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2: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

第一篇: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

第五章公共组织

一、公共组织的含义

公共组织是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之一。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的三层含义:

1、公共组织是指静态的组织实体,即政府机构,包括从国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到基层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的政府部门和其内部设置的不同层次的行政机构。

2、公共组织表现为动态的组织行为,各级政府和各种政府组织部门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之中,有序而有效的动态组织管理行为是一个政府实现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正常状态。

3、公共组织也指行政人员心态的组织凝集,公共组织中行政人员的组合不仅是职权的组合,也是人的精神与意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和凝集。这种凝聚力的大小对公共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

公共组织一般由权力、机构、人员、规范、信息和物质资源等要素构成。这些行政要素围绕着特定的行政目标组成具有不同职能、形态不同的公共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

2、社会性;

3、服务性;

4、权威性;

5、法制性;

6、系统性。

三、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四、公共组织的类型

1、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集权制的公共组织的优点是:

①政令统一,便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②因为权力集中,行政首长反映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③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有利于调动和集中各种资源,可以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有利于克服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也有利于克服各自为政,权力分散。

④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集权制的缺陷是:

①组织结构比较僵化,下级缺少必要的自主权,因此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能发挥下级聪明才智,造成消极情绪,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性。

②由于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而造成决策失误,也容易出现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浪费时间和资源。

③由于层级过多,信息传递迟缓,对外部环境反应较慢,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④集权制易于走向高度集权,高度集权易于走向家长制或一言堂,甚至走向专制或独裁。这就有损于民主、公平的社会目标。

(2)分权制

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分权制的优点是:

①独立自主,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

②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近点决策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

④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分权制的缺陷是:

①分权会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②分权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面发展。

③过度分权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2、完整制与分离制

(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完整制的优点是:

①有利于公共组织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②政令统一,权力集中。

③高度自主,有独立的决策权,有利于调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积极性。

④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制定政策,反应灵活。

完整制的缺陷是:

①资源有限,不宜办大事;上级也不能进行统筹安排。

②高度自主,容易出现各自为政。

③缺乏全局观念,只顾局部利益。

(2)分离制

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分离制的优点是:

①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资源整合,团结协作,统筹兼顾。

②有利于整个公共行政系统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③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强调部门职能。

④有分有合,集中集权与分权的优点。

分离制的缺陷是:

①多元领导有可能造成下级无所适从。

②人与事分离,不利于对公务员的领导和使用。

③难于协调,容易出现文山会海。

3、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1)首长制

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

首长制的优点:

①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可以避免推诿扯皮,减少冲突和矛盾,效率较高。

②由于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决策灵活快捷,对外部环境反应快。

③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有利于动员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首长制的缺陷是:

①由于行政首长的知识、智慧的有限性,决定了行政首长个人决策有可能失误,那样就会造成损失。

②由于行政首长独揽大权,缺乏民主和参与,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③由于缺乏权力制衡,首长制容易演变为家长制,出现不受监督的权力。这样就可能滥用职权,产生腐败。

(2)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委员会制的优点:

①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它可以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集体智慧进行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和可行性。

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样可以减轻负担,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③互相监督,权力制衡,可以防止专断独行、家长制和营私舞弊。

委员会制的缺陷是:

①事权分散,难以集中统一。行动迟缓,容易贻误时机。

②决策成本高,容易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等拖拉扯皮的现象,效率低下。

③互相推诿,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大家都负责,大家又都不负责的现象。

4、层级制与机能制

(1)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层级制的优点是:

①层级节制,一级管一级,权力关系清楚,有利于领导和指挥,有利于提高效率。

②责任明确,有利于监督。

③行政目标统一,有利于对公务员的绩效考评。

④有利于推行决策。

层级制的缺陷是:

①如果层级过多,信息传递缓慢或失真,造成决策失误。

②节制严格,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③容易出现家长制和依附性上下级关系。

(2)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机能制的优点是:

①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

②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

③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机能制的缺陷是:

①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

②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五、公共组织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公共组织结构方式取决于公共组织的职能目标、职位和职权以及人员划分等诸要素的构成方式。

一般来说,公共组织结构方式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的纵向结构,是公共组织的层级结构。这是一种层层节制,上下一体,目标一致的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的纵向结构是行政权力愈往上愈大,管辖范围愈往上愈大的客观反映。

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亦称分部化或部门化。横向结构是为了扩大行政管理职能。

公共组织结构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结合,有人称之为复式结构,它是当代公共组织结构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既有利于统一领导又有利于协调合作。

