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
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荒漠化状态,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言过其实。比起古典诗歌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更为悲惨。因为现代诗歌至今也没有进入考试的“法眼”,所以最新修订的教材中那些经典现代诗歌,也只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将之打入冷宫的,即便教也只是停留在朗诵的阶段,或许当作班级或校园活动一个凑兴的节目;真正用心教的,是语文老师中的部分诗歌爱好者,他们学生时代曾经做过诗歌的梦想,内心还残留些情趣,可情景悲壮,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甚至把他当作一棵“疯狂的石榴树”(希腊诗人埃利蒂斯一首诗的题目),学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古典诗歌,因为考试会涉及,所以命运比现代诗歌好些,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最大的法宝是背诵、默写,若是教的话,也只是教一些意象、意境之类的让学生感到玄而又玄的东西,因为太“高大上”,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就对古代诗歌徒唤奈何;再加上无休止地检查背诵、默写,古典诗歌在学生心中成为食之无味但又不得不食的鸡肋。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有必要从诗歌与读者,尤其是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状态出发,找出对策,缩短间距,使其与课堂教学效益正相关。
一、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校来试教,她第一眼选中的课文就是《再别康桥》,她说她非常喜欢这首诗。这位大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因为以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她功底扎实,表达流畅,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并能注意和学生互动,她的试教当然是成功的。但如果她不是大学生,是一个有着五年以上教龄的逐渐走向成熟期的语文老师,我就要问一问:你喜欢,能不能代表学生喜欢?以我的教学经验,尽管我喜欢诗,尤其是像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这样的名诗,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我也是一个诗歌创作者,但事实上我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是不喜欢诗歌的,尤其是现代诗。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你在班级有没有做过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喜欢诗歌,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诗歌?说喜欢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说不喜欢的同学,其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形式还是内容?具体到《再别康桥》,有多少同学喜欢这首诗,有多少同学不喜欢这首诗?是喜欢整首诗呢,还是只喜欢诗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是喜欢形式还是喜欢内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做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诗歌文本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是最大的教学契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教学空间。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那位叫何思静的同学本身就朗诵得很好了,对诗歌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身上就几乎不存在什么间离,可以开掘的教学空间很小;恰恰是一些说不喜欢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感情太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这就有了间离,老师就有了教学契机。当然,要改变学生的不喜欢态度,恐怕很困难。让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就能解决的。我们不能犯教学急躁症,对于一首诗,学生一辈子不喜欢也不要紧,只要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就够了。
二、诗人与学生之间的间离
诗人生活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我们学生今天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这就有了巨大的间离。间离就有了教学契机,就有了教学空间;利用好间离,打破间离,就会起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老师往往强调“知人论世”,最常用的办法是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可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那些,离学生的时代很远;你说的那个人,在学生心中就是古人。要打破诗人与学生之间间离的办法是这位诗人在现代还活着,还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情感就是学生正在或即将要经历的情感,这就使学生感到他像大叔或兄长一样亲切了。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的一个片段: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同学1: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1: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2: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2:从课后注释中知道的。
李老师:哦,注释中就有,我倒没注意,你注意到了,比我读书认真。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部电视剧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3: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4:(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是应该分开来评价。
