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5篇)

时间:2019-05-15 02:4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

《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51学时(其中含课堂讨论6学时)学分: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一般伦理学》是素质教学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通过伦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道德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五讲。

第一讲 一般伦理学概述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一般伦理学的;

(二)掌握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二、教学重难点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二)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般伦理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一般伦理学与职业伦理学的区别 第三节 一般伦理学的意义

第二讲 培养爱国情感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教育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四)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四节 大学生如何爱国

(一)爱国的基础——情感

(二)爱国的灵魂——思想

(三)爱国的体现——行为

第三讲 培养诚信品质 教学目标:

懂得诚信的涵义,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交往品德。知道拒绝谎言、重视承诺的要求的意义,培养和提高做一个诚信的人、过诚实生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在现代社会中诚信的重要意义。

2、要大一开始培养诚信的品德,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的诚信需要

(一)诚信概述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社会需要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的自我需要

第二节 大学生诚信危机概观及成因探源

(一)诚信道德认知混乱

(二)诚信知行背离

(三)失信行为表象

(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诱因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诚信构建因素

(一)正义与诚信

(二)忠诚与诚信

(三)自爱、自尊、自重与诚信

(四)责任与诚信

(五)荣辱与诚信

(六)校园文化

(七)网络文化

第四讲 培养团结友善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友善”的认识

(一)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二)友善是大学生道德规范和品质的统一。

(三)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

(四)友善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五)友善是建立维护和谐校园的伦理秩序。第二节 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不友善现象

(一)作弊替考。

(二)情感不善。

(三)网络失德。

(四)制假造证。

第三节 友善观的培养

(一)把友善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

(二)把友善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三)把友善同道德境界结合起来。

(四)把友善同公民基本道德结合起来。第四节 友善的作用

(一)“友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二)“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改善不良风气。

(三)“友善”价值观有助于消解心理矛盾。

(四)“友善”价值观有助于建设互信体系。

第五讲 增强感恩意识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理解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的爱,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培养责任感。

(二)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老师、朋友,并以实际行动报答他们。

(三)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懂得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意识篇——认识感恩

(一)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

(二)感恩是一种品德

(三)感恩是一种智慧

第二节 实践篇——学会感恩

(一)感恩父母

(二)感恩老师

(三)感恩朋友

(四)感恩团队

第三节 技能篇——感恩心提升

(一)价值观决定行为方式

——从“冰山理论”看价值观和思维范例的作用 ——测试你的价值观

(二)感恩心修炼

1、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

案例:一个跳槽者的困惑 ——我以后要做什么 ——我现在应该做什么

2、养成敬业精神

—— 工作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案例:松下墙上的标语 ——我们在为自己而学习案例:手工出色的老木匠 案例:割草的小孩

3、懂得感恩就要负责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案例:许三多

——不要往自己喝水的井里吐痰 案例:杂文《办事儿》

4、懂得感恩就要学会团结

——案例:盖茨给大学生的11条忠告 ——没有个人能独立成功 ——始终保持良好心态 ——永远比别人多做一点

第六讲 强化尊重意识 教学目标:

(一)在掌握尊重的含义上,理解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相互关系、密不可分;充分认识到维护人格的重要性。

(二)学会宽容待人的方法。

(三)在生活中培养善于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善于在生活实际当中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尊重生命

(一)自然生命

(二)精神生命 第二节 尊重他人

(一)从“称呼”上尊重他人

(二)从“态度”上尊重他人

(三)从“诚信”上尊敬他人

(四)从“守时”上尊敬他人

(五)从“人格”上尊敬他人 第三节 尊重自己

(一)从“仪表”上尊重自己

(二)从“仪态”上尊重自己

(三)从“言谈”上尊重自己

三、教学方法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PPT、多媒体、案例讨论等。学时分配:总课时:22课时 第一讲:2课时 第二讲:4课时 第三讲:4课时 第四讲:4课时 第五讲:4课时 第六讲:4课时

四、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由考试与平时成绩构成,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平时成绩以课堂讨论情况为主。

五、教材与主要参与书目

教材:唐凯麟编著,《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参考书目: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

第二篇:宗教伦理学教学大纲(06.6.21)

宗教伦理学教学大纲

2005-2006年第二学期

一 课程名称:宗教伦理学,专业选修课程。任课教师:蔡林波 二 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对宗教伦理的整体性认识,拓展学生在伦理学的领域的知识;并力求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识水平。

2、教学重点:在特定的宗教伦理理论逻辑架构预设下,对不同类型宗教伦理作比较分析,并主要选择相关典型宗教类型作具体介绍。三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分为绪论和五章:

