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体罚学生违法行为原因分析与对策(刘鸿雁)
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禄劝民族小学:刘鸿雁
摘要:教师体罚学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教师虽明知违法却还要冒犯,有其根本的原因,作为教师,应当加深理解和认识并加以防范,以确保自身依法执教,同时也要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体罚、变相体罚、违法行为、预防对策、依法执教
教师体罚学生是对学生直接的肉体打击,让学生身体上感受到疼痛或难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变相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罚站、罚跑、罚跪、罚面壁、罚体力劳动、罚抄写、威胁、呵斥、讽刺、挖苦、辱骂、刁难等心理攻击,甚至是比直接的身体打击更易伤害学生的体罚,批评也有变相体罚之嫌。通过变相体罚,让学生体会到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或有意违反是要付出代价的,以此来警示学生的所作所为。体罚加上变相体罚,造成了教师对学生不能说不能打不能骂。通过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的惩罚而企图达到教育训练目的的手段,经由制造身体上的痛苦,或经由控制身体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称之为惩罚。
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是可以的,但对学生实施体罚就与国家法律相违背。其中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而这项法律的实施细则也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此外,我国教师法也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即便如此,教师们仍然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与其漠视法律相 关,应该说,体罚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是一种极端愚昧、变态的非正常行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法制意识,切不可做出让人遗憾终生的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依法执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怎样预防教师体罚学生这一违法行为的发生呢?下面就此为题加以讨论。
一、教师产生体罚学生这一违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人们的思想始终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学校内部,教师则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老师于是拥有了教育、惩罚学生的权力。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经验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头悬梁,锥刺股”都是强迫学生学习,教书先生的戒尺是教育学生的法宝,特别是面对调皮学生,似乎是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家长也认为,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过分,许多家长和老师谈及学生的学习,总是说:老师,我家的孩子不听话时可以打的!
(二)、教育评价体系逼迫教师“体罚”。
近年来,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之后,教育评价始终还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运作,唯成绩评价学校,唯分数考核教师,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导致教师为了取得高分,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校、社会、家长、同行的认可,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学习,给学生加压,这样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逆反,发生矛盾,造成了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
(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育手段贫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们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成绩好,班级管理优秀。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事业心强,想把教学质量搞好,但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办法,每当学生违反纪律,情绪便急躁,因而催生体罚学生现象。有些教师则因为在家庭或社会交往中不顺利,饱受生活与交往之气,无处发泄,将学生作了出气筒。特别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地位不高,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心中有怒气,遇事易动气发火,感情用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对不争气的学生,教师便使用强制措施体罚学生。想通过体罚的手段来达到教学和管理的目的。
(四)教师存在心理疾病。
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经济收入不高,对社会逆反心理强烈,往往催生教师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有: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敌对;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躯体表征;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这些心理问题都会造成教师体罚学生,影响教师把学生没当“人”,而视为一个物,一个发泄的工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多数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把体罚学生看作是权威意识,用高压的姿态压制学生,在他们看来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认为教师对学生握有生杀大权;或者是名利心太强,不允许学生有错 3 误。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导致教师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恨之入骨”进而“大打出手”。
教师的心理状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教师的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社会地位、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工作环境、年龄、性格等。有的教师就由于经济基础不好,工资与其他行业或同事相比又低,以至于工作缺乏动力,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而体罚学生;有的教师家庭负担重,上要照顾老、下要照顾小,家庭事务多,觉得比较累,比较烦,上课有学生调皮就相当于火上浇油,所以学生就可能挨揍;有的教师可能职称没有评上,就把火发在学生身上;有的教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工作业绩显著,就对学生管“严”了一点;还有的教师由于年轻气盛,性情暴烈,不了解学生的特点而教育不得法,这也会使体罚学生的发生率增加。
(五)、学生引发的体罚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小皇帝”和“小公主”,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的涌现,城市里也多了“流动的花朵”。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常常造成管理的“盲区”,因此很多学生忘乎所以,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同时,被体罚的学生往往是不听话、调皮、或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言行有时实在太过分,令许多教师感到“教师难当,书难教”。稍不理智,就容易酿成体罚事件。
(六)、教师法制意识淡薄或存在侥幸心理
这类教师认为: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易分散、自制力差,因此易调皮捣蛋,演“新节目”、玩“新花样”,他们对这些调皮学生就 采用“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如对懒惰的学生就用抽懒筋的方法,即用教鞭打手掌;对撒谎的学生就用掌嘴的方法;对上课讲小话的学生就用黑板刷刷嘴巴的方法;对迟到的学生用罚站的方法,将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用逐出课堂等办法,这类教师由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法制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体罚学生的危害。
当然,有一部分教师体罚学生时其理智并没有完全泯灭,法律观念、法制意识尚未完全忘记,只是在内心深处伴随体罚的是一种侥幸心理。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为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账;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有家长的授意,壮了胆。“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不少教师还误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二、教师体罚学生的违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身自由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学生也享有此项权利,教育教学中对违犯纪律学生关禁闭或者放学后长时间留学生补作业、面壁、罚站,以及为了没 5 收玩具而搜身等,它不仅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而且还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更是在某一时间内限制学生的人生自由,这种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二)、侵害学生的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每一个公民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宪法》第38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享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诬告和陷害”,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目的,所实施的一些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如扯头发、打耳光、罚站立、罚劳动等,表面上出于对学生的惩戒,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质上教师已经将自身人格凌驾于学生人格之上,借用“教育者”这一名义进行的违法行为,尽管每一次体罚都触及学生的皮肉,但这种伤害却是心灵上永久的痛楚。
