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数控车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数控车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杨保国
[摘 要]本文就中职《数控车床》课程的特点,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结了本校及兄弟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个目前中职学校数控车床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普车 能力 做中学 产教结合 安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而实训是学生培养操作技能和积累技术经验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几个在数控车床实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实践,并在实习课中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形成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轮理论、实践之后,都应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此外,还要使理论课为实习课服务,实习课则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掌握实践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知识及其规律,为实践服务。同时,还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认真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加强技能训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正确处理普通车床实习和数控车床实习的关系
现在多数学校的数控专业都是在原有的车工专业的基础上,购置了数控车床和铣床而形成的。其实训形式与内容包括了普通车床实习和数控车床实习。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即合理安排这两项实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以数控车床的实训为例,由于资金不足,所以一般都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实习普通车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利用普通车床来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为以后学习数控机床打下基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我国数控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应继续重视传统机械加工实习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的理论、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铇、磨等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工作人员,如果不懂得把握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是不合格的。因此,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数控加工人才,就必须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要使学生学习好、掌握好基本功,并牢固地掌握普通车床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基本性能和熟练掌握普通车床的正确操作,进而真正熟练掌握以后在数控车床上需要掌握的和用到的许多基本技能,如刀具的选择、刃磨、安装,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艺的制定,工件的装夹,等等。在现阶段,这些基本技能、技巧是不可能在数控机床上安排大量时间进行练习的,可以利用普通车床台数较多的条件,来进行这些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好基本的操作技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会直接影响到数控机床实习的效果,并对操作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工件时,如果没有选择好切削用量,就容易出现因排屑不好而影响工件加工的问题,包括加工效率低、缠屑、打刀等。可见,在普通车床上学习基本操作技能是非常经济、实惠和实用的。因此,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在普通车床上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普通车床操作的目标。
三、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数控车床的操作训练分为程序的输入、修改、编辑,对刀,机床操作等部分的内容。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进行了正确讲解、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知识,但还需要提高自主分析、解决工件所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及制定程序的能力。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忙于帮助解决,而应先让他们试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操作,以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有些新的想法就是在思考中出现的。作为一名数控车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在加工工件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经验,进行思考,并做为平时训练的重要方面,将提高能力的训练做为实训的最终目标,贯穿于全过程。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以锻炼、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增强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应在数控车技能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数控职业技能教学环境与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用全新的模式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时,还应考虑学生对数控技能的基本认识与接受能力,并选
择适合他们的特色教学管理方式,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1)以“车间工厂”为教学管理模式,根据数控技能培训的要求,制定学生实践训练中的项目加工方案,使他们的培训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并学会自我管理督促、自我鉴定衡量,从而体现其自我价值。此外,还要适应“车间工厂”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2)“车间工厂”模式是以一个企业车间的形式来确定的,它围绕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管理、团队间的合作等,以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要求间的“零对接”,并通过精品项目开发与应用来提高教学质量。数控技能培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可行的项目培训,同时又结合其它各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项目培训融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寻找有用、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公式、公理、定理),学会在精品项目的培训中使用不同的基础知识、计算方法、工艺设计等,从而完成零件的加
工,提高动手能力。
五、实训方式要从仿真到实际操作,搞好产教结合在实训中,先仿真后加工,走产教结合之路,对于学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数控专业更是如此。数控加工专业实习的消耗很大,现在多数学校的资金都比较紧张,专业投入有较大困难。因此,在课题训练上,如果不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而只进行纯消耗性实习,就会使实习学生没有充分的实习物,并由此影响到他们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搞好产教结合,可以解决实习物不充分的问题。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各种零件的加工,接触各种材料,了解、掌握其加工性能,通过对零件的加工,增强工时观念、质量观念,进而提高编程技能,技巧。通过对批量零件的加工,可以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通过产教结合,可以创造一定的产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学生可以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些都不是在课题训练中所能达到的。
