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应用数学基础是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高等专科计算机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生完成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基础上,介绍多元函数微积分简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等内容。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和慎密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专业理论的素质。因此,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变量的思想,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线性代数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基本运算的能力。
3.初步认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科学,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
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具体内容及学时如下:
第一部分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简介
9学时
1.预备知识
平面区域,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的平面与曲面等概念。2.多元函数的概念
多元函数的定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3.偏导数与全微分
偏导数与全微分及其几何意义,高阶偏导数。4.二重积分
二重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第二部分
线性代数
27学时
(一)矩阵
1.矩阵概念
矩阵的概念,零矩阵,单位矩阵, 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上(下)三角矩阵,对称矩阵,矩阵相等。
2.方阵的行列式
n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克莱姆法则。3.矩阵的运算
矩阵的加法,数乘矩阵,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方阵乘积行列式定理。4.逆矩阵
可逆矩阵与逆矩阵的定义、性质。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伴随矩阵,初等矩阵,矩阵的初等行变换,逆矩阵的求法。5.分块矩阵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准对角矩阵。
(二)线性方程组
1.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增广矩阵,阶梯形矩阵,线性方程组解的几种情况。2.n维向量
n维向量定义,向量的线性运算,线性组合,线性表出,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3.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
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4.线性方程组的相容性
线性方程组的相容性定理,解的情况讨论,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5.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基础解系,一般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
第三部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6学时
(一)随机事件与概率 1.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2.概率及其性质
随机事件的频率、概率,古典概型及其简单计算,概率的基本性质。3.概率的运算法则
概率的加法公式,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事件的独立性。完备事件组概念,全概公式。4.贝努里概型
n重贝努里试验与二项概型。
(二)随机变量与数字特征 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分类,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数学期望、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期望与方差的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公式。矩的概念。
3.几种重要的分布及数字特征
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它们的数字特征。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和它们的数字特征。4.二维随机变量
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独立性。二维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性质。*5.中心极限定理
切比雪夫不等式,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
(三)数理统计基础
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样本函数与统计量,样本矩。抽样分布(分布,t分布)。2.点估计
点估计概念,期望与方差的点估计(矩法与最大似然法)。3.估计量的优良性
无偏性与有效性。4.区间估计 置信区间与置信度。单正态总体与的区间估计。
5.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假设检验问题的提出,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两类错误,显著性水平。6.单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检验
已知方差的均值检验的U检验法,未知方差的均值检验的t检验法。方差的假设检验的22检验法。
四、教材和媒体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主要用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媒体,是教和学的根本依据。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使用《应用数学基础》(胡晶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基础》的编写采用主教材和辅教材“合一型”方式。
2.本课程已经制作出教学辅助学习课件,即CAI课件。教学大纲、学习要求、内容提要、在线辅导、自测练习、模拟测试栏目。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自我介绍、点名
了解同学的计算机基础
提问:平时都使用计算机吗?
一般使用计算机干些什么?
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这门课程的内容太基础了,开机关
机、上网打游戏,使用word、excel等这些内容每天操作好几遍,甚至几十遍,有什么好学的。那我问一下: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计算机由那几个部分
组成的?
经常使用excel的同学,怎么进行数据的函数计算、数据
筛选和分类汇总、作图?
《计算机应用windows and excel》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及任务
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就像从前普及汉字,消除文盲一样,现在计算机盲也是不被社会所适应的。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一门公共课,是大专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表格处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Internet网使用和计算机安全知识,为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计算机技术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为将来运用计算机从事文字、表格处理和常规的网络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收发、办公信息处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书上的10张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今天稍后我们要讲述的第一张内容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分类和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数据与编码:了解计算机中的数制及其转换。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了解微机的基本配置及性能指标
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了解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意义、了解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立法情况、掌握常见的病毒种类及防治方法。
如果时间容许的话,我们今天还要介绍Windows基本操作。
接下来每张内容的知识点我们都会在每次课前介绍。
三、课程学时分配
十章内容、根据你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详略设置,最后一节课考前指导和答疑。
讲课过程中也将根据你们的兴趣安排其他的内容:如word、ppt制作等。前提是书本的内容的掌握。
四、课程练习及作业要求
课程习题分为理论课习题和实验课习题。理论课习题根据当节课授课内容进行布置,使学生能够及时作到复习,要求学生独立、高质完成。
实验课习题应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在课后回家进行练习,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五、考试形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笔试)
平时成绩:出勤、随堂考核、提问、课堂纪律等
六、说明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也就是说上机的练习非常关键。但是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你们的上机问题,所以请你们回家后务必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在电脑上联系一遍。另外,本门课程的讲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计算机室进行直观教学或现场教学,讲授操作方法、演示操作步骤和操作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组织单位正在积极协调,但如果不能满足多媒体,也请同学们谅解,并积极配合。