(三)、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健康权是有生命的主体,依法享有的保障其自身肌体生理功能的健康的权力,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采用暴力的方式体罚学生极易造成学生身体器官的损伤,严重者造成终身残疾,如陕西省商州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李某,就因课后与同学们吵闹,被气极败坏的老师打成脑振荡,并拌有听力减退等症状。
(四)、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基本的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学生的受教育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因违犯校规、班规或劳动纪律,被教师逐出教室,罚站或以劳代学等不让学生进入课堂听讲的行为,剥夺了这些学生在教室听课的机会,致使他们不能享有和其他学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其实质就是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此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学生,都违犯了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教师体罚学生违法行为的预防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领导学生认识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其认识和发展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服从于教师的领导;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它不但使学生肉体受到疼痛,严重的直接损伤学生的身体,影响学生机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品德的成熟。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二)、改变现行教育评价体系,避免唯分数论。
教育评价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要一味地用考试分 数来衡量教师和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多一把尺子,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职业真正阳光,让素质教育真正回到校园。教师没有了考试分数和学生升学的压力,我想,就没有那个教师会因为学生不好好学习而实施体罚了。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教师必须具有扎实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技巧。老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以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感情。同时,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严格要求,防微杜渐,既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适时适度,又持之以恒,既重视学习,又注意品德、体质的发展。
(四)、学校领导要重视体罚学生的现象。
要明确认识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要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首先在思想上引起教师的重视,转变落后教育思想,自觉禁止使用体罚。其次,学校领导应严格要求,把禁止教师简单地以体罚对待学生作为一项制度。学校领导要注意确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把教师体罚同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水平相联系。一旦因体罚出现问题,学校领导也应从事实出发,严肃处理,不能一味袒护,并引导教师吸取教训,从而在中小学从根本上避免体罚现象的发生,使中小学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五)、转变角色,树立正确育人观。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在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考核不要一味地以文化科目考试分数为依据,片面地进行应试教育,应把应试教育彻底地转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上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那么,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就不可避免。学习倡导“爱”的教育,转变落后方式。剖析学生的成长轨迹,明白不良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剖析成功教育案例,认识“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剖析,影响教师提高认识,形成观点,从而获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别体罚,杜绝体罚,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诲人不倦。
(六)、学习课堂控制艺术,采用科学教育方法。
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体罚。
(七)、注重教师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 三步曲”。首先要给教师减负,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解放”。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要做到“心肠热”而“头脑冷”,要有热心、信心、恒心。
总之,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如果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的评价体系不改变,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得不到科学有效地转化,9 那么,老师和学生都只会围绕着分数转,而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老师只能是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当学生承受不了时,就会产生逆反行为,当老师教育方法黔驴技穷时,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便会产生,教师的体罚学生违法行为就应运而生。
第二篇:教师体罚学生案例分析
教师体罚学生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件。在本案中,教师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显属不当的行为,应予以改正。由于造成了学生张某的人身伤害,教师苗某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分析如下:
教师的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恰当的行为,同时其行为又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以致构成了在民法上的侵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提倡用科学的方法,例如,情感教育法,即采用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尽量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人,用真情去感化学生们的心灵,而非采用外在的压力迫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志或其思路进行活动。再如老师教育学生可以采用说理的办法,一般认为,学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是由于学生在某件事情上认识还不够,如果他能够很好的认清事情的好坏,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一般是不会逾越雷池的,所以作为老师应尽量说服犯错的学生,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这样的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身心健康塑造在这个阶段显得非常重要,他可以在这个阶段一下子变坏,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变成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本案中,教师的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出现学生违背纪律的时候,他不是尽量去想什么好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仅仅会采用打骂的手段,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确实可能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某些个别的学生可能还是挺管用的,但是这不是当前我们教育活动中所提倡的,甚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的老师一方面表现出自身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体现老师教育水平也不高。因此,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苗某的行为已经违法。教师苗某在学生张某违反学校纪律的情况下,多次打骂,并造成其人身伤害,已经侵犯了张某的生命健康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苗某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对自己受到的伤害有权获得赔偿,那么对于这个赔偿责任到底由谁承担呢?