说实在的,大多数同学了解徐志摩,是通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而《人间四月天》给观众的印象也只是徐志摩和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徐志摩是风流才子。李镇西老师以此为契机,就拉近了徐志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不能只关注徐志摩的感情生活,而更要关注他对文学的贡献,尤其是这首《再别康桥》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这就自然地切入了对这首诗的学习。这就使本来与学生有距离的诗人徐志摩,活在了现代,活在了学生的生活中,打破间离,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徐志摩可以有个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作铺垫,其他诗人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像戴望舒,除了个别小文青知道外,我想大多数同学是对其不了解的。那么,如何打破他与学生之间的间离呢?我就利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资料,为学生讲一段戴望舒的爱情故事:
1928年,戴望舒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时年18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年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齿,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年不悦。对施绛年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年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后来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等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施绛年已移情别恋,戴望舒长达8年的恋爱终以悲剧结束。
我讲得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逐渐在心中消除了对戴望舒的陌生感。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跟他这段恋爱史有关,或者无关,总而言之,它给同学们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诗歌的角度;如果仅仅看写作日期,联系当时大革命的失败,政治的阴影在诗人心中的投射,反映其孤独、彷徨、迷茫、找不到出路、无可自拔,这就不是真正地解读诗歌,而是拿政治概念图解、?稚笔?歌,况且《雨巷》的形式美、意境美,其思想与艺术价值也不仅在于此。
三、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的间离
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诗人创作一首诗,他的动因和欣赏者之间是存在一定间离的。这一点早已被接受美学的观点所证实。卞之琳著名的诗作《断章》只有四行,却留给人们诸多的解读可能。作者在谈到他这首诗的创作时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可作者的动因不等于诗歌的主题,其主题多义项的解读,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学生读者,从其知识储备、阅历、体验等出发,其解读一定是五花八门的。这一间离恰是教师美好的教学契机,在这一广阔天地中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且看郑桂华老师教学舒婷《双桅船》的课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刚刚谈到的舒婷的《双桅船》,这是一首朦胧诗没问题吧!好,拿起课本,轻声地朗读这首诗,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疑问。
好,开始,拿起课本,坐端正,认真地朗读一遍,读出声音来,同学们。
生(各自读)
师:这首诗不长,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什么?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疑问?(生1沉默)没感受?来,旁边那位同学你读出了点什么?
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好,有什么疑问吗?没有疑问。好,旁边的同学你感受到什么?读一首诗,就是读完以后要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没有疑问也挺好的,就需要再读。
好,没有感觉的同学就需要再读,默读。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3:我感受到了作者跟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前面也是一样的,是吗?好,有疑问吗?有没有?没有没关系,旁边那位同学,我觉得你好像有什么疑问?
生4:我想问的是“纬度”和“风暴”有什么含义?
师:很好,请坐。旁边同学,怎么都皱着眉头啊?有没有同学有点感觉,愿意主动和同学分享?好,把话筒给后面一位同学,你来试试。
生5:她说“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我感觉好像有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好像从来都没有应该说无论到哪里都在她的心中。
师: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非常好!这种表述非常漂亮!这种东西,你觉得可能是什么?
生5:应该是一种感情吧?
师:好,请坐。感情是丰富的,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爱情。好,那么多女孩子发表了意见,男孩子呢?
生6:我觉得“心爱的岸”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动、留恋之情。
师:激动、留恋,是吧?有疑问吗?
生6:没有疑问,就是感觉这句话读起来特别有感觉。
师:好,旁边那位男同学?
生7:我认为作者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土地,并没有为此而感到悲伤,反而觉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师:好,请坐。旁边的男生还有什么?
生8:我认为这首诗整体感觉是作者刚开始是比较伤感的,可能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师:什么背景?
生8:一九六几年大概是文化大革命吧?
师:一九六几年?
生8:六六。
师: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不是发表,是诗集出版的时间。
生8:七九年出版,是七九年。
师:比较伤感,然后呢?没关系,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讲,男孩子,然后呢?
……
生9:我的双翼就是……
师:有同学有感觉吗?
生9:好像与题目所讲到的“双桅船”没什么相关的内容。
师:好像整个与题目《双桅船》没有什么相关的内容,是不是?既然题目叫“双桅船”,可是诗里面有船有双桅船吗?
生10:没有。
师:有的同学说没有,还有什么疑问吗?科代表,请坐。其他同学想想还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
生11:没有。
师:没有没关系,读诗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从什么入手啊?我们已经高二了,从背景入手,那是外围资料;我们首先要从诗本身来读,然后借助一些外围的资料、背景资料、作者生平,首先从诗的本身来读,那么读懂一首诗,像《双桅船》这样的里面有很多意象的诗,我们往往可以从什么入手?