1、绪论:宗教伦理的历史与现实;

主要介绍宗教伦理学的研究概况、历史与现实意义。

2、第一章 宗教伦理的基本内涵

主要介绍宗教伦理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相关的类型理论。第二章宗教伦理的起源与历史形态

主要介绍宗教伦理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从中提升出平衡-内在化-外在化的历史演化逻辑。

第三章 道教伦理概论

通过对道教基本教义及历史的简介,进一步把握道教伦理的基本学说及相关特征;强调道教伦理的平衡性特质及现代意义。

第四章 佛教伦理概论 在理清佛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对佛教作为内在化宗教伦理的结构展开分析,主要涉及佛性论、轮回说,以及禅宗伦理。

第五章 基督教伦理概论

在基于基督教的信仰、教义思想结构前提下,对基督教伦理的主要学说,特别是基督教伦理的外在化特征作出分析、介绍。3 组织学生到宗教场所参观访问、并与宗教界人士进行思想交流。

四 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课堂提问、作业等,30%。2期中成绩:小论文,30%。3期末成绩:小论文,40%。

论文要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证清晰,符合逻辑,具有一定创新性。

五 教材选用:

“宗教伦理学”为自编教材。

第三篇:伦理学作业

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发展

教育科学系11级人文教育三班张亚芳1115403034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是公正的法官。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究其推动道德发展的因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因素占重要地位。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对客观认识我国的道德现状,加快推进道德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道德进步与发展的远因。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量的方面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直接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促进了劳动者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造成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又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扩大人们认识世界的眼界,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科学观,始终以一

种新的思维方法普遍支配社会的思维方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新思维、新概念、新标准、新看法。第二,从质的方面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巨大发展和划时代的飞跃,必然在道德上创造一个新的可能性:为旧道德的消亡和新道德的产生准备了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职业道德产生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逐渐增强,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高等职业。各种职业的出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关系,为了调整职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各种关系,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协调,职业道德就应运而生了。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生,产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与此相适应,职业道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有的还形成了专门的职业伦理学,有力地推动了道德进步。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具有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同社会形态的道德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同时,对不同阶级的道德发展道路和趋势也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使用的是及其简陋的工具,以及最原始的方法。表现出淳朴的道德品质。进入文明时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原始的生活及生产方式被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这时候,社会道德就沦落了。社会主义发展条件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资料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般地说,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往往会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而不断提高、愈益进步。与此相反,剥削阶级的道德则往往不能随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却与日俱增地表达最卑下的利益,纵容最卑鄙的行为。

最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直接表现社会的道德水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依据,也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标准。其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有条件。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有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我们应当看到科技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科技发展对道德的作用是在一定社会制 度中,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介而实现的。因此,科学技术对道德的作用必然要受到该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性质的影响和制约。其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因此科学技术对道德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创造利用科技成果的人的道德状况的制约。其三,科学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的认识成果和智慧结晶。科学技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同时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不可穷尽性。人们在认识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和不可预测的因素。由于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在某些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近期或远期的负面效应,给人们的道德带来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道德进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道德进步的深刻内在动因,决定道德进步的历史总趋势。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室友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当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旧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时,就会引起旧的生产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带来新的道德关系和道德体系,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四篇:伦理学读书笔记

伦理学读书笔记

Oliver Lee

一.道德相对主义

1.标准的相对主义:人类社会并不存在普遍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进行

跨文化的评价,而只能按照行为方式、社会习俗所处的文化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否则,产生投射错误。

2.认识的相对主义:它不仅承认文化是多样的,人的社会和心理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而

且激进地认为,不存在人类思维和人性,反对人类心理统一性的概念。

3.道德相对主义在逻辑上自相矛盾,它一方面把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将相对主义观

点绝对化;

4.反对盲崇权威的价值观,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展示不同的人、民族怎样用自己的标准来

评价自己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这就要求准确地描述事实,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框架,而是要用对方文化内部的语言、标准来理解这种文化中的社会行为。

二.利己主义

1.心理学利己主义:任何人自愿的行动最终都是由他对自己个人利益的欲望所引起的。格

劳孔讲故事: 吕底亚牧羊人得到隐身戒指——正义并不是人心甘情愿的。

2.快乐最大化论。欲望满足论:吸毒成瘾的人,最想吸毒,但并不符合其利益。欲望并非

总是自利的,可能是利他的,更可能是损己的,甚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性的。

3.在许多情况下,追求个人利益并非总是最合乎理性的,而且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有时会导

