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最终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阅读,概括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中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的作用。
3、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_之一——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也可以从欣赏一幅花鸟图入手,问: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实是什么?虚又包含哪些内容?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介绍了哪些艺术形式?
(2)这些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现内容,作者把它们的哪一个共通方面放在一起谈虚和实的问题的?(3)文章中虚和实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板书)
点拨:文章标题是论题式的,把握对重要词语的理解,进而理解作者在文章的基本观点。
2、理解文章中的引证法的运用。
(1)作者在第5节中引用了《谈艺录》中的一段话,三个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作者对他们的观点又是怎样评价的?
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作者在第9节中引用了《画筌》中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出引用这一段话的作用。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3)第14节中引用《斯干》中的句子怎样理解?
引用总是为着作者论述的中心服务的,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引用的目的。
3、内容探讨:
(1)本文多次谈到“舞蹈精神”,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国的绘画、戏剧、书法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的?(3)本文列举《刁窗》《秋江》、八大山人的鱼和齐白石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小结:在论说文中,注意观点和材料是怎样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
4、欣赏两幅画:《鲶鱼》和《趟马》,分析其中体现的虚和实及二者的关系。
5、整体回顾,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6、拓展延伸
(1)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3)北宋皇帝微宗喜欢绘画,是一个善画花鸟的能手。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是诗句的内容表现出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面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题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时候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良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别具匠心,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春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这马蹄翩翩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看到蝴蝶追逐马蹄翩翩飞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谈谈这幅画虚与实的关系。
(4)在唐诗宋词的鉴赏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虚实结合这一概念,在学习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请从学习的诗词中找出名句并加以鉴赏。
7、课堂总结
8、布置作业
26页到31页的内容
《学习与评价》
第二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
6《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见课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登载(zǎi)泥古(nì)著书立说(shuō)B.杜撰(zhuàn)
狭窄(zǎi)
应接不暇(yīng)C.镇唬(hǔ)
作揖(yì)差可告慰(chà)D.阐述(chǎn)
怯色(qù)秋风飒飒(sà sà)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一份文件 份内份外
股份公司 省份年份 B.反映情况 反应灵活 反映强烈 反应真实 C.致命一击 致关重要 闲情逸致 专心致志 D.理屈词穷 曲突徙薪 屈打成招 委曲求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自古以来,历代都有人_______语言中的奥妙,取得了不少成果。
②人们需要自由讲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_______规则,说话只能在这种自由和不自由的矛③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在这如果用语言来表达,_______还显得有点笨拙。
A.探索 违犯 以至 B.摸索 违反 以至 C.探索 违反 甚至 D.摸索 违犯 甚至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A.母亲是个多么善良、贤淑的女人啊!曾几何时,她是我作为女人的第一楷模。
B.如果因为有一个球员登陆意甲就妄自菲薄地认为中国足球的水平足以和欧洲球队抗衡的话目光短浅了。
C.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D.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空中的飞鸟对飞机是个很大的威胁,因为飞鸟虽小,却能像子弹一样击穿飞机而坠毁。
B.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了自己的罪行的。
C.4月20日为国家要求生产商和进口商自行收回来自“疯牛病”疫区或含有该疫区动物性原妆品的最后期限。
D.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人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①我的性格、习惯 ②我之能长大成人 ③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 ④是母亲传是母亲感化的 ⑥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A.②⑤③④①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⑥③⑤ D.③⑤①④②⑥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7~10题。(11分)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他们既是“合二为一”,又是“一分为二”,演员有时进入角角色,有时跳出角色表现自己,演员的技艺刻画了角色的能耐,演员的功夫又加强了角色的魅力,赏到角色的本领,同时也欣赏到演员超凡的功力,得到双重的满足,演员与角色,真真假假,浑然术家所能发挥的天地是双倍的。
那些“不求神似”的中国画家,更是水墨淋漓,满纸云烟,信手挥洒,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于这些画家,“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于是,郑板桥的清灵潇洒悲凉寂寥,王冕的高洁脱俗,都不是来源于自然风物,而是活脱脱的深刻的自己,然而中国观众要是这些。
写到此处,方应说道,中国人真懂得艺术,还像我曾对威廉·戈尔登所说,“中国人从来不把的”,艺术家才获得天宽地阔的创造自由。东方艺术的特征,东西方艺术的区别也就因此而生,任形成,一半靠艺术家的创造,一半靠高于悟性的读者与观众的理解。艺术史往往只强调前一半,可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
(节选自冯骥才的《以假7.第一段中的“一分为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8.第二段中“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这些”指的是什么?(不超过9个字)9.下面对结尾运用“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这一问句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呼吁撰写读者史或观众史。