舒婷的《双桅船》到底要写什么?有一位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就用了实证研究法,他经过实证研究,确定这首诗是写爱情的,因为舒婷在和丈夫谈恋爱的时候,恋人每天在对岸等她,于是她写了这首诗,表达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或许这是舒婷创作这首诗的最初动因,但如果这首诗仅仅是表现了这种情感,它是不可能成为一首名诗的。这首诗的最大魅力是多解。郑桂华老师采取“开火车”的方法,充分尊重学情,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谈感觉、谈感受、提疑问,这就是充分利用了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间的间离,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我们注意到,郑桂华老师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同样这首诗,郑老师在高一年级也开过,教学内容却完全是两样的。这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有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也不一样。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学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应以学生为主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沪教版是放在高一上学期,一般同学的理解是徐志摩对康桥的思念,这种理解错没错?当然没错。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康桥,在回来的飞机上,在越过大西洋的时候他写下的这首诗,是表达他对康桥的一景一物的怀恋。但如果这首诗是放在高二或高三来教学,我想对主题就不能仅仅探究到“思念”上。处在异国他乡的徐志摩应该思念家乡、思念祖国才对呢,为什么要思念异国他乡的康桥呢?即便是表达对母校的思念、怀恋,当第一次离开康桥的时候写的《康桥再会吧》,难道表达的不就是这种感情吗?要知道这是徐志摩第二次到康桥,又第二次从康桥回国,当他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时候,肯定是常常思念故乡、思念父母、思念祖国的,但一回到祖国,发现祖国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而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思想遭到严重禁锢,这对于追求自由的徐志摩来说,显然是大为失望的,所以他转回来又怀恋康桥,怀恋康桥的什么?怀恋康桥的自由。“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是怎样的一条水草?那是自由的水草呀!如果是高
二、高三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将诗歌的主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四、诗的形式美与学生的间离
诗歌是一种美的形式。中国古代除了注重诗的教化功能外,就是重视诗的美学原则。《尚书?虞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就指出了诗歌形式的和谐之美。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怎样做到和谐?诗歌运用的节奏和韵律,也就是它的音乐性。比如《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运用叠字叠词,其间就回荡着音乐的旋律。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很大。后世的诗歌,无论是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都注重平仄、押韵,形成节奏和韵律之美。现代诗虽然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但诗人们或者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或者受西方诗歌所用的音步(顿)的影响,其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还是显而易见的,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郑愁予的《错误》等诗,字里行间无不有音乐在其中流淌。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诗歌接触少,二是诗歌的艺术审美要素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比较陌生,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间离,同样也给教师提供了比较大的教学空间。
缩小诗歌的形式美与学生间的间离,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有些诗的美确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通过朗读可以细细体会,加以咀嚼、品味,浸润其中,获得审美享受。李镇西老师非常重视朗读,像《沁园春?长沙》,他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青年毛泽东,通过文字去体会那种壮阔的情怀;《再别康桥》,他不惜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不仅学生朗读,他自己也朗读,让学生打分,最后推选出来朗读最好的何思静同学来做朗读指导。其实,一个学生,能够完美地将一首诗朗诵出来,教学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学不能仅止于此。
不少教师通过改编杜牧的《清明》诗,来实现对《清明》一诗主旨的理解。改编的版本大致如下:
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牧童:“何处有酒家?”他伸手遥指――杏花村!
戏剧:【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种改编,就是化陌生为熟悉,缩小间离,达到出奇的教学效果。
五、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学生的间离
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如炼字、动静结合、色彩映衬、虚实相生等,但由于学生对这些手法大多是陌生的,鉴赏时除了诗歌中的对仗和修辞之外,其他基本处于无所适从状态,因此也构成了间离,这恰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利契机。