第三篇:《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04年6月 修订年月:2007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仲和编,《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4]邹慧君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四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设计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高美学修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基础教育。
1、掌握美术基本造型要素的基础知识,并能对一些有绘画摄影作品中的造型要素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并在以后的电视教材制作中加以运用。
2、掌握美术设计知识,针对教材制作中所涉及的美术设计而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使其在以后电视教材的制作中,能够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制作。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造型艺术的要素 第一节 点、线、面
1、点、线、面是各种造型要素的基本要求。学习造型艺术都是由点、线、面开始的。
2、点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3、线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4、面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5、点、线、面的形态关系。教学提示:
1、了解造型艺术基本要素中的点、线、面。
2、掌握点、线、面各自的特点、属性及分类。
3、了解点、线、面的形态关系。第二节 明暗
1、明暗的概念。
2、明暗的造型价值。
3、明暗作为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
4、明暗与画面的整体性。
5、明暗的象征性。教学提示:
1、了解明暗的概念和象征意义。
2、掌握明暗造型价值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三节 质感
1、质感的含义。
2、质感的类型及辨认。
3、质感在绘画和摄影中的表现。
4、视觉肌理的制作方法。教学提示:
1、了解质感的类型及含义。
2、掌握质感在绘画和摄影中的表现方法。
3、学会视觉肌理的制作方法。第四节 空间
1、空间的本质及分类。
2、构成平面空间的各种方法。
3、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4、四维空间的含义。教学提示:
1、了解空间的本质及分类。
2、熟练掌握构成平面空间的各种方法。第二章 色彩 第一节 色彩的形成和属性
1、光、色彩、视觉的关系。
2、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3、色彩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4、色立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教学提示:
1、了解光、色彩、视觉的关系。
2、熟练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含义。
3、熟练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4、了解色立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第二节 色彩的混合
1、光色的混合和颜料色的混合的联系和区别。
2、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补色。教学提示:
1、掌握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补色。第三节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色彩对比的分类及特点。
2、色彩对比的各种方法。
3、色彩调和的的分类及特点。
4、色彩调和的各种方法。
5、色调的形成和分类。
6、以色彩三要素观念指导色调的构成。教学提示:
1、了解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各种方法。
3、了解色调的形成和分类。
4、学会用色彩三要素观念进行色调的构成。第四节 色彩的运用
1、色彩心理视觉情感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色彩视觉心理的一般表现效果
3、对于基础色相的情感进行分析。教学提示:
1、了解不同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
2、能够对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加以合理的分析。
3、在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合理的运用色彩。第三章 构图 第一节 构图的概念及法则
1、构图的概念及目的。
2、构图的基本法则及经常出现的三种状况。
3、构图的均衡法则及实现均衡法则的方法。
4、影响视觉均衡的两个基本的因素。
5、构图中的对比法则及各种对比的类型和方法。
6、构图中的节奏法则。
7、构图的一般画法。教学提示:
1、了解构图的概念及目的。构图的基本法则及经常出现的三种状况。
2、熟练掌握构图的均衡、对比、节奏法则,并学会运用。
3、学会构图的一般画法。
第二节 透视在构图中的运用
1、透视的概念。
2、透视的常用术语。
3、透视的分类。
4、各类透视的一般性规律。
5、透视的运用。
6、透视的的画法。教学提示:
1、了解透视的概念、分类及一般性规律。
2、掌握透视的分类及运用方法。
3、学会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画法。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
1、黑、白、灰在构图中的布局方法。
2、常见构图形式的分析及运用方法。教学提示:
1、了解黑、白、灰在构图中的布局方法。
2、掌握各种常见的构图形式的特点及运用的方法。第四章 简笔画
第一节 简笔画的画法
1、简笔画的概述。
2、简笔画简化的基本方法。
3、简笔画的基本的绘制方法。教学提示:
1、掌握简笔画的简化和基本绘制方法。
2、学会绘制各类简笔画。
第二节 简笔画在制片中的运用
1、分镜头稿本的定义和创作方法。
2、分镜头稿本常用术语解释。
3、分镜头稿本的内容和格式。教学提示:
1、了解分镜头稿本的定义以及各种常见术语。
2、学会绘制分镜头稿本。第五章 图案
第一节 图案的设计
1、图案的含义及分类。
2、图案的构成法则。
3、图案的形成形式。
4、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方法。
5、图案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教学提示
1、了解图案的含义、分类及形成形式。
2、熟练掌握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及表现方法。
3、了解图案的各种分类。
4、学会绘制各种类型的图案。第二节 标志图案的设计
1、标志的概念。
2、标志图案的一般设计要求。
3、标志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学提示:
1、了解标志图案的概念和一般设计要求。
2、掌握标志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
3、学会设计标志图案。第六章 字幕与图表
1、字幕的分类。
2、各类常见字体的特点及运用。
3、文字的编排。
4、字幕的运动形式。
5、图表的分类及特点。教学提示:
1、了解字幕、图表的分类及字体的特点。
2、熟悉文字的编排和字幕的运动形式。第七章 动画
1、动画的概念。
2、动画的绘制方法。
3、动画中的速度和时间的掌握。
4、动画的表现方法。
5、动画中人物动作的分解。教学提示:
1、了解动画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2、熟悉动画的表现方法。
3、能够对动画中人物的动作进行分解绘制。
第五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明确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平行轴斜齿轮机构齿廓曲面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数的概念、螺旋角的选取范围;了解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正确啮合条件。
(五)轮系
明确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六)间歇运动机构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了解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八)连接
了解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熟悉键连接的用途、平键尺寸的选择及强度校核,螺纹牙型标准、主要几何参数、防松装置;能进行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按国标正确选择螺纹标准。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掌握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用原则、几何尺寸计算和受力分析;明确特性系数的意义、滑动速度对蜗杆传动的影响,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
(十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的型号、规格及失效形式,掌握带的打滑及弹性滑动的概念;明确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V带型号的选择原则,V带轮的结构,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十二)轴
掌握轴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能解决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轴的设计问题。
(十三)滑动轴承
了解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了解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四)滚动轴承
熟悉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性能、代号及类型选用原则;了解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教材课后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六、建议参考书
[1]吴昌林.机械设计(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蒲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张霄鹏.机械设计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王为.机械设计(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重点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作图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五)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六)连接
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七)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
(九)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十)轴
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十一)滑动轴承
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二)滚动轴承
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