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1
浅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师教学的效果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谈谈一些体会。
一、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交流、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精心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每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用橡皮泥封住罐口,让易拉罐冷却,学生观察发现易拉罐变形且发出声音。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这个实验的价值不仅在于很好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为什么在易拉罐罐口出现“白雾”时,迅速封住罐口”?“罐口出现“白雾”说明了什么”?“这种排除空气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还有哪些应用”?一系列的问题的设置教学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发展。
(2)源于生活,提出疑问,引入课题
(3)勤于思考,理论实践,引入课题
创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物理教学情境,注意挖掘物理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序地思考与解决物理问题,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
1、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前,学生通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由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制成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取一支挤光了牙膏的扁瘪的铝质牙膏管,要学生猜想:如果将这支扁瘪的铝质牙膏管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般都会认为牙膏管会沉到水底,教师把牙膏管放入水中,证实学生的猜是对的,然后问:“牙膏管是铝制成的,那么能否下结论:铝制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呢?”多数学生会说“是的”,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认为“不一定下沉”,这时教师应请这些学生说出不一定沉的理由,再由他们自己利用牙膏管设计一个实验去证明自己的结论,接着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归纳结论;若没有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可以自己将这支牙膏管展开成薄片,做成一只“铝片船”,放入水中就会浮在水面上。两个实验结果对比明显,学生不难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不能仅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可能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的因素”的积极性。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应该是: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结果分析手段,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把大脑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忽略在手脑并用的实验活动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才能、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学习《透镜》这一节时,学生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那么将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正对着太阳,在光屏上你将观察到什么?用你身边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试一试。这个实验的简单易操作性注定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他们认真实验并且有所发现时,“凸透镜的焦距的测量”问题就迎刃而解,而“凹透镜的焦距的测量”这个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了。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三、规范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例如在讲授《物体的浮与沉》时,研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所受浮力是在完全浸没是的浮力。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关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我们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而“物体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的作用” 这些错误的说法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指出,物理语言的准确和规范。
“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这样才能实现如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要改善物理课堂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必须熟悉物理教材,加强平时知识积累,精心备课,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条件,使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引用物理故事,激发学生兴趣,适当应用课堂留白,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空间,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去探索课本以外的现实生活奥秘。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故事 课堂留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加深,我对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新课程就好象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又象一座神秘的高山,令攀登者永不止步。要改善物理课堂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果,我认为须做到下面几点。
一、熟悉物理教材
至今为止,我们使用了两种版本的物理教材,一种是苏科版,另一种是人教版。这两种版本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章节的顺序不同,苏科版把电学部分放在九年级,人教版则放在八年级,从教学实践结果来看,八年级学习电学成绩是很差的,很多学生都很难理解电学知识,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也不敢摸。跟日常生活的感觉相差较远,学生感性认识较差。从学生的生理特点来看,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学习电学有困难。很多物理教师都有同感。另外,人教版中,八年级物理还没有讲解误差这一概念,这对学生理解电学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也受影响。在电能转化中,由于还没有学习能量的概念,没有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对电能的转化问题难于理解。所以有一些章节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为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也为教师处理教材增加了许多难度。