1、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结构

公共组织结构的纵向结构,亦即层级化。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组织设计的等级原则要求职位、职权和职责等级垂直分布,形成等级结构。它以上下关系为重点,以命令与服从为原则,职位、职权和职责从最高层向最低层沿直线分布。每一层级都有其自己的管辖范围,有其自己职责和权力。层级越高,管辖范围越大,其职责和权力也越大。层级化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听从上级的领导、指挥与命令。信息沟通是通过逐级传递的方式来实现。无论公共组织的层级多么低,一般都具备上级行政组织的管理职能,其行政目标必须与上级行政目标保持一致。

2、公共组织结构的分部结构

公共组织分部结构,亦称分部化、部门化或职能化。它是指行政同级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一级政府,除领导决策机关之外,按行政目标、权力责任、专业性质或管辖区域的不同而划分若干个平行的职能部门。这种划分既是对行政职能目标的分解,也是扩大公共行政管理的职能并进行行政分权。

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有多种,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

(1)按照管理职能和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每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们各自有自成体系的行政职能、业务范围和权力与责任。

(2)按照地区划分行政部门。公共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进行。

(3)按照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来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和分部化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以效率为中心的层级隶属的程度与部门设置的限度,也就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是公共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

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层级化原则设计的,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都是如此。

管理层次的划分必须适当,必须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准则,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管理层次过少,则会造成分工不明确,职责和权力不清,管理过于僵化,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管理层次过多则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程序复杂,公文旅行,政策执行力不足,难以监督和控制,滋生官僚主义等弊端。更有甚者,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管理幅度的划分是行政目标的分解,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扩大,也是一种行政分权。它的目的是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扩大管理职能,使管理更加有效率。但是,管理幅度过宽,部门或人员过多,管不过来,则会造成难以应付的局面。甚至会出现本位主义,各自为政,部门利益,机构臃肿,权力交叉,互相牵制,责任不清等问题。

管理幅度过窄,则会造成上级对下属干涉过多,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下属则无法自主地进行工作。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七、公共组织理论

1、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也叫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它产生并形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它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主要形成三个有深远影响的组织理论学派: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和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组织理论提出了统一命令,统一指挥,例外原则,职权相符,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层级节制,职业化和法制化等对行政管理都有重大的影响。它强调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强调组织的封闭性和静态研究。这些基本原则是以效率为中心的权威主义行政的基础。

2、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60年代为止。行为主义学者把组织看作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把人当作社会人,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发展了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和西蒙等。

梅奥提出了三项组织理论:(1)社会人理论;(2)非正式组织理论;(3)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1)权威接受理论;(2)组织平衡理论;(3)非正式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论,它弥补了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过分地强调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而不重视人的不足。但是它又过分地强调搞好人际关系,把搞好人际关系作为组织的唯一目的,片面地强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忽视了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降低了专业化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3、新公共行政时期的组织理论

新公共行政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有依附于效率原则的技术主义倾向,甚至把效率原则当作基本价值观。新公共行政提出许多替代与补充,其中社会公平是核心的概念。公平包括了平等感和正义感,具体地说,公平的重点就是纠正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分配的不公正。

新公共行政主张参与行政。一是主张公民参与。二是主张在组织决策过程中下层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公共行政具有民主行政的价值取向。

4、新公共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新公共管理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机构过于庞大,人员过多,成本与收益分离,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主张用企业管理方法和市场机制改造政府,主张建立能够精打细算的、具有远大眼光又富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政府。

首先,引入市场机制,主张进行竞争,以顾客为导向,建立提供公共服务部门,让公众选择,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因此,必须进行分权,组织结构呈扁平化。对工作人员进行绩效管理。

其次,打破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现象,采取民营化措施,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

最后,政府利用并鼓励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管理作用,弥补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不足。

八、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1、非营利组织(NPO)

(1)非营利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①组织性;

②非政府性;

③非营利性;

④自治性;

⑤志愿性。

对非营利组织有不同的分类:

联合国分为三大类:教育、健康与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与个人服务活动。

欧共体分为五大类:教育、研究发展、医疗健康、娱乐文化和其他公共服务。

(2)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①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

②监督市场;

③中介作用;

④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⑤监督政府。

(3)非营利组织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①非营利组织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外延与扩大,它可以弥补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

②非营利组织重视公共价值,尤其是公平、民主、效能、廉洁和公共利益等公共价值;

③它更强调公共服务,而不像传统的公共组织强调管理与管制;

④它的组织更民主、更开放。

⑤参与机制的建立。

(4)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①补助;

②减免税收;

③委托公共事务;

④法律管制;

⑤辅导监督。

2、学习型组织

(1)学习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通过个体学习、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有:

①学习型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能力,使组织成员有接受新观念的开放性;

②组织成员有共同愿景;

③善于不断学习;

④自主管理;

⑤组织的边界将重新界定。

(2)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核心修炼

①自我超越;