在本案中,教师是侵权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本案的法院判决中,为什么会没有让教师苗某承担责任,而判决该学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呢?这就是我们民法中所规定的特殊的侵权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也就是说对于法人单位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应该由法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是直接由造成伤害的加害人承担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当然侵权人必须是该法人单位的职工,并且该职工是在执行该法人单位的任务或履行其职责。
在本案中,教师按学校安排从事日常的教学活动,为维护教学管理秩序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体罚而导致伤害发生,这是执行职务的行为,因此对于其造成的损害应该由所在的单位——小学承担对学生张某的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张某把某附属小学列为被告是合适的,而教师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至于对学生的赔偿,依照法律的规定一般只对其造成的直接损害进行赔偿,这些包括对学生治病的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用等直接指出的费用,另外,法院对原告在药店里没有经过主治医生同意自行购买的药费不予支持,这是合适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害人以自己受到伤害为借口滥购药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体来看,该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
【本案启示】
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是违法行为。体罚是我国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项法律都明令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论教师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都不得实施这种手段。对于体罚学生并造成学生伤害的教师,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给予行政、民法、刑事处罚。
第三篇:教师体罚学生案例分析
教师体罚学生案例分析 09级专接本
丁培
【案情】
原告:张某,11岁,原是某市师范附属小学学生。法定代理人:张某,原告之父。被告:某市师范附属小学。
第三人:苗某,某市师范附属小学体育教师。
原告张某原是被告学校学生,第三人苗某曾任原告所在班级体育教师。苗在任教期间,曾因原告违反课堂纪律对其进行过3次体罚(用脚踢及橡皮筋崩脸)。1998年某日上午上体育课时,原告私自到其他年级场地玩耍,苗某追过去用手拽住张的红领巾推搡,并打其一拳。张当时感到胸部发闷,中午回家后全身抽搐。经送该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诊断,被确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治疗效果不佳,又先后去市医院、省康复医院等医院治疗。原告治疗先后共花医药费5655.6元,去外地治疗住宿费146元、交通费39.2元,药品邮资费24元。事后,原告父亲多次要求学校处理未果,原告的代理人向该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交通费、护理费等8038.68元。
该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委托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室鉴定,鉴定结论为:原告在治疗期间用药基本合理,可以去外地治疗,无法认定原告被打前是否有心脏病存在;解除精神刺激因素后,不会出现后遗症等。区人民法院认为,第三人苗某在任课期间先后3次对原告张某进行体罚,致使原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证人证言及法医鉴定结论为证。苗某的行为属职务行为,故全部责任应由学校负责,第三人的责任由学校按有关规定自行处理。被告未能提供原告患有先天性癫痫的证据,其辨称理由不成立。原告在药店及卫生所所购药品未经主治医生准许,不予支持。依照《民法通则》第119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第46条、第47条规定决定如下:
被告赔偿原告医药费5321元,住院营养费150元,伙食补助费120元,护理人员误工工资150元,外出治疗住宿费146元,交通费39.2元,药品邮资24元,总计5950.20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给付。
【案例评析】
这是一起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件。在本案中,教师苗某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显属不当的行为,应予以改正。由于造成了学生张某的人身伤害,教师苗某应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分析如下:
教师的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恰当的行为,同时其行为又造成了对学生张某的伤害,以致构成了在民法上的侵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提倡用科学的方法,例如,情感教育法,即采用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尽量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打动人,用真情去感化学生们的心灵,而非采用外在的压力迫使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志或其思路进行活动。再如老师教育学生可以采用说理的办法,一般认为,学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是由于学生在某件事情上认识还不够,如果他能够很好的认清事情的好坏,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一般是不会逾越雷池的,所以作为老师应尽量说服犯错的学生,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这样的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身心健康塑造在这个阶段显得非常重要,他可以在这个阶段一下子变坏,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变成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在本案中,教师苗某的教育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出现学生违背纪律的时候,他不是尽量去想什么好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仅仅会采用打骂的手段,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确实可能会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某些个别的学生可能还是挺管用的,但是这不是当前我们教育活动中所提倡的,甚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的老师一方面表现出自身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体现老师教育水平也不高。