从教材内容来看,新课程教材与课改前的教材,变动较大,增大了实验探究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人教版中共有一百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但我认为也有一些不足。人教版中对物体受力分析,没有引入同一直线力的合成,这对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相当不利的,老教师可能会及时补充,但新教师也许较难发现。,这给学生学习力的分析带来很大困难,而这又是力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认为,不论哪种版本,知识应有一定的连贯性,能够承上启下,过渡不要过大,版本与版本之间,内容大部分应该相同。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注重知识积累
1、加强教育科研,积极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加强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对有难度和重点内容上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通过评价上课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建立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资源。
2、加强继续教育和自我教育,注重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努力更新教育理念。进行课后反思,提升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行为;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经常访问一些有关新课程的学习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网站等。收集各种教育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素质。
三、课前精心准备
1、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处理教材,注意灵活性,创造性和特色化。把一些现象明显,适合演示的实验在上课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在什么条件下观察,观察的仪器是什么,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实验后,再组织同学们对观察前提出的要求逐个讨论,得出结论。防止学生把思维只停留在好奇、新鲜、图热闹上。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是说,具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还要有预见性,前瞻性。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条件,使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
3、引用物理故事讲解概念、原理,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密度知识时,引用阿基米德的故事,‘国王的金冠’。叙拉古的亥厄洛国王委托金匠制造一顶纯金皇冠,金匠交活之后,他怀疑金匠隐匿了一些金子。金匠矢口否认自己偷工减料,而且证实皇冠的重量与国王所给的金子重量相等。国王不肯轻易认输,便请阿基米得验证。阿基米得日思夜想着解决的方法。他知道金属密度不一,比如铂比金高,金比银高,如果不同质地的金属重量相同,那么体积就不一样,所以可以用皇冠体积鉴定皇冠是否由纯金所制,但是苦无求得皇冠体积的方法。一天,阿基米得在浴盆洗澡时,看到水从盘中徐徐流出,因而悟到,可以用排水法来求出皇冠的体积,若把皇冠沉进盛满水的盘中,所排出的水的体积,便是皇冠的体积了。就这样,阿基
米得为国王解决了这个疑难,证明金匠用料不纯。
四、课堂适当留白
科学家克莱因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解决,一种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科学活动的领悟。给课堂适当留白就有可能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空间,让思想的高速运转与思维的波涛汹涌在这留白中呈现,形成自己独有的认识。在有些章节的教学中,适当留有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通过应用已学习的知识,结合身边的事例或现象,查找有关的资料,扩大知识的外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杠杆》一课结束的时候,我请同学们思考翘翘板是怎么回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杠杆,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就这样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去探索课本以外的现实生活奥秘,使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肩膀上长出自己的脑袋”。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堂的留白意义与策略》
2、《阿基米德的故事》
作者 刘海明《中学物理》2009年12期2
第三篇:利用脑神经兴奋规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脑神经兴奋规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人脑 兴奋 物理教学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对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物理很难学懂,如何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果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的密切联系出发,利用人脑活动规律实验的若干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丰富教学形式,保持学生的兴奋度,调动学生情绪,进行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的方法,以达到良好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0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我们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所要求的。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先进科学技术都是物理原理的应用,物理本身又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物理被列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物理很难学,听不懂,考不好,不会做实验。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个原因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为应对高考而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这样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而失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学生考试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进入大学后,大学物理因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就很难适应。
如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是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作为物理老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帮助学生。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求老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深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毕竟教和学是互动的两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人脑智力活动的研究成果对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了有力的帮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观察到与精神活动相关的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对神经认知科学与教学的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利用人脑活动规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
