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
首先,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刺激物的特点和主体状态既可以引起个体注意力的分散,也能激发好奇心,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的出现,同时紧紧把握住那些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注意的因素,有效地搞好教学活动。
然后,为进一步搞好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减少分心因素的干扰;2,合理的运用板书,教具进行教学;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4,教师应注重自身语言艺术和表情,提高自身教学感染力。
第二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2.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②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③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④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5.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想象力如何培养
1.临摹仿效 2.丰富的知识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参加创造活动 5.培养正确幻想
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教育。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视早期教育
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促进能力发展。
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动作的认知阶段 动作的联系阶段
动作的完善阶段
(一)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因素
1.个性 2.智力 3.知识经验与理论
(二)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因素
1.讲解与示范 2.练习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原型定向
2.原型定向的含义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3.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4.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原型定向的作用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含义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及时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变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作口头报告.促使智慧活动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3.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4.原型操作的作用
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含义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3.原型内化包括的三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4.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本着指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以下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T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热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第三篇: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上,教师最讨厌坐不住或者不时东摸西搞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仍不见起色,真有恨铁不成钢之叹息。那么,真的是“不可救药”、“没有办法”了吗?其实,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注意的两种类型;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完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会分散,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相反,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完成,也会感到难于持久,因为长时间的紧张的意志努力,注意容易分散。各种年龄的人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 能够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是学习、工作高效率的保证,是具有良好注意稳定性品质的表现。但实际上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据研究证实,不同年龄的人,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5---7岁和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15分钟;7---10岁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左右。观察和实验都表明,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体,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的现象。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砖头朝向他。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有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可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他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和理解教材,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把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有意注意。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无意注意或只有有意注意参与。因为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2.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学生很难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为用,因为只靠有意注意而没有直接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是很吃力的,是难以持久的。同时任何工作和学习都有它比较枯燥和单调的一面,而且常常有别的事物在干扰我们的注意,所以只靠无意注意也是难以持久的。
第四篇:《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
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西充县双凤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主研 李昭焰 冯静红 贾秋萍 任 丽 陈春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即所谓的上课不专心,这是在小学生课堂上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导致教师上课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分析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注意力存在的问题有如下种种表现。
1、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表现为:活泼好动、坐不住、安静不下来。比如许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忙”,一会玩橡皮,一会削铅笔,一会看看窗外的小鸟和天空,要不就去招惹周围的同学,一刻也不清闲。课堂上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分神。在家做作业时,一会上厕所,一会看看那里、看看这里,一会拉拉衣服,一会玩笔等等,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有的孩子坐住了,你仔细观察原来在打瞌睡。
2、学生注意力的紧张性欠缺。表现为:心不在焉、老走神。尤其是思考问题、较安静时,他们往往会想入非非,心神不定。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削弱注意的紧张性。例如,学生前一晚睡眠不好,虽然责任感迫使他专心听讲,但这时他的思维不灵活了,疏漏了老师的一些讲课内容,说明这个学生的注意力紧张性减弱了。
3、注意力的分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个同学同时从事的两种活动都需要认真思考,也就是说,做数学作业需要专心思考,跟读英语单词也需要认真听记,这两项活动对于一个同学来说都是生疏的。因此,老师批评他“一心二用,什么也干不好”是对的。事实上,英语单词他虽然在跟读,可没听仔细,没听全,作业虽然做了,可质量也不会高。