走产教结合的道路是实习教学的一条出路,但是要防止由于过分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了教学。要通过产品加工达到教学的目的,选择好适合教学的产品至关重要。
六、对学生做好安全操作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预防为主。数控车床有其自身的特点,较普通车床而言,它有许多优越性。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更应该向他们指出安全操作方面的特点。比如,因运行速度较快,操作不当会造成人身或机床事故,所以必须遵守操作程序。同时,还应教育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做到操作一丝不苟,精神集中,切不可认为数控车床属于自动加工,就可以不用管了。更不能离开机床干其它事情。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减少事故,保证教学,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数控车床》教学应加强能力培养,改进教法,提高质量,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超英,罗学科.数控加工综合实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徐峰.数控车工技能实训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第二篇:中职德育课新教材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中职德育课新教材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张艳林
河南省卫生学校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上做了重大改变。这使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德育课老师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新教材的变化,指出了新教材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教材教学问题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自2009年秋季开始执行了。新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三贴近”原则,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面对新的教材、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须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如何组织课堂活动。
新大纲强调要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而教材中更是加入了许多诸如互动空间、找一找、试一试、体验践行等开放性活动。这使得德育教材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但是如果我们就此片面认为活动越多越好,在课堂上只强调学生的活动,而忽视课本,造成知识目标的偏离甚至虚化,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不仅关系到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更关乎德育目标的实现。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看,主要有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目标。三者的关系是:情感态度观念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认知教学是支撑全部教学目标实施的基础。因此,课堂活动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不可偏废。在活动中,不可忽略认知目标,因为认知是能力形成、情感态度观念提升的支撑,缺少这一项,其他两方面目标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德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本身是从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我们强调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但决不能放弃德育对人以及生活的提升作用,放弃德育的阶级属性和思想教育任务。所以,课堂活动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必要性和高效性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
认真学习《大纲》,掌握德育课的学科性质与任务,认清课程目标和要求;还要认真研究课本,将活动的设置与课程目标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而对于那些与课程目标关系不大的活动完全可以舍弃。只有这样,课堂活动才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如何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
新大纲提出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新的课程资源观认为课程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学校、课堂、教材,还包括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和广阔的社会资源等。但怎样才能整合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德育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德育教育培训,实现全员德育。德育工作不能也不可能只靠德育课老师来完成,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各科老师、团委、学生科人员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投入到德育过程中去。
2、建立学生和老师合作的学习小组,挖掘和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各科教材、校内网络和电视广播、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文化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而校外资源则包括企事业单位、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当地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等。师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就是要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使之有效地为德育课服务。
3、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是新大纲的要求。但大纲也明确要求要从实际出发,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追求实效。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合理确定每一次活动任务,不能一放了之,要当好班主任、团委、学生科开展学生活动的参谋,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利用校内外资源要坚持两个原则:
1、以开发利用校内德育资源为主,以校外德育资源为辅,要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这块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2、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效性。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如何创新使用新教材。
德育的五门课程宗旨是: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化,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使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素质,通过《政治经济与社会》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健康的人,通过《哲学与人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德育新教材各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体系。因此德育教师要牢记这个终极目标,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为此,教师应抓好以下工作:
1、把握教材精髓,提炼知识和理论。这是新教材使用中第一位的工作。新教材体系开放、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但很容易使教师从以前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向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极端。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归纳教材知识点,明确本章节的重要理论,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
2、利用教材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新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典型案例、相关链接、问题聚焦等等。教师要精读教材,撷取贴近学生生活且有利于某个教学目标实现的材料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体悟德育。为此,要以真实性和针对性为基础,可跨单元甚至跨学科来整合教材资源以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3、利用偶发事件,生成课程。生成课程观认为,教材既非课程的终点也非课程的目的,而是点燃学生思维火炬的原材料,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课程资源。教学作为一自组织系统,干扰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是其得以形成发展与运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不应受固定僵化程序的限制,应允许“意外”以及“错误”的发生,并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随意回答”和偶发事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断调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自然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德育目的。
四、如何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德育新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新知让学生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并且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驾驭课堂,做到心中有案,而无定案;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纪律,健全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思、学想、学说,学有所得。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越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
究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掌握学习策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等等。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使命,而是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决不能只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独角戏,把教师变成旁观者。
参考文献:
[1]班建武,付涛.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J].教育学文 摘.2009(2).[2]唐贵海,王淑会.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过火”现象及其对策[J].中学政 治教学参考.2009.(7).[3]李良花.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新教材培训后的认识.http:///ReadNews.asp?NewsID=940
第三篇: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要以模块为整体,设计模块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围绕模块主题开展。倡导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⑵ 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究符合新课程精神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⑷ 改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标准》中教学实施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法,提高词汇、语法、阅读的教学效益。⑸ 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要求,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及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⑹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调整、补充或者取舍,以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 要: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为此,我校在多方考察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开创性地提出了“361”高效课堂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充分尊重,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但是,有些老师由于认识上偏离主导思想,片面地夸大“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课堂过于活跃,甚至难以驾驭课堂,本文就这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改革
“361”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宣汉县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效性”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361”高效教学模式产生。所谓“36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3:6:1的比例,划分为“12+28+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一年来,我校运用“361”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上升,但教学中也陈在很多问题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渗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是要提高课堂讨论、辩论效果。
讨论与辩论都是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让学生之间交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现自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经堂能用到的较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设计的讨论问题讨论不起来,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讨论辩论的效果呢?我认为:一是讨论或辩论的内容要明确恰当,是学生未知的,想知道的。但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考分析能达到的。二是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是情境。要将材料给充足,时间给充分。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讨论、交流、整合意见与观点。三是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让他们分工协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可以给予指导,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的学习我用了讨论与辩论的方法,效果很好。四 强化地图和区域地理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利用传统的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读图、析图、描图、绘图,逐渐地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努力培养学生查阅地图、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农村初中不重视地理,甚至没有开设地理课,基础薄弱,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非常困难,并且高考与区域地理有关的题高达七、八十分,所以,在新教材时间紧的情况下一定要穿插区域地理的教学。
