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哲学》教学大纲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3级北京(朝阳)班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经济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王晓林
第一讲
经济哲学的研究概况
一、经济哲学的学科界定(重点掌握)
(一)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
(二)经济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三)经济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经济哲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时代的要求
(二)哲学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学变革的需要
(四)经济学具有哲学思维的历史传统
三、经济哲学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按照历史线索研究的思路
(二)按照世界观各个方面研究的思路
(三)按照经济问题研究的思路
思考题:
1、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如何认识经济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讲
所有制及产权辨析
一、所有制、所有权以及产权概念(重点掌握)
(一)马克思的所有制概念同所有权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现代西方产权概念的内涵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比较
(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权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界定
二、所有制演变的条件、趋势和判断标准(重点掌握)
(一)所有制演变的基本条件
(二)所有制演变的基本趋势
(三)判断所有制合理与否的标准
三、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一)科学界定所有者权利
(二)中国未来的所有制发展趋势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问题
思考题:
1、所有制与所有权是什么关系?
2、何谓所有者权利?
3、产权概念、现代产权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4、所有制演变的基本条件。
5、判断所有制合理与否的标准。
第三讲 经济理论的人性假设
一、斯密经济人假设思想(重点掌握)
(一)人是自利的,追求个人利益
(二)人是有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三)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三形态学说(重点掌握)
(一)人对人的依赖
(二)人对物的依赖
(三)自由个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重点掌握)
(一)市场经济增强了人的独立性
(二)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
(三)市场经济使人们获得了平等的社会地位
思考题:
1、斯密经济人假设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第四讲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一、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重点掌握)
(一)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
(二)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历史上处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经验教训
二、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
(二)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矛盾关系的辩证分析
三、当前处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的基本思路和对策(重点掌握)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平创造良好社会条件
(二)完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防止贫富差距拉大
(三)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
2、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是什么关系?
3、当前应如何处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讲
人力资本与知识经济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重点掌握)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二)人力资本及其性质和特点
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重点掌握)
(一)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
(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首要资本
(一)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二)知识经济需要劳动主体具有高质量人力资本
(三)大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中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对策
思考题:
1、什么是人力资本,它有什么特点?
2、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
3、发展人力资本对发展中国家有何重要意义?中国应对知识经济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第六讲
创新劳动的理论思考
一、提出创新劳动概念的必要性(重点掌握)
(一)创新劳动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创新劳动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创新劳动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创新劳动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
(一)创新劳动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二)创新劳动与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
(三)创新劳动理论与若干现实问题的解读
三、创新劳动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重点掌握)
(一)创新劳动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创新劳动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三)创新劳动与认识论的发展
(四)创新劳动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四、创新劳动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一)创新劳动能力是当今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劳动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确立创新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创新劳动理论?
2、创新劳动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具有什么意义?
3、从创新劳动理论的角度分析提出并实施创新兴国战略的必然性?
第七讲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一、市场经济创造了从共同体社会到公民社会的经济基础
(一)公民社会的含义
(二)自然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是各类共同体的附属物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独立存在,构成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
二、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保障(重点掌握)
(一)民主政治的含义
(二)市场经济体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三)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类政治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从等级化到平等化的转变
(二)从专制化到民主化的转变
四、市场经济要求国家政治“法治化”(重点掌握)
(一)在市场经济社会,政治权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让渡
(二)政治权力的多种可能结果
(三)必须通过制度与法律来防范权力的滥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
2、为什么说民主政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保障?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政治为什么会“法治化”?
第八讲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相互关系的诸多争论
(二)唯物史观对两者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对道德建设的影响(重点掌握)
(一)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确立及其道德尺度(尊重所有权、独立、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
(二)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及道德进步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新特征与新问题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重点掌握)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与调控机制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与外来借鉴
思考题:
1、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为什么具有两重性?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第九讲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资源及其配置方式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调控的功能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三、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
(一)宏观调控的共性与个性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三)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与相关改革创新
第十讲 劳动、财富与人的发展
一、劳动在当代社会的新变化
(一)在劳动主体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中理解劳动
(二)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关系中理解劳动
(三)把握劳动形态的多样性
二、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掌握)
(一)劳动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
(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最终源泉
(三)劳动是创造社会关系的惟一源泉
三、社会财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掌握)
(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和劳动者对社会财富占有的关系
(三)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
1、怎样认识当代社会劳动形态的多样性?
2、怎样理解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和作用?
