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小学生作文情景诱导
浅论小学生作文情景诱导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从游戏情境法、信息整合情境法、文本资源情境法等方面浅论小学语文作文情景诱导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游戏情境法 信息整合情境法 文本资源情境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写作的阐述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阐述使我们更加明确到:作文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所做、所感通过语言文字组合,外化为书面语言与人交流的过程。作文教学应采用各种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感受和体验真实的生活,从而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写作动机。而最常用最有效的作文教学手段就是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事件,在事件发展中诱导学生分析、思考。心理学认为,只有亲身参与的活动、事情,印象才最深刻,也最有向人叙述的价值。因而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观察的兴趣,利用迁移,诱发叙述、写作的兴趣,从根本上讲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尝试作文的兴趣。在设计整个场景中,学生都被情景“奇特”所吸引,呈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只要随即抓住时机,及时将兴趣引导到写作上,学生因为亲身经历了事情的发展过程,掌握了记事的方法,很快就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对此,我想在这里谈谈对于创设作文情境,诱导学生进行作文的几种方式。
一、游戏情境法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能使严肃的事情变得轻松,使凝固的氛围趋于缓解打破了以往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使原本应该是快乐轻松的作文训练恢复了应有的生机。往往能很好地解除学生“上课”的紧张心理,使学生神经松驰,精神振奋,从而无所顾虑,思维开阔。在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让他们即兴作文,他们往往因为置身事内,亲临其境,到写作时就会特别容易进入角色,而且有感而发。有一次,我们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贴鼻子游戏,同学们看到贴鼻子的同学那滑稽的样子,一个个都捧腹大笑。于是,我就趁机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可笑在哪里?”
由于他们亲身参与了,所以一个个都争着有话说,有的说他的动作可笑,有的说他把鼻子贴到眼睛上了所以可笑„„我又引导他们:“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旁观的同学表情、动作是怎么样的?”„„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见此情景,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贴鼻子》这个作文题目,趁此机会让学生把贴鼻子的经过、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同学们的反应等等写成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耳闻目睹,亲身参与,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具体真实,描写更是栩栩如生。这样的即兴作文,不但让学生玩得高兴,养成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还体会到身心投入才会写出好作文来的道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信息整合情境法
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让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工具。
1、提供丰富的素材,构建说话的空间。如习作《可爱的家乡》利用多媒体教学,可通过播放家乡的风光片,首先为学生建立起理念的空间框架:江口县城的江滨公园、塔山公园、广信塔及广信广场,杏花的天下第一石——斑石,河儿口的封开小桂林景区„„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后,再利用“小导游”“小主持”的形式由学生选择给自己感触最深的、自己最了解的2至3个景点,向其他同学作介绍。这样,在形象的感知下,既充分调动起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又能使其他成员择其优、指其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实现课堂的民主大解放,为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将语言转化为文字便不难做到了。
2、图文并茂兼配乐,构建课外延伸平台,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更为思维的个性化推波助澜,实现思维的一次次起飞与远航。同时,它又以其广阔的题材、素材领域,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畅游无极限。
多姿多彩的音响作文教学就是典型范例之一。声音常会引起人们的各种联想:城市的喧嚣,乡村的静谧,机器的轰鸣,山谷的回音„„各种音响只需轻轻触动播放按扭,就可以随意调出。多媒体的介入,进一步刺激了感官,增强了听觉效果,将生活的大舞台搬进课堂,让学生借助提示想象画面,构筑意境,进而作文。如,为引导想象春天的美景,在布置学生寻找春天的前提下,课堂上反复播放轻音乐《春天在哪里》,一边播放一边提示:春天来了,春风微微地吹──这是在绿野里──到了林子里──这儿是美丽的湖边。学生闭眼遐想,随着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投入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在春天的怀抱里”为题作文,结果学生想象丰富:有的写在春天的丽日下到山上野炊;有的写在春天的和风中到河边采花;有的写在春天的温馨中到菜地捉虫„„
还可以借用幻灯片,再现生活场景。如在教学《童年趣事》习作时,我事前准备一幅孩子抓蝈蝈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欣赏,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学生思维被激活,再让学生畅所欲言,叙述自己做过的趣事:诱蚂蚁搬食、捉螃蟹、捞鱼、网蜻蜓、捅马蜂窝等。随后,我因势利导,进行写法指导。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不再“头疼了”。
此外,教师还可给出多组相互关联的声音剪辑,或自然音响,或模拟音响,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回忆,构思相应的场面,编写一组组情节,从而形成配乐故事。
三、文本资源情境法
一篇优秀的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具体而言是学生表达思想、运用语言、进行语文训练的范例。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例子”就包括教材所具有的体现语言运用规律的基础性、规范性的特点。学习教材,更要注重活用教材的这些特点。
1、抓住文本中精彩的片段,引导学生联想、写作。
