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七年级《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该节在本章中是重点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体只靠营养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还需要呼吸,因此在人体营养的基础上设置了本章。呼吸系统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之一,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为人体的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呼吸的重要过程。教材中设计了实验、图片、模拟演示的教具等来帮助学生探索这一生理过程。
编写意图:因为学生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本文通过呼吸这一生理活动的学习,进一步揭示人体的秘密。
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确定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测定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并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测量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三)教学难点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物理学中的气体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二、教学方法
1、教法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创新意识。依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运用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过程转化为直观的动画。
2、学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析、推理完成对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图、像”等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动态变化的特点,将“胸廓变化、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制成一个动态过程,可使抽象的过程转化的更加直观、形象。
四、课前准备 软尺 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装置 注射器 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复习的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复习后请同学思考:空气入肺后,在肺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
(二)探索过程
1、测胸围差 教师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组织交流,给予评价。选一组学生到台前给全班同学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然后交流操作中的优点及不足,寻找合适的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同学分组测量,记录数据,测量结束,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出示讨论题目:你认为胸围差的差别与什么有关?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2、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深呼吸动作,亲自体验探讨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学生交流讨论,随后课件展示胸廓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学生交流讨论,随后课件出示胸廓的动态变化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引起胸廓变化的肌肉。
出示思考题1:胸廓容积变化时,肺有变化吗?若有变化,肺到底是怎么样变化的?学生推测,陈述观点。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教师出示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获取结论。(因为模型是一模拟模型,需先分析装置代表的名称)学生演示前,引导学生认识膈肌变化与胸廓的关系,这样可降低学生探索问题的难度。
思考题2:肺扩大与缩小时,肺内气压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注压力与体积的关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降低难度在此设置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用拇指封住注射器筒口,往里推针把,直到推不动,再将拇指松开,使针把回位。教师引导学生在亲自感知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肺回缩,肺内气压升高。
思考题词:吸气导致胸廓的扩大,还是胸廓的扩大导致吸气?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3、拓展延伸:请同学联系实际,说出生活中常见到的与呼吸有关的现象,如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等引导学业说出一些生活现象,分析讨论,学以致用。
4、回扣重点: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入肺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投示表格:表格见附页。
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过渡衔接 气体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作出推测,让学生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教师出示实验装置,一生演示,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设置甲瓶?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培养学生科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比较表分析(充分利用课本资料),人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并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换。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以问题自然过渡到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课件展示“肺的内部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肺适于发生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在分析肺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气体的扩散作用(因为初一学生对气体的扩散原理不太了解,教师可采用喷洒香水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气体的扩散,教师给以点拔气体的扩散方向,为何扩散。
针对性练习学生做同步练习题,深化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达到探究深化的目的。
合作探讨 外界空气中的氧是如何到达人体的血液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思考、探索,并给经及时的反馈,补充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思维延伸 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自己解决困惑。
课堂小结 小组表达交流自己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让学生自己小结。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训练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运用了实验教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预计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篇: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李塘实验学校学校 陈晓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内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由本于本节课中涉及到一些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的物理知识,从而导致学生难于理解课文(现象清楚,表达难),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若能适当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本节内容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
二、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授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但不能忽视的是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呼吸运动原理等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从年龄特点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2)会测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通过演示实验能说出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观察、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呼吸与健康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五、教法与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构建便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活动,提供有利于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采用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导学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好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亲身体验小活动,观察演示实验等方式,层层推进,高效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模拟隔肌运动的模型。澄清的石灰水,干净的玻璃管,烧杯,香水,软尺。
2.将全班学生按每4-6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与学生分享故事《沉肺断案》,诱发提问:气体如何进入肺?学生回答同时引导复习后,进一步启发思考:气体为什么能够进入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创设情境,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课,除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营造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
(二)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预备知识,为学生本课后继续学习做知识储。
(三)自主学习
阅读P45-46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______ 内,左右各一个,左肺两叶,右肺三叶。
2、呼吸时,肋骨怎样运动?胸廓有何变化?
答:当你深吸气时,肋骨向上运动,胸廓容积 _______ ;深呼气时,肋骨向下运动,胸廓容积_______。
3、呼吸时,膈是怎样活动的?
