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公共组织文化建设
论公共组织文化建设
【摘 要】:公共组织文化对于推进政府组织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对公共组织文化的认识也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应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去积极改进和提高公共组织的行政能力,实现公共职能的最优化
【关键词】:公共组织;文化建设;问题;建设
一、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消极化”。有的公共组织认为开展组织文化建设是在搞花架子,搞政绩工程,纯粹是增加麻烦,徒劳而无功,将组织文化建设消极化。
2、“庸俗化”。有的公共组织对开展组织文化建设采取应付的态度,对日常开展的各项工作一概贴上文化的标识,有气势而无实质。
3、“简单化”。有的公共组织将组织文化建设看成是阶段性的工作,认为组织文化精心策划一下就可以解决,不清楚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将组织文化建设简单化。
4、“肤浅化”。有的公共组织对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开展组织文化建设就是丰富文化生活,因此,多搞一些文化活动形式,就算是在构建组织文化,将组织文化建设肤浅化。
二、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建设公共组织文化的认识较肤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断加强,人们对公共组织文化的认识也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过程。加之文化建设不能立竿见影,而且也没有固定有效的建设模式,因此,对公共组织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惑。
2、公共组织管理水平不高。从某种意义讲,组织文化就是一种管理文化。离开组织的管理活动,组织文化就失去了赖以依附的对象。公共组织通过组织文化建设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必然会影响公共组织文化的建设步伐。
3、受传统文化意识消极因素的影响。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思想都是历史消极文化的沉淀,对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三、推进公共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设公共组织文化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核心之点即通常所说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公共组织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始终坚持人是组织的主体和主人。
2、立足实际的原则。公共组织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组织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没有标准统一的模式。公共组织的职能不同、性质不同、发展历程不同,其组织文化的构成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建设公共组织文化时,要紧密结合组织自身实际,实事求是,不可照搬照抄。
3、循序渐进的原则。公共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如果强行加速推进,则可能“欲速而不达”。
4、全员参与的原则。公共组织成员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发动全体成员共同交流,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上下同心协力,才能构建起所期盼的组织文化。
5、大胆借鉴的原则。公共组织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借鉴其他公共组织或企业组织的成功做法,如一些成功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自身实际的公共组织文化。
(二)建设公共组织文化的路径
1、树立共同的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成员所要达到的期望标准。这一要素包含两方面要求:第一,公共组织目标反映管理系统全局和整体的利益,是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二者的有机统一。第二,公共组织目标要化为全体员工的利益追求,使其为之努力工作。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升组织成员对公共组织目标的认同度,进而增强公共组织的凝聚力。
2、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公共组织文化建设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和教育,让组织成员了解组织文化、认识组织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组织对他们的重视,促进员工能力与潜能的正常发挥,增加其对组织的承诺和奉献行为,这样也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改善。
3、制定激励保障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公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文化建设蔚然成风。在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过程中要注意的是: ①要具有针对性。要使组织成员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就会激励他们良好行为的再生。
②要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强化,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③要具有灵活性。激励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被激励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良好行为得到不断激励和强化而稳定下来,组织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才能形成优良的组织文化。
4、建立组织文化评价体系。组织文化有优劣之分,公共组织要建立和完善组织文化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以反映组织文化建设的现状、反映组织文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对组织文化建设作出导向性预测,从而使组织文化建设的动态调整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日新月异,利益多元化,观念多元化,新形势、新任务 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给公共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改革条件。加强公共组织文化建设,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公共组织在持续发展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组织文化研究会.组织文化简明手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2]华锐.新世纪中国组织文化.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3]李永恒JS09000与公共行政管理.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1.[4]李传军.公共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
1、何谓企业文化?其内容和结构怎样?
答:企业文化即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组织文化一般可分为观念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其中观念层(内隐层次)包括组织最高目标、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道德、组织宗旨,制度层(中间层次)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器物层(外显层次)包括组织标识、旗帜、队歌、口号等。
2、组织文化有什么作用?