②改善心智模式;

③建立共同愿景;

④团体学习;

⑤系统思考。

第二篇:《公共关系学》教学辅导4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

《公共关系学》

教学辅导

(四)2003.12.10

责任教师郭斌

第一部分案例

一、女总统的笑

马耳他女总统芭芭拉访问上海期间曾下榻锦江饭店。锦江饭店公关部的工作人员在接到任务后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当芭芭拉一走进总统套房时,意外地发现了化妆台上放置了全套“露美”化妆品、烘发吹风机,不仅有制作精美的珠花拖鞋,房间的一角还放置了一架昂贵的钢琴,不由的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临行时她亲笔留言:“在上海逗留期间,感谢你们给予我第一流的服务,并祝你们幸福,前途美好。”

1、上海锦江饭店公关部的工作人员了解马耳他女总统的爱好,采用了哪种调查方法?

2、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公共关系调查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

二、康佳心、京九情

证券时报1996年12月31日讯: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荣日前在北京宣布,从现在起三年内,康佳将投资3000万元,在京九沿线的九省市及全国农村开展“扶贫、爱心、便民”的一系列回报社会的活动。

这项主题为“康佳心、京九情”的系列活动包括在三年内建立100个康佳彩电县、建立三所希望小学,招收1000名老区青年到康佳工作,以及帮助改善京九沿线火车站的硬件设施。此外,京九铁路首列以企业名称冠名的105/106次“康佳号”列车将于1997年元旦首开。

1、主要属于哪一种的公共关系工作类型?

2、该类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

3、有何特点?

第二部分案例答案

一、要点:

1、采取间接调查法

2、该法的主要优点是调查成本低,调查范围广

3、公共关系调查主要是了解那些受到组织行为和政策影响的人对组织的观念、态度、看法和反应,掌握组织实际形象,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此公共关系调查研究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工作,发挥着情报功能。

二、要点;

1、社会型公共关系

2、创造条件,抓住机遇,扩大影响,赢得信誉

3、特点在于它的公益性和文化性,不拘于眼前的得失,而着眼于长远的效益和整体形象。

第三部分案例练习题

一、“丽珠得乐” 投桃报李

珠海丽珠得乐制药厂和《黄金时代》杂志联合举办了“93父亲节‘丽珠得乐’献爱心”活动,其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亲情传统,进一步塑造中国“礼仪之邦”和睦家庭的美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这项活动包括“一句祝福,一片深情”每一位儿女只要写信

参加这项活动,他们的父亲就会收到一张丽珠得乐制药厂免费赠送的精美的父亲节贺卡。贺卡给父亲们带去了儿女的深情祝福和丽珠得乐制药厂的热心关怀。“93父亲节‘丽珠得乐’献爱心”活动,还包括父亲节征文大赛,参加者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随笔或散文9描写和歌颂自己父亲的慈爱和庄重的形象。主办单位将根据这些征文,评选出10位“模范父亲”和10篇优秀征文,并颁发证书、奖牌和奖金。这些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封封热情洋溢、温馨感人的信件,像雪片般纷纷寄到了主办单位。每位儿女都在信中倾吐了他们平时或没有机会、或没有勇气向父亲表达的那份真挚的依恋和热爱之情。写信者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解放军战士,有的是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他们都想借这张小小的贺卡带去他们平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敬爱,以报答父亲给他们的爱抚和养育之恩。很多参加者都表示感谢丽珠得乐制药厂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向父亲倾吐心声的机会。一位年青人还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这项活动的赞誉之情,“丽珠一颗孝子心,得乐万

家慈父情。”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丽珠得乐制药厂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封感情真挚的来信。这说明“丽珠得乐”献爱心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公关效应,赢得众多赞誉和响应。同时,由于这项活动由丽珠得乐制药厂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因而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许多新闻单位都报道了这一举动,丽珠得制药厂通过这一活动,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增,可谓“投桃报李,一本万利”。

1、丽珠得乐采取哪一类型的公共关系工作类型?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结合本案例谈谈新闻制造的要求?

二、美国有一家奶粉公司质量上乘,工艺精湛,但是销售并不比同行公司有优势。后来他们接受公关公司的建议,在全国妇产医院设立馈赠点,凡是新出生的婴儿都免费赠给一个星期食用的奶粉。由于这家公司奶粉的特殊工艺,凡是用过这家奶粉公司奶粉的婴儿,再吃其他奶粉则毫无味道。因此,婴儿父母宁愿长期定购这家公司的奶粉。时间不长这家公司的奶粉的销售量大增,仅三个月就在美国同行独占熬头。

三、1994年初,上海市民苏盛钧见义勇为,救助一名病危的外地民工,情急之中在医院写下了承担医药费的担保书。事后病人死亡,家属拒付医药费。苏某成了被告,且被法院判决偿付6000元医药费。此事一经媒体披露、转载,舆论大哗:“为陌生人做好事反而吃亏!”,成为众人议论的热点。在这“大好时刻”,上海“超天”集团大喊一声站出来:“不能让好人吃亏!”,立即派人赠款苏某,交上了医疗费。一时间,“超天”集团成为上海人人知晓,人人赞誉的企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讨论)

第三篇:公共组织效能

第七讲

公共组织效能

第一节

组织有效性的评价

思考: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呢?

