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1)

时间:2019-05-15 02: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1)》。

第一篇: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1)

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所谓湿地是在多水和过湿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双重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湿地被称之为是“自然之肾”。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继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生态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的“湿地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指将自然界的湿地资源变为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湿地,走进湿地、保护湿地。

一、开发湿地课程资源的意义

张掖地处西北干旱地区,可是悠悠的黑河是张掖人民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张掖儿女。在上半个世纪曾有“半城芦苇半城塔”之说,但是七十年代以后慢慢地下水位下降,人们围湖造田造房,好多的河水断流了,好多的湖泊不见了,大片的芦苇失踪了,塞上江南的美称成了虚名,我们的学生想象不到我们儿时所见到的情景。好在现在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新开发和恢复了甘州区西北角的大片湿地,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在东北角也建立了润泉湖湿地公园,逐渐恢复往日的绿地和水域,旨在“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下,近几年张掖的绿色覆盖面积在扩大,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也比过去减少和减弱了许多,许多不曾见过的黑鹳、大雁等各种水鸟成群结队到张掖这片湿地上安家,广袤的芦苇春天的时候摇曳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秋天的时候你又可以领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意与浪漫。张掖人民有了自己的精神的高地,当然,柔软而诗意的湿地也吸着着更多的眼球。

但是保护家乡、建设家乡也要从孩子抓起,所幸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几章就是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环境并对气候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国家都对湿地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我市也是如此,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做着努力,有些人对此的认识不够,对花费如此巨大来做的事不能理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学校中利用课堂来宣讲湿地的重要性,对子孙后代的造福之功,故而萌生了《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的念头,将政府的政策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对湿地的认识和感情,以此作为良好的公民素质之一,支持政府正确的行为,为改善张掖的生存环境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试验阶段、修改阶段、落实阶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方法。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到2010年9月。首先对实验组教师的理念进行培训,学习了关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实地考察参观,了解我市湿地的具体状况;张掖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北郊,面积高达六万多亩,是包含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的综合体,这里随处可见野生飞禽。张掖湿地有湿地植物17科、51属、61种,有野生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类动物4类、22科、2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水鸟。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优厚的保证。

2.试验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我们曾要求学生和家长在不同的季节到湿地去观察和亲历,让家长讲湿地的故事,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关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还介绍同学们上网查找关于张掖湿地的有关知识。但是经过一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把任务分配下去的办法有些同学没能落实,说明把教学任务交给家长是不合适的,于是,在修改阶段,我们注重了这个问题的修改,与学校德育处联合,举办了徒步穿越湿地的活动,全校六年级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步行走上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包括西北郊的国家湿地公园和东北郊的润泉湖公园,让同学们一起迈着青春的步伐,和同龄人一起,唱着歌、诵着诗,互相交流着自己所知道的湿地知识,还辅助以各种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们在一旁指引,达到深入其中,学有所得的目的,效果很好。通过学习了解了关于湿地的知识后,我们趁热打铁,在考试题中引入了有关湿地的考题,看看学生们的掌握情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修改阶段,2011年7月到2011年10月。我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修改和更正,对由家长组织的活动一起的活动所引起的不便,也作了修改,因为部分家长的不配合,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和孩子一起到湿地体验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对此作了修改,向学校提出集体穿越的想法,获得了校领导的大力赞扬,并且取得了支持,结合学校的德育、体育、智育综合方面考虑。学校决定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大穿越,实验组老师分配到个班,对学生进行指导,来完成这一次综合大活动,事实证明,我们的创新是成功的,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4.落实阶段,2011年秋到2012年春季,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落实,总结实验过程,我们准备结题,已形成活动计划一份,生态教学教案一份,还收集了学生的作品,短文若干,以及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对湿地的认识,而且还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看来我们开展的研究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能达到我们实验的目的,提高认识,提高公民的素质,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建设家乡、发展张掖,切切实实让学生意思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成果与分析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虽然关于湿地各种媒体也在做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每个学生的身后就是一个或是多个家庭,关注他们的人们会随着他们的活动也来关注湿地。比如我们布置的请家长讲关于湿地的故事,就会勾起成年人对童年时张掖状况的回忆,从而对比不保护环境带来的恶果,或多或少引起心灵的震撼;还有家校联合穿湿地,家长带着孩子去看湿地,是带了任务的,他们也会关注湿地的植物、动物,留意湿地的功效,对他们已忘却的知识起到复习的作用,提醒他们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他们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当他们身处湿地,芦苇摇曳、微风送波、蓝天碧空、白云飘浮、鸟翔长空、鱼逐草间,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情,美好的心情有助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心灵,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从调查问卷看来他们也知道了要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比如不乱扔垃圾、乱砍伐树木、节约用水等,还希望政府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看来教育的目的已达到了一些。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是每一批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未来就是有希望的,美好的。

