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2:0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

第一篇: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

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幼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惠州市机关幼儿园 练海燕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家长们重视的是各种所谓的“素质”教育,钢琴、舞蹈、外语等,可就是对于本土的、革命的、传统的教育却少之又少。革命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

在过去三年,我园的“四东文化”教育研究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惠州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火狗节、端午节、春节舞狮等),感受简单的东江饮食文化,认识传统的客家服饰、美食,开展“我是惠州人”、“美丽的西湖”、“东江佳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内容,如:东江革命故事、东江战队精神、革命历史遗址等。那么,在幼儿园开展东江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让这些深奥的、平面的、遥远的精神转变成浅显的、立体的、体验性的活动来去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呢?

我认为,对幼儿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建立在爱家乡教育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走进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渗透性教育:

一、挖掘本土的革命文化,进行有机渗透

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文化”一词正悄然走进他们年幼的心。他们习惯接受文化、感受文化、享受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但在他们感受、体会文化的时候,却未必就真的能走进文化。其实文化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文化。如惠州城区有一道秀丽的山岭,她具有浓厚的革命传统气息,这就是有西湖名山之称的丰山,它横亘菱、鳄两湖。据史料记载,古时山门入口处有一面牌坊,上刻“万山第一”4个大字,据说是苏东坡所书,可惜山门已毁,石刻湮没遗失。1983年在惠州举行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后,中共惠阳地委、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决定在惠州建造一座东江革命历史公园。当时惠州城中虽有中山公园、飞鹅岭公园、五眼桥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却没有一个集中纪念东江革命胜利、纪念东江革命过程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地方。经各处勘察,踏遍青山终于发现,丰山环境最好,它在市区内,且紧邻西湖风景区,既便利瞻仰祭奠先烈,市民又可到此踏青游足。于是,1984年一座占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的垂示后人的纪念公园出现在丰山之上,这就是丰山公园。进入公园大门,但见广场两旁翠柏苍松,绿草如茵,布局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正门入口处,麻石条铺就的十多米宽的台阶直通山顶。山顶有一座麻石凿雕的牌坊,上匾额刻有“东江浩气”4个大字,气势恢宏。经过牌坊,为千余平方米的绿地广场,一眼望去,便是高耸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所题的碑名。塔碑底座刻有铜铸楷书,简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多年来的历史。以此证明,革命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我们的这些本土资源就是革命文化真实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走进革命,可以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因此在班级进行的“革命丰碑”主题系列活动中就可以直接让孩子们去亲身感受那浓厚的革命气息,感知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

二、设计教育活动,巩固、深化革命传统文化精神 幼儿园有效的教育途径是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问题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由于兴趣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对活动的设计需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最可能地使教育内容最大限度的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从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只要幼儿感兴趣,都可以成为主题研究的内容。传统的教育模式十分注重知识的积 累,让幼儿在了解中激发情感,比较强调知识的量。但是,从主题探索的形式入手,我们的目标不在于幼儿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希望通过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激发其不断探索的持久动力。因此,只要幼儿发现了代表革命传统文化的东西并对此感兴趣,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如革命人物故事、革命红诗、革命红歌、革命战争、革命武器等,都不失为很好的主题研究切入口。

如我班进行的“东江革命战士”主题活动,孩子们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东江战士们冲锋杀敌时的身影。于是,我设置了一节美术活动“东江战士剪影”。课程的导入是:和孩子们边看课件上东江战士们杀敌时的形象,边学习他们的动作和身姿,这正迎合了小班幼儿直观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之后再在直观印象的条件下让小朋友进行“东江战士剪影”的美术创作。此次活动,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感兴趣,不管是多么枯燥、多么深奥的课程,只要有了“感兴趣”这一前提,孩子们自然能将学习欲望和学习成果发挥到极致。

三、将“环境”作为切入口,与幼儿进行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把环境看作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以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功能,抑制它的 4 阻碍功能。设计可以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因此,经过设计的幼儿园环境就具备了教学的记录功能。

在开展的主题活动“东江战士”中,着重让孩子们在听述东江战士们英勇的故事后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就在听完了“大刀队长罗尧”的故事后,小朋友们开始在课后讨论起了一些战士的使用武器,也纷纷学起了战士们抗战时的一些动作。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我决定把一些网上的、电视剧上的一些战争场面和武器利用剪影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当小朋友看完了课件后,都产生了要制作属于自己的兵器的愿望。于是,我决定要帮孩子们实现这一愿望。我首先收集了部分关于手工制作兵器的资料,再将有关资料发到本班博客上先供家长们讨论和参考,然后再制作几款样板供大家欣赏,最后要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和制作属于自己的武器,班上的曹颖小朋友还很幽默的把自己做的武器标上“曹颖兵工厂制作”的字样。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的制作活动,家长和孩子们都是非常喜爱的。这不正好把“偶然的环境”成功的转变成了“教育的环境”了吗?