1.根据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根据组织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而组织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存在。达到目标是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所以,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赢得竞赛、恢复健康等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在这里,组织的有效性是达到组织目标的程度。

2.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观点认为,组织是获得输入,并通过转换过程而生产组织产品,然后把这种组织产品输出到环境中去的整体。正因为这样,在评价组织的有效性上,应该把这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当做组织的有效性。因此,这种能力是组织整体的有效性。

3.战略一环境的观点

战略一环境观点认为,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即要满足存在于组织周围,并对组织的生存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要求。

如何把战略一环境观点具体化呢?

第一个阶段,列举关系到组织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个阶段,弄清各要素的相对影响力,要分清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

第三个阶段,确定这些因素对组织期待什么,或者从组织那里要得到什么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通过比较确定这些因素在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先后顺序。

4.把竞争性价值类型化来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这一观点把各种竞争性价值(competitive

Values)进行如下分类:关于组织的结构,关于组织的重点,关于组织的手段和目标。

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可以推理出八项价值因素。这就是:

①生产性和效率性;②制定计划和目标;

③获取资源;

④灵活性和反应性;

⑤稳定与控制;

⑥信息管理与信息沟通;

⑦开发人力资源;

⑧凝聚力和士气。

把这八项因素又重新组合成四种关于组织有效性的如下四种模型:

人际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并以凝聚力和作为手段的士气,以及开发人力资源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开放系统模型强调的是组织的灵活性,并以灵活性、作为手段的反应性、组织成长、获得资源、作为目的的外部环境支持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合理模型强调的是组织和控制,并以计划、制定作为手段的目标、生产性、作为目标的效率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内在过程模型强调的是人和控制,并以信息管理、作为手段的信息沟通、稳定性、作为目的的控制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那么,在什么时候应该适用哪一个模型呢?这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发展阶段。组织在其生活周期上经历四个阶段。

诞生或创业阶段

集体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成熟阶段。

创业阶段的特征是,强调改革、创新、动员资源等。

集体化阶段的特征是,非正式的组织信息沟通和结构非常活跃,因此集体成员之间形成共同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规范化阶段的特征是,倾向于稳定性、有效运作、规则和程序、保守等。

成熟阶段的特征是,为了使组织得到成长和更新,管理好外部环境。

在组织的创业阶段上,将强调开放系统模型的有效性,诸如灵活性、反应性、获取资源、成长、外部环境的支持等。

在组织的集体化阶段上,将强调人际关系模型的有效性,诸如灵活性、凝聚力、士气、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在组织的规范化阶段上,将强调合理性模型和内在过程模型的有效性,诸如计划、制定目标、生产性、效率、信息管理、稳定性、控制等。

在组织的成熟阶段上,又重新强调开放系统的模型,如灵活性、反应性、外部环境的管理等。

那么,如何把竞争性价值具体化呢?

第一,把握组织的灵活性和控制程度。

第二,具体地界定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

第三,把长期标准和短期标准具体化。

第四,把组织成员的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具体化。

5.根据社会正义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在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使组织参与者公平地获得利益。所以,组织有效性问题,是谁希望得到什么、满足这种要求在组织整体上具有什么意义、一个团队满足要求对另一个团队具有什么意义等社会和政治上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这种社会正义观点具体化呢?

第一,要把握每个组织参与者的要求。

第二,把组织参与者根据收入、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第三,把组织参与者的多种要求类型化,并把这些反映到决策上。这种反映应该根据整个组织参与者的意见或集体讨论。

第四,要检查组织活动的结果或产品给组织成员以多少满足的问题。特别需要弄清低收入和低级地位等阶层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第五,把组织参与者的不满最小化,就是组织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公共组织效能概述

一、制度设计与变迁:激励相容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组织效能的前提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二、探索组织效能的内涵

效能:1.犹效力;贡献才能;

2.犹效率;

3.犹功效;作用。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有人为效能做了个公式:效能=效率×目标,是说一个人或组织不能片面的追求效率,效率高不代表目的就可以实现,有了目标再乘以效率才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效能,汉语解释为