1脑科学与教育的关系
人脑是最复杂的神经系统,人的智力活动与人脑的兴奋状态有密切的联系,揭示和利用人脑的活动规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已经可以用核磁共振和脑电图来揭示人脑的活动规律冈。以前学习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现在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等是脑的高级机能,任何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与脑神经网络有关。学习过程是一个形成脑神经网络的过程,教育是调控构筑神经网络的外部刺激的过程阴。不同的学习过程会形成不同的脑神经网络。被动式的、重复式的训练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强化了固定的思考范式,而主动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使人善于灵活开放式的思考问题。所以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全脑教育,开发脑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合理地利用人脑的认知规律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近年来,将脑科学与教育紧密结合开展应用性研究已成为热点,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
2人脑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若干研究成果
2.1人脑活动规律的实验研究方法
人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脑电是大量脑神经元电活动的总体表现。人们现在已可以用实验仪器来探测脑电信号,得到脑电图。当人们进行思维作业时,脑电图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因此脑电信号分析成为人们研究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
不仅生理状态影响脑电的特性,人的智力活动也会影响脑电变化,并且和大脑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被测试者进行不同的思维作业时做脑电信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后,可以比较有效地识别思维作业的类别。
由于脑电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用大量的分析方法来揭示人脑的活动规律。以往的脑电图分析方法有以分析脑电图波形幅度、均值等为主的时域分析方法和以分析脑电图功率谱、相干函数等为主的频域方法。近年来随着脑电的非线性特征发现,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用近似嫡和复杂度处理脑电信号能够较好地反映人脑的活动。
通过对人脑的高级机能的测定和信息处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学习与教育过程,将脑神经科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学习和教育的研究中,从而形成科学化、人性化的新的学习和教育体系。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而且还可提高创新能力。
2.2现有的一些实验及结论
2.2.1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
人们对不同的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阁。被测试者分为三个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不断接受音乐、磁场和局部高压氧干预措施。利用近似嫡和复杂度将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在局部高氧环境下的组,人脑相对清醒,脑电活动增强,复杂度增高;听音乐的组的复杂度和近似嫡也较高,说明音乐语言诱导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疲劳恢复。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物理因素可以影响受试者的状态,从而影响受试者的脑电波,脑电近似嫡的平均值随着脑疲劳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另外有人做了弱激光对神经兴奋性影响的实验阴,结果表明在弱激光刺激下会诱导神经兴奋。
2.2.2情绪等心理因素对认知的影响
关于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影响,一些研究指出,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中等强度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思维,提高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而悲哀、恐惧、愤怒之类的负性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活动。
在上个世纪后期提出的“兴奋转移理论”认为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其兴奋程度主要由所关注的角色所经历的冲突来决定。观众在冲突解决之前越感到不安,在冲突解决之后就越有愉悦感,他们的心理兴奋程度决定了在剧终的时候对于该节目的打分。
3应用于物理教学
3.1保持学生兴奋度,避免疲劳式灌输
从物理因素对脑电的影响实验可以看出,当脑神经疲劳时,其兴奋度显着降低,人脑的复杂度和平均墒都会减小,这意味着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减弱。当用物理因子刺激时,大脑的兴奋性会有所恢复。在教学中应注意掌握神经兴奋与疲劳的规律,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时完成课堂教学,避免疲劳式的灌输,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当学生已经疲劳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会迅速下降,如果这时再机械地灌输知识,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讲课,学生的收获极小。例如物理教学中常有公式的推导,如果一堂课不停地推导,学生无法集中这么长时间的注意力。当学生思想疲惫时,这时的推导就毫无意义了,根本不可能达到逻辑推理能力训练的目的。物理的讲解应该注重物理原理和思想,避免繁杂的数学,尽可能地在学生的兴奋期内完成推导。如公式很长,可以做好推导的结构框架,分段推导,每段作一小结,使学生的精神有张有弛。当讲课的节奏与学生的兴奋规律相适应时,就会事半功倍。
在上物理课时,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变换来保持学生的兴奋性,而这恰巧是物理课堂教学所独具的优势。物理学的很多原理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有很多生动的录像资料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理解物理,激发起探索物理奥妙的兴趣。另外,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既能生动地展示物理原理,又能避免空洞的原理讲解。而且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来做演示实验,主动参与式的学习会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体验。所以只要转变物理的课堂教学方式,物理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对物理原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对于学生一向头痛的物理作业问题,应从布置形式上来解决。如果布置大量的需用繁杂的数学推导才能完成的作业,学生在疲惫的状态下去做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其实要学好物理一方面当然要有数学推导的训练,这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也更需要物理思想的培养。物理本身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才能学好。所以物理作业的形式可以是问题思考、讨论、查资料以及设计实验、做实验等。这样既可以满足物理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又可以通过形式的转变维持脑神经的兴奋,使各项训练在兴奋期内完成,收到良好的效果。
3.2利用视觉效果,上好多媒体课
激光诱导神经兴奋的实验表明,光可以影响神经的兴奋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室内光的亮度,保持学生的兴奋。例如物理课经常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用窗帘把窗户遮盖地严严的,教室里很灰暗,加上空气不流通,学生的兴奋性就很低,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是无法有效地学习的。应选用亮度高的投影仪,并把窗帘设计成竖直百叶窗式,避免窗外的光直射到屏幕上,这样可使教室有一定的亮度和较好的屏幕对比度。