答:组织文化的作用主要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3、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文化?
答: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有民族文化因素、制度文化因素、外来文化因素、组织传统因素、个人文化因素。
4、组织文化与员工需要层次有什么关系?
答: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需求层次提高的员工,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物质激励杠杆已越来越乏力,根据按需激励的原则,设法满足职工的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的精神要求,才能有效地激励职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金钱杠杆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5、为什么说“理想教育是人力资源动力开发的基础工作”?
答: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干部职工中,志向远大者多,惟有如此,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因此,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对成员进行理想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理想教育的目标是做到:人人有理想,队伍有士气,国家有民气。
6、群体价值观在形成组织凝聚力方面有何作用?
答:群体价值观是职工群体在价值判断上的共识,它有效地制约着个体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与群体价值观相背离的个体产生群体压力,重新向群体价值观靠拢,并进而调整其个人目标,自觉地趋向组织目标。组织凝聚力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职工之间的吸引力。职工之间吸引力的形成,一是依赖于利益相关的推动,二是依赖于思想一致化的催化。
7、组织道德如何影响组织公共关系?
答:组织道德在三个方面影响组织公共关系:(1)调节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内部的人际关系;(2)调节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影响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3)调节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组织与不同层次的公众的关系、与 传播媒介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塑造组织的公共形象,影响组织的公共关系。
8、组织风气对员工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组织风气一旦形成,就对群体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四种作用:(1)潜移默化作用。组织风气形成组织内部的心理定势,构成组织心理环境的主要部分。(2)规范作用。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无形的软规范,组织风气对群体行为发挥着引人注目的制约作用。(3)筛选作用。一个组织所形成的风气,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4)凝聚作用。组织风气既然以心理氛围的形态出现,自然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工作欲望以及对组织的向心力和相互之间的吸引力。
9、组织物质环境的教化功能是怎样形成的?
答:人们总是环境的产物,这个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环境,也包括建筑、服装、庭院、山水等自然环境。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既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也有环境对人的感染和教化。
10、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有哪些?
答:组织文化建设一般有三个步骤:(1)文化盘点。文化盘点的成果是“组织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2)文化设计。文化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组织发展战略,兼顾组织历史传统和现实文化,设计出其目标文化——包括观念层、制度层、器物层完整的文化体系。(3)文化实施。它包括三个阶段:解冻、变革、再解冻。
11、何谓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答: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就是遵循相应的心理规律把与各种各样的员工改变自己的初衷,转而与组织文化相协调的工作原则。它包括心理定势、心理强化、从众心理、认同心理、模仿心理、挫折心理。
12、企业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答:组织的竞争力主要有三个来源:(1)政治力。主要指政府的作用,政策的作用,政治活动的作用。
(2)经济力。指切实存在的生产力要素——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管理,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其综合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的竞争力。(3)文化力。这里的文化力,非指宏观文化,而是指组织的微观文化。
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答: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在《信条》中表现对谁负责上排列的顺序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员工、社会、股东,形成了西安杨森人“客户的需要就是命令”。和谐的内外部关系使西安杨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际关系和谐,人人以客为尊,相互支持,在外部,他则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同时严格的管理,注重激励,柱重团队建设,充满人情味的工作环境,爱国主义教育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使西安杨森培养出大批敢于搏击长空的雄鹰和具有团队意识的员工,造就了企业顾客至上的信念,并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员工人人想成为优秀职工,同时企业的管理也得到质的提高,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加强,人员流失率已降至10%以下。
2、为什么说持续繁荣的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答:优秀的组织文化都会产生一种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精神振奋、朝气蓬
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这种环境和机制胜过任何行政指挥和命令,它可以使组织行政指挥及命令成为一个组织过程,从而将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其力量是无穷的,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深远。总之,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使人力资源开发深刻化,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组织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人力资源发挥出巨大的潜在能量。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繁荣。
