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 八年级 下册 教案 第4课时
分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流程: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通分如下: 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例1 通分:
(1),;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例2 通分:
设问:对于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通分如何找最简公分母?
前面讲的是单项式,对于多项式首先应该对多项式因式分解,确定各分母所含的因子然后再确定最简公分母。
解:∵ 最简公分母是2x(x+1)(x-1),小结:当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分解因式.
解:
将分母分解因式:x2-4=(x+2)(x-2).4-2x=-2(x-2).
∴最简公分母为2(x+2)(x-2).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由学生归纳一般分式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其步骤如下:
1.将各个分式的分母分解因式;
2.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凡出现的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因式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4.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5.将上述取得的式子都乘起来,就得到了最简公分母;
6.原来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最简公分母。
小结: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4课时 利 率 教案
第2单元 百分数
(二)第 4 课时 利 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利率
二、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例题中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课件出示存款凭条,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
(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连本带息的方法: 连本带息取回的钱 = 本金+利息
(3)学生阅读理解例4,计算后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5000+5000×3.75%×2 =5000+375 =5375(元)答:到期后可以取回5375元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2、李阳的爸爸将一笔款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三年,年利率是4.75%,到期时得到的利息是5700元,李阳的爸爸当初存入的是多少钱?
3、乐乐把5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两年,年利率是3.75%,到期后,他准备把利息的80%捐给“希望工程”。乐乐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怎么计算取回的总钱数?
第三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4课时 除法 (优秀) 教案
第2单元 表内除法
(一)第4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难点: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材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个。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材第13页的例4。
教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2)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3)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4)教学12÷4=3这个除法算式,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出示:15÷3=5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3.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4.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放在2个框里面。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4 = 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第四篇:【教案】第4课时 电影院
电影院
教学内容: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3.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的进位法则。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难点:
1.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的进位法则。2.合理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口算,请直接说出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
(出示)16×3=
15×4=
25×2=
1/ 5
16×30=
15×40=
25×20= 2.下面的计算对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12×35=320 25×72=315 师:看来合理运用估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的解决一些问题。
(二)情境引入(出示笑笑的图片)
笑笑的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看电影,今天我们就随笑笑到电影院看一看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电影院)
二、探究新知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提出问题,正确列式(出示主题图)
1.师:图上有哪些信息?
2.师:这么多人来看电影,如果你是笑笑会考虑什么问题呢? 预设:(1)影院的座位够不够坐;
(2)需要花多少钱?
3.师:要知道够不够坐,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板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4.列式:26×21= 5.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 5
(二)估一估——培养意识,掌握方法,发展数感 1.自己估计一下,够座吗?与同桌说一说。2.汇报:
预设:(1)26×20=520
(2)25×20=500
(3)30×20=600 3.讨论:26看成30,你认为合适吗?(小组内讨论)生汇报
小结:(出示点子图)虽然只把26估大了4,但在乘法问题里,实际上是增大了4个21,也就是80多,这样误差较大,所以我们在乘法估算时,要非常谨慎,如果没有就近的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整5或只把其中一个数看成就近的整十数就可以了。
(三)算一算——自主探索,明确算理 1.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准确的结果。2.组内汇报 3.全班交流
A.26×20=520,26×1=26 520+26=546 B.画图
C.竖式(生说,师板出)
6
× 2 1 6
3/ 5
2
4 6 4.讲解竖式
(1)26表示什么意思?(一个26)板出:26×1(2)52表示什么意思?(20个26)板出:26×20(3)52为什么写在这里?
(针对学生十位计算上的问题,“5个百”是一个易错点,也是一个难点)
利用点子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20×6=120,20×20=400,120里面的100与400合起来是520 5.检查自己的竖式 6.填结果,答。
(四)试一试——尝试计算,总结算法。
解决完座位的问题,现在我们开始解决门票的问题。
(出示)三(1)班有38名同学,每张电影票12元,买电影票需要多少元?
1.读一读
2.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3.独立列式,并用竖式准确计算。4.小组同学互相检查。5.全班交流。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的计算,在4/ 5
计算过程中,哪位相加满十就向高一位进一,满二十呢?三十呢?满几十就进几。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5/ 5
第五篇:2014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教案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三塘中学陆继珊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学习难点:
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问题:黑板上展示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对黑板上拼出的四边形进行识别。教师强调定义的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二是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性质。问题4: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画图,亲身感悟平行四边形。教师画图示范。结合图形介绍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等元素及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
二、开放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教师提问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以使用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3、汇报:学生展示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出的结论按边、角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4、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说理,验证这两个结论。
教师小结: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我们常做的辅助线,它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充分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
三、运用
P41例1、2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讲解。
四、练习
P42练习第1——2
五、总结: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验、说理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六、作业
P49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