因此,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教师苗某对学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来看,苗某的行为已经违法。教师苗某在学生张某违反学校纪律的情况下,多次对张某打骂,并造成其人身伤害,已经侵犯了张某的生命健康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苗某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张某对自己受到的伤害有权获得赔偿,那么对于这个赔偿责任到底由谁承担呢?
在本案中,教师苗某是侵权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本案的法院判决中,为什么会没有让教师苗某承担责任,而判决该学校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呢?这就是我们民法中所规定的特殊的侵权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也就是说对于法人单位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应该由法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是直接由造成伤害的加害人承担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当然侵权人必须是该法人单位的职工,并且该职工是在执行该法人单位的任务或履行其职责。
在本案中,教师苗某按学校安排从事日常的教学活动,为维护教学管理秩序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体罚而导致伤害发生,这是执行职务的行为,因此对于其造成的损害应该由苗某所在的单位——某附属小学承担对学生张某的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张某把某附属小学列为被告是合适的,而教师苗某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至于对张某的赔偿,依照法律的规定一般只对其造成的直接损害进行赔偿,这些包括对张某治病的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用等直接指出的费用,另外,法院对原告在药店里没有经过主治医生同意自行购买的药费不予支持,这是合适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害人以自己受到伤害为借口滥购药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体来看,该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
【本案启示】
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也是违法行为。体罚是我国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项法律都明令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论教师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都不得实施这种手段。对于体罚学生并造成学生伤害的教师,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给予行政、民法、刑事处罚。案件来源:人民日报
第四篇: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对我们为人之师者提出严格要求:不准体罚学生。但仍有一些老师不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一时冲动体罚学生,而对学生身心造成一定伤害。
在我校去年毕业的九年级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去上年的某天上英语课时,一名女生在课堂上玩弄手机并发出很大声响,老师招呼不听,并与老师发生争吵,老师气愤下把手机扔到地上摔烂了。那女生说手机是别人的,大吵着要老师赔,老师只好打电话叫来班主任,班主任见女生不依不饶,就忍不住踢了女生一脚(女生当时坐着,不小心踢在腰上),当时也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最后班主任和英语老师一人赔了几百元,让女生去买手机,并让女生回家反省反省,以为此事就算完了。结果过了三天,女生的奶奶打电话给班主任说,孩子吐血,要到医院检查,不然就要到上级去告。班主任迫于无奈,只好送到内江第一人民医院做CT检查,是因为女生感冒太久,咳嗽严重导致肺泡咳破而吐血。女生的奶奶却不认这个体检结果,只说是老师把她的肾踢烂了,在医院住了十天,然后才回家静养。为了息事宁人,班主任花了住院费与营养费等共达17000多元。最后找熟人反复说和,才得到学生本人、家长的原谅而没有上告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上报学校,班主任私下处理,后才听说)。
对这一体罚学生事件的分析与反思:
其实,对学生实施体罚是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其中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即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而这项法律的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此外,我国教师法第八条第五款也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在第三十七条第二、三项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等情节严重的行为,将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即便如此,一些教师仍然我行我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与其漠视法律相关,应该说,体罚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是一种极端愚昧、变态的非正常行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法制意识,切不可做出让人遗憾终生的事!因为,体罚存在着极大的不科学性和危害性。从学生方面看:
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这样的事情绝非杜撰: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再也听不到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了;暴怒的老师拧起学生的耳朵,试图将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学生娇嫩的耳垂;因为学生的调皮,教师拂袖而去……所有这些,难道还不够我们惊心吗?教育者为社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废人!