3、企业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
答:企业核心价值观是组织全体员工共同追求,是组织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组织最高目标又反映了组织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凡是优秀的组织无一不是把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放在组织目标的首位,明确的最高目标是组织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可以以此充分发动组织组织员工,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最高目标、长期目标的设置是防止短期行为、促使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4、校园文化对学校培养人才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之。
答: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培养人才起到了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如清华大学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厚德载物”的校训对清华的学生养成踏实的学习、做事、做人的良好作风,以及少说话多做事的良好习惯起到了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
5、政府机关文化对发挥政府职能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之。
答:政府机关文化对发挥政府职能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如上海市政府机关文化使各级政府官员处于对各种工作要求更快、更高、更好的氛围,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更广博的知识、更高的业务素质、更好的道德素养、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上海市政府各项工作出现程序简化、工作效率高、工作热情高、工作效果好。
6、试从政府机关和企业价值取向扭曲的角度,分析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答:政府机关的职能是服务职能,而企业是以产生效益、赚取利润为目的。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使相当一部分政府职员忽视了自己的服务职能,加之我国政府职员薪水较低,就产生了我给你办事,你就要给我好处的现象。而历来民怕官、商怕官的传统思想,加之很多企业本身就是国企,本身就是政府的企业,所以以贿赂政府官员来求得企业正常的运转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样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腐败。
7、军队文化对军队战斗力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之。
答:军队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有:(1)军队文化教育军人军队保卫祖国是神圣的天职,也就使军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伟大意义,不仅愿意为此而不懈努力,而且往往愿意为此作出个人牺牲;
(2)军队严明的纪律、良好的组织风气长时间的作用下,军人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一旦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提高战斗力。
(3)军队文化是军人的粘合剂,可以把他们团结在统一的旗帜下,并使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组织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以至与组织同甘苦共命运。
第三篇:论组织
论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
论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
[摘要]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复杂性高、牵连面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侦办此类案件侦查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能够全面了解办案的具体程序,熟练掌握运用侦办类似案件的具体措施。同时能够注意办案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本文根据对侦办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办案程序、注意问题、启示等方面对其执法理念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卖淫案件 执法理念 办案程序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梦理念的提出,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迫切要求。公安机关对卖淫嫖娼类案件急需新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尽快树立此类案件的执法理念以应对具体办案过程的各种问题。
一,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内容
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八节规定了组织卖淫、强迫卖淫、协助组织卖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引诱幼女卖淫、传播性病、嫖宿幼女等七个卖淫相关联的犯罪行为。七个罪名涉及的行为都侵犯了社会风尚这一共同客体。但在罪质、量刑情节和幅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
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特点
首先,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组织严密的特点。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涉案人员数较多,但幕后组织者往往是少数的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第二,内部分工细致,相互之间上通下达,衔接无缝。第三,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流畅。
其次,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活动隐蔽的特点。第一,招工方式隐蔽,多以招聘普通职员为旗号,以高薪吸引应招者。第二,招嫖方式以网络、移动通信、即时聊天工具为主。第三,卖淫活动分地、分时间进行,流动性较大。
然后,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暴利性的特点。卖淫活动,投入低,获益多,并且往往能够带活其他经营活动。
并且,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往往是“案中案”。该类案件一般会牵连出强奸、非法拘禁、传播淫秽物品、涉黑案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案件。