B.强调读者与观众的理解对艺术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C.批评艺术史存在严重的缺陷。
D.反衬艺术家天才创造对艺术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10.下列做法不符合“以假当真”艺术规律的两项是(4分)()A.“夜战”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进行。
B.演员在舞台上忘掉自己,进入角色,把舞台当作“四面墙中抽掉一面”的生活实况。C.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马,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D.用黑色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
E.采用透视、光线原理与人物解剖学来作画。
F.小说家着意刻画他笔下人物皮肤的光泽、衣服的质地与眼神种种细微变化。
G.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熊腰虎背,声如洪钟,力能扛鼎”之类真话来形容豪。
(二)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11~16题。(21分)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教,思想必须饱含着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的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犹如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 ①。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 ②。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动作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1.根据文意,填入文中①②两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②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B.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滩,是没有吸引力的。②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C.①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②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D.①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②就会是没有光泽的沙石瓦砾,难成灿烂辉煌之观。
12.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超过20字)(4分)
13.领会第四段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含义,用自己的话(6分)
(1)“这个角度”是指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14.在论述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3分)(不超过25个字)
15.下面是从文中得出的判断,错误的两项是(3分)()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B.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但又最忌理性说教。C.一部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16.这节文字的第一句话便亮出了所阐述的中心论点,细读全文后将这句话补写出来。(超过8个字)
参考答案
一、1.A 2.D 3.C 4.B 5.C 6.C
二、(一)7.演员跳出角色表现自己。8.艺术家的意趣和个性。9.B 10.EF
(二)11.C
12.(1)激情洋溢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2)戏剧少了抒情性,也就少了感人的艺术魅力。13.(1)戏剧和抒情诗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的差异性。(2)戏剧性和抒情性之间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14.戏剧需要抒情性,不过抒情成分必须有戏剧性。15.CE
16.戏剧需要激情
第三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一、导语。PPT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肖形印、篆刻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东方神韵体现了虚实结合的艺术美。今天我们走进中国美学家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此文
学习目标:PPT
1、概括文章观点,探求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理解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关系,提高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PPT(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扫清障碍;
(2)理解5处引文,思考它们在阐释观点方面的作用;
(3)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谈龙录》《画筌》两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课文所引赵执信《谈艺录》中的一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试简析这三种看法,并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在什么地方。洪昇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渔洋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昇强调“全”,王渔洋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原则。
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
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重要表现手法。也就是1--6自然节反复透彻的分析得出观点,材料充足,讲究在理性的推论种逻辑的力量。
3、引笪重光《画筌》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课文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好,根据我们刚才找出的关键性的的语句我们一起来梳理文章的思路:
文章思路:(尝试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即找出关键性的概括性的语句)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家严密的逻辑性,让我们再次浸入文本,读出思考读出睿智读出美感读出共鸣。
三、再读课文,探求观点材料之间的联系PPT
作者从哪些艺术门类入手佐证自己观点的?请说出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和实例。
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如八大山入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书法: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张旭、吴道子。讲究布白枯湿,要求计黑得白。
舞蹈: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以“趟马”的动作表现在某一种情境下人策马疾行。
建筑: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筑物飞舞生动的神韵,展示虚灵的空间。特别是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
印章:方寸世界见神韵。
诗歌:通过具有象征力量的一景一物显示丰富的内容,从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
雕塑:如断臂的维纳斯,引起人无限的联想
