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10.解释下列句中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16.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有效地吸收和运用知识,因此我在吃透“文本”、吃透“学生”的情况下进行了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以至背诵、理解、体悟,在此基础上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成体验,将“教学相长”化为自身的学习素养。显然,这个结合学习实际谈“教学相长”体会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很顺利,学生都能做到联系自身、学以致用,进而在仿写展示活动中,学生完成得非常精彩,将本课的难点生成了亮点。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由此,我想到了这节课中我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在展示仿写语段的时候把“谨”字写错了,我没有注意到也就没有及时纠正过来,成为了永久的遗憾;还有在拓展阅读环节,由于前面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合理,所以没有充分拓展开来;另外,在学生精彩表现之后没有对其有力的鼓励,这也是我做的很欠妥的一面。
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刻苦地钻研专业,把自己的所学和新的教学理念相融合,打造高效地、有文化氛围的语文课堂!
总的来说,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必然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虽有嘉肴》公开课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熟读并背诵全文。2.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熟读并背诵课文。2.难点: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经验。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四书》《五经》旧知导入新课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虽有嘉肴》。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读一读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听课文录音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4.诵读展示
(二)译一译
1.提示:先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解释,再把句子用现代汉语疏理通顺。2.请学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佳肴 ...虽:即使 佳: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吃 旨:甘美(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 自强:自我勉励(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所以 长:促进(7)学学半 .. 学:教 学:学习(8)其此之谓乎 .....其:大概,恐怕。表示推测语气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五、脉络梳理,尝试背诵
六、合作研讨,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一课一得)这篇短文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2.(小组合作研讨)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重视实践、主动学习、多和他人交流等
七、课堂小结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3.完成《基础训练》20课。
第三篇:《虽有嘉肴》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虽有嘉肴》参考教案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它首先阐明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 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其中的一篇《虽有嘉肴》。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明确:“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章开头从“虽有佳肴”引申到“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
/ 5
系。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2.读完本文,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畅谈。
3.你还了解《学记》中的其他有关学习的内容吗?
明确: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译: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五、梳理归纳,盘点提升 几种文言现象: 1. 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2.通假字
《兑命》曰 “学学半。”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达标测试】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2)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7)然后自强也()(8)教学相长也()....(9)学学半()...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古义:()今义:().
/ 5
(2)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3)虽有至道 古义:()今义:().(4)教然后知困 古义:()今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译(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翻译(5)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 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及译文,完成相关练习。【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共收集论文49篇,大多成文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由汉代哲学家戴圣选编成书。无论从理论的重要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上说,这本《礼记》都远远超过由戴圣之兄戴德所选编的另一本称作
/ 5
《大戴礼记》的选集。《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经”。《礼记》对包括冠礼、婚礼、燕射礼(交往礼)、丧礼、祭礼这五大礼作了全面的规范,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的举手投足无不有“礼”可循。除了“礼”,文集还收集了多篇有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礼运》篇中提出的“天下为公”、“大同”和“小康”的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社会理想;《乐记》是一篇美学论文,对艺术理论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这两篇还分别从历史演变和从人性的角度说明“礼”的起源这一理论问题。《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最富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文献,它提出了影响中国社会二千多年的社会伦理和人生修养理论。宋代哲学家朱熹将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作为单行本与《论语》、《孟子》一起列为“四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性教材。《礼记》在重视“礼”与“乐”的同时,还重视“学”。《礼记》中的《学记》是文化史上最早的专题教育论文,《学记》介绍了古代学校和考试制度,讨论了学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化民成俗”(见所附原文)。《礼记》一书记载了大量的有关先秦的典章、礼制、文物以及儒家的治国理想,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伦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5
第四篇:虽有嘉肴——教案
虽有嘉肴——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意、答疑解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并能应用于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中心“教学相长”。
教学难点: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区别。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想考大家一个文学常识,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分别指什么呢?好,说得非常好,那么五经又分别指什么呢?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节选自《礼记》中《学记》的一部分。
二、明确目标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
2、能够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感悟文章主题,并能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三、自主学习
1、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按照注释标注字音后初读课文
3、听录音,纠正字音
4、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分配小组任务
2、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
五、总结提升
弗食佳肴 弗学至道
实践
学 教
教学相长
六、检测反馈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弗食佳肴,不知其旨”和“弗学至道,不知其善”作比,从而引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然后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告诉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把教和学付诸实践,还要把教和学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结束语
《学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谓玉者,乃国之重器也。你们都是一块好玉,希望你们可以结合所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自己。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虽有嘉肴》教案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â)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⑴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问题。(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可。)
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曰:‘学学半。’”,结合本文体会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点睛之笔,“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3.作者开篇写有“佳肴”“至道”的用意是什么?
使用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的主旨“教学相长”的内容。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