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
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有些学生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最后,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小撒谎的性格。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从教师方面看:体罚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库宁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体罚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从师生关系看:体罚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不但很难形成向师性,反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则不服。这样,实现教育目的也就落空了。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教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进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体罚还影响着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很多家长往往
“授权”教师:“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尽管打”。但教师真的体罚学生时,谁的家长又愿意自己的孩子挨打呢?家长往往谴责老师,有的甚至拉着孩子找到学校或对簿公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那么在中小学体罚现象还比较严重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潜在影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学校内部,教师则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老师于是拥有了教育、惩罚学生的权力。
第二,教师素质差,教育手段贫乏。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事业心强,想把孩子教好,但由于经验不足,缺少办法,见学生违纪,情绪便急躁,因而体罚学生。有些教师则因为在家庭或社会交往中受气,无处发泄,将学生作了出气筒。特别在目前情况下,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较低,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心中有怒气,遇事易动气发火,感情用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对不争气的学生,教师便使用强制措施体罚学生,而这,却常能得到人们的理解。
第三,教师心理问题严重,导致教育行为失控。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有: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敌对;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躯体表征;心理和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异常。这些心理问题都会造成教师体罚学生,影响教师把学生没当“人”,而视为一个物,一个发泄的工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体罚的误区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领导学生认识的地位;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其认识和发展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服从于教师的领导;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取决于其积极主动的认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它不但使学生肉体受到疼痛,严重的直接损伤学生的身体,影响学生机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品德的成熟。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教师必须具有扎实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技巧。老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以体罚学生来发泄自己的感情。同时,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和教育过程中的其它问题。教师对学生既要尊重信任,又要严格要求,防微杜渐,既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既适时适度,又持之以恒,既重视学习,又注意品德、体质的发展。
第三,学校领导要重视体罚学生的现象,要明确认识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它不但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不但是肉体的,也是精神的;不但是现时的,也是未来的。学校领导要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首先在思想上引起教师的重视,转变落后教育思想,自觉禁止使用体罚。其次,学校领导应严格要求,把禁止教师简单地以体罚对待学生作为一项制度。学校领导要注意确立良好的舆论导向,把教师体罚同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水平相联系。一旦因体罚出现问题,学校领导也应从事实出发,严肃处理,不能一味袒护,并引导教师吸取教训,从而在中小学从根本上避免体罚现象的发生,使中小学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第四,树立正确育人观,促“角色转变”。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转变落后思想。在现时期,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实行体罚,危害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体,更重要的是它必然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可见那种企图靠体罚学生身体取得暂时教育效果的做法是无效的、错误的。学习倡导“爱”的教育,转变落后方式。剖析学生的成长轨迹,明白不良惩罚并不能唤醒学生,只能让学生在迷途中越去越远;剖析成功教育案例,认识“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剖析,影响教师提高认识,形成观点,从而获得他律到自律的效果,告别体罚,杜绝体罚,自觉用“爱心”来教育学生,诲人不倦。
第五,学习课堂控制艺术,获取恰当方法手段。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产生体罚的重要原因。学校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素养,使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避免体罚。
第六,注重教师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唱好“三步曲”。首先要给教师减负,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解放”。其次要摆正教师的位置、心态,与学生做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最后要做到“心肠热”而“头脑冷”,要有热心、信心、恒心。
但愿从此以后教师能“远离体罚”,或者让这类事件更少一点。
第五篇:中职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分析报告
中职学生流失原因与对策分析报告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务必抓好的重要环节。为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近年来,国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职教育投资,全国各地中职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基本达到1:1要求,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中职学校学生入学后,辍学率偏高,有的学校高达30%以上。造成辍学率高的原因何在?如何加强对策,确保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则成了中职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时常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愿与同仁们共同商讨。
中职学生流失原因