最后,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腐蚀性的特点
在此类案件中组织卖淫行为人为了更顺利地实施犯罪、逃避法律制裁,会收买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给予保护,特别是向公安民警行贿,为自己寻求“保护伞”
三,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具体办案程序
(一)线索搜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卖淫嫖娼现象也是日益严重,分布广泛。犯罪“黑数”十分巨大。公安机关发现、打击的知识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卖淫嫖娼的组织和活动都还未发现。因此要注重对于卖淫嫖娼案件的线索搜集。
为此,可以通过场所管理进行搜集,对酒吧、洗浴中心、旅馆、饭店等敏感场所 1
加强日常管理,规范这些场所的日常管理制度。还应该对城乡结合部、公园等地区进行巡查管理。同时,注重群众的举报,实地调查发现。并且,发挥好治安联防组织和治保组织的作用,了解辖区的治安状况。还有可以通过以案寻案,依靠之前办理的案件进行线索搜集。最后结合网监部门、秘密力量搜集到有效的信息。
(二)认真受案
受案记录要清晰,关于案件的要素尽可能问全、问细。全面把握案件的具体情况。其次询问其他涉案人员或知情人。记下举报人、控告人、报案人的通讯方式等联系方式以及家庭地址。
还要注意案件的管辖,此类案件归案件发生地管辖。
(三)初查(明查暗访)
1,暗访。
(1)暗访需要经过公安机关领导的批准。
(2)同时制定暗访工作的预案。包括任务、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取证工具、经费预算等。
(3)宣布和遵守暗访纪律,包括暗访人数的要求、人员性别年龄要求、化妆的标准。以及暗访人员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的要求。还有暗访工作中的具体分工以及行动流程。
(4)暗访后及时形成暗访报告、反馈意见。并且详细绘制现场平面图。
(5)走访证人,做好证人及其亲属的保护工作。
(6)调查涉案场所和组织行为人的资产和账户。
2,明查(扩大初查战果)
(1)制定预案,行动方案。
(2)部署充分、精干的警力。包括警力的人数、性别、职能。
(3)通信联络器材、移动终端、联络暗号。一定要保障高效畅通。
(4)参加清查、搜查队伍自身要强化自身防范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准备充分。
(5)随身携带的武器要锁好保险,防止发生意外。
(6)准备好搜查场所、人身的法律工具、行动要走法律程序。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包括适用法律的条件、法律的相关手续以及法定程序。要亮明身份、不许异性搜身。扣押物品要经过指挥员决定,开具《扣押物品清单》同时要有见证人见证。
(7)及时收集卖淫行为发生的证据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刑事犯罪的证据。取证方向是,控制涉案人员、控制重点位置、控制重点物品以及冻结账户。重点的位置包括服务台客房内的“暗门”和“暗铃”。重点人物是指“妈咪”和“领班”
(8)慎用技术侦查措施,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音像资料要避开化妆侦查人员的身影和声音。注意暗访资料向合法证据的合理转化。
3,证据的收集。
(1)收集关于犯罪主体方面的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居民身份证和旅店的营业执照
(2)收集关于组织卖淫的客观方面的证据,包括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照片(暗道、报警设备等)广告、宣传册(服务项目表,价格表)发票、收据、账单。参与嫖娼人员的证人证言。联系的电话记录、通信记录。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押金和票据。
(3)讯问犯罪嫌疑人,首先要制定讯问提纲、确定讯问战术。其次,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权利。坚决禁止任何方式的刑讯逼供。问清犯罪嫌疑人是否属于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和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为聋哑人、外国人、需要翻译的配备哑语翻译、外语翻译和方言翻译。必要时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自行书写供词或犯罪嫌疑人自己提出书写供词。
4,侦查终结。
(1)侦查终结的条件。首先,侦查终结的条件有案件事实清楚,主要事实查清,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具体实施组织、策划、指挥行为的组织卖淫犯罪的首要分子、在卖淫犯罪中起协助作用的保镖、打手、管账人等。卖淫行为是否存在、时间、地点和手段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次,证据确实充分。要把关于卖淫案件的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各项证据收起。保证证据量,形成足够证明力的证据链。再而,案件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区分好此罪彼罪,这样侦查部门对案件作出的处理才能具有实体法的依据。最后,法律手续完备。即对法律规定的办案程序和应履行的法律手续必须完备,在适应技术侦查手段时要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
(2)对侦查终结的案件处理。首先,对案件的处理。对侦查终结的案件,侦查人员应提起诉讼意见,并制作起诉意见书,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其次,对扣押武平的处理。对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物品,淫秽器具、收入账目等书证、视听资料等,应当移送检察机关。移送时,侦查人员应当制作随案移交物品清单,注明物品的名称、数量、特征等。不宜移送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可以进行没收后上交国库,违禁物品应当拍照随卷后进行销毁。与案件无关的物品应当发还给当事人。
四,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侦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卖淫案件中,要注意组织他人卖淫,情节严重;强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强迫多人卖淫或者多次强迫他人卖淫;强奸后迫使卖淫;造成被强迫卖淫的人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这几种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
(二)在协助组织卖淫案件中要注意伴有的其他犯罪行为。如抢劫、强奸、伤害、介绍卖淫等犯罪行为。以配合、呼应、协助组织卖淫者的组织、策划、指挥活动。
(三)在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中要注意与拐卖人口贩毒卖淫嫖娼案件之间的联系。
(四)在引诱幼女卖淫案件中。其罪的主观方面是否以牟利为目的,不影响罪的成立。
(五)在传播性病案件中,经查是卖淫嫖娼的再进行性病检查。其中,犯罪嫌疑人必须是明知自己有性病的。认定“明知”一是有证据证明曾到医院就医,被诊断为患有严重性病的。二是根据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知道自己患有严重性病的。三是通过其他方法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是明知的。
(六)在嫖宿幼女案件中,主观上必须是知道或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幼女而嫖宿的。
五,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的启示。