在实现孩子们愿望的同时,我们决定记录下这一过程。幼儿园的墙饰是随着教育活动的进度自然生成的内容,是学习者学习的展示和记录,因此我班的墙饰就成了这一活动展示、记录的平台。在另一个墙面上,我们邀请了几个家长到幼儿园来进行制作,这又是另一种的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将 卷起来的纸圈按照拼图的形式,拼出了一个东江战士在战争瞄靶时的身姿。在那面墙饰上记录了家长们制作墙面的过程,记录了家长们的第一次试做和第二次试做,记录了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助创编版面的过程,记录了爸爸、妈妈的参与,同时也记录下了我们为班级特色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中的作用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宗旨是为了让幼儿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它强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作用。事实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幼儿的探索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活动。革命传统教育这么一个富有本土特色、民族精神的课题,它绝对是属于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所以在这一革命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的诱导。幼儿在刚刚选择一个主题时,往往会十分盲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如幼儿(大班孩子)刚开始研究革命故事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名称、人物、时间等方面.教师通过提问、谈话,让孩子了解故事发生的所在地、故事结局所产生的后果后,幼儿似乎又有了新的思路,产生了新的主题内容。可见,教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研究的深度。

2、思路的引导。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所限。他们不知道如何将某一主题深入进行,这时候,教师就需要 将开展的主题进行整理、分析、筛选,预设幼儿在研究中可能会生成的一些内容。在确立研究思路后,后续我们就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随时地根据孩子的兴趣加以修改。

3、方法的指导。一味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他们可能会四处碰壁。因此.在研究中,我时刻注意将教育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比较多地强调幼儿生成,当活动深入到某一个阶段时,也十分需要教师的预设,这样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让家长成为主题研究的坚实后盾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都更好地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

成年人一回忆起童年时生活过的环境、经历过的战争年代时总会伴随着激昂及浓厚的革命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基础,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参与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在园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开展活动,会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会为我们的教育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需要不断去获得信息与资料,这光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向家长详细介绍了活动的阶段进程,动员家长与孩子一同查找资料。正是由于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才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就拿“东江革命故事”来说吧,老师手上的资料毕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孩子的爷爷奶奶们,他们不需要去上网查找资料,也不需要到图书馆中去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故事内容。在他们的脑袋里、在他们的身上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年代,革命精神已经深深的在他们的心里扎了根,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更是深深的存在于他们的脑袋中。于是,在老师讲了几个革命英雄故事后,我们要求孩子们回家听爷爷奶奶们讲述他们记忆中的革命故事,然后再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想想,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资源呀!

其实,革命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组成的,它是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它既呈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又能产生民族的凝聚力。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历史革命传统资源、革命传统文化,让家乡的革命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孩子们从小就埋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让革命传统文化 走进他们心中,这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参考资料:

惠州丰山公园 网上资料

《惠州文史》 政协广东省惠州市委员会编

《东江文化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传统》 张卫波 附:

小朋友在制造“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制作的墙饰

家长与孩子的手工“东江兵器” 吊件“东江战士剪影”

家长与孩子制作的兵器 主题网络图

2010-6-19 10

第二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第三篇: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 民族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 “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老河口市孟楼中学邓红霞

第四篇:幼儿中班艺术说课:让美走进孩子心中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幼教中班美术教案

让美走进孩子心中

生活中的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怎样让孩子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去深思和反省的。艺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示和表现出来,让孩子对美有更鲜明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验,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纲要》中对幼儿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大班艺术教育活动《花儿与蝴蝶》正是王老师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为我们研究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一、情景的精心设置,为幼儿创设了三维空间美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树上长出了嫩叶,地上开满了鲜花。在优美的《梁祝》乐曲中,美丽的“花儿”(角色)和“蝴蝶”(角色)在翩翩起舞,嬉戏玩耍。)