中职学校学生流失原因有诸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
1.1 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
我国是从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在教育思想上,经过了多次教育改革,但几千年封建社会进保氏当官教育思想仍或多或少的人们的头脑中存在,读高中、上大学就能跳出农门,就能当官,就到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不做苦力活。此种思想的影响,造成一些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不顾自身情况,纷纷就读高中,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其结果是:部分高中生考不上大学,就业无技术,部分大学生也因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没有实践经验,难度高的工作做不来,难度低的工作不愿做,宁可呆在家中待业。几千年封建社会进保氏当官教育思想和不少大学毕业生没工作的负面影响,使初中毕业生生不愿到或不愿在中职学校学习。
1.2 社会方面因素
2000年国家实行中职学校招生并轨后,中等职业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就业培训教育”,就业方式也由国家包分配就业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职学生学历低,思想素质较差”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将中职学校毕业生拒之门外的理由,中职学校毕业生基本无法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加上用工制度上的漏洞,中职毕业生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一道务工,待遇没有多大差别。此种社会现象,造成不少家长不愿送子女到中职学校学习,一部分在校生也因前途渺茫而辍学,离开学校跟随亲人外出务工。
1.3 学校方面因素
1.3.1 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学未能调动学生兴趣。一些中职教师未能依据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现状、因材施教,仍然采用传统的“注入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地把概念、原理、定理、定义和盘端出、一味灌输,只顾完成授课计划,很少顾及课堂纪律或学生是否学懂弄通,教与学没能有机的统一,学生学习兴趣未能激发和充分调动。放羊式的教学,既达不到授业的效果,也让学生感到学习泛味。
1.3.2 关心学生不够。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多数是处于青春期(也叫逆反期)年仅16、17岁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处事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平等意识更强,不再唯教师之命是从,天生爱动,喜欢追求时髦和新鲜刺激的事物,对学校管教及教师的教育不太感兴趣。而一些中职学校教师对学生生活关心不够,或者以吼代教,管理方法没有适应形势发展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工作缺乏创新,高压式的管理使部分差生压抑感与日俱增,导致差生违纪率上升。
1.3.3 学习生活单调。到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多是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中学的课程已经厌倦。在中职学校学习之初,虽有一定的新鲜感,但随着在校时间的推移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其新鲜感慢慢淡化,天生爱动的特性只能在每周两节课中发泄,他们的特长爱好受到深埋,面对一天六、七节文化课及专业课、单调无味的学习生活,他们感到厌倦,纷纷怀念校外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网上多姿多彩的世界。
1.3.4 勤工助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中职学校开展勤工助学,目的是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务工,以工资收入解决困难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然而有些中职学校,打着免费入学的幌子招生,学生进校仅简单培训两、三个月,就组织到企业务工,超强度和超负荷的务工生活,学生身体和心理无法承受,造成了大量新生的流失。1.3.5就业对口率不高。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或学校无法推荐工作,在社会、在家长、在学生中留下不好的影响,这也是学校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家庭方面因素
1.4.1 家庭困难。为保证中职学生安心在校学习,国家给困难学生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但仍有少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职校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数不少,部分学生因父母年老或疾病缠身,家庭生活困难,经济来源有时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学生被迫退学。
1.4.2 家长错误观念。不少家长把在初中时期行为习惯差、管不住的孩子送到职校,让学校承担保姆的角色。“孩子年龄小,到社会上容易学坏,送到学校由老师管管,混张毕业证”是这部分家长的目的。此种指导思想的存在,家长对子女没有太高的要求,学生“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原有行为习惯很难改变,学习上、纪律上难达到学校要求,家长对孩子没有办法,只能让子女自动退学。
1.5 学生方面因素
1.5.1 学习目的不明确。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还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认为是家长要我来学校学习,是老师要我学习的。因此学习动力不足,上课无精打采,看小说、玩手机、发短信聊天、打瞌睡成了家常之事,作业不想做或抄袭或不做。对老师的批评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甚至干脆旷课,到校外通宵上网。
1.5.2 “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由于企业改制和全球危机,我国每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通过打工成了富人,这些现象使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一些家长也因有此见解而让子女退学打工。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2.1 在教育体系上,要从宏观上重视中职毕业生,让中职生有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机会
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劳动者。因此在教育体系上,要从宏观上高度重视中职毕业生,做好中职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让中职生有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机会,可采取在校优秀中职学生直接升高等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破格保送到普通高等院校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也可通过中职毕业生在实践后带着问题到高职院校再进行理论学习的途径,以提升整个民族的水平。
2.2 完善企业务工人员准入制度
企业的生产效益的提高,一靠一流的管理者,二靠具有一流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企业只有完善务工人员准入制度,执技能证或岗位培训证上岗,才能保证全体务工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同时中职学校或各职业技能培训部门的生源才不会枯竭,学生才能招得来,留得住。
2.3 加大学校管理力度
一流的学校,源于一流的管理。要减少学生的流失率,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更亲和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教职员工就是自己的亲人。在管理上,除各处室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外,还可以通过如下手段加大管理力度,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 2.3.1 开展对学校各项工作满意度测评活动。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牵涉面广,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学生都会对学校工作不满意。因此,中职学校应在原来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设立纪检督查和工作考评处,加强对学校和各处室各项工作的督查与考评。每月组织学生对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食堂卫生等方面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并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整改措施,调整工作思路,以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对学校的信任感。