在近年来,公安部门所发现的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如东莞打丑、北京“天上人间”郑州的“皇家一号”等案件。都呈现出规模大,隐蔽强,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有高官充当保护伞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公安机关能
够建立相对应的警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建立专门的队伍。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对此类犯罪行为预防打击。
结语,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应该紧随时代潮流。打击此类案件刻不容缓,不仅是建设社会主意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教程》 商小平主编
《治安案件查处》 商小平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释本》 夏红主编
《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 彭文主编
《侦查理论与实务研究》 程小白主编
第四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强省的要求,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其主要成就具体体现在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逐步繁荣等几个方面。但对于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的粤北山区县,不可否认,我们始兴的基层文化建设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问题
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因受经费欠缺的限制,很多工作开展得不尽人意,如 文化惠民的“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工作,政府未拨出专款,没有列入县财政预算,经费明显不足,这些工作的开展非常艰难。
2、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存在差异,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有的乡镇较大,有的乡镇较小,发展极不平衡。
3、文化活动场所太少,乡镇的文化办公楼大多数被挤占、挪用,文化站形同虚设,全县大多数乡镇和社区没有建文化广场;严重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大多数村委会没有设立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
动场所。
4、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负责辖区内党委和政府关于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管理辖区内的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其具体职能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电影放映活动;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村知识讲座;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开办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指导和辅导村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协助管理当地文化市场。上述这些职能,各乡镇文化站很难体现出来,基本上只是起到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反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5、乡镇文化站人员没有纳入财政统拨事业编制,工资补贴不是财政全额拨给,因此工作不能专职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一心一意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
6、镇、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题材少、体材少、数量少,较难起到活跃、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
1、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跟不上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步伐滞后。
2、体制改革还不够到位。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站人员的待遇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一些工作想做做不好,要做做不来。
3、有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当作可有可无,使文化站工作开展受限。
4、乡镇文化站人员属乡镇管理,身兼数职,工作不专一,对基层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感到力不从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1、我县10个乡镇,每个乡镇文化站只设站长一人,全部是兼职工作,没有专门的经费。乡镇文化工作、文化设施依附于政府而存在,其附属性质决定了唯上级而不唯现实,难以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个体文化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加上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特定时期,这就为个体文化的快速发展留出了较大的空间,甚至为一些不良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村文化生活质量。乡镇文化设施“造血功能”本来就不强,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扶植措施,面对文化阵地的激烈竞争,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文化设施的正面教育引导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迟缓。
对文化工作应坚持把握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综合文化站的正常运转经费,是县、乡镇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县、乡镇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抢占文化阵地。要按照国家每年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拿出1%的政策投入文化建设。
2、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内容,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工作安排等跟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10个乡镇文化站人员要列入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全额拨付工资和享受应有的待遇,使在职人员安心在基层文化站工作,保证乡镇文化站人员能专心从事文化工作。
