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重难点(范文模版)
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Unit1 Welcome back to school!1.能够听说认读boy /girl /student 2.字母a、b、c、d、e及掌握以他们开头的单词 3.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里? 及其回答I’m from……句型掌握。4.自我介绍I’m ……,I’m from…… 5.Happy women’s Day.及其回答 6.掌握人称代词he、she、I
Unit 2 My family 1.who is that man/woman? 2.重点词汇:有关家庭成员的单词 father /dad /mother /sister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ma /grandfanther /grandpa 3.字母f、g、h、i 4.以Is 开头的一般疑问句
-Is she your mother?-Yes, she is.-Is he your father?-No, he isn’t.Unit 3 At the zoo 1.重点词汇:掌握描述动物的形容词(反义词)thin---fat、tall---short、short---long、small---big 2.句型 look at… 及it’s + 形容词 3.It has ……句型 It has a long nose.It has small eyes and big ears.4.了解标志语如exit…
Unit 4 Where is my car? 1.重点词汇:掌握表示交通工具的和学习用品的单词 chair /desk /cap /ball /car /boat /map 2.句型 where is my…? 3.难点:介词 on、in、under…用法 It’s in your desk.4.掌握字母U-Z 5.句型掌握:-Is it in your bag?-Yes, it is./ No, it isn’t.6.了解儿童节的知识
Unit 5 Do you like pears? 1.重点词汇:能够掌握表示水果的单词
pear /apple /orange /banana /watermelon /strawberry /grape 2.句型do you like…? 及其回答 Yes,I do.No,I don’t.3.掌握字母o、p、q、r、s、t
Unit 6 How many? 1.How many句型掌握 How many kites do you see? How many crayons do you have? 2.Can you see…? 句型及其回答 3.let’s….的用法
4.掌握数字11-20及字母j、k、l、m、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 /twenty 5.了解关于复活节的知识 5.熟悉元音字母a e i o u.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并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看懂平面图、地图的方向
3、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实际生活中和平面图中的其他的方向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法则。
2、掌握估算的方法。
3、商的中间、末尾有零的一位数除法。
4、估算的方法。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
2、能正确分析复式统计表中的有关数据
3、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4、正确区分和使用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1时刻。
2、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及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4、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小数的含义的理解。
3、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掌握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2、简单区分排列和组合的异同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点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重、难点及教法点滴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重点
掌握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准确的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能看懂平面图、地图的方向及看懂简单的路线图。难点
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方法
1、根据一个确定的方法找其他三个方向:面南背北,左东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东;面东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东,左南右北。
2、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1)利用指南针辨认。
(2)借助身边事物辨认,只要知道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其余的七个方向便可确认。
3、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先确定要到达的地点所处的方向,再看那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
第二单元: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及除法估算的方法,掌握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笔算除法。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商位置的确定和试商的方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方法
1、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
2、估算方法:想口诀估算。
3、笔算方法:从被除数高位除起,如果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如果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占位。
4、验算方法:(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第三单元:统计
重点 会看两种新的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难点
通过分析统计图获得信息,并根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方法
1、统计图为横向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完全相同,绘图是如果不够整格,可以把一个整格平均分成几份表示。
2、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总数量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
第四单元:年、月、日
重点
记住每个月的天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正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时刻,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难点
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方法
1、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1)根据每年二月份的天数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2)根据全年的天数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2、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1)可以根据钟表推算。(2)可以用终止时刻减去起始时刻。
第五单元: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重点
正确进行口算与估算,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或进位)笔算方法。
难点
正确掌握估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方法
1、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2、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看作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第六单元:面积
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探索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难点 正确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进行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
方法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在数的末尾加两个0,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在数的末尾去掉两个0.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重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方法
1、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2、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加数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3、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减去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与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重点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
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连乘应用题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总数、份数、每份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总数除以份数等于每份数。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重点
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地计算,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第四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
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东、南、西或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方向、描述方向,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P3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
2.会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知道东与西相对,北与南相对,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P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帮助学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能力。
2.学生在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的方法,进一步形成方位感,培养空间观念。
3.在看图、填图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并能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教学内容:P7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认识东、西、南、北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明确这四个方位的命名方法。
2.借助工具,引导学生发现东北与西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依次按顺时针排列,形成一定的方位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其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第四课时
课 题:综合应用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8页例4 教学目标:
1.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渗透由于观测点的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3.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和探求计算规律。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P11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
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首位能被整除)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帮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发展数感。
3.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除法
(二)教学内容: P12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学会一定的解题策略,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几千几百)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P15页例
1、P16页例2
教学目标:
结合动手摆分小棒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顺序和商的定位方法。学会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的一般方法。
2.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的直观、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算理。
第四课时
课 题: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内容:P17页例
3、P18页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及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2.在说理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3.通过笔算的验算,逐步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4.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一位数除三位数除法的计算,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第五课时
课 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3、P24页例
5、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2.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索算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学生追求简洁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在商中间的占位作用。第六课时
课 题: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25页例7 教学目标:
1.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体会、学习如何从丰富的事例中抽象概括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第七课时
课 题: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29页例8、P30页例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体会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第八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33页、P34页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和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4.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单元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及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P36页、P3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二课时
课 题:复式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内容:P39~4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正确地、熟练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填写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P41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口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第二课时