比如炼字,邓彤老师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巧妙地使用了“说文解字”法。他在分析“惊涛拍岸”这个“惊”字妙处的时候,就引入了繁体字的“?@”,本意是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这样一分析,学生就知道“惊涛拍岸”的“惊”的妙处了,那波涛就如同受惊的马而失去控制一样,非“惊”不足以表现意境之壮阔,比“怒涛”“巨浪”效果要好得多。邓老师在这里运用了间离,缝合了间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一个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
诗歌教学,难点很多,困境重重,也正是这样,诗歌与学生间形成了种种间离,利用间离,抓住教学契机,开掘教学空间,消除间离,就能实现师生共融的较为完美的教学效果。
[作者通联:上海市光明中学]
第二篇:简析《暗恋桃花源》中的间离效果
简析《暗恋桃花源》中的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创作的间离效果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而不入戏。
话剧《暗恋桃花源》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暗恋”与“桃花源”,在剧中是两个独立的完全没有关联的故事,古与今的冲突,悲与喜的冲突,舞台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暗恋桃花源》,把这些冲突浓缩并全部表现在同一部舞台上,从多次的剧团、演员与情景的切换中让观众不能完全投身于其中之一,保持一种冷静客观来审视其中的联系与真理。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所诠释的要消解一切既成规范,后现代戏剧常常用间离的方法把“第四堵墙”打破。该剧采用了套层结构,是典型的戏中戏。就如导演赖声川所说:““干扰”一词在剧作中一共出现了七次,“于是,观众不可能沉浸于其中任何一剧的‘梦幻’催眠场中,从而只能退出两者的叙事,看看他们各自究竟发生了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肉体生活在现实灵魂却寻找历史的疯癫女子,穿梭在古今时空的隧道里,声嘶力竭,执着坚持地呼唤着她的刘子骥,呼唤着人们心中神秘不可知的梦想。很多艺术作品往往都会安排一个神志不清而与现实脱节的人去冲破剧情设定的层层迷雾揭穿真相,她一声声的呼唤“刘子骥”让拉开了观众与剧情本身的距离,达到了间离的效果。而“桃花源”中更是使用了大量抽象化的符号,比如布景中的留白,比如那棵逃出来的桃树,比如对话中频繁出现的“那个那个那个”,这样间离效果的使用使电影不仅仅局限于去给观众呈现一个支离破碎的闹剧,而是一方面往个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另一方面走向更永恒的生命视野和真谛。
第三篇:教学预期效果
教 学 预 期 效 果
执教教师: 张华
教学依据:(通课标)本节课教学设计,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绘画与手工》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紧密结合教学建议设计了本节课:
1、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观。
2、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3、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
5、有机融入康复训练。
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在选材上,特别关注到其操作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要渗透康复教育理念、操作方法,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帮助小绵羊做新衣服、过山路——帮助它回到大草原”这条主线展开,体现其系统性。
1、导入环节
播放制作的电子相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欣赏美丽的大草原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引出主题“可爱的小绵羊”。
2、新授环节
(展示课件)把操作步骤制作成视频,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的同时,更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活动环节
练习环节中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小绵羊做“新衣服”,使学生掌握粘贴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
小肌肉的灵活性。活动环节有机融入了康复训练,设计了一个帮助小绵羊到大草原吃草的故事情节。通过由易到难、走两条宽窄不一样的山路,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在帮助小绵羊的同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师生共评作业。这个环节,在使学生得到有效地训练之后,能够更好的检验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知识拓展环节
在使学生掌握粘贴技能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绵羊的毛可以做成毛衣、大衣等。
5、小结、欣赏、作业环节
通过对本节课小结,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通过欣赏更多的粘贴画作品,激发学生对美工课的兴趣。
最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布置难度不一的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技能。
第四篇:教学设计-设置动画效果
课题:设置动画效果 教材目标与要求:
1.学习幻灯片切换的设置方法; 2.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方法。3.通过不同动画效果的设置,充分体会适当的动画展示效果对突出演示文稿主题的特殊作用。
4.通过动画效果的设置,增加学习兴趣,增强做学习小主人的自信心。5.行为与创新
根据演示文稿主题要求,设置不同的切换方式及自定义动画效果,实现演示文稿内容的动画显示。
教学重难点:
幻灯片的切换及自定义动画;合理地设置自定义动画效果。教学准备:
极域教室教学软件、幻灯片演示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入:小明今天过生日,小强、小刚都想送给他一张生日贺卡,大家帮他看一看,这两张幻灯片之间有什么不同?选一选,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张幻灯片,为什么?
学生选择出喜欢的幻灯片,一同认定第二张效果好!在幻灯片中我运用了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中的效果设置,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教师:请大家帮我将第一张幻灯片也设置成的第二张幻灯片的效果吗?使它变得和第二张幻灯片一样吸引人。
这些动画和声音是怎么做的呢?