4、要加大农村文艺队伍的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但在计划经济形成的农村文化体系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搞活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要建好村文化室、图书室、电教室等各类文化特色场所,才能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因此,政府要对农村的文艺队伍培养、演出道具等和文化用品、器材如电脑、图书等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
5、县政府要严令各乡镇腾出被挤占、挪用的文化办公楼,保证乡镇文化站有办公、活动场所。各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场所,广泛开展农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要通过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采取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农民群众就近、便捷、定时、定点在文化服务点享受文化服务。要保护好农民的自发热情,通过组建农民艺术协会等形式,使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真正融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大潮,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
6、农村文艺宣传队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是农村先进文化的领航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言人,是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因此,文化部门要根据农村特点,策划、指导农村文艺宣传队排演适应农村群众口味的文艺节目。时下,农民需要的不是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片、打打杀杀的功夫片、时尚动感的娱乐节目,他们最需要的是具有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活、以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为原型创作的民间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农民们爱看那些延续了几百年的地方戏,爱哼那些有地方色彩的民间小调。但农民们爱看、爱哼的传统戏曲、小调中的内容,离他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了些,很不解渴。农民们渴望能出现一批反映当代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的民间文艺作品。因此,文化部门要多组织相关人员下基层,多与农民沟通,多体验农村生活,用亲身经历来创作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且有地方色彩的文艺节目。
第五篇:公共组织效能
第七讲
公共组织效能
第一节
组织有效性的评价
思考: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呢?
1.根据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根据组织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而组织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存在。达到目标是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所以,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赢得竞赛、恢复健康等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在这里,组织的有效性是达到组织目标的程度。
2.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观点认为,组织是获得输入,并通过转换过程而生产组织产品,然后把这种组织产品输出到环境中去的整体。正因为这样,在评价组织的有效性上,应该把这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当做组织的有效性。因此,这种能力是组织整体的有效性。
3.战略一环境的观点
战略一环境观点认为,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即要满足存在于组织周围,并对组织的生存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要求。
如何把战略一环境观点具体化呢?
第一个阶段,列举关系到组织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个阶段,弄清各要素的相对影响力,要分清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
第三个阶段,确定这些因素对组织期待什么,或者从组织那里要得到什么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通过比较确定这些因素在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先后顺序。
4.把竞争性价值类型化来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这一观点把各种竞争性价值(competitive
Values)进行如下分类:关于组织的结构,关于组织的重点,关于组织的手段和目标。
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可以推理出八项价值因素。这就是:
①生产性和效率性;②制定计划和目标;
③获取资源;
④灵活性和反应性;
⑤稳定与控制;
⑥信息管理与信息沟通;
⑦开发人力资源;
⑧凝聚力和士气。
把这八项因素又重新组合成四种关于组织有效性的如下四种模型:
人际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并以凝聚力和作为手段的士气,以及开发人力资源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开放系统模型强调的是组织的灵活性,并以灵活性、作为手段的反应性、组织成长、获得资源、作为目的的外部环境支持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合理模型强调的是组织和控制,并以计划、制定作为手段的目标、生产性、作为目标的效率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内在过程模型强调的是人和控制,并以信息管理、作为手段的信息沟通、稳定性、作为目的的控制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那么,在什么时候应该适用哪一个模型呢?这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发展阶段。组织在其生活周期上经历四个阶段。
诞生或创业阶段
集体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成熟阶段。
创业阶段的特征是,强调改革、创新、动员资源等。
集体化阶段的特征是,非正式的组织信息沟通和结构非常活跃,因此集体成员之间形成共同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规范化阶段的特征是,倾向于稳定性、有效运作、规则和程序、保守等。
成熟阶段的特征是,为了使组织得到成长和更新,管理好外部环境。
在组织的创业阶段上,将强调开放系统模型的有效性,诸如灵活性、反应性、获取资源、成长、外部环境的支持等。
在组织的集体化阶段上,将强调人际关系模型的有效性,诸如灵活性、凝聚力、士气、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在组织的规范化阶段上,将强调合理性模型和内在过程模型的有效性,诸如计划、制定目标、生产性、效率、信息管理、稳定性、控制等。
在组织的成熟阶段上,又重新强调开放系统的模型,如灵活性、反应性、外部环境的管理等。
那么,如何把竞争性价值具体化呢?
