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网络作业二、三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作业二
第 1 大题
多项选择题 1.(3分)
恐怖主义具有如下特征:()。.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伤亡数量增加 3.恐怖袭击方式日益多样化
正确答案:1,2,3,4.(3分)从国内原因来看,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经济建设没有搞好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恐怖主义的活动范围呈现全球性趋势 4.恐怖分子职业化.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没有搞好是东欧剧变的关键原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没有搞好是导致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2,3,4.(3分)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本质属性。主权原则包括()。.国家安全权正确答案:1,2,3,4.(3分)民族自决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具体权利()。.政治独立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3.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
正确答案:1,3,4.(3分)德国统一的影响()。.德国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彻底崩溃.德国统一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与平衡,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对比 3.德国统一对欧洲一体化具有双重作用 4.德国统一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 正确答案:1,2,3,4.(3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战争的拉动作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战略资源.独立建立政党和人民选择政党执政的权利 2.国家政治权.国家经济发展权.国家平等权.反对兼并和侵略干涉的权利 3.不断创新和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5.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1,2,3,4,5.新科技革命的推动.(3分)西欧国家政治体制主要有()等几种形式。.邦联制正确答案:3,4.(3分)战后西欧共有24个国家,其中实力较强、影响较大的有()。.英国2.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 2.联邦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正确答案:1,2,3,4.(3分)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振兴()作为维护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三大支柱。.经济正确答案:1,3,4.(3分)联合国设立了()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大会2.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 2.科技3.军事安全.促进民主
正确答案:1,2,3,4.(3分)以下那些组织是属于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秘鲁的“光辉道路”正确答案:1,2,4.(3分)国际竞争的特点有()。.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主动性3.国际竞争的复杂性正确答案:1,2,3,4.(3分)依据在国际关系总体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大致可划分为()。.全球性协调发展组织.主导力量制衡的国际组织.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2.国际竞争结果的双赢性.美国“三K党”.孔塔多拉集团.红色旅.国际竞争的超意识形态性.主导国际经济运转的组织正确答案:1,2,3.(3分)战后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1.国际组织的数量爆炸性地增长.国际组织成员的普遍性、组织的严密性和权威性大大加强 3.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普及国际社会各个领域 4.国际组织向多层次发展 正确答案:1,2,3,4,5.(3分)国际政治旧秩序的表现:()。.争夺世界霸权,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严重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 2.少数几个打过长期控制联合国,垄断国际事务 3.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侵犯别国主权 4.局部战争不断,共计社会动荡不安 正确答案:1,2,3,4
第 2 大题
判断题.(2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促使东欧剧变的首要内部原因。正确答案:否.(2分)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建设没有搞好。正确答案:否.(2分)西欧国家的政体大体有两种类型,即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正确答案:是.(2分)国际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其中主要是主权国家,基于利益和目标的接近或一致,在对外政策与行为上相互支持,进行不同程度的协调、联合的一种相互作用状态。正确答案:是.(2分)杜鲁门时期,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和日本全面控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渗透、控制和干涉,从而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正确答案:是.(2分)里根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全球战略由攻转守的标志,其实质是适当收缩海外力量。正确答案:否.(2分)人口爆炸酿成的严重人口问题构成当今世界最大的全球问题。正确答案:是.国际组织间的相互协调日益加强 8.(2分)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日渐严重的主要原因是:(1)粮食需求增长迅速。(2)人均需粮增长旺盛。(3)粮食产量增长缓慢。正确答案:是.(2分)1974年4月,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正确答案:是.(2分)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不可能一帆风顺。
正确答案:是.(2分)根据国际组织的主体构成情况,国际组织可以划分为政府间国家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正确答案:是.(2分)根据活动的目的、任务和职能不同,国际组织又可分为一般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正确答案:是.(2分)联合国是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广泛职能的一般政治性区域组织。
正确答案:否.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实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某个国家权力的管辖,拥有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和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义务的能力,享受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外交场合所拥有的相同特权。正确答案:是.(2分)《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一切活动的法律依据,被视为联合国组织的根本法。正确答案:是.(2分)“大国一致”原则是安理会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正确答案:是.(2分)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关,全体会员有义务接受并执行安理会的决定。正确答案:否.(2分)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联邦)和各个组成部分(州)都享有宪法上的独立地位,其权力直接来自人民。正确答案:是.(2分)美国政治制度是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起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专制意义。正确答案:否.(2分)战后初期的1947—1953年和整个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增长特别快的时期。正确答案:是 第 3 大题
论述题.(15分)论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并分析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区别。参考答案或提示:
答案要点: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第二,国际新秩序中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而摒弃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和由一两个大国或几个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第三,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不得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得把某种特定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第四,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必须改变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代之以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五,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使联合国成为未来国际新秩序有效的控制机制。要切实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避免个别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