四、问题与思考

把学生带出去的安全问题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湿地离市区较远,组织大批的学生出行,国道上车辆多,我们是乘车到湿地西入口,然后沿栈道穿越整个湿地,其中很多的地方有水,对学生的组织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学校把所有的老师都调动起来,制定了完整而严密的计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很清楚,所以进行这样一次活动是费时费力的,但是身临其境的效果是没法用其他的方法能够取代的,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分配给家长来完成,有些家长不够重视,自己不去,让孩子自己去或是纯粹不去,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如果每年一次达不到的话,最起码每两年进行一次,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就都轮到了,小学时代的深刻印象形成了,对他的一身都有影响。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张掖位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接壤之处,南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中有人工绿洲和黑河天然湿地、北有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在张掖境内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丘沙漠、七彩丹霞、绿洲沃土、湿地芦苇等极端地貌交相辉映,金色十足,形成了张掖生态的独特性,素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的美誉。我们要把这张名片做亮,就好从孩子抓起。让孩子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让孩子懂得学以致用。把科学课程中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比如结合湿地的地理位置,对张掖气候的影响、了解湿地对水质的改善等。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环境育人,人造环境,充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就能将一次大型的活动完成的更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湿地的变化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做一对比,更加直观的比较出湿地生态系统对地球的重要作用。继续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穿越湿地的体验活动;家校联合,学生和家长共同观赏湿地、享受湿地的活动;畅想湿地,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和介绍湿地,如小论文、手抄报、电脑报等等。形成走出校园去认识、回到校园来学习的风格,将学习的环境扩大到实际中去。还把动脑与动体相结合,文娱与学科相结合,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体验。让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懂得爱护湿地保护地球家园就是终身学生。

让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张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课题实验的结果以教案、活动设计、图片、课堂实录、学生的小论文、调查报告、手抄报、电脑报等形式展示通过对湿地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养成关注家乡的湿地、关注生活的环境、支持政府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湿地为民造福的各项政策,做家乡的小主人,为家乡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场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结合一些诸如“爱牙日”、“无烟日”等特定时段,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第三篇: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主要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湿地的含义及价值,第二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三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的分布状况。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4.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取“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1)重点:

1.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2)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突破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反映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①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并结合活动内容,创设了相关情境,1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②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我来说说湿地的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来获取答案,既加强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远比老师的简单传授印象更深刻。

③通过反馈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调用、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本节课我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法、归纳法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对于本堂教学内容,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同时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地理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老师的辅助归纳总结中,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尽可能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对于本节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以“世界湿地日”(2月2日)为主题导入。从而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本节内容——以洞庭湖区为例,来探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入到讲授新课环节。

2、讲授新课

①湿地的含义及价值

向学生展示中国主要湿地的图片,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欣赏完图片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种类?湿地的特点以及分布?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类型? 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总结。

过渡:

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从而过渡到本节的第二部分内容“地球之肾”

②“地球之肾”

