗歌也是对人生世相的观照,是对生活的写照,是感情的反映,因此诗歌当中所选取的意象就显得很重要了。诗歌当中的意象对意境的美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感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意象的选取决定文字的优美,而意境的产生靠的是意象。我们常说某首诗的意境很美,其实是说它的意象选择的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记录诗人当时的感情,使读者能够“望诗生画”,是诗的意境得到升华。

参考书目: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黑格尔《美学》、程帆《我听朱光潜讲美学》、谭好哲 程相占《现代文艺美学视野中的基本问题研究》、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朱立元《美学》

下载芭蕾舞精神美的意境(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芭蕾舞精神美的意境(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练的语言,缜密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正如郁达夫......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漳浦县官浔中心学校何小敏 诗歌有意境是诗人想像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境界。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

    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学习目标:在作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打造作文意境美 教学过程: 景物描写又叫环境描写。通常是指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大地山......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淡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摘要: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好坏的关键因素......

    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

    摘要: 本文将日本和中国两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形式――俳句和唐诗绝句作一个对比,选取其意境美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以最具代表性的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作品为例,着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