中国的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尤其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心要求和主张,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赞同和理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在维护和扩展旧秩序,顽固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理所当然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尤其是中国的主张,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正义和进步,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为建立崭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作业三
第 1 大题
多项选择题.(3分)发展中日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友好正确答案:1,2,3,4.(3分)确立中美两国正常外交关系的三个联合公报是()。.《北京宣言》
3.《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正确答案:2,3,4.(3分)邓小平国家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构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美联合公报》 4.《八一七公报》 2.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正确答案:1,2,3,4,5,6.(3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在世界上起到领导作用.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将促进世界多极格局均衡化发展 3.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4.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正确答案:2,3,4.(3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从政体上有()。.议会共和制 2.总统制.君主立宪制.政教合一及军人政权
正确答案:1,2,3,4.(3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民族或种族矛盾 2.宗教矛盾.经济分化.政治状态复杂、分歧严重.冲突、战争不断 正确答案:1,2,3,4,5.(3分)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债务问题 2.粮食问题.人口问题.土地问题
正确答案:1,2,3.(3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原则是以()为基本的对外政策。.和平 2.中立.不结盟.民主
正确答案:1,2,3.(3分)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宣告并确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1.独立自主 2.不结盟.非集团.自力更生
正确答案:1,2,3.(3分)2000年以后,俄罗斯加强了与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合作,共同打击()三股“恶势力”。.国际恐怖主义 2.霸权主 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正确答案:1,3,4.(3分)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谋求军事优势,与美国展开核竞赛.主动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3.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正确答案:1,2,3,4.开始在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3分)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主要内容有()。.放弃了苏联长期坚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 2.反对核战争,不以武力或使用武力相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3.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并非根本对立 4.主张“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 正确答案:1,2,3,4.(3分)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大致经过了()不同阶段的演变。.“追随外交” 正确答案:1,2,3,4.(3分)战后初期日本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解散军队,惩办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 3.实行农地改革 正确答案:1,2,3,4.(3分)日本的政治制度包括:()。.天皇制度 正确答案:1,2,3,4,5
第 2 大题
判断题.(2分)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通过会谈,两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定,建立了“热线”联系。
正确答案:是.(2分)日本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它们被称之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正确答案:是.(2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苏两国在长期的争霸斗争中开始衰落,而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正确答案:是 2.议会制度.内阁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 4.解散财阀.制定新宪法 2.“经济外交”.“多边自主外交”.政治大国外交 4.(2分)战后日本一直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通过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西欧的尖端技术来开发本国的民用产业,推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正确答案:否.(2分)实行土地改革是日本政府根据美军占领当局的指令实行的一项以铲除封建经济基础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土地改革措施。正确答案:是.(2分)日本从1995年11月自民党成立到1993年8月,是长达38年的“五五年体制”时期。正确答案:是.(2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确立了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上的基本原则,即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正确答案:是.(2分)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有:债务问题、粮食危机、人口问题和土地问题。
正确答案:否.(2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平衡和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的差异,再加上不同宗主国的影响,致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出现多种类型。正确答案:是.(2分)第三世界从形成之日起就作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对立面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正确答案:是.(2分)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明第三世界作为国际关系中一支独立的力量已经形成。正确答案:是.(2分)巩固独立,发展经济,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正确答案:否.(2分)在外交政策上,普京在叶利钦“双头鹰”外交的基础上制定了所谓的“双翼外交”,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
正确答案:是.(2分)1990年7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性声明和新的苏共章程,正式把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正确答案:是.(2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正确答案:是.(2分)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正确答案:是 17.(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正确答案:是.(2分)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正确答案:是.(2分)建立初期,新中国制定并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巩固了国家的独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争取到一个较为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正确答案:是.(2分)阿以冲突是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对立,阿以冲突的实质是巴以冲突。正确答案:是
第 3 大题
论述题.(15分)理解并分析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或提示:
答案要点:所谓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较长时期和全局的谋划。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外交理论和思想。它由时代观、外交定位、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策略等组成。
第一,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四,提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构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五,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以上各个要点应适当展开,言之成理)
第二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模拟题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模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4、C5、C6、D7、D8、D9、B10、A11、B12、A13、D14、A15、A16、C17、B18、C19、B20、C21、A22、C23、D24、C25、B
二、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赠与。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盟国的控制。