3、如何理解财富占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阅读书目:
1、董德刚等著,《经济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董德刚著,《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的建设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美]舒尔茨著,《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刘敬鲁著,《经济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20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
开课学期:第3学期学时:36学分:2
教学目的:
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 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 人生与教育、第四章 知识与课程、第五章 理性与教学、第六章 自由与教育和 第七章 民主与教育 第八章 现代教育哲学流派评析。
导言 哲学与教育(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 哲学是什么
一、通常的理解
二、具体的涵义
第二节 哲学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一、哲学研究的范围
二、哲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教育与哲学的关系
一、杜威的观点
二、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概念
一、西方学者的的见解
二、我国学者的主张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
二、普通哲学与教育哲学
三、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
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
一、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二、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
第二章 教育哲学发展史(2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正确地理解英国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规范教育哲学、分析 1
教育哲学、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学。
第一节 教育哲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教育哲学曲折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人生与教育(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的存在特征和存在问题,中外历史上几种人生境界学说。正确地理解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人生境界与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人的存在与教育
一、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
二、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
第二节 人的形象与教育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
二、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的批判
三、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第三节 人的境界与教育
一、中国历史上几种人生境界说
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
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第四章 知识与课程(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含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的基本特征。正确地理解知识、人生、课程的关系,知识性质、现代知识的性质、后现代知识的性质及其对课程的影响,自然课程、社会课程、人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知识与人生
一、什么是知识
二、知识与人生
三、人生与课程
第二节 知识的性质与课程
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
三、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
第三节 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一、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
二、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
三、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
第五章 理性与教学(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理性的内涵,正确认识理性与人生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理性与社会重建的内在联系。理解“教学”概念的关键性特征及教学的理性基础;作为“理性的探险”的教学;正确认识教学是一种理性的探索,以推进教学理性化的进程。
第一节 理性与人生
一、什么是理性
二、理性与人生
三、理性与社会重建
第二节 理性与教学
一、什么是教学
二、教学的理性基础
三、教学:理性的探险
第三节 理性的教化
一、作为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理性
二、教学的理性化
三、理性的教化与教师
第六章 自由与教育(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由的含义;自由的本质、自由与人生的关系、自由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地理解教育在“自由”中的必要性;“教育”的意义及其危机;自由与“教育”意义的呈现;学术自由、学习自由的概念、必要性及其限度。正确地运用自由教育的概念、精神和必
要性;教学自由的概念、必要性及限度,理解教育,开展教学。
第一节 自由与人生
一、什么是自由
二、自由与人生
三、自由与社会
第二节 自由与教育
一、自由需要启蒙
二、自由与“教育”意义的呈现
三、自由教育的精神
第三节 教育中的自由及其限度
一、学术自由及其限度
二、教学自由及其限度
三、学习自由及其限度
第七章 民主与教育(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主的含义;民主与人生、与社会的关系;民主公民的素质。正确地理解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教育”的概念和性质;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和原则。以推进民主学校的建设。
第一节 民主与人生
一、什么是民主
二、民主与人生
三、民主与社会
第二节 民主与教育
一、民主需要教育
二、民主公民的素质
三、民主教育:性质与目的第三节 教育的民主化
一、什么是教育的民主化
二、教育民主化的四项原则
三、建设民主的学校
第八章 现代教育哲学流派评析(8课时)
[教育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哲学流派的状况,跟踪世界教育哲学的动态,形成对各种教育哲学思想的正确认识。
第一节 进步主义教育学派
一、历史背景及思想基础
二、发展过程
三、基本主张
四、评价
五、进步主义的新发展
第二节 永恒主义教育学派
一、思想基础
二、发展过程
三、基本主张
四、评价
第三节 精神科学教育学派
一、历史背景与哲学基础
二、基本主张及基本范畴
三、评价
第四节 存在主义教育学派
一、存在主义及其基本主张
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三、分析与评价
第五节 后现代教育哲学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
三、分析与评价
教学方法:
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辅导应讲清主要的理论问题,并强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加深理解。理论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个别学习较为枯燥。因此,应在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重点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多组织开展以现实教育问题为主题的小组讨论,通过交流对话,达到互相启发思维、拓宽思路的目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反思现实的能力,提升教育哲学素养。本课程学习有一定难度,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个别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个别指导。为此,应多运用网络等手段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加强联系,或可组织网上讨论等。考核要求:
本课程内容考核的根据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等三个层次。了解是对有关知识内容要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理解是对有关理论或概念要有完整、深刻的把握,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述;运用是对有关理论或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有宏观的把握,并能运用理论分
析、反思实际问题;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理论部分占40%,实际运用占60%。使用教材: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6.[英]怀特著,李永宏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7.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金生鈜,《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9.黄济,《关于教育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2期
10.陈迺臣.教育哲学导论:人文:民主与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11.[英]索尔蒂斯著,闵家胤译.《论教育哲学的前景》,《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2.John S Brubacher(布鲁巴克)原著,赵一苇译:《现代教育哲学》,正中书局1979年10月台六版
13.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4.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5.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16.张唤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7.(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
18.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19.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涵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3.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4.马凤歧.自由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于伟.现代性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张楚廷.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7.[俄]别尔嘉耶夫著,徐黎明译,《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8.[法]勒格夫著,张弘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9