我们在学习《草虫的村落》这篇时,感觉到这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于是我提议学生以《我是------》(可以选择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员)把自己当成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员来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类似《草虫的村落》中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所闻所见所感写出来。
由于学生深受《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的影响,触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很多同学都写出了精彩的文章。如有的同学以《我是一朵花》为题,这样写道“一天早上,我睡得正香,一只画眉鸟叽叽喳喳地把我叫醒说:‘你这懒花,怎么还在睡呀?看,你脸上的露珠弟弟都快溜走了,还不快点起床洗脸刷牙?’听了小鸟的呼唤,我赶紧让露珠弟弟在脸上滚来滚去,再轻轻地吻吻露珠弟弟,算是洗完脸刷完牙吧。”有的同学以《我是一棵小小草》这样想象:“夏天,狂风暴雨下起来了,我们也不怕,干脆跑出去让雨姑娘帮我们换上浓绿的衣服。”“秋妈妈怕我们着凉了,叫叶子阿姨给我们送被子来了。厚厚的一层被子,让我们感觉温暖极了。”有的同学以《我是一棵秋菊》又这样想象:“冬天来了,一些名贵花种耐不住那严寒的痛苦,纷纷与世长辞了。而我呢,因我们菊花家族的优良传统,都是凌寒独自开。”„„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精彩的语句!真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味道。这样写起来文章来,能不容易吗?
2、联系生活,发散思维。
我校有个教师在教学《雨中》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说说文中的人物谁是自己最喜欢的,并说明理由。结果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如班中的卢卓健同学是这样叙述的:我最喜欢班中那胖乎乎的小男孩,因为他不仅长得可爱,而且又聪明又乐于助人,他就像我们班中的黄志满同学。(老师语:黄志满同学的确长得胖乎乎的、而且聪明、乐于助人)可惜,这小男孩不是真的在我们的班里,要不然我们就又多一位像黄志满这样的小伙伴了,不过,我一定会努力向他学习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的。更希望全班同学一起努力做一个可以令人称颂的少先队员。
班中的另一男孩罗世桦更是吐出了他的肺腑之言:那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最敬佩。因为老爷爷他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能主动地冒雨去帮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捡苹果,真是太难能可贵了,如果老爷爷一不小心摔倒了会怎么样呢?但他没为自己想太多。这让作为少先队员的我感到十分的惭愧。
从这个学生练笔写下的内容可以看出利用好文本资源不仅令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而且实现了学生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目的,让学生从学习语文升华到实践语文。因为它的内容取于学生的身边,源于学生的生活。
记得我们的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么说过:“人才,大才,天才,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是我们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教育的结果,是忘我地勤奋学习,不断钻研发展出来的。”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语文教师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教育下,在我们语文教师的忘我地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下,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行知教育论著百篇》
③于永正“教海漫记”(1999)中国矿业出版社 ④《名人名言》
第二篇:[高考必看]小学生情景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生情景作文教学初探
鄞州区章水镇中心小学 马丽君
<摘要>现在的学生接触面狭窄,又缺少生活经验,因此他们笔下的作文就如同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最终体现。那么,如何让学生写自己的作文,能够言之有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些有灵活性、启发性的的情景,如:回归自然、入情入景、引领遐想,在加上老师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的心中之想。<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情景 想象 批改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薄弱点。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作文教学中“人文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作文已异化为应试工具;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感而发,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陶行知先生指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中的“真人”,就是要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笔表我意”。我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鉴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决定在上作文课时将情景带入课堂,用情景启发灵感,具体有下面几点尝试:
一、回归自然,感受清新
写作题材源自生活。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社会的纷繁复杂无时无刻不围绕着我们,只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能有效地去把握或及时地再现那些情景,因此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孩子们接触社会,走进自然的机会,给孩子们提供自然、清新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清新气息。
我所工作的地方地处山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作文教学上便可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阳春三月之季,带孩子去河边放风筝,摘野花,编花环送亲人;炎炎夏日之时,带孩子到浅水滩摸螺蛳,打水仗,尽情享受清凉:秋高气爽之日,来到“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捡树叶,做贴画,装点教室;寒风凛冽之际,也不忘带孩子堆雪人,打雪仗,看山上美丽的雪景。当学生融入于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时,他们笔下的花草、樟溪河、树叶、雪人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透露着快乐与陶醉,又何需担心他们的作文言之无物,虚假空洞呢?