二、任务驱动,分层探究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寻找有关“动画” 命令 任务二:学习使用“预设动画”命令
找到命令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预设动画”这个命令。
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将“生日贺卡”这几个字设置成“预设动画”中的“百叶窗”效果。并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
教师指出注意点:设置动画之前,必须先选定对象,然后才能设置动画效果。
2、学生操作练习,分别将图片“蛋糕”和“祝你生日快乐”设置成“底部飞入”、“展开”效果。
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奖励。任务三: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小明过生日,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康康拿着一串风铃走来了。既然你们现在会做动画了,那老师请你们做一件事,用“预设动画”命令把“风铃”图片设置成“渐入”效果,并且还带有“风铃声”,试试吧。(学生试做)
教师发现问题(用“预设动画”不能完成),请做出来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出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学生操作(以同桌两人为小组合作),也可以单击“操作演示”来自学。小组汇报情况,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这时乐乐走来了,送来了瓜果。1.练习:利用“自定义动画”将瓜果图片设置动画效果,并设置为“盒状”。2.学生讨论:怎样改变动画播放的顺序,把第二张幻灯片的文字先出来,图片后出来。
学生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学生练习:改变播放顺序。教师小结:好,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设置效果的两个命令,一个是预设动画,还有一个是自定义动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创作一个作品吧。
三、自主实践,巩固练习
四、效果评价,指导激励。教后笔记:
第五篇:作文教学设计效果评价
作文教学设计效果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作文教学设计效果评价,欢迎阅读。
师:同学们,注意!请看汪老师写字。
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平时都喜欢怎么玩?
生:体育课上,几个同伴一起打篮球。
生:课间,几个同学在走廊上跳绳。
生:双休日,和爸爸在池塘里钓鱼。
生:每天傍晚,跟着爷爷在游泳池里学游泳。……
师:听出来了。打球、跳绳、钓鱼、游泳,你们玩的这些事都是你们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对吧!
出示:
玩就是做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
师:再问问大家,玩能让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放松。
生:开心。
生:兴奋。
生:愉快。
师:除了你的心情会开心,会愉快,在玩的过程中,你还会有什么收获?
生:从玩中能学到一些知识。
生:从玩中提高某种能力。
生:增进伙伴之间的感情。
出示:
玩是很快乐的,能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能让人在玩中增长见识,增进友谊。
师:发现了吗?要是一个人想玩就能玩,爱怎么玩就怎么玩,那是多么开心的事呀。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成为了“死读书”“读死书”的“读书郎”。最可怕的是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功名难就,便把一腔希望全赌在了儿女身上,生了个女孩就盼她将来是个居里夫人,生了个男孩就以为是生了个小贝多芬。下面有这样的一个情景,相信会引起大家的思考。
情景:
星期天,石难得在“超级英语班”整整补了半天课。中饭过后,石难得朝着妈妈问:“妈妈,完成家庭作业,可以到楼下玩一会儿吗?”
“哟,今天可不能,老妈刚帮你买了一本《经典奥数100题》,你得认真地完成一到五题。傍晚,我请了费老师来家里替你讲课。”妈妈认真地说着。
“妈,就玩一下吧!”
“不行!”
“一下下而已。”
“免谈!”
师:从你们的眼神里,从你们的表情中,我敢肯定,你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像石难得的妈妈一样,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像石难得一样的“读书郎”。你们渴望自己的父母尊重你们的兴趣和爱好,渴望自己有权利安排着自己学与玩的时间,渴望整天开开心心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每一件事,对吧!一句话,你们渴望自由,渴望玩,是吗?好,这节课,汪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和大家尽情地疯玩上一回!
游戏名称:玩转“东南西北”
游戏规则:由一位学生随便选择一个“方位”,然后选一个数字。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玩转“东南西北”。“东南西北”的每个面上都写有特别的要求。转到哪个面上,就要按上面的要求来完成。
师:都明白了游戏的规则吗?请大家稍等片刻,汪老师去幕后拿道具。
师:“有请快乐之星——汪智星闪亮登场。”
师:掌声不够热烈呀!
师:帽子是爱人借给我的,小背包是女儿借给我的。我是——我自己的。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跟我一起玩。下面的同学仔细听、认真看,努力把一个个有趣的场面留在自己的脑海里。请男、女生各推荐一男一女。注意,选是有标准的。男同学必须是胆量最大的,女同学必须是能力最强的。
师:胆量到底有多大?能力到底有多强?想请你们的同学告诉我。请你在我耳边悄悄地说,除了我,不要让任何人听到。说他胆量最大,能告诉我他到底有多大?
