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立魂,提升德育的人文内涵
文化立魂,提升德育的人文内涵
尊敬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杭州市教育局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中小学德育工作。富阳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多少经验,所以主要还是谈谈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想法。今天就从‚理念‛‚做法‛‚思考‛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文化育人‛。(首先谈谈我们的理念)
一、我们的理念
(一)文化育人,是对国家历史责任的担当
纵观古今中外,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罗马、古埃及)之首,一直到19世纪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始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翘楚,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已经充分表明。但从19世纪中叶到今天的的160年间,中国文化经受了三次大的危机:第一次是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的入侵,第二次是十年文革,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华文化在一次次浩劫中摇摇欲坠,西方文化的蚕食更让我们年轻一代对本土传统文化丧失了自知之明,文化自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面临危机。在‚争夺下一代‛的问题上我们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为此,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曾警示大家:我们不能总是消费祖先的光荣,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都需要‚走出去‛,这是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
总书记更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 提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首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勇于担当历史责任,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进中小学校文化育人。中小学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育人,用富含特色的学校文化和高品位的审美文化育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文化育人高地。
(二)文化育人,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就是要从文化精神层面上把我们本有的东西重新表达一次,而文化育人就是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励他们前行。这里的文化传承主要是指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明素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着非常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内涵,能够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因此,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拥抱经典,给予学生道德滋养和心灵抚慰,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的积极价值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育人意义。
当然,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还应包括中国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优良传统。故而,中小学德育应该成为传递国学价值理念、诵读经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的根基,更为重要的是,让民族文化植入学生心中,在中小学生根开花。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为传承而传承,更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给学生以人生导航,让学生感受思想文化的魅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时,‚温故而知新‛,产生灵感,追求新知。这种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使得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发现,提出新的文化理念,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三)文化育人,是对学校文化氛围的展现
校园文化氛围是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创造的,主要包括如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团文化、课堂文化、课本文化等硬件文化,以及其承载着校园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文化内容和价值理念构成的软件文化。硬件和软件的文化因素组成了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生活其中,无时不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有这样一个事情,某学校正在接受上级领导的工作视察,校园凉亭旁有棵桃树,枝头挂满了成熟的果实,视察的领导看了吃了一惊;第二天视察领导再次踏进校园时,他们又特意看了看那棵桃树:它的枝头依然挂满黄澄澄的果实;第三天,视察领导忍不住说了一句:那棵桃树证明了这个学校师生品德修养的内功之深。这不禁让人想起郁达夫得一句诗:一粒砂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一棵树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
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自由的前提,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校园文化是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交往沟通、学习生活显现出来。所以说,文化育人是与中小学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价值以及制度、规范等理性观念密切相关的,是对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四)文化育人,是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杂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以及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环境文化对于人的身 心发展,品格塑造,潜能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化人,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精髓,恰恰与当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连贯性和共通性,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育之于心,体之于身。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全面育人又是校园文化的宗旨,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程,如果把学校德育工作比作是一朵娇艳的红花,那么校园文化就是绿叶,就是肥料,就是沃土,使校园里这朵德育之花开得馨香怡人而持久。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文化可以影响品格,文化可以塑造精神,只有通过‚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才能‚强其心、扶其志、厚其德、励其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我们的做法