二、入情入景,趣味盎然
作文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去表情达意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周围世界中获得真切感受,激发感情。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由“情以物兴”、“感物吟志”进入“情景交融”的状态。因此,在获得写作题材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教学浙教版第五册《三味书屋》等这些课文时,针对按方位顺序介绍某一场景的训练要求,可在学习课文前创设问题情境,如:“让你介绍一下我们的教室,你会怎么介绍?”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比较按哪种方位顺序介绍比较合理。接着导入课文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还可在这个单元结束后对同类文章进行比较,在总结这类习作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也能意识到可按不同的场景特点或各自的喜好选择最合适的方位顺序进行介绍,写出自己的个性来。这样,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进行这样的训练以后,我发现学生已经有意识地学习某类习作应如何叙述内容、表达思想,并领会写法、积累词句,逐步积累并掌握了写作的要领。
三、插上翅膀,引领遐想
在课内或课外创设的情境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广阔的情境中围绕主题再添加一个细节或一两个角色,为原有情境增色、添趣,以丰富情境;对于典型,生活情境的展示,由于它往往集中反映一种现象或一种美感,教师应给学生有关对世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知识,以深化情境;想象对发展思维起积极作用,要在情境的创设中渗入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想象情境以拓宽情境,立足自我。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上课时就应该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想象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散文。学好这篇课文,需要学生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文章后面,作者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荷花。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色彩淡雅,姿态优美、各异的荷花图。图上粉白的荷花,有半开的,有全开的,有未开的,在碧绿、硕大的荷叶的衬托下,清新可爱,有如美丽的白衣仙女,婷婷玉立。这种感受太美了!一切都通过视觉进入了学生的大脑,充实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紧接着,一曲轻缓、柔和的乐曲响起。这是作为课文朗读的配乐。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感染了课堂的气氛。然后,教师悄悄地点燃几支花香型薰香。薰香的气味由淡到浓,沁人心脾。在这种氛围下,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当教师读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一名同学头戴荷花的头饰,身穿雪白的衣裙,在讲台前翩翩起舞。课堂上,美丽的荷花图,优美的乐曲,诱人的芳香,婀娜的舞姿交织在一起。学生随着教师的朗读,在多种感官的体验中展开美妙的想象,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想象性作文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好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不再局限于眼前所看到的事物之中了,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赋予文章生命,将文章写的优美而富有灵性。
四、点睛之笔,锦上添花 每次批改作文,就是学生和教师进行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学生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则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教师要遵从“多就少改”的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而又能婉转指出不足,保护学生的写作信心。
班上一个不善言辞的小男孩,每次写作文是他的一个难题。但是有一篇周记,虽说篇幅不长,但我看到了他的内心世界,我让孩子们写周记无非也是起到一个与教师心灵沟通的作用。原因是他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了冲突,甚至大打出手,打算离婚了。孩子在周记本上向我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很难过,父母为了他要离婚,他也很后悔,自己如果平时听话点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局面。我首先在他文章后面写上一个“优”,然后补上:愿意跟老师来谈谈吗?老师随时欢迎你来。第一天孩子没来找我,第二天放学他滞留在教室不走,我明白了,便支走了其他孩子。留下他一人第一句话竟是:“老师,这次周记我真能得“优”吗?我笑笑说:“不相信你自己吗?你愿意跟老师讲心里话,而且你的内心表白也打动了我,我当然得给你“优”啦。他笑了,笑得很灿烂。可忽然又停住了,我说:“你爸妈的事老师帮你,你只要安心学习。”他又笑了。后来我进行了家访,向他的父母谈了孩子的心事,双方也和解了。经过那件事之后,小男孩改变了对作文的看法,原来的厌烦,害怕变成了喜欢,感兴趣。看来老师在作文中的批语也能成为培养孩子写作兴趣的力量。
在情景作文教学中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去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与想象,从而激起表达的动机,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彰显出学生的个性。
<参考资料> 1.《情景作文教学谈》 邓明东 江西教育 2001 年01期 2.《灵动笔下的文字》 王益红 福建教育出版社
3.《“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 李吉林 《课程 教材 教法》 1997.03 4.《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夏惠贤 广西教育出版社
5.《双位联动循序渐进— “ 个性作文”的教学尝试》 倪芳.广西教育.2003.7、8.第67页 6.《作文教学呼唤真情》 郭娟 综合天地 2005.8 第53页
第三篇:情景作文
《情景作文》教案
【依据】情景作文是作文训练中的一大门类,近年调研考试逐步游离话题作文呈现白日化状态,而学生在此类写作中尚有一定的困惑,针对这一现象,推出这节课。
【过程】
一、了解情景作文的概念
1.你知道作文有哪些命题形式吗?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图画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
2.你知道情景作文吗?