4、学生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表现为:有些学生学习专心致志,从不受任何干扰。然而有些学生常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有的上课看似认真,实际上心已飞出教室。以致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他才如梦初醒;有的学生做作业、看书总是静不下心来;还有的学生做功课时,总要弄一些“玩”的小插曲,作业漫不经心,边做边玩,结果作业时间长,差错不少。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所谓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例如,学生上课听讲,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指向教师的讲课内容,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听课活动上,同时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并且对妨碍听课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才能对教师的讲课有清晰、完善的反映。注意包括有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注意力包括五大品质: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紧张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保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当人对某一事物高度注意时,他就对这一事物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更深刻,记忆更持久。”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指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目不见,雷鼓在侧耳不闻。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儿童的意识里事先没有一些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那么你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控制他的注意力。”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指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由此可见: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和智慧的门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固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研究其成因及矫治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更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尤其对正处于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不能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我们需要探讨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并研究、探寻、实践相应的培养策略。
二、小学生注意力问题的理论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注意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品质: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我们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
1、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不够。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指在同一时间里能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它是学生学习速度的保证。注意范围越广,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不丢、不拉、观察与理解更为全面。所谓一目十行就是只注意的广度大。平时聪明伶俐,但在作业、考试时容易做错、遗漏、理解有误,造成学习成绩不高,常被家长认为是粗心大意。其实不然,这主要是注意范围不够造成的。
2、注意的紧张性缺乏。注意力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更多集中程度,是注意强度特征。人在紧张注意的情况下会沉浸他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发生的事情。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都能引起一个人高度紧张的注意,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削弱注意的紧张性。很多学生对学习问题的专注力不够,容易分心,就是注意的紧张性缺乏的表现。
3、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它是注意力最重要的品质,学生诸如眼望东、口说西,小动作多等不良行为,都是注意稳定性不够造成的。加强注意的稳定性训练,可以让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4、不懂得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力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一心是否能够二用,是与所从事的活动性质和从事活动的人具备的条件有关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一心二用,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一心二用呢?弄清了这个问题,就能对他们的争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论。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人注意力的分配能力极强。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应用的注意分配现象是:听、写、想。注意分配能力弱的儿童、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听、想、写的过程。读、写能力较差,表现为情绪急噪、手忙脚乱等现象。
5、不善于注意的及时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 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注意的转移性强的学生,从精神到行为,都可以很快地从一种目的进入另一种目的;注意主动转移性弱的学生,就因不能及时转移注意而导致从精神到行为总是慢“半拍”。做作业慢,边做边玩,让家长不停的督促,10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他能磨1个小时,总是被其他无关的事分心,或者是注意的中心转移不到作业上来。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上一个问题没听懂,就无法关注其他内容;上课半天了,还在想着课间的事,多被斥责为贪玩。
孩子不能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的做一件事,课堂上东张西望说话走神儿小动作多,做作业磨蹭拖沓错误多效率低下,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无法安静爱插话,凡此种种,均是注意力缺损之罪过.注意力缺损是一种心理行为缺陷,不是儿童主观能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此缺陷的孩子任凭你批评,斥责甚至打骂却屡教不改依。
我们分析认为,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品质缺陷形成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1、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刺激物”,如教学内容、教师语言、教具及其使用、学习环境、教师板书、学习方式等等这些刺激物没有很好或有效的引发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学生的内部状态,如学习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已有知识经验等等,导致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3、教学中忽视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如对学习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不够,学习活动的组织缺少合理性,教学过程中忽视激发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没有培养学生抗干扰与分心的注意力等。
4、教师缺乏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并保持有意后注意发生的条件与各注意间的转换。
三、运用注意规律的课堂实践操作策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挨近的神经机体的状况,通过他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心灵的门户打开,不管他讲授何等丰富的内容,采取何等优良的教学方法,结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始终,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注意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真探寻和实践注意规律的运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的策略
所谓“无意注意”是指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没有预期目的,是人们不由自主的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年龄小,情绪易兴奋,而小学生情绪一激动,注意力就会偏离教学轨道而影响教学质量,这时候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学生的无意注意。