“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

“效能”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efficacy;

efficiency;

effective;

potency

斯坦利·S·西肖尔最早提出了组织效能的概念并以此来衡量企业的成功

。(Stanley

Seashore:Criteria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1965)

公共组织的效能就是指公共组织在内部组织活动和外部组织活动过程中实现的绩效和功能。公共组织的绩效是就公共组织利用组织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公共组织的功能则是就公共组织在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诸领域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组织效能是蕴藏于组织自身的一种潜在功能,或者说是组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正确目标的自我能力。组织效能至少存在三个特征:(1)潜在性;(2)依存性;(3)有效性。效能是“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组织效能是组织蕴藏的有益于自身工作效率“提高”、“正确”目标实现的能力。(包恒庆

汪旭东,基于组织效能内涵的理解谈对效能建设的思考,《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年4期)

台湾学者吴璧如与林海清则从组织之静态,动态,心态,与生态的观点,阐述「组织效能」:

从组织之静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达成其预定目标的程度;

就组织之动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获取有价值资源以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从组织之心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程度,由组织成员的满意度来衡量组织效能;

就组织之生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本人认为,组织效能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组织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不断提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过程中以及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能力与潜能。

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

1、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

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他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

就一个经理来说,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

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

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

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2、衡量标准及其应用

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必须首先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别。他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等因素,进行了以下区分。

(1)目的与手段;

(2)时间范围

(3)长期与短期

(4)硬指标与软指标

(5)价值判断。

3、指标层次体系

西肖尔提出,衡量组织经营活动的标准可以视为一个金字塔形的有层次的系统。

4、可供选择的理论方法

第一种理论方法主张,一个组织要想实现其长期目标,必须连续不断地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或解决以下几种基本问题,其中包括:

充分资源输入;

充分的规范的整体化程度;

缓解组织内紧张和压力的充分手段;

组织内中各部分间充分协调等。

第二种理论方法以组织的领导人员或经理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为出发点。

四、什么是高效组织?

评价一个组织是否有效,必须综合考虑两个尺度:

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有效性,即“效能”,意味着“做正确的事”,即“做对”。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有效程度,即具有“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即“做好”。

有效组织取决于:

1.优秀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成员间的激励相容;

2组织对外部环境的能动适应;

3.组织内外部互动的综合效应。

高绩效组织的特点

可行的公共组织目标体系

合理化的权责结构体系

人性化的人事管理范式

较高的灵敏度和创新能力

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内部竞争

相对充分的外部竞争

五、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分析

表一:坎普贝尔等提出的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1.总体有效性

11.动力

21.管理人员完成任务的技巧

2.生产率

12.士气

信息管理和沟通

3.效率

13.控制

23.充分准备

4.利润

14.凝聚力

24.对环境的利用

5.质量

15.灵活性/适应性

25.外部实体的评价

6.事故

16.计划和目标的确定

26.稳定性

7.成长壮大

17.取得目标上的一致和共识

27.人力资源的价值

8.缺勤情况

18.组织目标的内部化

28.参与和参与者共有的影响力

9.销售额

19.职责与规范的一致

29.对训练和发展的重视

10.成员的工作满意程度

20.管理人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30.实现目标的重视

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复杂性因素

1、结构性因素

2、管理模式因素

3、人员因素

4、物质技术因素

5、环境因素

第二节

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

一、评估与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

1.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内涵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一定的评估目标和评估原则,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共组织的“价值与作用”、“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和预测的活动。

2.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制约因素

一般制约因素指任何组织在评估过程中均会受制于它的制约因素,如:

评估主体评估能力的高低

评估环境的影响大小

评估方法选取的利与弊

评估实践经验的积累程度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等等。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特殊制约因素

(1)公共组织行为排他性的制约因素

(2)公共组织目标体系复杂性的制约因素

(3)公共组织产出无形性的制约因素

(4)公共组织价值实现过程不确定性的制约因素

3.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意义

(1)建立公共组织活动水平的可比较评估指标体系,便于公共组织效能的纵向和横向比较。

(2)为利益相关者和关注者提供基本信息。

(3)为公共组织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为评价公共组织工作人员的业绩和奖惩提供依据。

二、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原则和类别

1.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5)有用性原则

第三节

对提高公共组织效能的思考

一、战略途径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化对国家认同感;

4、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确保小康社会的实现

5、全民发挥“思想库”作用

6、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7、以“全球化”的思维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战术途径(职能、结构、体制、过程)

1、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中央政府:放开微观,抓宏观(做正确的事)

——省市政府:对上出谋划策,对下科学指导(贯彻正确的事)

——地方政府:正确领会、执行上级方针与政策(正确做事)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2、探索创新,优化结构

——实行大部门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鼓励和推动“NGO”或“NPO”组织的发展与成熟

