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课程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3~ 6年级)》(以下简称《标准》)指出: “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小学科学学科能力的培养趋向于综合能力。”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与传统的书面测验和考试不同的评价方式,比较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将对科学教学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评价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 ?表现性评价及其实施步骤。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步骤如下:、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
(1)教师尝试并找寻表现行为与成果;
(2)选出重要的、可观察或测量的表现标准;
(3)按照行为顺序排列表现标准。、设计表现性任务。
(1)根据学生年龄、思维水平和知识储量选择表现性任务;
(2)设计完成表现性任务的情境。、选定或设计表现性评价工具.小学科学课的核心是探究教学,而探究教学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方法不一样,传统的评价关心的主要是识别和记忆,分辨事实和概念,而不是基础概念的认识和应用,因而它会对科学探究学习造成障碍。而科学探究教学的评价则采取多种形式,以达到了解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哪些模糊不清,哪些被遗漏的目的,同时还能测试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或澄清问题、能否对问题形成科学的猜想和预测、能否设计方案并实施探究、能否利用调查数据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水平等等。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好测评工具,让教师的评价工具具有良好的效果。
通过学习,我认为要让探究教学的评价具有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进行价值标准研究,为评价对象提出一个合适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来说,有些对象的好坏标准比较明确,容易确立,如学校的校风学风,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等等。有些对象的好坏标准有多种取向,不容易确立,如一个地区的整体教学质量,某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因为这些对象的好坏标准往往不唯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对象进行教育评价,就需要化一定的时间先进行价值标准的研究,确立一个符合评价宗旨的价值标准。评价的价值标准一旦确立以后,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实施和检查,形成最后能被大家使用的指标体系。
二、要进行信息收集研究,提出一种既符合评价对象实际,又是评价者可以操作实施的办法。评价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定量信息是指有现成数据可以备查,或者有测量工具可以检测的信息。如学校的固定资产、学生基本情况、学业成绩、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组成等等。收集定量信息的关键是测量工具的制定,要客观、正确。定性信息是指用文字、以及现代音像技术等手段记录的信息。教育中的许多事物无法用数据表示,因此教育评价中定性信息的收集是必须的。收集定性信息的主要办法是资料查询、座谈、随访、现场考察、实录等等,定性信息的结果可以是原始记录,也可以转化成评定量表和等级。
三、进行价值判断方法研究,提出一种符合评价目的,能作出有意义的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办法。最好的评价结果不一定都要量化。量化的最大优点是用于比较。假如评价的目的不是进行相互比较的话,一般不要用量化的结果,多用定性的结果更能给评价对象有价值的反馈。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认为,一堂上得好不好,主要是看教学的效果如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它是一门以探究性为主要环节的课堂教学的学科。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探究,根据反复实验的数据或实验的结果经过分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灌输”,学生是不回感兴趣的,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就不想学了,所以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利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这样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创设的特定情景中进行活动,(比如:观看“地球与宇宙”的科教片段,或有关“地球与宇宙”的图片以及数据资料等。)让学生进入情景,对有结构的材料充分感知,在头脑中引起认知和情感上的兴奋,对原来可能不感兴趣的主题感兴趣,产生探究的好奇心,进而提出科学问题
2、在“地球与宇宙”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让学生在互连网上自己主动去获取“地球与宇宙”的信息资料,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体验网上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3、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画面和视频等手段,产生强烈吸引学生的影像,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利用网络媒体来创设特定的情景,如:播放一些有关地震或火山爆发的片段和图片等,吸引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影像和Intemet网络,进行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有效结合,创设一种基于网络学习的共同体,由学生自己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研究、整理、应用,使学生在共享性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曾经出现过的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对人类造成的破坏和灾难。
5、培养合作精神。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里进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竞争意识,也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和别人相处和分享研究的成果。
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必须开放教学的空间,开展开放式的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研究、整理、应用,学生初步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物质世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还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策略,下面就我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策略一:课堂探究活动开放化
物质世界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较多,教材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在了解学生现有的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过程设计重新调整,从教材内容中引导式探究上升到自主式探究水平。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给学生充分探究时间,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发现、体验出更多观察现象。例如我在上我上《有趣的磁铁》这一课时,对于本课的重点“磁铁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进而解决问题。学生们有的把凳子拿到桌子上,上面放钉子、铁环,把磁铁放在凳子的底部,进行磁铁会走路的游戏„„我索性给他们足够玩的时间,通过后来的教学,我惊讶的发现,他们发现的正是这节课的重点。策略二:课堂探究活动趣味化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针对教材本身特点和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自己设计的一个实验:取一只装满水的烧杯,让学生猜测在这只装满水的烧杯里可以放多少枚大头针,水才会溢出来?有的说1枚,有的说2枚,有的说10枚,20枚、30枚,实验后却放了130多枚,学生觉得我在变魔术,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策略三:课堂探究活动生活化
科学探究只有真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选择的活动越接近真实生活,越能使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生感到有用的东西,学习起来才会感兴趣。因此,基于科学探究的拓展性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的需要相关联,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展现与当代社会有密切关系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策略四:创设真实情境引发探究“问题”
良好的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生动而又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我在上《热胀冷缩》这一课的时候,由于缺少仪器,我请每位学生自带一瓶爽歪歪果奶饮料用于实验。插入吸管后,由于毛细现象,吸管里出现了一小截液柱。当学生把果奶浸入热水后,马上就有学生喊起来:“下降了”,“下降了!”这一现象出乎意外。浸入热水后的吸管的液柱怎么不升反而下降了呢?我让同学们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刚才降下去的液柱缓缓上升了。我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刚才实验中的意外。通过分析,学生知道了。原来,当果奶刚浸入热水时,外层的塑料瓶首先受热胀大而增加瓶的容积,所以液柱下降;等过一会儿,瓶内的果奶也受热膨胀,液柱才有上升。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策略五:小组合作,引导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小组合作既可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密度,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互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生命世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科学教学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学生不善于倾听,探究活动只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本人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谈谈在科学课堂中追求有效教学的几点作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盐到哪里去了》可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
如何提高教师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设计”通常又称为“备课”,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蓝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尽量与教材编辑者思维同步,备课不能照抄照搬,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注重教材知识的逻辑系统,应考虑学校的教学要突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总之,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在40分 钟内上好课,而上好课的前提就是要备好课。因此 如何促使备课达 到实效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案设计要讲求实效