致不合理的结果。例如“囚徒困境”。

4.伦理学利己主义: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最大限度地符合行动者的个人利益。

5.伦理学利己主义自相矛盾。(需要理解)。

三.功利主义

1.“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

事者的幸福;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而且也包括政府的每一种设施。”——边沁

2.经典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它能最大限度地

增加“大众幸福”。

3.幸福:内在主义(伊壁鸠鲁Epicurus:灵魂无纷扰living in serene happiness);外在主义

(aristotle:幸福取决于外在客观而非内在主观)。

4.优点: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循环论证;解决了道德与义务的关系。缺点:忽略个人;

快乐成为唯一的欲求。

5.行为功利主义:行为的道德价值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道德判断应该以具

体境况下的个人行为的经验效果为标准,而不应以它是否符合某种道德准则为标准。

6.准则功利主义:道德判断不应以某一特殊行为的功利结果为标准,而应以相关准则的功

利效果为标准。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放弃。

四.康德主义

1.善良意志:按照普遍的规范性原则(道德律/义务)行动的能力。被称作“无条件的善”。

2.真正具有道德价值的行动是体现或表达了善良意志的行动,即行动的动机必须是出自并

仅出自善良意志;善良意志除了让行动服从普遍法则本身以外,别无其它选择,这个法则必须是绝对命令。

3.绝对命令Ⅰ 的表述:我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行动,按照这一方式,我也能够要求我的准

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4.我们判断行动者能否始终如一地要求普遍原则成为一个普遍法则。如果能,则上述行动

道德上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5.绝对命令Ⅱ的表述: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当且仅当,行动者在行动中从不将任何人仅仅

作为手段。

6.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一个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理由行动的权利。违背他的意志,就

是冒犯了他的尊严,没有将他作为目的自身对待。

五.关怀伦理

1.弗洛伊德:男孩子对道德规范的内化比女孩子更为严格。皮亚杰:法制观念一般在小女

孩心里远比男孩子的心里发展得少些。

2.男性的道德是公正伦理,女性的道德是关怀伦理。公正伦理拉开了人际距离,关怀伦理

缩小和消除距离。

3.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逻辑形式:A:W关怀X;B:

X承认W关怀X。

4.关怀必须与公正合作,既需要关注“饥饿”,更需要反思导致“饥饿”的制度原因。在中国差序的仁爱模式中,过分强调关怀,助长了私德兴盛。

5.道德教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

六.德性伦理(virtue)

1.古希腊伦理学相信理性是实践智慧的源泉,有德性的生活与理性生活分不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孟子: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加信。)

2.基督教开始后:神学的德性(爱与服从)是最重要的德性。

3.文艺复兴后,人们不再讨论品质,而讨论何为正确的行为。于是,规范伦理学中的功利

主义和康德主义成为主流。

4.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使人生更美好,是成功人生所必备的特质,幸福就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麦金太尔认为,德性是获得内在善的手段;儒家认为,德性是成人的标志。

5.伦理生活的四个维度:伦理生活的品质赖于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及重视伦理问题,在理

论及具体的情况中他都能做成熟及正确的伦理判断,他也有足够的动机去实践所做的判断。他还培养了行善的习惯。

七.自然主义Natural law theory

1.Morality is based on human’s nature.2.Natural Rights.Thomas Jefferson.Comments: 我们要读书。不读,单凭听和想,难以得到新的、多的、完整的、基本正确的智慧,创新也无从谈起;但读书太多,毫不批判,等于事倍功半了。2012/10/5

第五篇:新闻伦理学

新闻传播和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 随着社会由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的转变,人的需求、人的权利被强烈关注,媒体把这种变化予以集中、强化和放大,新闻传媒在报 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道主义”精神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新闻报道中的人道主义在对人的需求、权利、价值和个性的关注 时,也有走偏的时候,就是把人建立在抽象化的基础上,人抽象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而不是一个社会的人。新闻传播作为这样一种特殊 的产业,对受众实施“人道主义”精神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传媒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做了简 要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关键字:新闻传播 人道主义 新闻歧视 所谓人道主义,是指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以及倡导人得身心全面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 的互助、友爱的精神的道德原则。简单地说,人道主义就是主张把人当做人看待,人道主义是善待一切人得思想体系。概括地理解,人道 主义是以人类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一种学说,它反对超自然主义,把人看做是自然对象,肯定人的基本尊严和价值,以及人运用理性和科 学的方法获得自我完善的能力。人道主义,在人们看来一直是一个既诱人又吓人的概念。它的命运乖舛多变。尽管现在已确立了“人道主义”的合法地位,但这个地位 是如此脆弱,使人觉得它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以至大多数人都尽量绕开它走,它几乎成了尽管正确却无人理会的概念。人道主义主张在 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社会发展、个人完善的目的。传媒作为传播文明的媒介载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中,理应体现人道主义情怀,坚定自己善良的立场。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现象,新闻学说到底是人学。新闻的传者和受者都是人,其报道的信息也都是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某种变动。所以,新闻传媒的发展离不 开对人的关注,新闻报道离不开人,人是新闻事件的中心,关注人的生存和需求,尊重生命,悲悯生命,应该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诉求。媒体对人的需求倾情关注在实践中有时走向了一种极端,某一个体的某一方面的特殊需求也可能成为媒体某个特定时间的报道焦点。一 场大雨正急,一位身在广州的儿子给杭州媒体打电话,诉说自己 70 岁的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杭州一条街道的旧房子里,他担心雨太大墙会 塌。这样一个电话,一个个体的独特需求,令媒体大为重视,派记者前去察看,“房子果然很老,高高的风火墙,墙体开着细长的裂