(1)概念:
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
(2)它与其它作文相比有哪些特点?
这种作文形式对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3)你见过的情景作文有哪几种情况?
※续补式情景作文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所提供的写作空间,对之进行续写或补充。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形:
①提供正文主体,补写开头;
②提供开头,续写主体及结尾;
③有开头和结尾,要求补写中间的主体部分;
④首、中、尾,都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要求整体续补。
※引发式情景作文,一般是以题目或材料中的某一特定情景作为触发点,从而引出相关的事物,并由此生发开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作文。
引发式情景作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题目引发式,题目中往往含有一个情景,另一种是材料引发式,命题者在材料中设置某个情景,或者依据某一情景可以引出一个话题。
比如:
○○题目引发式
以《路遇》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题目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景,其基本意思就是讲两个人(或者是两群人)在路上相遇,十之八九还是“不期而遇”。那么,是两个什么人的相遇呢?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有如下种种设计:①老同学相遇,②朋友相遇,③恋人相遇,④仇人相遇,⑤夫妻离异后的相遇,⑥父母与子女或兄弟姐妹间离散后的相遇,⑦师生或师徒相遇,⑧其他情况。
确定了人物关系后,就可以构思相遇后发生的故事了,一般来说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来展开。
○○材料引发式
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注意景、情、理的结合;②700字左右;③不要用诗歌形式。
二、续补式情景作文技法
(一)例一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要求:
①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
②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设问】
1.题目预设的情景是什么?
夏日夜晚,院子里的梧桐树
2.在你的笔下,你的文章将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你的根据是什么?
要正确理解新老树皮的寓意或象征意义,不能停留在浅表层次就“皮”说“皮”,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赋予“树皮”社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否则便没有意味,没有深度,当然也无法展开。
依据是: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3.哪个词是你产生联想或想象(推动情节发展的)的“触发点”?
啪
◎◎口头创作
○○作文展示
学生作文、提供范文
(二)例二
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
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要求:
①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
②补写部分要与所提供的开头结尾衔接得上。
【设问】
1.题目预设的情景是什么?
妈妈把小乐的一只鞋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门口(这是一个显眼的地方),而另一只鞋妈妈却没有洗。
2.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推导一下:妈妈为什么没洗另一只鞋?作文中怎样立意可取呢?
一种是“妈妈有意”,一种是“妈妈无意”。
前一种构思显然比后一种构思更符合情理,立意也可能会深一个层次。妈妈有意只洗一只鞋,是把另一只鞋作为教育手段。妈妈要教育小乐什么呢?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②要养成劳动习惯;③长大了生活要自理;④做事不能半途而废;⑤要关心体贴妈妈,等等。
不论抓住哪一点都可以,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篇幅有限,从某一个方面立意就可以了。
3.哪句话是你产生联想或想象(推动情节发展的)的“触发点”?
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口头创作
(三)例三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要求字数600字以上。
【设问】
1.你认为在创作中应注意什么呢?
要熟悉原作,抓住原作的主要线索,把握原作的人物性格,理清原作的情节走向,然后对上述各方面作合理的延伸。
(四)归纳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觉得续补式作文应注意什么?