第一,把握组织的灵活性和控制程度。
第二,具体地界定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
第三,把长期标准和短期标准具体化。
第四,把组织成员的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具体化。
5.根据社会正义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在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使组织参与者公平地获得利益。所以,组织有效性问题,是谁希望得到什么、满足这种要求在组织整体上具有什么意义、一个团队满足要求对另一个团队具有什么意义等社会和政治上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这种社会正义观点具体化呢?
第一,要把握每个组织参与者的要求。
第二,把组织参与者根据收入、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第三,把组织参与者的多种要求类型化,并把这些反映到决策上。这种反映应该根据整个组织参与者的意见或集体讨论。
第四,要检查组织活动的结果或产品给组织成员以多少满足的问题。特别需要弄清低收入和低级地位等阶层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第五,把组织参与者的不满最小化,就是组织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公共组织效能概述
一、制度设计与变迁:激励相容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组织效能的前提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二、探索组织效能的内涵
效能:1.犹效力;贡献才能;
2.犹效率;
3.犹功效;作用。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有人为效能做了个公式:效能=效率×目标,是说一个人或组织不能片面的追求效率,效率高不代表目的就可以实现,有了目标再乘以效率才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效能,汉语解释为
“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
“效能”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efficacy;
efficiency;
effective;
potency
斯坦利·S·西肖尔最早提出了组织效能的概念并以此来衡量企业的成功
。(Stanley
Seashore:Criteria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1965)
公共组织的效能就是指公共组织在内部组织活动和外部组织活动过程中实现的绩效和功能。公共组织的绩效是就公共组织利用组织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公共组织的功能则是就公共组织在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诸领域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组织效能是蕴藏于组织自身的一种潜在功能,或者说是组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正确目标的自我能力。组织效能至少存在三个特征:(1)潜在性;(2)依存性;(3)有效性。效能是“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组织效能是组织蕴藏的有益于自身工作效率“提高”、“正确”目标实现的能力。(包恒庆
汪旭东,基于组织效能内涵的理解谈对效能建设的思考,《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年4期)
台湾学者吴璧如与林海清则从组织之静态,动态,心态,与生态的观点,阐述「组织效能」:
从组织之静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达成其预定目标的程度;
就组织之动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获取有价值资源以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从组织之心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程度,由组织成员的满意度来衡量组织效能;
就组织之生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本人认为,组织效能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组织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不断提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过程中以及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能力与潜能。
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
1、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
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他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
就一个经理来说,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
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
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
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2、衡量标准及其应用
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必须首先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别。他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等因素,进行了以下区分。
(1)目的与手段;
(2)时间范围
(3)长期与短期
(4)硬指标与软指标
(5)价值判断。
3、指标层次体系
西肖尔提出,衡量组织经营活动的标准可以视为一个金字塔形的有层次的系统。
4、可供选择的理论方法
第一种理论方法主张,一个组织要想实现其长期目标,必须连续不断地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或解决以下几种基本问题,其中包括:
充分资源输入;
充分的规范的整体化程度;
缓解组织内紧张和压力的充分手段;
组织内中各部分间充分协调等。
第二种理论方法以组织的领导人员或经理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为出发点。
四、什么是高效组织?