1、直观形象化策略
直观形象化教学即利用教具、多媒体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并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学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自己会学、愿学和乐学。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件或一些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一文中“晶莹剔透”这个词语时,我出示了一幅图画,上面是放大的一片草叶上的一颗清澈的露珠,我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露珠,学生立即说出了“清澈”“透明”“闪光”等字眼,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理解了这个词语。类似的词还有“树木葱茏”“春光明媚”等。
2、教学语言调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对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讲课时要注意语音、语调应有抑扬顿挫的变化,需避免平淡、呆板;其次,教师讲话时音量要保持适中,过强的声音容易造成学生听觉的疲劳,过弱则无法使所有学生听到;再次,对重点的内容要在音量、音调上予以突出,并给与必要的重复;最后,讲课时应伴以适当的手势、表情,避免单调枯燥的讲述。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课堂调控用语,并通过反复操练,慢慢形成条件反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以唤起学生注意。小学生本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到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周围同学交头接耳说些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来自教室外的噪音;抽屉里的一张小纸条或者美术课、科学动手课等科目留下的学习用品以及桌面上的学具;新奇的铅笔盒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排除无关的干扰。
如:让学生课前准备时桌面只需课本和文具,其他一律放进书桌里。而在上课时当有学生讲小话、交头接耳说些与课堂无关的话时,可以采用降低声音的方法,先停下不讲课,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专注地看他一眼,以此来引起他的警觉,暗示他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3、教学形式多样化策略
多样化的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保持对教学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角色扮演、动手实验、集体讨论、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喜欢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的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或应付了事。而在他做令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对小学生来说,游戏是小学生很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孩子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在游戏中还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求知。
例如:音乐课时,拍手或弹指的节奏,教师做,学生学。每隔15-20秒变换节奏,以让他们紧跟你的变化。对于包括小学高年级在内的所有年级,可以让他们做“交叉爬行”,让学生都站起来,排队向前进,高抬左膝,伸出右手摸左膝,然后交换,持续一分多钟,也可以有很多交换,在每次摸膝动作之前让小朋友在头顶上拍手等。
例如、在一年级的“识字4”和二年级的阅读课文《画风》这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都采用了富有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识字。具体方法有:
如、图示法。即发挥课本插图、教学挂图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和感爱这个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如在“画风”一文中教师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让孩子们通过图片将实物与篆文、楷书对比,通过观察发现汉字与实物是一脉相通的。引导学生将实物与汉字联系起来,提高识字的效率。
如、提问法。“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导向性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识字4“的教学中,教师出示“蜻、蚂”两个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这样回答,我发现“蜻、蚂”它们右边字的读音和这个字读音相同。教师随机指导到“你真会发现问题,这种一边表形,一边表意的字叫形声字,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在不经意中孩子掌握了新的识字方法。
如、为汉字做加减法。学了加减法后,根据合体字的构成,教师让孩子们做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得出要学的生字。这让孩子们很兴奋。如“虫加义是什么?”、“虫加引是什么?”、“代加衣是什么?”。
如.创造记字。让孩子们自己来动脑、动口、动手想办法识字。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了许多新内容。例如“运”孩子们自编的字谜是“云在天上走”。又如“网”字,先让孩子观察球拍的网子,再喊学生画一画网状物,最后写出“网”字对比记忆。孩子在这种有趣生动的识字形式中,识字的效率高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也得到了开发。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的策略
上课仅靠无意注意是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用一定的意志努力去注意,这种注意叫做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则是有预期目的,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服从与当前目地任务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发展形式。
1、问题引导调控策略
“问题引导”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识上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例如:在上“圆的认识”-课时,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力,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们齐答:“圆形的。”
“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师问。
这个问题真够新鲜的,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互相议论着,争辩着:“老师,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那就有可能走不快。”“车轮不是圆形的,是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就会走起来上下颠簸不停的,车子就会走不稳的。”
师问:“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的很稳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
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实际的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有的拿起小车轮(提前准备好的)左右观察,用尺子和手比划着、思考着,有的拿着绳或尺子量起来,有的则在翻课本,企图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思,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为了在一瞬间准确地了解信息,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作出判断。因此,在新课开始时,不失时机地运用质疑,可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并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2、竞争激励导引策略
教学竞争激励机制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激发鼓励学生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竞争激励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一般都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很容易激动,特别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觉得反正没轮到自己回答,就开始做小动作,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样会影响听的效果,而良好的听的习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入竞争机制,以唤起学生注意.在课堂上,搞纪律竞赛.我把全班分成四大组,哪一组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就加分,但如果纪律不好就要扣分.下课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加以总结,奖励好的一组.学生为其集体荣誉必然会增强自控能力,并自觉监督提醒同组同学,遵守纪律,学生也必然会集中注意力听,用心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为本组争取更多的加分机会.