活动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凝神屏气,睁大好奇的双眼,感受着眼前的一切,而这,只是幼儿园的一种惯见的教学方式—情景表演,却发挥出了奇特的魅力,是因为教师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美感。一是场景的设置及角色的装扮给了孩子视觉上的美,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美;二是《梁祝》音乐给了孩子听觉上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的美。我们也许担心:孩子听得懂名曲吗?但我们不能否认,孩子没有理由拒绝美的东西,优美、抒情的乐曲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精彩的表演与整体的和谐给了孩子知觉上的美。教师精心创设的三维空间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和训练幼儿“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去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感受美是美育的基础,感受是表现的前提,幼儿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对美的情趣。培养幼儿的感知力,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必须以直观的、具体的美去打动幼儿的心灵,使他们对美的形式和表象由感受到欣赏,从而激发表现美、创作美的兴趣。王老师正是抓住了此特征,精心设计了这一环节,为后面的创作活动作了成功的铺垫。

二、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幼儿和谐的环境美

这是所提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请看下面的几段对话:

师:你认为蝴蝶漂亮吗?

幼:漂亮

师:哪儿漂亮?

幼:我认为翅膀是最漂亮的 我认为是蝴蝶身上的花纹......师:你想把自己打扮成谁?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幼:我想扮成花儿

师:那你准备怎样做?

幼:......师: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怎么样?你想干什么?

幼:我想跳舞

我想散步......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耐心地倾听,并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意愿。《纲要》中要求“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可亲、可爱、可信任、可依赖便是心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建筑”,给孩子舒适、欢心和自由的感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可以展开想象,放飞思维。《花儿与蝴蝶》中,师生融洽,气氛和谐,教师精心营造的“美”的氛围,让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快乐学习,学习的快乐。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美。我们都知道,艺术活动须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花儿与蝴蝶》中教师按新《纲要》要求,为让每个孩子都有动脑、动手和表演的机会,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工具类:剪刀、铅笔、水彩笔、胶水、固体胶、胶带、别针

材料类:白纸、彩纸、亮纸、旧挂历纸、旧报纸、硬纸板、皱纹纸、旧纱巾、丝巾、围巾;各种颜色的线等

在进行美工活动时,每个孩子既使是能力最弱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浩瀚好画画,就画个漂亮的蝴蝶,做个头饰戴上;小坤就用皱纹纸做个美丽的花环;亚雯呢,就拿纱巾别在两只小胳膊上,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思雨喜欢折纸,于是就用彩纸折了蝴蝶背在背上......孩子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孩子在打闹,没有一个孩子不欢乐。

由此看来,美工活动确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意义重大,对于发展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性、手的灵活性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它必须依靠物质材料,与材料的接触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通过改变材料表达美的情感。有心的教师往往不忽视这一教育契机,不辞辛苦为孩子准备种类众多,数量够多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玩玩做做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权力,表现的机会。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美昭然于众。教师爱孩子,那就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好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第五篇: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

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

------校园文化经典深度解读

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再次通过声音与大家交流。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依然与我校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走廊楼梯墙上悬挂的关于《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内容。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他们,就想鱼儿天天生活在水中。但是,我们也如鱼儿水中游却忘记了水的存在一样,常常忽视这些实质是关乎我们命运的改造,这些经典的东西。你不知道,就在这几年,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早已成为畅销书,中国人在学,外国人也奉为至宝。《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进了法国的宪法,被镌刻于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学习《弟子规》,因为力行《弟子规》而改变命运提高人生境界的更是大有人在,这之中有电影明星,有亿万富翁,有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也有高官。不信,有一本《传统文化改变命运》的光碟你找来看看。同样的,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有几个孩子没背过呢?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有没有静心的品读那些至理名言,有没有去把圣贤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以上经典的介绍,学校的墙上有,此处不多言。今天,我只就我本人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点启示,哪怕一点点。

我演讲的题目是:品读经典让传统文化注入心中------校园文化经典心解

今天的话题从《三字经》展开,我将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每个经典上选择一句最重要的话进行讲解。