——规范和指导“草根组织”或“社区组织”成长与完善。

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组织

——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推进与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

——推进与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探索与推行绩效管理制度;

——推进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与完善绩效预算制度: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4、管理创新,以人为本

——明确而被认同的组织目标;

——人性化管理,注重人的发展;

——建立具有特色与凝聚力的组织价值观

5、细化过程,树立服务意识

——“权力”对“权利”尊重;

——提倡“微笑”服务;

——加强业务的认同与培训,注重自身发展与学习

——依法行政,健全规章制度(不以领导人或思想等改变而改变)

《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推行与完善电子政务;

——改革与优化内部流程;(内部竞争、信息沟通)

——探索与推进便民措施。(“88908890”)

——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互动、沟通与合作()

第四篇: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神宗元丰年间官修《武经七书》,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四部兵学著作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其中,姜太公被称为兵家始祖,孙武被称为兵圣,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同时也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

一、姜太公生平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姜尚的先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姜姓的这一支从伯夷起便以吕为姓氏,故姜尚又名吕尚。

姜尚的里籍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东海上人”,即今山东省的日照、莒县一带。在归顺周朝之前,姜尚曾在东海之滨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后来,他来到殷都朝歌,从事过屠牛、贩卖、佣作等劳作,生活困苦。

周族崛起后,素有治平之志的姜太公,与周文王相遇渭水之滨,遂投奔文王,谋划\参与兴周灭商活动。

对姜尚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经作过如下概括:“周西伯昌之脱羡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二、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牧野的一次由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纣王带领的商朝主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1、战争过程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为完成文王的未竟之业,决定东征商纣。周军至盟津,各诸侯国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通过“孟津观兵”,周武王了解了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势力,认为灭商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际,率领诸侯联军直捣商都朝歌。

联军兵力虽远少(不足5万)于纣军(70万,一说17万),但因纣暴虐无道,失道寡助,加之其军队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故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联军方面,武王果敢,姜尚远谋,士卒英勇,将士一心。商军一触即溃。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

2、战争结果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交活了大量动物及珠宝财物。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商王朝土崩瓦解。

3、战争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6卷,共60篇。《六韬》虽然是“托名著作”,不是吕望亲笔所书,但旧题“吕望撰”。其成书时间虽然较晚,但其主旨思想源于周代史官所记录的档案资料当无疑问。

1、“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

姜太公的文伐,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瓦解敌国,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对孙子的“全胜”思想有重要影响。姜太公认为“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他强调不单纯使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2、韬光养晦的权谋思想

在灭商阶段,面对商强周弱的局面,姜太公没有公开向商朝挑战,而是积极积蓄力量,暗中设法削弱商纣的辅翼,“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最终实现了

强弱转化、以弱胜强。在《六韬》中,姜太公以修德治、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政治军事思想为主线,突出了“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等韬晦思想,突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的制胜之道,对韬光养晦作了具体详尽的多角度论述。

3、修德施仁、民心为上

姜太公认为只有修德行善,争取百姓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特别强调亲民、惠民,在军事行动中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帜,以赢得民心,将民心向背看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六韬·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心拥戴国君,国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六韬》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博大精深,不仅仅局限于兵事,也不单纯是一部兵书,而是一部文事武备兼资取鉴、治国理民并可为用的古代典籍,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姜太公的思想。

第五篇:《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公共组织理论》Report

一、作者简介

登哈特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大学教授,政治顾问; 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宪政主义者;是2004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德怀特·沃尔多奖的获得者。他一贯的学术价值取向是重视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传承,重视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实务运作的结合与协调;反对将公共行政理论“纯学术化”,对管理主义特征明显地过分强调效率的“新公共管理”基本持批评态度。代表性著作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组织理论》、《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取向》、《意义之寻求》等。

二、本书主要内容

《公共组织理论》该书的主旨就是促进人们对公组织的理解,从而使我们能将理论融于实践、思想寓于行动。本书主要批评新公共管理的钟摆可能过分地摆向了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仅应采用企业管理的技术,而且也应该采用某些企业的价值观。下面将对本书各章节进行详细评述。

第一章,认识公共组织。书中认为公共行政理论有三个取向:第一,公共行政被看作是政府过程的一部分,因而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第二,公共组织被看作与私人组织差不多;第三,公共组织被认为是一个专业领域,它吸收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这个定义表明,公共行政理论不仅仅是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的结合,它包含着一个根本的、一以贯之的鲜明主题。从该章中两个案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机构要以最大的效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又必须对顾客的需求和愿望作出回应。