另外颜色对兴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幻灯片设计上应该充分地利用色彩来表达内容,提高学生的兴奋度。首先整体颜色不能太灰暗,灰暗的颜色会降低兴奋性。当然也不能全是大红大紫的颜色,学生眼花缭乱,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并且长时间盯着全屏幕都是强亮色也会使人头晕。所以主色调应该是清雅的,在强调重点的地方用鲜亮的颜色。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才能引起兴奋和关注。图像记忆会比文字记忆深,所以可以尽可能多的用图形和视频来表达物理原理。
3.3调动情绪,进行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
当情绪高,有兴趣时,人脑的神经兴奋度也高,反之亦反。人脑的记忆力在保持一定高的情绪时有较高的值,在情绪低落时,人的记忆力也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情绪往往受老师的讲课激情和教学方式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要让老师在课堂上手舞足蹈,而是要讲得投人,引人人胜。大学物理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或听到的,如果我们能以实际的例子设置悬疑,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比如很多同学都喜欢踢足球或者是球迷,放一段精彩的足球比赛片段后问学生,要踢出一记香蕉球应该怎么做?可先请同学们谈经验,然后老师再分析过程,讲解物理原理。又比如大家都爱看春晚的魔术表演,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硬币穿过玻璃,怎么作到的呢?解释其中用到的物理原理并让学生们自己来试试。当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被激发起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参与式学习,就容易保持高涨的情绪,神经兴奋谁葬高,这时学生的体验深刻,知识就会记得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部分内容在物理演示实验室上,学生就不会觉得物理是枯燥乏味的了。
在讲物理课时还可以通过合理地设置悬疑,引出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冲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电磁场的能量时,我们可以问学生,一按开关教室的灯就会亮,是电子从开关立即跑到灯丝上的吗?算下速度就知道不是电子而是电场。灯亮是电子的动能转化成光能的吗?如果是这样,电子损失动能就会停下来,电流就会终断,所以也不是这个答案。这样通过设置冲突和解决冲总之,只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就会让令学生头痛的物理变得精彩而生动,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突,最后分析出是电磁场在传输能量的概念,这样学生会得到很深的印象。第四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实验效果的研究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实验效果的研究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是对理论的直观展现,实验是学生掌握自己探究知识的思路和方式,实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得以理解,还直接的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考验。应在课堂多多应用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效果,以提升教学水平。【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效果 1.加强实验的引导
提高实验效果是提高教学的必要环节,可以让老师的教学更加清楚明了,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以提高。提高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实际实验条件,选择效果最好的方式,以展现更直观的实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知识有限,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在做实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制定自己做实验的方式方法,并与老师所演示的方法加以比较,得出自己欠缺考虑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这个分析问题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充分掌握,充分理解,通过强化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概念,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实验现象的产生可能只在一瞬间,必须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思路,以及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所观察的不同现象。学生们毕竟对实验的了解还有所欠缺,此时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老师们对实验的假设,构想,工具,顺序,结果,计算等进行准确讲解,让学生们对实验的实质加以正确认识和掌握,从而达到实验辅助教学,实验促进教学的目的。同时,对实验条件的改变对实验的影响做出准确分析,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以加深印象。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实验条件的各种变化,以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各种影响。保证实验过程中,学生得以完全接受相关物理概念,也让物理公式生动化,不再只是枯燥的符号与字母,而每一个符号,都有生动的物理意义与之对应。从而生动化物理实验。
如测试物质密度的实验,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固体密度实验与液体密度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制定实验过程并加以修改,是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做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印象。测量固体密度,实验需要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让学生们明白每个器材的使用时间和使用作用。实验原理是ρ=M/V,故实验中需先测量石块质量,考虑到石块形状的不规则,必须间接测量其体积。可以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测出水的体积变化及为石块的体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石块的体积不容易直接测量,就采用了置换的方式。而石块对水分的吸收,使得体积测量将会偏小。同时量筒读数时十分容易产生误差,这些也可以让学生以错误方式读数,看看与正确的偏差之大,是偏大还是偏小等。整个实验完成之后,让同学们明白每一步的用意,对实验进行反思,使得实验过程深入人心。强调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目的,即减小误差,可以让学生私下再做几组,看看每组之间差异,体会多做几组的用处。还有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法,液体质量的测量较难一点。可以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然后讲解最合理简单的,即先将量筒称重,在将液体倒入量筒中,一起称重,俩者相减即时液体质量,液体体积可以直接读出。在此注意有些液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反应,从而影响其质量。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探寻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汲取各种知识,可以课下阅读其他课外书,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各种扩展有很大作用,辅助学生的日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实验外延的知识数不胜数,针对其内容,结合日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可以大大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内容数量,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让学生自主研究