答:膈位于胸腔的底部(也即 腹腔的顶部),主要是_____ , 组织。在吸气时,膈肌_________,膈顶部________,使胸廓的______ 增大;在呼气时_______,则膈肌________,膈顶部_______,胸廓的_______缩小。
4、呼吸时,肺内的气体压力是怎样变化的?(课本P46演示实验)答: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胸腔的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外界空气吸入肺。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_______,胸腔的容积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_______,肺内的气体被排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位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学习的主人。
小组长负责交流讨论,并记录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解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探究
1、胸廓的变化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让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引导学生得出: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感觉到底准确不准确,引出学生测量胸围差。测量胸围差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达成共识,请学生示范操作后,三人一组做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在表格内。测量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提出的讨论题。
学生通过感知和测量,知道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教师指出: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教师做曲肘、伸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教师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说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间外肌。提醒学生注意胸廓前后、左右径有何变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得出: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胸骨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反之,缩小。
2、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将气球口套住吸耳球口并绑紧,捏吸耳球时,气球胀大,松开吸耳球时,气球缩小。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了解在特定的条件下,容器变小时气体压力增大,容器内气体被压出去;容积变大时,气体压力变小,外界气体被“吸”进来。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3、探究: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1.演示肺泡的结构(图),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2.学生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3.演示动画: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
提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4.教师: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5.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 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提问: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中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学生: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氧由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就变成了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6.教师:氧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7.演示动画: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问: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学生回答:动脉血中的氧向组织细胞扩散;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向血液扩散。
8.提问:为什么氧和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是这样的?
学生推测:这是因为组织细胞里的氧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的缘故
(五)集体交流
1、介绍胸廓的组成。
2、活动:亲身感受呼吸运动。
3、多媒体动画展示呼吸运动。
4、参考知识:气体的压力。
5、模拟膈肌的运动。
设计意图: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一个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观看动画、关键知识的介绍和演示实验,使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这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八、课堂小结
九、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A.鼻
B.咽
C.气管
D.肺 B.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十、课堂测评(学案)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通过测量胸围差,阐述膈肌的运动,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有变化。通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进出的关系。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变化,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出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思考问题。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演示猪肺的通气,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
二、解决问题
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探究:
1、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2、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3、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5、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用数据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
测量方法:三人一组、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最大值。下表是某位学生测量结果,此为为例,计算:胸围差=吸气后胸围长度-呼气后胸围长度。
结合测量胸围差的实验结果,分析为什么同学之间的胸围差有差别?
学生提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阅读书本相关内容,讨论、交流:
1、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
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探究结果作出假设: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学生实验、观察教材
回忆做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也见到了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分析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会变得浑浊。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学生从图中分析出: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根据呼出的气体中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数据,推测其原因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
学生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学生根据图概括肺泡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1、问题:呼吸运动中胸廓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受到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感觉不一定准确,引出测量的必要。
师生讨论测胸围差的用具、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在达成共识后,请学生示范操作。使学生明确:
①测量胸围差的位置:男生胸前是软尺下缘与乳头上缘平齐,背侧是软尺要在两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软尺经过乳头上方的第四肋骨处;
②测量呼气时胸围和吸气时胸围各两次,并计算出两次两者的差值,即是胸围差。
2、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假设:根据你的感受,对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作出假设。
教师做曲肘、深肘动作,启发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演示动画:呼吸运动
3、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
演示:用模型模拟隔的运动实验。讨论题:
①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②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③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④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的容积扩大?
4、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演示模拟实验: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
第二课时
引言: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5、肺内气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引导学生讨论: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对照表:
通过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与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
进一步探究:
6、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引导观察课文中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探究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演示肺泡的结构,启发学生思考肺泡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引导学生小结: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总结:师生总结归纳呼吸的全过程。
第四篇:《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
2.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视频让学生感知气体进出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3、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本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在亲历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较好的达到:
1、因学生知识容量限制,在设计教学案是增加“气体流动的原因、胸廓结构、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铺路搭桥等。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难度大,我预设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列举孙悟空进入体胸腔帮助人增大胸腔体积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在编写教学案时,问题预设不精细,学生在设施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时,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多从学情入手,在印教学案前,应按教学案设计进行课前模拟授课,找出问题,及时调整。
2、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生物学科采取课上预习、讨论、展示。但因本课教学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学内容多的课,应将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第五篇:《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肺内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容量较大,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静下心来,再品味这节课是,发现还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
1、如何更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有待提高 ;
2、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较难,导致浪费了时间。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