因此,这种竞赛表面上是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实际上是全班同学在参与,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及时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中采用星卡激励法。星卡激励能将某个方面或者某个时段的激励,以卡片张贴的形式记录下来,公布于众,做长时间的保留,达到将激励延长、扩大、深入的效果。鼓励学生不断进取,不间断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
星卡的设计可分为红星卡、绿星卡、黄星卡三类。红卡代表最高荣誉,绿星卡代表进步,黄星卡代表警高。星卡可以通过努力换色。代表进步的绿星卡获得五次可以换成代表最高荣誉的红星卡。红星卡获得三次可以得到教师发给学生的奖品。黄星卡获得三次,该生要主动到组长处接受学习任务的督促与检查。
为了避免星卡发放混乱,应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关的量规评价细则,并由课代表及时作好登记。具体发卡量规细则如下:
①、课堂表现
近一周来,课前准备充分,上课认真,发言积极,合作能力特别强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的可颁发绿星卡1张。②作业表现
近一周来,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清楚工整,质量较高,可颁发绿星卡1张。③课外表现
近一周来,经常阅读课外书,周记写作获得优秀评价的,可颁发绿星卡1张。
星卡要以当众发放的形式发给学生,并让其自动走到教室的张贴栏位置,将所获得的星卡贴在自己姓名栏下,全班要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平常要多激励学生得绿星卡,激励他们将绿星卡换成象征最高荣誉的红星卡。黄星卡要慎发,尽量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单独交流学习态度和方法,鼓励组员热情帮助其进步。对于主动帮助同学,效果明显的学生也可发放绿星卡表示激励。
又如“棒棒糖”激励法。“棒棒糖”激励是实物激励法。这种激励方法属于将精神激励转化为物质激励。而物质激励的“棒棒糖”其实是精神激励的具化形式。将抽象的精神激励化为可触可感可品尝可分享的形式,其效果更实在。
奖品是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在颁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激励方法运用得当,争取让其达到最大效果的激励目的。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①、神秘礼物
事先告诉学生本学期表现优秀的课代表、组长、组员均会得到老师的礼物,但不告诉他们具体是什么。保持一定神秘性,让学生心存悬念和憧憬,努力坚持好一学期的努力过程。学生会满怀期待地努力着,渴望在期末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教师要准备好符合学生心愿,又具有特别意义的小礼物。比如一张歌碟、一张自制卡片、一个手工物品、一个棒棒糖等之类的。既能达到激励的目的,又能给学生一份惊喜,还得具有特别的意义。
② 祝福相送
颁发礼物的方式不能过于传统,可以采用后进生向优秀生一对一颁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异性互相颁发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竞争班级或者竞争小组互相颁发的方式„„但无论怎么颁发,都应该在送达获奖者手里的时候表达自己的祝贺和心愿,获奖者要发表简短的获奖感言。
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成功的快乐传递,将成功的心得体会交流,激励更多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进取。
③ 分享幸福
幸福是需要分享的,获奖者可以将快乐传递,幸福分享。比如将自己获得的小卡片上祝福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将自己手中的棒棒糖换成几块小方糖,让身边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品尝甜蜜„„在传递和分享奖品的过程中,不仅大面积激励了学生团体,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3、创设情景吸引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材料,不同的教授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创设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和充满知识美的享受。让学生长时保持有意注意的同时而不感疲惫。
刚上课时老师不直接进行上课,而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情境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课始,我利用媒体演示“笑笑当家”的故事:妈妈生病了,笑笑当家。她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 药店给妈妈买药,付钱;然后乘公共汽车回家,当然,在这个环节中,笑笑也付了钱;最后回到家,把剩下的零钱放进了储钱罐。“笑笑”是新课程下所有小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形象,我把日常生活中买食品、买药、乘车等经常用钱的事情用一定的故事情节串连起来,并且把“笑笑”作为主角制作成课件,一上课就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我提问:“看完刚才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要用人民币”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纷纷抢答:“买东西要花钱。”“乘公共汽车要花钱。”“要懂得关心妈妈,妈妈生病了,要给妈妈买药。”“不能乱花钱,要把零用钱存起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及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呀,生活中用钱的地方可真多呀!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吗?”由于课始我积极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已经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到了,该情景教学积极调动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因此,学生兴奋、积极地交流着„„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烈。
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出示课件:在小小玻璃店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丽丽和方方去请小熊店长给自己心爱的相框加上玻璃,便于保存。于是小熊店长为两个长宽分别为6分米和2分米、3分米和4分米的长方形相框安装了玻璃。安装好了,店长让他们付同样的钱,可两人认为:两块大小不一样的玻璃收同样的钱不合理,属于乱收费。店长却说两块玻璃大小一样。于是双方之间争执起来。最后,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来评评理。这下轮到同学之间互相争执了。我说:“其实小熊店长说的是对的,为什么大小一样呢?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就全明白了。”于是,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整堂课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学习效率非常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面积教学蕴涵在生动的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这样设置悬念,一方面使学生体验了学习面积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间接兴趣策略
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为了引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教师在一门课开始时应阐明本课的学习意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确认识到本课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从而积极调动他们对随后教学的有意注意。
学习兴趣形成过程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善于把间接学习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就会把学习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极大乐趣。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的方针,结合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在课堂上采用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好奇心的授课方式,持续激发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的方式有:
(1)、以情激趣