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物理问题均来源生活,来源自然,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探究,即是物理现象发现,物理理论得出的过程。与实际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的理解,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老师可以将一些比较简单易做,和生活紧密相关,又安全性较高的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研究,让他们自己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光提升实验能力,也要提升知识水平。同时,学生若有不合理的结果加以修正指正,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避免接受错误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为止。
如摩擦起电的实验,一般课堂上都采用直尺和纸屑,可以让学生私下广为实验。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在各种地方做实验,并加以比较。就可以深入的了解不同材料起电的不同规律,从而达到对摩擦的深入认识,甚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一些化学知识。例如墙上铺上报纸,用笔在报纸上摩擦数下,进行观察。此时,报纸已经在墙上掉不下来,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让学生观察此时现场,可以看到被掀起的角随即被墙壁吸了回去。最后把报纸从墙上慢慢撕下来,如果条件允许,会听到些许静电的声音。就此实验,可以先进行简单提醒,让学生自己动手。等学生私下动手之后问问他们有没有掀报纸,有没有听声音。然后没有做的同学再做一次,一定要自己动手,放开思维的限制,最后看看学生们的结论,加以引导。同时让同学们试试其他物品,有些贴不到墙上,然后探究为何有些物品不行。这就网罗了众多知识,同时,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实验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3.改进实验效果
对于有些效果不甚明显的实验,可以进行修改,尽量展现现象直观的实验。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的手段,让实验的演示更为直观。例如有些声音实验,声音的效果不是很清楚,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声音进行放大,使实验效果更为明了,教学也就更有效果。计算机可以模拟一些危险实验,一些不便学生做的实验即可进行展示。
如熔化的实验,一般即是采用石蜡,用酒精灯加以熔化,一般需要6分钟左右,还有冰的熔化,让冰自然熔化。这些实验就单单展示了熔化的过程,而一般熔化与凝固时相互对应的,凝固的过程难以展现。此时可以改变思路,如将浓盐水放入冰箱,冰成冰盐水,用作冷却剂。然后在试管中加入水,将试管放入冰盐水中,让水先凝固,观察凝固过程。等水完全凝固之后,取出试管,即可观察水的熔化。一个物体的凝固和熔化,可以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凝固点与熔化点,也就直接明了的展现出来,而在之前的实验中,这点难以同时展现。这样学生对水这一液体,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更为直观的画面,大大提高了熔化与凝固实验的实验效果,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4.结语
物理教学中,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实验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老师要做正确引导与指正,学生们要自己动手,不断探究。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物理实验直接影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必须不断改进,让物理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杨志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J].物理教学,2011(04)[2]杨定春.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11(02)[3]杜瑞霞.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的实践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李宏扬.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实验效果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06)
第五篇: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 要]如何提高中专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是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作者认为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努力追求课堂教学幽默性,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其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所从事的中专的计算机教学,其本身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并以实践性为主的特点。与其它文化课相比,对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并且由于计算机教学本身具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直观、师生互动性强等特点,因此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旧的教育体制、习惯思维、授课模式的束缚,学生在授课中的被动接受地位丝毫没有改变,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特色,不能长久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得现阶段计算机课程显得枯燥乏味,苍白无力,一些学生甚至把计算机课当作“游戏课”、“QQ聊天课”等。
如何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我们应该针对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在中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1、精心设计任务,保持学生学习情趣。
计算机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
目前,中专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相结合,并以此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的设计,教师要仔细推敲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更大地激发她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培养其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计算机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另外,如果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同时,结合“合作学习”,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任务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时,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图文处理》时恰逢圣诞节,教师先组织学生唱圣诞歌,说互送祝福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情境,然后展示事先做好的贺卡,作为礼物送给全体同学。接着布置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每两位同学制作出一份圣诞贺卡,并组织全班同学评比谁的最漂亮,技术性最强。又如,在学习《制作Word表格》一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模拟出公司招聘员工的情境,要求学生针对用人单位给出的招聘信息制作出一份精美的表格式个人简历。而这个大任务又分为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学生逐步将这个表格不段完善和美化。学生带着这个大任务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因为与将来就业相关,注意力自然集中,兴趣也就浓厚了。