教案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可观的了解班级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整体状况,如学生的语言组织是非具有科学性;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程度;学生当前学习中最主要共同性的障碍是什么;学生解决问题方案设计是非科学等.还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这样,备课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教案设计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可以操作的。2.教案设计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最优化。
二、教案设计要有各自的特色: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由于每位教师各有所长,能力大小不尽相同,在某一个教学阶段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追求各自的特色,不搞一刀切。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教学环节指导入,设问,变式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同时兼顾教学做到点、面结合,体现一课一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教案设计的几点方案: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教师设计一节具体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多一些安排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快乐。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备课中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符合学生任知规律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要创设情景,给合学生生活案例及生活经验,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的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4、运用法。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在教案设计时,教学应根据不同年龄和异步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
四、增强创新意识 拓宽备课的思路
教案设计是教学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教案设计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标准》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1、备全体学生;
2、备学生的基础;
3、备学生的能力;4.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备情绪。教案设计应百花齐放,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不断创新,追求实效,追求质量卓越。
总之,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博采众家之智慧融为一体的结晶。
第二篇: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评价必须适应和促进这种学习模式的形成。运用测评工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 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测评工具,想方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评价,并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
一、结合实际,设计出个性化的测评工具。
评价表的设计要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全面评价学生。评价标准要根据多元智慧理论,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使评价体现学生发展 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评价要侧重改进与激励,学会赞扬学生。
《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学生的错误,在特定环境下,赞扬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某种角度讲,孩子怕的不是训斥和抱怨,而是赏识和感动。
三、评价内容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入学生心灵。
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范畴。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的范围广、机会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随时可以进行问答和检查,教师可能随进根据课堂出现的情况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教学中,我们应重点研究哪些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应该怎样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正确、合理地使用测评工具对教学起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评价更要融入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并将语文学科的三维目标整合在评价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办展示台,建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教师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以合理的评价期望学生时,学生就会没有自卑,没有失望,学生心灵的天空也会更明朗,心理自我教育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学习也 会更加充满希望。
第三篇: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研究
姜村中心完小金瑜
近几年来,作文教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通过研究交流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了解自己,改进写作方法。
评价可以为创设更好的教学服务,即通过教学评价推动写作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二、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小学生书面写作水平。
广泛阅读,迁移运用。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中就道破了阅读对写作的作用。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环节;其次是课外练笔,除了每天的日记我还要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同题材进行练写;最后是经验交流,相互促进。
三、增强学生写作成就感。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
综上所述,我把这些方法用于教学活动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从无话可写都慢慢能写出较好的作文,特别是差生也敢于写作,这都是学生们写作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
第四篇:运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被知识内容充斥,知识中心、教师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而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现代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的过程,才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自主地建立起知识的认知结构,实现主动发展。可以说,教师主导课堂与学生的主动发展之间形成一种矛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以化学实验为根本,形成反映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促进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条件。
但化学实验中常存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有机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等,都难以靠传统的教具完美地展示其运动内容。同时,在化学实验中还存在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传统教学很难完成将其真实反映的重任。实验虽然重要,但教师在实验的难操作性面前不免打起退堂鼓。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通常以期中、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这种传统评价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形成性发展,不能很好地、动态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即时的帮助。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即时的刺激与强化无疑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总结性评价的功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能力的测评,极易使学生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既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媒体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在每节化学课教学的起始阶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记忆,并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促使学生将新的化学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新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这样就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自我认知结构的“顺应”,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如前文所述,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带来的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把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模拟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可以把一些难于用传统教具展示的,微观的、抽象的、危险的化学过程虚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比如,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原电池反应等实验可以以动画形式模拟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与计算机的直接交互,进行实际模拟化学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建立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是内在动力的激发,可以较好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机制。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时间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不可能有充分的、尽可能多的交流。而交互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有效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交互,可以有效地突破认知上的冲突,建立起自我的认知结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种交互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中交互不足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同一化学主题不同观点的分析综合机会,这样就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师生、生生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可以点燃自己思维的火花,实现自我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其认知能力。由于信息技术地融入,这种交互更加便捷,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沟通;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交互,这种相得益彰的补充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发展学习者的情感。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五篇: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