29.[美]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美]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31.[英]罗素著,李国山译,《自由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2.[法]萨特著,周熙良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3.[美]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7
3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5.[英]哈耶克著,杨玉生译,《自由宪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6.[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芝编译,《学科·知识·权力》,三联书店,1999
Joel Spring, Wheels in Hea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of Authority, Freedom, and Culture from Socrates to Human Rights,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9
35.Rosenkranz,J.K.F.,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vi,Trans,By A.C.Brachett,New York and London,D.Appleton
and Company,1986
36.Popper,K.Objective Knowledge:An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7.Freire,F.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0
38.Peters,R.S.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第三篇:《人生与哲学》教学大纲
《人生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生哲学 课程编码:1315400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并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人生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以哲学观照人生,从人生体认哲学。作为超越有限和关怀终极的学问,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地图。如果说诸自然和社会科学日益揭示出宇宙和人生的部分真相,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据此有限知识反思存在及其意义,指明人类改造自身和世界的方向。就此而言,一切哲学都是人生哲学。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同,人生的体验不同,所感悟的人生哲学也必然不同。因此,本课程远离说教,适度引导,注重对人生和世界意义的深度反省。人生哲学之所以可能,源于人类共有的命运。诸如灵肉一体、生死无常,此等命运虽圣人等同凡夫,富贵无异贫贱。如何使得灵肉和谐,生死无畏,人生选择固有万千,解脱之道殊途同归。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紧扣人生的重大主题,力图结合哲学原典,通过纵深讲述、课堂研讨,让学生学会哲学思考,对人生问题有豁达领悟。
了解东、西方哲人对人生的代表了解东、西方哲人对人生的代表性看法,树立有品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将感悟的人生哲学思想落实到做人和做事中去。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人生三路向
【教学内容】 1.坚持一切从实际
2.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3.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4.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要求】
1.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2.熟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二章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内容】
1.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1)人生行动的含义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3.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教学要求】
1.掌握: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2.熟悉: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
3.了解: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三章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内容】 1.2.3.4.5.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教学要求】
1. 掌握: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际和谐的作用;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2.熟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社会交往的作用;建立美好的友谊;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3.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四章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内容】
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3.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 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5.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6.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7.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8. 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9.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教学要求】
1.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2.熟悉: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3.了解: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4
第五章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内容】
1.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3.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4.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教学要求】
1.掌握: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2.熟悉:矛盾的概念;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3.了解:矛盾观点;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六章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内容】
1.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3.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4.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5. 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6. 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7.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要求】
1.掌握: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2.熟悉: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七章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内容】
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3.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4.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1)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
(2)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熟悉: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八章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1)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2)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3.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4.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
1.掌握:科学思维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熟悉: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3.了解: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九章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
1.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 2.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
3.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
【教学要求】
1.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2.熟悉: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3.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十章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内容】
1.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2.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1)社会理想是社会的最高奋斗目标
(2)个人理想是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3)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4.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2)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要求