第一,根据标题或材料展开想象,要服从表现作文主旨的需要。
大致说来,合理的想象有两个必经的步骤:首先是把题目中提供的材料与作者记忆中的生活材料联系起来,然后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作文章的主旨,对头脑中的生活材料进行分解、选择、加工、改造,重新加以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第二,想象必须符合生活逻辑。
想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可能是人物,可能是事物;可能是情节,也可能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环境;还可能是由人物、事物和环境构成的完整的生活画面。无论属于哪种情况,所创造出的新形象都必须符合生活本身所固有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使人觉得真实可信,才能给人以感染和启示。
第三,想象要丰富,要有个性特色。
第四,要选择好想象的“触发点”,从眼前所见所闻出发,拣出想象的“线头”。
写作中展开想象要善于捉住“触发点”。“触发点”常常是眼前之景,即眼前的人、事、景、物。“触发点”选得好,想象的阀门打开,就如同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脑中会闪现出许多奇妙的事物,许多生动的形象。
第五,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要注意过渡、衔接,做到妥帖、自然。
想象决不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东写几笔,西写几笔,不成形象。总之,无论是续补式情景作文还是引发式情景作文,联想和想象都要符合题目或所给材料创设的情景的方向。联想和想象要入情入景,建立在自己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要合情合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不能胡思乱想,凭空乱写。在本关解决好了联想和想象的问题,情景作文也好,其他形式的作文也罢,便会水到渠成。【训练题】
◎◎读下面一篇短文,为甲、乙、丙三人各写一句话,使之与文意相符。
某公司招聘一管理人员,经过反复筛选,甲、乙、丙三人获得最后的面试资格。三人依次而入,经理问曰:“一个人吃饭后洗碗,水很烫手,该怎么办?” 甲答:„„ 乙曰:„„
丙沉思了一下,说:„„
丙被聘。好事者问其故,经理笑曰:“洗碗事小,但能以小见大。甲没有时间概念,乙没有成本意识,只有丙熟悉环节又善借物,是最佳人选。”后来丙果不负众望,业绩突出。
◎◎根据下列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烈日炎炎。一枚伍分钱硬币躺在马路上。一位青年把它踢了出去„„
一位中年人不屑一顾„„
一位老者(或小朋友)看到了它„„
要求:①要写出三种人不同的心态与言行。②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结合下列材料,补写省略部分,600字左右。
院子里有两盆花:一盆月季,一盆仙人掌。
面对这两盆截然不同的植物,主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对月季花百般爱护,经常欣赏它,捉虫,浇水,施肥;而对仙人掌则偶尔瞥一眼,也偶尔“施舍”点水。„„ 主人出门了好长时间。„„
终于月季枯死了,仙人掌却坚强地生长着„„
◎◎根据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行人和车辆熙来攘往的十字路口,最高的权威便是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令行禁止,于是千军万马畅通无阻,交通秩序井井有条。如果人们没有“红灯”意识,各行其是,那情景就不堪设想了。
要求:请你回忆或展开想象,把一个人们没有“红灯”意识,各行其是,造成不堪设想的情景再现出来。5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海滩上白沙闪亮,毫无遮挡。唐老鸭见到海里游泳、划船、到海滩游玩的人很多,便在沙滩上盖起一座绿房子卖副食饮料,并在房子前面撑起很多绿色遮阳伞,人们纷纷光顾,生意兴隆。金丝猴见了,也在树林里照模照样建了一个小卖部。它的生意会怎么样呢? 要求:以《金丝猴开店》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600字的记叙文,情节要有波折。
第四篇:小学生情景体验性作文的课题实施方案
情景体验 快乐作文
——小学生情景体验性作文的课题实施方案
(临沂市小学各学科“探究 体验”实验课题子课题)
山东省平邑县西城实验小学“小学生情景体验性作文”课题实验小组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的发展已成为新世纪的主话题,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可塑造的生命。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提出了“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强调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应该突出主体的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言为其声,文如其人。” “小学生情景体验性作文”是源自以上作文教学的理念及我们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所确立的。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困惑:第一、教师的困惑。多少年来,作文课的程序从未改观: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提出写作的要点-向学生介绍一些作文的技巧,提供与该次作文题目相关的优秀范文-学生自己作文-教师批改和讲评学生的“作品”,作文的方式也大多相同: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来,这种流行的作文教学模式似乎也尽到了作文教学的“责任”,但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过程重点在于“写作技巧”,目的在于“作品展示”。我们常常看到: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作文簿上朱批点点,学生还是启而不发,作文教学成了一段“瓶颈”,捆住了老师们的思维。第二、学生的苦恼。命题作文的长期运用,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命题作文”始终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它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它不需要学生动起来,只要他们静下去。往往教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无从入手,教学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临沂市教研室在小学各学科开展“探究—体验”的课题研究是应运而生,因势而行,符合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以上这些理念及反思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以及我校作文教学的需要,特确定“小学生情景体验性作文的研究与探索”这一子课题,开始实验与探索。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及内容