我们先来重温《三字经》前面的一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第一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性本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看看刚刚出生的小孩,你去看,都那麽可爱,你能看出来说这个将来是杀人犯,那个将来是抢劫犯,那个将来时黑社会老大吗?不能啊?人的本性都是良善的,没啥区别,为什么后来有的人成为社会的栋梁,有的就成为败类了呢?你拿我们班级,同样是小女孩,出生的时候都一样,但是现在你看看有的就很淑女,很懂事,很乖巧;有的就很不可理喻,很泼,很麻辣,很野蛮,很没有女孩的样子。为什么?原因就是“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一样地,没区别,但是习性相去甚远。什么是习性,百度百科你去查: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这就好比一颗大白菜,放在咸盐会成为酸菜,放在辣椒里就会成为韩国辣白菜。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坏人;如果是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所以,我们要上学,要接受教育,不接受教育,我们那美好的本性就会被习性污染,就像一根黄瓜掉在酱缸里,你不把它及时捞出来,它就变成咸菜了。

“苟不教,性乃迁”哪!

姑娘就应该有个姑娘的样子,姑娘应该什么样?我们这么大了,你想一想,有没有人告诉你?没有。为什么?因为传统文化断代100多年了,你的父母也不知道啊。

那么,一个好女孩应该什么样?四个字:“窈窕淑女”,不是“苗条淑女”不是女孩子长得很苗条、很漂亮,穿着打扮又特别吸引人,这种人就叫做淑女了。如果让古圣先贤听到我们以

这样的标准评论窈窕淑女,他们一定会掉眼泪,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窈窕淑女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我来定的,是古圣先贤他们定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永恒不变的,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标准。窈窕(yao 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所以,窈窕淑女的标准是:内心善良,外表端庄。内心善良的女孩她就会和颜悦色,善解人意,她一定乐于帮助别人,周围的人都喜欢她,欣赏她。外表端庄,她就不会浓妆艳抹,奇装异服,无理取闹,大喊大叫,就不会被人轻贱。你用这个标准看一看我们班级的女孩,谁符合这个描述,谁与这个标准恰恰相反。著名的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说好姑娘像棉花,棉有五种好处。第一,棉花洁白如玉,所以姑娘必须要清白。心清白,性清白,身子更要清白。脚不踏邪地,耳不收邪音,眼不视邪物,心没有邪念。第二,棉花纺出的线,长得没有头,所以当姑娘的要有长性,不能朝三暮四。第三,棉花是温暖的,穿上暖和,所以姑娘必须性情温和。第四,棉花特别柔软,拍之如饼,所以姑娘要柔和。第五,棉花平等待人,不嫌贫爱富,不管什么样的人,贫人富人、老人小孩,谁穿到身上都是温暖的。姑娘要能做到这五点,才算是一个性情好的姑娘。

接下来,《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什么意思?有人把“专”解释为“专门”,不对,这里的“专”是“专心”的意思,这句话的完整解释是教育的精髓在于持之以恒。他的画外音是:教育是不能中断的,辍学是不行的,永远不要结束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下面的话更有意味: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孟母,窦燕山。先举了个成功母亲的例子,教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接着就提一个成功父亲的案例,五个孩子都金榜题名。这是什么意思的?这说明父母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影响至关重要,母亲的教育第一重要。女孩子们,你们就是将来的母亲,将来你们的孩子怎么样,你们很重要;你们将来怎么样,现在很重要。所以,下面他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光给你吃给你喝不教育你那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对你严厉是职责所在,是为你好,你知道这个道理吗?你真明白,你就是有智慧,你就不会不愿意批评你的老师还要感谢她,原来老师是在帮助找到身上的垃圾,当我们的垃圾发现的愈多,丢的愈多的时候,我们就进步了,是谁帮助了我们,老师啊,老师是恩人。你有这样的认识吗?

既然“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什么?换个角度说,我们学什么?《三字经》告诉我们: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学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是学孝敬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学兄弟相处之道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首先要学到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友善兄弟,然后才是其他。这个观点与《弟子规》如出一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你看两部经典的作者英雄所见略同。达成共识了,都是:首孝弟

怎么这么巧,说出同样的话,原来他们都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思想都出自《论语》。在《论语》学而篇有这样一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整本《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就是由这句话展开的。他的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注意,这里首先提出的还是“孝悌”为什么三部经典都这么特别强调“孝悌”文化呢?用孔夫子自己的话说: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生身父母骨肉兄弟都不爱,他怎么可能去关爱其