(一)工作载体
基于以上理念,我区2010年年底开始了全区‚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学校的评选工作,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100万(2016年增加到150万)专项经费开展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项目建设‛。
(二)具体要求
无论是‚一校一品‛还是‚校园文化项目建设‛,我们都要求做到以下4点:
1.全面发展,文化内涵突显。要着力培育和建设‚高 品质、多样化、人文化‛的‚美丽学校‛,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构建师生和谐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教育现代化。同时要有机结合学校校园环境外在美与学校品质内在美,积淀与提炼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内核,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2.主题突出,育人功能落实。既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又要能够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和特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育人预期效果显著,体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3.个性鲜明,学校特色明显。要根据本校实际和区域特点,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凝练学校文化特质,将打造特色文化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文化。
4.参与面广,品牌效应突出。参与人数多,活动覆盖面广,实施效果好,并已形成文化项目的名称、标识、口号、符号、概念、内容和风格等形象元素,得到师生普遍认可,并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三)实际成效
几年下来,在全区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下,初步形成了一些校园文化特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行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1.富春七小的新劳动文化:
富春七小以‚新劳动教育‛为抓手,秉承‚天人合一,人事相趣‛的宗旨,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亲近自然,体验生活,享受劳动创造的快乐和幸福,润泽孩子的金色童年。为此,学校构建并开发了‚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群。
在‚新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学校设计了‚开心农场、生活整理和亲子合作‛三大途径,通过利用校园周边20余亩土地开辟的劳动体验区,以及收获节、夏令营、爱心义卖、童心手绘、亲子采摘、‚开学第一课‛、我是小小解放军、军营体验、内务整理大比武、家务整理小明星等载体,使得‚新劳动教育‛在目标上与德、智、体融通,在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评价上侧重体验,在实践中注重家校合作,从而在学校形成了一种新的劳动文化,让孩子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学会劳动,学会感恩。
学校的‚新劳动教育‛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创新奖,入选‚全国十大美好课程‛,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孵化基地。2015年10月学校作为全国七个代表单位之
一、浙江省唯一代表单位在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交流暨德育工作会议中做经验交流。
2.鹿山中学的善文化:鹿山中学一直追求‚求善、求真、向美、向上‛的办学理念,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好人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打造学校‚善文化‛。
学校在‚善文化‛建设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实践:一是确立了‚求善、求真、向美、向上‛得校训;二是精心营造校园善文化特色氛围,建设了校园VI-EI视觉形象、古训励志墙绘、‚善‛文化长廊、乐善窗、善文化主题微公园等等;三是开发了‚善文化‛校本课程;四是探索了学校文化 的创建策略(教育课程化、行为规范化、活动系列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师生以‚善‛为己任,自觉衡量自己的公民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学校善德文化,更收获了‚善‛果,才有了我们可亲、可敬的‚中国好人‛‚最美大学生‛何俊斌。
3.富阳二中的爱文化:富阳二中本着‚生态教育,本色发展‛的办学理念,逐步构建并实施了以‚融爱‛为核心的‚活动育人‛这一生态德育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通过构建‚融爱活动育人‛特色课程、创新‚融爱活动育人‛活动内容、强化‚融爱活动育人‛评价手段等方式,开展‚爱生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创设多样化学生评价展示平台,形成了‚尚阳融爱‛文化体系。学校的爱文化,让学校不仅收获了德育工作品牌,更让学校师生爱心满满,关系和谐,充满正能量,出现了‚中国好人‛‚最美大学生‛何俊斌、‚浙江省青少年学生道德榜样‛宋娉、富阳区‚最美孝心少年‛张岚等‚爱心达人‛。
4.职教中心的‚第一技能‛文化:作为一所职业教育学校,职教中心坚持将‚忠诚敬业的精神,踏实勤奋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团结协助的合作意识,按章行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良好的适应能力,阳光的自信形象,文明的行为举止‛等素养视为一个人的‚第一技能‛,并在学校德育中不断实践。
学校塑造了‚第一技能‛精神文化,有了学校的‚第一技能‛实践歌,‚忠诚、勤业、自信、坚持‛的校训,形成了《‚第一技能‛教育》的校本教材;学校营造了‚第一技 能‛环境文化,为学校每一条路命名,‚忠诚路‛‚敬业路‛‚规则路‛‚坚持路‛‚质量路‛‚团结路‛‚阳光路‛‚文明路‛等等,在学校大门口书写了‚强‘第一技能’,创‘美丽人生’‛励志标语,橱窗、宣传栏、LED屏也成为了‚第一技能‛的宣传阵地;学校打造了‚第一技能‛活动文化,集会时针对周一至周五‚第一技能日、忠诚敬业日、坚持顽强日、团结自律日、阳光形象日‛相应内容的宣誓活动,以及阳光跑操、文明就餐‚一米线‛、课堂学习‚7S‛、仪容仪表规范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第一技能‛已经在职教中心深入人心,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也成为了学校品牌,《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职业》杂志、《人民网》、《新华网》等已多次报道,学校的《中职学生‚第一技能‛及其养成路径的实践与探索》更被评为杭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除以上四所学校之外,我们还有实验小学的‚文明果‛文化、富春二小的‚童心‛文化、富春四小的传统越剧文化、渌渚镇小的孝道文化、永兴小学的传统经典诵读、里山镇小的茶文化、灵桥镇小的书法艺术、湖源中小的‚石头花开‛文化、常安镇小的‚飞天‛文化、东洲中小的公望文化、郁达夫中学中学的郁达夫文化、富春三中的‚文明礼仪教育‛文化、场口中学的千里马文化、新登中学的碑林文化等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浸润中,进一步增加了孩子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了他们今后归属感、意志力和创造力。
三、我们的思考 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路上,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将一直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长中总有困惑,在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我们也有许多的思考和困惑。在这我有3个困惑提出来和大家一同学习、探讨,为今后更好的工作,也为对学生的那一份爱。