以情激趣。是以激情为铺垫,引趣入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学中的情要系于教材,系于教学目的,系于学生心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将文情、师情、同学情融为一体,按照课文内容要求倾注进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2)、以奇激趣
以奇激趣。巧妙设计启发式问题,或运用电视投影仪等教学媒介,使平淡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兴趣。
(3)、以疑激趣
以疑激趣。即运用设疑、持疑、释疑的教学艺术手段引起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满脑子都充满了对知识、世界的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个特点,有意设疑,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解疑冲动,然后再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剖析,逐渐解除疑惑。以疑激趣的教学法,不仅能持续刺激学生的好 奇心,不断强化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以新激趣
以新激趣。以新鲜的富有启发性的事理或故事替代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和单调的讲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以新为主线,在形式上、讲课上、表达上、动作上甚至声调上避免墨守陈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这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紧张地运转,让枯燥无味,硬涩难懂的知识,轻松进入到学生们求知的思维中。
(5)、以趣激趣
以趣激趣。运用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趣味化的故事和事例激发学习兴趣。以趣激趣的方式,要求教师配合学习内容选择的讲课材料要幽默,富有趣味,起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小学生阅历不多,思维严谨程度不够的特点,选材要限定在学生能懂能理解的范围,最好能选用他们生活、学习、游戏中的事例和现象作为材料。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乐趣,并通过有趣的学习获得课本和课本以外的社会、科技等方面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间接兴趣。
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又比如在进行书法课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老师的书法作品或者古代历代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认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魅力,同时还让学生意识到优美的书法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无所不在:书法展厅、黑板报、宣传标语、商店招牌........使学生体会学习书法的使用价值。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的策略
有意后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注意状态。当学生进入有意后注意,学习变不再是压力和束缚,而是成了一种享受。在现实生活中,单一运用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来完成任务是不存在的。随意注意时间过长,会引起大脑疲劳,而每项工作,都会遇到困难,同样也不能单靠不随意注意来完成每项工作,二者必须交替使用。
1、引发直接兴趣策略
培养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源动力。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唤起并组织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寓教于趣,趣于教中。
(1)、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引起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的力量。
(2)、通过游戏性活动增强兴趣。
游戏是活跃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的兴奋剂。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要把"找朋友"、"送信"、"夺红旗"等游戏活动引进课堂,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开展饶有兴味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进一步学习掌握数学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主动,玩得开心。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喜欢数学。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发展兴趣。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学生在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上,一般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像,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5)、通过上好每堂课保持兴趣。
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 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课。这样,才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另外,"给学生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和个人荣誉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
2、培养学习技能策略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现代的师生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主体”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内因;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去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真心倾听学生说,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是对知识的好奇和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是有目的的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需要”在情绪上的表现是兴趣,而兴趣则表现在学生不断探索客观规律的自我要求。我认为,培养持久学习兴趣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以教材本身的丰富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不断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②、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问、质疑、释疑、不停顿的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和集中。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进行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认为?你的看法?还有不同的 想法吗?等”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改革评价手段。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该采用口试、竞赛、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方法。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创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赞扬学生的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④、对学生的训练要严格,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按质,保量完成。⑤、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新”字,努力采取多样化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例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演讲辩论等等。