2.3.2 开展结对子活动。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离开家乡到较陌生的学校读书,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不太适应。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总会想念亲人,甚至退学回家。因此学校应安排教职工与学生结对子,发放教职工与学生联系卡,落实帮教责任,联系人则经常到学生宿舍走一走、看一看,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结对子活动,做好新生的思想稳定工作,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校不仅是学知识、学技能的好地方,也是自己温馨的家,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是自己人格培养的引导者和最可信赖的挚友,从而减少流失率。
2.3.3 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在学生管理上,学校除了常规的管理外,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管理和指导学生干部的职能,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干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通过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以树立正气,形成强大的向上力量和凝聚力,分解转化后进因素,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同时要有计划培养优秀中职学生入党,以形成良性循环。
2.4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教师时髦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类获得知识、信息非常便捷,人的认知能力、个性、创造能力以及交往方式等都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形态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因学生不唯命是从而说他们不尊敬老师,也不能因学生不认真学习教材而认为他们不好好学习。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增强信息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专业创新实践的能力,使自己的意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并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成为新时代中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信息咨询者、课程的开发者、生活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者,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术顾问;教师只有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变得“时髦”而魅力四射,才能把可爱的学生们吸引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步,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辍学率。
2.5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念
良好信念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学生构成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的基本因素与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一是进行专业教育。向学生讲清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及今后的就业方向;二是典型教育。请已就业的学生回校给新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在校学习及就业后的感受和体会;三是就业形势教育。对学生进行用工情况和就业形势讲座,让学生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今后就业的关系;四是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学校可分年级、分专业开展各种技能竞赛,使不同水平学生有获胜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五是组织开展演讲会、报告会、书画展览、歌咏比赛、歌手大赛、比赛、技能大赛、文艺汇演等内容丰富文体娱乐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才干,让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校学习其乐无穷。
2.6 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
学生的稳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校风正、管理优秀,教风严、师资水平高,学风好、教学质量高,学生就会慕名而来,稳定率就好;反之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师教学有问题,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信心,学生流失现象就会随之出现。因此,中职学校要从正校风、严校纪、塑学风抓起,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
2.6.1 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要求和国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组织教学,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以能力为本位深化课程改革。在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按教学内容进行模块教学。即根据岗位技能需要确定各专业能力模块,将每门专业课程内容化分为不同模块,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成一体,边讲理论,边动手训练,让学生完成一个模块学习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以此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二是推进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将学生分成“快班”和“慢班”,快班在教学上加深专业理论、拓宽知识面,慢班加强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个性。三是开展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把一些课程教学移到实验室、实训场所,实行教师讲与学生练同步进行,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相应专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让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获得毕业证和各种技能证书。
2.6.2 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工学结合路子,提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检验职业教育成败指标之一,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因此,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用工需求,做好规划,避免闭门造车,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子,做好“订单培养”,为联办企业定向培养和持续输送毕业生,让学生看到就业的前景,安心在校学习。
解决中职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笔者愿与各中职学校的同行们一道,不断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措施,将中职学生流失率降低到最少的程度,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