课 题:口算乘法(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教学内容:P42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算法,理解算理。
第三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内容:P46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用竖式中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因数的十位上的数对齐的道理,掌握笔算方法。
2.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四课时
课 题: 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47~48页练习十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笔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第五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内容:P49页例2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探索,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比较中,完善自己的方法。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六课时
课 题: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P50~51页练习十一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熟练掌握乘法竖式计算的顺序和方法。
2.能够应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笔算的正确率。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七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够描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在交流中熟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不同方法,感悟“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八课时
课 题:用连乘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P54~55页练习十二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在现实情境中寻找解决问题条件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题。第九课时
课 题: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53页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能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能够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十课时
课 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P55~57页练习十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策略。
2.体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3.养成良好的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一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58~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和整理,在交流中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充分体会解决问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总结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回顾和反思中建构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难点: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0-61页例1、2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能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63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会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具测量常用物体的面积。
3.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认识面积单位。教学难点:区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第三课时
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P66例
4、P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第四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教学内容:P71页例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正确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第五课时
课 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教学内容:P71页例7 教学目标:
1.能解决简单的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实际问题,感受单位换算的价值。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应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第六课时
课 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P72页例题8 教学目标:
1.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74-75页 教学目标:
1.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能正确解答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难点: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76-77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进一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的观念。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第二课时
课 题:年、月、日 教学内容:P79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平年、闰年的二月以及全年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平年、闰年。
2.进一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教学难点:会判断闰年和平年。第三课时
课 题: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P82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P8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2.在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会计算经过时间,特别是涉及第二天的。
第五课时
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系统地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掌握24时计时法,会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难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课 题:制作活动日历 教学内容: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年、月、日的知识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日历制作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活动日历的制作方案。教学难点:确定每个制作的步骤。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P91-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小数表示价格、长度。第二课时
课 题: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P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2.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感。
3.进一步感受小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96页例
3、P97页例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4.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能过表述思维的过程,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内容:P101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鼓励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路,有序、全面地呈现问题的答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有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二课时
课 题:简单的搭配 教学内容:P102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和结果,体验分类、分步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地搭配,用适当方法表达出搭配的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
课 题:简单的组合 教学内容:P103页例3 教学目标:
1.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内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排列、全面思考的能力。
2.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3.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向学生渗透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课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P106-P107页 教学目标:
1.在综合运用面积、搭配、运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铺草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用意识以及有序思考的习惯。
2.在借助与时间相关的知识解决“设计赛程安排”的活动中,巩固计算时间的方法,体会用表格表达信息的清晰、简洁。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知识之间的关系,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简洁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P108-P114页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引导学生整理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获得良好的数学思想,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通过总复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除法、乘法计算,年、月、日,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八个方向认识得更加熟练、准确,能正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已学过的统计表的特点,并能对统计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对统计表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
教学难点: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第二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二)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一位数除多位数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第三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三)教学内容:面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对面积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形成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四课时
课 题:总复习
(四)教学内容:小数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有关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计算能力。
2.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第五课时
课 题:总复习
(五)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重难点归纳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重难点目标归纳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能动手摆出由4个或5个同样的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立体图形,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推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借助学具、积木等思考不同的摆法。学习难点 结合实际情况动手摆出物体的形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2.培养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习难点 正确解答与因数和倍数有关的问题。
第二课时2.5.3的倍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培养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第三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第二课时真分数假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含义和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与讨论中取得进步。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难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
第三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 约分 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3.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恒等变换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第五课时通分 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难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第六课时分数和小数的转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熟练正确的完成小数化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2.在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难点:感受数学中的美。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同分母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2.通过观察、操作、计算、推导等,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难点: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课时异分母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难点: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第三课时 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迁移,掌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学习,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学习,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难点: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第八单元找次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经历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体验试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天平测次品的方法。难点:用文字和画线的方法找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