小说散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令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艺术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如痴如醉心魂难收,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PPT苍茫涵浑似真似梦无形无际的艺术境界,正是得神的妙处,在虚实错落之中,流荡出一阴一阳一明一暗的空间节奏,涌现出万物生命的源泉和律动。凡此种种都说明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你能否从文中找出概括中国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特点的一句话吗?(15段第一句话,齐读)
小结:
如果说上面的两段引文是以古人的文论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话,那麽大量的各种艺术门类的具体例子则是以例诠释观点了。作者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了如指掌,对这种表现形式的精当分析,对共同特征的形象概括,简直是以少少许文字为我们论证多多许的问题,思路之敏捷,结构之严谨,广征博引,深刻洞察,令人拍案叫绝,大家风范令人读后掩卷深思,回味久远。好,我们在理清思路探求联系的基础上,学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关系,学贵在迁移运用。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可以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
PPT
四、活用:作者谈虚和实的关系运用了很多实例来阐明观点,艺术是相通的。试结合平时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
先完成课后练习2,3无论是化实为虚,还是化虚为实;无论是绘画、戏剧、诗歌或其他艺术形式,所谓:
PPT“春之精神画不出,以草木画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可见,虚实间的转化都靠我们的“想象”。
虚——想象——实
请同学们用自己绚烂的想象结合平时所学的知识各抒己见,争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鸣,赢得心灵的共识。
学生发言
教师补充:断臂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武则天的无字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诸葛亮的空城计,北大的未名湖;武侠小说里的张无忌变幻莫测的太极拳,令狐冲名满江湖的独孤九剑,郭靖出神入化的降龙十八掌,无招胜有招„„ 评点语:如: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老师补充如PPT
黛玉焚诗稿;《江南的冬景》
PPT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结束语:中国艺术是用最深厚的情,最莹透的景,在天地之外造出一个能够丰富人的想象,净化人的灵魂的崭新世界,艺术是美丽的更是神秘的,让我们在艺术的美丽中寻求心灵诗意的栖居,在艺术的神秘中邂逅生命飞扬的灵动。
第四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设计
●说 课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完全读懂,总有相当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在学习中,为了把握课文内容,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其次有必要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就要进一步领悟课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例如,课文阐述中国戏曲也是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时,先加以分析:“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接着举“趟马”这个动作,说明“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又如,课文在论述笪重光那一段话时,也是先略加分析,然后以川剧《刁窗》《秋江》和齐白石的画为例加以证明。阅读课文时,把观点和材料搞清楚了,有助于把握全文的精髓,对全文内容的融会贯通。还要做到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可以说,学生大都听过戏,看过画,看过书法作品,参观过建筑,欣赏过音乐、诗歌朗诵,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与理解课文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教学用具
古典乐曲《渔舟唱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苏园六纪》中的有关剪辑,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褚遂良摹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作品。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课间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的是有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众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动地惊天。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似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而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伏起,时断时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三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13段至结尾,主要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全文论述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最终使读者信服作者的观点。
2.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课文感悟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学生分析何者为虚,何者为实。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明确: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这两者手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明确:草木、烟霞为实,春之精神与山之精神为虚。虚与实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3.我最近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示例:相握的手为实。让人联想的东西很多,这是两个怎样的人,是萍水相逢,还是他乡遇故知,性别、年龄、肤色、国籍等正是因为其构图的虚,才把全部内容都涵盖进去。其次还有表现的主题,握手是两人之间的友谊,还是表示两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可任人想像。
4.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请挖掘其“虚”。
示例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示例2.《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像。其深层的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思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重点解读
1.“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试再举几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加以阐释,说明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示例: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的烟波浩淼的江水和极大的空间,才烘托出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氛围。对这种寒意的感受,既是画面人物的,也是画家自己的,它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外化。这里的“虚”已不再是“无”,而是由“无”升华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品的精髓。