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和有关体验性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情境,让他们体验作文素材动态生成的过程,从而了解掌握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有米之炊”,初步洞悉小学生作文动态生成的基本规律;更新、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和作文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2、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情景体验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3、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4、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四、课题研究的设想
教师设计出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且实际、新颖的教学情境,通过“出乎其外”的实践性活动,产生“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使学生广泛积累有感而发,文思源涌,达到“文道合一”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促进学生作文素质的整体水平提高。
五、情境体验性作文模式的初探
出题设置,激发好奇心理→情景体验,激发探究心理→知情明理,激发“欲吐”心理→交流碰撞,激发感悟心理。
六、课题实验研究的原则
我们的实验研究要求坚持科学性、过程性、发展性、整体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等。
七、课题实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八、课题实验研究时间 1、2006年11月——2007年10月课题实验研究开题报告,以我校二、三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原有的作文水平作为基础参照,用一年的时间来初步研究与探索。2、2007年11月——2008年10月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扬利趋弊,总结出我校“情境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实践模式,同期在全校推广实施。3、2009年6月,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九、课题实验研究策略
1、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
课题组每周一次的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现场观摩搞得有特色、很成功的班级,实现实验研究成果资源共享。每月举办一次课题研究论坛,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2、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
3、以“情境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网和我校《科研通讯》为交流载体,刊载实验研究的第一感性资料,反映课题研究的动态,指导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操作等。
4、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出“小学生情境体验性作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5、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文学作品,体验语言的魅力,积累写作的心法。创设阅读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语境,得法于课内。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领悟。加强读写结合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课文学习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养成积累迁移运用习惯。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7、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学校广播(电视)台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8、设置多个岗位,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中学会写稿。指导少先队大队部、文学社、广播(电视)台等学生干部学会起草、制定、修订制度、章程、计划、通知、活动方案等,写讲话稿、记录会议内容等管理性的常用文体,这是提高他们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
9、指导学生学会积累。通过写日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悉观察力。鼓励学生写学习日记、观察日记等,不局限于传统的日记格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自己喜欢的又能让别人看得懂的形式写日记,定期举行优秀日记展评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
1、领导小组:
组长:张厚忠 副组长:冯兰
成员:刘相银 管庆英 李强 蒋寿军 徐静 胡希娟 曾华 阮凤艳
2、实验小组: 组长:蒋寿军
成员:徐静 胡希娟 曾华 阮凤艳
第五篇:诱导公式教案
诱导公式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记忆方法.
2.会运用这些公式求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值,并会进行一般的三角关系式的化简和证明.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完善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诱导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诱导公式一,请说出诱导公式一及其文字叙述.它在转化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学生口述的同时,教师板书诱导公式一.)
sin(k²360°+α)=sinα,cos(k²360°+α)=cosα,tan(k²360°+α)=tanα,cot(k²360°+α)=cotα.(k∈Z)
文字叙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个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它在转化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中所起的作用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转化为求0°~360°(或0~2π)之间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师:(副板书)试求出sin 2016°的值.
生:由公式一,sin 2016°=sin(5³360°³216°)=sin 216°.
(至此,绝大多数同学已无法再演算下去了.)
(以旧知识的复习,导出新的问题,使学生新的求知欲得到激发,渴望得到回答,以达到以旧带新,以旧拓新的目的.)