4.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即“布雷顿森林协议”。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比率的双挂钩制,从而确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巴黎统筹委员会”:1949年11月12日,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了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封锁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受“巴统”控制的物资分尖端技术产品,军用武器装备,稀有物资三大类几百种。1951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巴特尔法案”(通称“禁运法案”),规定凡“巴统”成员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者,均被剥夺受美国军事、经济和财政援助的权利,迫使其他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导致了东、西方经济关系的隔绝。1994年3月31日,“巴统”在荷兰宣告结束。
6.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英文缩写为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处理国际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7.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
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超越一国领土界限而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
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8.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为依托,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
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
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
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但知识并不能完全代替物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物质
生产活动,仍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今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它对
世界经济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会在今后逐步表现出来。
9.综合国力: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精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综合国力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国防力量为手段,以政治影响力为
标志,它是科技、文化、人口、国土、意识形态等内在的多种要素的综合系统。
三、问答题
1.简述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联合国的地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家政府参加的国际组织。成立以来,尽管它走过曲折的道路,现在还有弱点,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对国际事务所
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国际组织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2)联合国的作用:推进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
济与社会发展;制定国际法与国际规范。
2.简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1)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迎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入世贸组织有利有
弊,但总的是利大于弊。
(2)积极作用;为中国改革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条件;
减少一些贸易大国对中国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和贸易摩擦;扩大海外市场;加
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争取更多的外资,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决策过程,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
位。
3.为什么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经济因素对于世界政治的影响会不断增大?
其一,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导致南北
贫福差距的加大,矛盾激化,从而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
其二,世界政治的发展、国际事务的处理,说到底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
其三,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
府的更迭,从而对国际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其四,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加强联系,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其次,经济全球
化使各国争夺资源的斗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冲突。
其五,国家的经济利益成为国家关系发展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对抗,使国家关系发展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的轨道。
4.冷战期间,为什么能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
(1)两国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可以轻易取胜。
(2)阵营内部的领袖国比其他成员国力量强,对成员国进行约束,减少了成员国将其拖入战争的可能性。
(3)核武器的警示作用:核武器可以摧毁别人,却不能保卫自己。拥有核武器可能产生一种谨慎和责任感。核战争的高昂代价,限制领导人大规模使用武力。
(4)就战争的频率和程度而言,存在50年-100年的长周期,而冷战正好处于这个长周期之中。上一个周期是1871-1914年。
5.如何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首先,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
其次,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其三,多极化趋势不会一帆风顺。
其四,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6.如何看待美国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一、美国仍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这是由美国的四大优势决定的:科技优势;管理体制优势;综合国力优势;战略优势。
二、美国面临严峻挑战。(1)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看,美国与西方大国及其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2)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方面,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及其他先进武器足以构成对美国的致命威胁;核武器的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对美国形成新的挑战。(3)政治上美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非政府合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特别是不同民族、宗教的存在,都要求国际政治民主化,反对强权政治。
三、美国无法主导世界。世界将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史,多数国家和国际力量都不愿接受某一个国家的主导。世界的多样性,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民族的差异性,是美国主导全世界的重大障碍。
第三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的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 论文撰写要求
1、任选一题,选题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
2、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引用部分内容须注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如发现抄袭行为记为“0”分。
3、应围绕论文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引用个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论文之中,形成完整的论文内容。
4、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
5、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左右,如果少于1000字,要酌情扣分。
6、格式与规范:应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文面符合表述规范。论文一律采用4号宋体。
二、论文题目
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国应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实现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2)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
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成为了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3.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
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4.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参考文献的标注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十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
林承节:《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1年第6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作者:张术环 等主编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作业