(一)如何在文化育人中创新德育途径?在‚互联网+‛,信息爆棚的时代,我们使用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传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德育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隔靴抓痒,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如何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利用好社会优秀文化资源?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依然比较传统、守旧、封闭,缺乏与社会的对接,导致社会上许多优秀文化无法真正进入到校园,而往往这些文化可能是学生需要并能接受的东西。特别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学校是十分必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所以如何真正落实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三)如何做好德育的评价工作?学生德育的好坏、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差,不像文化课,只要一考试就能分出个好差,很难进行评价。而一个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价,必然失去生命力。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既是困惑,又是挑战。
各位同仁,以上就是和大家交流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钓魂》的文化内涵
《钓魂》的文化内涵
《钓魂》反映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纯美爱情与淳朴民风。
从时代的角度来讲,那是市场经济波及全国的年头,在一个较为封闭的潇湘小镇上,走在前面的人已经被铜臭侵蚀,较为保守的人依然遵循着薪火相传的民风。富裕与贫穷、无私与贪婪、淳朴与奸诈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矛盾。这个矛盾催生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经过文学化的演绎、艺术化的表现,《钓魂》将那个时代搬上荧屏。虽然时代已逝,但那时的精神却未曾绝迹,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岁月的风尘中生生不息。那种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以及白手起家的进取与冒险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而那些见不得光明的一切,同样值得我们去反思,去修正。
从民俗的角度来讲,那是潇湘河岸的一个小镇——五花镇。它已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永远成为过去,仅仅存在于少数人的记忆当中。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那是一个民风淳朴的人间天堂,那里的男人温柔而痴情,那里的女人美丽又忠贞,那里没有互为邻居却整日闭门互不相识的都市化人际,他们相互帮助,彼此扶持,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他们的未婚男女热情而大胆地追求真爱,他们每天都举行着美好而神圣的求爱仪式。在传统小镇人的观念中,如果爱,便深爱,纵有生死,不算别离。
《钓魂》深得现当代文化的精髓,以游子寻根、旧梦重温的方式来展现封存于岁月中的人和事。传统的建筑、地道的方言、特有的民俗,逼真重塑作者记忆中的那个城,那件事,那些人,让从未亲历故事的观众得以分享过去,旁观历史。
湘西历来是浪漫年代故事的生发地,承载着观众与游客无数的遐想。就如同陕西的高粱与黄土、东北的金矿与水沼,湘西的山水、山一样宽厚的男人、水一般柔情的姑娘,他们既淳朴又热情,既保守又奔放。那里是纯美爱情的沃土,那种爱可以感天动地,可以忠贞不渝,那种爱让痴情的男人为心爱的女人用尽一生来钓魂。
第三篇:文化引领 质量立校 内涵发展
文化引领 质量立校 内涵发展
——记蓬勃发展的某某市某某学校
近年来,某某市某某学校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质量中心,坚持宏观指导、底层突破、督查落实、突出实效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制度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逐渐形成了“文化引领、制度约束、情感激励、物质奖励、团队创优”的管理模式,打造了一个“风正气顺干劲足,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办学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和谐发展。
一、尚高雅文化之气,塑和谐校园之魂
文化是学校的根本,是立校的灵魂,是学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某某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厚植了多彩的育人文化。
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是办学理念务实前瞻。“一训三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校歌、校徽等厚重丰满,共同拓展了学校、干部、教工和学生四个层面精神内涵。二是各种制度规范完善。各项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制度管人,机制管事。三是社团丰富多彩。拥有音乐、体育、美术、文学、手工、科技六大类型的活动社团,且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四是育人手段绿色现代。完成了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高效利用校园网,服务教学,弘扬正气。
在物质文化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丰厚完备。教学设施齐全,通过某某市标准化学校、现代化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等达标验收工作。二是育人环境和谐优美。校内建筑宏伟壮观,整体布局和谐优雅,被评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三是人文环境典雅浓 郁。楼宇、道路、假山、水系、花木等进行了文化建设,形成了立体性、模块化基本格局。一花一草会说话,一墙一壁能育人。
二、扬“三名”工程之帆,走内涵发展之路
“三名”工程即名师、名生、名校工程。内涵发展对学校来说,主要涉及观念、管理、教师、学生和课程五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实施“三名”工程,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
在名师培养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机制。二是加强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通过月度人物评选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思想品德过硬、专业知识过硬、教学经验过硬的教师,纳入了某某学校首届名师培养轨道。在名师培养工作的激励带动下,学校现有320余名教师获某某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有260余人在某某市级以上教学活动中出示过公开课、优质课。
在名生培养方面:一是下大力气抓了尖子生培养工作,引导鼓励尖子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提高国内外一流大学升学率。近年有一大批学生脱颖而出,继获得市理科状元“四连冠”之后,今年高考,尖子生表现依然熠熠生辉,自主招生获重大突破。理科……理科670分以上全省508人,我校有5人; 文科620分以上全省有325人,我校有6人。二是抓了特长生培养工作,通过缤纷大课间、六大学生社团,让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展。本学期,在第九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31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其中某某市一等奖16人;在“圣陶杯”等全国作文大赛中,获1等奖3人,2等奖6人,3等奖14人。