(2)、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所剩下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教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3)、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实现多元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只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生存。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利用多种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社会之间、课堂与课外之间的多元互动。
如,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电视、录像、图片、课件、网络等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感和动感,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培养面对众多信息,准确判定、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4)、在重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决不可忽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 针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少教师忽视了教师自身“教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空间过多的还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无从适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大量时间被浪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教的主体地位”,19 我认为,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内容而定,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上有较大难度的知识,该讲的一定要讲,并且要讲透彻;教师应注重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对于知识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师要更清楚地归纳总结。
例如:教学第五册《赵州桥》时,在学完第二自然段后,总结学法:先找出重点词,再围绕这个词语提出几个问题;最后解决这几个问题,即一找、二提、三解决。然后运用学法,自学第三段。当学生找出重点词——美观后,我让学生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总结出示:赵州桥什么地方美观?怎样美观?学生兴趣骤浓,找出相关语句(引起随意注意)。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三种龙,让学生直观感受图案中龙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引起不随意注意),并结合学生表演理解“缠绕、前爪、抵着、回首遥望”的意思。再引导发现写法特点,实施迁移训练。用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造型的桥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欣赏谁能围绕“桥”这个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句式说一段话?由于我在讲课时既借助课件又进行学法迁移。这样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使用,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很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在教学中,仅仅利用无意注意,小学生是不可能系统学好知识的。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学生去记忆,去实践,去运用。要达到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意注意。但反过来说,如果教学中,仅仅利用有意注意,用填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小学生很容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小学生的特点又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地转换两种注意,使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实验进行了总 结。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效。
(一)注意力的培养形成了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一堂课的成效和学生的注意力是分不开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我们所预期的课堂目标就能按时完成。上课就会有的放矢,以有意识、有目的上课代替无意识、无目的上课。所学知识也会牢牢掌握。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注意了学生的注意品质--注意力的培养,因而,我的教学效果一跃居先。过去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两三分钟,现在可以维持十几分钟。过去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转向另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反映很迟钝。现在学生能紧跟老师的讲解了。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直呼音节的能力提高了,一分钟内顺利读完一百七十字的短文,比其他班级多呼四十个音节。识字能力提高了,在听写五十个生字比赛中,我班正确率96%,其它最好一班正确率为92%。理解能力提高了,同一篇课文,我班二十五分钟能完成理解课文、回答问题的任务,而其它班都在三十分钟以上。通过几次观摩课,校领导及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致认为,我班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朗读能力提高了,由原来的一字一顿、添字漏字,变为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识字能力提高了,写生字时,音节和生字的书写更规范、正确了,在听写每课生字词时,正确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6%。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这次第五单元考试及格率达91.3%,优秀率达56.5%。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能提高学习效率。今后在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根据学习规律和有关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注意力的培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堂课的成效和学生的注意力是分不开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了,我们所预期的课堂目标就能按时完成。上课就会有的放矢,以有意识、有目的上课代替无意识、无目的上课。所学知识也会牢牢掌握。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注意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注意力的培养,因而,我的教学效果一跃居先。学生注意力集中了,直呼音节的能力提高了,一分钟内顺利读完一百七十字的短文,比其他班级多呼四十个音节。识字能力提高了,在听写五十个生字比赛中,我班正确率96%,其它最好一班正确率为92%。理解能力提高了,同一篇课文,我班二十五分钟能完成理解课文、回答问题的任务,而其它班都在三十分钟以上。通过几次观摩课,校领导及兄弟学校的教师一致认为,我班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朗读能力提高了,由原来的一字一顿、添字漏字,变为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识字能力提高了,写生字时,音节和生字的书写更规范、正确了,在听写每课生字词时,正确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96%。理解能力提高了,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学生说话能力、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在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这次第五单元考试及格率达91.3%,优秀率达56.5%。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确实能提高学习效率。今后在实践中,我还会不断根据学习规律和有关心理活动规律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注意力的培养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我们运用注意规律对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训练,使他们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他们上课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身到。