浅谈“中国威胁论”折射“冷战思维”
-----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
(韦唯
201031303022 动物科学1001班)
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军事的发展,“中国威胁论”频频出现。本文从历史发展背景的角度来浅谈中国威胁论折射出的冷战思维,并且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对策。
关键词:冷战思维 中国威胁论 和平发展
一、中国威胁论折射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述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①同时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美苏同盟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中心思想就是本国利益至上。
当代“中国威胁论”主要起自冷战结束后。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指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增强,将对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秩序提出挑战,从而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从历史上来看无论“中国威胁论”发端于何处,美国无疑是该论的大本营。在美国,已先后掀起几次不大不小的波澜。进入新世纪,“中国威胁论”随着反恐和中美关系的升温略显沉寂。然而,2002年7月间,美国媒体公布了两份报告:一份出自美国防部,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报告》;一份出自美中安全委员会,题为《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家安全的影响》。前一份报告宣称中国军事力量不仅对台湾,而且对中国周边国家甚至美国构成威胁;后一份报告则宣称中国利用经济贸易关系危害美国家安全。“中国威胁论”再次浮出水面。②事实上,尽管“中国威胁论”的陈述形形色色,但是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军事威胁论”。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中国的经济,军事都在迅速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政治外交方面也积极应对,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并且开始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随着中国实力的逐步积累,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美国炒作“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出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需要,在军事上确保美国绝对优势的需要,在政治上丑化中国的需要以及服务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中国的发展崛起,是对其主导下的传统国际秩序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挑战。从资本主义崛起的历史经验看,历史上所有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强权与战争,都是以运用武力为手段的。英、美、德、日等国的崛起,无不是遵循着富国-强兵-战争扩张的规律③。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将挑战现有的国际结构,导致国际体系的不稳定乃至爆发战争。为此,美国害怕中国的发展强大将挑战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国际地位,这也正是美国赤裸裸的冷战思维的体现。按照美国人的说法,诸如在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支持以市场为基础的良性动作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人权和环境保护、确保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中国都对美国提出了严峻挑战④。今年,日本政府批准了2012《防卫白皮书》。一如往年,白皮书继续保持对中国的所谓“警惕”基调,充斥着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旧调,妄称中国的动向是地区的“担忧”。这也是十足的冷战思维的反映。
二、针对中国和平发展所提的建议及对策
综合中国的国情来说,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自建立以来,陆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理念,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政府对谋求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价值理念的追求,所以我认为要消除中国威胁论,促进中国和平发展应该要做到:淡定从容,理性应对,塑造具有亲和力,大气,积极自信的大国形象。
首先,外交上,中国应该积极主动与周边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多方位打开外交交往渠道,改善我国的国际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努力的为我们的和平发展争取到和谐的世界环境。然后,就是坚定不移的发展我们的特色化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要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中国的自身发展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坚强的力量,中国的崛起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力量增长的动力,而不会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因素。邓小平生前明确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后就是,56个民族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只有我们自己内部稳定了,和谐了,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在面对国际上的复杂问题时有着坚强的后盾。我们要有其力断金的心态,为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①(百度百科)
2.《理论前沿》2003年第21期 [作者 张明明] ③(从容淡定应对“中国威胁论” 释清仁 《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4月06日 09 版)[4][美]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主编:《中国参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第五篇:电大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网上作业四
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
1.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对P13 2.“马歇尔计划”奠定了战后美国处理同民族独立国家关系的基调。错P13 3.国际政治旧秩序是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无视中小国家要求,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进行大国势力范围划分而建立起来的。对P78
4.当代战争的根源主要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对P72
5.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开始运转,实现了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对P118 6.1969年,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开始全面实施与苏联、东欧国家缓和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对P131 7.叶利钦执政后,提出了“强国富民”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思想。错P176
8.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要从经济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错P165
9.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P227
1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错P219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9月)。P39
2.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敦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柱”,即“铁幕”演说的是(丘吉尔)。P37 3.美国政党制度是(两党制)。P96 4.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是(“参与和扩展战略”)。P105 5.从1955年开始在日本长期执政的政党是(自民党)。P140
6.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以同盟国占领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的是(美国)。P139 7.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P195 8.南北关系的核心是(经济问题)。P198 9.欧洲地区最大的地区性安全组织是(欧安组织)。P255
10.联合国体系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是(安全理事会)。P244 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美国世界新秩序构想包括(A未来世界必须由美国来领导、B继续保持它在欧洲和东亚地区的主导权、C使联合国成为实现美国利益的工具、E推进全球资本主义化)。P80 2.“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对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包括(A改变了对威胁来源的看法;B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必须“先发制人”;C高度重视本土安全;D改变了核战略思想;E确定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击“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P108
3.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A政局不稳、B民族问题、D宗教冲突)。P190
4.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内容包括:A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亚非拉各国)、C争取第二中间地带(西欧国家和日本等 E.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P217