五、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看交通地图,乘公交车;看中国交通图和列车时刻表,安排旅游线路、乘车路线和出发时间;利用指南针或手表与太阳方位来确定东西南北方向;山区的学生可以根据山地的海拔、纬度,知道自家的山地适合种植的农植物和其它经济作物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等。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在一些合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均等,仍然是部分优生独霸课堂。
2、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大,少数学困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参与学习与讨论。
3、小组交流时,作为优秀生的组长的意见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影响或左右了其他组员的正常思维。
4、学生的注意力过于注重轰轰烈烈的活动,忽视和淡化了对知识的学习(预习)和双基训练。
5、作业、检测有抄袭现象,交流时有按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
6、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欲望、语言表达能力强了,但书写、答题等方面的规范性差了。
7、课堂有些失控,由过去的过于安静到今天的过于喧哗,以至于老师听不清学生到底在说些什么。
8、部分教师不作为或驾驭不了课堂,出现了不讲、不听、不评价、不纠正、不总结、不调控、不检测反馈的局面,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此,在构建快乐高效课堂,对课堂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革命的同时,千万不可随意削弱教学常规,决不能随意降低教学要求。相反,对于备课、作业、训练、测试、反馈等环节,要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将教学环节的落实进行到底,贯彻落实堂堂清的基本要求决不动摇。才能保证铁的教学质量,否则,建设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体都动起来,在学习小组中做到互帮、互学、互问、互答、互考、互改,在群体互动和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进步与成长的快乐,在学习组织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以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刺激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由衷的喜欢课堂,热爱学校,使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人生经历。
第五篇: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中应注意问题
浅谈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是指依法取得有关工程造价司法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受司法机关委托,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和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等地方政府颁布的工程造价定额标准、施工图纸、竣工资料或其他经当事人双方共同质证过的有效资料,客观独立地对建设工程造价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
在建筑工程合同民事诉讼中,建筑工程造价纠纷类案件由于专业性强,人民法院可依法委托具有司法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鉴定。造价鉴定结果不仅仅是工程类的一个技术结论,更重要的是民事诉讼的证据之一,是司法审判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工程和结算审核,从技术角度上讲基本一致。但工作性质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司法的严肃性是两者工作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较之一般工程造价工作,司法鉴定更突显了“合法”的特性。也就是指鉴定主体、鉴定方法、适应标准、鉴定材料的收集,鉴定结果的出具必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鉴定结论的合法性。
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指定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合格的鉴定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较强的专业技术实力,一定的组织才能,相关的法律知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及与接受委托的鉴定项目无应回避的关系。其中主鉴定人的确定至关重要,因为其将负责:选择其他鉴定人员,协调内、外关系,编制鉴定计划;组织现场勘测,撰写鉴定报告等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1]23号《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二章第七条规定:鉴定人权利:
(一)了解案情,要求委托人提供鉴定所需的资料;
(二)勘验现场,进行有关的检验,询问与鉴定有关的当事人。必要时,可申请人民法院依据职权采集鉴定材料,决定鉴定方法和处理检材;
(三)自主阐述鉴定观点,与其他鉴定意见不同时,可不在鉴定文件上署名;
(四)拒绝受理违反法律规定的委托。第八条规定:鉴定人义务:
(一)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
(二)保守案件秘密;
(三)及时出具鉴定结论;
(四)依法出庭宣读鉴定结论并回答与鉴定人相关的提问。
4、工程造价鉴定计划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1]23号《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五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一般额司法鉴定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疑难的司法鉴定应当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主鉴定人应根据委托人的鉴定期限,安排好鉴定的具体时间:
(1)阅卷、熟悉图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了解合同、协议等所需的时间;
(2)现场实地勘测所需的时间(较复杂的工程可能多次勘测);
(3)计算工程量、套取定额及计取材料价差所需要的时间;
(4)鉴定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中研究所需的时间;
(5)做好现场勘测记录及询问笔录(一般应对标的物摄影记录);
(6)当事人查阅记录并签字。
5、勘查记录与询问笔录
(1)注明时间、地点、勘验人或询问人、临场人或被询问人、记录入;
(2)记清问答情况、当事人承认确认或争议情况及关键语句,记准勘测数据。如需绘制勘测图时应做到清晰准确;
(3)结束时当事人查阅笔录后签字(不识字的按规定宣读按手印);
(4)记录必须存档备查。
6、鉴定资料需要验证和补充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搜集鉴定资料及现场调查等过程,都必须要求在委托人的组织下进行,这样可使委托人了解资料的取得过程,增强了取证过程的合法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对无竣工图或鉴定部位图纸不符的,应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实地勘测并应以绘制勘测图、现场拍照、现场录像及有关的文字记录为主。由于工程造价鉴定所需的资料很多,多数不能一次搜集全。在对当事人双方询问时,最好先将询问内容列好,以免遗漏。
三、质证及询问笔录的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律法释[2001]33号<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四十七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实施的依据。工程造价鉴定所采用的全部证据,均应该由当事人质证。询问笔录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是否有补充合同或协议?
施工中采用砼是商品砼还是现场搅拌砼?如采用商品砼,是否有商品砼供货合同?
是否需要基础回填土(从外运入),运距是多少?硬骨料采用砾石还是碎石?
基础土方工程是否单独外委?土方运输距离是多少?
脚手架采用钢管脚手架还是木杆脚手架?本工程是否有甲供材和设备?若有请提供材料清单。
模板采用钢模板还是木模板?
挖土的方式?采用什么机械?
外围的装饰工程是否与土建主体工程同期施工?其合同额是多少(计取配合费)?
给排水、电气工程与室外工程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
施工用水、电是否单表计量?