(以洞庭湖为案例)让学生阅读P4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材料。

对于湿地作用的分析,我设计了“我来说说湿地的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从教材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谈谈湿地的作用,并且要求学生为湿地的每个作用加一个美称,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发言情况,列表进行总结,形成整体印象。而对于这个材料后面的三个问题,我会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

这样,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老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过渡:

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从而过渡到本节的第三部分内容“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③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关键是让学生自主获取、分析相关信息,了解湿地资源的问题。因此,对于此教学重点的突破,我先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范围”的一组图片,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材料“萎缩的洞庭湖”,让学生从图片和材料中提取信息,了解洞庭湖的变化情况。然后提出问题: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通过此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湿地资源的问题”的学习。

教师利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教材探究活动中图片和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再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老师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我们知道了湿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全班大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保护湿地的措施”。

3、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4、反馈练习

本节重点分析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了此开放性题目:“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内容,举出几个我国保护湿地的成功例子。”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五、说板书设计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分类

3、湿地的特点

4、湿地的分布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本节说课到此结束,在此,让我对各位老师的倾听表示衷心的感谢,不足之处看,请多多指教。

第四篇: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的有效教学问题也不断凸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考量应该要有两个纬度,即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实现学习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多渠道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让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地为教学服务。故在此笔者想就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生物教科书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使教师的教有所“依”

新课程改革中,教材版本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不管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更加注重显现出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图文并茂,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增加了可读性和生动性。力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物科技发展,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它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所提倡的“用教材”也应该是以教材为依据,比如让学生看好书上的图,思考书上的习题,做好书上的探究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延伸。以人教版七下教材中的活动“用高锰酸钾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例。在学生理解了利用高锰酸钾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后,可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原理自行设计实验。于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就直接用自己带来喝的瓶装果汁进行测试,个别细心的学生还从家里带来了鲜榨果汁。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知道了“哪一种水果含维生素C多”“新鲜果汁和瓶装果汁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情况”,也纠正了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以瓶装果汁代替新鲜水果等。更有一些用心的学生在校科技艺术节上设计了小课题“研究高温烹煮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对家庭中的饮食习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以上的例子说明,正是在以教材为依据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才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学生学而有“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开发于学生身上宝贵的课程资源。

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学生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感受是最吸引学生的课程资源。

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体验膝跳反射、体验脉搏的跳动等,每一个亲身体验无不让学生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与此同时,这样的经历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也是课程资源。大部分学科都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配合,体现了整合的大课程资源观。生物学科更是如此,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与它联系密切的学科很多,化学、物理、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等。在学习眼睛的结构与功能时,可结合物理学的透镜成像;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可结合物理学的气体扩散原理及化学中的二氧化碳让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学习人与生物圈时,可结合地理学中的资源问题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3.学生的家庭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家庭资源是最容易最方便利用的,如家庭藏书、家用电脑、家庭其它设施甚至父母等亲友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学习糖尿病时,一个学生就自己爷爷患病的例子谈得很深刻,也唤起其他同学对自己亲人健康状况的关注,一次亲情教育也如此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当中。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

三、以校内、外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补充,使学生学有所“获” 顾名思义,校内、外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种。

校内资源指的是学校内所提供的课程资源,这其中包括有学校提供的除教科书以外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教师在利用学校的这些课程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比如,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如根尖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投影片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如动物的胚胎发育、芽发育成枝条、细胞的分裂等,用静态图解表示有较大的局限性,用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或校内的生物等课程资源,如直接让学生在校内调查身边的生物;让学生给学校生物园中新种下的柑桔树摘果以促进柑桔树的营养生长,让学生在劳动的同时也知晓一些生物学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