他的人呢?所以,要成为一个好人,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自己是从父母那里所来的,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父母在上面为遮风挡雨,呵护着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有个温暖的家,可以无忧无虑的成长。为了孩子当父母的总是无怨无悔!记得列宁曾经说过,“一个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护你的,你还记得吗?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请你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去追忆、去寻找我们成长过程中逝去的点点滴滴。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们想一想你的双脚距离你的家有多远?想一想你家的院子,家里的房子。想一想,你曾经就读的学校到你家里的路有多远?这条路是小时候妈妈曾经送你上学的路,这条路是爸爸曾经接你回家的路,你还记得吗?学校的门前父母多少次风雨中的守候,只为给你撑起一把雨伞,加穿一件衣衫。家是温暖的港湾,当你回到家里的时候,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妈妈早已为你准备好,你多幸福啊!可是,当你享受美味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那是妈妈忙碌的结果,是无声的爱的表达,你想过吗?

养“育”的“育”字怎样写 ?

咱们今日的育在古代说文解字中是由1个每天的每字,加之流血的流去掉三点水。怎样解释?一个母亲,流着鲜血把我们带到了人世间,而且哺育我们,这为之“育”啊!十个月,7200多个小时,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为了保护你这个幼小而又稚嫩的生命,妈妈睡觉时都不敢翻身,怕伤着你,终于等到有一天你在妈妈疼痛的血水和泪水当中,诞生在这个世界上。这一刻,多少伟大的母亲为了保护这个幼小的生命,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知道吗?是母亲和死神挣扎的时刻,这是母亲用生命和鲜血给予你生命的时刻,你知道吗? 在这一刻,坚强的父亲留下了热泪,在他心中暗暗发誓,无论今生吃多少苦受多少罪,都要将 你养大成人,你知道吗?妈妈,睁开她疲惫而苍白的双眼,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你紧紧的搂在怀里,亲吻着你的额头,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今生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保护好你,哪怕用她的生命,也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你,你知道吗?时至今日,你已长大成人,你有多久静下心来想过这一切,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的留意一下,父母今天的变化。爸爸妈妈结婚时的照片你还记得吗?现在,请你将爸爸和妈妈的身影清晰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好好的看看他们,爸爸依然留着你记忆中的发型,穿着你记忆中最熟悉的衣服,让爸爸一步步向你走近,你看到了什么?在你的记忆中爸爸顶天立地,在你的记忆中爸爸无数次用双手把你举过头顶,还记得爸爸汗流浃背劳动的样子吗,还记得爸爸每次出差省吃俭用还要带个小礼物给你吗,还记得爸爸的自行车带着你走过多少路嘛,你忘了,你忘了,好好想想吧,而此时他的眼角爬上了皱纹,也添了几许白发,爸爸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爸爸在一天一天变老,你注意到了吗? 再好好的看一下自己的妈妈,妈妈的脸早就不在象年轻时那样红晕了,化妆品再好也没有遮住妈妈日渐松弛的肌肤,十几年的操劳,妈妈也已不再年轻?在你记忆中,妈妈的手是红润而灵巧的,但是,现在呢?你记得吗?这双手多少次为你洗衣、做饭,多少次为你梳头、洗脸。多少次抱着你是你熟睡,多少次跌倒时将你扶起,为你掸去身上的灰尘,当你望着这双微微发抖的手的时候,你对得起他们吗?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去留意过他们,看看吧!好好的看看吧!就是这双手,在 你生病的时候,坐在你的床边,整夜不眠,一会儿抚摸额头,一会儿端水拿药,你还都记得吗? 就是这双手,把你爱吃的饭菜,送到你的手里,夹到你的碗里,把衣服给你穿在身上,把书包 把你背在肩上啊,好好的看看他们。人不能没有良心啊,回想一下自己人生成活的道路,父母付出了多少的艰辛,今天你风华正茂,可你是否发现,你的父母却逐渐的衰老。

孩子们啊!想过没有,假如,假如有一天当你回到家,再也见不到你的爸爸,再也见不到爱你的妈妈。当你推开房门,面临着孤独的墙板,只有拿起相片才能回忆起她们的身影,你的心还能那么平安吗?难道非要等到你长大了,成功的那一天,你真的要跪在她们的坟前,对她们说,爸爸妈妈,我来看你们了来了,我带来了她们最爱吃的水果,睁开眼睛看看啊!那时侯,已经来不及了,孝顺,不能等啊„