其他工程造价鉴定有关的情况。
四、计算工程量、套取定额及计取材料价差要做到准确合理与正常工程结算相同。(略)
五、向原被告出示初步鉴定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鉴定结论
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与工程造价鉴定准确、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初步鉴定结论形成之后应向原、被告出示。如有遗漏与误差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正鉴定结论。
六、确定鉴定结论形成正式的鉴定书(报告)
鉴定书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33号<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二十九条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具有下列内容:
1、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
2、委托鉴定的材料;
3、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
4、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5、明确的鉴定结论;
6、对鉴定人鉴定资料的证明;
7、鉴定人员及鉴定机构签名盖单。
需附录资料的内容
1、鉴定委托书(应详细注明:受委托单位;鉴定要求;提供的材料;案情简介及委托单位);
2、涉案单位提供的工程预(结)算文件;
3、合同书、补充协议;
4、鉴定调查笔录;
5、鉴定单位资质证书与鉴定人员的资格;
6、其他有关资料。
七、出庭
最高人民法院发出[2001]23号《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二章第四款规定:依法出庭宣读鉴定结论并回答与鉴定有关的提问。
代表中介机构出庭的鉴定人的注意:言语要得体,表述的要准确清晰,不与当事人争吵。由于在法庭上很多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因而常常语言过激。而诉讼代理人由于其职业习惯,其说话的方式、方法也异于常人。出庭的鉴定人要清醒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司法鉴定人的尊严与形象。
八、其它相关问题
1、鉴定人的回避。
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1]23号《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二章第九条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鉴定人应当回避:
(一)鉴定人系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鉴定人的近亲属与案件有利害的关系;
(三)鉴定人担任过本案的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四)其他可能影响准确鉴定的情形。
4、如何确认当事人出具资料的真实性。
需要当事人提供证据时,必须提供复印件,同时出具原件,对自己提供证据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并要求当事人出具有效证明文件及承诺书。鉴定方不负责证据真伪的鉴别。
5.鉴定过程中,需要当事人提供有关汪据,但当事人认为出证据对自己不利,迟迟不予提供,或在鉴定初步结论出来后才拿出征据的,如何处理?
对在规定时间内不予提供证据资料厂又无任何书面文件申请延长提供时间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33号《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三十四条:“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责任自负。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提供,初步鉴定结论出来后才提供的,而且影响鉴定结论确定结果的,可以由委托方接收,并按新委托立案处理,并向鉴定单位下补充鉴定委托书。
6、工程造价鉴定的几种情况。
(1)鉴定资料齐全条件较好的情况。这种情况为最理想,一切可按正常鉴定程序进行鉴定。
(2)鉴定资料不齐全条件较差的情况。鉴定人应该以书面形式通知原被告双方在规定的时间内补齐鉴定所需的资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
(3)鉴定资料几乎没有,条件很差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工程造价鉴定的中时有发生,具体以两种原因为主。
(一)由于建筑工程的建造周期较长,很多单位的档案管理较差,很难提供完整的竣工图及结算资料。
(二)原建筑物已改变使用用途,为新装修覆盖或正在使用中很难进行现场勘测。
如是设计图纸不全,当事人双方又均无法提供的情况,可根据工程项目名称去设计单位查底图。如是无设计图纸或无设计单位的情况,(1)可根据同类型同地点同时期的工程项
目比较(最好当事,人双方同意)。(2)现场勘测:测建建筑的外部尺寸,钻孔探测内部材料的厚度、标号等。(3)对无法探测内部材料的厚度、标号的建筑物,可采用无损检测方法(此种方法费用较高应慎重)。对当事人双方的举证相互矛盾时应如何处理?理论上应当由人民法院来判定,但实际鉴定工作中,由于工程造价的专业性,基本上还是以鉴定人的判定为主。以鉴定人的判定原则应是:(1)工程设计图有矛盾以设计规范标准(必要时可向专业设计人员咨询);(2)计取费用等级有争议,可根据施工合同、施工单位取费证或建筑物类别等为标准;(3)建筑材料价格有争议时,应以同期的市场价格信息为准;(4)施工措施有争议时,以正常的施工组织设计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