师:哦,果然!到时候我说什么,你不要惊讶。一切看我的,注意配合我。
师:请你也在我耳边悄悄地说,不要让任何人听到。她的能力最强,能告诉我他到底有多强?
师:哦,到时候我说什么,你不要惊讶。
师:我再来采访采访你们两位。你——胆量最大的学生。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刚才听你的同学向我介绍过你,说你曾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你还记得是什么事吗?
师:大家想知道吗?他说你——
师:能力最强的学生。刚才你的同学也告诉我,你曾经在全班同学面前夸下海口。还记得你说过什么大话吗?
师:想不到吧,想知道吗?她说你——
师:同学们,请看我先后和这两位不同凡响的学生进行玩转“东南西北”的游戏。
师:这外面是东南西北四个面,里面有八个小面,每个小面上都写着一个特别的要求。
生:老师,里面什么字都没有,是空的。
师:呀,呀,我怎么竟忘了写要求呢?怎么办?还好,我这里还有一个。不过是个“袖珍板”的。
师:大家仔细看。
师:哎呀。破了。没得玩了。有了,我包里好像还有一个。
师:看,这可是个“巨无霸”。
师:女士优先。你选什么方位几下?
生:南,七下。
师:嗯,要求果然与众不同。请听要求:听老师口令完成动作:立正、挺胸、抬头、收腹、撅屁股、傻笑。
师:此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汪老师太逗了!
师你选什么方位几下?
生:东,四下。
师:不错,你比她幸运多了。请听要求:深吸一口气,然后高喊“啊”,直到老师喊停为止。明白了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你此时最想说什么?
生:同学们呀,喊“啊”也不容易呀!我感觉自己的大脑都差点缺氧了。
师:你们看了老师和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有什么话想说呢?
生:老师,您太像赵本山了。
师:我是赵本山,她就是宋丹丹。
生:老师,您简直就是一个忽悠高手。
师:老师的忽悠可没有一点恶意,只是为了让同学们开心而已。说真的,刚才整个游戏的前前后后,哪个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回忆一下,简单地说说。
生:老师出场的情景特有意思。
生:老师采访两位同学的情景挺新奇的。
生:生后拿出三个不一样的“东南西北”的场面太惹人笑。
生:能力最强的同学的表演非常有趣。
生:喊“啊”的情景太不可思议了。
师:过瘾吧!刺激吧!要是同学们能从刚才的那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场面中选择两三个最令自己难忘的写下来,那该多好呀!大家愿意写吗?想如何写好今天的习作,汪老师还得提出具体要求。
习作要求:
1、可以在写之前拟好题目,也可以等写完后再给自己的文章拟题目。
2、抓住游戏过程中自己觉得最难忘的两三个场面来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游戏的趣味。
3、尝试在文章里谈谈自己对“玩”的认识。
4、静静地写。写完后,要养成一边读,一边修改的习惯。
习作时间:20分钟
师:同学们,同是这节习作课,我来你们这里之前也在自己班里上过了。这不,我还带来了班里一位学生的习作。大家想不想看?这样吧,等你们写完了。我再把他的习作读给你们听,好吧!