-义马市第二初级中学中干培训
[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中层干部远程跨区研修笔记体会]
义马市第二初级中学------毛长明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所以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因学定教,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前概念、认知方式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的教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动机和愿望,因学定教,因学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义马市第二初级中学------毛长明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他对学习内容的前期了解,要有效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新课程要求“从讲课到教学”,从教师的单项传授到师生的双向互动。分解难点。师生互动,课堂一半是老师的一半是学生的。动的基础,所讲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因学定教、因学施教”,让老师的教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所以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前概念、认知方式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的教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的动机和愿望,因学定教,因学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每个老师都进行过学情分析,如谈话、提问、测试、问卷调查、查阅学生档案、向前任教师了解情况以及家访等,只不过以前可能没有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始终看着学生,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以及交流问答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问和困惑,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领学生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更深的或新的认识,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课堂交流问答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回答是否有依据,语言是否规范等。
我们常说,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职责之重,让我们丝毫不敢怠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学校、家长以及教师自己关注的话题,教学中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查与评定等各个基本环节,都离不开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性的前提就是要仔细客观地分析学情,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我们要引导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就必须先知道,他现在到底在哪里。”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反映,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总结提炼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师生沟通中
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等。当然,在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过于自以为是,粗心大意:表现在语文英语默写不当回事,但基础又容易丢分,数学计算总是不能踏实完成导致失分。还有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三天两头不交作业,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独立完成有困难,有些是因为丢三落四等。还有的学生虽然十分用功,但是成绩依然平平,可能是因为其阅读能力较弱,表现在语文和英语阅读十分严重,数学应用题和几何题等不能理解题意等。了解学生,摸清现状是教学的源头和关键所在,只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观察了解学生的现状之后,就要结合教学实际,寻找方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备课过程中,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未知的知识、想知的知识,可以采用课前质疑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存疑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存疑,优化备课质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策略选择和教与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应该说,无论是传统课程所强调的因材施教,还是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都对学情分析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教师对如何进行学情分析感到比较迷茫,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学情
分析简单化,将学情分析看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班级均分在年级排名定等级,以学生个体分数在班级的排名将学生分层次;二是分析经验化,进行学情分析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界定教学重难点。所以要做到:
1.注重学情分析的全面性
要注重全面性的发展,就要注意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接受水平、学习能力及思维规律等。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操作也有利于学情分析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新课程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维度,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关注学情分析的过程性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要注重三个分析:预测分析、实时分析和反思分析。首先,对学生进行“可能”的预测分析。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在预测分析结束后,下一个步骤便是对学生行为进行实时分析。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
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在经历了上述两个阶段后,最后要做的是对学生状况的反思分析。经历过课堂教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会更加准确,对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格的认识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将这些感受与思考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和记录,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也有利于及时补救教学中的不足。另外,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强调学情分析的多样性
对学情分析除了注重其全面性和过程性,不可或缺地还需要研究其多样性。在强调其多样性时,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立足调查研究开展学情分析。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等与学生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关系。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现实中的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一个学生的基本学习背景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然后应主动深入家庭和社区,实地考察和收集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信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研究。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学情分析。学生在面对不同教学内容时,所具有的学习经验、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也不相同。依据教学内容的学情分析,一方面应注重联系,不仅要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新知学习的意义,而且要考察新知学习对后续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应突出对比,仔细地比较新知学习与先前知识的学习在内容上、方法上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方面所欠缺的是什么。
三是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这是进行学情分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既可以更清晰地探明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使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基于学生问题开展学情分析,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利用预习提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编制预习提纲并在新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围绕提纲进行预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提炼,这些源自学生的问题正是教师备课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学情分析,更要在行为上为提高学情分析的质量而付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