师:能否导出一些新的公式来解决这类问题?可先看这道具体问题如何求解.我们知道0°~90°之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通过查表求得.那么,能否借助一个工具,在0°~90°之间找到一个角α,把求sin 216°的值的问题转化为求α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进一步诱导,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
师:(投影图1)216°角的终边OP在第三象限内,将OP反向延长,与单位圆交于P′点,则在0°~90°之间找到一个角α=216°-180°=36°.由于△OPM≌△OP′M′,所以有MP=M′P′.又因为sin 216°=MP,sin 36°=M′P′,而MP与M′P′的长度相同、方向相反,所以有sin 216°=-sin 36°.这样便把求sin 216°的值的问题,转化为可查表的36°角的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你能把以上几何变换的过程,用三角关系式表示出来吗?(向“公式化”过渡.实际上我们先经过了一次将三角问题几何化——利用正弦线.)
生:sin 216°=sin(180°+36°)=-sin36°.
师:180°~270°之间角的余弦函数问题,是否也可以通过这种变换,转化为求α角在0°~90°之间的三角函数问题?(迁移作用)
(师适当提示:观察余弦线的数量关系.)
生:„„
师:180°~270°之间角的正切、余切函数的求值问题,是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变换转化求值?
(师适当提示:方法1,仍通过三角函数线观察出结果;方法2,可通过同角三
生:„„
师:可见180°~270°之间角的三角函数求值问题都可以通过类似的变换求出三角函数的值.能否把这种变换求值的方法,总结成公式形式?
(从具体问题的求解,到公式的形成是一种质的飞跃.)
师:(适当提示:先把180°~270°之间的角用α(α是0°~90°之间的角)表示出来.)
生:(板书)
sin(180°+α)=-sinα,cos(180°+α)=-cosα,tan(180°+α)=tanα,cot(180°+α)=cot α.
师:这组公式通常称为诱导公式二.观察其结构特征: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右边符号与180°+α角所在象限(第三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为总结公式的记忆方法打基础.)
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可以由公式一化为0°~360°之间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180°~270°之间角的三角函数值,又可通过诱导公式二化为0°~90°之间角的三角函数值,从而得出函数值;那么90°~180°、270°~360°之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能否转化为0°~90°之间角的三角函数值来求出解答?(横向联想,公式二的归纳过程,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正向的影响.)
(师提示:由对称性找出角的终边间的关系,再证出三角函数线的数量关系,正切、余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可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推出.)
生:„„(讨论的同时,完成图2.)
师:(板书)
生:(板书完成)
sin(-α)=-sinα,cos(-α)=cosα,tan(-α)=tanα,cot(-α)=-cotα.
(及时评价、反馈.)
师:这组公式通常称为诱导公式三.观察其结构特征: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是:右边符号与-α所在的第四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
师:(板书)
生:(完成板书)
sin(180°-α)=sinα,cos(180°-α)=-cosα,tan(180°-α)=-tanα,cot(180°-α)=-cotα.
(师及时评价、反馈.)
师:这组公式通常称为诱导公式四.观察其结构特征:①同名函数关系;②符号规律:右边符号与180°-α所在的第二象限角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
师:由于360°-α角与-α角的终边相同,它们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所以有(板书)
sin(360°-α)=-sinα,cos(360°-α)=cosα,tan(360°-α)=-tanα,cot(360°-α)=-cotα.
师:目前,连同公式一,我们一共得到了五组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求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为使公式更具一般性,不妨大胆猜测:若公式中的角α为任意角,公式是否仍能成立?(推广到一般性.)
生:„„
师:大胆猜测,还要小心求证.没有大胆猜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鼓励猜想),没有经过证明的结论总是危险的.我们可先以公式二为例,证明究竟谁猜的对.(要证明猜测的结论,学生情绪进一步高涨.)
师:(投影图3)
生:„„
(师提示:可先由三角函数线或由三角函数定义,推出sin(180°+α)与sinα,cos(180°+α)与cosα的数量关系,再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推出
师:由此可见,α为任意角时,公式二仍然成立.类似于公式二的推证方法,可以证明公式三也成立.而180°-α可以写成180°+(-α),360°-α又与-α角终边相同,容易推出,对任意角α,公式三、四、五也都成立.验证过程由同学们在课下完成.
(给学生留有细心体验发现的空间.)
(到此完成了又一次的升华.)