(3)在社会发展中确立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要求】
1.掌握: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2.熟悉: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生理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4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命题原则与思想: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和熟悉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了解和熟悉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考试范围:第一到第十章
(三)考核要求:
(四)考核类型:考查 1.平时考核:作业、课堂表现 2.期末考核:课程考查论文
(五)试题类型:
(六)试卷结构:
(七)成绩评定:课程成绩100分,其中平时成绩(作业、考勤)占50%,期末成绩(课程考查论文)占50%
五、其它说明
(一)基于学业规范的要求
1、道德规范:应遵守学校《大学生手册》里有关学术诚实的条例,如若触犯,可能将受到高至“开除学籍”的严厉制裁。
2、行为规范:请于上课前准时在教室等待上课;上课期间,关闭手机;如果你有紧急事情的话,请坐在靠近门口的座位,以便尽快离开教室而不影响正常的授课秩序;缺席时你需要自己负责获取所有课上使用的资料和讲授的信息。
3、作业规范:交给老师的所有作业必须书写清楚、很好地组织和归类、并装订好;字迹模糊将会被退回,必须重新提交一份清晰的版本;提倡并鼓励与同学讨论作业,但是最终的作业必须是独立完成的,抄袭或复制其他同学的作业违背学术道德,情节严重者将提请有关纪律检查部门处理;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不得不缺课的话,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允许你在 6
下一次上课时补交缺课当天的课堂作业。
(二)课外学术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和相关资料约,以掌握相关知识配合教学。
六、参考资料
1.《人生十论》 钱穆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10月第1版
2.《生命哲学》(德)费迪南·费尔曼编著 华夏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3.《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编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5月 第1版 4.《培根论人生》:(英国)培根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 第1版
5.《卡耐基经典小故事全集》 北京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课程负责人 : 教研室负责人: 学院领导:赵建军
第四篇:经济日语教学大纲
《经济日语》教学大纲
适用四年制本科经济专业
(参考时数:6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经济日语是为经济系学习过初级日语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日本经济的基本情况,掌握一定的日语经济术语,为学生在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日本经济的基本情况,掌握一定的日语经济术语。
2.能借助词典比较顺利地阅读和翻译一般性经济文章。
三、教学内容
战后日本经济史、企业与产业构造、财政、物价、金融、贸易与国际经济、日圆与汇兑等的基本知识。
四、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讲授学时
1.战后日本经济史8
2.企业与产业构造10
3.财政、物价、金融24
4.贸易与国际经济8
5.日圆与汇兑等10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
1.冯昭奎编著.日本经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朝香丰编.経済のことがよくわかる事典.日本:西东社,1993
六、大纲使用说明
1.由于目前还没有经济日语这本专业教材,因此,可根据专业要求选取相关教材,讲解相应的内容。
2.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记相关日语词汇。
3.本课程评分:期末试卷成绩占90%,平时成绩占10%。
第五篇: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社会学 Economic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205j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总学时数:48学时
总学分:
3学分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 容 简 介
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各界人士所关注的显学,当今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系都为本科生开设了经济社会学课程。本课程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学、从经济社会学到新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交换行为、消费行为、经济制度、企业与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社会资本、文化·网络与经济等内容。
教 学 大 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48学时
(一)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6学时 第一章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三、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第二章 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
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
二、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
三、当代欧洲经济社会学
四、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探讨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对象、体系,掌握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经济社会学的概念、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中国经济社会学
主要内容:经济社会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学的渊源流变;经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试析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2.试比较分析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三者理论体系的异同和关系。3.试述经济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三起三落。第三章
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
4学时 第一节 理性选择范式的源流
第二节
理性选择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 第三节
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第四节
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的和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学的最新发展,理性选择既是经济社会学这一领域长期学术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科交叉、互动和融合的结果。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从“旧”到“新”的学术发展脉络,掌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及其地域特征,把握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动向。
本章重点和难点:经济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主要内容:理性选择理论范式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拓展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简述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2.简述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3.如何评价理性选择理论。第四章 社会资本
6学时 第一节
社会资本研究概况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定义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分类 第四节 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五节
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批评
教学目的和要求:社会资本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章主要讨论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的研究。本章对经济学资本概念与社会学有关人们的社会资本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并对经济行动主体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经济社会学有关社会资本的基本研究。
本章重点和难点: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意义;社会资本的分类; 主要内容:社会资本的研究和分类,社会资本的分析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简述不同研究视角的社会资本定义? 2.简述微观层面(个体层面)的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3.简述宏观层面(社区层面)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研究? 4.对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评价。5.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6;影响社会资本创造、保持和消亡的因素有哪些? 7.社会资本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定具有正面影响吗?为什么?
8.请自己设计一个小调查,对你所处的班级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第五章
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4学时 第一节 市场转型的渊源 第二节 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梳理有关市场转型的种种观点之后,着重介绍了市场转型在我国的特殊性,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探讨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市场转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市场转型基本理论,了解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市场转型的不同阐释。教学重点和难点:市场转型的渊源及不同理论。思考题:1.什么是市场转型理论?
2.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文化视野的市场转型?
4.简述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市场转型研究?