第一组:《玩转“东南西北”》
第二组:《玩》《疯狂“玩”一回》
第三组:《趣满课堂》《课堂“疯”了》《一节有趣的课》《难忘的一节课》
第四组:《“疯”老师》《“大忽悠”汪本山》
……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黑板上的题目都是同学们拟定的。刚才我把这些题目依次写在黑板上。你们仔细看,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并找到拟题的规律。如,《玩转“东南西北”》,是以游戏的名称为题的;《趣满课堂》《课堂“疯”了》《一节有趣的课》《难忘的一节课》,是以这样的一节有意思的课为题的;《“疯”老师》《“大忽悠”汪本山》,是以游戏中的主要人物为题的;《玩》《疯狂“玩”一回》,是以“玩”这一主题为题的。同学们,拟题的角度不同,就能拟出不一样的题目。希望同学们尝试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文章拟题。今天的文章,题目可以用自己想到的,也可以借用刚才别人想到的好题目。
师:下面是我兑现诺言的时候,请大家先来看看我班学生陶泽林写的习作。
趣满课堂
陶泽林
玩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玩是快乐的,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能使人在玩中增长见识。这不,今天,汪老师就带着我们疯狂地玩了一回。
汪老师头上戴着“小矮人帽”,身上挎着“星星包”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他刚出场,就逗得全班哈哈大笑。
大家都把好奇的目光投向汪老师的挎包。汪老师从包里掏出一个“东南西北”,说:“这外面分别是‘东南西北’四个面,里面每个小面上都写着特殊的要求。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体验一下。”
人选已定,汪老师拿出一个“东南西北”给大家检查。我定睛一看,疑惑不解地说:“里面什么字也没有呀?”听我这么一说,汪老师的神情有些惊讶。汪老师瞅了瞅,嘴里自语着:“还好,我准备了一个。”他又从包里掏出一个小虾米似的“东南西北”。当他拿给大家看时,竟被自己一不留神扯成了两半。掉在地上的“小虾米”好像发出痛苦的呻吟。汪老师见势,连忙从包里请出特大号“东南西北”,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巨无霸。”看到汪老师手里的大家伙,大家特别吃惊。
随即,史雪微开始“抽奖”。她可中了“大”奖。只见她用自己的左手用力扯自己的右耳,高高地抬起右腿,原地站立十秒。那姿势活像一个被惩罚的犯人似的。等到快“释放”时,汪老师故意拖着腔儿:“零点
九、零点八……”,逗得我们的肚皮都差点被笑破。史雪微一脸无可奈何,差点晕倒在地。
师:觉得这篇习怎么样?谁能具体评价一下。
生:听了这篇习作,好像刚才的事就在眼前。
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生:文中描写的几个场面非常有趣味。
生:写了自己对玩的认识和看法。
师:这篇习作正如大家所评价的,的确精彩。其实,这篇习作刚写出来时,语句上有很多小问题。后来,在我的指导下,一句一句地读,一遍一遍地修改,才有了现在的精彩。同学们,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篇习作,我身边的这位同学就是小作者。接下来,老师想请他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看汪老师是怎样帮他修改习作的。注意,认真听别人的习作,对自己的帮助也非常大,因为它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请读。
生:一次有趣的“玩”
师:你这是以“玩”这一话题拟题目的。建议去掉“一次”,再读。
生:有趣的“玩”
师:对,题目要力求简练。
生:玩,能让我们敞开心扉,放松心情,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嬉戏;玩,能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玩,能让我们增长见识,增进伙伴间的友谊。今天,我就参与了一次有趣的“玩”。
师:请告诉我,你这第一段是写什么?
生:写出了我对“玩”的认识。
师:这是习作中提出的具体要求。你做到了,而且写得很有自己的见解。
生:汪老师戴着一顶红黑相间的帽子,背着一个布满卡通图案的挎包走了出来。他笑容可掬地从包里拿出一个超大的东南西北,说明了游戏规则。汪老师刚说完,我和郭素就自告奋勇地走上了台。
师:听出来了。汪老师出场时那有趣的样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开始时,我有些拘束,心里忐忑不安,双手紧张地抓着衣角。郭素兴冲冲地对汪老师说:“我选南,七下。”汪老师神秘兮兮地打开“东南西北”,笑着说:“要求是我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刚刚还神气十足的郭素立刻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汪老师大声说:“立正!”郭素就立刻站得笔直,丝毫不敢马虎。汪老师说:“挺胸!”郭素就像小松树一样,挺胸抬头。脸上却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汪老师说:“撅屁股!”郭素只得翘起了屁股。看到这个场面,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起来。看着郭素言听计从的样子,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师:回顾刚才提出的习作要求,说说这篇习作精彩在什么地方?
生:他在开头段描写了自己对“玩”的认识。
生:汪老师出场的样子写得挺有趣的。
生:郭素同学进行游戏的场面写得特别有意思。
生:我觉得他是选了两个最令自己难忘的场面来写的。
生:他选了两个有趣味的场面来写,还体现了主次,第二个场面写得特别具体、真实。
师:早就有人说:“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念自己的童年,当是莫大的缺憾。”你们是学生,是孩子,你们的童年应该充满玩耍,充满快乐。记住上课前大家说的这句话。
出示:
玩,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师:一起读!
师:轻轻地读。
师:很享受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