评价一个组织是否有效,必须综合考虑两个尺度:
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有效性,即“效能”,意味着“做正确的事”,即“做对”。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有效程度,即具有“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即“做好”。
有效组织取决于:
1.优秀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成员间的激励相容;
2组织对外部环境的能动适应;
3.组织内外部互动的综合效应。
高绩效组织的特点
可行的公共组织目标体系
合理化的权责结构体系
人性化的人事管理范式
较高的灵敏度和创新能力
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内部竞争
相对充分的外部竞争
五、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分析
表一:坎普贝尔等提出的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1.总体有效性
11.动力
21.管理人员完成任务的技巧
2.生产率
12.士气
信息管理和沟通
3.效率
13.控制
23.充分准备
4.利润
14.凝聚力
24.对环境的利用
5.质量
15.灵活性/适应性
25.外部实体的评价
6.事故
16.计划和目标的确定
26.稳定性
7.成长壮大
17.取得目标上的一致和共识
27.人力资源的价值
8.缺勤情况
18.组织目标的内部化
28.参与和参与者共有的影响力
9.销售额
19.职责与规范的一致
29.对训练和发展的重视
10.成员的工作满意程度
20.管理人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30.实现目标的重视
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复杂性因素
1、结构性因素
2、管理模式因素
3、人员因素
4、物质技术因素
5、环境因素
第二节
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
一、评估与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
1.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内涵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一定的评估目标和评估原则,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共组织的“价值与作用”、“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和预测的活动。
2.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制约因素
一般制约因素指任何组织在评估过程中均会受制于它的制约因素,如:
评估主体评估能力的高低
评估环境的影响大小
评估方法选取的利与弊
评估实践经验的积累程度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等等。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特殊制约因素
(1)公共组织行为排他性的制约因素
(2)公共组织目标体系复杂性的制约因素
(3)公共组织产出无形性的制约因素
(4)公共组织价值实现过程不确定性的制约因素
3.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意义
(1)建立公共组织活动水平的可比较评估指标体系,便于公共组织效能的纵向和横向比较。
(2)为利益相关者和关注者提供基本信息。
(3)为公共组织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为评价公共组织工作人员的业绩和奖惩提供依据。
二、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原则和类别
1.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5)有用性原则
第三节
对提高公共组织效能的思考
一、战略途径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化对国家认同感;
4、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确保小康社会的实现
5、全民发挥“思想库”作用
6、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7、以“全球化”的思维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战术途径(职能、结构、体制、过程)
1、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中央政府:放开微观,抓宏观(做正确的事)
——省市政府:对上出谋划策,对下科学指导(贯彻正确的事)
——地方政府:正确领会、执行上级方针与政策(正确做事)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2、探索创新,优化结构
——实行大部门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鼓励和推动“NGO”或“NPO”组织的发展与成熟
——规范和指导“草根组织”或“社区组织”成长与完善。
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组织
——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推进与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
——推进与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探索与推行绩效管理制度;
——推进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与完善绩效预算制度: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4、管理创新,以人为本
——明确而被认同的组织目标;
——人性化管理,注重人的发展;
——建立具有特色与凝聚力的组织价值观
5、细化过程,树立服务意识
——“权力”对“权利”尊重;
——提倡“微笑”服务;
——加强业务的认同与培训,注重自身发展与学习
——依法行政,健全规章制度(不以领导人或思想等改变而改变)
《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推行与完善电子政务;
——改革与优化内部流程;(内部竞争、信息沟通)
——探索与推进便民措施。(“88908890”)
——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互动、沟通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