2.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结合自己对印章或建筑或其他艺术样式的认识,谈谈其中的虚实。
示例1.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惟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示例2.中国建筑的虚与实的处理:由小见大,移远就近,由小空间进入无限时空,就使中国建筑产生空间美感。天坛的祭台,面对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颐和园的亭子称“画中游”,亭本身不是画,外面的空间才如同一幅大画。苏州留园冠云楼,借虎丘山景,丰富了自身景致。拙政园两宜亭,突破围墙局限,隔壁景色尽收眼底。楼台亭阁这类建筑实体,都是“移远就近”,将无限的空间纳入了有限的空间。
示例3.名曲《渔舟唱晚》,一曲将终时,乐曲节奏渐渐疏缓,声音渐渐远去直至曲终。给人的听觉效果是,船桨划水渐划渐远,最后消失在暮色苍茫中,幻化为一片迷蒙……虽然有声的音乐在纯生理上的听觉已无法感知,但听者心理上的感官却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美妙的“有”如炊烟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余音绕梁”吧。
示例4.《兰亭序》的虚与实的处理:《兰亭序》中有十八个“之”字,每个结体不同,神态各异,暗示着变化,却又贯穿和联系着全篇。既执行着管领的任务,又于变化中前后相互相应,构成全篇的脉络,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出王羲之的精神风度。
示例5.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舞蹈之一的《荷花舞》,运用戏曲的水上漂似的圆场舞步,舞者的双脚被荷花筐遮住,看上去有如荷花在水面上漂游。腰肢的摇曳和臂膀的左右晃动,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舞蹈者以优美的箅姿,营造出清新、典雅的意境,观者眼里无荷花,但心里却有无比美丽的一片荷花。
五、延伸阅读,难点突破
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教师讲解: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
2.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示例:这六种景物是按“晨起”“客行”的特定时空感组合而成的,从而透出了客行的辛苦。搞乱了它们之间的序列,就不能化实为虚。另外一法是化虚为实,即作者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3.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
4.杜甫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示例:老杜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5.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示例: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漂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6.《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示例: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板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诗歌
戏曲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舞蹈 O
第五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虚与实的关系和作用。
2、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
教学用具
舞蹈视频《雀之灵》,画《鱼》《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书法“飞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舞蹈视频《雀之灵》。晨曦中,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随风起舞,时而漫步溪边,时而俯首畅饮,时而伫立,时而飞旋,一首生命的赞歌就在那一举手,一投足中流淌着。舞蹈如行云流水,她不是孔雀,但她那令人赞叹的指尖和身体细腕的微妙语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只圣洁、高雅、美丽的孔雀,而且是一只充满生命和神秘的飞舞的精灵。让我们看到了极具神韵的一只美丽的孔雀。从美学上讲,这就是舞蹈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1.提出两个问题供在通读课文时思考。(1)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2)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3)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作怎样的概括?
(1)明确: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3)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或“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2.重要语句的理解。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明确:浙江杭州人洪昉思很久以来就在山东桓台人王渔洋门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昉思与刑部尚书王渔洋一起议论诗,他痛恨当时流行的诗歌没有章法,说:“诗好像龙,头、尾,身上的鳞片,颈上的长毛,一个不具备,就不是龙。”刑部尚书笑他说:“诗好像神龙,见头不见尾,或者在云雾中露一个爪子一个鳞片而已,怎么会露出全体?那是雕塑绘画!”我说:“神龙屈伸变化,固然没有固定的身体,恍惚望见它的只是它的一鳞一爪,而龙的头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为龙的全体都在这里,那么雕塑绘画者反而有话说了!”所阐释的观点是:就诗歌说,写出来的精粹的诗是从丰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精粹从全体中来。但就诗的本身说,又要求完整。要写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且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
这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一是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士稹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昉思强调“全”,王士稹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所阐释的观点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重点解读
1.“八大山人画——《鱼》
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2、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
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3、《蛙声十里出山泉》
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
4、书法——“飞白”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其为“飞白”。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
四、融会贯通,知识迁移
(一)、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把“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容得淋漓尽致。这一
手法,也见于诗人通过物境描写表现对时空的特殊感受,从而反映他在特定环境的曲折心态。
2、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示例:这四句都是“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柳永《雨霖铃》 :
(二)、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五、作业:
课后第4题,从虚实角度鉴赏《小诗》《诗》
板书设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诗歌
戏曲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