案例:在观察中发现我班的学生张明他兴趣广泛。在找他谈心过程中了解到:课 堂中他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如窗外的花草树林,飞鸟而不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回家又有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的习惯。
在上课时他总是向窗外看,看到一点新鲜的事情就跟同桌讲话。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都回答不出来,甚至都不知道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内容。检查他的语文书,上面乱涂乱画较多,而真正的学习内容却记录很少。作业不规范,常常遗漏作业或作业应该做第一题而他却做了第三题,其作业字迹大大小小极为潦草。故他作业重做、订正的次数比其他学生多。
通过老师用关心鼓励的方式,信任期望的态度与他多次交谈,接触,建立师生信任关系,提高他的学习认识,明确目的意义。并鼓励他适当参加一些课外小组活动,并让其担任课代表工作等,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责任感。从而使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从他的语文看,乱涂乱画少了。
2、从他的课堂纪律来看,东张西望,同边上同学讲废话次数减少,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准确率有所提高,且有时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3、从作业情况看,首先字迹较端正,其次重做次数减少了。
4、他的成绩有提高,特别是语文成绩。
(四)注意力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注意力的训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思就会敏捷起来。同样上课,实验前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立即作出反映的只有十几人,占班级20%左右。经老师反复说作出反映的有三四十人,占班级80%左右,而实验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能及时准确作出反映的就有四十几人,占班级90%左右,因此说注意力的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运用注意规律,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的实践研究所产生的效果表明,我们探寻实践的运用注意规律的九个操作策略:直观形象好策略、教学语言调控策略、教 学形式多样化策略、问题导引调控策略、竞争激烈引导策略、创设情境吸引策略、培养间接兴趣策略、引发直接兴趣策略、培养学习技能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这就是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
五、有关问题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师生的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学生注意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课题研究只是在如何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注意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探寻实践总结了九个可行有效的操作策略。但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因学生、因教学内容、因教学条件等的不断变化,适时适宜,灵活机动地操作运用这些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教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主编 李昌宝 曹承勋
第五篇: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院:化生学院
班级:10化学 学号:101001014
姓名:吴志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作出更准确的反应,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条件。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交流合作的,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人的注意是有规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注意的基本规律,就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机制:
(一)过滤器模式
(二)衰减模式。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的规律可知,刺激物的这些特点,既可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上注意分散的消极因素,也可以利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有利于教学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防止不利因素,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环境方面,要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
4、在教学语言方面,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应形象生动、简洁流畅,具有趣味性等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得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不仅取决于特定客体本身的特点,还取决于自觉确定的目的和自觉提出的任务。学习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往往不能单凭兴趣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外,更重要的是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2.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 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3.正确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应严密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必须紧凑。
4.采取方法,制止注意分散。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可以凝视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摇头示意等,为使信号更加奏效,教师也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面走近他,通过及时给予信号,对注意力涣散的学生,予以适时提醒。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问应面向全班,然后指名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应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以激发其听课的积极性。学生不注意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应当加以批评,提醒他们要遵守纪律,指出他们不注意听讲的错误,要求他们遵守教学常规,但应当注意,批评应力求简明扼要,客观,避免唠叨或冤家式的指责,更不能对学生人格进行侮辱,最好在课下进行。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学生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新颖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往往影响着整整一堂课的成败。
2、运用多种手段,引发学生思辨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因而形象的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识记,运用直观教具(录像、录音、幻灯、图片)和典故、幽默、小品、比喻、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创设乐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辨,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安排合理结尾,再激学生兴趣
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后,精妙的结尾能延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教师要设法用一种新的信号刺激,重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头脑再次处于兴奋状态中,譬如提供一条信息,传授一种记忆方法,转换思维方式等。还可在拨疑点题中使学生豁然开朗,做到首尾呼应,一般采用师生问答、绘图列表、作业练习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