缝,墙 顶的瓦片残缺不全”,记者动员老人搬,老人不肯,记者便请房产部门前去察看。就这样一个人的担心,媒体却发了一篇新闻稿,还配了一 幅较大的照片。从传统的意义来说,那种琐碎的关注甚至都算不上是新闻,但它实实在在地感动着每一个人。把这种观念推向极致,就可 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一个人关心的新闻也是新闻。” 然而,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对生命的漠视时时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以不严肃或不应有的态度报道有关生死的新闻。如 以《昨晚上演高空飞人》为标题报道跳楼自杀事件,以《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公交车轮从头越》为标题报道车祸等等。类似的这种、以“娱乐化”口吻报道一些灾难性新闻的现象不少。这种嘲弄人生命的报道方式带给人们对“新闻与良知”的反思,①让我们警醒:新闻 人的“良知”是客观公正报道的基础。新闻人若没有了这份作为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其行为不仅将伤害新闻的当事人,还将伤害整个 社会,包括新闻业。此外,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新闻歧视。这种岐视意识可通过新闻人在报道中所选择的一些带岐视色彩的词语 “盲流”(如、“打工仔”)渗透出来,也可通过叙事将被岐视的人物形象丑化、弱化和模式化,如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新闻报道在叙述时往往将女性定 格在家庭主妇、陪衬人物的位置上。一些媒体在报道农民工时,就存在着岐视意识,如在《北京娱乐信报》的新闻标题《赵薇浑身脏兮兮 像民工 <炮制女朋友>內幕曝光》中,把“民工”与“浑身脏兮兮”的形象等同起来,这是一种直接岐视的体现。岐视意识还可体现在新闻议程的设置上,将被岐视者放置在新闻报道的视线之外。比如,一些电视媒体往往把民生新闻的“民”具体化 为“本市市民”。在实践运作中,这个“大众”群体是把那些虽然也生活在都市中的为数众多的农民工排除在外的。在这个立场预设下,范畴内的“市民”是新闻报道的主体,范畴外的务工农民就被边缘化了。“市民”的生活琐事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要内容,而民工只有在“出 事”时才会被媒体关注。这种“民生新闻”的“立场预设”也是一种岐视的体现。人道主义是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报道普通百姓、弱势群体的时候,跟应该尊重他们的处境,他们的人格 尊严,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忘乎所以。正如上述的例子,在当前的新闻事件中,践踏他人人格,披露当事人隐私等各种现象屡屡见 诸于报。正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洁所说:“近年来,随着纪实节

下载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般伦理学教学大纲(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题目: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基地班专业姓名:江铖 学号:对施救无王而又忍受病痛煎熬的病人施予安乐死,对病人本身就是一种解脱,也是对病人家属的一......

    护理伦理学

    1. 2. 3. 4. 5. 道德的功能:导向、激励、约束、调节、安全。 护理伦理学研究对象:道德、现象、关系、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护理伦理学: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和范畴、修养教育与......

    护理伦理学

    护理伦理学 名解(4个): 1、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去解决护理科学发展中,特别是护理实践中护士与他人、护士之间、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护理道......

    伦理学提纲

    伦理学提纲 1、公共管理伦理学与行政伦理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前身是行政伦理学,是在行政伦理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公共管理伦理学又不同于行政伦理......

    教师伦理学

    《教师伦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2.教师道德良心:是指教师对社会和他人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

    《伦理学》读后感

    黑格尔曾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实际上斯宾诺莎一生中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学派,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二百多页篇幅。但是之后的所有哲学......

    警察伦理学

    第一章 警察论理学:关于警察道德问题的学说,它以警察的全部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并从揭示道德的产生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警察道德的理论化和系统化。警察伦理学......

    伦理学讲稿

    为了实验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