2、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
中专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更大,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有些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而有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甚至连拼音都不会,这给教学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的基本任务,这也是我一直遵循的重要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任务时,我往往安排有几个层次的任务,基本任务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可以再挑战难度高的学习任务。除此以外,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我还经常给她们一些额外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她们的探究能力。
而对于操作不理想的学生,有时我个别重点指导,有时让进步快的学生当一回“小先生”,现身说法。优秀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后进者见贤思齐、后来居上。这样后进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帮助和辅导,完成学习任务,而好的学生也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深化,更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3、追求课堂教学的幽默性。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出色的演员!的确,在课堂上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演员,借助语言、语气、动作、表情各方面的幽默化生动活跃课堂,提高学生上课兴趣。
例如,当我作为她们的新老师第一次上课时,就跟所有同学宣布了从大学教授那学来的三条规则:⑴上我的课,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⑵不听的同学,你可以睡觉,但是不可以说话,以免影响到其她想听课或者想睡觉的同学。⑶我这个人最喜欢找麻烦,所以等下我可能会不小心点到睡觉同学,让你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那就麻烦你像马一样睡觉了。所以想睡觉的同学在睡觉之前,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问题的答案,二是要弄清楚马是怎样睡觉的。结果尽在意料之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兴奋,自然也就没有人睡觉啦,并且此后的课堂上也没有出现睡觉的现象。
还如,在讲解一些同学可以自己阅读,不必老师详细讲解的内容时,可采取快速朗读的方式掠过。当教师以超过常速的方法朗读课文时,学生听了会心一笑,轻松课堂气氛。
再如,在教学《键盘键位分布》时,说到“REWQ”的记忆,可将“RE”记为“阿姨”,因此不是“阿姨上WC”,而是“REWQ”。
又比如,在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介绍显示器时抱住它说这个最肥的家伙像极了我们的电视机;而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4、花样百出抗疲倦。
因为中专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一般是几节课连上,学生对着电脑屏幕太久,容易疲倦,从而造成上课效果不佳。但很多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又不愿起来走动,而是在那里继续练习甚至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想一些招数,让学生重新兴奋起来,从而摆脱疲倦感。
例如,恰逢学校歌唱比赛,课间时我就组织学生唱歌;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整体出现疲惫状态,可以突然喊“全体起立”;还可以时不时展示一下个人魅力,教学生跳健美操或者保健操。上课间隙,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搞笑视频或图片,讲一些笑话,出一些智力题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疲惫,达到休息的目的,还可以让她们增广见识。
5、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学生也会在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而实践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计算机课程课堂的一个特点。
在教学中,我经常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也就多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体验。通过自主学习,靠自己力量解决新问题,这样子所获得的喜悦远远大于照着老师讲并模仿操作时的喜悦。
例如教学《文件夹的管理》一课时,我不是直接讲解,而是给出学习材料与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完成任务,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文件夹的管理”,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6、经常性地进行评价,在反思中学。
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评价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显著效果,从而促进学习。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是通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实现学习后的实践与反思。每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中,应尽可能地列举自己在这次学习中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哪怕是一次失败,如果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这也是收获。在自我评价中,既要使学生享受到获取知识后的愉悦心情,又要使学生感受到有待努力之处。在每节课的末尾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你接下来还想学会什么?怎么努力呢?”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自测与评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而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在一些阶段性测试中,我经常变化测试方法,让学生不惧怕考试。比如在考查学生五笔输入法的掌握情况时,我利用“路路点名器”对学生进行随机抽取,抽到的学生可能是要求其自身回答,或者其指定一人回答,又或者是一行同学讨论回答等。回答问题错误,需要接受一些小惩罚。这样,本来很紧张的测试就在大家轻松的笑声中度过了,而且测试结果很不错。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新颖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必然明显提高。总而言之,根据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做适当的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以鼓励学生,使学生在成绩和进步面前,获得更大的激励和鼓舞,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裕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J].高师教育实习新概念.广东教育出版社 [2] 陈向东,张际平.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模板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03期
[3] 闫家康.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