校外资源以社区的资源为主,这也是学生在校外最容易接触到的资源。社区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与生物课有关的课程资源: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森林动物园、植物园、海洋世界、科技馆、生物科技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等。这些课程资源具有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时,他们对恐龙化石的兴趣自然让他们关注到生物进化的历程;组织学生在柳候公园游玩时,让他们调查记录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关注喂鱼池中的水质变化,使学生在玩中得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生物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利用校内、外资源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动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课程突破“以学科为中心”或“以学问为中心”的观念的束缚,才能使生物教学摆脱“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才能更好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教师争当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让教师教得有“法”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传统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和教具,开发的主体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具的研制人员。教材和批量生产的教具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最了解自己的学校和学生特点的是教师。加之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和批量生产的教具,还包括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广大教师。因此,教师也应当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没有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来开发和利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且他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开发教师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人认为教师的自身素养包括相关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教育能力素质、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因此笔者在此认为开发教师资源实际上是每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从上述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而课堂教学有效的教,也正是基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如在讲述义务献血时,教师拿出自己的献血证,这场面是震撼而激动的,学生已不仅仅是了解义务献血的相关知识,更感受到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在平时的课堂中,能否将教材、学生、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或是合理地利用,这也体现出教师的素质高低。如教师将“南国今报”中有关对鱼峰山公园中小龙潭水质变化的报道整理成一个连续的新闻报道,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对“人与生物圈”的关注。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新课程使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帮助学生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又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及自身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此这般,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说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也就是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最好体现了。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

一、有效的利用小学体育设施

1.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设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利用体育设施值得深入思考,体育设施的作用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其功能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拓展思维挖掘其功能。体育器材不仅包括常用体育器械,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例如饮用奶箱和水桶可以用来制作障碍和训练力量。

2.合理使用运动体育场地,体育教学通常在室外进行,有自己的活动区域,合理的设计和利用我们现在的场地,可以很好的增加体育教学的合理性。比如说,教师可以把一些体育器材,比如:排球、足球等有特定的活动区域,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还体现了器材使用的多样化。

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1.体育学科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多年来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是行不通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课程开发的空间,对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良,创设一些独有的体育活动。比如说,在一些传统的体育课程之外,可以增加一些新的项目,如象棋、跳棋,五子棋等,这些项目既能拓展学生的智力,又体现时代气息。

2.传统的体育项目需要进行部分创新,在游戏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危险性,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体育项目要进行一些改良,例如:低年级的足球教学我们可以采用缩小场地,减少人数的办法进行,既能锻炼每个学生的运动量,又能快速的组织学生进行灵活的比赛。对于一些危险性比较高的体育项目,为了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我们要进行舍弃。

3.在体育活动中合理科学的使用体育游戏。让游戏为体育项目服务,体育游戏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体育游戏,不仅给体育课程加入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课在玩中学,学中乐。那么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设计游戏的能力,如何让游戏融入到体育活动中,让体育课有知识、有趣味,这个问题值得教师思考。

4.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改革,对课堂的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分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健身强体,为学生良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5.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体育学科也要与时俱进。体育教学中要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信息技术,例如:利用影像、音频让学生产生兴趣,参与学习。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网络体育教学视频学习,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体育技能学习。

三、有效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和其他负责体育规划的人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使各环节发挥其作用。对于学生,要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与示范的作用,还要做好帮助与保护的工作,避免危险的发生,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有效的开发,促使小学体育课程多样化发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大大提高,更多的学生能够踊跃的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一些现代化方法使用让体育课堂提高了效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强化了学生持续锻炼的意识。

下载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发湿地本土课程资源 促进小学科学生态教学(修改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让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生活和科学启蒙教育的综合课程,知识面广,接触面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1

    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引起教育界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

    小学美术民间课程资源开发讲稿

    小学美术民间课程资源开发 ——以东巴文化为例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年晓霞 一、培训计划与分析 1、学员分析: 本次的培训对象为小学美术教师。教师们已基本具备了扎......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联系单位:云南省华宁县宁州镇葫芦冲小学 联系教师:孔 蕾 联系电话:*** 谈本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摘要】:本土......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赵卫英 内容提要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而且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前提。更重要......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体育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开发者。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摘 要:围绕“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个主旨,就小学体育课 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从......

    教学-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最终版)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农村中学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 农村中学有能够吃苦耐劳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是开发的主体和关键,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