第二章,思想传承:马克斯.韦伯和弗洛伊德。本章将研究三位理论家(马克思、韦伯、佛洛伊德)的著作。他们的著作勾画了本世纪西方世界思想发展的方向,并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作了最清晰、最有影响力的阐述。马克思的一个特别贡献在于它将黑格尔对辩证发展过程的理解与经济组织方式的历史分析结合起来。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人的客观思考和对人的行动意义的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结合是极难是现的。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精神动力的源泉,它旨在通过快乐原则来减缓内心的紧张;自我,旨在协调个体和客观世界,他的活动奉行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价值和理想的概括,是对和错判断的内在体现。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竞争中,自我发挥着协调中介作用,它不仅抑制本我原初的内在冲动倾向,也防止人格存在受到过分的道德压制。”三位理论家的真知灼见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公共组织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现代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现一种有效地互动关系。

第三章,政治传承,从威尔逊到沃尔。威尔逊最早提出“政治行政分离”的理论原则。古诺提出国家的根本职能是国家意志的表述,必要职能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克利夫兰阐明了“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行政组织本身,而在于政府之外是否存在拥有控制力的选民及其代议机构,这些选民及其代议机构有权决定政府成员的意志,并要求他们在行政活动中贯彻这些意志。”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他认为最好的管理就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它建立在明确的法规、规章和原理上。沃尔多指出“政府与道德毫不相关,适当的制度和专业人才可以决定一切。”该章主要有两个主题:第一,政治与行政之间的张力;第二,寻求行政管理的科学原理以增进政府的组织效率,只有通过政府机构有效的运作,民主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持,而高效率最有可能在合理的企业中产生。

第四章,组织的理性模型。本章首先提到西蒙的贡献,首先,紧扣逻辑实主义的观点,主张在行政行为研究中事实和价值的分离,接着进行严谨的实验研究计划,以构建一种综合性的行政理论。其次,非常快的摆脱了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的紧密联系,而倾向构建一个一般的方法。在本章中还提到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封闭系统研究方法和开放系统研究方法。开放系统研究方法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所有影响组织变量的因素,也不可能预见和控制这些量的影响。封闭系统视图以使用的方式利用组织资源、使组织的每一部分符合系统的生成 “逻辑”,并通过控制机制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组织的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组织人本主义来源,一方面,对工人行为和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更加开放和参与性的管理方式不仅会提高工人的满意程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变革的观察,很多人发现让组织的底层工作者参与管理,将推动组织的重建与复兴。该书在新公共行政着中论述了“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效率与公平”、“层级体制与参与制”。作者认为,虽然新公共行政对于公共行政领域已经产生了并且还将继续展现其重要意义,但这种意义更多的体现在发掘了传统理论框架下的“异类”,而不是提出什么真正的替代传统的理论。

第六章,政策和新公共管理。本章讲述公共改革的发展的两大方面,其一,是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即:指体系促进官僚的决定与社区或者声称代表民众的官员的偏好相一致的程度。其二,公共行政的有效性,即:政策所导致的决定“比其他的备选方案更有可能产生所追求的结果”。该书主要从更大政治背景中的公共政策以及当前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作者通过案例作出选择的结论:一个似乎很简单的计划最后变得非常复杂,它牵涉到了许多参与者,牵涉到了一大堆不同的观点以及必须加以澄清的一条见长而且扭曲的布满决策的路径。

第七章,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行政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作一个组织,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怎样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既定的目标。“公共组织的成员对于追求生命、自由、追求和快乐。对所有公民的自我成长提供帮助,以及为公民提供教育等反面的承诺,只能通过个人而非物质的互动才能发生。”书总提到,“新公共服务,来自两个灵感:(1)民主政治理轮尤其当它涉及公民之间以及公民和他们的政府之间的关系时;(2)公共行政理论中更具人文主义传统的方法对管理和组织设计的研究。”

第八章,公共行政的理论者及实践者。这是该书的最后一章,也是书的一个总结,在书的开始,该书已经表明,主旨就是促进人们对公共组织的理解,从而是我们能够将理论融于时间,思想寓于行动。纵观全书,该书以研究者者理论观点介绍为主,通过该书的阅读,发现“人们需要一种可以看到事情真实一面的环境,一种可以根据更广泛的情景来观察事物,因而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环境。”为了所有人能认识到他们对民主价值的最充分、最好的表达具有共同的责任,实务者和理论者都必须不断地学习。

三、对本书的评价

《公共组织理论》是登哈特教授的一部经典力作,在这本书中,登哈特教授继承了他的一贯学术价值取向,即重视宪政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的传承,同时重视行政理论与政府实务之间的协调。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者针对目前行政管理界热烈推捧的“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新公共服务”,指出了效率主义思想将公共组织理论带入的误区,他强调公共利益,为改革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1)、行政理论的界定