习惯了父母的爱护,有的同学变得麻木了,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太阳光大,父母恩大,父母把你带到人间,这是重如泰山的大恩大德啊。有的同学不仅不知道感恩,还学会了报怨,学会了自责。报怨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大款,自责自己的爸爸妈妈不是领导,报怨为什么把你生在那个贫困的家庭里,甚至不敢在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她们贫困,因为她们给你丢人了。你在报怨,为甚么别人可以穿名牌,而你却不能,为甚么他们有那末的零费钱而你却没有,你学会了跟爸爸妈妈呕气,和爸爸妈妈吵架。当你和她们吵架的时候,你一摔门就走了,永无回头看一眼自己的爸爸妈妈。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少次躲在角落里悄悄的流眼泪。

人不能没有良心啊,掐指算算,父母还能陪我们多少年,今天你回家还能再叫一声妈,一声爸,你是多么的幸福,因为你受了伤,你可以躺在妈妈怀里哭,你遇到了困难,爸爸会像山一样的站在你身边。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多少,谁能说得清,想想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的。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认真的听老师为大家读一篇散文《哪一个是我》,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做好”的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做饭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说“粥烫了”一会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给就生气的人是儿女。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却从不在教育投资上吝啬的人是父母。

那个早上懒床,还不停抱怨家人的是儿女。那个夜深入睡,黎明即起,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

那个成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那个累了一天毫无怨言,洗衣打扫卫生再“陪读”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羡慕人家多么有钱,自己家多么寒酸的人是儿女。那个没工作还不“安分”,起早摸黑挣钱的人是父母。

那个记不住家人生日,可一到同学生日就早早要钱买礼的人是儿女。那个很少记自己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的人是父母。

那个受了一点委屈回家苦水倒个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抚的人是儿女。那个在外面受了再多气,回家却强作欢笑的人是是父母。

那个有牢骚就发,就烦恼就怨,把家当作坏情绪“宣泄所”的人是儿女。那个把苦埋在心里,生怕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开口就将家里的积蓄“借”走,然后舒舒服服住大房子的人是儿女。那个劳苦了一辈子,到现在还住在破旧小屋的人是父母。

那个宁愿把大量闲暇时间放在娱乐、和朋友聚会,却不愿回家看看的人是儿女。那个只要看到亲人,哪怕就一会,都神清气爽的人是父母。

那个娶了媳妇忘了娘,嫁了老公忘了爹的人是儿女。那个为了儿女操了一辈子心,老了还得帮儿女带小孩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喜欢将爱挂在嘴边,却很少付诸行动的人是儿女。那个从不把爱字说出口,却将

爱播撒于生活土壤中的人是父母。

爱,总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父母和儿女的区别所在。或许,只有儿女也成了父母而且慢慢变老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爱。

同学们,我们要不要等到自己成为父母时才去回报父母的爱?不要啊,那么,从今天开始,对父母好一点,听话点,在父母面前声音小一点,把成绩提高一点,《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多读一点,人品提高一点,学习长进点,多让老师表扬一点,少惹事一点,会来事点,有礼貌点,好不好!

下载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到,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这是《孝经》中的语录。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让童话走进幼儿的世界

    让童话走进幼儿的世界 ——巩留县第四双语幼儿园故事大赛简报 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提高教师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掌控能力,搭建一个施展专业才能的平台,丰富教师......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源城区金沟湾小学 刘小丹 写作背景: 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他们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

    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心中5篇

    “让学生走进老师的心中”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曲曲折折。我边模仿别人管理方法边尝试自己的想法,但多是失败的。即使见效的所谓经验,也只是短暂的,时常让我感......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目 录 练习一 练习二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华诸子百家练习三 练习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二:中华民族音乐练习五 练习六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三:诗意的宋词 练习七 练习八 走......

    让礼仪之花在幼儿心中扎根

    让礼仪之花在幼儿心中扎根 摘要: 3至6岁的幼儿,模仿性强,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礼仪行为的有效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

    让经典传统文化走进政治课堂(共5篇)

    采撷中华文化的芬芳 ——浅谈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文章摘要: 在“快餐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以及 “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

    历史教学随笔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历史教学随笔: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历史组 刘文奎 历史课在讲到维新变法中戊戌六君子时,我引用了屈原的《橘颂》中的名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