师:本节课推得的公式较多,如何记忆这些公式呢?(机械记忆显然不可行.)由推证公式的过程可知,其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等号两边的函数名称相同;②符号规律:把α看作锐角时,等号右边的符号与k²360°+α(k∈Z)(第一象限角)、-α(第四象限角)、180°+α(第三象限角)、180°-α(第二象限角)、360°-α(第四象限角)所在象限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相同.(可回顾图2)
综上所述,这些公式可以概括如下:
k²360°+α(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师:(投影图4,用红色标出x轴)由于把α看作锐角时,k²360°+α,180°±α,-α,360°-α均可看作由x轴出发加或减α得到的,所以这五组诱导公式又可称为“水平诱导”公式.按如下方法记忆:
水平诱导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师:下面给大家半分钟,体会上述记忆方法并考虑用弧度制如何表示上述公式?
生:„„
(师个别提问.及时反馈.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师:用诱导公式都可以解决哪些问题?(自问自答)
作用1:求值.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以上步骤可简化为:
负化正;正化主;主化锐角可查表.
(0°~360°之间的角α叫做主值或主角)
例1 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主”,注意去掉的是2kπ即12π,而不能去掉13π;由公式四“主化锐”为
(2)tan 2025°=tan(5³360°+225°)=tan 225°=tan(180°+45°)=tan 45°=1.
师:新学公式,不得跳步.(3)、(4)小题请同学完成.(各请一位同学板演,同时教师巡视.)
(3)cos(-519°)=cos 519°=cos(360°+159°)=cos 159°
=cos(180°-21°)=-cos 21°=-0.933 6.
师:运用熟练后,还可以总结出简炼快捷的求值方法.(提出更高的目标.由公式指导实践是质的又一次升华.)
作用2:化简或证明.可把复杂问题化简单,直到解决问题.
分析:本题既要看代数结构,三角结构,还要观察角的结构.请同学观察:
(1)各项均与角α有关,所以先用诱导公式化简为同角的三角函数;
(2)需求sinα,cosα,tanα的值;
(3)求和可得到解答.
cos(π-α)+tan(-α)=-cosα-tanα=-(cosα+tanα)=
(说明:以上过程可由学生先解,然后老师及时反馈.)
例3 求证:
师:请同学注意观察此题的代数结构、三角结构和角的结构,然后独立完成.(一名同学板演,同时老师巡视.)
=1.
(师及时反馈.)
师:(小结)诱导公式(二)~(五)的推导方法类似,应抓住角的终边位置对称(关于原点、y轴、x轴对称)的特点及三角函数的数量关系、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记忆公式,要把握五组公式的结构特征:
(1)函数名称关系:函数名相同;
(2)符号规律:公式右边的符号为把α视为锐角时,角k²360°+α(k∈Z),-α、180°±α,360°-α所在象限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回顾图2-7)
记忆:水平诱导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应用:(1)计算求值.步骤可简单记为:负化正,正化主,主化锐角可查表.(2)化简证明.要分析题目的三个结构——代数结构、三角结构和角的结构.
希望同学们今后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总结出更简捷的方法和解题步骤.(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和总结,以达到更好地使公式内化的目的.)
课堂练习:课本P158练习第3题.
课外题:课本P163习题十三第4.(1)~(4),第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
2.由sin216°的求值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推证公式的方法和途径;
3.将解题过程抽象化、概括化,推出公式
sin(180°+α)=-sinα.(其中α为0°~90°之间的角)
4.类比推出公式二,从而推出公式三、四、五;
5.推广到任意角并加以证明;
6.找规律,谈记忆;
7.讲应用,说方法;
8.例题、小结、练习、作业.
二、本节课的指导思想:
课本上采用的是直接给出90°~180°,180°~270°,270°~360°之间的角,可以用180°-α,180°+α,360°-α(0°≤α≤90°)来表示,然后加以证明出结论.其简捷、节约时间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总有一种把知识作为“结果”传授给学生的感觉,学生只要接受、反复练习就算完成了“内化”的过程.而利用环节1~5,把从实践经验(解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公式),再由理论(公式)去指导实践(解题)的过程,展现给学生;也使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本节课采用了逐步设疑、诱导、解疑,指导学生去“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在兴趣盎然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另外,本节课公式的验证方法,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线”为基础的,这样可以加强几何直观,便于理解和应用.在环节4,先推出诱导公式在0°~360°范围内成立的目的是:便于发现公式的结构特征,理解求值的步骤,以便学生掌握和熟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