在名校建设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条 件,争创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二是在办学质量、办学机制和特色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突破,致力于争取用3-5年时间,打造某某市区域名校。目前,我校已被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某某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被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确定为教学合作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餐饮安全示范单位”“某某市现代化学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160余项荣誉称号。
三、铸团队管理之剑,凝学校执行之力
团队管理是管理的高层次,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团队建设,就是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结成管理工作共同体,荣辱共担,整体推进,提高管理工作执行力。
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大管理模块,设置了指挥决策团队、高中管理团队、初中管理团队、后勤服务团队、群团综合团队、监督检查团队六大团队。实施分口管理,分权负责,协同作战,将工作全覆盖,实现集体创优。
团队建设推行以来,初步收到了以下效果:一是在执行层面,把干部、教师、学生三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把教师和学生两个团队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形成了大张旗鼓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在监督层面,将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利用起来,促进了民主办学,实现了有效监督,合作共赢。三是在决策层面,实现了民主科学决策,从而促成学校人、财、物与时、空的合理搭配,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立“三本”建设之基,博教学工作之实
“三本”即生本、师本和课本,“三本”工作是教学的“命门”。某某学校立足“三本”,以关键举措,实现教学质的飞跃。
以课堂为本,扣紧教学的关键节点。如果高考是战场,课堂就是演兵场,教学活动就如同沙场点兵,各个环节必须一一落实,才能迸发出师生的精气神,在“合练”中达到预期效果。工作中围绕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突出落实了七个关键节点,即课堂“七要点”: 激发兴奋点,找准切入点,抓住中心点,突破疑难点,理清知识点,培植发散点,明确得分点。
以学生为本,下足导学的实战功夫。教学工作,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会,会是为了用。在高中学段,检验教学的最终标志是决胜高考—展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工作要取得良好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就必须在导学上下足功夫。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举措,即导学“三讲”。一是讲“实”。所谓“实”,是指学生课堂导学“三落实”,即过程落实、时间落实和知识点落实。二是讲“巧”。所谓“巧”,是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使用“巧劲”,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三是讲“好”。所谓“好”,是指做好学生学习氛围塑造和情绪心态调整两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唤醒和培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以教师为本,完善助教的外围举措。教学工作,学是主体,教是主导。教师的“导功”如何,责任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科教学的成败,是保障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因此,完善助学的外围举措,就是要让所有教师尽快地成功、成才、成名、成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助推教学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活动,即助学“四教”。一是“能教”,通过基本功大比武和“三课”评选活动打造教师教学上的硬功夫。二是 “会教”,通过以师带徒和多样培训,更新教学理念,修补了教法“短板”。三是“实教”,所谓“实教”,就是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教出成绩,教出成效。四是“乐教”,通过缤纷大课间、幸福一节课为教师“续航”增力。
“三本”工作的深入落实,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年高考,我校创新班全部学生超过自主招生分数线。其中理科“千里行创新班”学生平均分 642分,超自主招生线 127 分;文科“国农创新班”学生平均分591分,超自主招生线 62 分。普通班达线齐头并进,本科达线创历史新高。今年参加高考学生1316人,本科达线1194人,达线率90.73%。无论文化课的理科还是文科,无论一本还是二本,我们学校均超额完成教体局下达的任务数。
质立而文随,本立而道生。面对教育变革新挑战,某某市某某学校将继续坚持文化引领、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向着更高更优的教育理想迈进。
第四篇:提升文化内涵 创建和谐校园
提升文化内涵
打造和谐校园
---------和谐的音符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困难与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
我们南关学校就是在山丹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历史时期,是由原来的南关小学和培校初中部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学生生源来自清泉镇南关、南湖村的工商户和粮农家庭,人们称之为城区中的“农村学校”。但是,我们也有自己具大的办学优势,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梯度的办学模式,既给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摇篮。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成长循序渐进,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前进。逐步形成了师生,生生,家校,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关心教师,注重教师发展空间和生存状态,体现人文关怀,老教师精心指导青年教师,甘为人梯,使教育教学秩序忙而不乱,活而有序,从而形成了风轻气正学校育人氛围。所以学校合并后仅仅过去一个年头,但喜报频传,催人振奋。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劲音符,从此使南关学校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求真、诚信、务实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南关校人不懈的追求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也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 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各功能室的设计与布置;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如学校教学楼、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校报、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同时,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我们还从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希望工程,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都要召开德育工作专题讨论会,研究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实行教师师德在评先表模、评优晋级中的一票否决机制。