第六章 交换及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6学时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第二节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 第三节 社会交换中的中介价值
本章重点和难点:市场交换的理论;交换行为的微宏观制约机制;礼品经济、搭便车行为的解释。主要内容:交换行为的含义和类型;交换中的理性和情感;社会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交换行为与网络结构;礼品经济;搭便车行为。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更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 2.论述交换行为的微观制约机制。3.论述交换行为的宏观制约机制。
4.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交换行为的研究主题。第七章
消费行为
6学时 第一节 消费行为研究概述
一、消费行为的含义
二、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 第二节
参考群体与消费行为 第三节
家庭与消费行为 第四节
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一、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研究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倾向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经济社会学对消费行为的研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有关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了解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消费行为的不同阐释。
本章重点和难点:消费的含义;家庭庭消费行为理论;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主要内容:消费行为的含义;家庭消费行为;个人消费行为;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文化中的消费行为等。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学科对消费行为研究的异同。
2.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3.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4.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从这个角度分析消费行为全球化趋同的原因。第八章
劳资关系
4学时
第一节
劳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劳资关系演变及理论 第三节 劳资关系系统分析
第四节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劳资关系的分析是经济社会学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章主要阐述经济社会学对劳资关系的研究。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劳资关系的系统分析,理解劳资关系的经济社会学含义。
本章重点和难点:劳资关系的系统分析、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 主要内容:劳资关系概述;劳资关系系统分析、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探讨。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什么是劳资关系,劳资关系有何特征。
2.劳资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类型。
3.简述解决劳资冲突的机制
4.简述劳资关系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5.如何理解劳资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
第九章
经济组织
4学时 第一节
企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企业组织的社会学研究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评述及其与经济学视角的比较 第四节
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对企业和产业组织等经济组织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对产业组织研究的基本视角和观点。理解企业作为社会建构的含义以及企业的社会活动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企业组织的社会学视角和经济学视角研究;企业研究发展的新趋向。
主要内容:企业的产生、组织形态、市场性和社会性;公司控制与治理;企业间关系;产业组织和产业区域。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结合知识经济企业的组织形态特点,分析公司控制与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2.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性。
3.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学意义进行讨论。
4.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也形成了相当专业的产业集群或者专业市场,试选择某区域进行个案观察和小组讨论,对该市场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十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4学时 第一节
企业家与企业家特征
第二节 不同视野下的企业家概念:对企业家精神的在认识 第三节
企业家得以形成的行为动机追溯
第四节 从创业者到管理者:企业家行为与管理行为的相互转换 第五节 从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创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企业家精神的不同概念和在再认识,了解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机遇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中的企业家成长。主要内容:企业家与企业家特征、不同视野下的企业家概念:对企业家精神的在认识、企业家得以形成的行为动机追溯、从创业者到管理者:企业家行为与管理行为的相互转换、从个人机遇到组织更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创新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谈谈你对企业家的理解,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简述动机心理学和社会边际理论对于企业家社会来源的理解?
3.企业家行为和管理者行为有何不同。
4.如何创造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第十一章
经济与文化
4学时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与经济活动
第三节
经济行为与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跨国企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对经济与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掌握文化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文化的含义;文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主要内容:文化的多元性、功能主义视野下的文化与经济、意识形态和宗教对经济的影响、东亚经济增长与文化、跨国企业与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讨论了文化、网络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新经济社会学文化分析的意义;掌握和理解新经济社会学的网络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文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信任经济学的文化解释;网络研究的两种视角。主要内容:文化的经济功能;新经济社会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层面;扎利泽关于货币的文化分析;迪马乔关于经济周期的文化分析;信任的类型与水平;信任与交易秩序;信任与经济绩效;网络、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作为研究方法的网络;作为治理结构的网络。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理论讲授 思考题:
1.试述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的经济功能。2.试述新经济社会学中最为典型的两类文化分析。
3.举例说明信任的分类及对市场交易的影响。
4.试结合知识的分类,说明网络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周长成: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主要参考书:
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
“经济社会学”课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近几十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社会学系及其相关专业都以为本科生开设了这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经济社会学特别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分析方法,增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完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理论课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
经济社会学对许多经济现象从新的视角给与了理论阐释,使人们对这些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理解,拓展了分析空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专业知识面。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全面,资料新,篇幅适当,难度适中,比较符合教学时数和学生的水平。同时也符合我校教材选择的要求。
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在有条件情况下可以实行多媒体教学。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重点讲清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
2、在教学方法上,要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发挥和挖掘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
3、将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015年8月30日