登哈特对公共行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公共行政是指为谋求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变革进程的管理”。登哈特认为,把公共行政定位为对实现社会价值的管理,就是为了让人们避免以工具性的眼光看待世界,能够学会用批判性的知识来诠释、揭示现实,努力与大型复杂的官僚组织机构相抗争,以实现个性自由的张扬和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登哈特教授的观点,纵观国内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学者和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定义无非就是政府组织或者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要不然就是认为就是强调管理过程采取的一些手段,其根本价值观就是效率主义。特别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管理过程不仅要强调效率更要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个人认为政府对效率的追求是建立在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基础上。

2)、行政与二分法

登哈特指出:“两分法从未像后来的一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进行过明确的划分”。很多人都很片面的理解了古德洛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认为古德洛和威尔逊只是一味的强调两者的分离,但是通过本书才认识到古德洛在很大程度并不是追求两者的区别,而是强调两者的协调。这种两分法的象征意义不久就超越了其现实意义,对后来的公共行政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从登哈特教授的书中,我明白了为什么政治—行政二分法尽管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行政环境,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提倡,因为正是两分法才是他们追求效率的行政理论的根基,他们认为政治是用来实现公共价值和平等的,而行政与政治分离,从而保证了行政的独立性,也就是意味着行政可以向私营企业一样去追去效率。

3)、新公共服务的提出

为了拯救公共行政的“合法性的危机”,登哈特以行动理论、批评理论以及后现代理论为哲学基础,借鉴和综合了民主政治理论与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行政模式。在登哈特看来,“新公共服务”是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民主治理模式。它高度重视公民的权利和人的价值,表达了一种对民主价值的全新关注,实现了从专注效率和业绩到专注公民参与性与回应性。

4)、本书的一些局限

一是过于强调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追求。登哈特在书中对于传统的主流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过于强调提供公共服务的技术和效率,结果忽视了公平、回应性等其他观念。这些批评同然言之有理,不过登哈特自己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二是理论不具有现实性,流于空泛。登哈特对官僚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要用新公共服务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取代官僚制的具体组织体制。失去具体组织体制和管理技术的支撑,民主管理只能是一种对公共行政的美好逻辑演绎,根本不可能实现。官僚制作为工业社会的一种相对来说最有效的组织体制,在没有被一种新的组织体制取代之前,它还会存在。因此,在还无法用一个全新的体制来取代官僚制的今天,人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对官僚制加以改进,使之适合薪的时代需要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对我国公共组织学研究的方法论改进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探寻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促进公共组织理论知识的积累,公共组织研究的完整性要求我们关注所有范围内对我们而言可行的方法。

2)、研究缺乏对我国公共组织实践行为进行描述与解释的“局部叙事”,对真实的行政过程探讨不多,实证研究尤其匮乏。当务之急是应该在公共组织理论研究中要强调方法论的规范性,并探寻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加强实证研究的同时,重视诠释研究与批判研究,促进公共组织理论知识的积累。第二,更新公共服务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新公共服务理念将”与公民对话 协商”和”追求公共利益”作为未来的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公共组织理论领域的一个新精神。在我国,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理念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有用的理论参考。

3)、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何借鉴”新公共服务”理念来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呢?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新的责任行政理念。政府需要重新廓清企业责任与政府责任的区别,冲破企业家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惯性,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落实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二是倡导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我国,人民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在转型期,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利益关系处于竞争与非整合状态,这就更要求政府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维持公共秩序。三是创新”需求方”导向的管理手段。“需求方“导向的管理手段可以通过政务公开,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政府应健全公民的利益需求表达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种系统的,以公民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行为,这也是公民参与到公共组织实践、监督政府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下载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章公共组织教学辅导(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的含义:具有一致性目标的人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所构建起来的相互协作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群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特点: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承担特定功能的群体......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复习资料

    第四章 收入管理一、课后习题 1.论述公共组织收入内容及特点。 公共组织收入,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公共组织收入有以下含义: 第一......

    公共组织绩效管理

    教学内容(含自学和上课) 1 绩效的内涵,绩效观念的发展历史,绩效管理方法在管理中的引入,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背景、含义和价值 2 彼得斯变迁国家的治理理论,英国绩效管理策略,美国......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3) 第四编 著作权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的概念、法律特征,了解版权制度的沿革、著作权的国际保护,明......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我班学生共49人。学困生有7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入转来学生一人,有两名5名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优等生有3人,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力也较......

    分层教学辅导

    小课题分层辅导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关注差异,分......

    教学辅导一

    教学辅导一 第1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分类、特点与用途; 3.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软、硬件环境; 4.从互联网上采集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1(第1章) 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重点内容 第一、组织的性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透视组织,所以对组织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