同时,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之中,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二、确保“两个到位”,即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始终确保人员和资金两个到位。首先,一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四条线”管理,即“书记、政教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生会、班主任”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派出所”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设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其次,为保证校园文化所需资金,学校领导参谋到位,汇报及时,宣传得力。即从“三勤”入手,“手勤多写”,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嘴勤多说”不厌其烦地找县教体局、村党支部、村委会当“说客”,讲外地经验;“腿勤多跑”不分白天黑夜,节假日,还是星期天,一有空就往领导处汇报工作,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在“三勤”的力量推动下,我校先后筹措资金
万余元,改善了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三、优化校园“三境”,即优化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视听环境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智慧的摇篮,是学生渐长、品德渐成的主要场所;校园应当是少年儿童的“学园、乐园、花园”。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得感染和熏陶。努力使学校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于老师、家长……
在优化校园环境上,我们紧紧抓住“两基迎国检”的契机,绿化、美化工校园,现校园内已栽种了雪松、银杉、垂柳、石楠等多棵树木和牡丹、月季、白玉兰、广玉兰、少等多个品种花木,培植了数百平方米的草坪,实现了“四化”,即绿化、硬化、净化、香化;美化了“四区”,即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生活区。通过绿化、美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使校园景致园林化,一景一物都折射出知识文明光芒,富有育人之意。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
万多元,彩砖新铺设了前广场,改造了花坛,大力兴建快乐活动设施,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便利。在优化班级环境方面,我校
个教学班都做到了“五个上墙”,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五旗”上墙;校训、校规、班训、班规上墙;《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名人名言、名人画像上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上墙。每班设有图书角,办有黑板报、手抄报,及时更换内容;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优化视听方面,学校制定了校训、校徽,明确了校树、校花、校歌,在教学楼墙外,楼道明显的位置书写、绘出催人奋进的标语和图画,悬挂名人画像,教学楼前的六个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文体器材保管室、德育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经常向学生开放。学校先后成功地举行了感恩教育报告会、红军歌曲演唱会等多次文艺活动。经常做到广播里有声,橱窗里有影,版报上有字。这样,学校和班级,教师和学生;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合力,以整洁、优雅的环境,促进了高尚、文明校风的形成。
四、注重“四个结合”,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学校重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月、举办“我为校园添光彩”演讲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通过“示范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坚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先进班集体”等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校报、橱窗、电子飞屏等,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举行了“荣辱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开展了“告别粗俗、埋葬耻辱”的塑形活动等。通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体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外兴趣活动相结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抓好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活动课程的研究与管理。
(一)是健全活动网络。
(二)配齐活动课教师。
(三)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坚持“五落实”:课表落实,内容落实,目标落实,效果落实,评价落实,每学期结束时,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兴趣小组负责人和活动课教师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2010年以来,我校举办了中小学生特长竞赛,项目包括歌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此外,我校还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多项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奖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是校园建设与文明习惯相结合。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班教师对新生的礼仪、生活、学习等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反复地指导和训练。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道德实践,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并不断检查和矫正,防止反复。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班级量化考评细则》《优秀班级体评选标准》等,从卫生、绿化、班纪、路队、“两操”、安全、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的约束,并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卫生大检查等形式,发挥规范的督导制约作用。学期末,对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学校以卫生、绿化为突破口,以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开展“快乐校园十育人”,“一日十好”,“天天净”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校园管理中,我校坚持在教学楼的四个楼层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为领导、教师、班级出主意,想点子,参与管理。学校采纳刘杰同学的建议后,在大门口设立监督岗,学生乱买零食的现象得到控制,四个摊点很快撤走,使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自“悄悄话信箱”设置以来,共收到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近千条(件),学校均给予答复。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弦和,则音美;人和,则业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