5.独联体(A包括前苏联地区12个国家、B不是国家、D不是超国家实体、E是一种非常松散的国家间联合形式)。P256 简答题。(共2道试题,每题10分)
1、北约东扩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P128
答:北约执意东扩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1)加入北约是中东欧国家的迫切愿望。这些处于欧洲中部的中小国家,面对冷战后欧洲不稳定因素的威胁、无力自保,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也极力避免再把自己的命运与俄罗斯捆在一起或投入德国的怀抱,而欧安会又难以起到有力的安全保障作用,因此加入北约便成为这些已经选择了西方化道路的国家谋求自身安全并借以成为西方世界正式成员的一种必然选择。
(2)美国和西欧将填补中东欧的安全真空、把中东欧纳入西方的政治版图、遏制俄罗斯重建势力范围的扩张势头作为冷战后的重要战略目标。吸收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可以促进该地区的稳定,避免该地区形势恶化或发生逆转,有助于巩固冷战的胜利成果,这无疑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冷战后,尽管西方已不必把俄罗斯当作假想敌,防止其军事侵略,但俄罗斯国内民族主义的发展,对西方不满情绪的增强和俄国内共产党力量的壮大,使西方对俄十分担忧,仍以俄为主要防范对象,力图尽量削弱俄罗斯。因此美欧对中东欧国家希望加入北约的要求予以鼓励,特别是在遭到俄罗斯激烈反对的情况下,愈发支持。虽然美欧双方对北约东扩的最终目标,东扩的进度、方式和对俄的具体态度有所不同,但是关于东扩的基本观点和利益是一致的。(3)北约东扩计划主要是由美国主持制定的,美国的意图在于借北约东扩加强美欧之间的联系纽带,并将美国的影响扩展至全欧洲,取得对全欧的政治领导权,这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4)对西欧国家来说,虽然北约东扩无疑将助长美国在欧洲的影响,但目前欧洲的稳定尚需仰赖美国;西欧国家不仅对俄罗斯心存疑虑,对最早提出北约东扩的德国也不甚放心,而北约东扩可以对这两个国家形成制约,进一步确保自身的安全,同时也为欧盟东扩提供便利。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引起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146 答:日本经济之所以进入衰退期,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引起的:
第一,泡沫经济的破灭。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元升值后,由于资金投放过多和政府鼓励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大量游资注射土地、投票市场,致使土地、股票的价格大大脱离实际,出现了泡沫经济。
第二,通过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失效。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主要采取了以赤字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为扩大内需,日本政府追加补充预算。但这并没有明显启动经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资金多为不良债权所吸收和消化,反而累积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
第三,没有进行及时的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元升值后,日本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引发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至今仍是以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为主的,它没能借助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在科技立国方面落后于美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注重引进技术,1980年确立了“技术立国”方针。这一成功的政策也产生了不良后果,即创新能力不足,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日本长期强调技术,忽视科学,强调应用研究,忽视基础研究。因此,日本缺乏重大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新一轮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中落在了美国甚至欧洲的后面。
第五,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局限。日本的经济模式和企业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1)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特点是:一方面维护和鼓励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一方面采取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保护和扶植。
(2)实行“主银行”制度,即企业总是与特定的银行保持长期、密切的交易关系。
(3)大企业以法人持股为主,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互相控股。
(4)积极促进出口,扩大对外投资,但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
第六,日本下去派系纷争,政坛动荡,日本领导层缺乏推动改革的统一意志、统一力量和统一行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日本竟有8任首相执政,政府内阁的频繁更迭,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论述题。(共1道试题,每题25分)
1、试述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P169
答: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育是深刻的和值得引以为鉴的:
第一,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落后国家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苏东剧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存在已经失去其历史必然性,它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得出了关于新社会的原则设想——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计划原则等。苏联模式简单地将这些原则套用到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因而当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新情况,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而依靠马、恩的这些原则设想无法做出具体的说明时,苏东国家要么是走向僵化,成为教条主义,要么是理想破灭,信念动摇,甚至于背离、背叛马克思主义。这样,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改革走向失败的历史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革命都是是为了革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也不例外。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的,而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当初预计的那样,是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并取得胜利后建立的,因此,发展生产力对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尽快缩小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发展的差距,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始终不放松。苏联成立后长期面临着战争环境,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过度的对外扩张,阻碍了苏联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第三,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改革中一定要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国家和弋尔巴乔夫的改革,就是因为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而搞垮了社会主义的。它们主动放弃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把改革引致了“改向”和“改制”的错误道路上。
第四,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搞好执政党自身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又是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保障,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共产党还要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只有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五,必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长期的,但西方国家始终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对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苏东剧变提出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而是这些国家执行错误改革路线的结果,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事业,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又增添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发展中曲折和困难,不能因此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失去信心。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是一个波浪式的起伏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个包含若干发展阶段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它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继续探索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确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战略,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